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8篇

时间:2022-10-29 19:05:02 来源:文池范文网

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8篇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 “政社合作”推动现代社区建设 ——以哈尔滨市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为例(上) 2017年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8篇,供大家参考。

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8篇

篇一: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

dquo; 政社合作 ” 推动现代社区建设

 —— 以哈尔滨市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为例 ( 上 )

 2017 年 07 月 20 日 摘要 :20 世纪末,“国家—社区”基层治理结构与社会平等保障机制建设开始兴起,发展至今,社区治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对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具有根本的影响。哈尔滨市道里区与南岗区以区委、区政府为主导,创新基层协商民主共治体制机制,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社会服务提供制度化的平台;通过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培育社区内原生社会组织,提升了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以“政社合作”为指导思想,发挥政府与社会各自的优势,哈尔滨市通过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使居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与社区服务水平落后的矛盾得到缓解,自助互助养老、兴办慈善事业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了社区治理能力。

 关键词 :政社合作,社区治理,社区建设,社会平等保障机制 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之后,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我国民政部门以此为指导,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的积极探索。本文梳理我国社区治理兴起的原因及其目标定位,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考察哈尔滨市道里区和南岗区的社会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总结“政社合作”思想在推动建立现代社区治理格局中所具有的一些优势。

 一 纵观世界各国历史,中国是较早实现将基层社会整合进入政权体系的国家之一,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建立了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国家政权统治体系开始出现,并在县以下通过设置“亭长”“里正”进一步把国家政权组织的触角伸向乡村。在基层权力结构中,国家派驻的官员与当地“乡绅”共同组成当时基层社会的管理者,国家任命的官员是国家政权在地方和基层的象征。于是,以国家政权的代理人为主体,地方精英自治为辅助的基层管理格局一直存续到 20 世纪初。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政党权力为轴心的国家与社会高度同构的政治体制给基层治理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并突出地体现于政党领导、党政一体、政经不分和政社融合的基本形态之中”[1] 。受党政体制的影响,我国在城市建设的初期,城市实行街居制、人民公社制、革命委员会制的同时并行着单位制,党和国家通过单位间接实现了对城市社会的全面控制,单位“承担了分配资源、连接、协调、庇护、应责和代表的职能”[2] 。截至 20 世纪 80 年代初,国家—单位的二级管理体制为整个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平衡利益的基层纠错机制”,并由此而形成半封闭的“熟人社会”,降低了国家的管理成本,在整个社会构建了基本一致的价值观体系,社会风气良好。不足在于:个体的自由空间狭小、社会活力不足、社会组织发展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利益出现新变化,新兴职业和新兴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人口迁移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单位,其利益与福利也相应地从单位中剥离出来,单位制趋于解体。在新形势下基层政权组织直面个体的治理能力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状况,

 原来的基层社会治理秩序和服务供给逐渐显露弊端与危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单位制社会的解体为现代社区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提供了前提条件[3] 。

 在上述情况下,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基层社会治理组织机能的重建与强化,即通过社会中介组织重新连接国家与公民,构筑二者间良性的互动关系,将处于分散状态的个体适当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通过有形的社会“建构”为公民社会的成熟与发展提供物质载体,并在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的差距日渐增大的状况下为社会平等的实现创造制度化的保障体系,进而缓解因单位制解体所带来的社会纠纷解决渠道不畅以及个体在直接面对社会复杂状况时力量单薄等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结构复杂化、多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人口流动的频繁化,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等行为体自身皆无法充分满足城市治理与服务的多样化和高水平的需求,相比而言,作为载体的现代社区能够有效地承担起为个体提供社会平等保障的功能,尤其是在养老、医疗等服务和人口统计、环境保护、贫弱救助等方面更具优势,考察发达国家在近些年所发起的“社区复兴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国家与社区之间在定位、磋商和社区评价等方面平等的实践,可以使国家机构将基层社区变成政府可见的、或可计算的客体”,现代社区在整合不同主体的力量并在达成集体目标,回应城市治理的难题方面的确有着更为显著的作用[4] ,因此,社区正在成为城市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性“空间载体”。

 但是,直到 21 世纪初,由于一方面“国家—单位”管理体制在社会治理中仍然发挥部分作用,甚至出现单位回潮现象[5] ,公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社区治理的参与意识始终没有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国家对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理念的明确目标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治理还没有真正开始。在这一时期,“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即市、区政府和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以及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所构成的社会管理结构初步形成“国家—社区”的管理体制,但“政社不分”“政社混淆”“以政代社”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并且受资源、权力、文化等条件的限制,社区无法更加有效地发挥社会治理作用。随着治理理论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以“政社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组织”为主导思想,提倡改变以往政府“全能主义的角色,将社区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赋权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成为主流的社区治理理论。

 不过,受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早期的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兴起一度使社区陷入“国家—社会”的二元对立结构之中,即趋向于提倡一种新式的“政社分离”,社区成为社会的代名词,成为对抗国家的力量。“政社分离”强调社会行为体的重要作用,而刻意贬低国家的重要性;或者说,很多研究者主张政府让权于社会组织,发挥社会行为体在治理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强调社会组织、私人公司甚至是公民个人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展开持续互动或合作。同时,刻意疏远政府,政府即使参与到这一活动过程中,它也失去其主导性地位,它只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多个行为体中的平等一员而已,换言之,与其他行为体相比,它并不具有之前在传统统治模式下的主导性地位。

 虽然早期的社区治理理论还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国家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但是对于单位制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来说,不啻是一大进步。在单位制时代,单位本身作为国家的一种基层组织,代表国家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与人员的管理,大部分社会成员基于“业

 缘”的关系,享受单位提供的福利和待遇,“单位办社会”就是对这个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经典概括。毫不讳言,单位一直承担着基层社会公共秩序以及公共服务的制度供给。但是,早期的社区治理理论由于受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意识到“虽然说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但是它不一定要承担其生产职能”[6] ;相反,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可能更加有效率[7] 。不过,这个时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已经偏向社会,重视社会组织对“公共产品”的“输出”。

 随着社区治理实践的发展,理论界逐渐意识到尽管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粗放型公共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新形势,但是作为治理载体的社区同样由于“物质资源欠缺、协调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制度不健全、社会组织不成熟”[8] 等原因,也无法充分有效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需要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担负起其应有的和重要的协调功能。各级政府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体,它们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它们拥有各式各样的重要资源,例如,资金、法律法规等,这些资源对其他行为体实现自己的目标来说非常重要。对各级政府的重要性的强调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明确指出了社会建设在国家权力回归社会这一最终目标的前提下,必然兼具国家与社会双重主体的基本特征”[9] ,与该判断相呼应,当前我国现代社区建设的实践表明,相对于“政社不分”或“政社分离”的片面化关系模式而言,“政社合作”将更有利于发挥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体等整体性的建设力量,进而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因为,在党组织和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和引导下,在广大社会组织及公民的广泛参与下,人们能够通过充分调动“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来实现公共目标——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10] 。

 二 “政社合作”是相对于“政社不分”和“政社分离”的主张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国家—社会关系模式。与后两者不同,“政社合作”强调在社会治理中既要发挥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控制的主导作用,又注重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对公共事务实施共同治理[11] 。“政社合作”的基本原理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信息,确定治理目标,制定项目规划,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在人力资源调配、社会资源整合,以及经济资源的集中等方面政府均处于优势地位,而现阶段我国公民社会发展尚不成熟,各类社会组织所具有的行业性、利益特殊性等特征使其无法发挥权威性的资源调配和组织协调作用。但是,各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区治理的具体事务管理、项目承接和服务方面比政府更有优势。

 “政社合作”推动现代社区治理,需要政府树立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治理目标,积极发挥自身的组织引导作用。以哈尔滨市的社区治理实验为例,道里区之所以能够在几年之内迅速改变社区治理面貌,优化治理格局,各类社会组织得以蓬勃发展,得益于其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中心社区”建设列为全区大项目和“民心工程”。同时,道里区在人力资源调配、社会资源整合、经济资源集中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给中心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配齐配强中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工作人员,道里区从区机关单位、相关业务部门选派副科级以上干部到中心社区任职“挂职书记”,既锻炼和培养了机关干部的素质,也方便了各业务部门直接指导中心社区开展自我管理和提供便民服务,同时开展社会工作人才招聘,为每个社区招聘 1 名专职社工,协助社区完成各项工

 作。为了整合辖区内资源,实现社会关系网络化治理的系统效应,使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社区公共事业建设和发展,道里区区政府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充分整合社区内资源,例如,辖区内可利用锅炉房的改造、为新建小区配建公益用房、棚户区改造、学校改造等,为“中心社区”建设提供空间布局。为了集中经济资源优势,道里区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并出台相关办法、规定完善资金使用制度和项目推进方法,针对中心社区面积大、活动人员多,造成社区运营经费和办公经费增加的问题,设立中心社区专项办公经费补助资金,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对中心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由此,道里区从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方面为开展中心社区建设实验、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提供了条件。

 此外,道里区还通过完善组织体系和组织手段,促进社区党组织建设,从而带动社会组织成长发育,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之初,道里区面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认知度不够、社会组织活动场所紧张以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自身能力不足等问题。虽然道里区已经成立了多种行业的社会组织,但是这些社会组织是根据群众的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组织起来的松散性的群众团体,存在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要基层政权组织鼓励和引导其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从而实现各类社会组织“集中协调、协同共进”。为此,道里区首先从建立正式的组织体系入手,积极开展党建工作新模式,探索推行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共建单位和社区社会组织“六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不仅丰富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还使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得以强化。同时按照“政府支持、社会运作、多元互动、合作共赢”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社会组织申报具有公益性、创新性和区域性的社会服务项目,并且统一规范社会组织中心的标志、工作内容与流程,推行目录式管理,通过制定注册登记建档和制定备案管理制度,创新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其次,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工作机制,搭建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为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和运作提供平台支撑,同时抽调政治素质好、协调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干部负责社会组织工作,增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从组织体系和组织手段两方面强化了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为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者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韩冬雪 李浩 来源 :《行政论坛》2017 年第 2 期 责任编辑 :庞志军

篇二: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社会科学 2020 年 10 月 05

 253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创新

 徐 晖 中共郎溪县委党校,安徽 宣城 242100

  摘要: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家园,也是创新基层治理的载体。城乡社区治理目前存在着治理目标导向不明确、治理主体力量薄弱、治理成效不平衡等不足。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融入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之中,既是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社区;以人民为中心;基层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社区治理指明了目标方向。根据民政部《民政统计数据》(2020 年 1 季度)数据显示,全国有社区服务中心 27768 个(其中包括 11407 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 11.0 万个。大量人口生活在城乡社区这一层级上。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融入社区治理创新之中,有助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 城乡社区治理存在的不足

 1.1 治理目标不明确,没有对应居民迫 切需求

 社区治理首先面对的就是要理清“为了谁”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当前有的社区治理依然存在高度行政化的特征,社区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其自治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而是过多承担了各部门分派的行政工作。另外,由于居民文化程度、年龄、阶层的不同导致社区居民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目前的社区治理中治理目标并没有很好的与居民的迫切期望相契合。例如在城市,人口的高度流动造成社区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如何在陌生人社会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和社区凝聚力,成为城市社区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农村,我国处于工业化重大转型期,2011 年城镇化率突破50%,大量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乡村社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农村社区居民最为关注的难题。社区治理目标没有从居民的迫切需求出发来制定设计,造成居民对社区治理获得感不强。

 1.2 治理主体单一,没有形成治理合力

 社区治理不仅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还要解决依靠谁的问题。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也说明了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但在现实中,社区治理往往过多依靠社区工作人员的推动,缺乏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治理往往先由区县做出统一规划,制定出台治理方案,再在各个社区实施推行,造成社区治理“千区一面”的现象。社区治理主体包括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目前普遍情况是,社区居民作为治理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居民参与意愿不高、参与能力不足、参与渠道不畅通。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可以很好地弥补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在治理中专业能力不足的缺陷,为居民提供更专业高效的社会服务,但目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着社会组织参与率不高的现象。社区治理中大部分工作事项过多依赖社区工作人员推动,经费上依赖政府投入,治理成本居高不下。

 1.3 治理成果不平衡,没有提升居民获得感

 由于社区治理目标没有从居民的迫切需求出发,治理过程中居民没有充分参与,导致在最后的治理成果呈现时,治理成果不平衡,群众认可度不高、获得感不足。一方面,社区治理成果不平衡,没有全面覆盖居民迫切期望解决的问题。治理成果应该包括社区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不仅包括一般物质服务,如教育资源、养老服务、物业管理等,还应包括精神层面的服务,如社区公约等共同体精神等服务。但在现实社区治理中,更多是围绕小区物业管理等物质服务,精神层面一般也是以文体活动形式的呈现,深层次的社区共同体精神的打造尚显欠缺。另一方面,享受治理成果的群体不平衡。由于治理目标设置的不合理,治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治理成果不能公平、合理、有效的惠及每一位社区居民,不能实现公共福祉的最大化。往往有的居民因为主动关注积极参与,便能享受更多的社区治理成果;有的居民因为信息获取不畅通等因素,不能及时享受社区治理成果。造成享受治理成果的群体的不平衡。

 2 以人民为中 心的社区治理创新路径

 针对以上社区治理现存的不足,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可以为社区治理创新打开新路径。首先,树立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的治理理念,提供精准服务;其次,治理过程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全民参与;最后,运用法治手段保障社区治理成果由全体居民共享。

 2.1 明确目标导向,提供精准服务

 确立“以居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理念,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首先,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社区居民的理念。扭转社区行政化倾向,还原社区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性组织的本质。社区要充分认识到社区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合理定位自身职能。其次,社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根据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坚持在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的基础上为居民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公共服务内容。同时积极引进第三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引进市场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再者,居民要扭转“社区治理与我无关”的思想,自觉将自己定位在社区治理的中心。树立社区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将社区居民需求汇聚整合成具体治理目标,反馈给社区工作人员,为下一步社区治理提供思路和参考。

 2.2 培育居民主体,促进全员参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治理过程中要突出强调社区居民的治理主体地位,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充分发挥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全员参与推动社区治理。首先,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决策。在每一项社区公共事务决策之前,都要充分收集居民意见建议,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将居民的迫切诉求整合成最大公约数体现在社区决策之中。其次,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具体实践。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社区治理实践中来。通过组织培训等形式提升居民参与治理的能力。通过搭建活动平台,畅通沟通渠道丰富居民参与治理载体。从而实现社区居民想参与、能参与、乐参与。再者,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治理成果评价。社区治理是以为居民服务为目的的,最终的评价权也要回归到居民手中。评价和考核的基本标准要看社区治理是否满足居民普遍愿望、是否切实的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3 运用法治手段,保障成果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要充分利用法治手段来保障社区居民共享社区治理成果。首先,社区治理要树立法 (下转第 255 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社会科学 2020 年 10 月 05

 255 不同银行不同地区享受到均等化服务,统一标准有利于社会保障卡知识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要建立监督协调机制,及时跟进,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并定期通报各地服务窗口的工作情况,给予奖惩措施。参保单位和参保群众大部分对社会保障卡不熟悉,一是说明新事物,二是说明还比较复杂。收集到相关问题后,对高频求决事项要研究简化优化措施,不断改进。只有督导与监管齐头并进,才能有效的提高群众满意度和社会保障卡服务效率,为下一步全社会共同用卡打下良好基础和工作准备。

 3 结束语

 社会保障卡的有效应用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然而,现在的应用效果并不是完美的,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隐患,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离群众的需求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重视和尽快解决。为了取得实效,必须深入研究各类业务细节,通过卡的有效应用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规范业务经办、提高工作效率、拓展服务手段,实现各项业务资源的整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变成综合卡、复合卡、便民卡、市民卡、国民卡,可附加图书馆类门禁卡、公共自行车卡、公交卡、地铁卡、交通卡、ETC 卡、会员卡、就诊就医卡等。这样才能使得社会保障卡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真正为参保人“记录一生、保障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努力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服务,使社会保障事业得到新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苑玲.提效率社保卡"一卡通"代替就诊卡[J].人民之声,2019,326(2):44. (上接第 253 页)

 治理念。社区工作人员要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在处理社区事务中要时刻遵循法治规范,运用法律途径解决治理中的矛盾纠纷。居民在参与社区治理中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觉履行相应义务。其次,建立健全社区公约等相关规章制度。法治从广义上理解,包括社区公约在内的软约束。在社区治理中,要依据社区自身特点和居民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公约,实现自治规则与国家法律的相互补充、相互支撑。通过法治思维的树立和法治规则的制定,最大限度的公平、合理、有效的将社区治理成果惠及每一个社区居民,尤其是向弱势群体倾斜,真正实现社区治理成果的共享。

 3 结束语

 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的工程,将人民为中心贯穿社区治理工作中,以居民为中心,通过治理目标契合居民迫切需求,治理过程积极发动居民参与,治理成果充分保障居民共享,达到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从而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创新,立项号:XCDXKT2020 中共郎溪县委党校。

篇三: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

ND

 REAL

 ESTATE HOUSING

 ▲物业管理| 67 66|HOUSING

  AND

 REAL

 ESTATE▲物业管理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案例分析:“我爱我楼”文| Article >柳学军

 袁方成一、项目背景黄石市胜利路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老旧社区。社区内多数居民楼有 30余年的历史、小户型、单户面积均在50平方米左右,房改房占 90%以上,住户以老年家庭为主,有 500户农转非居民;杂居楼栋多,居民一般互不往来,有的甚至结怨已久;基本没有院落小区,区间道路四通八达,不利于引进物业管理,居民楼栋物业、环境卫生管理滞后。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老人们勤俭节约,一些旧物舍不得丢弃,有的还捡柴火、拾废品堆放到楼道间,加之少数居民自律意识差,居民楼道乱堆放现象较多,导致楼道杂乱无章,通行不畅。

 第二,单位改制后,原有单位供电、维修的楼道灯全部停电和失修。社区楼道无照明,夜间出入困难。

 第三,社区无物业管理公司,门三、项目实施

 从 2014年 4月起,社区党总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的公益活动,使党员、居民的公益意识得到了加强。首先,社区举办社工能力培训班,在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推进大会上项目负责人宣讲。选择党员人数相对较多,群众积极性较高的 21栋、27栋、28栋、36栋、37栋五栋居民楼共 20个单元为试点,通过召开开放空间会议、参与式需求调查,确立了项目目标。接着,开展“我爱我楼”主题活动,动员居民现场讨论整改方案。运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和卡片工作法,进行背景调查和需求调查。在晚饭后到居民楼下空地召开开放空间会议,充分了解当前楼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问题存在的主要和次要原因,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分析项目实施的优势;评估项目实施的风险。本次活动制定的具体整改措施为:一是乱堆乱放问题居民自行清理;二是楼道粉刷、楼道灯的安装由社区出资解决,费用居民共同商议分摊。这次“我爱我楼”楼栋自管的公益服务项目最终就是要达到整治和长效的目的。项目开展过程中,从着手组织到选出领袖,一共开展了两次较大的主题活动及若干次小型活动。在第一次主题活动中,制定实施方案。运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打分法、卡片工作法,确定楼道门栋自管目标;制定整治方案;发现领袖人物。本期活动由社工组织,由项目负责人引导。在第二次主题活动中,开展楼道整治行动。采用参与式方法,栋无人管理,楼道卫生无人打扫,卫生状况较差。

 二、项目目标“我爱我楼”门栋自管组紧紧围绕“创建一个组织、形成一种理念、解决一个问题、建立社团自治机制”的总体目标,由社区牵头培育居民组成的社区公益服务组织,从而改善社区楼道环境,推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项目的具体目标是:清理楼道杂物,保持楼道通畅,方便出入;安装声光控楼道灯照明;方便居民夜间出行;轮流打扫楼道常态化,及时清除小广告;最为重要的是,成立楼栋自管小组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实现楼栋物业自管,保持楼道整洁,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以居民楼为自治单位,实现楼栋自管,享受城市文明。发动居民自行清理清除杂物、牛皮癣等;社区进行楼道灯安装和楼梯间刷白施工;发现领袖人物。通过两次主题活动,各单元居民根据自身楼栋情况初步组成相应微组织,并从中发现目标领袖。在组织成员培养过程中,组织“我爱我楼”团队领袖能力培训班,并开展两次专业的专题学习会议。一是引入社区自治观念,讲述新概念:社区是居民的,即宣传居民社区,居民做主的社区服务理念。从而在居民参与中发现社区需求,在民主协商中确定服务项目,在项目执行中培育社会组织,在组织协调中和谐社区关系。二是讲述居民参与的作用与实现形式,学习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参与式工作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大家解读“我爱我楼”项目策划书,引入项目主题及实施计划。通过多次主题宣传及实践活动开展,社区居民对项目实施的具体细节得OWNER"S FORUM 一线经验

 Front-line Experience业主论坛

  AND

 REAL

 ESTATE HOUSING

 ▲物业管理| 67 66|HOUSING

  AND

 REAL

 ESTATE▲物业管理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案例分析:“我爱我楼”文| Article >柳学军

 袁方成一、项目背景黄石市胜利路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老旧社区。社区内多数居民楼有 30余年的历史、小户型、单户面积均在50平方米左右,房改房占 90%以上,住户以老年家庭为主,有 500户农转非居民;杂居楼栋多,居民一般互不往来,有的甚至结怨已久;基本没有院落小区,区间道路四通八达,不利于引进物业管理,居民楼栋物业、环境卫生管理滞后。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老人们勤俭节约,一些旧物舍不得丢弃,有的还捡柴火、拾废品堆放到楼道间,加之少数居民自律意识差,居民楼道乱堆放现象较多,导致楼道杂乱无章,通行不畅。

 第二,单位改制后,原有单位供电、维修的楼道灯全部停电和失修。社区楼道无照明,夜间出入困难。

 第三,社区无物业管理公司,门三、项目实施

 从 2014年 4月起,社区党总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的公益活动,使党员、居民的公益意识得到了加强。首先,社区举办社工能力培训班,在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推进大会上项目负责人宣讲。选择党员人数相对较多,群众积极性较高的 21栋、27栋、28栋、36栋、37栋五栋居民楼共 20个单元为试点,通过召开开放空间会议、参与式需求调查,确立了项目目标。接着,开展“我爱我楼”主题活动,动员居民现场讨论整改方案。运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和卡片工作法,进行背景调查和需求调查。在晚饭后到居民楼下空地召开开放空间会议,充分了解当前楼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问题存在的主要和次要原因,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分析项目实施的优势;评估项目实施的风险。本次活动制定的具体整改措施为:一是乱堆乱放问题居民自行清理;二是楼道粉刷、楼道灯的安装由社区出资解决,费用居民共同商议分摊。这次“我爱我楼”楼栋自管的公益服务项目最终就是要达到整治和长效的目的。项目开展过程中,从着手组织到选出领袖,一共开展了两次较大的主题活动及若干次小型活动。在第一次主题活动中,制定实施方案。运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打分法、卡片工作法,确定楼道门栋自管目标;制定整治方案;发现领袖人物。本期活动由社工组织,由项目负责人引导。在第二次主题活动中,开展楼道整治行动。采用参与式方法,栋无人管理,楼道卫生无人打扫,卫生状况较差。

 二、项目目标“我爱我楼”门栋自管组紧紧围绕“创建一个组织、形成一种理念、解决一个问题、建立社团自治机制”的总体目标,由社区牵头培育居民组成的社区公益服务组织,从而改善社区楼道环境,推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项目的具体目标是:清理楼道杂物,保持楼道通畅,方便出入;安装声光控楼道灯照明;方便居民夜间出行;轮流打扫楼道常态化,及时清除小广告;最为重要的是,成立楼栋自管小组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实现楼栋物业自管,保持楼道整洁,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以居民楼为自治单位,实现楼栋自管,享受城市文明。发动居民自行清理清除杂物、牛皮癣等;社区进行楼道灯安装和楼梯间刷白施工;发现领袖人物。通过两次主题活动,各单元居民根据自身楼栋情况初步组成相应微组织,并从中发现目标领袖。在组织成员培养过程中,组织“我爱我楼”团队领袖能力培训班,并开展两次专业的专题学习会议。一是引入社区自治观念,讲述新概念:社区是居民的,即宣传居民社区,居民做主的社区服务理念。从而在居民参与中发现社区需求,在民主协商中确定服务项目,在项目执行中培育社会组织,在组织协调中和谐社区关系。二是讲述居民参与的作用与实现形式,学习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参与式工作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大家解读“我爱我楼”项目策划书,引入项目主题及实施计划。通过多次主题宣传及实践活动开展,社区居民对项目实施的具体细节得OWNER"S FORUM 一线经验

 Front-line Experience业主论坛

 68|HOUSING

  AND

 REAL

 ESTATE▲物业管理 AND

 REAL

 ESTATE HOUSING

 ▲物业管理| 69应用微信投票系统,倒逼物管行业改革文| Article >杨志敏2016年 4月 1日,深圳市正式启用业主大会微信投票系统,目的在于“有效推动我市各物业管理区域业主大会会议召开和业主委员会选举工作,鼓励和方便业主参与投票表决”。微信投票系统从原有的短信与网站电子投票系统升级而来,从普通业主的角度看,更大的意义在于以业主大会的常态化,倒逼业委会运作规范化、倒逼政府监管标准化、倒逼物业服务市场化,最终化解物业矛盾纠纷与老旧物业维修难题。让业主大会开会成为业主自己的事微信投票系统启用,提前完成了政府部门之间“大数据”信息共享,让业主大会成了业主自己的事。以前业主们召开现场版或书面版的业主大会,开会之前首先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业主身份如何认定。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为此规定建设单位或物业公司应当参加、支持、配合业主大会筹备组工作。但现实中,很多小区业主开始酝酿选举业委会,往往出于小区物业服务质量下降、房屋设备失修等难题,而且一旦成立业委会,物业公司必将面临多一个“婆婆”、多一层监管的问题。与此相应,开发商手头的业主名册信息、物业公司动态统计的业主联系方式都可能失真,不少小区甚至出现业主名册造假的问题。对此,微信投票系统设定的业主身份信息,是深圳住建部门通过政府间信息系统直接对接产权登记部门的业主与房产信息,是否业主,开发商与物业公司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少了特区法规原意必须作为“筹备组成员”的法定责任,也少了不当干预甚至阻挠业主大会的法定权力。业主身份由产权登记系统后台比对确认,也比开发商或物业企业单方的统计更有权威性。让业主大会投票不再有现场冲突业主大会,无论是通过现场表决还是书面投票的方式,都存在业主与业主之间、物业与业主之间、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意见分歧甚至冲突的可能性。特别是涉及业主们利益受损后“觉醒”关注小区事务选举业委会、依据物权法等法规规定行使解聘现有物业等业主大会议题的时候,物业公司泼油漆、扎车胎、撕通告、围票箱、抢票箱等各种现场阻挠业主大会投票的情形经常见诸媒体报道,不少小区业主大会在张贴通告、发放表决票、收取表决票、唱票计票等阶段都曾遭遇“不明身份人士”的种种干扰。微信投票系统实施后,只要在首次投票之前动员多数业主验证并绑定身份,就可以让大会表决没有了“投票现场”,物业公司或某方业主等都只能通过间接说服来影响业主,业主大会遭遇暴力影响的因素大幅降低。而且在使用微信投票敏感小区专栏杨志敏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硕士,天然居业委会主任。曾于深圳《晶报》任职 13 年,现为深圳市透明和谐社区促进中心副理事长、总干事。到充分把握。在社团成立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两次活动展开社团建设:第一次活动是拟成立社团,推选团队领袖。社工引导参与成员反馈意见,总结评估活动开展成果及成员表现,从而推选团队领袖;第二次活动是组织“邻里一家亲”。采用参与式方法,增进邻里和谐,从而发现领袖人物。此次活动由目标领袖开展,由责任社工引导,社工角色半退出,从而保证社团运行的自主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社区一直坚持在实践中寻求突破,即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居民参与,有效地培养社区群众的自治能力,也为成立楼道自治社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采用卡片工作法,商讨自管长效机制,签署自管公约;商定下次活动主题、时间等细则。二是引导团队领袖开展周查月检、评优公示等自管活动。形成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模式。此阶段社工全退出。“我爱我楼”楼栋自管项目的出发点,就是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自主管理楼栋的管理和维护中来。从试点到推广,居民积极参与了自觉的行动,成立了多个楼栋自管小组,并已完成了相应单元的治理整治工作。在此基础上,试点楼栋自管小组引导领袖进行小组策划。召开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创投培训班,组织社区学习。根据楼栋单元情况,结合前期活动开展进程,引导目标群体按照楼栋成立楼栋自管小组,试点自治社团。在此过程中,开始引导团队领袖组织起小组成员策划小组活动。继而,实行楼栋自管小组推广,在全社区内实施楼道自助管理项目。引导居民参观示范楼栋,现身说法,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从而采用试点楼栋组同样方法,复制多个楼栋自主管理社团。四、项目点评该项目的实施,居民参与行动积极,目前已完成60个单元的治理整治工作,成立了 16个楼栋自管组。社区已整治的门栋楼道畅通、整洁、干净,无“六乱”现象,实现楼道夜间照明。环境卫生极大改善,满足居民需求。居民自管意识增强,楼栋居民更加文明和谐。有效地解决了“居干干、居民看”被动局面,为社区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居民的角度看,居民对新的工作方法十分满意。如居民认为采用开放式空间会议技术是最尊重民意、最体现居民自治的一种有效办法,也更加契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精神。居民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认可度显著提升。通过这一项目的开展,形成了居干亲民——党员带头作用明显的良好氛围,有效地改善了居住环境,满足了居民的需要。从项目最基础的结果来看,居民认为社区办了一件大好事、 大实事;居民对项目实施所带来的人的变化十分满意。反馈得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居民文明卫生意识得到了提高,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形成“我爱我楼”新风尚。通过党员作用发挥、居民积极参与、需求让居民充分表达、事务让居民共同治理,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楼栋自治模式是一种良性有效的社区发展模式。采...

篇四: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

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调研)

 报告(五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近日**省**市制定《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开启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

 为何治?治什么?怎么治?治之效?**市委、市政府的回答铿锵有力:坚持基层党组织为引领、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

 为何治 群众需求多元,服务供给失衡 为何治?**市民政局局长**的回答饱含深情和担当:“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许多爱民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意义重大,将惠及全市 252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36 个城乡社区,受益 780 多万居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体系,全市村(委)会全部建成社区服务站,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但着眼新时代群众新需求,当前社区治理仍有较大差距。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问需问计于民,**市找准了社区治理的“短板”:

 短板一:社会治理城乡推进不平衡、不同业务领域发展不平衡,“量”大“质”不优的共性问题。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尚待完善,且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社区滞后于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亟待创新,群众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治理成本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较普遍,各类服务重心、力量和资源还没有真正沉下去。

 短板二:社区基础设施还较薄弱、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差距大;城乡社区老龄人口增多、服务资源供需失衡、服务机制滞后;部分社区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社区重设施建设、轻服务管理现象较普遍。社区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公共资源有闲置浪费问题,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

 短板三:有的城乡社区治理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对行政手段过度依赖,政府干预较多,群众自治组织作用难发挥,群众诉求机制不畅通;有的社会力量和市

 场主体参与不充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缺少载体平台;社区志愿组织发展滞后,长效机制还未建立;社区服务人才队伍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不适应城乡社区发展需要。

 短板四:社区机构工作力量薄弱、能力不足和经费保障不到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较突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和技术更新相对滞后,现代网络技术、大数据等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服务项目和资源投入依然紧张,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

 针对社区治理“短板”,**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的重要论述,坚持因地制宜,在优化社区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

 【调查思考】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必须把重点放在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的有机融合和系统集成上,大幅度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以适应居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生活方式需要。

 治什么 优化社区服务,满足群众需求 治什么?**市坚持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实施意见》明确:健全社区工作保障、减负增效、规范化建设、

 信息化应用能力等综合治理新机制,力争到 2020 年,村(居)干部报酬稳步增加,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城乡社区服务站建设面积达**0 平方米以上、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加大服务供给。一是扩大社区服务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如以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站)为阵地,重点发展面向社区老年群体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二是优先满足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低保人群、优抚对象等社会特殊群体服务需求。三是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满足居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四是建立社区公共空间综合利用机制,搭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平台,支持兴办社区“小微服务”,形成公共服务资源按需配置和供给体系。

 强化文化引领。重视德治教育,全市创办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 2288 个,一年开展学习教育 8 万余场次,发挥了强信心、聚民心的强大作用。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传承挖掘长征文化、浙大西迁等传统文化,开展“积德榜”“乡贤”等评选活动,引导居民移风易俗,崇德向善。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建设,开展傩戏、独竹漂、三幺台等民俗文化活动,打造社区文化活动品牌。

 抓好综治维稳。坚持以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为抓手,落实“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社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推进法治社区建设,发挥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依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对困境儿童、妇女、老人等群体的服务管理。健全社区矛盾分类梳理研判、民事纠纷对接等调解工作机制,全面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改善人居环境。深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四在”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有效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环境。推广“四民社区、美丽城市”成果(“四民”即安民、便民、乐民、康民),加快棚户区危房改造、社区绿化、垃圾分类等源头治理。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和应急演练,建立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满足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治安等生活需求,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感。

 【调查思考】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服务供给制度,

 让社区服务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怎么治 坚持党建引领,群众广泛参与 怎么治?**市湄潭县民政局局长周天华说:“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实现党领导社区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区治理,是湄潭县实现社区有效治理的关键所在。” **市狠抓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按照“转变职能、规范权责、有效衔接、促进自治”要求,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

 建立社区党建引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社区各类组织的领导,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制度,把重心转移到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管理等社区治理上来。健全党建引领工作机制,推动社区 1+X 党组织网格化设置,研究共治事项,协商公共议题,解决社区重难点问题。培育社区人才队伍,根据社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充实工作力量,搞好技能培训,落实定期增长报酬机制,确保人才留得住、能安心、有干劲。

 完善基层政府主导机制。加强社区工作保障,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纳入全市土地总体规划,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按照每个城乡社区 20 万元/年的标准预算服务群众经费。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完善县级职能部门、乡镇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依法厘清权责边界,取消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签订的行政责任书,清单之外的其他事项通过费随事转或购买服务方式供给。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打造 15 分钟服务圈,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用好安全信息网,创建平安社区。

 提升基层自治组织治理水平。全市共有城乡基层自治组织成员 1.16 万余人。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2986 人,村民委员会成员 8657 人;共有社会组织 18**家,是推动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完善村民自治条约,建立“党组织作用突出、„两委‟关系协调、自治程序规范、规章制度健全”的村级自治运行机制。如建立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凡涉及城乡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交由村(居)民群众协商解决。大力推广“楼宇自治”“小组自治”等创新实践模式,维护了居民权益,增强了居民归属感。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村(居)委会主体作用,教育村(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村(居)民公

 约,引导村(居)民群众有序参与城乡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组织村(居)民有序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听证活动,激发村(居)民主体参与积极性。发挥社区党员、“五老”队伍、小组长、居(村)民代表、楼栋长、中心户长等骨干参与治理的积极作用,实现社区治理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积极推进“三社联动”。培育城乡社区生活服务、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和队伍,由乡镇政府实施管理、分类指导,确保每个社区有适量的社会组织、1 名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立社会工作者协会,发挥服务支持、行业自律和专业发展作用。推行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挂帮社区工作机制,鼓励支持社区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等群团组织,引导激励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

 有序开展购买社会服务。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政府部门不宜行使、适合市场和社会提供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及公共服务,通过竞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将社区服务纳入各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通过需求评估、招投标管理等方式,实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建立由购买主体、承接主体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政府购买服务公共管理平

 台,将民生服务需求清单和购买服务项目清单全部纳入平台,统一发布、统一评估、统一监管,有序实施。

 【调查思考】以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必须以合理规划引导社会预期、用政策保障社会公平、靠监督规范社会秩序,激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将各类民生服务事项有机整合为“一张网、一平台”,切实形成治理合力、实现从管治向服务转型。

 治之效 推动乡村振兴,百姓安居乐业 治的成效在哪?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主任陈相友感慨万千:“说起治理新变化,我们村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田间地头有电商,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是政策赢得先机。**年,**市提出“四民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载体;**年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深化“四民社区”建设的意见》,有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年印发《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在五城区率先打造社区示范亮点 10 个。**年印发《**市深入推进“群众会+”社会治理模式的实施意见》,推广创新经验,让群众得实惠。仅湄潭县就创建社区治理点 206 个、实施村庄整治 82

 0 个,群众居住条件改善率达 95%,惠及 37 万城乡居民。

 二是全国试点先行。**年,汇川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称号。**年,余庆县、汇川区获“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命名。**年,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办、河北井社区获“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命名。**年,凤冈县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自治,曾作为全国城乡治理试点村,开展以组级党支部会议和组议事会“两会”为核心的“党群直议”,广受好评。**年,湄潭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走,到湄潭当农民去”成为很多城里人的向往。

 三是微治理大作用。余庆县的“微治理”立足群众需求和县情实际,在城乡社区开展以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提供小服务、解决小困难、整治小环境的“六小”活动,把不安定因素解决在村组,消除在萌芽状态。去年,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 337件,调处办结 330 件;为群众办实事 1500 余件,排处矛盾信访 300 余起,全县医疗机构实现医患纠纷“零激化”;全县 70 个村(居),连续 5 年零上访。

 【调查思考】为民爱民是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治理创新,必须着眼新时代新要求引发新思路、完善新机制,既要在务实中谋划创新,又要面对各种

 困难做出精准预判和处置,始终做到未雨绸缪,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篇二)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近年来,山东省**市**区科苑街道潘苑社区党委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贯穿社区治理的一条红线,下绣花功夫建立了社区长、网格长、楼长、单元长、户长等“五长”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道门槛”,形成了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潘苑实践”。

 一、“五长”共治织密组织网络,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 潘苑社区位于**金晶大道以西、人民路以北、市府东一街以东、华光路以南,面积 0.6 平方公里,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 174 个,个体工商户 800 余户,有住宅楼 91 栋,居民 3400 余户、10200 余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开放式社区。由于社区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老化,老年人多、困难户多、流动人口多、小街巷多,给社区治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面对繁重的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潘苑社区党委、居委会坚持“工作为了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努力发动社

 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率先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又在网格内进一步细分区域,把一批优秀党员和热衷社区事务、有责任心的居民发展成楼长、单元长,直至家家户户推选一名户长,从而建立起了以社区长、网格长、楼长、单元长、户长等“五长”为大小不同节点的社区管理服务框架,将精细化管理的网络编织到极致。

 社区管服网络要真正发挥作用,织密是基础,织牢是关键。潘苑社区党委、居委会把“五长”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作为浇筑到工作架构的“水泥砂浆”一一制订明确。楼长、单元长作为散布到社区边边角角的前沿工作力量,主要由社区党员或威望高的群众担任,负责宣...

篇五: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

1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 社区 建设

 ─ 上 海 街 道 体 制 改 革

 社区的基本特点

  1 、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的是聚集在某一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一种生活上相互的社会实体。或者说是 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在本质上是人们的生活空间,具有综合的内涵和开放的边界。社区又是以政府、企业、社会、生态、群众存在为前提的,没有这互为依存的前提,也就没有了社区。

 3 3

 社区,是居民在私人空间之外的一个彼此沟通的公共领域,是居民培育和锻炼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能力、培养公共意识的重要领地。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 4

  创新体制:

  社区党建、( 社区文化)

 社区自治、

  社区安全、

  社区 服务。

 “四位一体” 工作格局。

 5 5

  基层治理状况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或者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效程度,要通过基层治理的绩效反映出来。

 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变革,需要最广泛的公民参与,以及最主劢的、最自觉的参与精神。改革开放,社会进步,靠的是公众的参与;今后的发展、全方位的发展,同样需要公众广泛地参与到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劢力,就存在于民众之中。有序的和有效的公民参与,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需要有足够的合法渠道。与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相比,我们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参与渠道远远不够。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参与的制度框架,让更多的公民通过合法的方式、制度化的渠道有序地参与公共生活的管理。

 •

  在谈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习近平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劢,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

 •

 习近平2014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

 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讨论时讲话:

 • 习近平强调,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着力提高干部素质,把培养一批丏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丏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

 9 9

 市委1 号课题调研和“1+6" 文件起草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上海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2014 年1 号调研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上海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基础好,条件也成熟,希望上海继续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10

 一、 市委1 号课题调研的总体情况

  市委1 号课题组由韩正同志担任组长,应勇、徐泽洲、姜平、时光辉等领导同志担任副组长,从全市抽调41 人,组成4 个调研组,由担任过区委书记的同志担任四个调研组组长,对全市17 个区县开展全方位深入调研。

 历时一年时间。

 共走访了152 个街道乡镇、228 个居村,座谈访谈4745 人。

 按照韩正同志“政策意见重在求实,突出操作性”的要求,市委办公厅、市委研究室会同四个调研组和有关方面反复论证,修改完善,形成了一个市委调研总报告和“1+6 ”文件 。

 11

  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市委《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即《关于深化街道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居民区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 )。11 月中旬,“1+6" 文件(征求意见稿)在报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同时,正式下发各区县、相关部门征求意见。

 12

  征求意见共收到意见762 条(包括重复的意见),经过逐条研究,最终采纳了402 条。韩正同志对市委1 号课题调研非常重视,先后主持召开了20 多个专题会议和座谈会,从方案制定、问题聚焦、对策研究,全过程加强对课题调研的领导。各区县也相应成立课题组,积极与市里调研组对接,开展同步研究;市相关 部门积极参与,聚焦专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提出对策举措;

 13

 二、1 号课题“1+6" 文件起草的主要考虑 • 一是着重体现问题导向,实实在在帮助基层解决难题。始终坚持一切从基层实际出发,从基层需求出发,把问题聚焦到基层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上,把政策聚焦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举措上,尽量使政策意见做到既有面上统一规定、具有指导性,又充分考虑基层特点,给基层留出空间,便于操作和实施。

 • 二是着重体现资源下沉,切实让基层“有职有权有物”。加强基层建设,重要的是要让资源向基层倾斜。把握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不断推动“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争把为群众服务的资源和力量都尽量交给直接接触老百姓的街镇和居村,理顺条块关系,加强综合保障,确保基层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权责一致,更好地发挥街镇、居村在社会治理中的基层基础作用。

 14

 • 三是着重体现自治共治,不断激发各方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1+6 ”文件在起草过程中,始终把“治理”的理念和要求作为基本方向,努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社会各方参与的活力,拓宽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提升基层自治共治能力,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好互动。

 • 四是着重体现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任何时候都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健全党在基层的组织体系和工作队伍,增强引领社会、组织社会和凝聚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三、我区贯彻落实市委1号课题的概况 目前,本区对应市委1+6文件的系列文件已经全部出台。

 17

 三、 市委1 号课题“1+6 ”文件的主要内容

  市委《意见》

 (由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与6 个配套文件(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发文)在主要精神和内容上是一致的,是总和分的关系:《意见》重在体现指导性和系统性,6 个配套文件重在体现操作性和具体性。

  市委《意见》共分十二个部分39 条,第一、二部分是总论,共4 条,明确了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三至第十二部分是主体内容,共35 条,分别从街道、乡镇、居、村、区域化党建、社会组织、网格化管理、队伍建设、法治保障和组织保障等10 个方面进行论述。

 18

 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

 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上海基层治理法治化,促进上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就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19

 一、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重要意义。

 街道、乡镇和居村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以街道、乡镇和居村为重点的基层建设,是关系上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重要工作。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落实中央社会治理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实现社会治理新目标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依法治理、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是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建设 “ 四个中心 ”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

 20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牢牢把握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的要求 ,坚持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更多运用法治化、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方式 ,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进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上海特点和现代社会治理规律的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

 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社会治理中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提高基层队伍的社会治理能力,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

 (四)主要目标。

  经过3 3- -5 5 年努力,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使基层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上海顺利实现 “ 四个中心 ”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 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政府主导作用全面发挥,社会各方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成效明显,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基本形成,社会治理多元合力显著增强。

 三、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提高服务和治理水平 (五)完善职能定位。

 • 原 社区(街道)党工委更名为街道党工委, 作为区委派出机关, 在地区社会治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依法行使相应的政府服务和管理职能。

 街道主要履行 加强党的建设 、统筹社区发展 、 组织公共服务 、 实施综合管理 、 监督专业管理 、 动员社会参与 、 指导基层自治 、 维护社区平安 的职能。

 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及相应考核指标和奖励,街道经费支出由区政府全额保障,推动街道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

 (六)理顺条块关系。

 • 按照权责一致原则,科学界定条块职责。坚持 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 ,赋予街道党工委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赋予街道规划参与权和综合管理权,赋予街道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强化对街道考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结果的应用。实行市、区职能部门职责下沉街道的准入制度。

 25

 (七)优化机构设置。

 •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原则,着眼于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优化服务,积极推进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内设机构的职能整合和功能优化。按照街道职能定位和创新体制的要求,街道党政内设机构按 “ 6+2” 模式设置,即统一设置党政办公室、社区党建办公室、社区管理办公室、社区服务办公室、社区平安办公室、社区自治办公室,同时可根据街道实际需要,增设2 2 个工作机构。

 党政 办公室 6个全市统一设置 主要履行 机关党务行政事务 工作职能 ☆负责负责 党工委办公室 室

 人大代表联络室

 行政办公室 室

 财务科 科

 负责街道机关公共和内部事务协调和管理工作;

 负责街道机关有关文字信息、文件传阅、印章管理、机要保密、国家安全、档案管理、会议会务、督促检查等工作;

 负责街道机关(事业)财务、审计和资产管理工作等综合性事务工作;

 负责辖区内人大代表的联络服务工作;

 负责联系行政党组工作。

 武装部按照有关规定负责人民武装工作

 。

 社区党建 办公室 主要履行 社区党的建设 工作职能 ☆负责负责 综合党委 委

 居民区党委 委 宣传统战科 科

 组织人事科部分 分

 负责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负责社区党委日常事务,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和 “ 两新 ” 组织党建、居民区党建工作等;

 负责辖区内党代表的联络服务工作;

 负责辖区内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配合做好社区教育、文化、科普、体育等工作;

 负责辖区内统战工作;

 负责辖区内政协委员的联络服务工作;

 协助社区动员委员会开展工作 ;

 负责联系指导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工作;

 负责联系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纪工委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纪检监察...

篇六: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

2021 年 在街道加强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讲话 稿和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讲话 范文

 1 2021 年 在街道加强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文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知道,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意见》两份重要文件中,也对网格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最新要求。我认为,街道今天召推进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感到街道领导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对新时代加强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看得远、看得深、看得透,能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全区前列。

  下面,我借这个机会,就如何加强社区治理创新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在增强服务功能上求突破。满足居民群众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是社区治理创新的根本目的。一要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合并后的×

 ×街道有 X 个社区,是我区社区最多的街道。由于历史原因,还有少数社区办公活动用房面积偏小,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服务需要。要充分挖掘辖区资源,逐一改善社区硬件条件。这方面,我们民政部门将全力支持你们。二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要大力推行“一门受理、一站式服务、全科社工”,积极推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和支持超市、电信、邮政、金融等服务企业到社区设立服务站点,大力发展市场化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鼓励和支持居民开展志愿互助服务,构建多元主体有效衔接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三要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整合社区资源,着力打造“社区+”平台。重点为居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公共法律、社会救助、养老助残、优抚安置、就业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将贴心的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特别要做好为老、为小、为特、为新市民等四类人群的服务工作。

  二、要在创新治理方式上求突破。唯有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才能激发和谐社区发展活力。一要深入推进“政社互动”治理模式。要在进一步巩固成效、完善机制、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向更广的民生服务领域和基层群众自治领域拓展,促进基层政府转职能、自治组织增活力、居民群众得实惠。二要建立完善共驻共建制度。加强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沟通,推动驻区单位自身党建工作与社区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健全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机制,实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工作的协调发展。三要切实抓好网格化服务管理。按照管理网络全面覆盖、社会资源全

 面整合、服务效能全面提高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向末端延伸,有效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三、要在深化群众自治上求突破。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居民群众自治程度的高低直接体现治理水平的高低。一要坚持“四个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依法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有效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规范化和程序化。二要推进社区协商民主。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三要探索“微自治”。“微自治”是指自治主体在更小的自治单元中开展的对自治事务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是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推动民主自治向居民小组、住宅小区延伸,广泛开展楼院、门栋自治。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1 2021 年 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文稿

 开人才工作会议是大家的心愿,而且都想早开、抢开。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通过这种场面,释放出一种强烈的信号,人才是强市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活力之源。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真正地聚英才,得其心、汇其智、尽其才。各类人才聚集的越多,我们的事就会办得越好,发展就会越快。表彰人才就是与人才为善,是对头的事、大得人心的事。

  今天表彰的都是全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是全市各类人才的优秀代表,也是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受表彰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向长期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劳动者致以亲切慰问和崇高敬意!

  借这个机会,讲几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推动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引擎

  第一,事业需要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主题主线,已构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战略体系,而人才战略是“三大战略”的支撑和关键。毛主席曾讲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建国以来,

 我们在人才方面做了一系列安排部署,都很给力,都得到了人民的称赞。比如大家熟悉的钱学森,钱学森当年回国时,美国的阻力非常大,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部署钱学森回国事宜。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通知司法部:“决不能放走钱学森,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钱学森回国后,毛主席接见他,紧握住他的双手说:“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五个师呢,我看呀,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啦!”从钱学森的身上,可以体现出我们党对人才的重视。那个时候尊重人才,不是靠开会的,不是靠讲话的,而是靠实实在在地做,是非常有效的。那时候全国并没有大范围地表彰人才,没有每年都评科技成果奖,但做的一些事情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说它是实实在在的呢?主席和总理都上心的事,怎么可能办不好?1977 年,我们国家百废待兴,一方面人才匮乏,一方面人才没有得到重用。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自告奋勇要求抓科技、抓教育,这是他的首选。1978 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诚恳表白,“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令科技工作者弹泪动容、倍感振奋,人们欢呼,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所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风范,我们照着学、跟着做就行了。

  第二,时势需要人才。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想必大家看过电影《天下无贼》,对葛优的那句经典台词印象深刻,“21 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编剧把这些理念写到作品中,都是有思考、有意味的。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在“新增长理论”中指出,知识和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效益,而且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

 递增效益,从而最终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我们整天讲稳增长,稳增长要抓什么,根本和要害是什么?通过对这些理念的学习,将会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有一个更加明白的认识,把它抓得更对头。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发展和竞争的主动权。比如 X 的 X 区,依靠邻近 xx 的优势,引来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发展速度迅猛,生产总值让很多地级市都望尘莫及。人才在选择城市的时候,也是很挑剔的,不适宜发展的地方,他们不会作为首选的。咱们能不能用这种理念,把 X 的人才吸引、聚集到 X 来,把地缘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打造成 X 国际化大都市周边的“X”,关键是要把握优势,把优势用足用好。人才创造的是核心技术,花钱可以买来产品,但买不来核心技术,靠买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更不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一个人才引领一项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影响乃至改变世界。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提出陆相成油理论,让任何人见了中国人都不能小看,让黑土地上涌出滚滚石油,中国摘掉“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演绎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神话。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人才的作用更加突显,可以说,离开人才各项事业寸步难行。

  第三,转型需要人才。“十三五”是我市系统深度转型期、全面小康的决战决胜期,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一切设想、一切目标,都不靠谱、都无法实现。说转型需要人才的时候,对我们的人才“家底”,大家都要有一本账。全市企业管理人才 X 人,专业技术人才 X 人,专

 业技术人才中正高级职称仅 X 人,高技能人才 X 人,农村实用人才 X余人,社会工作人才 X 余人,拔尖人才只有 X 名,其中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在职在岗的只有X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在岗的只有X人。“家底”一翻,我们就应该知道我们开会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要下势抓人才?目前的人才底子,我们觉得很乏力,和同类地级市我们没法比。所以,这个形势大家要有清醒地认识。孙中山先生讲: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大家要深刻认识到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好人才工作。

  二、人才工作必须把握三个关键

  第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邓小平同志说过: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今天在座的除了受表彰的以外,还有很多领导同志,要牢记这段话。

  一是懂人才。懂人才,就是要明白“人往高处走”这个道理,这是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的道理。人才都想往高处走,我们就是要“帮人往高处走”。大家在抓人才工作时,要向组工系统的先进看齐,原xx 省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曾讲:“组织部是个渡人的梯”。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做的。“帮人往高处走”的这个“高处”就是干事成才的好环境、创新创业的好平台,哪里的机制活、环境优,哪里“渡人的梯”就搭得好,因为人才都是冲着事业来的。农业社会,战略资源是土地,谁的地多,日子就过得好。工业社会,战略资源是机器。蒸汽机的发明,使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独占鳌

 头了那么多年。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战略资源是人的聪明智慧,这点大家体会很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中国人的购买力,让西方世界对中国日益关注,但我们的“战略资源”还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我们在中学都学过一篇古文,王安石的《伤仲永》,方仲永是个神童,但是方仲永的父亲是个没有眼光的人,他当时没有让方仲永好好地学习,把他一步一步培养成人才,他利用神童这种效应,拉着儿子整天去挣钱,最终神童沦落成普通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抓人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懂人才。

  二是识人才。温家宝总理曾经有一句话说:

 “人才不是评出来的,是靠实践、成果检验出来的。”我们评审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一定要克服人才管理中的“官本位、行政化”倾向,从“谁是人才由领导定”的惯性思维和模式中跳出来。这次在评选的过程中,很注重科研成果。有多少科研成果能变成钱,才是生产力。我们是要抓现钱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牢牢把握好。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关键在“用”,不能用的不要引。在这方面不要盲目,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一定要心里有数,再有的放矢地去做。这样我们引入的人才就会管用。

  三是育人才。育人才是一个很费神的事情。人才都是特质人,特性都很强。别说个性了,已经是个性之上的个性了。育人才的时候,就要包容人才。就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不能拿要求干部的标准来要求人才。还要包容人才的一些“毛病”。这些“毛病”在纪律和法

 律范围之内的,都要包容。所以,在育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包容人才作为很重要的事情来做。

  第二,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一个高端人才就是一个项目、一个产业、一方市场。“招才引智”比“招商引资”更具战略意义。

  一要靠政策机制引进人才。人才总是先看政策、比政策,只要外边都能得到,人才就会在第一时间流失、走人。刚才表彰对象里有李竹玲,李竹玲是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竹玲到 xx 去开会的时候,xx 的分管市长要去接机,李竹玲回来的时候是谁接机,那个场面能比吗?这样的场面多了,那人才自然就走了。我们找感觉,人才也找感觉,人才除了找感觉之外,人才都有自尊,都要被社会承认。做这些事,都不要讲大话,具体的事例能说明一切,不看文件怎么写,更看你是怎么做的。再比如,以前在国外,留学生见面会相互询问“什么时候毕业”“找到工作没有”“买的房子在哪”?如果你说“要回国了”,对方惊奇之余,肯定会觉得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而现在,留学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还没回国呀?”美国人到浦东,看到的全是美国培养出来的人。过去孩子出国留学大家都羡慕,现在没有经过高考到国外去留学,是要打问号、打折的。因为中国高考是很硬的,虽然大家对高考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都明白“一本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过的。所以我们也在探讨如何建立选人用人的“一本线”。政策不仅是要出台,关键是怎么做,自己做还不行,很多要靠各种方法“猎取”得到,猎头公司就是抓人才的一个有力抓手,他知道人才

 到哪去找,哪里的人才最适合。要在这方面有作为,把这个打造成 X的比较优势。市场经济,政府不能总是做领导,要学会放下,主动放下。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和政府绝对是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市场经济没有这...

篇七: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

治理创新

 研究

 —— 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

  黄

 进

 / / 研究员

 )

 主要内容 •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 二、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三、社区治理的理论 • 四、社区治理的创新

 问题的提出

  目前,全国有7957个 街道,31832个乡镇, 10万个城市社区,农 村社区建设覆盖面不 断扩大。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支撑点

 社会成员的聚集点

 各种利益的交汇点

 矛盾纠纷的聚焦点

 社会治理的着力点

 问题的提出

  案例1:业委会该找谁? • 成都某小区为新建小区,开发商引进的物业公司要涨价,从0.5元涨到1元,绝大多数业主不答应。组织成立业主委员会。选举中,请求居委会来监督,居委会不管,说没有给经费;找街办,街办答应来看看,但一直没有来,后来申请盖章备案,二话没说,很快就盖了,但是到了区房管局那里却通不过了,要检查这样那样材料,忙着补充。

 •

 楼下开餐馆,拒绝交物管费,物业公司没有办法。

 • 有一底楼住房将门从侧面打开,侵占公共绿化地,业委会多次干预,不听招呼。找政府部门,不管。

 • 藏族人在该小区购房、租房,开旅舍,引发恐慌。

 问题的提出 • 还有人将住房作为写字间出租,开办公司。外来人口很多,人来人往,小区外的道路经常堵塞,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出现了砸车事件。

 • 翻越围墙、混入小区的小偷入室盗窃十分严重,春节前2个月发生案件8起。

 案例2:老院落没有物管,脏乱差,咋办?请物业公司来,收不到费用?

 案例3:成都前几年搞风貌改造,居民痛骂政府?花钱买骂—花钱买好

 中央的要求 •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完成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012年党的十八报告 •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 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 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提出“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为目标,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协商范围和渠道,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 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 》

 • 2016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2月30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并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

 • 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推动形成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格局,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 中发【2017】13号文(2017年4月3日,发至县团级),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

 1. 社区管理的含义

 • 1.1 社区的含义

 • 1.1.1. “社区”的引进 •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后,全国兴起了“社区建设热”,城市社区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国广泛推进。

 • 1.1.2.社区是指由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的、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职业人群所组成的基层社会。社区四个要素:一定区域、一定的人口、有共同的利益、有相互的交往。

 • 按照社区的形成方式: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1.2 社区管理的内容 • 社区管理是在社区范围内,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管理。

 • 社区管理的内容总的来讲是“四性”工作,即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涉及的范围广。

 • 1.2.1.社区组织管理

 • 1.2.2.社区党建管理

 • 1.2.3.社区服务管理

 • 1.2.4.社区文化、教育管理 • 1.2.5.社区环境管理

 • 1.2.6.社区治安管理

 1.3社区管理体制 • 在社区建设实践中,我国城市基本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管理体制。

 • “两级政府”是指市、区两级政府; • “三级管理”是指市、区、街道的管理; • “四级落实”是指市、区、街道、居委会的四级组织落实。

 • “二三四”管理体制的重点在于加强街道和居委会的建设,关键在于市、区两级政府要逐步放权给街道,建立责权利统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1.4 社区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 社区管理伴随着社区建设而兴起

 社区建设指的是城市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自治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 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 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保证 • 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的主体与内容有许多重叠的地方

 • 管理主体不同

 • 管理目标的设定方式不同 • 管理对象不同 • 管理方式不同 • 管理机制不同 • 管理内容不同

 • 2.1 社区管理存在问题

 • 2.1.1 社区建设中基层政府职能扩张,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

 • 2.1.2. 社区资源缺乏

 • 2.1.3. 社区建设中专职工作者扮演双重身份,角色冲突严重

 • 2.1.4. 社区建设中工作方法单调落后,社会和居民自主参与程度低

 • 2.2.1. 政府社会管理自身定位存在误区,管控思维严重

 • 2.2.2. 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出现“管控多于服务”的局面

 • 2.2.3.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形式单一,程序不够规范 • 2.2.4. 短期性的运动式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快速的社会发展

 2.2社区干些啥? ① 工作任务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会员组织法》规定社区的任务是6条,但现在社区一般要承担100多项任务,有些部门把自己的职责转嫁给社区。如外来人口登记收费,有线电视收费,部门的社会、为土地、规划、房管等部门出具房屋调查证明等。

 ② 工作要求高。一些部门不仅下达工作任务,还提出许多具体要求,一是要“挂牌”,社区门口都有6—7块,甚至10多块牌子。二是要“上墙”,社区办公室墙上,要挂反映数项工作的负责人员和工作职责等内容,墙面不够,就做多层移版,哪个部门检查就拉出哪块。三是要“记帐”,社区要建10多类台帐,有的甚至多达40余本。

 • 他们负责,但检查评比时,仍按传统找到社区,使社区忙于应付,不知所措。

 德阳秦宓社区

 社区干些啥 • ③ 经济负担重。目前,基层社区的办公经费多在每月500—800元,而真正办公经费的就远远超过这个数,有的社区每月的电话费就花去700元,包括电费、水费、纸张等一共要2000元左右。办公经费的不足,主要原因是一些部门没有“费随事转”,把工作或活动所需经费转嫁到社区。如有的部门调查只发一张表,要社区按户数复印分发;拆除违章建筑时,有关人员的餐饮费常常要社区支持;有的部门还要求社区配置电视机和VCD;在评比和攀比的压力下,社区为满足有关部门的要求,挂的牌、上墙的版面追求精美。有的部门利用行政权力或以评比为压力,强制或半强制性地迫使社区订阅部门发行的报刊,最多的每年要花2500多元订阅费。社区干部反映,应付日常事务都来不及,文化也不高,哪有时间去看这么多报刊。相当多的社区办公用房还是租赁使用,高额的租金使社区负担重重。

 • ④ 评比检查多。除街道按要求进行的常规检查考核外,许多部门都自行直接下去组织单项检查评比,有些检查评比已落后于形势的变化。如环境、卫生、绿化、治安等项目在许多住宅区都由物业公司承担,他们收费,他们办事 ,

 2.3社区资源缺乏

 社区是我国最基层的社会组织,被定位于居民自治组织,在传统理念中,需要自筹经费、自主运行,因此,来自财政的经费很少。5年前,省财政预算安排给全省社区建设项目的经费每年只有300万元,社区缺少工作经费、缺少办公场所、缺少办公设备、缺少人才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社区,1年的工作经费只有4-5千元。

  社区工作任务繁重,人才严重缺乏。据我们调查,成都的社区大多有180多项工作,而社区干部在12人左右,平均每人要承担15项日常工作。社区干部的待遇偏低,留不住人才,在不少农村社区只有省财政补贴的三位社区干部才有工资。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成都市,社区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仅为2500元左右,能力较强的人一有更好的去处,往往会选择离开。多数社区干部认为,目前他们的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需求,但是,受到社区资源的条件限制,他们往往感到“有心无力”。

 2.4 社区管理日趋复杂 • 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外来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 社区成员的异质化程度高 • 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难度增加,次数减少,陌生人社会

 3.1 “ 社会治理 ” 理论

  20 世纪 30 年代的西方经济大危机证明了 “ 市场失灵 ” , 政府增加了公共服务职能 。

 “ 二战 ” 以后 ,福利国家大规模膨胀 , 政府管理的公共福利事务大幅增加 , 到 20 世纪 80 年代福利国家带来了财政危机和政府信任危机 , 从而兴起了 “ 社会治理 ” 理论 。

 如何处理政府 、 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

 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 , 是一个过程;

  治理过 程 不是控制 , 而是协调;

 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 , 也包括私人部门;

  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 , 而是持续的互动。

 治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表1

 治理模式与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区别

 3.3.2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 “ 要素 ” 比较

 返回目录 表2

 创新社会管理的要素内容

 3.3 社区治理的含义

 3.3.1.治理主体多元化,强调个体独立与核心领导的互补与统一 3.3.2.治理过程互动化,强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补与统一 3.3.3.治理结构扁平化,强调垂直科层与横向网络的互补与统一 3.3.4.治理目标内生化,强调外部需要和内部需求的互补与统一

 4.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

  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系统治理,建立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坚持依法治理,针对社会治理领域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完善社会治理政策法规,破解社会难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综合治理,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规范、道德约束、行政管理、基层民主协商和舆论引导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4.1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4.1 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4.1.1 转变职能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下沉,引导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功能,聚焦主业主责(?),推动街道(乡镇)党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来,转移到做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转移到为经济社区发展提供良好公共环境上来。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

  (不是直接发展经济和管理经济建设)

 4.1 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4.1.2

 有效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

 三个清单,一购买,双向评价

 制定区县职能部门、街道(乡镇)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

 明确社区自治组织承担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

 明确协助政府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

 上述社区工作事项之外的其他事项,街办可通过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购买服务方式提供。

 建立街办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履职履约的双向评价机制。街办:政策支持、财力物力保障、能力建设指导。

 4.1 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4.1.3

  注重发挥基层群众 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

  及时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

 规范选举程序;

 建立健全居务监督委员会;

 增强开展社区协商、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

 “ 两剥离 ” 加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实施 “ 两剥离、双归位 ” 方案,即剥离街道办事处的经济管理职能,归位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剥离居委会的行政职能,归位于自治管理服务。

 案例4:锦江区“两剥离”

 曹家巷棚户区成立“危旧房自治改造委员会”效果良好,备受世人关注,金牛区据此总结出“群众工作一二三”的经验。

  强化一个观念,“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组织的重要任务就是团结引导‘英雄’正向发...

篇八: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

实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xx”这一要求,市政协党组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助推平安xx 建设”作为新一届政协的重点调研课题,列入年度重点协商议政计划。市政协副主席 xx 带领调研组采取实地走访、会议座谈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我市社区工作现状,征求社区工作者和相关界别委员对提升社区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在对各方面调研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就提升社区治理工作水平提出几点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一、全市社区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社区共 xxx 个,其中 xx 东街道 xx 个,xx 街道 xx 个。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强社区治理工作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夯实基层政权、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积极探索社区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保障,社区治理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一是社区组织体系日益完善。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各街道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理念和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工作原则,合理设置社区规模,并在社区“两委”换届中选拔优秀人

 员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拓宽了服务领域,延伸了服务触角。二是社区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各街道通过社聘、公招等方式,拓宽渠道,选贤任能,高标准配备社区干部队伍,并积极探索“定格、定责、定人”的网格化管理制度,构建社区网络服务,推动力量下沉,服务居民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分阶段推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社区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三是服务居民能力不断加强。各街道不断整合调剂资源,通过对部分社区办公环境装修改造、办公设备性能提升和社区活动场地的完善,使居民来社区办理业务时的舒适性和便捷性得到大幅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人民群众期盼和现实需求还有差距,从调研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社区职能存在行政化倾向。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未经准入审查,把有关职能业务向基层延伸,转交了大量行政性工作,造成社区自治组织权责任务不清、工作压力增大,且社区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是职能业务的“行家里手”,对工作落实检查往往也是“泛泛而过”;而作为社区自治组织,也没有履行相关工作的职能,如开具“居民财产证明(法律援助

 情况除外)”“居民身份信息证明”“无犯罪证明”“居民住房证明”等等,但每天都需要为社区居民提供这样的服务。

 二是社区工作人员配备不足。xxxx 年 x 月 xx 日 xx 省民政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司法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规定(试行)》中提出“原则上每个社区不少于 x 名社区工作者,以 xxxx 户常住居民为基准,每增加 xxx 户左右增配 x 名社区工作者”。我市社区规模基本较大,尤其是 xx大部分社区所辖户数都在 xxxx 至 xxxxx 户以上,应至少配备xx 名以上社区工作人员,但全市各社区工作者配备情况基本在 x—x 人,且以女性居多,“身兼数职”是常态,在承担一些重点工作时,出现连轴转都无法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只能采取聘用临时人员的方式,但聘用人员普遍缺乏责任心,反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部分社区选骋的社区楼门长,因年龄偏高、薪酬待遇低、工作量大,造成队伍不稳、离岗率较高。

 三是对物业缺少有效监管。我市现在物业居民小区覆盖面广、管理区域大,在实施物业管理过程中,一直以来依靠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通过检查发现问题而进行督导整改,但检查覆盖面具有局限性,物业公司的好与坏,主要靠物业公司的自我约束能力。在全市街道机构改革后,各街道办事处虽按“三定”方案要求设立了社区建设和物业监管办公室,却没

 能真正对物业公司履行监管职责,物业管理工作还是以部门管理为主,且因社区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不健全,使街道对物业公司缺少有效监督,形成了“部门管不好,街道管不着”的局面。

 四是物业服务水平有所欠缺。百度一下“奇幻写作星球”,海量公务写作素材无限下载,微信 gwclg888。部分物业服务企业行为不规范、不到位,社区居民认为物业公司未能做到质价相符;同时由于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有些物业管理企业人员缺乏自身培训,造成管理服务的理念、内容、质量很难到位,甚至未能摆正与业主之间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造成物业行业信访量一直高居不下。别外,部分小区存在商住混合现象,餐饮服务行业与居民楼很近,增加了噪音及排烟对居民的生活影响,虽属开发商历史遗留问题,但现有物业公司不能及时进行解决,从而也引发一系列信访矛盾。

 五是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早期建设的小区大部分无物业管理和维修基金,虽然通过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使小区基础设施老旧滞后、服务功能不完备的问题得到改善,但部分小区雨污管道堵塞、电动车上楼、飞线充电等问题依然存在,有严重的安全隐患;一些平房小区街道狭窄、路面坑洼、路灯缺失或破损、缺少停车位等问题始终存在,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继而引发一系列邻里矛盾、上访事件,且这些小区居民

 实行自治管理能力有待加强。部分老旧社区没有综合服务设施,部分新建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不到最低 xxx 平方x 的标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活动需求与场地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

 六是社区志愿服务机制不健全。根据《中国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社区志愿者组织应根据社区实际需求,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向注册社区志愿者提供社区志愿服务岗位”。但是因为缺少顶层设计和管理平台,全市大部分社区虽设有志愿服务岗,但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手段和方法单一,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不足、缺少途径参与社区服务,且 xx 地区流动人口基数大,新老更替快,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作用更加有限。部分党员进社区服务意识有偏差,服务方向不明确,服务内容单一,党员志愿服务社区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今后工作建议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进一步做好我市社区治理工作,针对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理顺关系,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建议成立市级社区治理工作专门领导机构,加强对社

 区治理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和督查指导,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夯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工作新格局。二是以落实市委关于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部署为抓手,各街道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建设,整合区域资源,构建“六位一体”管理机制,建议大力推行社区“大党建”,立足打造社区党建工作品牌,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向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的拓展和延伸,加强党建创新工作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形成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三是建议在合适时机开展“街道抓社区党建促社会治理”现场观摩活动,培树品牌,提升影响力,通过构建“党建工作共抓、服务资源共享、民生难题共解、和谐社区共建”的新型社区党建管理体制,正确引导社区党组织主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在社区自治中的榜样作用,建立平等协商机制,培养正确的居民自治意识,提高民主参与能力。规范社区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操作规程,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和权责清单要落实落地,准入目录应向社会公开,全面清理不应由社区出具的证明事项清单。四是按照机构改革“三定”方案要求,持续推动审批权限和执法权限向基层下沉,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原则,将基层治理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行政审批和执法权限下放到街道。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逐项明确执法依据、职权范围、执法程序和监督途径等,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实行动态管

 理。

 (二)完善政策,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按照“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治理水平高、工作作风正”的要求,注重从优秀社区工作者、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社区党组织书记,确保优秀人才在社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二是拓宽社区工作者的来源渠道,鼓励社会优秀人才通过公开、竞争选聘的方式到社区任职,也可以通过选派一批机关干部和新考录公务员到社区挂职、选派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到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充实社区力量。严格按照社区工作者配备标准,综合社区人口数量、辖区面积和服务内容等因素,配足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通过居民自荐、居民推荐、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形式,把责任心强、热心为居民服务的业主,特别是党员志愿者推选为楼门长。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建议建立社区工作者长期轮训制度,把社区工作者纳入市委组织培训范畴,加强在政治理论、党的建设、纪律意识等方面培训力度,鼓励社区工作者通过职业技能考试不断提高自身履职能力,成为服务社区工作的行家里手,也可以采取到先进地区挂职交流和学习考察等形式,学习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更新思想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综合履职服务能力。四是落实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动态增长机制和薪酬保障机制,在政治待遇上不断拓宽渠道,保证人才队

 伍建设的可持续性,稳定我市社区工作人员队伍。

 (三)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建议以街道为单位进一步细化设置网格体系,街道、社区、楼栋、楼门分级负责网格的统筹协调监管、日常事务的巡查监督和信息收集处理反馈,有序推进“多网合一”,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以在职党员“双报到”活动为载体,建立社区志愿服务机制,将在职党员志愿者编入网格担任网格员,鼓励社区党员、退休职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担任楼栋长、楼门长,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载体,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二是建议将行业主管部门对物业公司的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各街道办事处,由街道办事处对物业公司进行直接管理,行业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工作,从而真正使各街道办事处对物业公司“管得着、管得了”。根据小区实际情况,分类管理,分期分批解决无物业小区的物管进驻问题,积极引进 xx 优秀物业进驻小区,全面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对无物业管理小区,鼓励独栋院落、单元楼居民联合开展业主自治,共同做好老旧小区治安维稳、清扫保洁等工作,改善居住环境。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尤其是一些重点民生项目、一些公益性组织,政府部门要加强优惠扶持力度。强化社区属地职责,在完善基层社区的服务设施上给予重点保障,对社区范

 围内的上级重点项目、重要工程要充分听取社区的意见建议,纳入共建共管范围。建议对各社区的域内资源进行统筹,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对老旧社区辖区内的废弃或闲置办公资产进行充分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对确定可以改建用作公共服务设施的简化审批事项,及时改造使用,提升老旧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

 关于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调研报告 共建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将有利于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利于夯实社会治理底部基础;有利于激活直接面向居民的服务需求,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xxxx 年 x-x 月,我局围绕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决定》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关于加强和创新城乡基层治理》专项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由局长带队组织相关股室人员,分 x 个调研组深入到全县 xx 个乡镇的部分村(社区),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对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进行了专题调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城乡社区治理取得的成效 全县两项改革调整后,村总数从 xx 个减少到 xx 个,减少村 xx 个,减幅 xx%。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各村公共管理和服务群众平均达到 xxxx 人,超过全国 xxxx 人的平均水平,平

 均服务面积 xx.x 平方公里。随着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的持续推进,将实现县域经济版图的整体性重塑、城乡整合发展格局的系统性再造、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结构性变革,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夯实底部基础。

 (一)社区服务体系有效保障。一是基础设施持续投入。全县围绕居民需求,大力改进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持续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城乡社区阵地功能明显优化。十三五期间,县财政分别投入城乡社区建设经费 xxx 余万元,新增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 x.x 万平方x;目前,全县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平均面积达到 xxx 平 x,增长 xx%,实现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xxx%,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 xx 平 x。二是城乡社区队伍有效强化。目前,全县村(社区)委员平均年龄 xx 岁,较改革前降低 x.x 岁;xx 岁以下有 xxx 人,占 xx.xx%;大专以上学历有 xxx 人,较改革前提高 xx.x%,基本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三是城乡社区干部报酬全面落实。全县村(社区)干部待遇按照 x 办发〔xxxx〕xx 号和 x ...

【以加强社区治理服务创新为主题8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