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7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基本理论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 “两个先锋队&rd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基本理论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
“两个先锋队”概念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一开始就重视在城市中开展工人运动, 在工人中发展党员,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但是在如何从中国社会特点出发,处理好吸收工人之外的农民、 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与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关系问题上, 党内曾经存在严重分歧。
党内那些只靠书本和外国党的经验来决定党的建设的领导人, 单纯地从党员的社会成分构成来判断党的性质; 片面地认为只要在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大量发展党员, 就会改变党的性质, 就有使党变为“小资产阶级农民党”的危险, 结果使党犯了严重的关门主义错误。
1935 年 12 月, 瓦窑堡会议上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 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他应该大量吸收工人、 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 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人, 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 都可以加入共产党”。
决议指出, 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 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
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 但不是主要标准。
“两个先锋队”概念的提出, 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从而迅速壮大了党的队伍, 极大地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 提高了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 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 成为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2)
“两个先锋队”提法的丰富和发展
进入 21 世纪, 我们党重提“两个先锋队”, 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并将“两个先锋队”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所修订的党章中, 这是对党的性质做出的新概括, 必将对党的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2、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 发刊词》 中, 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 广大群众性的、 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1)
党的建设面临的不利条件
①从客观上看, 农民占了绝大多数人口, 中国封建主义思想影响严重, 党员绝大多数是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这些新党员所形成的新组织还不能说是广大群众性的, 还不是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都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
同时, 中共长期在农村和被敌人分割的游击战争环境下, 教育党员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还需要长期努力。②从主观上看, 中共在成立时在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缺乏长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
同时共产国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甚至控制过中国共产党, 它对中国共产党的不适当干预和党内教条主义倾向都给党的建设带来特殊困难。
(2)
党的建设也有有利条件
①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指导, 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 ②中国工人阶级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 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 党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 ③有一套好的党建理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党建理论。
3、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党的建设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进行自身建设, 继续进行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①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 也是毛泽东思想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特点。
②注重党的组织建设,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
其基本要求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领导下民主的结合。
③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 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第一, 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 密切联系群众。
第三, 批评和自我批评。
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④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
其基本要求有, 一是开展积极的思想、 路线斗争; 二是采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进行; 三是本着“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 四是反对残酷斗争, 无情打击。
⑤开展整风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1942 年延安整风开整风之先河。
这次整风的重要文件有:
《改造我们的学习》 、 《整顿党的作风》 、 《反对党八股》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等, 整风运动的方针: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也就是通过“团结——批评——团结”, 达到既要弄清思想, 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
其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学风主要指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中心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因为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在组织关系上和语言文字上的表现。
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篇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现实意义是什么1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
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是我们办好一切事情的保障。毛泽东指出 “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
2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内生活的运用。
3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作用。党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使党得到巩固和发展而错误的政治路线会使党受到巨大损失。党必须在制定并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斗争中锻炼自己的队伍。强调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
4正确处理党内矛盾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1942 年开始的全党整风运动 创造了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来实现思想上建党的好方法。延安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而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这是一次打破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束缚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通过团结—批评—团结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这是对“左”倾教条主义者所奉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党内斗争方针的彻底否定。通过整风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加强了全党的思想上统一和组织上的团结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现实意义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当前加强执政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搞好党的思想、组织、政治、作风等方面的建设。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内外监督反对官僚主义克服腐败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其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错误之处是什么 这一理论指出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革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既互相区别又必须互相衔接既不能将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混淆又不允许在二者之间横擂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辉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对过渡时期的界定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 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 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前后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顺利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新民丰主义革命阶段“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会是有机联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虽然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但是由于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领导权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份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政权这就使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发生社会主义因素由于受到国家政权的保护和支持而不断发展直列最后胜利。
第二社会主义因素己经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处于领导地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打倒了官潦资产阶级把拥有官僚资本收归国有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依靠社会主义支持和发展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为逐步改造个体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三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人民群众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理解选择了新民主主义道路为革命胜利后人民群众接受社会主义道路作了准备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思想条件。
上述情祝表明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以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为特征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并且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 这解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范畴。
在党的历史上对于革命阶段的理解曾出现过“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错误论断。
“一次革命论” 主要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内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提出的错误理论。
这种理论主张将不同阶段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作一步走 “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主张这种观点的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不知道革命有阶段之分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区别认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革命” “不能在民主主义的阶段上再一个段落” 企图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民主革命中把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同反对资产阶级并列起来扩大了打击面排斥了同盟者。这就造成了政治上的盲动主义、组织上的关门主义、军事上的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毛泽东同志批评这种观点纯属主观的空想对革命是有害的。
抗日战争初期以张君励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反动文人抛出的反动理论。他们故意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不同的阶段 鼓吹三民主义能包括一切革命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共产党在中国没有存在的必要企图反对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分裂革命统一战线破坏抗日为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反革命舆论。
“二次革命论” 是反对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一种错误理论。由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提出的。
他们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 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
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 “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在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也照搬这种理论。
他们认为 民主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就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并掌握政权资产阶级力量雄厚也有能力领导因而应当一切权力归国民党中国无产阶级没有成为独立的革命力量只能充当资产阶级的助手 “获得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 只有在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后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无产阶级比较成熟的时候 才可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否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革命作用放弃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其实质是引导无产阶级适应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投降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同样会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
篇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
发展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 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 年)、抗日战争(1937—1945 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 年)四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1945 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于 1949 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有:
1919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1 年中共诞生——民主革命从此焕然一新,有了新的革命政党
1924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开始
1931 年九一八事件——中日民族矛盾开始
1937 年卢沟桥事件——全面抗战开始
1945 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华民族崛起有了契机,国际地位提高
1946 年国共内战又开始——国共从合作走向对抗
1949 年新中国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 1921~1927 年:中共建立到国民革命失败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屡遭失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政治上的觉醒,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干部基础。在各种条件具备后,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1921 年 7 月至 7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1924 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但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致使国民党右派势力得逞,1927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事变”,相继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五四运动 国共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共“二大”第一次会议会场
1926 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 年 4 月 18 日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1927 年 8 月 7 日 八七会议会址 1927 年 8 月 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 年底 广州起义爆发
游中共一大会议后期,由上海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 船上举行。这是浙江嘉兴南湖革命
纪念船(仿造)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中共一大南湖会议渡口旧址铜像 通过检阅台。
2、 从挺进井冈山到“七七事变”(土地革命时期 1927.7.——1937.7)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两次生死攸关的大转折:第一次是从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中国共产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成功的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第二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停止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地
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1927 年 8 月 1 日 南昌起义 1927 年 8 月 7 日 八七会议会址 1927 年 8 月 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 年底 广州起义 1928 年 4 月 井冈山会师 1931 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1937 年卢沟桥事变
会宁会师 1928 年 4 月 28 日,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在江西宁冈县砻
市龙江书院亲切会面,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
1933 年第五次反围剿 红军爬雪山 九一八事变
红军过草地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遵义会议上罗瑞卿、陈子华、陈光等 1934 年 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图为红军长征路线
红军总司令朱德向红军指战员讲话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自右至左)
3、第二次国共合作到抗日胜利(抗日战争时期 1937.7.——1945.8)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发动了“芦沟桥事变”,点燃了全面侵华的战火。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地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并历经八年艰苦抗战,打败了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国共合作 平津战役全面胜利 台儿庄战役
彭德怀在指挥百团大战 罗沟桥事变 武汉会战
4、从重庆谈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战争时期 1945.8.——1949.10)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反对,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和各民族党派的支持下,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5 年 8 月 28 日 重庆谈判 1948 年 9 月 辽沈战役 1948 年 11 月 淮海战役 1948 年 11月 平津战役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
参加政治协商会的中共代表团在重庆
1949 年 3 月,毛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 1949 年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看解放南京的捷报。
1949 年 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 1949 年双十协定
篇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
组织路线发展历程专题党课学习 PPT1978 年- - 2012 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21 年- - 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 年- - 1978 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2012 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历来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一大党的一大纲领决定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明确规定有5名党员的地方可以建立地方委员会,并将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原则,地方委员会的财政、出版和政策都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这表明,我们党成立伊始就是一个目标明确、组织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二大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章程,详细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党的组织系统、结构以及党的组织原则。党的三大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党中央组织结构和工作制作的法规性文件。党的四大党的四大更是要求将组织建设放到首要和突出的位置,大会决定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明确规定党的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有3个党员就可以成立一个支部,支部下设党的小组。
党的六大首次提出了“组织路线”的概念,在组织问题上突出强调领导干部的工人身份出身。之后,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在组织建设上推行宗派主义的干部路线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党内斗争方针,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受到严重损害。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的”的制度。 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指出,发展新党员要注重质量,明确了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忠实、有牺牲精神、没有发洋财观念、不吃鸦片、不赌博等6个条件。 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历史节点。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综合前17年党在组织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并提出了“才德兼备”的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在党的组织建设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如第一次决定设立党组,第一次在党章中规定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第一次把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写入党章,第一次将党的性质明确写入党章等。 在正确的组织路线的指引下,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全党达到空前团结,党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领导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新生的政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大量新问题、新考验,如何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整顿和巩固党组织的任务。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要求必须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的整顿,并提出共产党员的8项条件。党的八届三中全会1957年,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从当时干部队伍缺乏领导建设事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出发,抽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又红又专”成为那个时期组织路线的代表词汇,它要求干部既要提高政治敏感性,又要尽快从各项建设事业的外行变成内行;要求知识分子既要改造政治思想,又要搞好专业研究。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昌党面临的全新课题。
1956年波兰、匈牙利事件发生后,随着国际环境的日趋紧张,毛泽东提出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他指出,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但由于错误估计形势,党的组织路线也随之发生严重偏差,直至发生十年内乱的“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重新确立了党的组织路线。 1979年7月,针对干部队伍“老化”严重和干部队伍文化素质偏低问题,邓小平指出“组织路线是保证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1979年9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改革干部制度作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来抓。 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对新时期党的干部要求做了完整表述,“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 “四化”方针的提出,是对党历来强调的德才兼备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应用。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而且还阐述了选人用人的标准。他曾多次强调“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
党的十二大党章对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进行明确规定,这也是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遵循。 同时,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做出关于整党的决定,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 1987年整党基本结束,总体看,党的组织严重不纯和纪律松弛的状况有了改变和进步。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命题,提出着重解决好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要解决好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等3个问题。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出台了高校、国企、机关、农村等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同时加快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组建党组织的步伐,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200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作为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第一部法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确定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纳入到党的组织工作之中,是党的十六大后组织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央对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提出新时期好干部标准201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新时代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他提出好干部的20字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特别强调了信念坚定和敢于担当两个方面。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浓缩简化为“忠诚、干净、担当”6个字。健全党的组织体系新时代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突出表现在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各级党组织的制度体系。在地方和部门组织建设方面,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等。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出台《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系列党内法规。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把人才工作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2018年举行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开创性贡献和里程碑意义,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前进方向、实践路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生命线。
演示完毕,谢谢您的观看!
篇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
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
(1)中共一大(1921 年 7 月,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1926 年至 1927 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4)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5)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1928 年 4 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7)1934 年 10 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 年 9 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 年 8 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5)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 年 3 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 年 9 月──1949 年 1 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 年 4 月 2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作战,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开始标志: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阶段特征 49---56 过渡时期
56---66 全面建设时期
66---76“文革”时期
76---78 徘徊时期
78--- 新时期
(1)1949 年 9 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2)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1951 年 5 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4)1950 年 10 月-1953 年 7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 年-1952 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1)1953 年-1956 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 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 年-1956 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 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 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
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对内改革:从 1978 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 1985 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 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4)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6)1992 邓小平发表南方视察讲话,强调党的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篇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摘要: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革命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有制结构的改变。资产阶级不会轻易地交出自己的政权,因而,作为夺取政权的主要形式——武装起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带领我们走向了新中国。关键词:武装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 统一战线 中国革命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这是中国革命的一大特点,也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中不曾有过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不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那时党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展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等民众运动上,并没有认真去准备武装斗争和组织军队.其结果,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共产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大革命的失败使全党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务.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坚定地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毛泽东总结十年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指出:在武装斗争中必须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的斗争形式与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政治斗争,与代表农民经济利益的土地革命斗争,以及与其他许多必要的斗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这种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斗争。
基于对中国武装斗争实质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开辟了一条紧紧依靠农民,组织和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独特的革命道路。
1927 年 7 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了三大事件,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举行暴动;展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和制定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八七会议的召开,彻底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徒弟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从 1927 年 8 月 1 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率领在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 2 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随后,在秋收起义中,工农红军攻打长沙时,损失惨重,毛泽东在文家式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式后,放弃攻打城市,改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此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革命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基地,根据地的建设可以成为武装斗争的依托,发展和巩固土地革命的成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发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武装斗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这是根据地革命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中国革命从此出现了重大转机。
1939 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自 1921 年成立以来 18年的斗争历史,并将其中的经验概括为三个法宝。他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
毛泽东不仅学会了开展武装斗争的艺术,而且加深了对武装斗争的认识。他总结十年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揭示了武装斗争的实质。
1931 年 9 月 18 日深夜,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了进攻。四个过月内,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东北人民陷入亡国惨痛之中。这就是九一八日本侵华事件。面对日本对中华民族的无耻行径,国民党政府一再退让,蒋介石在 1931 年七月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中国发动啦第四、五次围剿。然而,临时中央虽然提出了抗日主张,领导权却落在一些根本不懂国情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结果给党和红军造成巨大损失,这个教训是惨痛的。但是,我党从实际出发,善于运用正确的策略方针,战胜各种困难,使党的队伍得到发展和巩固。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共产党内,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1938 年 5 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经验。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
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 28 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 。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在 1946 年 6 月底,国民党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全面内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事实证明这种作战方式是有效的,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军总兵力增加,而国民党的总兵力则大大下降,且士气低落,官兵中充满失败情绪。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中共中央作出的决定:不待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将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1948 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我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正如毛泽东所预见和描述的那样: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的大舞台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伟大的革命实践,必然推动革命理论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历了两次革命战争,现在又经历了最伟大、最活跃、最生动的抗日战争新阶段,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推动着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包括武装斗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 。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 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概论》 庄福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论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
人民出版社
篇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
共产党党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党课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为 1919 年至 1949 年。
1939 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 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里既然讲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有必要再解释一下这个“新”的含义。所谓“新”,是相对于 17-18 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总的来说所谓“新”主要含义指: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革命理想(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 1919 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按照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客观发展模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介绍,将从其发生的历史背景、革命历程、伟大意义三方面来展开,其中,对第二部分革命历程四个时期阶段的介绍是本次分享内容的重点。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从 1840 年西方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丧失独立的地位,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反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爆发的。
1840 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割占和强行租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驻扎军队及干涉行政和司法等,使中国丧失了许多主权和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地位。同时,通过索取战争赔款、控制海关税收、倾销商品及垄断财政金融等手段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逐渐丧失经济上的独立而不得不依赖和受制于帝国主义列强。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决不是为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文明和发展,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
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又因为中国民族资本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了很大部分,工业的比重不高,它所经营的,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相勾结,利用其政治、经济特权和其他方面的优势,极力阻止和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但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对人民困苦的加剧,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索救国图存之路,而且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也为中国革命创造了转变的客观条件。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发面:一是国际环境,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由此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具备了转变的时代条件;二是经济条件,1914 年至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在欧洲战场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三是政治条件,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已达 200万人左右,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新兴社会力量,到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以独立的姿态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成为了运动的主力军;四是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使民主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尤其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成为了一个
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使中国具备了成立共产党组织的思想和干部条件。
纵观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19 年至1927 年,被成为大革命时期;第二阶段为 1927 年至 1937 年,被成为土地革命时期;第三阶段为 1937 年至 1945 年,被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第四阶段为 1945年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在国内、国际革命形势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左边这幅有些模糊的照片展示的是,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起点的香港海员罢工,海员和市民欢庆罢工胜利的场景。这场罢工是 1922 年 1 月在香港举行的,起因是海员要求增加工资,在克服港英当局种种阻挠和破坏下,罢工坚持了 56 天,迫使港英当局取消封闭海员工会的命令,答应为海员增加 15%-30%的工资。这次胜利,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勇气和信心,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右边这幅图描述的是京汉铁路工人罢工遭到镇压的场景,1923 年 2 月 4 日,在长达 2000 余公里的京汉铁路上,3 万名工人在 3 小时内有条不紊地举行了总同盟罢工。3 天后,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前后牺牲者52 人,受伤者 300 余人,被捕入狱者 40 余人,被开除而流亡者 1000 余人,史称二七惨案。这次惨案发生后,各地工会组织除广东、湖南外都遭封闭,工人情绪一时趋于消沉,至此,持续 13 个月的中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在此期间全国发生大小罢工 100 余次,参加人数 30 万以上。
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中国共产党人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毕竟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正是从这种情
况出发,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积极的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的建立。
1924 年 1 月 20 日至 30 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在这次会议上对三民主义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共合作的进行,特别是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工农运动的高涨,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思想、组织和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设都有相当的进展。据1927 年 3 月统计,党员人数从 1923 年的四百余人迅速达到了近六万人,同时在全国除新疆、青海、贵州、西藏、台湾外,都建立了党的组织或有了党的活动。
随着 1926 年 11 月北伐军在江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面对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羽翼已经丰满的蒋介石的反共面目越来越公开地暴露出来,国共合作开始面临深刻的危机。终于在 1927 年,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接连出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回顾整个大革命时期,应当说在初期和中期,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党员群众和党的干部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因此获得巨大的胜利。但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很难在发动第一次冲击时就赢得最后的胜利。大革命的失败,从客观方面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在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拢和支持下,先后投入了反革命营垒。从主观方面来说,这时的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缺乏应付如此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由此导致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革命遭到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的 1927 年 8 月 1 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两万多人,在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之后的秋收起义,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又于 1927 年 12 月 11 日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但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起义三天后即告失败,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许多革命者英勇牺牲。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同时期在各地举行的一系列起义,党进入了创建红军的新时期,其到农村中发动和武装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的基本政策也更为明确。
但当时的党还处于幼年阶段,时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许多共产党人对中国政局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致使左倾错误思想在党内滋生、发酵、并最终造成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失败,迫使工农红军进入艰难的战略转移,开启了历时两年的伟大长征。险境中,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中共中央在黔北重镇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有关的转折点。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尖锐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此外,在这一时期,日本侵略者始终虎视眈眈不停步地向中国进攻,在 1931年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不断向南推进。面对外敌入侵,中国共产党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战;而国民党为了稳固政权,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直到 1936 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中共中央在弄清情况后,以中华民族利益的大局为重,派周恩来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之后,中国共产党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巩固和平,争取民主,推动历史潮流向着实行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阶段发展。
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时期。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在此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应当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取得的。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伟大的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同时,抗日战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经过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不仅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而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