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合类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课程思政”路径研究,供大家参考。
综合类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 “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2019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综合类高校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理论课程,音乐通识课作为全校各学院学生选修的重要的素质教育艺术类课程,担负着全校各学院学生的美育工作,在塑造大学生审美情操、熏陶涵养以及建立健全乐观的人生品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音乐通识课与思政课程尽管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即贯穿思政教育,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综合类高校音乐通识课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美育和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综合类高校音乐通识课的开设得到大力发展,课程思政也在高校各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有序开展。设有音乐学院的综合类高校鼓励音乐专业教师开设音乐通识课供其他专业学生修读,并建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来管理学校公共艺术相关工作。思政教育方面,学校通过各类措施来积极促进思政教育的普及与深入,如:思政教育专项的教育改革课题的扶持申报;思政教学案例、论文、研究报告的评选;思政教育优秀教师表彰以及各专业思政教育专题讲座、教学沙龙、工作坊的开展等。但是,音乐通识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音乐通识课教师的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音乐通识课的授课教师大多来自专业的音乐院校,有着过硬的音乐表演能力和专业知识,但缺少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在高校大力開展“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师们逐渐提升思政意识,但是大多只是在教学内容上涉及一些思政元素,没有深入挖掘音乐知识背后的德育内涵,课程思政成效不明显。
(二)音乐通识课程设置需完善 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通识课授课老师,课程的开设大多由音乐学院专业老师申报开设,课程内容也是根据授课教师的喜好来进行选择,课程设置随机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课程思政的融入也缺乏科学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 由于音乐通识课学生的音乐基础有深有浅且授课群体不固定,授课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程度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所以大部分通识课的授课教师都会采用音乐欣赏课的上课模式,运用多媒体进行视听鉴赏式讲解。单一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特别是当部分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体会和感受到音乐的内容时,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做到思政教育浸润。
二、综合类高校音乐通识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力军”。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教师队伍“主力军”的建设 首先,授课教师应通过各类讲座、教学沙龙分享会等渠道充分学习和领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思想,并结合《纲要》的指导思想找出音乐通识课程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明确目标,即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其次,广泛开展本专业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专题培训,善于从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共性要点,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再次,教师
还应注重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将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紧密融入思想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育人理念,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主战场”课程建设 习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音乐通识课在培养学生聆听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基础上,对个体与群体在形成正确的政治意识、道德观和人格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让价值引导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盐在肴,化于无形,溶于细微。
价值观引领方面,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发挥知识的价值引领作用。在音乐通识课的教学内容上选取兼具时代性、艺术性、思想性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音乐内容主要是歌颂祖国、歌颂革命领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潮流,弘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这些红色经典音乐作品陪伴着中国共产党,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是激励人民奋进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安定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在外来主义文化、浮躁之风的剧烈冲击下,带领 21 世纪新时代大学生们重温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政治教育性显得更加重要。例如著名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取材于抗战时期的一首经典歌曲《黄河大合唱》于 1969 年改编为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将西方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民间传统元素如船夫号子等相融合,是世界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钢琴协奏曲之一。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表达了黄河畔船夫们万众一心顽强拼搏与艰难险阻做斗争的决心,音乐充满自信。学生在学习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船夫号子这一民间音乐体裁,同时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所传达的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第二乐章《黄河颂》音乐主题庄严伟岸,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追溯,是对黄河两岸辛勤劳动的人民的歌颂。在乐曲结束部分铜管奏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动机,使人听完为之心潮澎湃,为觉醒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感到骄傲和自豪。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方面,鼓励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如:《带你听懂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族音乐鉴赏》《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与赏析》《民歌欣赏与演唱》等。这一类课程的开设不仅给学生普及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建立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例如在《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程上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器乐的分类,通过代表性乐器的介绍以及经典器乐作品的讲解,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建立起自己的民族音乐知识体系和审美体系。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喜欢并热爱民族音乐,树立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科学、有序地构建通识课课程体系方面,应根据学生特点,科学全面地开展音乐通识课的建设,并做到有规划、有延续。
(三)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环节,在音乐通识课中,由于学生程度不一,大部分是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有一定局限。如何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如何在丰富教學活动的过程中浸润思政教育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民歌欣赏与演唱》课程中,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大多是对演唱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设置多种模式的学唱环节,如齐唱、小组唱、独唱。学生在学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音乐文化知识的同时,从认知、视听和演唱多个角度深度感受民歌音乐的魅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经典钢琴作品赏析》课程中,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是有钢琴基础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场小型音乐会,由这一部分学生来演奏,对比单纯的讲解作品,聆听班里同学的演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音乐会中,教师进行对曲目的导赏,在讲到乐圣贝多芬的作品时,展开讲解作品背后的作曲家生平事迹:贝多芬不为命运屈服,在听力衰退的情况下坚韧不拔创作出经典的钢琴作品。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安排,引导学生思考音乐的力量,发挥音乐“以乐化人”的独特优势,将音乐教育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怕困难,积极热情投入自己热爱的专业中,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思政作用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教学时间外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优势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音乐喜好,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音乐活动,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平台、公共艺术中心举办的音乐季活动以及校团委音乐类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类的活动,不仅很好地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音乐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也很好地起到了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作为美育环节的重要一环,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升艺术审美、陶冶情操具有显著地位,也是贯彻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科学认识和发掘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对于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具有特殊及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力纬.“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D]2020. [2]王亮.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融合思政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06). [3]董燕娜.试论普通高校加强公共音乐教育的创新模式[J].考试周刊,2019(055). [4]高霞.“课程思政”理念下对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思政育人的探索[J].科学咨询,2020(49).
【综合类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课程思政”路径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