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堵漏洞,防风险【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堵漏洞, 防风险
系统性风险的根源,不在个别企业或银行的成败、个别行业或地区的兴衰,或某些个人的贪婪,而主要在于监管的空白或漏洞。
如果不及时堵漏,会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崩溃
过去几年,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突破。从银行、股票、债券、外汇到互联网金融、信托、理财、房地产等各个传统及新兴金融领域,都经历了不断深入改革、创新及开放的过程,对实体经济的增长、转型及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帮助了各个阶层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
能够继续好日子的前提
中国的金融深化进展迅速,广义货币供应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从 2008 年底的 148.7%上升到 2016 年底的 209.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占 GDP 之比从 2002 年底的 54.5%上升到2017 年 3 月底的 73%。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及居民住房领域更是突飞猛进,城市居民的实际居住及出行条件大大改善,其中的金融与非金融财富创造与积累虽然不容易准确测量,但毫无疑问也是巨大的。在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中国的 GDP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到年均 6.5%-7%,而且维持了很低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及较高的最低工资增长速度。
这些“好日子”能不能够继续?过去的财富积累与信用膨胀有多少泡沫?财富与信贷分配不平等及“脱实向虚”的趋势能不能逆转?围绕金融的腐败现象如何才能根治?实体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的潜力还有多大?如何从制度安排上防范金融风险并不断提升资源配置的社会效益?这些都不是新问题,但在经历了近年的股市、债市、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之后,中国的决策层与行业监管部门达成了一个共识:一定要堵住金融监管的漏洞,守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去杠杆直指影子银行
目前,防范金融风险的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在于理解及控制中国影子银行的恶性膨胀。影子银行是不同于正规银行贷款的借贷活动,包括通过理财、信托、股权、债券、可转让定期存单及其他货币市场产品,帮助其存款客户提高投资回报率的借贷活动。近年来,影子银行的活动迅速膨胀,理财产品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从2010年的2%猛增至2016年的 10%。股权及其他投资占全国银行总资产的比例,则从2014 年的不到 3%猛增到 2017 年一季度的近 10%。而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不到5%猛增到2016年底的 8.4%,超过日本这一比重的历史最高值 7.7%,接近美国这一比重的历史最高值 8.5%。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利润的比例居高
不下,达到了 57%。在巨额利润的吸引下,中国的影子银行不断膨胀,风险陡增,已经威胁到金融系统的稳定及实体经济的健康融资。
影子银行是如何产生的?长期以来,银监会对正规银行贷款的监管非常严格。为了绕开贷款监管,并为存款客户寻找更高的投资回报,许多银行,特别是中小城市银行都热衷于通过影子银行渠道来扩大业务并获利。这迅速提升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杠杆率、风险及实体经济项目的借贷成本。由于过度严格的贷款监管,银行不可以将存款直接投到影子银行活动的最终项目上,必须通过第三方将原始银行存款转借给最终项目,而这些第三方机构不仅没有受到比银行更好的监管,还可能在投资到最终项目前加杠杆及增加食利中介�C 构。这个过程不仅导致社会借贷总量大增,而且会大幅度推高最终项目借贷成本。
理论上,如果中国将所有现有的影子银行交易全部简化成银行对最终项目的直接贷款,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杠杆率和平均借贷成本都会下降,腐败和食利的金融中介也会大量减少,金融业占 GDP 的比重会下降,金融业的利润与就业占比也会下降,因为中国的银行总体上比非银行金融机构要更成熟,风险管理能力更强,监管也更完善。因此,监管机构需要考虑“开前门堵后门”,即放宽银行通过正规贷款渠道为最终项目融资的空间,逐渐缩小影子银行的活动规模。
系统性风险的根源
金融业本身的职责是认识、管控及处理风险,以达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但对银行正规贷款的过度监管,实际上导致银行被束缚住手脚,没有去履行其原有的贷款责任,而是通过影子银行去“寻租”,即利用其吸收存款的垄断权利,通过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活动获利,放弃了其认识、管控及处理风险的职责。而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空白及漏洞最终造成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在哪里?不在个别企业或银行的成败,个别行业或地区的兴衰,或某些个人的贪婪,而主要在于存在监管的空白或漏洞。如果不及时堵漏,会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崩溃。另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科技创新及社会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监管出现空白与漏洞已司空见惯,这就是为什么全球经济发展历史上经历了无数金融危机,包括 2008 年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及 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的传统监管体制由于存在很强的从上到下的问责机制,对事后处理与管控金融危机是相对有效的,因为这套体制对金融危机可能造成的后果很敏感,而且也可以动员巨大的社会资源来应对危机。这就是为什么过去 30 多年中国金融体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包括影子银行的冲击,但从没有崩溃的原因。整体上,老百姓对人民币及中国的金融体系还是很信任的。
但是,中国的传统监管体制在发现、界定及处理监管空白和漏洞方面存在观念及体制上的障碍。观念上,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与贸易往往可以通过负面清单、产品与质量标准来监管,但这些模式并不适用于金融监管。金融产品与钱相关,而钱是会流动、会变花样的,而且吸收存款是一个垄断性的、需要监管机构发牌照的业务。因此,针对每一个金融产品,监管部门必须清楚界定相应产品买卖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交易规则、价格机制及产权纠纷解决机制。这个过程牵涉大量专业、细致、复杂的设计、规划、执行等工作,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监管人才。而且,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需要保持距离,避免利益冲突。
【堵漏洞,防风险【完整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