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研究_2【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
冯
明 201122110205
王
静 201122110224
臧麟翔 201122110232
韩香莲 201122110207
任艳红 201122110219
李美娟 201122110210 指导教师:
杨立荣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
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 只好继续留在农村。
他们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料, 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 基于课题需要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我们翻阅了 相关书籍,查找了相关资料。
通过此次研究讨论, 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 学习、 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家庭、 学校、 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协同合作。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习问题, 心理偏差
一、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在研究中发现有近 68%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11%与其亲戚住在一起, 还有 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住在一起。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43%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着矛盾, 其中 54%的留守儿童在处理矛盾时采取闷不吭声的态度, 只有 22%的选择向父母诉苦。
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 只有 43%的留守儿童对自 己的父母外出打工持担心态度的, 有 49%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缺少安全感的。
在研究中, 只有不到 70%的留守儿童觉得社会是对自己关心的, 超过 1%的留守儿童觉得这个社会对自己一点也不关心。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 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 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 孤独无助、 悲观寂寞。
而有资料显出: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 60%,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从这里可以看出, 他在生活中扮演的不止是孩子还是一个“家长”
二、 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1、 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 城区学生普遍好于农村学生。
由于城市孩子所拥有的学习材料比较多, 他们的成绩就相对有优势。
甚至有些城市孩子尽管书念得不是很好, 但是家长有条件给他们的孩子提供补习, 请私人教师或者家教。
然而, 农村里的孩子只有靠他们自 己刻苦才会有好的成绩, 需要更多的努力。
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 24%的留守孩子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差, 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 不能辅导学习, 想学好没有条件。
面对老师、 同学和家长对自己学习的压力, 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2、 信息来源 城市里的孩子大部分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电脑、 报纸和手机, 他们的信息来源也就广了。
而留守儿童居住在农村, 都与外界世界隔离了, 信息交流不畅通,见识面狭窄。
3、 师资力量 交通闭塞, 民建学校也就只有几个老师, 主要靠校长负责日务, 同时还要负责几个年级的课程。有时, 在湘西大部分地区都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支教团,
给这些小孩带来了活力。
在农村, 有些学校压根就没上音乐和美术, 由于老师的限制, 所以都无法开课, 这也不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提高。
三、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些资料, 我了解到各级政府在关心留守儿童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每年积极组织的帮扶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留守儿童在读书和生活方面遇到的部分难题。
很多孩子都表示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 会努力学习, 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回报社会的关心。
但是也同时发现,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还是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
它们主要表现在:
1、 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
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和学习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呈对半比例分布, 由于隔代带养的祖父母、 外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 加之隔代之间的溺爱, 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 更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 他们对留守儿童大多重养轻教, 仅满足与生活需要, 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则被忽视。
一些留守儿童虽然表示他们愿意继续升学, 但同时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对于学习他们大多表现出缺乏热情和进取心, 自觉性不强,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应付了事, 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 往往破罐子破摔, 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这些情况无疑使学校的教育处于一种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 影响了 班级、 学校的教学质量。
爸爸妈妈虽然不在身 边, 但依然改变不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2、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性格发展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 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自身变化, 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
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 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家人在这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 留在家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这种情况长期积累, 对于儿童性格发展非常不利。
3、 留守儿童存在心里障碍 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发现, 心理上存在的障碍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为普遍的问题。
长期处在与父母分离这样的生活环境中,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 他们在亲情失落, 极易产生孤独感, 出现心理上的失衡, 很多留守儿童都有“情感孤寂”的症状, 他们往往存在自卑心理, 自我评价都不高, 对自 己不满意、 不自信, 不会主动的和别人交谈、 沟通, 不愿意别人了解自 己的想法。
他们受到各种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因为对社会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 将家庭情况作为一个评比标准, 会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
4、 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 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对留在家乡 的子女要求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 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这种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再加上多数农民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有的中小学对于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 使得这些孩子缺乏教育和约束, 他们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使得这些留守儿童道德准则下降, 常常干出一些有悖与基本道德规范的事情来。
如有的打群架、 偷盗、 虐待老人等等。
5、 价值扭曲 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 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 的方式进行补偿, 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 使用自由度提高, 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养成好逸恶劳、 奢侈浪费、 乱花钱、 摆阔气的陋习, 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拜金主义” 等错误思想抬头, 极大地妨碍
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 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城乡 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 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 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 边给以照顾。
原因在于城乡 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 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 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 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 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 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 家庭原因。
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 土地, 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 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 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这其中, 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 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 即: 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 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同时, 从家长自身 来看, 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物攻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 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 对孩子的困惑、 需求、 交往、 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 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 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正处于身 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 对学习、 生活、 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 学校原因。
从学校教育来看, 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 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 他们需要学校给与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需要通过集体的农村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 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 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生存教育、 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 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 媒体迅速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五、 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目前, 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政府、 家庭、学校, 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
只有各方通力合作, 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 家庭教育方面。
一是改变父母外出方式。
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 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 便于教育。
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 督促其生活、 学习、 行为; 同时还应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 和老师一同教育孩子, 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是监护人及父母既不能溺爱孩子, 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 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 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 树立“知识改变命运” 的观念。
2、 政府部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 降低城市学校门槛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
(2)、 加大对农民工学校的投资力度, 完善软硬件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3)、 鼓励社会投资兴建这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学习生活。
(4)、 发展农村寄宿学校, 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5)、 开展“义务教育城乡 一体化” 为专题的政策研究, 目的是降低留守儿童在农民工子女中的比例。
其实, 社会各界人士有很多关心那些留守儿童的, 你们并不孤独。
3、 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 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
令人遗憾的是, 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
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 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 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
同时, 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任。
担当责任, 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任心和主人公意识。
有了 学校的配合, 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4、 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 归根结底, 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
由于亲情的疏远, 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 容易妄自菲薄。
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 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 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
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 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 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目前, 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
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 图书馆, 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
同时, 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 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
这些做法反响极好, 已经慢慢吸引
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5、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 以学校为单位, 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 思想、 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逐一登记造册, 建立起反应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 并实现动态跟踪、 及时归档、 分类管理、 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
6、 培训留守儿童第二家长监护队伍。
成立家长学校, 组建家庭学校总校讲师团, 定期开展家教培训和咨询。
同时,开设爷爷奶奶培训班, 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 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 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 学好教育孩子的办法, 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7、 开展针对留守儿童主题教育活动。
在不断建设、 发展青少年活动基地的基础上, 在中小学集中组织开展 “自尊、自立、 自 律、 自强, 远离不良嗜好、 不法场所、 不轨人群” 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留守儿童人格上做到自尊、 生活中学习自立、 独处时能够自律、 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和客服身上容易出现的不良习性和存在的心理障碍。
8、 整治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
各相关部门应依法加强对网吧和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 严格执行中、 小学校园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 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
或由相关监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 发展“绿色网吧”, 为留守儿童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总结 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流入城市开始, 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
他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
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重大问题。
同时, 他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成长。
所以,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不仅要靠各级政府的积极协调配合, 社会各界更应伸出援手, 承担责任。
只有政府, 学校, 社会人士通力配合, 留守儿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我国城市化建设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去向那些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们送去我们的爱心和亲情吧!
参考文献:
作者:
范方, 桑标
《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
贺银瑞《关于当前学校心里辅导的若干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研究_2【完整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