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课,但整体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与自己所预设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差距。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对苏联经济的指导,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由此对苏联带来一系列的深远影响。本课相对比较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备课中准备了很多有关的资料,通过资料来获得知识。
我的备课思路是:首先复习十月革命之后为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采取的措施,同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引出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与此同时打出斯大林执政之后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停止新经济政策,而采用新的政策,这个政策在后面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为什么斯大林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如何建立起这样的方式? 这就是第一个方面,国家工业化。打出一系列材料让同学们分析斯大林为什么要发展工业化?之后又展现出斯大林对工业化的解释,从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对发展工业化的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对工业化的过程则很简单带过。对工业化对苏联带来的影响则是重点分析的内容,从积极与出现的问题两方面展开。
第二部分农业全盘集体化,主要是从为工业化配合角度分析。主要针对农业集体化的局限性展开讨论,发现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当时虽然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出现了不少问题。对未来的发展建设埋下了隐患。
第三部分就是展开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我所处理的方式就是模糊建立的背景以及这一模式的特征,侧重点主要集中在这种模式给苏联带来的影响。通过几条资料的分析,让学生有一定感观的认识,发现这一模式在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通过刚刚学习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发现这一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在讲授过程中加入“大清洗运动”相关历史信息。增强学生对这一模式建立残酷性的认识。
以上是我对这课的准备,只是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没有对其中的逻辑联系,内在框架认真思考。同时在准备过程中没有接触学生,对他们学情及相关问题不太了解,也是无法顺畅进行的问题。
今天讲课的时候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教研员老师指出:作为历史课,没有体现出历史学科应有的趣味性和史实性,虽然这节课内容比较枯燥,但正是这样才更要体现出历史老师的素养,让学生对这样的课程感兴趣。同时对于学法指导上没有体现出来,现在历史不再考察简单的基础知识,而是针对历史素养的考察,针对本课诸多史料,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史料,看懂史料。再有就是这节课缺乏整体性的灵魂,我理解就是核心概念,没有围绕这个概念来进行讲解,造成了知识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只是表面理解。这些意见中肯,同时也是一针见血。针对本课,首先自己就没有很好的理解,没有成为自己的东西如何成为学生的?再有就是没有深入思考,没有重视,内心对这一内容不感兴趣,而出现了问题。
这节课为契机,对待每一节课,首先要确定的是这节课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就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但又不离开这个主题。以本课为例,“斯大林模式”就是核心概念,围绕着它展开就完全可以,而且顺其自然,为什么要建立、怎样建立、在建立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特征、这一模式的建立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如何认识这一模式、对我们又怎样的经验教训~~~,诸多问题都可以深入,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脱离“斯大林模式”。而且可以把课本当中相分离的知识点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由此可见,任何一课不是简单的去传授,而是要认真思考究竟要讲什么,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最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同时,对于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用丰富的史料来展现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和思辨性,让学生纠正简单机械的观念。
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于迷信课本,当前的教育要求,课本只是一种平台,而不是最权威的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拘泥于书本,要根据讲授的内容大胆整合教材,使其为我所用,方便学生理解。比如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机建设》一课,如果按照顺序讲授,自然没问题,但是在整体上就把这一模式给割裂了,使学生无法知晓这一模式从何而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与斯大林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斯大林模式中经济、政治、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都会出现偏差。所以我们要打破教材的束缚,按照教学实践来安排内容。
【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全文完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