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6篇

时间:2022-10-09 19:15: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6篇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全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42024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提升全市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6篇,供大家参考。

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6篇

篇一: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基础教育 教学 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22- -4 2024 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提升全市基础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xx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主要目标

 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基础教育内涵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建立健全市、县(区)、校三级联动机制,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坚持高质量育人,建设高质量队伍,推进高质量均衡,优化高质量服务,经过三年(2022-2024 年)努力,推动全市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更好地发挥教育事业在实施“六一”战略中的奠基性作用。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党建引领,把牢办学方向 1.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举办 6 期市级中小学党务干部和党组织书记暨意识形态培训班,做到培训学习全覆盖。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组织市级学习宣传教育不少于 xx 场。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每年度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不少于 xx 次,学习研究党的教育方针不少于 x 次,开展思想政治集训不少于 8 学时。

 2.强化组织建设。实施基层党建“领航”计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创建“五星基层党组织”。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逐步将党支部建在学科组、年级组上。加大民办学校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3.强化示范引领。落实《xx 市教育系统干部能力作风提升年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评选市级“双带头人”xx 名、“党员教师示范岗”xx 个、党建工作示范校 xx 所。举办市级“微型党课”比赛3 期,组织市级“微型党课”巡讲 xx 场。

 (二)加强队伍建设,筑牢发展基石 4.完善培养激励机制。优化教师结构,盘活教师资源,力争利用三年时间配足配齐各学科教师。落实《xx 市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和奖励办法》,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完善教师表彰

 奖励制度,定期开展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建立完善乡村校长、教师正向激励机制,实施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积分制”遴选进城政策。

 5.选优配强校长队伍。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健全中小学校长考核办法,探索中小学校长末位淘汰制。推进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实施“123”名校长培养计划,每年评选表彰 xx 名市级乡村优秀校长,全市选派 xx 名中小学校长赴 xx 区等长三角先进地区跟岗学习。加大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优化中小学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城乡学校校长交流力度,义务教育阶段城区学校校长、副校长原则上要有乡村任教任职经历。

 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年活动,经过 3 年努力,建立较为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选树 xx 个市级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建设 xx 个市级师德师风建设基地。组建师德师风宣讲报告团,大力宣传典型事迹,每年组织市级巡讲不少于 xx 场。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定期发布师德师风问题清单,公布师德失范教师名单。建立师德师风问题“黑名单制度”,完善教职工准入查询制度。

 (三)聚焦教研推动,提高育人本领 7.建强教研队伍。配齐配足各学科专职教研员,成立 xx 个

 市级学科教学研究指导组,聘任 xx 名市级兼职教研员。组织优秀教研员和教研组评选活动。加大教研人员培训力度,确保专兼职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 72 课时的培训。支持教研员开展省市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构建长三角地区教研一体化模式,与江浙沪建立教研合作共同体,全市选派 xx 名教研员跟岗挂职学习。

 8.丰富教研载体。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主题教研、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市级教研活动不少于xx次。到2024年,实现普通高中大单元教学优质课例和义务教育优质课评选学科全覆盖。加大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力度,立项市级课题不少于 xx项、结题市级课题不少于 xx 项,评选市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不少于 xx 项,并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广。

 9.强化专业引领。开展常态化和专题教学视导,每年举行全市中小学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和命题设计大赛,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提升课堂效率和作业质量。指导学校结合实际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开展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经典案例征集活动。依托学科教学研究指导组和名师工作室,每年组织市级公开示范课不少于 xx 节、专题讲座不少于 xx 场。建立市级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 xx 个,每年开展市级送培、送教和送研活动不少于 xx 节次。

 (四)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10.坚持德育铸魂。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开展中小学德育品牌培育工作,评选市级优秀德育案例 xx 篇,德育品牌

 学校 xx 所,评选“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各 xx 所。选树新时代好少年 xx 名、三好学生 xx 名、优秀少先队员 xx 名、优秀学生干部 xx 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xx 名、优秀德育工作者xx 名、优秀班主任 xx 名。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 xx 个。组织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x 次。遴选市级研学旅行基地 xx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xx 个、红色教育基地 xx 个。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完善市级思政课名师库,组建高水平思政课名师团队。评选市级“金牌思政课教师”xx 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xx 个,开展“金牌思政课”市级巡讲活动 xx 场,评选市级思政课教师精品课 xx 节、精品案例 xx 个。

 11.推进智育提质。落实《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加强“五项管理”和考试管理。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实施“黑白名单”制度,充分发挥“双减”监测管理平台作用。完善课后服务信息化平台功能,丰富“慧学习”系列课程,有序推进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落实省义务教育学校校内提质减负 30 条措施和市课后服务“321”工作法,评选市级优秀课后服务案例 xx 个、课后服务示范校 xx 所。健全中考招生政策,将地理、生物分数纳入中考总分。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2.实施体教融合。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开设要求,鼓励学校每天每班开设 1 节体育课,确保每位学生至少掌握 2 项运动技

 能,每年至少举办 1 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开展大课间活动评比 3 次,评选市级优秀作品 90 个,评选市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60 所。完善市、县(区)、校三级体育赛事体系,每年开展全市校园五禽戏大赛。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创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 9 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30 所。常态化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档案,确保体质优秀率 8%以上。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每年开展 2 次市级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培训,培训市级骨干体育教师 xx 人。

 13.深化美育熏陶。开齐开足美育课,帮助每位学生掌握 1至 2 项艺术技能。实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每年市级培训美育教师 xx 人,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评选市级优秀艺术社团 xx个、美育精品示范课 xx 节。完善市、县(区)、校三级艺术展演机制,每三年至少举办 1 次市、县级艺术展演活动,学校每年至少举办 1 次校园文化节、艺术节或科技节。评选市级优秀美育作品 100 个,开展书法、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

 14.强化劳动实践。制定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清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检测与纪实评价,推动劳动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开发校内劳动场所,实现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县域全覆盖。评选市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 xx 个、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60 所、劳动精品示范课 60 节,遴选认定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10 个。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把劳动教育纳入家校共育内容,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

 功能。

 (五)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15.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严肃招生纪律的通知》,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制度。健全普通高中招生制度,严格控制招生计划和最低录取控制线,从源头上控制大校额、大班额。加强学籍管理。打造精品校园文化,优化校风、教风和学风。落实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实现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 5%以内。健全规范有序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和退出机制。

 16.完善育人机制。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工作机制,每学期为家长开设不少于 2-4 课时的家庭教育课程,设立家长接待日,评选市级“家校共育示范校”150 所。支持家长委员会组织家长对校长、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实现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包保全覆盖,把关爱成效作为乡村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评选市级关爱留守儿童精品案例 150 个。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向常态化清零转变。

 17.强化评价监测。建立质量评价制度,建立“县域、学校”质量评价制度,细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市、县(区)、校三级定期质量检测方案,定期召开经验交流暨质量评价工作推进会,明确每年度教学质量目标,强化质量评价监测结果运用。通

 过三年努力,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优秀率、及格率显著提升。

 18.优化办学格局。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科学统筹幼儿园、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落实《“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办好县域普通高中,将 xx 一中打造成皖北一流名校。

 (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 19.推进督导评价改革。落实《xx 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负面清单》,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配齐配强各级督学,加快构建“慧督导”信息化平台,提高教育督导效率。建立完善县区表彰奖励机制。落实市县(区)政府教育质量奖,科学设置评分权重,评选表彰教育质量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落实《完善中小学暨校长综合督导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做好“以县域资源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及评价”等试点工作,落实 27 条负面清单,建立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各县区按照省定时间节点,完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达标验收。蒙城县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通过达标验收。

 20.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完善联盟(集团)办学机制,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完善市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分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普通高中“优质带动、

 整体发展”模式,通过集团办学、对口帮扶、教学联盟等形式,带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整体发展。加强与长三角交流合作,每县区至少组建 10 所长三角联盟校。

 21.推进教师管理改革。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强化县(区)域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县(区)教职工编制、人员经费、岗位设置、交流轮岗,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中小学教师编制,促进教育编制资源和人才队伍的合理流动。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

 (七)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22.扩充公办资源。加快实施中心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计划投资 xx 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xx 所,新增班级xx 个、学位 xx 万个。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投资 xx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 xx 个、学生宿舍楼 xx 栋、教师周转宿舍 xx 栋。建立完善教育经费专项投入机制,加大集团化、联盟办学,以及教师走教、支教等经费投入。

 23.加强教育装备。落实体育、美育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体育场地场馆设施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达到国家标准。实现有条件的学校配套建设体育馆(风雨操场)、科技馆、校史馆、图书馆、报告厅以及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手工制作室、科技实验室等。图书、仪器设施配备达标。

 24.发展智慧教育。计划投资 xx 亿元,实现小规模学校、乡

 村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全覆盖,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提高网络接入水平,实现网络全覆盖。以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 等新兴技术为基础,重点建设智能学习和体验中心。打造 18 所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应用学校。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促进教学教研资源共享。加快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保障。各县区党委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

篇二: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方县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

 ( 2022- -0 2030 年)(草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特色教育强省建设各项部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2022-2030年)〉的通知》(黔党发〔2021〕25 号)精神,制定大方县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主攻目标,以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为主抓手,以加强基础教育办学力度为主支撑,大力推动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完善教育发展体系,全力推进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到 2023 年,全县 1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 8.5 年,2025 年提高到 8.8 年,2027 年提高到 9.5 年,2030 年力争提高到 10 年以上,努力向全市平均水平迈进。

 二、基本原则

 (一)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适应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带来的人口流动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毕节新型城镇化中心城区(一城三区)常住人口达 120 万人以上,大方县全县常住人口达到 64.23 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1.5%以上的目标,提 前研判学位供需变化,紧盯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目标,科学规划教育资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布点、高效配置,推进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供给与城乡学龄人口教育需求协调匹配。

 (二)坚持问题导向,分类精准施策。围绕城乡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加强谋划、深化改革、分类施策、补齐短板坚持改善办学条件和提升教育质量并重,推进城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统筹精细算账,有序保障需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科学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充分优化利用现有校园校舍等资源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坚决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四)调动各方力量,合力攻坚推进。充分调动发挥全县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规范办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用人单位用工学历要求意识,做大做强普惠性教育资源,全力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学前教育普及 普惠发展提升工程。以县城为核心,联动镇村做好幼儿园布局规划。严格落实城镇小区依标规划建设配套幼儿园并提供普惠性服务,常住人口 3 万人以上的乡镇中心,办好 2 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常住人口 2000人以上且有实际需求的村,优先利用村级小学富余校舍等资源改建村级公办幼儿园。通过生均财政拨款、建设用地优惠、减免税费和租金等多种方式,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街道、农村集体办好公办幼儿园,支持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合理制定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积极落实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标准,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力度,持续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到 2023 年、2025 年、2027 年、2030 年,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 93%、94%、95%、9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到 83%、84%、85%以上、86%,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 56%、60%、60%以上、60%以上。

 (二)实施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升工程。着力化解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确保大班额逐年下降,到 2025 年年底前全面消除。引导生源合理流动,合理划分学区,全面实行均衡编班,严控起始年级新生班额,防止产生新的大班额。新增义务教育资源主要向城镇集中布局,严格落实城镇小区依标规划建设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并举办成公办学校,有序增

 加学位供给保障。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强校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保持控辍保学政策不变、要求不降、力度不减,确保常态化动态清零。到 2023 年、2025 年、2027 年、2030 年,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 95%以上、96%、96%以上、96%以上。

 (三)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提升工程。优化普通高中学校布局,乡镇普通高中和新建普通高中要向县城和市所在地集中,重点加强县和乡镇政府驻地普通高中扩容建设,做强做优城区高中,提升城区高中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综合采取优化扩增资源、充实师资力量、严格招生计划、普职比大体相当、严控新生班额等方式,确保在 2023 年年底前基本消除、2025 年年底前全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启动实施、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持续开展示范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创 建,引领普通高中示范、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到 2023 年、2025 年、2027 年、2030 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 92%、92%以上、93%、93%以上。

 (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提高适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职普融通,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实现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愿读尽读”。积极争取实施中职“强基”工程,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适度扩大并稳定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抓好毕节同心农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同心职校)申报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创建工作,力争办学规模达 3000 人以上,优化专业设置,实行订单培养,提高就业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能力 和办学实力,为服务“四新”“四化”提供合格技术技能人才。实施“黔匠”培养工程,面向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等产业领域,培养培训“黔匠”人才。到 2023 年,全高中职、高职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 3300 人、1500 人;到 2025 年,全高中职、高职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 3500 人、1800 万人;到 2030 年,全高中职、高职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 3800 人、2000 人。

 (五)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提升工程。依法依规配齐配足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加大农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和幼儿教师补充力度,开辟农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招聘绿色通道。加大多方式挖潜、多举措创新编制管理力度,准确盘点、收回沉淀在各级各单位的空编资源,优先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标行动,在学前教育探索实施教职工“员额制”管理,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特聘岗,推动落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到 2022 年,实现中

 小学教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城乡统一配置基本标准;到 2025年,建成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的高校教师队伍;到 2027年,多渠道配齐配足全县公办幼儿园教师;到 2030 年,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六)实施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提升学历水平、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为导向,深入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扫除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以及不能用现代工具进行学习、交流、管理等的功能型文盲。鼓励社会人员、在职人员通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学历水平。面向青壮年文盲和低学历人员实施“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注册入学就读县级中职学校非全日制相关专业,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脱盲再教育学习并达到毕业考核要求,让相关人员在学得一技之长的同时,达到毕业条件的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文凭 。到 2023 年参加 “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相关人员累计达到 5000 人,到 2025 年累计达到 8000 人。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各县直部门 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紧围绕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核心目标,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重要事项亲自部署、重大改革亲自把关、重要环节亲自协调、

 重点工作亲自督办,着力破解各类教育发展瓶颈,进一步增加教育资源供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各级各部门要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协调联动、密切协作,确保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落地落实。

 (二)强化责任落实。县教育科技局要牵头制定大方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提升工程、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升工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提升工程、现代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提升工程、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分项细化方案。县委、县人民政府是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出台大方县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及分项细化方案,编制年度推进计划并组织实施,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县教育部门负责牵头实施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统计部门负责统计核定年度人均受教育年限结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统筹有关项目和政策,支持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支持和推进有关教育收费标准政策调整。财政部门负责保障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所需资金。编制部门负责依法依规落实教职工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未上过学的劳动力人员中有就业意愿人员的培训工作,支持配齐配足教师队伍。自然资源部门负责保障教育建设用地需求,负责核定城镇小区配套教育设施设置是否

 符合相关技术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督促落实城镇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指导学校基本建设管理工作。公安机关负责对公民个人提供的学历信息开展户口登记项目变更(更正)工作,教育部门、公安机关要加强部门问学历信息共享。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在各自职能职责范围内做好支持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相关工作。

 (三)强化要素保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规划和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预留教育用地并按需保障供给。县人民政府要在 2022 年 3 月底前研究制定出台并落实本县城镇小区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建设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城镇小区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要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以及达不到配建标准规模等情况的零星开发小区,要根据居住区人口规模测算各学段平均在校生数及折算学校生均建设投资成本,由开发建设单位依法与县人民政府明确的部门签订配套学校代建协议,由当地政府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保障学位需求。对未按照规划配套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的,自然资源部门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书,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要落实民办教育办学用地、税

 费减免、财政奖补、教师待遇等优惠政策,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四)强化经费投入。县政府要切实履行教育投入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投入教育,积极引进县外优质教育资源到当地办学,保障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经费。2022 至 2025 年,积极争取省级有关中央补助资金和省级财政预算投入,进一步加大市、县级配套投入力度,推进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新增县级财政预算,用于配套省级补助优先解决现有中小学大班额的资金。各有关部门要精打细算用好经费,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意识,既保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需要,又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五)强化督查督办。县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推进落实情况列为对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重点,并将县级督导评价结果报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住建、教育督导等部门要加强城镇小区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规划建设工作的督查督办,层层压紧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每年年底前要将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年度工作推进情况报送县委教育工委、县教科局,由县教科局汇总后报县委、县政府,并适时向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通报有关情况或致函督办有关问题。

  附件:1.大方县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及学

 前教育普及普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2.大方县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3.大方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4.大方县现代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实施方案

 5.大方县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6.大方县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附件 1:

  大方县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及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18〕39 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20〕6 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整体提升教育水平攻坚行动计划

 (2021-2030 年)>的通知》(黔党发〔2021〕25 号)、《中共毕节市委、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党发〔2020〕16 号)等文件精神,落实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体系达标要求,加快推进大方县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篇三: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

 ( 2020- - 2022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中共上海市教卫工委会、上海市教委、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等八部门印发的《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20-2022 年)》等通知精神,全面推进闵行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工作,开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决定制定如下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二、重点工作

 1. 智慧教师培养行动

 行动目标: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品质学科教师队伍,学科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智慧明显增强,专业素养明显提升。

 主要途径:

 (1)主题课程培训活动。要积极引入高校、党政机关、名企、场馆等多方资源,注重理论研修、实践考察、模拟实训相结合,分批次、立体式开展思政教师专业素养综合提升活动。组织开展教师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理论素养、法治素养提升等专题培训;组织开展统编新教材使用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学科专业技能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学科德育专题培训,三年完成率 100%。

 (2)实践熔炉成长行动。按照市统一要求,每年每学段选派 3-6 名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为

 期半年的挂职锻炼;所有新上岗的思政课教师需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

 (3)教研机制创新行动。聚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人为本,三方协同,区校联动,扎实推进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功能,积极建立纵向学段共研机制,进一步提升教研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4)名师工作室培养行动。发挥区政治名师工作室对学科骨干教师、名师的孵化器功能,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区域学科高端优质教师的培养方案,加大思政骨干教师、名师培养力度,促进骨干教师队伍的成长。

 2. 精品课堂打造行动

 行动目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打造一批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精品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思政课铸魂有人的功能明显增强。

 主要途径:

 (1)“魅力课堂”打造行动。举办区中小学思政课“魅力课堂”教学评选、展示、研讨活动,遴选、推送一批中小学学科精品课,并通过教学展示、主题研讨等活动,发挥其引导、辐射作用。

 (2)“行走课堂”实践行动。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发挥思政课在“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安排思政教师暑期社会实践考查活动,拓宽思政教师的社会视野。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统编新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安排适量的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3)“融媒体资源”建设行动。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一批贴近新时代特点、贴近统编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政课系列“融媒体资源”。

 3. 学科高地建设行动

  行动目标:建设 5-8 个区中小学思政学科高地,提升、扩大区思政学科在上海市、全国的影响力,成为对全市思政课改革创新产生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的学科高地。

 主要途径:

 (1)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行动。遴选 8--10 个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基地,在学科德育、单元教学、智慧教学、新教材研训、“四史”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发挥实践研究、改革创新、示范辐射等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培育 5-8 个区中小学思政学科高地。

 (2)思政名师、名课培育行动。加大思政名师、名课的培育力度。发挥区政治名师工作室在名师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区骨干教师系列培养指标向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适度倾斜;

 推荐优秀思政教师参与市优师培养计划;加大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宣传、表彰力度,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3)思政学科高端学术研讨活动。每年定期举办 1-2 次“思政课教学主题论坛”学术研讨活动,邀请上海市、长三角、全国的学科知名特级教师、学者专家参与相关活动,区内外教师“同课异构”,专题研讨,扩大区思政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4. 协同机制创新行动

 行动目标:依托上海市思政学科德育协同研究项目,探索建立学校、区教育学院、高校协同研究的良好工作运行机制,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在机制探索、创新方面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成果。

 主要途径:

 (1)学科德育协同研究行动。扎实推进上海市思政学科协同创新项目,组织学科德育主题案例征集评选、课堂教学研讨展示及资源建设等活动。提升思政教师的学科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

 (2)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行动。每年定期举办一次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主题教学展示研讨活动,体现三个学段思政学科育人特点及彼此的有效衔接。目标层面,高中阶段注重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注重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注重启蒙道德情感。方法层面,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

 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

 (3)“开门办思政”创新行动。依托复旦、交大、华师大、上师大马院等高校资源,构建一体化研训平台,组织开展大中小学集体备课、主题研修等活动。学校可根据需要,聘请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研究机构、党校专家学者和先进人物,参与思政课教学或开设相关讲座。

 (4)“家门口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行动。遴选一批“家门口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内容,定期组织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社会认知,强化“四个自信”。

 三、组织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主体责任。

 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配合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成立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统一协调、具体负责相关工作。区教育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期联系中小学,关心、指导思政课建设。校书记、校长作为学校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率先垂范,用心办好“国旗下讲话”,要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关心思政课教学。

 2. 强化保障措施,落实相关要求。

 按照上海市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师资配备、优师培养、职称评聘、激励表彰等方面,落实相关要求,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保障。

 (1)强化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配备。严格按照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小学中、低年级要配备一定数量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高年级要以专职思政课教师为主,逐步提升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初中、高中、中职校要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

 (2)优化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将思政课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重点支持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活动。

 (3)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构建思政课教师聘用考核体系,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按照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特级教师评审中名额单列,且不低于其他学科平均水平。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

 (4)建立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设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项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把优秀思政课教师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

 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在区级荣誉称号中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加大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篇四: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市贯彻落实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 2021 —3 2023 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的通知》(桂政发〔2021〕34 号)要求,打造“品质教育 学在南宁”品牌,促进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 2023 年,更高水平普及各级各类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97.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98.9%,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打响“品质教育 学在南宁”品牌,推动南宁教育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跨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发展工程。

 1.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开展中小学校党建标准化行动,推动基层党组织

 100%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80%以上党支部打造成组织生活质量标杆党支部。培育 100 个“先锋引领·校园党旗红”党建促教品牌。实施“先锋引领+”工程,持续打造“绿城教育爱心号”志愿服务品牌。建强教师党支部,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共青团市委)

 2.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挥好全市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促进课程思政各学段全覆盖。鼓励市属高校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色示范课堂”和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创建 10 所自治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学校,遴选推荐 50 节中小学德育微课教学“精彩一课”。加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 5 所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培育 50名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骨干教师,不断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场馆建设和器材设施配备,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全力推广和普及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活动,推动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建设 180 所足球、篮球等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配齐配好美育教师,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开发具有南宁特色的艺术教育资源,打造“美韵邕城”艺术教育品牌,建设好南宁市中学生艺术团。

 建设 10 所自治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推进美育评价改革,推动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全面加强劳动和实践教育,加快成立南宁市中小学综合实践中心和基地学校,创建2个自治区劳动教育试验区、10所自治区劳动教育示范校,审核认证 60 个南宁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打造南宁实践育人新名片。深入开展中小学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加强中小学校医务室(保健室)建设,继续推进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建设,健全学生视力健康干预体系。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开发一批面向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涯教育(“三生教育”)特色课程,打造 10所南宁市“三生教育”示范校。〔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市委,市民宗委、人社局、文广旅局、卫健委、体育局,南职院、南宁学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家庭育人基本责任,引导家长注重言传身教、注重传承良好家风。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途径密切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鼓励争创自治区级家庭教育示范县(市、区)。〔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妇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二)实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工程。

 保障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制定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健全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办幼儿园建设奖补政策,继续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优先支持公办学前教育不足的区域新建公办幼儿园。健全普惠性民办园奖补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 500 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全面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学水平。加强督导评估,到2023 年,20%县(市、区)通过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自治区督导评估认定。深化学前教育保教改革,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加强幼小科学衔接,争创国家级“安吉游戏”推广实验试点。全面推进县域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模式改革。加大示范幼儿园创建力度,市级及以上示范幼儿园达到 190 所。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争创 5 个自治区级幼儿园课程基地。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现有资源开设托班,优先支持开设托班的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申报全区各级财政补贴资金,鼓励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托班服务。〔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卫健委〕 (三)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1.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县级政府管理义务教育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按照城镇化和常住人口规模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科学测算学位需求,扩大学位增量,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消除“大班额”。建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奖励激励机制,遴选一批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对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治区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给予奖励。〔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 2.深化义务教育关键领域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优质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积极创建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示范区。优化调整公民办义务教育结构,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设立,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加强中小学校常规管理评估,建设高品位的学校管理文化。全面落实“双减”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布置作业,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全面开展校内课后服务,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牵头单位:市教育

 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社局、行政审批局〕 3.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保障港澳台居民及其随迁子女按规定享受居住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加强专门教育。对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以培养新时代合格青少年为目标,加快推进南宁市励志专门学校二期项目建设,提升专门学校辐射范围。加强控辍保学,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组织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2025 年),推动孤独症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班)、盲童班及高中部建设。加快推进南宁市培智学校新校区、南宁市儿童福利院(含南宁市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南宁市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项目建设。支持建设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市残联〕 (四)实施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工程。

 继续优化普通高中布局,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必要的乡镇高中,基本消除“大班额”。推动普通高中常规管理评估全覆盖。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帮扶

 联盟建设,建立健全优质普通高中帮扶薄弱普通高中制度,规范管理民办普通高中,整体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有引领辐射作用的示范校,形成“双新”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南宁经验”。定期开展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监测和评价,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分析,优化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实施南宁市高品质高中建设计划,到 2023 年,新增 2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3 所自治区星级特色普通高中,培育 11 个自治区级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14 所自治区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开发 30 门高品质特色课程,引领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责任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各县(市)人民政府、武鸣区人民政府〕 (五)实施职业 教育提质培优工程。

 1.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专业与首府重点产业精准对接,优先发展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重点建设 10 个中职品牌专业。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推荐申报 5 个自治区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0

 门自治区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3 个自治区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师配备、校舍面积、实训条件、图书配备等方面的达标建设。到 2023年,重点建设好 5 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打造 6 所自治区级高星级中职学校。支持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落实“双高计划”,加快推进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准备工作。加快推进广西南宁技师学院青秀校区建设。〔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武鸣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南职院、广西南宁技师学院〕 2.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建立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南宁市产教融合研究院,推动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建 3 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资源共享,辐射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设好南宁市 7 大职业教育集团和产业学院,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品牌化、连锁化发展。落实职业学校人才交流机制,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积极申报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推动职业学校深入推进“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通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扎实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和“校校企”合作示范点建设

 工作和“南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广西南宁技师学院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加快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市人社局,南职院、广西南宁技师学院〕 3.进一步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制度。搭建渠道更畅通、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学习更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优化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南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平台。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保持职业学校年培训人次与全日制在校从生规模大体相当,建设和推荐申报 2 个高技能人才示范职业培训基地。争创自治区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深化“社职融合”,打造覆盖城乡的百姓学堂和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建设南宁地域传统文化社区教育课程。完善老年开放教育体系,推动老年教育发展。〔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人社局、民政局、卫健委、老龄办,南职院,市老年大学,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六)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工程。

 统筹规划市属高等教育资源,推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按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标准筹建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建设南宁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对标国家硕士点建设要求,重点建设交通运输、国际商务、电子信息、土木水利、艺术等 5 个专业硕士点。依托南宁学院,建设广西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中国—东盟质量研究与教育(南宁)基地。支持和规范民办高校发展。支持广西南宁技师学院对标对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做好筹办准备。加快推进南宁教育园区建设。加强驻邕高校校地合作。利用高校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专业文化等优势,为南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人才培育、产业研发等全方位支持。支持驻邕高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育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南宁教育园区指挥部;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科技局、工信局,南职院、南宁学院、广西南宁技师学院〕 (七)实施新时代教师队伍素养提升工程。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系统化、常态化。弘扬高尚师德,开展多层次的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加大师德典型宣传。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持之以恒巩固拓展师德师风建设成效。

 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发挥师德考核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和提醒作用,强化师德考核结果运用。(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人社局,市委宣传部)

 2.加快补足配齐建强教师队伍。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控”机制。积极落实“编制周转池”政策,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力度。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完善县域内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指导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教育部门负责统筹教职工编制管理调配、学校...

篇五: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全市基础教育发展大会精神,结合我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质量导向、学教并重、凸显素养、整体优化”原则,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日常课堂教学改进与常规建设为重点,以行动项目为载体,市县校三级联动,着力破解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推动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二、行动目标 按照“到 2020 年,主要教育质量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努力将 AA 建设成为教育现代化市、AA 省基础教育铁三角城市、AA 闽北赣东教育高地”总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三年(2018-2020 年)努力,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协同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再创 AA 教育新辉煌。

 (一)义务教育阶段 到 2020 年,在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指数及影响发展指数实现晋等升位,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二)高中阶段 2020 年我市高考一段录取率实现持续增长,市区一段录取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全市二段录取率同比 2018 年增加 10 个百分点,高考总录取率稳超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力争达到全省中上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课程品质优化行动 1.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项目。坚持质量为导向,强化校长、教师课程领导力,充分赋予校长在学校课程规划、课程研发与实施、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以科研为引领、以教研为主力、以督导为保障的学校课程品质提升的专业支持体系。组建课程建设专家

 指导团、课程评审专家委员会,完善校本课程评估与备案机制。深化“瓯越特色实践”课程群建设研究,加快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到 2020 年,绘制好“瓯越特色课程图谱”,建好“瓯越特色课程”共享平台,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校本课程的区域共享。

 2.“四品八德”区域德育一体化建设项目。以“培养‘四品八德’现代公民”为目标,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中小幼有机衔接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探索中小幼德育一体化、课程化、生活化,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协同德育机制。以“四品八德”好课程、好案例、好少年培育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我市“四品八德”德育品牌。探索“德育心育”一体化课程建设,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机制,启动“德育+亲子辅导”“德育+家校联动”等工作坊建设,推进生涯规划、学业规划、学习指导工作。到 2020 年,开发 100 个学科德育优秀项目和德育精品课程。

 (二)课堂教学优化行动 1.教学新常规优化项目。认真实施《AA 市第二轮“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创设追求课堂“增值”氛围,聚焦“学为中心”课堂提升、作业优化、学习评价、教与学新常规建设,建构常态的教学改进机制,促进学生自主高效的深度学习。优化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命题与评价、校本教研等行为,推进我市中小学学习常规建设,完善区域、学校常规管理机制,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民办薄弱学校帮扶指导机制。开展“百场万人携手”行动。促进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认真实施《AA 市初中教学新常规达标校、样板校建设实施方案》,2018 年创建新常规达标校 30%,新常规样板校 20 所;2019 年新常规达标校达 60%,新常规样板校达 40所;到 2020 年,初中段新常规达标校达 90%以上,样板校达 60 所。小学段,2018年创建新常规达标校 25%,新常规示范校 25 所;2019 年小学新常规达标校达 60%,新常规示范校达 60 所;到 2020 年,小学段市级新常规示范校达 100 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民办薄弱学校达标校全覆盖,实现“百所示范、千校达标、万师合格”的目标。2020 年创建义务教育阶段质量提升样板县 4 个。

 2.中小学精准教学项目。积极参与省教研室精准教学项目,分段分科开展精准教学实践与研究。开发课堂教学评价(诊断)系统,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教与学的过程信息进行收集、反馈、运用,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诊断机制。开展基于大数

 据的个性化精准化校本作业、学科重点难点的微课程建设,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资源推送。完善基于“云阅卷”的高中教学质量管理与应用平台,建成基于省、市、县(市、区)、校、生五级数据、四类用户、九类对象的高中教学质量管理应用模型,形成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质量反馈和评价诊断机制。推进“高中质量帮扶工程”,在我市普通高中分层分类的动态调整基础上,持续做好高中教学过程督导与精准视导,提升薄弱地区、薄弱高中教学质量。全面推进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现 100%学校开展诊断改进工作,100%中职学校完成省中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培育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示范校和达标校。

 (三)学习素养优化行动 1.“爱阅读”行动项目。认真实施《关于深入推进 AA 市中小学第二轮“爱阅读”行动项目的实施意见》,开展第二轮“爱阅读”行动计划的各类评比,实施“爱阅读”领读者培养计划,开展教师“12 本书阅读计划”和“爱阅读讲坛”活动,推进“十万教师大阅读”项目,建立“爱阅读”项目研究共同体,组成全市“爱阅读”研究项目学校联盟;继续完善市、县(市、区)、校“爱阅读”三级联动机制,以各县(市、区)“爱阅读”公益指导团为载体,开展“促进乡村阅读计划”系列活动,实施“阅读+”内容升级计划,进一步丰富“爱阅读”的内涵和外延,深度推进“爱阅读”工作,优化阅读环境,提高阅读素养。

 2.STEAM 跨学科学习项目。成立“AASTEAM 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制定 AA 市STEAM 基础教育三年行动方案,成立 STEAM 教育研究指导小组,逐步形成“做中学”教师 STEAM 素养与能力培养机制。实施 STEAN 教育的“馆校融合”项目,研发基于主题场馆的 STEAM 课程。成立 AA 市 STEAM 教育首批试点学校 60 所,建立 STEAM教育联盟体。开展基于 STEAM 及跨学科学习项目的“小数学家”“小文学家”“小科学家”评选活动;开展 STEAM 教育榜样学校、榜样教师、优秀课程、项目、课例评比活动,及时提炼推广 AA 中小学 STEAM 教育先进经验,培育 STEAM 教育的 AA 模式。推进新时代中职智能化和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工程,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和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全面提升中职人才培养质量。

 (四)质量评价优化行动 1.“四维评价”导向的质量监控项目。完善 AA 市中小学生教育质量“四维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运用。重视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建

 立质量提升的帮扶机制。义务教育阶段把关注学生发展作为开展教育评价的重要监测点,重视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与改进作用,开展绿色增值评价。高中阶段重点通过目标导向与学业质量增值评价促进高考质量提升,开展全市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引导学校积极创建现代化学校,经过三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学科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特色高中。

 2. “核心素养”指向的命题研修项目。启动 2017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与培训,指导教师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内涵,把握各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开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向的命题改革研究,探索凸显核心素养、真实情境、学科思维能力、高层次认知能力的测评技术。推进基于自主命题的校本研修,开展命题培训,建立各级命题人才库,建立试题资源库。高中段深入研究新高考调整后学考、选考两考分离的命题定位与技术,进一步提高我市高考适应性考试命题质量。完善规范区域、学校考试(检测)制度,引导教师严格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实施命题考试,体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五)教师素养优化行动 1.教师专业品质提升项目。构建“五格四型”分层培训体系,开展“入格(新教师、后备干部)-合格(初级)-定格(中级)-升格(高级)-风格(特级名优教师校长)”培训,培育“合格、骨干、卓越、领军”型教师和“成长、成熟、辐射、领航”型校长梯队。夯实基础性培训项目群(新教师试用期“入格”培训、高中“未来骨干教师”研修等),衔接需求性培训项目群(“绿色耕耘”送培、名优校长跟岗实践、心理健康训·赛·考证“三位一体”等),优化引领性培训项目群(学科指导师“孵化研修”、“领军教师”风格研修等)。坚持“服务方式”“需求课程”“课堂模式”三个翻转原则,实施区域分片、学校分类、教师分层的学科组“绿色耕耘”送培;依托“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缓解工学矛盾。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作用,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五年周期内教师培训人均不低于 360 学分,其中 90 学分集中培训分层匹配率不低于 75%。

 2.瓯越教育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优化“市学科骨干—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教育名家”教育人才梯队培养模式;启动“教育名家”培养计划、“未来名师”培养计划、“未来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业型班主任”培养计划、省市县校四级名师工作室全覆盖计划。到 2020 年,拥有一支市学科骨干 5000 名,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 3000

 名,市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 500 名;培养一定数量的教育家型校长和名师,在全市起到高端引领作用。

 (六)教研机制优化行动 1.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项目。认真实施《AA 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南》,聚焦学校、学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强化教科研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聚合与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学校教研文化。实施教研组特色项目,开展各个学段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评选活动,举办先进教研组活动成果展示、学科教研组建设论坛等,发挥先进教研组的辐射引领作用。深化“研究+”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研究,创新成果推广活动机制,引领基于实证的校本教科研,强化校本教研从经验型向实证型教研发展。培育跨学段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推进可持续能力发展的学段衔接、项目化学习研究,形成基于学情研判、教学方法、学科核心能力、项目化学习等研究成果。培育高中优质学科基地项目,努力打造优势与特色学科,到 2020 年培育省级高中学科基地学校 15 所,市级基地学校 30 所。

 2.“云教研”建设与提升项目。完善“AA 市中小学云教研平台”功能,做好教学设计、课件、微课等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学科微信公众号为载体,汇聚优秀教学资源,实现地区、学校、师生的资源共享。创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教科研工作方式,各学段每年举行“云直播”活动 10 场。开发基于“云平台”的教学资源评比系统,实现教学资源评比“无纸化”目标。2018 年初步实现小学(学前)教研室每学科每学年推荐共享优秀教学资源 100 例,推进优秀教学资源的无限分享,充分发挥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的辐射引领作用;到 2020 年延伸至所有学段学科资源的“云教研平台”推送。

 四、实施保障 (一)建立市县校联动制度。各县(市、区)、直属单位(学校)要上下联动,分部门、分区域、分单位、分学校制定切实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细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各部门力量,做好宏观政策引导、奖励经费保障、氛围营造、督查视导、学校考核等工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落实相应的组织机构与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与项目推进。每学期召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联席会议,形成教育相关部门联动与协调机制。

 (二)建立健全专业支持体系。强化教科研部门地位和作用,将教研部门建设成为提供课程与教学专业指导的服务机构,评价和改进教育质量的指导机构。建立新一轮蹲

 点视导制度,组织教育教学质量专题视导团,每学期开展针对性整体或者单项视导工作。实施“十三五”期间“AA 市教科研员专业品质提升行动”,基于课程与学科教学改革热点,围绕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问题,鼓励教科研员在专业精神修炼、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致力于专业方向的持续研究,成为省级乃至全国知名专家。

 (三)建立专项督导奖励制度。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质量专项督导,并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各项工作列入对县(市、区)教育工作业绩考核内容,纳入市局直属学校及其领导年度考核,与全市各类评先评优挂钩。各级政府建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表彰、奖励质量高和提升幅度大的学校。对学校教学质量特别突出的校长,在提拔、评先评优上优先考虑,逐步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教育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AA 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8 年 4 月 25 日印发

篇六: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 篇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加快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现代化发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办好公平有质量的典型教育,以质图强,特制定学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要目标

 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匹合度更高,同人民群众的期待更加契合,层次结构合理。

 学校办学定位更加清晰,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每年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办学条件逐步优化,评价体系更具职教特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全面深化。

 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整体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有效支撑 xx 市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完善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固本强基,综合改革。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学校发展基础。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标准先行,试点突破。建立健全我校办学标准体系,完善标准落地的工作机制。以打造提质培优为抓手,推进关键改革,突破瓶颈制约,打造我校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品牌,带动我校大改革大发展。

 二、 重点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加强艺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建设,强化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学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业务能力。广泛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建设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全面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质量评价、人才项目评审、教学科研成果评估等。到 2023 年,将我校培育成“三全育人”典型

 学校,培育遴选 1 个国家级名班主任工作室,遴选 1 个国家级德育特色案例。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开好必修课程,按照规定选用国家统编教材。实施我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德育管理人员、专职思政课教师培训。改革思政课教师考核办法,将政治素质作为教师考核第一标准。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法,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到 2023 年,建成 1个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凝练出 1 个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 二 )

 推进 职业 教育协调发展

 4.强化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到 2023 年,学校力争成为优质中职学校,并打造 1 个优质专业。

 ( 三 )

 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

 5.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 深入推进学校 1+X 证书制度试点,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做法,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行业企业认可度。推动 1+X 证书制度实施,服务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与合作企业联合建设 1 个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 四 )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6.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建立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支持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建设 1 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发挥职业教育社会功能。

 ( 五 )

 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

 7.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特点,全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制体系,完善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拓展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到 2023 年,遴选 3 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 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8.加强教材建设 完善学校校本教材规划、编写、审核、监管机制,鼓励教师编写反映自身特色的校本专业教材。用好思政语文、历史统编教材的统一使用。对接主流生产技术,注重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讲义式、活页式教材。

 9.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质量 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为行业指导、企业选择、学生学习、同行交流、社会监督提供便利。加强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推动学校“三有”课堂教学改革,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建立健全校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遴选 1 个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向课堂教学改革倾斜。

 (六)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 0 2.0 建设行动

 10.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我校作为以《xx 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提升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大幅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将我校建设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11.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鼓励职业学校利

 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面向公共基础课和量大面广的专业(技能)课,建设 3 门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积极开展学校信息化全员培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以及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 组织实施

 (一)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全体中层干部、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 (二)加强校党委的全面领导

 加强校党委对学校提质培优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的全面领导,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

 完善 协同推进 机制

 学校将三年“行动计划”与“十四五”事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确保改革发展任务落地。针对我校申报的任务,根据省市出台的提质培优具体要求指定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来共同完成。

 (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响应国家要求,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挥以赛促教促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打造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宣传品牌。建好用好新型宣传平台,讲好身边的职教故事。常态化开展学校校园开放日、企业开放日、面向学生的职业体验、职教成果展示等宣传展示及服务活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0 —3 2023 年)

 )

 为进一步提升 xx 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贯彻落实保山市教育发展大会提出的“三年有起色、五年上台阶、八年争优秀”的奋斗目标,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科研工作,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健全学生全面发展机制,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

  二、总体目标

  按照“幼教强保教、小学强基础、初中强素质、高中强质量”发展目标,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双减”提质,厘清工作思路,研究提升策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形成

 具有 xx 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体系,实现 xx 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提升。

  三、重点工作

  (一)打造高质量课堂

  1. 落实教学常规

  1.1. 学前阶段。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强化集中教育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等保教活动常规管理。

  1.2. 小学阶段。落实“双减”政策,抓实“五项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相关规定,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完善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内外辅导、考试与评价、教研与培训等方面制度机制,推动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

  1.3. 初中阶段。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格教师备课、作业批改、考试评价等环节,加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切实做好社团活动、学法指导、家访、课后服务等常规管理.

  1.4. 高中阶段。加强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方向和内容的学习,建立完善同级组同学科,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材分析、统一学科素养达成的集体备课制度, 加强教学常规督查督导。

  2. 加强督查视导

  2.1. 学前阶段。构建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与城区园协作联动机制,建立市级—片区—园级“三级联动”听课巡课制度,片区

 每学年至少开展 1 次幼儿课堂教学专项视导工作,园长“推门听课”常态化,每学期不少于 30 节。

  2.2. 小学阶段。小学校长每月检查教师备课、作业批改等不少于 1 次,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15 节。乡镇(街道)中心校领导班子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30 节,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每月不少于 1 次。

  2.3. 初高中阶段。校长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20 节,其他校领导班子每学期听评常态课不少于 15 节;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每月不少于 1 次。

  3. 推动课堂转型升级

  3.1. 学前阶段。以“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通过领域课程、区域游戏的设置、游戏评价的思考,转变教师观念,杜绝幼儿园“小学化”,促进幼儿园课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立儿童本位,游戏为主。切实关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周围环境,同时依据儿童的兴趣不断生成自由活力的课堂。每学期开展1 次游戏化的五大领域课赛,推出一批游戏化领域的优质课,研培一体,提升理论;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搭建家园合作平台,形成家园共育课堂。

  3.2. 小学阶段。以新教育“理想课堂”行动为抓手,通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促进教学结构的改变,支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转型升级,助推课堂从“浅层学习”走向“深

 度学习”,每年开展 1 次市级“理想课堂”示范课观摩活动,推出一批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3. 初中阶段。以学程导航为底线,融入“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延展度、练习度”六度理想课堂目标,每年组织 1 次市级示范课观摩,稳步拓展“四步教学法”“目标教学法”“五还五自主”等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筑理想课堂,逐步形成 xx“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特色。

  3.4. 高中阶段。利用大数据平台,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对学生学情把脉,结合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动向等诊断高考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市级每年打造学科示范课 40 节、优质复习课 40节、优质作业评讲课 40 节。学校每年打造学科示范课 10 节、优质复习课 10 节、优质作业讲评课 10 节。

  (二)强化教育教学研究

  4. 完善教学科研体系

  4.1. 学前阶段。探索以片区为单位的园际网络联合教研,体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园际间的互动交流。以幼教共同体建设为平台,每学年组织 1 次全市性的集开放观摩、现场教学、专题培训为一体的幼儿教育研训活动。

  4.2. 小学阶段。以乡(镇)为单位构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科研联合体,扎实开展每月集体备课和学科教研,

 稳步建立乡(镇)内相互取长补短...

【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6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