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9篇

时间:2022-10-09 17:35: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9篇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 -248-百家争鸣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02期(总第430期)浦兴祖(1999)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书中,全面系统地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9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9篇

篇一: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

48-百家争鸣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02期(总第430期)浦兴祖(1999)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代中国的各项政治制度,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政治参与制度等。黄卫平、陈文(2008)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其成因浅析》一文中,提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不断推进,产生许多新理念,但是实际可行性措施比较少,同时认为政治体制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提升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并将政治体制爱改革融于和谐社会发展之中。史成虎、张晓红(2013)在《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困境与进路》一文中,指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面临的难题是 60 多年形成的路径依赖,需要从党政关系、改革理念和权力制约等方面构建有效的政治体制改革路径。1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现状当前中国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行政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 ( 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及政治协商制度等。中国政治制度已经实施了 60 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巨大,当前中国的政治制度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2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势在必然。同时,中国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权力过于集中、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以及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不仅导致了经济发展迟缓,贫富不均加剧,更滋生了腐败现象,而腐败危害的严重性,彰显了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看来,政治体制改革刻不容缓。2.1 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日益强烈,政治体制必然需要进一步满足和实现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全面发展,并以健全完善的法治精神和法制秩序保障之,最终要确立起科学、民主、文明、法治、充满活力、能持续发展的政治体制。然而,近期以来,我们却看不到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这种转换和发展,导致累积起来的问题逐渐增多。这从现行政治体制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特别明显的问题。2.2 中国现实和转型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已成功地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由于经济文化欠发达,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的转型尚未结束。尤其是政治体制,从高度集权专断转向高度民主政治仍在进行之中。脱离了转型期的现实和转型的基本任务,奢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执政党和执政者一定要认识到,治国只有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制度,一为专制制度,一为民主制度,尚找不出第三种来。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需要走向高度民主政治势所必然。执政者要有宏大政治抱负和科学价值判断的视域,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趋势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3.1 加强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国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新时代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 , 其中贯穿着大量法治的精神和要求。推动依法立法、执法、司法,加强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互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3.2 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十九大报告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提出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3.3 健全民主和政治体制制度,促进和谐社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效实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继续探索和深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打造全新的中国政治体制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 结论总而言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势在必然,也迫在眉睫。政治制度改革必然也会遇到层层阻力,政治体制改革呈现复杂性、艰难性、创新性的发展趋势,坚持正确的道路和方法,中国当前的政治制度改革必然会成功。[ 参考文献 ][1] 黄卫平 , 陈文 .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其成因浅析 [J]. 社会科学研究 , 2008(02).[2] 谷婵娟 .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定位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7(02).[3] 殷艺丛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协商民主生长空间研究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03).[4] 常婧 . 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政治社会价值及制度构建 [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15(02).[5] 马艳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当代中国的政治价值研究 [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15(0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探究魏 括(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摘 要]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无法适应当前改革的主流语境。政治为经济服务,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政治制度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否则就滞后于经济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现状,然后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尝试探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趋势。[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0-23[作者简介]魏括(1994-),男,河南省上蔡县人,就读于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2014 级本科学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万方数据

篇二: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

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

 政党是当今政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重要的活动主体。

 政党的概念首先诞生在英国, 然后在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发展,目前, 资产阶级国家都是由政党控制。

 而我国政党政治起步较晚, 并且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 所以, 政党政治也有别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 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 逐渐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并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根据政党政治发展现状, 进而明确其理论脉络和发展动向, 也有利于对中国政党政治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政党政治 现状 制度

 中图分类号:

 D051 文献标识码:

 C DOI:10. 3969/j. issn. 1672-8181. 2014. 04. 064

 1 政党政治概况

 1. 1 政党政治概念

 政党政治实际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争取人民支持该政党的政治纲领以及主张, 并且为了执政国家政权, 使其政党在该国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而广泛开展的各种政治活动及斗争。

 政党政治在不同政治体制下有不同的定义。

 在多党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国家, 政党政治包括由各个政党先进行党内选举, 然后再通过选举产生执政党。而其余政党则是在野党, 其领袖或领导人可以出任政府职务, 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争取民众支持, 积极谋求执政地位。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国家, 通常是唯一执政党及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主要作用。

 1. 2 政党政治特点

 由于在政党政治中, 执政党是通过民众投票选举产生的, 因此,执政党是国家政党政治的主体, 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具有合法性。

 政党政治的特点就是执政党通过控制以及运作国家政治权利实现政党利益。

 而国家公共权力则是属于全体人民, 也是政党政治的客体, 人们

 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政治, 以获得公共权力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2 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

 2. 1 我国政党政治的建立

 1905 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开始出现政党政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引进和实践现代政治理念。

 在中国, 经过不断的斗争和摸索, 积极的实践, 创建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发展演进的重要成果, 在思想、 组织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政治优势。

  2. 2 我国政党政治现状

 我国的政党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 其他各党派参与执政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从建立之初开始,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 社会飞速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利益分配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治意识也逐渐增加, 个人和利益集团都要求参与政治生活。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国家的政治体制也在发生转变。

 为了确保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使政治参与更加制度化。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私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少数人的财产也得到较快积累, 给广大人们群众带来了较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同时, 我国的政党制度能够对各党派起到监督作用, 提高了民主效率, 节省了大量的政治资源,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最稳定的政治保证。

  3 我国政党政治中存在的问题

 3. 1 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

 目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提高, 同时, 部分党政领导干部为了个人发展,开始片面追求政治成绩, 造成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出现。

 而我国现有政治监督制度还不够健全, 对相关党政领导违纪行为处罚较轻, 不能平复人民群众的愤怒, 让一些人有关于党和政府的怀疑, 动摇执政党的基础。

  3. 2 存在消极腐败现象

 目前中国共产党内的腐败问题也比较突出。

 调查表明, 很多政府的腐败是由权力的过度集中引起的, 如腐败部门的高发病率是权利过度集中的职能部门, 如海关, 税务, 金融, 电力等。

 因此, 我们党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 通过各种手段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因为, 腐败现象会导致人民群众丧失斗志, 直到失去动力。

 因此, 我国必须从党内底部进行改革, 重视和铲除腐败。

  4 我国政党政治发展对策

 4. 1 加强建设监督机制

 为了更好的发挥政党的政治优势, 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必须加强建设监督机制。

 对我们党来说, 一方面, 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监督机制和党的领导必须依法进行, 并尽快实现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使党更加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原则。

 另一方面,法治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的理念, 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增加对党和政府人员的处罚, 对党政干部的违法行为不屏蔽, 不软, 不容忍, 让人们看到我们党是真正公平的庄严的党,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4. 2 加强党的领导

 近几年, 中国共产党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规范化、程序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十七届第四中全会提出了一些措施, 新干部民主, 科学化、 制度化, 强调要建立健全决策权, 执行权, 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5 总结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 要强化党的执政职能,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清除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贪污腐败行为, 最终实现政党、 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文. 论执政为民的政治价值意蕴[J]. 铜陵学院学报, 2005,(1)

 .

  [2]刘朋. 中国政党政治研究析论[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1):

 38-41.

  [3]张瑞芳. 当代中国政党和谐运行机制研究[J]. 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4):

 22-24.

  [4] 贾维. 当代中国政党政治运行机制及其完善[D]. 吉林大学,2007.

  [5] 俞可平. 政治学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17.

  作者简介:

 段云霏(1982-), 女, 四川达州人, 学士, 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公共教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1743

篇三: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

政党政治概况1.1 政党政治概念政党政治实际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争取人民支持该政党的政治纲领以及主张, 并且为了执政国家政权, 使其政党在该国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而广泛开展的各种政治活动及斗争。政党政治在不同政治体制下有不同的定义。在多党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国家, 政党政治包括由各个政党先进行党内选举,然后再通过选举产生执政党。而其余政党则是在野党, 其领袖或领导人可以出任政府职务, 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争取民众支持,积极谋求执政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制度国家, 通常是唯一执政党及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主要作用。1.2 政党政治特点由于在政党政治中, 执政党是通过民众投票选举产生的, 因此, 执政党是国家政党政治的主体, 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具有合法性。政党政治的特点就是执政党通过控制以及运作国家政治权利实现政党利益。而国家公共权力则是属于全体人民, 也是政党政治的客体,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政治, 以获得公共权力对自身利益的维护。2 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2.1 我国政党政治的建立1905 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开始出现政党政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引进和实践现代政治理念。在中国,经过不断的斗争和摸索, 积极的实践, 创建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发展演进的重要成果, 在思想、 组织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政治优势。2.2 我国政党政治现状我国的政党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 其他各党派参与执政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从建立之初开始,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 社会飞速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利益分配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治意识也逐渐增加, 个人和利益集团都要求参与政治生活。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国家的政治体制也在发生转变。为了确保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使政治参与更加制度化。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私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少数人的财产也得到较快积累, 给广大人们群众带来了较大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时, 我国的政党制度能够对各党派起到监督作用, 提高了民主效率, 节省了大量的政治资源,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最稳定的政治保证。3 我国政党政治中存在的问题3.1 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目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提高, 同时, 部分党政领导干部为了个人发展, 开始片面追求政治成绩, 造成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出现。而我国现有政治监督制度还不够健全, 对相关党政领导违纪行为处罚较轻, 不能平复人民群众的愤怒, 让一些人有关于党和政府的怀疑, 动摇执政党的基础。3.2 存在消极腐败现象目前中国共产党内的腐败问题也比较突出。调查表明, 很多政府的腐败是由权力的过度集中引起的, 如腐败部门的高发病率是权利过度集中的职能部门, 如海关, 税务, 金融, 电力等。因此,我们党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 通过各种手段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因为, 腐败现象会导致人民群众丧失斗志, 直到失去动力。因此, 我国必须从党内底部进行改革, 重视和铲除腐败。4 我国政党政治发展对策4.1 加强建设监督机制为了更好的发挥政党的政治优势, 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必须加强建设监督机制。对我们党来说, 一方面, 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监督机制和党的领导必须依法进行, 并尽快实现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使党更加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原则。另一方面, 法治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要深入贯彻落实 “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的理念, 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增加对党和政府人员的处罚, 对党政干部的违法行为不屏蔽, 不软, 不容忍, 让人们看到我们党是真正公平的庄严的党,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4.2 加强党的领导近几年, 中国共产党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规范化、 程序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十七届第四中全会提出了一些措施, 新干部民主, 科学化、 制度化, 强调要建立健全决策权, 执行权, 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5 总结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 要强化党的执政职能,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清除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贪污腐败行为,最终实现政党、 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王建文.论执政为民的政治价值意蕴[J].铜陵学院学报,2005,(1).[2]刘朋.中国政党政治研究析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38-41.[3]张瑞芳.当代中国政党和谐运行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22-24.[4]贾维.当代中国政党政治运行机制及其完善[D].吉林大学,2007.[5]俞可平.政治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7.作者简介:

 段云霏 (1982-)

 , 女, 四川达州人, 学士, 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公共教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1743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段云霏摘要:

 政党是当今政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重要的活动主体。政党的概念首先诞生在英国, 然后在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发展,目前, 资产阶级国家都是由政党控制。而我国政党政治起步较晚, 并且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 所以, 政党政治也有别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 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 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 逐渐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并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政党政治发展现状, 进而明确其理论脉络和发展动向, 也有利于对中国政党政治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关键词:

 政党政治 现状 制度中图分类号:

 D051文献标识码:

 C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64-- 79

 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作者:段云霏作者单位: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公共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1743刊名:时代教育英文刊名:Time Education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段云霏 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期刊论文]-时代教育 2014(4)2014(4)

篇四: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

民主政治发展现状分析王寿林  考察一种社会的民主政治 ,不仅应从质上加以把握 ,而且应从量上加以分析 ,以便切实弄清其发展状况。而要客观地认识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 ,首先必须确立其评价尺度。由于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直接表现为其构成要素的发展状况,因而由这些要素所决定,衡量民主政治发展状况的基本尺度就是体制的合理程度 、法制的健全程度 、机制的完善程度、物质的保障程度和主体的成熟程度。其中体制是民主政治的结构要素 ,法制是民主政治的规范性要素,机制是民主政治的程序性要素, 物质和主体是民主政治正常运行的可行性要素。依据这些尺度考察我国的实际,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 、制度优越但体制不够合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人, 而且是国家权力的主人 。正因为如此 ,广大人民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代表直接参与国家法律的规定、国家官员的任免 、国家事务的决策、国家行为的监督 ;另一方面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利知政 、议政 、参政 、督政 ,从而保证国家的各项权力都按照人民的意志运行, 朝着人民的取向复归 。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全体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直接行使人民主权的一种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于我国政治权力配置体制的中心, 其他方面的制度都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心展开的:拥有主权的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选举产生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作为表达民意的喉舌和监督官吏的耳目受人民委托组织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 ,选举产生执行机关并审议通过执行机关的工作计划 ;执行机关组织 、领导 、协调、管理人民的生产 、生活和各项社会事务;人民通过代表机关及自身所拥有的公民权利直接或间接地对执行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其实质和核心在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切权力 。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这种政党制度决定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既不是在朝在野的关系 ,也不是台上台下的关系,而是执政与参政之间通力合作的关系 ,是“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 。共产党是执掌国家政权的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加国家政权的参政党, 直接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 、法规的制定执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人民政协, 定期召开由各党派领导人参加的重大决策的民主协商会 ,重大情况的民主通报会,重大问题的民主交流会,以集思广益 ,共商国是 。从制度上看 ,我国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制度 ———高度集中与广— 24 —

 《社会科学》2000 年第 9 期

 泛民主相结合;二是政党制度———一党领导与多党合作相结合。我国民主政治所呈现的这种特色是由我国既具有统一的国家政权、统一的发展道路 、统一的领导力量、统一的指导思想,又具有多元的社会主体 、多元的经济利益、多元的政治需求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 ,是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多层次、不平衡的总体状况相适应的 。这种特色表明 ,我国的民主政治是博大的 、宽宏的、兼容的 ,既具有统一性 ,又具有多样性 ;既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又可以使这种积极性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发挥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其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而言, 有着巨大的优越性 。然而这种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还有赖于政治体制的合理与完善 。由于历史传统、战争需要、体制惯性 、社会呼应和人为强化诸多因素的作用, 新中国一诞生便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其主要表现是社会权利高度集中于国家 ,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于政党, 地方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虽然这种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 ,其积极作用逐步减弱,消极作用逐步增强,并使其固有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不断调整 ,我们初步理顺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党与政府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在重大决策和重要人事任免问题上 ,基本改变了过去由党管一切 ,党的主要领导人决定一切的局面。但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弊端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臃肿庞大的党政机构、等级授权的干部制度 、林林总总的官僚主义、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还没有根本消除,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的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 ,我们党和国家的治理主要靠人而不是靠法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 ,要完全改善这种状况,还需要付诸长期不懈的努力。二 、内容真实但法制不够健全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 ,我国人民不仅拥有自由权、平等权 、参政权、受益权, 而且拥有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权和社会组织的群众自治权 。这种权利是真实的 、可靠的 ,不仅具有政治和经济的保障, 而且具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我国民主政治的一个本质属性,就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一切,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反法律, 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运行。法律的主要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保障公民权利免于被侵害;二是限制国家权力免于被滥用。法律保障公民权利 ,就是规定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并以此为据确定人们的行为准则 ,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法律限制国家权力 ,就是为国家权力划定权限、职责和相互关系 ,使权力与法律结成一体 ,在法律范围内行使 ,从而成为合法的权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仅确立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和目标 ,而且完善了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 ,构筑了法律监督和法律救济系统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法律常识的普及工作。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立法工作已驶进快车道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 310 多件,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750 多件,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5400 多件, 一个以宪法为核心包括各种部门法在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 , 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同这种地位相适应的各种权利、行使这些权利所应遵循的原则和程序 、以及制裁侵犯人民民主权利行为的方式和途径 ,大都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和保障, 基本上做到了国有所本, 民有所依 。诚然 ,尽管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不尽如人意之处仍然可见 。某些法律如对国家机关的设置、职权以及行使职权的规则方面的法律,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监督的手段、方式和程序方面的法律,对行使公民权利提供保障方面的法律, 对侵犯公民权利进行救济— 25 —

 《社会科学》2000 年第 9 期

 方面的法律还需要逐步健全;某些组织制度如差额选举制度 、职务任期制度 、干部交流制度、岗位轮换制度,某些领导制度如集体决策制度、分工负责制度 ,某些工作制度如政府采购制度、办事公开制度,某些监督制度如干部考核制度、民主评议制度 、信任投票制度 、离任审计制度还需要逐步完善;某些现象如以权抗法 、以权压法 、执法犯法 、贪赃枉法等顽症还需要逐步根除 。这些问题远不止一个立法问题, 其彻底解决不仅有赖于对与人治文化相联系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法律模式的变革 ,而且有赖于与法治文化相适应的新型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塑造 。三 、形式多样但机制不够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存在着国家形式的民主与社会形式的民主二维结构 ,因而人民当家作主这个命题内在地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方面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并通过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各级国家执行机关,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可以通过行使自己依法享有的公民权利 ,通过各种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 实现全面的 、广泛的民主参与和群众自治 。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民当家作主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两条不同的途径。从国家形式的民主来看, 我们已初步建立了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的民主规则;确立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由人民授权, 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民主程序 ;完善了全体人民依照法律法规,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民主机制。其中 ,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双重地位, 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国是, 实现其领导权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其执政权 。政协是人民集体行使政治权利的政治组织形式 ,人大是人民集体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者在共产党领导下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层议政机制 。共产党通过政协汇集民意, 又通过人大使其变为国家意志 ,然后通过执行机关组织实施 ,通过党派团体带头贯彻。人民群众直接或通过自己的组织间接向党政机关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同人民群众直接或通过自己的代表间接选举和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 是民意表达的两种基本方式 。而公众舆论则作为一种氛围渗透于整个民主政治运行机制之中 ,无论对权力还是对权利的行使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从社会形式的民主来看, 我们已初步形成了以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内容 ,以基层政权组织、基层党群组织、企业事业组织、村民居民组织为形式的直接民主。基层政权组织主要是指乡镇和街道的政权机关 。这些机关处于国家政权序列的末端 ,其首先任务是保证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有效贯彻,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充分实现。基层政权组织中的直接民主 ,就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政权组织的运作, 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选举产生基层政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权依照法定程序直接参与基层重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有权对基层政权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经常性监督 ,并可随时罢免那些不称职、不胜任的工作人员 ,由此使社会主义民主真正落到实处 。基层党群组织主要是指党的基层组织及其领导的群众团体 。党的基层组织是基层单位的政治核心 ,群众团体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党群组织中的直接民主 ,就是按照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确保广大党员对党内事务充分享有表达意愿、参与决策的权利 ;按照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原则, 确保广大群众充分享有知政、参政 、议政 、督政的民主权利和自我组织 、自我协调 、自我服务 、自我管理的自治权利。— 26 —

 《社会科学》2000 年第 9 期

 企业事业组织是从事物质与精神财富生产及社会服务的基本单位 ,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资源的提供者和保障者。企业事业组织中的直接民主, 就是使广大职工群众在经济与文化生活中当家作主, 有权审议生产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 ,有权决定生活福利方面的重大事项,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企业事业组织的领导人员 ,有权维护自身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通过参与经济与文化生活的决策和管理 ,促进企业事业组织的高效运转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村民居民组织主要是指农村和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村民居民按居住区域设立的 、通过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办, 从而实现民主自治的社区群众自治组织 。村民居民组织中的直接民主 ,就是村民居民直接参与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运作,有权以适当的方式(如以“海选”和“预选”的方式确定候选人, 以差额和竞选的方式选举候选人)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有权审议和决定涉及全体村民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务 ,有权监督和罢免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使村民居民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我国民主政治形式多样但机制还不够完善。从实际情况看, 我国宪法虽然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地位作了明确的肯定,规定行政机关 、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但由于监督机构不健全(监督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所拥有的一项重要权力 ,但人大及其常委会却没有设立与之相适应的机构, 致使这项权力的行使因缺少机构保障而无法落到实处),监督法规不完善(时至今日 ,我国既无人大监督方面的专门立法, 也没有在其他法律中对人大行使监督权的权限 、手段、方式和程序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致使监督效果不理想(虽然腐败现象十分严重 ,但被人大及其常委会罢免的高级官员却廖若晨星 ;虽然法规、规章同法律相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但人大及其常委会却没有采取相应的举措予以纠正),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往往停留于搞调查、听汇报、作批评 、提建议, 因而弹性较大, 刚性较小 。另外 ,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社会的、公开的 、道义的监督 ,既来自民意又影响民意, 能够通过详细陈述经过认真核实的事实真相 ,如实地反映公职人员的权利行为 ,使各种腐败现象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受到鞭挞和抨击;使各种滥用权力的行为在强大的政治压力和舆论压力面前,受到警示和震慑 ,并推动社会各界对揭露出来的问题作出及时处理 ,从而使社会舆论成为决定公职人员政治命运的前奏 ,在遏制腐败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然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经济政治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久除不绝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有发展蔓延的势头 ;另一方面作为遏制腐...

篇五: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

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成因

  摘 要:

 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指的是一个干事创业、 求真务实、 团结和谐、 风清气正的环境。

 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态环境恶化, 想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关键词:

 政治生态; 和谐政治生态环境; 道德失范

 一、 政治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

 政治生态环境的概念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 政风、 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 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 觉悟问题、 作风问题。

 [1] ” 如果政治生态环境恶劣, 那么经济、 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因此, 我们在重视自然生态的同时, 更要强调政治生态的“政通人和。”

  (二)

 政治生态环境的特征

 1、 社会性

 社会性也就是人类性[2] 。

 政治生态环境社会性的表现是它的组织性,这种社会性是通过政党、 社团组织的形式出现的,

 因为当代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体人和政党、 社团组织所构成。

  2、 生态性

 生态性也就是关系性,

 即政党、 社团组织之间,

 政党、 社团组织与周边环境之间,

 周边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 当前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们的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好的, 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们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社会较好较快发展,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 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 人心思进, 人心思上。

 [3]”

  但是, 在整体政治生态良好的大环境中, 政治生活中客观上还存在着一些政治不文明的现象, 尤其是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 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现象。

 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

 个人权力缺少监督和制约

 个人权力缺少监督和制约, 这就大大增加了领导干部道德失范的可能性。

 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过大, 选人用人、 采购、审批、 决策等权力都集中在个别人的身上, 加之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很难保证不出现权力的私用、 滥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竞争性, 使得投机取巧、 不正当竞争行为大量存在。

 加之当前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制度不完善, 舆论监督又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和自由度, 使得领导干部营私舞弊变得轻而易举、 无所顾忌。

 [4] ” 因此可以说, 权力失控是领导干部道德失陷的重要原因。

  (二)

 官僚主义严重, 衙门习气浓厚, 服务意识淡薄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用泥塑木雕的神像比喻、 讽刺官僚主义者[5] ,但是这些现象在当前的政治生活中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热衷于从政为官的传统,今天的“公务员热” 就更是说明这种中国人的固有观念。

 三、 政治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政治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

 主要表现为:

  (一)

 制度约束

 制度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保障人们的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的规则。

 但对于这个规则的制定却存在着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

  1、 制度评价时是否做到了 客观化。

 如果主观的评价客观化了 , 那么制度执行起来就是便利的, 相反, 就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从而产生腐败。

 2、 制度制定的“无知之幕”。“制度是制定出来约束人的, 制定者也将受到制度的约束, 那么, 制定制度的人会不会为这些既得利益者开一个可以逃避制度约束的天窗呢, 这就需要制度制定处在“无知之幕”

 下,谁也不知道制度将会对谁更有利, 或对谁更不利, 这样制定制度的时候,就可以尽可能的达到制度制定的公正性[6]”。

  (二)

 权力监督

 “权力有倾向于腐败的特性, 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

 [7] ”因此, 需要对权力进行监督。

 但对权力监督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一个困境:高官腐败, 下级不敢也没有条件监督; 同级因为利益关系, 不愿意监督;上级又不能经常的有效把握实际情况。

 于是监督权力便成了一个难题。“一旦权力可以在真空中运行, 就很难保障它不泛滥出制度的堤坝。

 [8]”

  (三)

 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完善方面, 这些不完善也常常诱使一些意志不坚定、 道德不高尚的人经受不住考验。

 我国体制改革是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 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 经济活力增强了, 生产力

 得到了解放, 而后才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能够调整好利益的再分配。

 一旦当官, 就拥有了很多资源和特权, 那么如何来盘活这个无形资本, 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切实好处, 就很容易成为他们思考的问题, 加之在如此繁荣的经济大潮的吸引下, 有部分官员就打起自己的小算盘, 为了 积累资本而腐败, 比如, 官商勾结、 吃干股等等。

 社会转型期, 各方面改革不可能完全同步进行, 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在社会转型期不断去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注释:

  [1] 出自:

 刘京希. 政治生态论[M]. 山东: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2] 出自:

 聂资鲁. 论政治文明 [J]. 广州大学学报 , 2005, (9)

 . 社会性也就是人类性。

 只有人这一最高的生命形式才能组成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

 而其他生物只是一种本能地为生存的需要而结成的共生关系。

  [3] 出自:

 杜钢建. 政府能力建设与规制能力评估 [J]. 政治学研究,2000, (2)

  [4] 出自:

 刘京希. 政治生态论[M]. 山东: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5]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用泥塑木雕的神像比喻官僚主义者:

 一声不响, 二目无光, 三餐不食, 四肢无力, 五官不正, 六亲无靠, 七窍不通,八面威风, 九座不动, 十分无用。

  [6] 出自:

 哈耶克. 自由秩序原理[M]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1997

 [7] 出自:

 杜钢建. 人权绝对论与人权相对论[J]. 法学研究, 1992,(2).

  参考文献:

 [1] 丁忠甫, 郑 林.

 反腐倡廉, 构建和谐政治生态环境[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 (4)

  [2] 杨敏. 政治生态的优化路径[M]. 决策, 2008, (3)

  [3] 哈耶克. 自由秩序原理[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1997:

 207,

  [4] 刘京希. 政治生态论[M]. 山东: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5] 武经伟, 高萍美.

 公民社会的人文发展:

 中国公民社会的道德文化与政治生态[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6] 聂资鲁. 论政治文明 [J]. 广州大学学报, 2005, (9)

 .

  [7] 杜钢建. 政府能力建设与规制能力评估[J]. 政治学研究, 2000,(2)

 .

篇六: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

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 0 8 年第2期( 总第9 2期)Jo u rn a lo fth eP a r tyS ch o o l o f C P CZ h er tg z h o u IV lu n ieip a lC o m m itte eN o . 2。

 2008( S u m , 92)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成本现状分析毛会坡(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4 50 0 0 1)摘要:

 降低执政党执政的政治成本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手段。

 执政党执政的过程就是政治资源消耗的过程, 但执政主体的决策失误、 措施不当, 甚至严重脱离群众、 违背群众意愿都会使执政的政治资源过度消耗, 从而导致政治成本升高。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执政; 政治成本; 现状; 分析中图分类号:

 D 26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 1—67 0 1( 20 0 8 )0 2—0 0 33—0 2近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探索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不断丰富党的执政理论。

 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政治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效益问题很少有人重视。

 所谓政治资源是指社会公众对政党及其政治主张、 政治行为的认同、 支持及政党自身具有的对公众的影响力、 凝聚力和号召力等等, 也包括政党自身具有的组织优势、 人才聚集优 势和良好作风优势等…。

 而政治成本则是对政治资源消耗的总和。

 降低执政党执政的政治成本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手段。

 执政党执政的过程就是政治资源消耗的过程, 但执政主体的决策失误、 措施不当甚至严重脱离群众、 违背群众意愿都会使执政的政治资源过度消耗, 从而导致政治成本升高。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成本基本状况1. 党执政的政治成本意识淡薄。

 政治成本具有隐蔽性和无形性, 所以难以量化而常被忽视。

 在党的执政过程中, 计算执政成本时往往只看到有形的成本如经济成本, 而忽视无形的成本如政治成本, 政治成本经常不被计算进执政的成本之中。

 如在计划经济下, 党指挥全国人民空想式的急躁冒进和全民政治运动的治党治国方略;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低水平的项目引进和重复建设, 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缺乏远虑的短期行为等等。

 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几百万、 几千万、 几亿资金的浪费和损失。

 这种有形成本的流失可以用数字计算, 而人心的涣散和党的威信的降低、 政治资源的流失、 无形的政治成本过高则是用数字无法衡量的。2. 群众对党的认同度有所下降。

 所谓认同, 就是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拥护。

 群众拥护程度越高, 执政的政治成本越低; 反之, 群众的认同程度越低, 执政党执政的政治成本就越高。

 有了群众的认同, 执政党在推行自己的政策时就会顺利得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群众的政治认同理念也在变化。

 王长江教授指出:

 “一个政党在连续执政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 就会发现, 它所面临的是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继续把立足点放在过去已经建立的认同上, 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 执政党所要做的就是根据人民认同标准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

 现阶段, 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降低了民众对党的认同度。如城乡收入差别过大, 住房难、 就业难、 看病难、 上学难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等。

 当一个执政党没有维护或没有能力维护大多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时候, 就是最危险的时候。

 执政党应当意识到一旦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同, 必然会垮台。

 所以。

 执政党应根据群众切身利益的要求, 适时调整自己的执政路线、 方针和政策。3. 腐败严重消蚀着党执政的政治资源。

 胡锦涛同志指出:

 “反对腐败是关系国家发展大局, 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和紧迫任务。

 ” 腐败大量消耗着执政成本, 除了有形的经济成本之外, 还不断消耗着党无形的政治成本, 危害蚕食着党执政的政治资源。

 所以, 腐败严重损害了党的执政权威, 破坏了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 削弱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 号召力和凝聚力, 使党原有的政治资源白白流失, 大大提高了党执政的政治成本。4 .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完善。

 政党执政应该是通过依照法律输送到政府中的党员来执政, 这样党的风险较小成本较低。

 而在我国, 党政之间的法理关系不够清晰, 在各种事务面前党事无巨细地包揽下来, 样党站在最前沿容易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 实际上是拿党的威收稿日期:

 2007 —12—07作者简介:

 毛会坡( 19 80一), 女, 河南郑州人,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毛会坡: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成本现状分析党的建设望做成本。

 党的威望是靠历史的贡献和当今的业绩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是党执政的政治资源, 如果用之抵消党在前沿所处理的琐碎的事务性矛盾和失误的话, 将十分危险, 群众将会把各种不满算在党的头上, 久而久之党的政治资源会被逐渐消蚀, 执政的政治成本升高, 动摇党的执政地位‘21。二、 扩充政治资源、 降低政治成本的途径党不仅要保护好已有的政治资源, 合理利用政治资源, 还应该寻找途径, 扩大和积累政治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党执政的政治成本, 改变现阶段政治成本过高的状况。1. 从执政理念上, 强化重视政治成本。

 要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提高“低成本、 高效益” 的执政意识。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及各种铺张浪费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党执政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 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 更严重的是群众由此产生的不满情绪, 即对党和政府的失望和不信任。

 所以, 要强化“低成本、 高效益” 的执政意识和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在做每一项决策、 制定每一项措施的时候, 都要自觉地考虑成本和收益问题, 克服过去“粗放型” 的发展思路, 力争以尽可能小的成本付出取得尽可能大的执 政效益, 充分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从而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充实党的政治资源。2。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提高民众对党的认同度的有效途径。

 提高民众对党的认同度, 必须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党要根据“群众赞成不赞成, 答应不答应, 高兴不高兴, 支持不支持” 的标准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

 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还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 充分兼顾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

 所以, 党必须关心民生问题, 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群众对执政党好坏的判断来源于执政党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其生产、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来源于执政党的执政活动是否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来源于执政党对其切身利益的重视程度” 1。

 历史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 老党丢失政权原因很多, 但从政党和群众的关系看, 主要是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从而导致执政基础的动摇, 执政地位的丧失。

 我们党要以此为鉴, 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为群众解决了问题, 切实代表了群众的利益, 群众就会由衷地拥护党, 从而就充实了党执政的政治资源, 降低了政治成本。3.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党的执政方式是否科学、 规范、 合理, 对执政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关键在于理顺党政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 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通过制定大政方针, 提出立法建议, 推荐重要干部, 进行思想宣传,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坚持依法34执政, 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要把精力放在抓方向、 议大事、管全局上, 集中精力抓好全局性、 战略性、 前瞻性的重大问题, 支持各方独立负责、 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其次。改进党的执政方式, 必须做到依法执政。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事务, 把自己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 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保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第三, 改进党的执政方式, 实现执政方式的科学化、 民主化。

 其中重要的是完善政治决策方式。

 过去, 党的政治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集权性、 经验性的传统决策方式。

 改革和完善决策方式, 必须完善深入民情、 充分反映民意、 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推进决策科学化、 民主化。

 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 防止决策的随意性H ’ o4 . 塑造良好的执政形象,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执政形象是一个执政党对外的风貌, 也是执政党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重要条件。

 根据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 执政党的形象主要取决于党风建设的状况、 取决于反腐败的成效、 取决于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J。

 首先,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

 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是新时期党密切联系群众、 树立亲民行动的指南。

 其次, 保持清正廉洁是党赢得民心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忠实代表, 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根据党的性质我们党容不得任何腐败分子。

 要坚定决心, 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从严治党, 加强教育和监督,同时借鉴西方一些政党的反腐经验, 建立权力制约机制。只有权力受到制约, 腐败现象才能降到最低的程度。

 第三, 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树立党员的先进性形象, 从而赢得民众的高度认同, 增强党的凝聚力、 号召力和向心力。参考文献[ 1]朱兆中. 执政资源与执政成本初探[ 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3, ( 4).[ 2]胡月 英. 科学执政与执政成本[ J]. 长白学刊, 2005,( 3).[ 3]王章维.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2.[ 4 ]张彬. 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409.[ 5]刘宗洪. 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 M ]. 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4. 349.[ 责任编辑常和平】 万方数据

篇七: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

常态 下我 国政 治发展 途径研 究 何金轩 肖 伟 羿彦任 (1.云 南 民族 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 学院 云 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发展,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从常态发展到非常态 的发展进而到新型常态的 发展。人类对社会 的认识也正是在这种发展过程中经过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然而不通 的社会形态所面对 的社会环境是不 同的,只 有不断的是去适应新的形态去探索新的形态才能让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政治的新常态就是人类政治发展 的中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 结果,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政治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832 (2016)07—0148—01 1 我 国政治 发展 的现 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经过一届又一届政府领导集体 的不 懈努力,中国的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 面临 日益多变 的政治环境中,在政治的发展的道路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 良因素。

 如:在政治权力方面,权力的分解和配置还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化 、 科学化;仍存在党政职能不分,政企职能不分,党政关系不分 的 问题还很突出;行政权力对社会 的控制仍然很强 ,自主性公 民社 会还没有形成 ,公权侵犯私域 的现象仍很普遍 ;政府和市场之 间 缺位、越位的问题仍然存在;权力运行 的不合规 ,不合理现象还 比较严重 ,严重 的科层制、严重的官僚制、严重 的家长制现象还 广泛存在。在政治制度方面,政治体制 改革相对于经济发展不 匹 配 ,相关制度的建设有待加强;社会 的沟通机制 、均衡 机制、疏 导机制 、缓冲机制不够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有待 调整 ,社会资源 分配不是很公平,弱势群 体的权益还有待加强制度保障;由于参 与渠道的不畅通导致 的非常态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此起彼伏 ,有 的甚至引发了政治对抗 。在政治关 系方 面,国家与社会、政府与 市场 、权力与权利之间关系还不够 协调顺畅 ;党 政关 系、政企关 系有待进一步理清 ;党政机关 与广大人 民群关系不够和谐 ,一部 分党员领导干部脱离群众、损 害人 民利益的现象还比较严 重。不 同地域的差距 、不同行业 的差距、不 同阶层 的差距问题还 比较严 重 ,因贫富差距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呈递增趋势。在政治 文化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不同的思想文化碰撞激烈以 ,

 并且产生了不 同的价值 理念 ,但是主 导的政治文化却遭 到淡化。

 国民的政治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与现代 化的政治发展需求不太适 应 ,现代政治观念诸如民主观念 、法治观念、权利观念 、理性参 与意识等还有待进一步培育;一些 中外的糟 粕文化需要清理 、文 化市场需要规范。国家的综合 国家 治理体 系和综 合治理能力是体 现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 的一面镜子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 党领导下管理 国家 的制度体 系,包括 经济、政 治、文 化、社 会、 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 、法律法规安排 ,也就是 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 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 能 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辅 相成彼此缺一不可 ,只有好 的 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提高 国家 治理 能力 进 而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 系的作用。在政治秩序方面 ,人 民群 众对现有的社会治安状况并不十分满意 ,人 民群众从 社会 环境中 所获取的安全感比较低 ;从人治秩序迈 向法治秩序 的道路 仍然很 漫长 ;等等。这些不 良的社会 因素 ,对 我们构建 和谐 的社会造成 了的消极影响和困境。因此 ,加强政治建设 ,是我们 当前 党和国 家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也是党 和国家 当前所必须 承担的 重要责任。

 2 新常态下的发展途径 2.1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创造雄厚 的物质基础 为 新常态的政治发展做准备 。一切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来说都要靠 发展 ,政治发展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 ,良好 的经济基础是新常态下政 治发展 的基石。因为市场经 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和社会 的二元合理分化,有利于公 民社会 的 发育,有利于形成社会对公 共权力 的监督和制约 ,有利于私人空 间的扩大和公民权利的保护;市场经济 中契约化经济 的发展可 以 推动政治契约化 的发展 ,市场经济下的利益的分化有利于社会 的 多元化与多样化 ,从而形成 一种协商 的良好政治氛围,这是 民主 政治与和谐政治产生的根本条件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 中产阶 层的形成和壮大 ,中产 阶层是利于政治稳定的社会缓 冲层 ,是 民 主政治的助推器 ,也是政治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市场经济的 实践,有助于培育公 民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 、自由意识 、平等 意识,推动政治文化从传统 到现代的转化 ,为实现政治和谐奠定 良好 的观念基础 ;等等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建设新 常态下政 治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的物质基础与根本条件。

 2.2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为和谐 政治 发展提供持续 的动力支撑 。虽然和谐政治的构 筑从 根本 上需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为其物质基础 ,但 是仅仅靠经济发展并 不能 自动地走 向和谐, 政治发展的世界 比较经验表 明:在没有合理 的政治制度 安排的情 况下,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往往会导致 贫富差距 的分 化和社会 矛盾 的激化。因此 ,和谐政治的实现还必须求助于政治体制改革 ,这 既是当前我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 国际经验的总结 。

 西方十八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也曾经历过一个社会高度分化 、 社会矛盾 比较尖锐的时期 ,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多有描述 。

 西方从早期的原始资本主义步人到后来 的福利资本主义 ,这个 过 渡并不是资本主义 的经济发展本身的 自然结果 ,而是通过工人 阶 级的政治参与和劳动与资本讨价还价而引发的政治改革 、扩 大民 主来实现的。消灭 当前我 国社会 发展 中的不 良因素 ,化解各种社 会矛盾 ,必须要靠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发 展民主、健全法制 、加 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政治和谐化 的内在要求。发展 民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 ,健 全民主制度、丰 富 民主形式、扩大公 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保证人 民依法实行 民主选 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享有 广泛 的权 利和 自由,

 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充 分调 动起来 ,使人 民群众真 正成为国家与社会的主人。尤其是要注重发展党内 民主和基层 民 主。党 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党内民主发展对人 民民主发展具 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在新常态下 ,必须适应新 的环境 。

 这不仅包括新的国内环境而且还包括新的国际环境 。政治的稳定 和谐发展不但需要 良好的外在环境更加不能缺少良好的内部环境 。

 参 考 文献 :

 [1] 施雪华.对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政 治发展道 路 的理 论探 索 【M].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4).

 [2] 李志超.亨延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研究 [J].东南大学学报, 2004 (9).

 [3] 张再生.新常态下:公共管理 困境与出路 [J]. 中国行政 管理,2015 (3).

篇八: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

4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首次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命题,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 。“新型政党制度”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与高度关注,学者们围绕“新型政党制度”诸多理论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发表了一系列阐释、研究和宣传“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文章。截至2020年8月,通过中国知网以“新型政党制度”为关键词在“主题”栏进行检索,就有640余篇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自2018年3月4日习近平首提“新型政党制度”以来,学界就发表了570余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88%,显示出了学界关注研究新型政党制度高度的理论自觉。为了回顾与总结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状况,厘清和阐明当前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热点和分歧,推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笔者将从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文化基因与历史脉络、鲜明特征与独特优势、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新时代下的发展路向与完善举措等方面回顾和梳理当前学界对于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评析与展望,提出今后对于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重点和深化方向。近年来国内学界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现状与展望柳宝军【 摘要 】

 “新型政党制度”的提出引起了理论界的浓厚兴趣与高度关注,迅速成为政党政治与协商民主研究的学术热点。近年来,学界围绕新型政党制度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学界主要从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文化基因与历史脉络、鲜明特征与独特优势、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发展路向与完善举措等方面展开讨论。已有的研究成果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同时还存在着诸多理论分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界应当增进政党制度研究的知识供给,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增强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强化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问题意识,推动新型政党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关键词 】

 新型政党制度;政党政治;多党合作;中国方案【 中图分类号 】

 A81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4527(2020)05-0164-09【 基金项目 】

 2018 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拔 尖创新人 才培育资助计划”;2019 年度北京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高精尖创新中心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治理体系整 体构建及协同优化 研究”(19GJJB018)。【 作者简介 】

 柳宝军(1993—),男,甘肃天水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史党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20 年第 5 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LISM

 STUDIES(总第 253期)No.5,2020Serial

 No. 2531

 《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18年03月05日。

 165一、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要义(一)关于政党制度的内涵要义理解新型政党制度,首先要澄清对其基本概念与含义的界定。“政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组成部分,对其他政治制度、体制、机制都有着直接和间接影响。”1 同时,新型政党制度既蕴含政党制度的中国逻辑,又契合世界政党制度和政党政治文明的发展主流,是中外政党制度共性与特定国家政党制度个性的综合统一体,体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继承性和创新性、多样性和一致性、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民主性和有效性的辩证统一”2 。各国具有不同类型的政党及其政党制度,而无论坚持何种政党类型与政党制度,“都必须面对和处理政党同政党之间、政党同国家之间、政党同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政党制度的内涵要义,也是研究政党制度问题的逻辑起点”3 。(二)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要义学者们以习近平重要论述为依据,阐明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要义,认为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行的伟大政治创造”4 。这一制度的“核心要义在于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使这一制度不但具有高度的决策和执行效率,而且又凝聚了广泛的共识并充满了活力”5 。此外,杨彬彬从概念嬗变的角度考察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认为“从概念的初步总结,到概念的深入演化,再到概念的最终形成,是一个概念发展史的过程,也是政党制度内涵丰富的过程”6 。这一制度“内含一体多元结构,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既包含有多党合作所形成的多元结构,也包含有多党派、界别协商形成的多元结构,它不仅适宜于中国的社会形态的内在结构及其现代化转化,而且适宜于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民主成长,因此,其进步性与发展能够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民主成长提供新的资源与新的空间”7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一)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有不少学者追溯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源头,普遍认为,这一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人民民主理论和政党及政党关系理论,奠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根基”8 。它的形成与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科学发展为指引”,毛泽东关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思想、邓小平关于民主党派性质、地位、作用的思想、江泽民与胡锦涛关于中国各政党关系及中国政党建设目标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协商思想共同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9 从理论渊源上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目的、组织原则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根基;他们所阐述的统一战线理论、政党关系理论、人民民主理论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指引”10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依据新型政党制度是一个政党政治实践发展和演进的产物,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实践依据,它“伴随着中1 6

 杨彬彬:《“新型政党制度”:概念、内涵与特点》,载于《新视野》2019年第3期。2

 蔡文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辩证逻辑论析》,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年第3期。3

 周淑真:《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基于内涵要义、演进逻辑与结构关系的分析》,载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7期。4

 赵连稳、范宝祥:《习近平新型政党制度思想的深刻内涵》,载于《前线》2018年第7期。5

 张超:《新型政党制度独特优势的生动实践》,《学习时报》,2018年09月12日。7

 林尚立:《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反思》,载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8

 王小鸿:《新型政党制度的根基与核心》,《团结报》,2018年10月09日。9

 崔建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蕴含的“中国逻辑”论析》,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

 10

 邓晶艳、代金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载于《探索》2018年第6期。

 166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型政党制度正式形成;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新型政党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一步确立;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型政党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新型政党制度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1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型政党制度“以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实践历史为基础……胎生于中华民族‘站起来’实践历史,发展于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实践历史,契合于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进程”2 。周淑真教授则对政府形式与政治制度“长”与“做”的学术视角分析,认为这一制度形态“既不是单纯的人为设计或主观选择的结果,也不是简单的历史自然生长的产物,而是中国共产党顺应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创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发展的”3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根基与历史脉络(一)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根基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基因、鲜明的中华文明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多党合作的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形成并不断发展,是因为其在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基因以及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4 。杨松禄也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关键就在于这一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是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的产物。”5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蕴含的协商、合作、团结等先进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汲取和吸收,它“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以贯之为根基”,具体是对“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休戚与共、和衷共济”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6 王红玉也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孕育之处就刻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以儒家文化为底蕴的政治价值观。其中,最深刻的莫过于‘大一统’观念与‘和合’文化。”7 它“根植于中华文明以‘大一统’为核心要义的‘共同体’传统” 8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推进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之中,也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进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实践历程之中。学者们以不同视角全面梳理与回顾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提出了不同阶段划分方式。有的学者认为,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与完善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在设改革中完善,构筑多党合作全面发展的基本格局;在新时代成熟定型,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9 。也有学者提出了五个阶段的划分方式,即“‘五一口号’的提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萌芽时期领导与协商合作关系的初步显示;新政协的筹备和召开,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关系初步确立;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我国政党制度,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正式确立;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协商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明确;改革开放后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协商进一步制度化”10 。还有学者从标志性史实的视角划分了新型政党制度由来与发展的历史脉络,认为“五一口号”的提出为该制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新政协的召开标志着正式确立,“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进一步发展,改1

 王小鸿:《新型政党制度的根基与核心》,《团结报》,2018年10月09日。2 6

 崔建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蕴含的“中国逻辑”论析》,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3

 周淑真:《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重要体现》,载于《中国领导科学》2018年第5期。4

 邓晶艳、代金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载于《探索》2018年第6期。5

 杨松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构建的四重维度》,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7

 王红玉:《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优势研究》,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8

 潘岳:《文明、制度视角下的“新型政党制度”》,《团结报》,2019年01月01日。9

 杨晓波、顾建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定型》,载于《前进论坛》2018年第10期。10

 田改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3期。

 167革开放以来,这一制度运行逐步实现了规范化、程序化,新时代以来则不断臻于成熟。1四、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与独特优势2018年3月,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习近平连续用了三个“新就新在”高度凝练和精准概括了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与独特优势,理论界许多研究成果也是围绕着这三个“新就新在”进行阐释与解读,此外,也有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和维度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点针对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学者们提出六类观点。其一,一元特征论。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2 其二,二元特征论。有学者指出,“作为人民政协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3 其三,三元特征论。虞崇胜教授从本质、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分析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认为新型政党制度“集中了先进性、包容性和有效性三大特点,从而避免了西方传统政党制度利益狭隘、包容性弱、效能低下等弊端,使之成为在世界政党制度史中既有中国传统文明色彩又兼具现代政治文明精神的新型政党制度”4 。刘家强也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特点属性,分别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着力彰显多党合作制度效能”5 。沈艳认为,“在结构及内部构成上,具有主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内部构成的开放性相统一的特点;在价值功能上,具有保持政治的高效能与民主的实用理性相统一的特点;在运行机理上,具有协商合作的规范性与监督督促的有序性相统一的特点。”6 其四,五...

篇九: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

的政党研究正迈向“黄金时代” 专访 李 理

 约 7564 字

  记者:王教授,您好!作为在我国从事政党政治研究的一个先行者,您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如《世界政党比较研究》 、 《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 、 《政党现代化论》等,对推动我国政党政治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最近,我在书店里又看到您的新著《政党论》出版了,这部著作可谓是目前国内首部系统论述政党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理论专著。

 那么,能否先介绍一下您是如何走上政党政治研究这条道路的?

  王长江:政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政治现象。在当今时代,政党几乎无所不在。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最为普遍的形式,已然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代名词。研究当今时代的政治,政党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课题。写一本专论政党的书的想法,早在 20 年前我刚刚步入党的建设这个研究领域时就已萌生了。那时我就开始意识到,研究党的建设,光研究中国共产党自己不行,还需要研究其他共产党,特别是苏共为代表的执政的共产党。

 当时,我们党已经恢复了与各执政的共产党的关系,在这些党内,开始出现改革的呼声。波兰党已经经历了由“团结工会”引起的危机,苏共则是戈尔巴乔夫初掌权柄。和这种国际背景相联系,研究者想把国外执政的共产党也纳入自己的视野,是很自然的事情。尽管如此,这一构想还是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我在想,是啊,世界上存在那么多政党,而且不光是共产党,它们也要生存和发展,为什么不可以在它们之间进行比较,从政党活动普遍规律的制高点,反过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这个念头一旦出现,便在我脑海里久久萦绕,挥之不去,最终确定了我走政党政治和政党比较研究之路的决心。我坚信,政党活动是有普遍规律的。完全可以以这种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来构建一套研究政党的理论体系。世界上已经有不少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上个世纪 50—70 年代,在政治学研究中,政党研究甚至成了一个热点,还出现过一个不小的高潮。但是,国外、海外学者搞政党研究的最大问题,是他们往往把眼界局限于西方类型的党。在他们眼里,只有西方类型的政党才是本来意义的政党,苏共、 中共这样的政党均属特例,甚至不能算作是政党。诚然,后来也有不少学者有意跳出这个框框,客观上却始终难以摆脱把西方政党作为坐标的窠臼。

 因此,虽然作为研究成果,已经出现了不少论政党的专著,有些专著迄今为止仍堪称经典,但这些著作概括的却只是西方政党的活动规律,而不是所有政党的普遍性的活动规律。毫无疑问,只有不带偏见地、把各种类型的政党都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才能对政党活动及其规律有全面系统的把握。应当有一部这样的书,这部书就叫《政党论》 。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这本著作的基本框架?

  王长江:政党是一种客观现象。

 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它出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影响着政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说政党活动有规律性,指的是政党政治中不以单个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在政党活动背后起作用的逻辑。我们时常能感受到这种逻辑的力量。

 在一些国家,政党被放在受顶礼膜拜的位置,但事实上,政党却和人们的期待相去甚远,不但未能很好地履行功能,还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在另一些国家,政党被看作政客们勾心斗角、 争权夺利的肮脏场所,是政治阴谋、 政治权术的代名词。背着这样的道德包袱,政党却依然能够熟练地运用政治技术,把民众调动起来,让他们怀着像观看奥林匹克比赛一样高昂的兴趣和热情,来观看政党之间的竞争。

 政党政治中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及其背后冥冥中起作用的东西,正是政党学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我认为,政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政治现象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它是政治组织,是人们用来控制公共权力的工具;第二,它是社会组织,是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众多方式中的一个特殊品种。简言之,政党既是政治的,也是社会的。如果我们把政党放到现代社会的架构中,或许这个问题更容易理解一些:公共权力(也即国家或政府)和公民社会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两大要素。

 这两大要素之间的互动,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政党就是促进这种互动的一种最主要形式。因此,政党研究属于政治社会学的范畴。对政党的这一定位,是本书整体设计

 的出发点。

 沿着这个思路,全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分析政党这种现象的基本点。

 诸如,什么是政党?政党是干什么的?政党作为组织,和其他组织相比,有着什么样的特殊性和活动特点?这些都是在这一部分需要阐述的问题。第二部分是把政党放回到它实际活动的环境中,考察它在与政治社会各要素互动中的情况,也就是政党的互动情况。

 这种互动在两个层面上发生:一是政党之间,二是政党与国家和社会其他元素之间。

 政党都想在沟通国家与社会的过程中起作用,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由这种相互关系和作用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形态,就是我们所说的政党体制。

 政党体制是政党政治中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第三部分是把政党放到整个政治系统中去,探讨政党和国家、 社会中的诸多元素之间的关系。

 国家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细分起来,它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所谓政党和国家(政府)的关系,实际运行中体现出的是政党和这些机关之间的关系。

  记者:政党研究的历史情况和现状如何?

  王长江:对政党问题的研究,是在政党政治发展的实践中逐步系统化的。最早出现的关于政党的描述和评价,散见于一些研究各国政治的文献中,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作为一个单独领域获得政治学分支的地位。

 即使在对政党本质作了深刻揭示的马克思、 恩格斯的著作中,政党也只是被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来描述的。到 19 世纪末,情况才出现了变化。一些政治学者把目光转向政党,把政党从政治学中单独梳理出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始有了系统地论说政党的著作。

 俄国政治学者奥斯特洛果尔斯基可以称为政党研究第一人和现代政党学的奠基人。他在对英、美政党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于 1902 年在伦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分析评述政党的两卷本著作《民主政治与政党组织》 。接着,更多的学者开始投入其中。1905 年,德国政治社会学者罗伯特· 米歇尔斯也写出了 《政党》 一书。

 这以后,专论政党的书籍时有出现,政党学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党研究迅速发展,确实硕果累累。仅举其中比较有影响或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就足可令人目不暇接。

 例如 M.迪韦尔热的 《政党》(1951 年出版),S.纽曼的 《现代政党》 (1955 年出版)等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政党研究取得的进展。

  记者:为什么政党研究在战后会迅速发展起来呢?

  王长江: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法西斯主义政党兴起并把各国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人类大灾难,这促进了人们对政党的思考。在许多研究者看来,政党是民主政治的工具。但是,德国纳粹党和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所作所为无情地告诉人们,政党不仅可以被用来发展民主,也可以被用来搞法西斯独裁。为了避免再度出现类似的灾难和悲剧,十分有必要对政党这种现象的本质、来龙去脉、有关政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以便为政党政治朝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一些明确的原则和规范。防止政党被用来危害人类,是这一时期、特别是战后初期贯穿在政党研究中的一个主导思想。

  其次,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现有政党和政党体制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政党问题的关注。英国、美国的两党制历来被西方人当作值得称羡的政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政治学者们却发现,即使在美国,政党的活力也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1950 年,由美国政治科学学会提出的《走向更负责任的两党制》的报告认为,美国政党不能保障责任政党政府制极其迫切需要的连续性政策方针和责任,缺乏有效的权威。有一个美国记者甚至写作出版了一本名为《政党完了:美国政治的失败》的书,直言美国政党政治正在走下坡路。学者们纷纷提出,美国需要进行政党改革。到 20 世纪 60—70年代,政党改革的呼声更高。1976 年,美国著名政治学者詹姆斯.M.伯恩斯还发起成立旨在加强政党作用的“政党振兴委员会” 。这一背景,在当时显著地推动了政党研究的深入。

  第三,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出现的新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政治学者对政党的兴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政党政治成为这些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选择。

 但是,由于历史、 文化传统和发展状况的不同,在实践中,这些国

 家的政党政治呈现出远比西方要复杂得多的局面,现有的以西方政党政治为中心坐标的政党理论显然不够用了。人们发现,这些理论从观念到分析框架,都很难对现实作出令人满意的解读。因此,政党理论自身的发展成了现实的迫切需要。也正是这种客观需求,大大刺激了政党学者的研究积极性。从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学者们研究的内容已从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拓宽到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政治,而且其中不少学者力图摆脱政党政治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尝试建立更加多样化的分析模式来应对万花筒般变化着的政党政治现实。

 当然,如我们所看到的,真正摆脱这种局限性并不容易。

  在我国,学者对政党的关注也是随着政党政治实践的展开而出现的。

 辛亥革命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陆续出版过一些有关国外政党政治情况和政党理论的译著,以及在这基础上研究者自己写的一些著作。

 例如 1930 年彭学沛出版的 《政党》 一书。

 但这时的著述多半是介绍性的,还谈不上中国人自己关于政党的系统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自己独有的、 既有别于西方国家、也有别于苏联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体制。但在理论上,由于观念、思路、研究方法都深受苏联模式和 “左” 的思想的影响,我们对政党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研究,这之中又更多地局限于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研究。从性质上说,这种研究主要是一种工作性的研究,其主要作用是为党的建设直接提供措施和办法,目标是实用,很难提到政党学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和世界各国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的交往和交流,政党活动的规律性才逐渐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变得重要起来。我们终于认识到,不但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而且在政治领域也有大量共同的、 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认识的转变,为政党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我们看到,这些年来,政党政治研究队伍在不断扩大,大量关于政党政治规律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国,政党研究正在步入一个“黄金时代” 。

  记者:在我国,政党研究具有怎样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长江:政党不是人类历史的匆匆过客,也并非偶然出现在人们的政治行为中。仅仅政党普遍存在的事实就足以说明,人类利用政党这种形式从事政治活动自有它的道理。那么,这些道理是什么?政党活动有无规律可循?遵循这些规律会怎样,不遵循这些规律又会怎样?如何才能既最大限度地降解政党政治的消极面,又最大限度地利用它造福于人类?和其他领域、其他学科的问题一样,这些问题,是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探索过程中必然要涉及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会大大提高人们运用政党这种工具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和自觉性。在我国,政党研究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之外,还具有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政党活动规律的认识,自觉遵循和运用这一规律推动中国政治的发展。在今天看来,政党活动有共同的规律,这似乎不言自明。但是,在过去,这却是一个长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严重的认识上的误区。在“左”的简单化思维影响下,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 超阶级的政党,政党总是归属一定的阶级。

 既然如此,不同阶级的政党之间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在不同阶级的政党之间进行比较,不但方法上是错误的,而且立场上也有抹煞政党阶级性的嫌疑。

  这种状况带来的理论的和实践的后果,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忽视政党活动规律,忽视对这种规律的研究。

 不能否认,阶级分析是政党研究最重要、 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问题在于,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的方法,把它摆在和其他方法相对立、相排斥的位置上。离开了这一点,阶级分析便不再科学。

 因为这样做等于把政党封闭起来,使得从更高的角度、 更宽的视野认识政党失去了可能性,乃至别人犯过的错误我们继续犯,别人走过的错路我们继续走,别人付过的代价我们继续付,有时还比别人付出得更多。这对政党的自身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说,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党的建设问题,在领导革命战争时期还体现了相当的合理性,那么,在成为执政党以后,它就越来越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桎梏了。

 因为,

 当我们处于 “革命党” 状态时,由于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无论政党的功能,还是党的纲领、目标乃至组织形式,都和处于常规民主政治中的西方政党有很大的不同,确实缺乏可比性。但是,执政党的情况则大不相同...

【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现状研究9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