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4篇

时间:2022-10-09 14:30: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4篇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 2021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pr.,2021第39卷第2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4篇,供大家参考。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4篇

篇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

0 2 1 年 4 月 佳 木 斯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报 Apr. , 2021第 39 卷第 2 期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Vol.39

 No.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高雷雷 1 ,张 洋 2 ,徐 俊 2(1.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全面领导新时代一切工作的价值立场和行动指南,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来自唯物史观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定性,群众路线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民本文化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涵养;科学内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执政理念、发展理路、评判标准、奋斗目标;通过牢记初心与践行使命统一,制度建设与制度教育并举,舆论引导与网络治理齐抓,使这一思想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指导具体实践。[关键词]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理论依据;科学内涵;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882(2021)02 -0001 -0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新时代“五位一体”总布局具体实践中更加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线。“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追求的内在基础。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学内涵,这一理论通过具体的实践路径,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整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产生自百年未有大变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需要,是在新情况新变化下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根本价值立场的守正创新;形成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运动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诉求,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植根在中国传统民本文化的厚重土壤,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传统社会治国理政思想的创新发展。(一)唯物史观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定性历史上形成的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关注其背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价值立场。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解决了“依靠谁”这个问题,揭示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力量;说明了“为了谁”这个问题,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和谐共享的“联合体”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写上了“以人民为中心”。

 首先,“现实的人”是出发点。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思考与“抽象的人性论”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在现实运动中考察人,具体的历史的看待人的发展,认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 这说明人只能是来自于现实的并且不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现实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代表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能够依据需要而从事实践活动,进一步更大范围的认识世界并能动的改造世界,这是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复杂变化中“现实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正是发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真正发展规律的出发点。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 1 —∗ [收稿日期]2021 -03 -06[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及其‘三进’工作研究”(SK2018ZD010)[作者简介]高雷雷(1991 - ),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张洋(1994 - ),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徐俊(1973 - ),男,安徽合肥人,博士,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

 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在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中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发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科学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是一部“精神发展史”而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劳动发展史”,社会的发展前进不是依靠虚无的“上帝神力”,也不是依靠少数的“英雄人物”,而是依靠马克思口中的多数的“人民群众”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推动的。

 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应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最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其价值旨归又强调回归“现实的人”,使每个人在实践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美好的生活状态,全面拥有劳动给自己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能够在一定的发展规律内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守正与创新。(二)群众路线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根本宗旨和组织路线相统一的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群众路线思想和实践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指出,“革命战争”归根到底是“群众的战争”,革命要想取得彻底地成功就必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团结千百万人民群众于我们的周围。

 [3] 同时毛泽东特别注重在实践中把群众工作理念转变为群众工作方法。

 他提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群众关心的问题无论大事或小事,政治问题或生活问题都应该引起极大重视,对于群众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要求做群众工作必须立足于实际,深入群众生活。

 毛泽东在十几年的调查研究和群众工作总结中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把“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指出:“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4] “传家宝”具有“守正”和“创新”的双重含义,继承发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善于利用“群众路线”的作用,努力地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如果党的正确主张不能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无疑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

 对此,江泽民提倡要重视、充分了解和全面掌握“群众路线”,任何时期都很有必要地去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群众路线”的相关思想,把这一路线当作做好一切工作的“诀窍”。

 胡锦涛在新世纪新变化新发展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成为群众路线的集中凝练。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诉求,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主线和实践遵循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现了全方位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三)民本文化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涵养民本文化中对人民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经过历朝历代发展逐渐把这种经验认识上升为理论信条,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治国理念、理想人格、刑法律例等,给今天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价值涵养。

 一是敬民爱民的价值取向。

 传统社会民本主义里的“民为邦本”为我们今天巩固人民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智慧经验。

 道家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告诫国家的统治者要成为明君圣主,就应该在治国理政时做人民意志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不能以个人的意志来管邦理政,不能以自己的喜恶来制定或废弛法令。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社会政治思想,认为人民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应该把人民放在比君王更高的位置。

 荀子特别关注人民群体在国家社会治理中作用,他提出“君舟民水”,“舟”要行的远,就要保持“水”的态势稳,如果“水”的态势汹涌起伏,就会淹没前行的“舟”,揭示了统治者与民众的真实关系。

 二是重视民意的文化自觉。传统社会民本主义里的“敬天保民”为我们今天“以人民为中心”协调人、社会、自然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周武王告诫官员,“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倾听人民的声音,就如同聆听上天的训诫一样,要把人民的意愿等同于上天的指示。

 中国古代“敬天保民”的执政观念对今天人类的协调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安民利民的实践方略。

 传统社会民本主义里的“利民为本”为我们今天制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根本目标提供了经验总结。

 面对人民最关心的“人口”、“土地”和“赋税”问题。

 一方面,统治者把“轻徭薄赋”定为基本国策。

 西汉初期,“三十而税”的社会现实已经超越了孟子曾经对“什一而税”的设想。

 唐代,国家采取了“四十税一”的租庸调田赋制度,有利于激发人民劳动热情,帮助百姓制产,改善生活状态。

 不仅如此,历朝历代都有过对人民让步的相关政策,正因为重视安民利民,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力,中国古代才能开创出众多璀璨的“盛世之治”。

 另一方面,“劝课农桑”亦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要素。

 农业是传统社会里人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环境,历朝— 2 —

 历代都把“重农”看作稳固基业的根本。

 在当时,政府除了制定“轻徭薄赋”的政策,同时还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农业的发展,推广农业生产技术,重视农业的生产规律,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保障人民维持家庭的生计。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利民政策作为封建社会治国理政的核心内容,深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

 “民本文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固根施肥,为今天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智慧经验。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诉求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理论完整和逻辑自洽的科学思想体系,具有真理性的先进发展理念,具有科学性的正确发展道路,具有时代性的普遍发展共识。(一)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回答好发展为了谁,是对发展价值旨归的体现和进行谋篇布局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马克思之前,研究发展问题的不乏其人,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都考察过或专门研究过社会发展的问题,但是他们都无法从根源上探究生产关系,以及合理解释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回归“现实的人”,其价值旨归就是使人在不断地发展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面对本国发展甚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统一。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特别重视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带领着人民进行反腐正风、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有力的彰显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强调:“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6]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明确领导就是服务的责任意识。

 中国共产党的权力来自人民,要由始至终权为民所用,手上拎着乌纱帽,心里要装着老百姓,把为老百姓的服务放在第一位,知道群众想在何处、急在哪里、需要什么,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给民便利、与民实惠、在发展中保障人民利益。

 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作风建设,培养视人民为父母的情怀,把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当做幸福,把人民的认可当做最大的政绩、最高的荣誉、最实在的奖励。(二)发展依靠人民,始终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回答发展的动力问题贯穿我们党的所有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理论创新、确定前进路线、制定战略步骤、总结历史经验等,都无可避免的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7]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答了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民。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 100 年以来的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以来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历经 40 多年的光辉历程,不到 30 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归根到底是依靠了人民群众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力量才能够实现,因而习近平把“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是站在时代高度上统一历史和现实,对发展动力问题最铿锵有力的回答。

 不去依靠人民,中华民族就不能从艰难站起来、到逐渐富起来、再到真正强起来;不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就不能团结人民群众于周围,激发人民强烈的发展愿望,凝聚人民强大的发展合力,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发展实践并取得伟大的发展成就。

 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

篇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

3

 89以人民为中心 " 的

 治理理路 、 时代

 实践探索, 总( 西 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成都 610039 )摘

 要 !

 “ 以人民为中心 ” 的社会治理格局既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始终坚持 “ 以人民为中心 ” ” 发展

 思想的深刻体现与具体运用 , 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

 状态 。

 。唯物

 与传统民本思想双向互动的理论

 、 中国

 党社会治理

 凝练的历

 和新时代社会治理问题导向的实践

 其

 和发展的内在理路 。

 基于

 建共治

 社会治理格局的观照 , 其时代意蕴指向治理角色

 、 治理实践需

 尽责 、 治理成果

 的三重内涵 。

 在治理主体 、 治理制度和治理策略渐次递进的实践探索中 , 有必要在构建互嵌结构的

 、 、

  出顶层设计的前瞻创新和

 基层执行的精准有效三个方面体现其

 当和作为 。

 。关键词 :

 以人民为中心 ; 社会治理格局 ; 共建共治共享 ; 治理主体中图分类号 !

 C916

 文献标志码 !

 A新时代 ,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

 对于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

 党的执政 、

 会和 谐 稳定具有重要

 。

 党的十八大

 !

 习近平多次发表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 !

 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 建设人人有 责 、 人 人尽责 、 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 , :

 1 :

 等坚持

 和完善新时代社会治理制度的战略

 , 集中现着"以人

 中心 ” 的发展思想 。

 作为一种立场明 、 高度

 的

 向和

 追求 ! " 人中心 ” 发展

 表现在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逻辑理路 、 时代

 和实践

 的三维向度

 之中 。一 、 “ 以人民为中心 )

 )

 社会 治理 格 局的 逻 辑

 理路" 人

 中心 ” 的

 会治理

 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新建构 , 也是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

 理论的承继超越 、 历文章编号 :

 1002

 -7408

 ( 2020 )

 05

 -0076

 -09史的经验凝练和实践的问题导向构成"以人民为

 中心 ” 社会治理

 的基本逻辑 !

 这

 大逻辑可从不同的维度释 读

 成和发展的内在理路 。( 一 )

 理论 逻辑 :

 唯物 史 观与传统民 本 思想的

 双向互动就根本性质而言 , 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最大化是社会治理的终极价值追求 ! 因而 !

 "以

 人民为中心 ” 的社会治理

 是将维护和

 人民利益作为社会治理

 归的高度概 括 和集中表述 !

 既承继着

 史观在

 等方面坚持人民观点的根本

 !

 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续并超越传统民本

 的

 。从

 的思想缘起出发 , 唯物史观的人民观点是"以人

 中心 ” 社会治理

 的理论&

 !

 史观高扬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中的人

 !

 认 " 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作者简介 :

 谢缘 ( 1986

 - )

 , 男 , 土家族 , 湖北宜昌人 , 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师 , 硕士 , 研究方向 :

 社会工作实务 、

 社会

 ;

 ( 1988

 - )

 , 男 ,

 山人 , 西华大学社会

 学院教师 , 管理学博士 , 研究方向 :

 基层社会治理 、 非营利组织管理 。76圮谕導钠 2020.

 5

 673

 89是 1 群众 2 的思想和活动 ”

 :

 2 ] 。

 “ 以人民为中心 ” 的

 会治理

 出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 与

 史观有着相同的理论旨趣 , 并表现为会治理服务人民的根本目标 , 即不断

 和改善

 ! 实

 、 维

 、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 。

 其次 !

 史观认为人民是衡量历史的评价标准 。

 恩

 指出的 ."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 !

 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

 的运动 。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

 为绝

 大多数人谋利益的

 的运动 J" 和"人

 中” 的会治理

 人民评

 在

 , 将服

 务人民视

 本的

 指向和实践要求 !

 努力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活需要作为工作切入口 !对接人民群众对于社会治理的多元诉求 !

 围

 本

 和现实条件 , 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

 活的向往和期盼 , 努力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 幸福感和安全感 。

 最后 !

 史观凸显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

 强创造历史的合

 力

 于"每一人追

 自己的 、 自预期的目的八 4 % &毛泽东更是在

 上

 指出. " 人 , 只有人民 !

 是创

 历史的动力 J" 5] "人

 中心 ” 的

 会治理

 就是将根本支撑力量放置于人民群众的合力之上 , 以切

 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并取得人民群众衷心

 的方式达致卓有成效的社会治理

 。

 总之 , 唯物史观在

 等方面坚持人民观点的根本

 要

 会治理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将人

 利益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

 形成的"以人

 中心 ” 的

 会治理格局

 是

 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领域的理论O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看 , 传统民本思想始终

 于士人学子治国安邦 、 经

 济民的

 历史实践中 , 并经由历代

 的诠释和阐发成为重要的

 条 !

 是中的有益成分 !为"以人民为中心 ” 的

 会治理格局提供了丰富的

 历史经验 。

 一方面 , 传统

 本

 在中国有着长

 期的历史积淀 !

 起

 于对

 兴废存亡的深

 ■

 思 !

 "实德于民 ” "重我民 ” ( 《 尚书 ・ 盘庚 》 )

 :

 源于

 亡 !

 抱小民 ” )

 " 尚书 ・ 无逸 》 )

 则来源于周思纣亡 ; 春秋战国时期 , 传统民本思想

 涉及人民与君主的关系 !

 孟

 倡 "

 贵!社稷次之 !

 君为轻 ” ( 《 孟子 ・

 ( A 荀" 水则载舟 !

 水则覆舟 ” ( 《 荀子 ・

 0 喻告君王 !

 深

 了

 向

 会兴衰更替的历史

 o 另一方面 , 传统民本

 表

 儒家修齐治平的终极理想 !

 张载认为"民吾同胞 !

 物

 与也 ” )

 " 正

 •乾称 " 》 )

 , 提倡"为天

 !命 !

 圣 继绝学 , 为万

 平 ”( 《 张

 ( )

 , 淋漓尽致

 展示了儒家知识分

 忧国忧民的

 和理想抱负 O 换

 !

 !" 人

 中心 ” 的发展思想"置于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 、 文化积淀和现实境遇 !

 对

 统民本

 •成了传承与超越的潜在逻辑 ”

 :

 6 ]

 !

 而为"以人中心 ” 社会治理

 的现代生成提供了文化O( 二 )

 历史 逻辑 :

 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经验

 凝练从历史逻辑的展开来看 !

 中国

 党的社会思想具有"革命化 ”

 、 " 政治化 ” 表 、 " 会化 ” 追

 和"实践化 ”

 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阶

 , 始终把改

 会 、 发展社会 、 为人谋福利作为最终

 标 :

 7

 % O 在历史实践中 !

 !"以人

 中心 ” 实

 上与中国

 党的社会治理史相耦合 5

 的治理智慧为"以人

 中” 的会治理

 提供丰富的历史

 O新中国成

 期 5 面对新生政权的

 、 积贫积弱国势的 、 半

 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改造等严峻考验 5 毛泽东提出以 " 组织起来 ” ⑻的

 理

 对旧中国千疮百孔 、 一盘散沙的局面予根本性改造 O

 5 中国共产党通过失业救济 、

 运动和 卫 生治理等方式 5 在就业 、 教育和医疗等诸多方面构建基本的制度

 5 迅速稳会治理的正

 序 5

 会治理的有O 虽然这一时期的物质条件并不宽裕 5 改

 善

 的程度有限 5 但中国

 党

 重视普通众的生存权益 5 尤

 国家和

 大包大揽的"完全控制 ” 5 使一大批

 众从 食 不果腹 、 衣不

 的境地中

 出来 o 这种社会治理模式现在看来虽然存在许多有待改

 处 5 但在时特

 2020.

 5 圮谕導钠77

 673

 89定的 、

 有

 的历史条件下 , 为新生的人民政

 权奠定了

 的社会治理

 5 成为社会治理

 " 人

 中心 ” 的

 。改

 后 , 随着国家与社会 、 政府与市场

 等关系的深

 动 !

 平明确指出 !

 中国会主义 " 不

 经济要上去 , 社会秩序 、 社会风

 要

 , , :

 9 :

 , 这就

 会治理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

 。

 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5 人民公

 度

 取消 5 国

 渐 萎5

 国家政权完全覆盖的社会治理

 渐被改

 善 。

 与 此同 时 5 分配不公 、 贫富悬殊等

 出

 渐扩大 5 成为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

 江泽

 于 " 实

 会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 $ 10 % 的考量 5 明确提出 " 全面建设小

 会 ” 的标 。

 指出 5

 "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

 会

 的内在要求 #5 要 " 大力发

 展社会事业 5

 会公平正义八 11 :

 5 强

 建会

 和谐社会 。

 这些论述都是中国

 党关于社会治理问题的理论探索 5 蕴含着强烈的人民5

 动

 了

 "以人

 中心 ”

 会治理的经验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 5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

 创新社会治理理念 5 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 " 社会治理 ” 的

 5 并多次在社会治

 理中强调"以人

 中心 ” 的重要性 。

 2015 年 5

 习近平针对全面建成

 会的重

 题 5明确指出 ." 我们要坚

 人

 中心的发展思

 想 5 针对

 人群面临的

 困难 5 想方设法帮助他们

 实

 题 。

 ” $ 12 % 80 2016 年 5 习近平在庆中国

 党成立 95

  年大会上指出 ." 我们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

 5

 和改善

 重。

 , 订 12 % 40 2018 年 5 党的十九大提出"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

 # $

 13 % &

 2019 年 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 " 建设人人有责 、 人人尽责 、 人人享

 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 $

 1 :

 o总之 5 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 ” 到习近平的

 "以人

 中心 #5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社会治理

 虽然在模式选择 、 政策

 、话语表述等方面存在阶段性和差异性 5 但始终遵循着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逻辑 5

 "以人民为

 中心 # 的社会治理

 正是这一历史逻辑在新时代的传承 WW 续 。( 三 )

 实践 逻辑 :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 问 题导向

 " 题是时代的

 5 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

 状态的最实际的

 o# $ 14 % 会治理

 的演进化实际上集中反映着不同时代的

 题以及会治理领域的

 5 在这

 上 5

 " 以人

 中心 # 的

 会治理

 更源于对新时代社会治理问题的实践

 o5 从观层面来看 5

 "以人民为中心 ” 的

 会治理

 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

 化的积回应 O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 5 我国社会主要矛

 经转化为人

 益

 的美

 活需要和不平衡不

 的发展之间的

 5 从解决社会主要的突

 提升社会治理的品质已成

 务之急 O

 " 以人民为中心 #

 会治理 5

 — 方面能够聚焦社会治理领域 " 不平衡不

 ” 的短板 5 在加强系统治理 、 依法治理 、 综治理 、

 治理中补齐发展短板 ; 另一方面能够着眼 " 人

 益的美

 活需要 #5 从供给 侧 的维度推进社会治理的基本任务和重

 5 抓准

 会主要

 的关键环节 5 使得"以人

 中心 # 成为社会治理的中

 O

 5

 " 人

 中心 # 的会治理

 从抓

 会主要

 及

 的主要方面作出战略安排 5 从而在契合不同时期社会主

 要

 化的动

 中实

 会治理主抓方向和重点任务的发展创新 。其次 5 从中观层面来看 5

 "以人民为中心 ” 的

 社会治理

 是社会治理向

 伸的应然状O 改

 5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循序统的

 会

 理

 改

 代化的

 会

 治理 5 但对于

 的社会治理而言 5 现实状会管理与社会治理关系的

 彼长 5

 土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一 蹴 而就 5 其面临的是政

 府行政模式尚

 全

 控思维 、 多元社会力量

 困难 、 公治理

 弱等因素的

 &" 人

 中心 # 社会治理

 的形成 5 恰 好弥补了以往基层社会治理的不足 5 促使执政党 、 政

 府 、 社会 、

 等会治理的多元

 着眼于基78圮谕導钠 2020.

 5

 673

 89层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 涵盖社会生活中就

 业 、 教 、

 、

 等各个领域 !

 把更多资源 、 服务 、 管理沉

 会治理的制度创设 、

 编 和推广实施等各个方面 !

 有利于基

 会治理进一

 范围 , 优化程序流程 !

 会治理新

 的建

 实的基础 O最后 !

 从微观层面来看 !

 “ 以人民为中心 ” 的

 社会治理

 是

 人民群众利益问题的根本要& 习近平明确指出 !

 " 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

 教育 、 就业 、

 、

 、

 、 老 、 、境等方面的事情 ”

 $ ⑸ ,

 会治理的目标在于解P , 确人

 乐业 、 社会安定有序 !

 而不

 悬置于实

 活之上 。

 "人

 ,中心 ” 的会治理

 够聚焦人民期待的

 :点 , 找准各方利益的结

 !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 、 差异化 、

 化的

 !

 可以在幼有所育 、 学有所教 、 劳有所得 、 病有所医 、 老有所

 、

 有所居 、 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

 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 幸福感 、 安全感 !

 契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方式 。二 、 “ 以人民为中心 )

 社会治理格局的时代

 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从顶层设计的高度逐步形塑着"以人民为中

 ” 的会治理

 , 将理论逻辑 、 历史逻辑和

 实践逻辑熔于一炉 , 具有重要的现实

 &择其要旨而言 !

 " 建

 治共享的社会治理

 ” 与" 建设人人有责 、 人人尽责 、 人人享有的社会治

 理共同体 ”

 辉映 , 涉及社会治理的

 、 动力和

 等各个维度 !

 可

 —

 实共建

 、

 治力 、 实现共享

 次递进的层面 !

 揭示了治理

 人人有责 、 治理实践需人人尽责 、 治理成果归人人享有等"以人

 中心 ” 的时代

 &( 一 )

 夯 实共建基础 :

 治理角色应人人 有责

 于新中国成

 会治理关系的历史认知 !

 我国社会治理多元

 的责任和

 要是在 " 肯定党的领导是不可动摇的主轴 !

 政府是推行各项治理决策的核心负责主体的前提下 !

 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参与构成多元治

 理结构中的协同参与主体 ”

 $ ⑹的演进逻辑中形成

 与完善的&就此而言 , "以人

 中心 ” 的社会治理

 的时代

 然包含着精准定义执政党 、

 政府 、

 会等

 责任

 的

 建

 &,

 责任在于中国

 党 。

 改

 放以来 !

 我国社会治理

 有效 、 整

 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要

 中国

 党总揽全局 、各方的领导&可说 !

 中国

 党领导既能发挥把控大局 、

 领的

 !

 又

 理政府 、 企业 、 群团组织 、 社...

篇三: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

21年1月第1期(总第433期)学习论坛TRⅡIUNE OF STUDYJan.2021No.1抗疫大战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蘑恕龙(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200433)[摘要]I‘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抗疫大战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它主要表现在:坚持以人为本,把握生命安全的价值尺度,彰显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理性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全面贯彻群众路线,确保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不弱化、不偏移、不动摇;强调命运与共,正确处理我国人民生命安危与世界人民生命健康的关系,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大爱无疆价值情怀。[关键词]抗疫大战;以人民为中心;价值意蕴[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08(2021)01一0012一09202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仅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也生动诠释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价值理念。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从价值论视阈,深入研究和探讨抗疫大战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对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认真落实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使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十四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是有所裨益的。一、坚持以人为本,把握生命安全的价值尺度抗疫大战中“以人民为中心”,把握住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忘初心、恪守宗旨的具体体现。习近平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悼1这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彰显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理性自觉。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一是如何理解“人”?哲学上,人是相对于神与物而言的。二是如何把握“本”?本即本根、本来。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神为本,或者是相对于以物为本。众所周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潮而出现的,其杰出的代表人物为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普罗塔哥拉(约公元前48l一前41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尺度”理念。大致说来,尺度含有准则、标准之意。在哲学认识论史上,普罗塔哥拉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1他明确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神本”尺度,强调把人的价值、内在标准置于首位,客观上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贬低了神祗的控制作用。这种“尺度”理念,同我国先秦时期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提出的“言必立仪”三表法即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具有极大的契合之处。《墨子·非命上》日,“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收稿日期]2020一11—23[作者简介]唐志龙(1949一),男,湖北荆门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2·万方数据

 抗疫大战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利”,认为考查某种主张是否符合社会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实际情况,应以给国家、人民能否带来好处为重要标准。二者的合理性在于:提出了人的主体尺度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意义,阐述了主体能动性的重要价值。马克思主义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创新了科学的尺度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H o这就在比较动物与人的本质属性中,深刻揭示出人在实践中能将内在尺度或主体需要运用于“自在之物”即活动对象上,使其成为满足某种需要的“为我之物”,即使其服务于自身。也就是说,在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以满足内在需要为原点,最初进行有利于己的价值判断,继而做出有利于己的价值选择,最后达到有利于己的价值目的。这一切的内在根据,完全由价值尺度所规定,从而为人们合理确立主体尺度、探索主体需要的内在动因,奠定了科学而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石。以此为引领,再作深人探讨还可发现,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不仅提出了认识标准问题,还阐明了人贵于物的重要理念。诚如《列子·天瑞篇》所言:“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也就是说,马棚失火后,孔子先关心是否有人受伤,而来不及去问马的情况,表明人比马重要。这种重人轻物的思维亮点,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俯拾皆是,发展汇聚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本理念的滔滔长河。现代社会,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理念主要还是相对于物本理念提出并加以实际运用的。对人来说,生命代表一切,故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核心依旧是以人为本,只是具体化为珍惜生命的现实表象。这正是我们党恪守以人为本价值尺度的民族文化底蕴,也正是当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搞好疫情防控的新时代诉求。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生命至上。“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5 J。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人民生命和经济利益之间果断抉择生命至上,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权、健康权。我们党明确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这对实现“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至关紧要。当新冠病毒被证实具有人传人的特点后,我们党的最高决策层立即做出了坚决、有力的科学部署。2020年1月23日凌晨,对疫情重灾区、人口超千万的武汉采取封城措施,彰显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强决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采取的第一次封城举措,为及时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保证更大范围亿万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掌握了主动权。2020年1月2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迅速成立以李克强总理为组长的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并做出新的重大部署。在突发的疫情面前,党和政府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更重要,凸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指引。以人为本必须强化有效举措。科学有效的举措,对疫情防治作用重大。党中央明确提出“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和“四集中”(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举措。诸如,坚持中西医结合,及时研发核酸检测试剂盒,加快有效药物筛选与疫苗研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充分发挥科技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健全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等。同时,主动关心关爱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危,提供科学专业的疫情防控帮助,积极协调外方全力救治在当地确诊感染的中国公民,努力协助在海外有困难的中国公民有序回国;对华侨、留学生、中资机构人员等开设远程医疗服务平台,驻外使领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防疫知识;等等。这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价值取向:把生命置于首位,维护生命至上的根本人权!以人为本必须注重物为人设。人们创造与获取的财物,基本上用来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服务。·1 3·万方数据

 学习论坛2021年第l期习近平指出:“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M o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是后勤保障战。为解决医院收治困难与医疗物资短缺的矛盾,党和政府想方设法,做到从人力、物力到交通运输的全方位保障。武汉会战期间,全国迅速行动。迅速调集的4万多名建设者利用数千台机械设备,在短短十多天内,建成世人瞩目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成16座方舱医院,很快实现了由“病人等床”到“床等病人”的良性转变。国家紧急调配全自动测温仪、负压救护车、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重点医疗物资支援湖北,极大缓解了重灾区医疗资源不足的压力。此外,还大力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供应与医疗支持服务,以满足全国人民的防护需求。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等多个部委将重点医用防护物资生产供给置于首位,积极协调相关企业迅速复工复产,千方百计扩大产能与增加产量。国资委组织推动有关央企及民企加速转产扩产,通力合作推进医疗物资供应,包括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呼吸机的生产和血浆支援等,有效扩大了疫情防控物资供应,及时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防治需要。卫生部门打破常规,迅速启动应急防控医疗物资审批程序,在确保质量安全前提下快速批准上市、促产保供。全国协调共振,多方努力。医用物资供应很快实现了从“紧缺”到“紧平衡”及“动态平衡”,直到“动态足额供应”的跨越式提升,使重点区域及全国抗疫斗争均获得了良好保障。当然,抗疫物资价值的实现还须畅通供应链条和物流渠道,建立联保联供协作机制。交通运输部门及时建立“绿色通道”,积极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使医用、生活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抗疫一线和重点地区。为保障武汉居家隔离的千万人每天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央地协同、政企联动和应急保供企业调运机制,实现联保联供大协作,加大粮油、肉类、蔬菜等的供应力度,组织紧急物资运输队伍,有力保障了居民生活物资的生产、库存、供应及价格稳定,使重.14.疫区的煤、电、油、气、热等能源供应充足,为社区搞好生活物资配送提供了坚实基础。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访华专家组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接受媒体专访时直言,从疫情防控实际效果上考虑,应当学习中国的经验,但这需要速度、资金、想象力和政治勇气。回顾这段艰苦历程,习近平指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虽然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指数有所下滑,但正是关键时刻的断然举措,才迅速有效地逆转了形势。当许多国家还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波次无情冲击时,中国已努力复工复产。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2020年,第二季度GDP增长3.2%,第三季度GDP增长4.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10月13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全球主要经济体;12月10日,亚洲开发银行把我国2020年GDP增长预期上调至2.1%。尽管这些预测尚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但是从迄今为止我国经济整体运行的良好态势来看,一定幅度的经济正增长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习近平郑重宣告:“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81这种满怀深情的大爱豪言,振聋发聩、掷地有声、激越心扉,生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伟大政治理念,全面展现出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崇高道德观念,真实印证了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光辉人文精神,也进一步向世人彰显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尺度的重大胜利!二、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的价值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应从价值尺度上坚持以人为本,还要站稳人民立场,全面贯彻群众路线,确保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不弱化、不偏移、不动摇。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万方数据

 抗疫大战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意蕴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9J2020年10月,他再次强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就一定能够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就一定能够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l叫立场,是人们认识与处理问题时所处之地位及所抱之态度。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行为总持一定立场,尽管有自觉与自发之别,正确与错误之分。立场问题,来自认识事物的价值评价。人们大都站在一定利害角度对事物进行某种评价,以在思想及行动中表明自己的肯定或否定之态度。因此,立场就是人们看问题、想事情、做事情时的利益目标人群。不同立场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感受评价千差万别,甚至截然对立。根本立场,是深人强调当事者所持立场的具体属性,即从政治上、根本点上坚持正确立场的重要性,其“中心词”仍是“立场”问题。坚持正确立场,本质上应以符合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要为基本前提。毛泽东曾批评某些忽视人民利益的干部,指出同群众关系搞不好不只是方法和水平问题,关键点还是立场问题,即这些干部没有从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思考与处理问题,同群众无共同语言,得不到他们的信任与支持。站稳人民立场,从主体理念上还要进一步把握人民群众社会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大力弘扬创新的时代诉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尊重人民主...

篇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

治理 2019年第12期行政名诔以人民豸中心的社区活理:价值意箨 时代内涵和实规踣径价值意蕴,其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更是新时代推 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加快推进社区治理创新进程。在社区治理实践中,要 树 立 “服务人民”的 理 念 ,提升社区治理的精准化、 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运用法治手段维护社区居民的权益,最 终 实 现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 人共享”的社区治理目标。关 键 词 :以人民为中心;社区治理;社区居民;人民群众中图分类号:

 Z )669 .J

 文献标识码:4 文章编号:7007- S 207 (2〇川> 72-0067-06收稿日期:2079- OS -2 S作者简介:李 丹 U 990— ),女 ,山东菏泽人,中 共 中 央 党 校 (国家行政学院)20/7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治理是以基层社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和自治,在国家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和作用。相较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其更加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 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 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1]为新时代推进社区治理明确了重点任务和目标方向。本文将以人民为中心 作为视角,从社区治理的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社区治理中,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 的创造者”的内在理论逻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奠定了国家治理现代 化的现实基础。因此,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遵循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李 丹[ 中 共 中 央 党 校 (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 W 009 J ]摘 要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和题中之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具有深厚的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的价值意蕴

 行政名诔社会洽理 2019年笫12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三个方面,第一次科学、系统地解答了关于历史创造 者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历史的人民性”这一本质,认为只有“现实的人”通过其有意识的 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原则,这个原 则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并成为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推动世 界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有力武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范畴,我国社区治理始终坚持以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注重把握好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平衡点,以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社区治理经历了从“建设”到“管理”再到“治理”的转变过程。以人 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在工作层面更加强调人民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主动参与,在实现途径方面更加注 重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出发来推进社区治理实践创新,在目标层面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幸 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 继承和发展,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这一观点。( 二 )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根 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继续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价值遵循。社区作为党同人民群众连接的“最后一公里”,与人民群 众的切身利益最相关、最直接、最密切,因此,社区党组织在领导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以最广大 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m 把有关人民群众利益 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由此可见,在社区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由党的 性质决定的,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 的责任担当。(三)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奠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进一步 深化。国家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 各个方面。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落实 到人民群众生活当中。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社区治理能力 如何、治理现代化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总体治理目标的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 理 ,一方面,能够积极推进以满足民生需求为基点的实践,让社区群众更多、更好、更公平地享受到社区 治理成果,以此不断满足其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社区 届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增强其公共意识、建立社区生活共同体,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 谐。此外,还要保证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各项权利,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原则,这样,才能推 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进而打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李 丹 - 以 人 民 为 中 心 的 社 区 治 理 :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行政名 "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至上这个根本立场。其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要义: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核心要义贯穿于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内设了 社区治理的目标、主体和价值取向,科学地解答了社区治理“为了谁、依靠谁、社区治理的成果由谁享 有”等基本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之新的时代内涵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目标导向: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了谁的问题是社区治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社区治理而言,“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 的突出问题,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31是最终目标。因此,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不断满足 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治理的目的和归宿,社区治理才会有不竭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W 相应地,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已经 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而是希望享受到更优的教育资源、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全面 的社会保障、更好的医疗服务、更美的生态环境,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这些需求集中构 成了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这些向往和期盼更多地体现在社区居民日常的社区生活和社 会交往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就是要始终把社区居民的诉求放在第一位,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 根本立足点,着力解决好他们普遍关心的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社区安全、社区文化生活等现实问题,通 过一系列政策方案、实践举措不断破解影响社区居民利益实现的“老大难”问题,努力提供多样化、高质 量的社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从而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仅如此,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社区治理,还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目标追求,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从 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 治理主体: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不仅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还要解决依靠谁也就是说谁是治理主体的问题。在我国,人民 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其内在规定性决定了社区居民在社区 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就是突出强调了社区居民的治理主体地位,即在共 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过程中“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5]从而产生出推动社 区治理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也是新时代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基本方向和内在要求。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表现在:首先,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决策的主体。社区治理决 策主要是指对社区公共事务作出的决定或者安排,是社区治理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社区居民切 身利益的实现。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挖掘蕴藏在他们屮 间的智慧和能量。在每项事关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意见实施之前都要进行充分的调査,通过灵活多样 的形式倾听社区居民的心声,分析其意愿和诉求并将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体现到决策中。其次,社区居 民是社区治理具体实践的主体。社区治理这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由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实践活动组成 的,包括决策的执行、活动的参与、结果的反馈等。这些具体活动均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没有他们的69

 行政与法 钍会洽理 2019年第12期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社区治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在社区治理中要充分调动社区居 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实践中来。再次,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成果的 评价主体。社区治理的核心要义是服务社区居民、增进社区居民福扯,因此,社区治理的实际效果如何 就应该由社区居民进行评价和检验。其评价和检验的基本标准要看社区治理是否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普 遍愿望、是否让社区居民乐心乐意、乐居乐治。(三)根本价值:社区居民共享社区治理成果共享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均享”和私有制条件下的“私享”,展现出的是一种为满足需求 而达到共同享有的目标状态。确保社区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社区居民,让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最大限 度地分享到社区治理的成果,享受到社区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的最高 价值追求。社区届民共享社区治理成果是建立在共治、共建基础上的,强调的是“事后”治理成果的共同享有。

 就内容而言,共享指的是全面共享,社区居民不仅可以享受到一般意义上的包括教育资源、养老服务、 物业管理等在内的物质层面的服务,还能享受到诸如社区公共精神、公共理念、公共价值等更深层次的 服务,使社区居民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充分满足,以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就覆盖面而言,共享 指的是全民共享,即所有社区居民的共享,而不仅仅是某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共享。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共享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以社区居民的实际利益诉求和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确保 社区治理成果更加公平、合理、有效地分配给社区居民,促使公共福扯最大化。就侧重点而言,保证社区 治理成果的共享,要使社区公共产品、资源和服务向弱势群体倾斜,尤其是要重点关注老年人、下岗职 工以及其他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社区居民,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开展具体的互惠互助活动,

 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使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就推进进程而言,共享指的是渐进共享,是一个 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坚持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社 区发展政策,不能脱离实际向社区居民作难以兑现的承诺。三、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必须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从而促进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社区居 民参与社区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目标的达成。(一)树立“服务人民”的社区治理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诉求逐渐多元化,政府应“树立源头治理的理念”,[6]充分认识到社 区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7]逐步明 确其与市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合理定位自身职能。在具体的社区治理实践 中,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将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社区居民的理念贯穿其中。首先,政府要摒弃传统意义上对社区治理采取直接干预和控制的做法,转向宏观意义上的引导,搭 建“上下贯通、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平台,为市场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更大的空间;其次,政 府要不断发掘、整合社区资源,加强政府内部与外部力量之间的协同,紧紧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李 丹 -以 人 民 为 中 心 的 社 区 治 理 :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行政名诛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并逐步建立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惠及全体居民的社区治理体系。在这个过 程中,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实现社区服务多元化;再次,政府要通过积极的法律、财政等政策保障社 区治理的健康有序进行,比如通过相关的人才技能培训为社区输送治理人才,根据社区发展情况提供 不同的财政支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治理: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4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