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7篇

时间:2022-10-09 12:15: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7篇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 2005年6月 2005年6月 2005年6月1.2.ECU12A/C53467下一页 2005年6月14235Ab3. 2005年6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7篇,供大家参考。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7篇

篇一: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

05年6月

 2005年6月

 2005年6月1.2.ECU12A/C53467下一页

 2005年6月14235Ab3.

 2005年6月159234611781013 1214下一页

 2005年6月ECU

 2005年6月1.2.3.

 2005年6月1.,16814625378142—3—6—5—

 2005年6月ECU1-2-3-4321/320125ab下一页

 2005年6月3.0B13B2ECUBB12ECUB11B2S344S1S2S4ISC1ISC2ISC3ISC4ECU

 2005年6月1“ON”B1B2223s“”3B1S1S3B2S2S410304B1B2S1—S2—S3—S4S4—S3—S2—S12.下一页

 2005年6月ab

 2005年6月3.

 2005年6月1.2.3.

 2005年6月1.ECU123457689101112

 2005年6月ECU

 2005年6月2.

 2005年6月1“ON”2TE1E110001200r/min5s200 r/min3BISC1ISC218.8 22.83.

 2005年6月1.2.3.

 2005年6月1.ECU15 234

 2005年6月2.1—2—43—5—

 2005年6月“ON”10153.

 2005年6月1.2.3.

 2005年6月1.ECU12

 2005年6月2.

 2005年6月3.

 2005年6月ACISVTEC

 2005年6月1423ECU

 5

 2005年6月1.2.3.4.ACIS

 2005年6月1.

 2005年6月ECUECU38.544.52.

 2005年6月ACIS152346783.

 2005年6月4.

 2005年6月1.2. VTEC3. VTEC4. VTEC5. VTECVTEC

 2005年6月1.

 2005年6月2. VTEC135724BA

 689下一页

 2005年6月147B25A 36

 2005年6月3. VTECVTEC下一页

 2005年6月VTECVTECVTEC1—5—2—3—4—1—2—A6—7—8—B

 2005年6月4. VTECECUVTEC

 2005年6月VTECVTEC5. VTEC

 2005年6月

 2005年6月

 2005年6月ECU0.098MPaECU0.098MPaECU下一页

 2005年6月12345ECU

 6

 2005年6月ECU1—2—3—ECU 4—6—5—7—8—

 2005年6月EVAPEGRTWC

 2005年6月1.EVAP2.EVAP3. EVAPEVAP

 2005年6月1.EVAP

 2005年6月2.EVAP1592346781011下一页

 2005年6月ECU下一页

 2005年6月EVAPECUEVAP

 2005年6月443. EVAP200005KPa36

 2005年6月1.EGR2.EGR3.EGR4.EGREGR

 2005年6月NOxEGREGR1.EGR

 2005年6月EGREGREGREGREGRECUECUEGREGREGRECUEGREGREGR2.EGR146EGR23EGR5ECU

  7

 2005年6月3.EGREGREGREGREGREGREGREGRECUEGRECUEGR下一页

 2005年6月EGREGREGREGR

 2005年6月4.EGR1EGR2500 r/min239EGR333EGREGR15KpaEGREGR下一页

 2005年6月EGREGR1—3—EGR2—

 2005年6月1.TWC2.TWC3.TWC4.5.TWCTWC

 2005年6月1.TWC

 2005年6月2.TWC

 2005年6月3.TWC14.7ECU815TWC

 2005年6月4.123()

 2005年6月14000V1Va2—b1—6—3—4—5—7—8—9—

 2005年6月2ECU1—2—3—4—7—5—6—

 2005年6月3LS400ECU0.750.9VECU0.1 VECU

 2005年6月5.TWC123

 2005年6月180000km

 2005年6月2

 2005年6月34000.750.90V0.100.40V

 2005年6月1.2.3.

 2005年6月HC1.

 2005年6月2.ECUECU

 2005年6月3.1“”2186370s6370s4000r/min343644

 2005年6月

 2005年6月1234567

 2005年6月1234567891011121

 2005年6月2ECU123ECU

 4756

 2005年6月3

 2005年6月4.l—ECU 2—5—3—4—6—7—

 2005年6月5.12345ECU

 2005年6月12346.

 2005年6月7.ECU5

 2005年6月123

 2005年6月11234TRC5VSC6

 2005年6月2.LS4001—2—3—4—5—6—下一页

 2005年6月ECU

 2005年6月3“CHECK ENGING”

 2005年6月

 2005年6月ECU下一页

 2005年6月4.0LECU98ECU103

 2005年6月3ECUECU

 2005年6月OBD—

 2005年6月1.2.3.4.

 2005年6月1. 2.

 2005年6月1. ECUECUECU“”ECU0.3V4.7V

 2005年6月2.ECU

 2005年6月“CHECK ENGINE”“”500r/min“”

 2005年6月OBD—OBD“ON—BOARD DINGOSITICS”SEAEPA70CARB20OBDI1994OBD—下一页

 2005年6月OBDl162OBD3OBD4OBD

 2005年6月12345678

 2005年6月ECU

 2005年6月1ECU80

 2005年6月2ECU20

 2005年6月3ECUECU

 2005年6月4ECU025

 2005年6月5ECU

 2005年6月6G1G2ECU

 2005年6月7ECUECU

 2005年6月8ECUECU

 2005年6月

 2005年6月ECUICECUECU

 2005年6月IC

篇二: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

报道24 第 4 卷

 第 5 期

 2008 年 5 月

 1 Engin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陈新河原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关键词:

 汽车电子控制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是汽车计算平台的核心部分。

 在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和汽车机械系统配合下,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对汽车的动力性、 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控制系统, 这三个系统既相互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由局部控制单元向统一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方向发展, 正逐渐演进成为计算平台的一个子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发展现状发动机控制系统发动机是汽车动力输出 的来源, 把电子和发动机机械系统相结合所形成的发动机控制系统( EECS1)

 一直是汽车电子研究的核心。发动机控制系统通过电子控制手段对发动机点火、 喷油、 空气与燃油的比率、 排放废气等进行优化控制, 使发动机工作在最佳工况, 达到提高性能、 安全、 节能、 降低废气排放的目的。

 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燃油喷射控制、 点火系统控制、 怠速控制、 尾气排放控制、 进气控制、 增压控制、 失效保护、 后备系统以及诊断系统等。

 图1是发动机控制系统结构图。目前, 汽油发动机的电子控制技术已经日趋完善。

 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孔喷射控制、 燃油缸内喷射控制、 空气和燃油比例控制等方面的电子技术比较成熟, 已被广泛应用。

 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发展较为迅速, 新技术不断涌现。

 高压燃油直喷系统和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的发展使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都有很大的改善, 但电子控制部分比较复杂, 成本较高, 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动机控制主要采用模式匹配的方式,即从实验中获得各种工作状态参数, 把这些参数写入芯片, 电子控制系统根据发动机现实工况匹配已有的参数来控制其工作。

 状态参数越多, 计算越迅速, 发动机的反应越灵敏, 越能适应多变的工作状态。

 这就要求控制芯片具有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更高的数据存储容量。

 现在部分发动机所用的芯片已经达到32位, 晶体管数量超过700万个, 匹配参数超过6000个,针脚数目 超过150个。

 芯片处理速度由2000年的20MHz提高到目前的80MHz, 160MHz的控制芯片也将很快投入使用, 多内核产品正在研制中。

 芯片存储容量由2000年的10KB提高到目前

 25 第 4 卷

 第 5 期

 2008 年 5 月

 的80KB。

 国际上, 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规模与模式日 趋成熟。

 在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的背后是专业化分工的汽车配件厂商为其提供全套的汽车配件产品。

 德尔福、 博世与株式会社电装是发动机控制系统的主要供应商。

 其它参与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产品开发与应用的厂商主要有伟世通、 法雷奥、 西门子、 飞利浦、NEC、 德州仪器、 意法半导体、 东芝、 日 立、富士通、 珀金斯、 霍尼韦尔、 马瑞利等。

 表1是国际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产品链开发、 配套情况。随着网络和集成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展趋势是发动机控制系 统通过C A N2总线与其他控制系统, 例如安全系统( 如ABS3、

 ESP4)

 、 底盘系统( 如ABC5)

 、 巡航控制系统( 如SCS6)

 以及空调、 防盗、 音响等系统进图1

 发动机控制系统结构图2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控制器局域网络3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防抱死刹车系统4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5 Active Body Contro, 主动悬挂6 Speed Control System, 速度控制系统表1

  国际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产品链开发、 配套格局

 专题报道26 第 4 卷

 第 5 期

 2008 年 5 月

 行网络互联, 实现信息共享, 并实施集成优化统一控制。国内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华大学、 吉林大学等高校和一汽集团等企业。国产汽油机电喷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在控制逻辑的完备性、 灵活性与集成度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国内部分院校如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等也正在对柴油发动机电喷系统进行研发, 但目前大都处于开发、 试验阶段。底盘控制系统除发动机控制系统外, 近几年电子技术在底盘控制系统上的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

 新技术的应用的主要目的是:

 增强各种动力性能(包括牵引性、 制动性、 操纵便利性和行驶稳定性), 增强安全性, 改进燃油经济性, 提高舒适性, 降低排放, 保护环境。汽车底盘控制系统包括多个子控制系统或功能, 主要有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 VSC7)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EAS8)

 、 主动悬挂系统、四轮转向系统、 自 动行驶系统、 自 动碰撞报警或碰撞避免系统、 电线控制/操纵系统( 如电线制动系统、 电线转向系统)

 、 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等。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中包括电子防抱死制动系统( ABS)

 、 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9)和汽车横摆稳定性控制系统( YSC10)

 。汽车底盘控制系统中, ABS是发展最早、最广泛实现商业化、 产业化的汽车电子技术,在发达国家该系统已基本成为标准配置。

 牵引力控制系统( TCS11)

 和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 ESP)

 技术十分成熟, 成本不高, 在汽车中的安装率逐年上升。

 各种电子转向控制系统如主动转向系统( AFS12)

 、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EPS13)

 和后轮转向系统( RWS14)

 也在中高档轿车里越来越多地采用。

 汽车电子转向控制能在必要时向驾驶员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者对驾驶员的指令进行必要的修正。

 在一些豪华型轿车里也开始应用电子悬挂控制系统,如主动横向稳定器( ARC15)

 和主动悬挂阻尼控制系统( ADC16)

 等。目前, 底盘控制系统中各部分大都相互独立, 但汽车底盘各控制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越来越大。

 各控制系统工作时, 很可能相互约束, 相互干扰, 事倍功半。

 为了优化控制效果, 节约资源, 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用控制器局域网络( CAN)

 将两个或多个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结合起来, 对底盘实现多层面控制已成为现代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研究的重点。全方位底盘控制( GCC17)

 便是一种全局协调控制底盘各功能单元的构思。

 GCC控制单元通过CAN网络同所有的其它汽车底盘子控制系统联接起来, 利用CAN网络将驾驶员的操纵指令连同与汽车动态特征有关的相关传感器信息传递给GCC控制单元。

 底盘最高层的控制模7

 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 8

 Electric Assisted Steering9

 Traction Control System10 Yaw Stability Control11 Traction Control System12 Active Front Steering13 Electric Power Steering14 Rear Wheel Steering15 Active Roll Control16 Active Damping Control17 Global Chassis Control

 27 第 4 卷

 第 5 期

 2008 年 5 月

 式和控制逻辑在GCC控制单元中运行。

 GCC对驾驶员的意向进行识别, 对底盘各控制单元进行监督和检测, 对汽车的运动状况进行检测。当汽车的运动状况偏离驾驶员的意向或者汽车出现了危险的运动状况, GCC控制单元将进行综合平衡, 全面协调, 对汽车底盘各控制单元进行合理分工, 用最佳的方法来完成汽车的动态控制和稳定。

 一旦其中某一个子控制单元发生故障 , GCC控制单元会自 动地对汽车底盘各控制单元的分工进行及时调整, 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由于GCC控制单元能全面了解驾驶员的意向、 汽车的运动状况和汽车底盘各子控制系统的运行状况, 因此能合理地分配各控制单元的任务, 使他们更和谐、 更有效、 更及时地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

 不仅使汽车的安全性、 舒适性和机动性更好, 而且系统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

 要实现全方位底盘控制,就必须让GCC控制单元能够快速、 可靠和正确地同汽车底盘所有子控制系统交换信息。

 问题是目前为止,汽车底盘各个系统和相应的控制单元来自 不同的生产厂家, 各个厂家有各自 的标准体系, 各自 的技术保密措施和对外信息封锁措施。

 要实现GCC, 必须要对所有的汽车生产厂家和汽配生产厂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和系统接口。

 目前, 业界正在研究通过设定汽车开放性标准框架来实现信息的互通。

 汽车开放系统架构( AUTOSAR)

 便是其中一个联盟, 有全球范围内50多个汽车生产厂家和汽车配件生产厂家参与。

 汽车开放系统架构核心成员是宝马、 奔驰、 大众、 欧宝、 标致、 丰田、 福特、 博世、大陆和西门子等10家公司。国内在底盘控制系统领域, 除了个别产品如ABS有所突破并已商品化外, 大部分产品仍处于中试阶段, 尚无成熟产品出现。

 在自 动变速器产品方面, 一汽集团和吉林大学合作, 已在国产轿车上进行了匹配, 并通过鉴定。

 但因其本身控制逻辑的完备性和可靠性与国外产品有一定的差距, 还没有实现产业化。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一般的功能包括电动车窗、 后视镜、 遥控门锁、 电动座椅、 车内气候控制、 灯光控制等。车身电子控制系统为乘员 提供方便与舒适的功能, 其功能主要围绕汽车的视野性、 方便性、 舒适性等进行调节。

 视野性是指驾驶员在操纵汽车时, 不需改变操作姿势的情况下,观察到道路及周围环境可见范围的情况。

 视野控制技术指的是对汽车照明灯以及对电动刮水器、 洗涤器和除霜器等的电子控制。

 方便性除指驾驶员、 乘员进出车厢和行李、 货物装卸方便外, 还包括对汽车电动门窗、 电动门锁、 电动后视镜、 电动车顶等的控制。

 汽车的舒适性, 就是汽车在道路上行使时保证驾驶员及乘员不致疲劳的性能。

 如汽车的行驶平稳性、 驾驶员及乘员座位的柔软性等。

 娱乐性和通信功能目前多由多媒体系统组成, 该系统使驾驶员和乘员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得到自 己喜爱的音乐和视觉享受, 而且还可以上网工作和收发电子邮件, 进行商务活动。

 以上这些功能是由数个集成的和分散的车身控制器组成一个完整的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实现的。

 微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汽车的视野性、 方便性、 舒适性和娱乐性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对于发动机控制系统而言, 车身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和算法比较简单。

 控制方案主要考虑的是乘员的舒适性、 控制方案的合理性和电路载荷的分配。

 例如在一些豪华型轿车上的个人化配置功能, 乘客可用手动开关将座椅后视镜、 方向盘、 刹车及油门踏板调整到最佳位置, 然后储存起来。

 每个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不同的位置。

 当乘客调换后,只需要按一个按钮, 座椅、 后视镜等可以马上恢复到原来设定的最佳位置。

 这些功能实现的实时性要求并不高, 对计算资源的要求

 专题报道28 第 4 卷

 第 5 期

 2008 年 5 月

 也不多。目前, 后视镜、 遥控门锁等传统意义的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比较成熟, 普及程度较高, 中档轿车基本都具备这些功能, 在低档轿车中也开始普及。

 与发动机、 底盘控制相关联的车身电子控制成为近几年开发的热点, 如发动机遥控启动、 方向盘位置调节、 刹车及工作油门踏板位置调节等功能已经逐渐出现在一些豪华型轿车上。车身电子控制比较分散, 每个功能单元对微控制器要求不高, 集成控制成为降低成本、产业化应用的焦点。

 目 前国际上车身电子集成控制技术比较成熟, 其中有代表性的公司有德科电子、 博世、 欧姆龙等, 他们在微控制器方面的研发和生产已经有几十年积累, 技术较为成熟, 产品发展也已经形成体系。

 车身电子控制的趋势, 一是要减少线束, 灵活配置各节点, 尽量通过网络总线或无线的方式连接各接点; 二是通过LIN18和CAN的结合, 在完成相应功能的情况下, 降低成本, 将MCU19、 功率驱动、 电压调节和LIN物理层接口 集成为一体,构成单芯片LIN子节点; 三是由局部的车身网络控制转为整车网络控制, 将车身电子与动力系统、 安全系统等也集合过来, 形成统一的汽车计算平台。国内在非实时的车身电子控制系统产品方面有所突破, 但在安全气囊等实时控制产品方面尚不成熟。

 国内零部件厂商在为引进车型配套过程中已经基本掌握车身控制系统主要执行元件的设计制造, 在某些车身控制子系统如电动车窗的设计、 生产上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国内部分单位也在开展车用通信网络的研究, 如北京中国单片机公共实验室已经完成SAE J1939的技术规范及软硬件开发测试平台的引进消化和部分技术的国产化。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相对于机械系统, 电子控制的优势在于能够简易快速的装配, 可大批量制造, 从而降成本。

 但电子系统数量的不断增加会使配线复杂, 电磁辐射、 软件开发难度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采用机电一体化设计, 可以取机械系统、电子控制系统两者的优点, 提高电子控制水平, 降低机械部件成本。

 汽车控制系统由电子系统控制机械系统的传统布局正在逐步向机电合二为一的设计思路转变。如变速箱控制单元模件的电子元器件、 传感器以及电磁线圈可以完全嵌入变速箱内, 变速箱仅需要提供电源、 网络信号接头与整车的电气系统相连。

 传统的变速箱控制单元模件已不再存在。

 压电式( piezo)

 共轨系统通过压电执行器实现更加精确的喷射控制。集成化汽车电子产品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多, 控制单元模件也越来越复杂。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已朝着集成化综合系统的方向发展。

 汽车控制电子集成化将在三个层面展开:

 即相对独立系统( 如发动机控制系统)

 的集成, 各紧密关联系统之间( 如发动机与变速箱控制单元)

 的集成, 以整车作为完整汽车计算平台的集成。如在汽...

篇三: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

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Parts0 引言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对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电子控制技术为代表的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汽车的性能,增强了汽车的动力性能,同时能够更好地保障汽车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但是在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中所涉及到的电子元件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因此会给故障的诊断和维修带来更大的挑战,需要我们探究更加有效的技术,保障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的稳定运行。1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在汽车的底盘以及汽车发动机等多个部位之中都广泛应用了电子技术,而电子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中的应用,构建了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既有助于提升汽车的动力水平,也能更好地保障汽车驾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还能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和效果。但是应用电控技术在带来更多便利和优势的同时,也使得电子元件设备的数量更多,同时也更加复杂,因此会给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的诊断和维修带来更大的难度。对于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而言,主要包括怠速控制系统、电子燃油喷射系统以及电控点火系统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为通过传感器收集信号,在将信号进行转化后传输至电子控制单元,由电子控制单元对信号进行计算和分析,再由执行器发出指令,实现对汽车的相关部委的控制。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提升汽车发动机的性能,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发动机的动力,而且还可以有效节省燃油的消耗,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2 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诊断现状分析2.1 国外现状分析国外对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的应用起步较早,因此在针对技术水平方面相对比较先进。在欧美发达过程中,汽车工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关于汽车故障以及维修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传感器以及执行器等现代技术方面有领先优势,特别是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能诊断技术的进步。1989年美国研发了应用神经网络进行汽车故障诊断的技术,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汽车故障诊断的效率。而在 21世纪,在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加持下,使得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检测技术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断积累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案例数据,这些都为故障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且极大地提升了维修的质量和效率,使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的诊断更具准确性,为后续的维修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2 国内现状分析与国外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相比,国内技术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了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的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下,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极大地提升了技术研发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促使我国的故障诊断技术更加完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3 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分析对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的应用,首先我们要对故障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运用诊断与维修技术,更加准确地进行故障诊断,并进行更加有效的维修。具体而言,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常见故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元件击穿故障在汽车电控发动机内部的电控元件较多,比如执行器、ECU 等,这是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元件较多,使得元件故障几率更高,任何一个元件发生故障都会对系统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而电控元件自身又比较脆弱,因此很容易发生故障。温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元件带来不利影响,汽车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虽然发动机自身具有一定的散热能力,但是依然会造成内部热量的不断累积,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便会导致元件击穿故障发生。元件击穿故障会对汽车发动机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比如出现短路而无法正常启动,甚至还会导致线路燃烧等,因此元件击穿故障的危害较大。3.2 元件老化元件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温度,由于发动机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会加速元件的老化。元件老化加速,会导致元件在尚未达到使用年限时便丧失了部分功——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刘晓明(1988-),男,吉林延边人,中专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与技能竞赛。关于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探讨刘晓明(大连交通技师学院,大连 116013)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在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越来越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汽车的性能,但同时也使得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的诊断更加复杂,维修难度进一步增加。传统的诊断与维修方法不能有效对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作出检测和维修,因此需要我们探索更加有效的技术形式,提升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水平。关键词:

 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维修技术中图分类号:

 U4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57X(2021)15-0113-02·113·DOI:10.19475/j.cnki.issn1674-957x.2021.15.051

 内燃机与配件能,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不利于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导致元件老化的原因还在于发动机启动电流,由于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电压会发生变化,尤其在电流突然增大时,会对元件造成一定的损害,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元件直接损坏。另外,汽车发动机运行过程中还会吸入一些灰尘,随着灰尘的积聚,会影响电控元件的阻抗性质,导致其性能降低。3.3 线路故障各电控元件之间需要经过线路进行连接,而由于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中的电控元件较多,因此用于连接的线路也十分复杂,线路故障较多。比如,执行器和传感器通过导线才和电控单元 ECU 连接。导致线路故障的原因主要包括短路、线路接触不良等。线路故障的危害较大,会影响驾驶人员对发动机的控制,甚至会直接导致整个控制系统失灵,很容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4 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方法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的诊断方法较多,比如应用相关仪器进行诊断、通过观察进行诊断以及借助故障自诊系统进行诊断等。从故障诊断的模式来讲,则可以分为人工诊断以及仪器诊断两种。人工诊断是对自诊系统的弥补与完善,属于传统的诊断方式。人工诊断方式受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工作经验的影响较大,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诊断结果有可能会出现偏差。但是人工诊断方式不仅诊断效率高,而且诊断成本低,同时还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些都是人工诊断方式的优势所在,通过人工诊断可以为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的维修提供有力支撑。具体而言,人工诊断方式是指结合故障的表现,分析有可能导致故障的各种原因,并根据故障的类型以及发动机的表现等,逐步深入分析,最终找出故障位置以及故障原因等。就仪器诊断方式而言,是指借助相关的仪器设备来帮助技术人员分析了确定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的故障,其属于现代化的故障检测方法,具有可靠性与准确性高的特点。并且通过仪器诊断的方式可以在不解体汽车的基础上实现故障的诊断,因此能够减少对汽车的影响。应用向仪器,读取故障参数,帮助技术人员做出分析判断。近年来,随着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的完善,其故障检测难度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通过人工诊断的方式往往难以准确判断故障位置以及故障原因等,这使得仪器诊断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针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故障的检测,可以选择使用万用表检测 ECU 端子的电阻和电压值,从而诊断 ECU 和相关控制线路是否存在故障。同时,汽车电控系统中还会自带相应的故障诊断系统,借助该机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也能为技术人员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为了保障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往往会将人工诊断、仪器诊断以及自诊系统综合应用,比如针对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技术人员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能力与工作经验对故障做出初步判断,再结合自诊系统来确定故障,最后再通过仪器进行确认,这样一来,能够极大地提升故障诊断的准确性,避免出现误诊的情况,为后续的维修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和参考。5 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的维修技术维修技术的应用,需要结合诊断结果合理选择维修技术与维修方式,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型号的汽车选择不同的维修技术。例如针对元件击穿故障的维修来讲,应先对元件的情况作出检测,如果发现元件出现损坏,则需要对元件进行更换,并且在更换之间还要对新原件进行检测,确保新原件的性能正常才能进行更换。再比如,针对元件老化故障的维修,同样需要对元件进行更换,并且需要对新元件的性能进行检测。除此之外,为了延缓元件的老化,还应加强对元件的清理,及时清除元件的灰尘,避免元件灰尘积聚。要注重电控系统的环境控制,为其创造出良好的运行环境,这样能够减缓元件的老化,降低元件老化故障发生的几率。针对线路故障的维修,首先要注意线路的安装,避免出现安装松动导致线路接触不良。另外,在线路故障的维修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线路的检测,找出线路接触不良的位置并重新接线,并且要确保接线的稳定性。要合理布置线路,避免出现线路短路问题。6 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发展趋势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未来会朝着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科技的支持下,会极大地提升故障诊断和维修技术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为故障诊断带来更大的便捷,如实现对故障的一键检测等,极大地简化了故障检测环节,同时,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不仅能够实现自动化检测,而且还可以实现智能化维修,在自动检测完成后,检测系统可以结合故障性质以及故障程度等,提出相应的维修方案供技术人员参考。在未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检测系统甚至可以直接控制维修设备实现自动化的维修,进而极大地降低了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的难度。除此之外,系统化与更好的安全性也是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即在故障诊断过程中,能够对故障的检测更加全面,并且结合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的运行状况,对有可能发生的故障做出分析,进而提前进行应对,这可以极大地提升电控发动机系统运行的安全性。而系统性主要是指将故障检测与故障维修相结合,构建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系统性的故障排除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可以使电控发动机故障得到更加有效的维修,更好的保障电控发动机的稳定运行。7 结束语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更加完善,其作用也更加凸显。同时也增加了系统故障几率,严重影响汽车的性能以及驾驶的安全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诊断与维修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水平,对故障做出准确诊断,为故障的维修提供有力的支撑。参考文献:[1]王钰.基于数据流分析的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2]史俊涛.由故障案例引发对当代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技术的探索[J].时代汽车,2019(06):168-169.[3]熊林伟,赖波,李亮涛.汽车电控发动机的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分析[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5):80-81.[4]甘守武,陈志君,李蕊.初探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J].时代汽车,2019(03):166-167.·114·

篇四: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

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作者

 学号

 20941P08

 系部

 机电学院

  专业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题目

 浅析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指导教师

 评阅教师

  完成时间:

  2012

 年

 4

 月

 20

 日

 毕业设计(论文) 中文摘要 (题目 ) :

 浅析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摘要: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 能源的紧缺等因素的影响, 高效、 节能、 环保已成当今汽车发展的主题。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 是汽车的动力源。

 发动机的技术水平代表着汽车发展水平。

 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节能、 环保的理, 崔生了发动机新技术的发展, 使发动机的动力性、 经济性和可靠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本文分析了汽车发动机的发展状况, 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可变配气正时技术、 稀燃技术等发动机新技术, 并阐述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动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发动机

 新技术

 应用

 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 外文摘要 Ti tl e :

 Talk about car Engine new technology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uto industry and increase of auto possession,

 the energy of the lack of the influence of such factors,

 high efficiency,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car.

 The engine is the heart of the car,

 is the power source of the car.

 The engine technology level represents the car development level.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inciple,

 the CuiSheng the engi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to make the engine power,

 economy and reliability has improved tremendous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r engine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utomobile engine cylinder direct injection technology,

 variable valve timing technology,

 thin burning technology,

 engine new technology,

 and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ngine.

 keywords: new technology

  new technology of car

  put in use

 develop

  目录

 1 引言…………………………………………………………………………4 2

 汽车的发动机的发展状况… … … … … … … … … … … … … … … … … 4 2. 1 汽车发动机的原理……………………………………………………………4 2. 2 汽车发动机的组成…………………………………………………………4 2. 3 汽车发动机技术的进展………………………………………………………6 3

  汽车发动机的新技术…………………………………………………………7 3. 1 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7 3. 2 汽车发动机可变配气正时技术………………………………………………7 3. 3 汽车稀燃发动机的技术………………………………………………………8 4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综合应用……………………………………………8 4. 1 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应用……………………………………………8 4. 2 汽车发动机可变配气正时技术的应用………………………………………9 4. 3 汽车稀燃发动机的技术的应用……………………………………………10 5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对发动机综合性能的影响和作用……………………10 5. 1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影响和作用…………………………………………10 5. 2 未来汽车发动机的发展方向………………………………………………11 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 能源的紧缺等因素的影响, 高效、 节能、 环保已成当今汽车发展的主题。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 是汽车的动力源。发动机的技术水平代表着汽车发展水平。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节能、环保的理, 崔生了发动机新技术的发展, 使发动机的动力性、 经济性和可靠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通过分析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有利于专业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原理及其新技术, 了解汽车发动机发展趋势, 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2

 汽车汽车的发动机的发展状况 2. 1

 汽车发动机的原理 发动机是将某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

 其功用是将液体或气体的化学能通过燃烧后转化为热能, 再把热能通过膨胀转化为机械能并对外输出动力。

 简单的说, 发动机就是一个能量转换机构, 即将汽油( 柴油) 或天然气的热能, 通过在密封汽缸内 燃烧气体膨胀, 推动活塞作功, 转变为机械能,这是发动机最基本的原理。

 2. 2

 汽车发动机的组成

  由于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相似, 基本结构也就大同小异。

 汽油发动机通常 是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组成, 柴油发动机通常 是由两大机构四大系统组成( 无点火系)。

  发动机总成

 曲柄连杆机构——实现热能转换的核心, 也是发动机的装配基础。

  配气机构——保证气缸适时换气。

  燃料系——控制每循环投入气缸燃油的数量, 以调节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和转速。

  冷却系——控制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

  润滑系——减少摩擦力, 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点火系——适时地向汽油发动机提供电火花( 柴油发动机无点火系)

  起动系——使曲轴旋转完成发动机起动过程。

  2. 3 汽车发动机技术的进展 1.

 汽油机之前的摸索阶段, 18 世纪中叶,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 此后人们开始设 想把蒸汽机装到车子上载人。

 2. 1858 年, 定居在法国巴黎的里诺发明了煤气发动机, 并于 1860 年申请了专利。发动机用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取代往复式蒸汽机的蒸汽, 使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 用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爆发。

 3.

 四冲程发动机其实早就由德国人奥托研制出来了。

 但应用的汽车上不得不提戴姆勒, 他由于协助奥托研制四冲程发动机的原因而成为了第一个将四冲程发动机装上汽车的人。

 4.

 化油器最早诞生于 1892 年, 化油器已经分为五部分:

 主供油系统、 起动系统、怠速系统、 大负荷加浓系统(省油器)

 和加速系统。

 五部分的作用在于:

 根据发动机在不同情况下的需要, 将汽油气化, 并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成可燃混合气, 及时适量进入气缸。

 5.

 电喷提供最早出现于 1967 年, 由德国保时捷公司研制的 D 型电子喷射装置,随后被用在大众等德系轿车上。

 这种装置是以进气管里面的压力做参数, 但是它与化油器相比, 仍然存在结构复杂, 成本高, 不稳定的缺点。

 针对这些缺点, 波许公司又开发了一种称为 L 型电子控制汽油喷射装置, 它以进气管内的空气流量做参数, 可以直接按照进气流量与发动机转速的关系确定进气量, 据此喷射出相应的汽油。

 6.

 缸内直喷发动机, 当欧美厂商意识到电喷技术的研发已经进入瓶颈期, 于是缸内直喷技术成为了各大厂商的主攻方向。

 目前市场上备受关注的缸内直喷发动机包括:

 奥迪 FSI 缸内直喷发动机、 凯迪拉克 SIDI 双模直喷发动机。

 与电喷发动机相比, 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喷油嘴被移到了汽缸内部, 因此缸内油气的量不会受气门开合的影响, 而是直接由电脑自动决定喷油时机与份量, 至于气门则仅掌管空气的进入时程, 两者则是在进入到汽缸内才进行混合的动作。

 由于油、 气的混合空间、 时间都相当短暂, 因此缸内直喷系统必须依靠高压将燃油从喷油嘴压入汽缸, 以达到高度雾化的效果, 从而更好的进行油气混合。

 7.

 CVVT:

 (连续可变的气门正时系统) 、 VVT-i:

 (智能可变配气正时系统) 、 FSI(缸

  内直喷分层燃烧引擎) 、 MDS:

 (可变排量发动机) 、 发动机涡轮增压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发展 3

 汽车的新技术 3. 1

 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 就是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 VTEC 机构:

 一般发动机每缸气门组只由一组凸轮驱动, 而 VTEC 系统的发动机却有中低速用和高速用两组不同的气门驱动凸轮,并可通过电子控制系统的自动操纵, 进行自动转换。

 采用 VTEC 系统, 保证了发动机中低速与高速不同的配气相位及进气量的要求, 使发动机无论在何速率运转都达到动力性、 经济性与低排放的统一和极佳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 发动机采用可变配气定时技术获得上述好处的同时, 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换句话说, 就是没有对于发动机的工作强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VTEC 的设计就好像采用了两根不同的凸轮轴似的, 一根用于低转速, 一根用于高转速, 但是 VTEC 发动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将这样两种不同的凸轮轴设计在了一根凸轮轴上。

 本田发动机进气凸轮轴中, 除了原有控制两个气门的一对凸轮(主凸轮和次凸轮)

 和一对摇臂(主摇臂和次摇臂)

 外, 还增加了一个较高的中间凸轮和相应的摇臂(中间摇臂)

 , 三根摇臂内部装有由液压控制移动的小活塞。

 3. 2

 汽车可变配气正时技术 在发动机低速时, 小活塞在原位置上, 三根摇臂分离, 主凸轮和次凸轮分别推动主摇臂和次摇臂, 控制两个进气门的开闭, 气门升量较少, 情形好像普通的发动机。

 虽然中间凸轮也推动中间摇臂, 但由于摇臂之间已分离, 其它两根摇臂不受它的控制, 所以不会影响气门的开闭状态。

 发动机达到某一个设定的高转速时, 电脑即会指令电磁阀启动液压系统, 推动摇臂内的小活塞, 使三根摇臂锁成一体, 一起由中间凸轮 c 驱动, 由于中间凸轮比其它凸轮都高, 升程大, 所以进气门开启时间延长, 升程也增大了。当发动机转速降低到某一个设定的低转速时,摇臂内的液压也随之降低, 活塞在回位弹簧作用下退回原位, 三根摇臂分开。

 整个 VTEC 系统由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

 控制, ECU 接收发动机传感器(包括转速、 进气压力、 车速、 水温等)

 的参数并进行处理, 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通

  过电磁阀调节摇臂活塞液压系统, 从而使发动机在不同的转速工况下由不同的凸轮控制, 影响进气门的开度和时间, 这就是汽车可变配气正时技术。

 3. 3

 稀燃发动机技术 稀燃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采用立式吸气口方式, 从气缸盖的上方吸气的独特方式产生强大的下沉气流。

 这种下沉气流在弯曲顶面活塞附近得到加强并在气缸内形成纵向涡旋转流。

 在高压旋转喷注器的作用下, 压缩过程后期被直接喷注进气缸内的燃料形成浓密的喷雾, 喷雾在弯曲顶面活塞的顶面空间中不是扩散而是气化。

 (1)

 提高压缩比 , 采用紧凑型燃烧室, 通过进气口位置改进使缸内形成 较强的空气运动旋流, 提高气流速度; 将火花塞置于燃烧室中央, 缩短点火距离;提高压缩比至 13:

 1 左右, 促使燃烧速度加快。

 (2)

 分层燃烧 , 如果稀燃技术的混合比达到 25:

 1 以上, 按照常规是无 法点燃的, 因此必须采用由浓至稀的分层燃烧方式。

 通过缸内空气的运动在火花塞周围形成易于点火的浓混合气, 混合比达到 12:

 1 左右, 外层逐渐稀薄。

 浓混合气点燃后, 燃烧迅速波及外层。

 为了提高燃烧的稳定性, 降低氮氧化物, 现在采用燃油喷射定时与分段喷射技术, 即将喷油分成两个阶段, 进气初期喷油, 燃油首先进入缸内下部随后在缸内均匀分布, 进气后期喷油, 浓混合气在缸内上部聚集在火花塞四周被点燃, 实现分层燃烧。

 (3)

 高能点火, 高能点火和宽间隙火花塞有利于火核形成, 火焰传播距离 缩短, 燃烧速度增快, 稀燃极限大。

 有些稀燃发动机采用双火花塞或者多极火花塞装置来达到上述目的。

 4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4. 1

 汽车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应用 大众汽车 FSI 汽油直喷技术是直喷式汽油发动机领域的一项创新的革命性技术。

 想要了解大众的造车理念,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它杰出的 FSI 汽油直喷技术。

 FSI 技术与普通发机供油最大的不同是:

 一个做功循环内, 两次供油。

 第一

  次喷油在吸气冲程开始喷入部分的油, 让汽油跟空气充分混合, 另一次是在压缩冲程的末尾活塞接近上止点时再喷入部份汽油, 让火花塞周围形成较浓混合气,利于点火。

 而活塞顶部的凹陷, 则让进气在整个时间内一直成为强烈的涡流, 利于混合气的充分混合及气化。

 由于第二次注油时接近压缩冲程结束, 气缸内压力很高。

 此时, 普通的喷油压力对付不了。

 直喷式汽油发动机需要采用类似于直喷式涡轮柴油发动机的技术, 通过一个活塞泵提供所需的 1 00 巴以上的压力,将燃料准确提供给位于汽缸内的电磁喷射器。

  为了实现汽油直接喷射, 喷油嘴的位置由原来的进气歧管处直接安在了燃烧室的上方, 同时, 高压电磁喷油嘴将燃油喷射时间要控制在几千分之一秒内。

 不要小瞧这一点小小的变动, 这种技术在提供更大的输出功率和扭矩的同时, 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并且减少了排放。

 而这点小小改动的同时, 是对工艺和材料更高的要求。

 4. 2

 汽车发动机可变配气正时技术的应用 可变配...

篇五: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

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审核

  设计(论文)

 题目:浅谈电控发动机的故障与检修

  姓

  名

  易强

  所 在 学 院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专 业 班 级

 汽运 0901 班

  学

  号

 200912230143

 指 导 教 师

 仇雅莉

 2012 年 3 月 15 日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 汽车行业的发展亦是突飞猛进, 汽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 既然是“工具” 就少不了保养、 维护及修理; 然而作为汽车的心脏:

 发动机的护理则是重中之重。

 本文就现代汽车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控发动机(电控部分)

 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叙述其工作原理和组成, 然后主要讲电控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和电控发动机与传统发动机,区别最大的燃油供给系统的分析和检修; 在此基础上列举了 个别车型的故障实例分析等。

 内容深入浅出, 简明翔实, 注重理论和应用并举。

 关键词 :

 电控发动机;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电子控制单元; 传感器; 执行器; 故障诊断与维修

 目

 录 摘

 要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目

 录 ..................................................................................................................................................... 3 第 1 章

 电控发动机的总论 ................................................................................................................ 6 (一)

 电控发动机的概述 ............................................................................................................ 6 (二)

 电控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 6 (三)

 电控发动机的组成 ............................................................................................................ 7

  (1)

 电子控制系统……………………………………………………………………..8

  (2)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9

  (3)电子进气系统……………………………………………………………………..10

  (4)

 点火系统……………………………………………………………………….....11 (四)

 电控发动机的特点 ............................................................................................................ 8 第 2 章

 电控汽油喷射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 ................................................................................... 9 (一)

 电控汽油喷射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工作原理 .......................................................... 9 (二)

 电控汽油喷射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组成 ................................................................ 10 (1)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类型 ....................................................................................... 10 (2)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优点 ....................................................................................... 11 第 3 章

 电控发动机的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 16 (一)

 ........................................................................................................................................... 16 (二)

 ........................................................................................................................................... 16 (三)

 ........................................................................................................................................... 18 第 4 章 北京现代轿车电控发动机维修实例 ................................................................................... 19 (一)

 北京现代伊兰特悦动车启动困难 ................................................................................. 19 (二)

 北京现代伊兰特 1 .8L 轿车空调系统不制冷故障现象诊断与排除 ......................... 20 第 5 章 电控发动机的注意事项........................................................................................................ 22 结束语 ................................................................................................................................................... 24 参考文献 ............................................................................................................................................... 25 致

 谢 .................................................................................................................................................. 26

 电控发动机的概述

  电控发动机与化油器式发动机最大的不同在燃油供给系。

 电控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取消 了 化油器, 却增加了 不少电子自 动控制装置。

 其中 包括许多传感器, 执行元件和 ECU。

 是利用 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各种传感器, 将不同的物理量分别转换成电信号,由电脑, 即电控单元( ECU)

 对其燃料系统、 点火系统、 发动机怠 速、 排放和进气等进行集中控制, 使发动机具有良好的动力性、 经济性、 排放性和稳定的怠 速。

 电控发动机不仅要完成化油器所要完成的任务, 而且要完成化油器难以完成的任务。

 例如, 使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浓度能控制在所需要的范围内 。

 化油器式发动机油路和电路划分的非常 清楚, 互相影响不大。

 而电控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增加了 电子控制部分, 这就使得油路和电路相互联系, 它 不仅影 响发动机燃油系的工作, 而且还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由 于电控发动机电子控制装置的增加, 这就使发动机的整个结构(包括电控系)更为复杂。

  电控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以发动机转速和负荷作为反映发动机实际工况的基本信号, 参照由 试验得出 的发动机各工况相对应的喷油量和喷油定时脉谱图来确定基本的喷油量和喷油定时, 然后根据各种因素( 如水温、 油温、 、 大气压力等)

 对其进行各种补偿, 从而得到最佳的喷油量和喷油正时或点火定时, 然后通过执行器进行控制输出。

 电动发动机的组成 1、 电子控制系统 2、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3、 电子进气系统 4、 点火系统

 一、 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信号输入装置( 各种传感器)

 、 电子控制单元( ECU)

 、 执行元件

  电控单元(ECU)

 :

 ECU 是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

 它完成发动机各种参数的采集和喷油量、 喷油定时的控制, 决定整个电控系统的功能。

  传感器:

 将发动机工况与环境的信息通过各种信号即时、 真实的传递到 ECU。

 换句话说,ECU 所了解到的只是一个由诸多信号所构成的发动机。

 所以, 传感器信息的准确性、 再现性与即时性就直接决定控制的好坏。

  执行器:电控系统要完成的各种控制功能, 是靠各种执行器来实现的。

 在控制过程中,执行器将 ECU 传来的控制信号转换成某种机械运动或电器的运动, 从而引起发动机运行参数的改变, 完成控制功能。

 传感器 执行器 ECU 信号输入装置 电子控制单元 执行元件

 发动机电控系统待测量参数

  识别气缸的凸轮轴位置; 曲轴位置; 发动机转速; 进气管绝对压力 ; 空气质量流量; 冷却水温度; 进气温度; 节气门 位置; 爆燃信号; 排气氧含量; 排气再循环率;燃油泵电压; 发动机起动拖转信号; 车速。

  优点 1、 提高了 发动机动力 性、 经济性及排放性能

  2、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可按照运行工况的不同, 对喷油参数( 如喷油量、 喷油定时、 喷油压力 、 喷油速率等)

 进行最优的综合控制。

  3、 控制功能齐全

 4、 控制精度高, 动态响应快 ( 采用 电磁阀控制喷油量, 可以很精确喷油定时的控制精度高于 0.5℃ A。)

  5、 提供故障诊断功能, 使可靠性得以提高 6、 改善了 发动机的低温起动性能。

 7、 怠 速平稳, 工况过渡圆滑。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一、 传统化油器式汽油机与电控燃油喷射式汽油机的区别 传统化油器式汽油机通过化油器来完成汽油和空气的混合, 再通过节气门进入气缸进行工作。(通过节气门进入气缸的是混合气)

  现代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式汽油机, 以直接与间接测出的空气量信号为基础(传感器),由电控单元计算出发动机燃烧所必需的汽油量, 对喷油器提供开启信号, 通过喷油器(执行器)

 的开启给发动机提供适量的燃料。

 (通过节气门进入气缸的是空气)

  二、 电喷系统的形式

  1.按喷射位置分为:

 A、 缸内喷射将……汽油直接喷入气缸, 需高压喷射、 喷射压力一般为 3—4MPa, 成本较高。

 B、 缸外喷射(进气管喷射)

 ……将汽油直接喷入节气门上方或进气门前, 这种喷射方式对喷油压力要求较低, 属于低压喷射, 喷射压力一 般为 0.25MPa。

 2、 按喷射方式分:

  A、 连续喷射……喷油持续整个循环过程, 喷油量取决于喷油压力, 不存在喷油正时。

 B、 间隙喷射……(脉冲喷射、 定时喷射)

 由电脑控制、 每缸都有限定的喷油持续时间, 有喷油正时。

 (1)、 同时喷射……多用于四缸机, 一个工作循环喷油两次, 又叫“半油量喷射”。喷油器打开持续喷油时间在 2—10S 之间。

 如工作顺序为 1—3—4—2 时, 当 1 缸在排气上止点时、 喷一次油。

 当 4 缸在排气上止点时、 喷一次油。

 (2)、 分组喷射……多用于六缸机或八缸机。

 六缸机 1、 3、 5 缸为一组, 2、 4、6 缸为一组, 交替喷油。

 如工作顺序为 1—5—3—6—2—4 时, 当 1 缸在排气上止点时、 第 1、5、 3 缸喷一次油。

 当 6 缸在排气上止点时、 第 6、 2、 4 缸喷一次油。

 (3)、 顺序喷射(FLASH)……多用于单点喷射或多点喷射。

 如四缸机间隔 180° 曲轴转角喷油一次。

 起动发动机或由于故障而进入故障保险模式时, 采用多点同时喷射方式。

 即在每一个发动机工作循环内, 向所有气缸同时喷油两次。

  二、 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如下 三、 特点

  1、 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1 )

 冷起动性能得到提高 (2 )

 加速性能得到改善 (3 )

 动力性能大大提高 (4 )

 工作稳定性能得到加强 2 、 具有良好的燃料经济性能 3 、 环保性能充分改善

  电控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 若发生故障, 用故障自诊断系统或使用专用的检测诊断设备诊断时, 无故障码显示, 或者是有故障码, 但不是故障的真正原因。

 此时若更换故障码所指示的相应部件, 故障仍然存在, 排除不了。

 这种故障就称之为疑难故障。

 亦称软故障。

 疑难故障的诊断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它要求维修人员要有相当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排除疑难故障往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 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故障的真正原因。

 电控发动机与化油器式发动机最大的不同在燃油供给系。电控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取消了化油器, 却增加了不少电子自动控制装置。

 其中包括许多传感器, 执行元件和 ECU。

 它不仅要完成化油器所要完成的任务, 而且要完成化油器难以完成的任务。

 例如, 使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浓度能控制在所需要的范围内。

 化油器式发动机油路和电路划分的非常清楚, 互相影响不大。

 而电控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增加了电子控制部分, 这就使得油路和电路相互联系, 它不仅影响发动机燃油系的工作, 而且还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由于电控发动机电子控制装置的增加, 这就使发动机的整个结构(包括电控系)更为复杂。

 由于结构复杂, 所以它的故障排除就更复杂和困难一些。

 特别是我们很多维修人员和技术人员对电控这一部分都不甚熟悉, 这就更增加了排除故障的困难。

 根据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各种故障现象, 疑难故障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一是间歇性故障;二是虚假性故障; 三是交叉性故障; 四是潜伏性故障; 五是人为故障。

 间歇性故障的特点是:

 时有时无, 不是持续性发生。

 征兆表现不稳定。

 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某些插头或导线接触不良所致。

 虚假性故障的特点是:

 故障现象以非电控形式出现, 故障真正原因难以查明, 而导致发生故障的真实原因不是机械部分, 而是电控部分。

 如某些传感器失灵, 误导 ECU 发出错误指令, 进而使故障恶性循环, 造成机件的严重损坏。

 交叉性故障的特点是:

 电控与非电控部分同时出现综合性故障, 非电控故障掩盖了电控故障, 此时只重视机械方面故障的排除, 而忽视和掩盖了电控系统方面的故障。

 潜伏性故障的特点是:

 有故障存在, 没有明显的故障征兆, 通常为隐蔽状态, 而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如受振动、 受热、 受潮湿)其症状才会显现出来。

 人为性故障的特点是:

 人为造成电控系统新的故障。

 其原因是驾驶员反映情况有误或车载自诊断系统...

篇六: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

一大众迈腾轿车B8L发动机电控系统勤 I J分析 杜秀波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24005) 摘要:针对一汽一大众迈腾 B8L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故障现象,利用诊断仪分析故障原因在于发动机电控系统基本控制逻辑。

 关键词:电控系统;起动机;无法起动 中 圈分 类号:

 U461 文献标示码 :

 A 1故障现象 J9O7及相关电路,J9O7输出端87对地电压0 V,3O端O V,异常。说 打开点火开关,仪表显示无异常,起动发动机,起动机不工 明85端+B,86端0 V正常。J907线圈控制无异常,触点输入30供电 作,继电器J907吸合的声音。

 异常 (表1)。

 表1 2故障分析 根据现象,初步分析故障范围。用遥控器可以正常开启车门,

 打开点火开关,转向盘可正常转动,说明防盗系统已经解除,仪表 显示正常,起动继 电器J907有吸合动作 ,表明车辆供电正常且起 动条件已经满足。因此故障可能为,起动机控制线路异常故障、起 动机自身故障和控制系统故障。

 图1起动 电路 控制逻辑图 3诊断思路及过程 如图1所示,用VAS61 50D (大众汽车专用诊断仪)读取故障 码,诊断仪与发动机控制单元(J623)通讯正常,发动机控制单元故 障码 1 5281 (起动机继电器,电路电气故障)。根据故障代码的形 成机理,说明发动机起动l ~, 1-J623 (发动机控制单元 )检测~JJg06 (起动机继电器1)J907 (起动机继电器2)线圈控制电路的电压 从+B——0V的变化 ,但却检 测不 到反馈信号 电路的电压O V—— 十B的变化,同时发动机也没有转动。根据故障代码诊断信息,故 障可能原 因有继电器J906及相关电路存在故障,继电器J907及触 点电路存在故障,SB22或SB23及两者电路同时存在故障⋯。

 先检测起动机5O插头上端的SB22或SB23保险的电压,确定 故障所在。P挡下踩制动按下起动键,用万用表测量SB22下端对 地电压OV,上端对地电压0 V,说 明SB22供 电异常。检查继 电器 测试参数 87 30 85 86 标准描述 +B +B +B o v 测试结果 o v o v +B 0 V 是否正常 否 否 是 是 3.1 J907继电器测试结果 检查J906输 出端87及J9O6相关电路 ,J906输 出87端对低 电 压0 V,J9O6触点供 电30对地 电压+B,线圈85电压+B,86对地电 压+B。说明J906线圈两端及触点输入30均无异常,但87信号无输 出,说明继电器损坏 (表2)。

 表2 测试参数 87 3O 85 86 标 l描述 +B +B +B 测试结果 0 V +B +B O V O V 是否正常 否 是 是 3.2 J906继电器测试结果 由于J906损坏 ,造成触点无法吸合,起动机控制信号异常,导 致起动机不能运转。更换相同规格且状态良好的继电器后,起动机 运转正常。

 4结束语 排除起动故障首先应熟悉起动控制电路图,掌握起动控制逻 辑。充分利用汽车故障诊断仪,熟读维修手册,确定诊断方案,还 要有丰富的维修及诊断经验,才能快速排除故障。

 【参考文献】

 【1】赵凤杰, 汽车电器设备构造维修,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杜秀波 (1986一),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汽车运用与维修。

 2017.12 0 085

篇七: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

05年6月第六章第六章 柴油机电控技术简介柴油机电控技术简介

 2005年6月

 2005年6月下一页

 2005年6月

 2005年6月“”“”/

 2005年6月123456

 2005年6月1

 2005年6月2

 2005年6月3。

 2005年6月4ECU

 2005年6月5

 2005年6月6ECU

 2005年6月

 2005年6月1.2.3.4.5.6.7.8.9.

 2005年6月1.

 2005年6月2.

 2005年6月3.

 2005年6月4.ECU

 2005年6月5.EGRECUEGREGR

 2005年6月6.

 2005年6月7.ECU

 2005年6月8.“”

 2005年6月9.ECUECU

 2005年6月——ECU——。

 2005年6月1.(1)(2)(3)(4)

 2005年6月2.ECU3.ECU

 2005年6月

 2005年6月下一页

 2005年6月DensoBoschECDEDCV1ZexelCOVECZexelCOPECEDRBoschCaterpillarPEEC

 2005年6月“”“”“”下一页

 2005年6月ZexelModel-1DetroitEUP13DDECBoschSorenson“Pump/Pipe/Valve/InjectorPPVI”

 2005年6月“””“”“

 2005年6月“”“”下一页

 2005年6月下一页

 2005年6月————下一页

 2005年6月————NOX下一页

 2005年6月

 2005年6月

 2005年6月l—5—92—6—103—7—4—8—ECU

 2005年6月l—ECU5—2—3—46ECU

 2005年6月13

 2005年6月1ECDV1ECD—V1

 2005年6月3ECD—V3ECD—V1ECD—V3ECUECUECD—V3

 2005年6月L—TECECU

 2005年6月

 2005年6月CaterpillarHEUIHEUI“”ECU

 2005年6月ECDU2ECDU2ECU“”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新技术分析7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