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6篇

时间:2022-10-09 12:05: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6篇《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6篇,供大家参考。

《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6篇

篇一:《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I

  论文提要 论文提要 美国国家会计总署(GAO,2000)指出,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检查和平衡来克制浪费、舞弊、滥用职权和管理不当,是保证组织运行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不能实现对经营和财务活动的“有效控制”,那内部控制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有效的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控制为实现其目标所提供的保证过程。

 本文在介绍内部控制发展史的基础之上, 结合现代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公司治理机制等理论, 从设计和执行角度分析了我国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设计不到位,执行效果未达到预期等。并分析了其成因,如管理者意识薄弱,执行人普遍素质不高,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COSO、SOX404 等西方国家先进研究成果,从控制因素角度入手,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总结了如何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 包括从立法角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思想意识、利用穿行测试等科学的测试方法监督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等。

 在本文论述过程中,笔者的分析探讨没有止步于理论层面,而是辅以详实的案例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意见,这意味着文中提到的解决方法不仅仅停留在构想方面,而是可以在我国成功应用的有现实借鉴意义的分析、说明及建议。

  主题词:主题词:内部控制

 设计有效性

 执行有效性

 SOX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II Abstract State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GAO, 2000) pointed out that a stro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checks and balances restraint waste, fraud, abuse and mismanagement, is to ensure that the organization runn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nternal control the history of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 the theory of risk managem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summed up China"s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ness of missing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design is not in place, the Executive effects have not met expectation sand so on. And analysis of its causes, such as weak managers consciousness, the executor of the general quality is not high, the lack of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s. Combination COSO, SOX404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advanced research results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olling factors in our country should be how to establish sound and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he author"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including proposed legislation to increase the punishment for violations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deology, through testing and other scientific testing methods of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Discussion on the author"s analysis does not stop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but supplemented with the different scenarios proposed targeted improvement in opinions not stop at concep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solution mentioned in the text, but can realistic analysis of the reference in China"s successful application, instru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effective desig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SOX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III 目录 目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2 1.2.1

 研究方法.......................................................... 2 1.2.2

 研究思路.......................................................... 3 1.2.3

 论文结构.......................................................... 5 2

 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6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6 2.1.1

 国外内部控制发展.................................................. 6 2.1.1.1

 内部控制牵制阶段.............................................. 6 2.1.1.2

 内部控制系统阶段.............................................. 6 2.1.1.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7 2.1.1.4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7 2.1.1.5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 8 2.1.2

 COSO 框架 ......................................................... 8 2.1.3

 SOX 法案 .......................................................... 9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9 2.2.1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9 2.2.2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 10 2.3

 本文的创新........................................................... 10 3

 制约内部控制有效性发挥的因素............................................. 12 3.1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分类................................................. 12 3.2

 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 12 3.2.1

 控制环境......................................................... 12 3.2.2

 风险评估......................................................... 13 3.2.3

 控制活动......................................................... 13 3.2.4

 信息与沟通....................................................... 13 3.2.5

 监控

  .......................................................... 14 3.3

 判断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 14 4

 我国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 15 4.1

 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突破与贡献....................................... 15 4.2

 我国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问题分析及产生原因............................... 15 4.2.1

 我国设计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5 4.2.1.1

 认为内部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 16 4.2.1.2

 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资产安全性........................... 17 4.2.1.3

 认为内部控制越严格越好....................................... 17 4.2.1.4

 认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是拿来主义............................... 18 4.2.1.5

 风险评估因素下的问题及原因................................... 19 4.2.1.6

 控制活动方面的问题和原因..................................... 20 4.2.1.7

 监督方面的问题和原因......................................... 20 4.2.2

 我国执行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0 4.2.2.1

 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就是规章制度的建设......................... 2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IV 4.2.2.2

 认为内部控制主要是会计和审计部门的工作....................... 21 4.2.2.3

 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 22 4.2.2.4

 认为内部控制制定后即可一成不变............................... 22 4.2.2.5

 执行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23 4.2.2.6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方法..................... 25 4.2.3

 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的关系..................................... 26 5

 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 27 5.1

 设计有效性方面构建................................................... 27 5.1.1

 从环境因素考虑................................................... 27 5.1.1.1

 加强宏观法规法令方面的建设,加大惩处力度..................... 27 5.1.1.2

 加强管理层的认识............................................. 29 5.1.1.3

 灵活制定控制程序,强化重点................................... 29 5.1.1.4

 强化职责分工................................................. 31 5.1.1.5

 设立有效的授权机制........................................... 31 5.1.1.6

 强化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作用................................... 32 5.1.2

 从其它因素考虑................................................... 33 5.2

 执行有效性方面构建................................................... 34 5.2.1

 从环境因素考虑................................................... 34 5.2.1.1

 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水平、大力培养专门的审计人员............... 34 5.2.2

 从其它因素考虑................................................... 35 5.2.2.1

 采用测试方法,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效果........................... 35 5.2.3

 内部控制程序执行的效果如何....................................... 35 5.2.4

 加强信息披露..................................................... 36 5.3

 内部控制的缺陷....................................................... 37 6

 结论..................................................................... 39 6.1

 结论................................................................

 39 6.2

 启示................................................................

 39 致谢 ....................................................................... 41 参考文献.................................................................... 42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第 1 页 共 44 页 1

 引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为了扩充经营实力,纷纷拟向海外市场申请上市, 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角逐中力争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制约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使得我国企业在海外独立上市的过程中显得困难重重。尤其是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方面的滞后性,已经成了制约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学者们开始看到了内部...

篇二:《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内部控制可谓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时,在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整理和分析。

 [ 关键词] 内部控制;理论 蛰 探讨;应用探讨 一、我国内 蛰 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 蛰 本文所选的样本主要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以内部控制为篇名搜索,从 1999 年到 2008 年,总共有 9912 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 215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水平, 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我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脉搏,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人员的前瞻性,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就能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美国一直是一个在健全法律和制定政策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涉及内部控制的就先有 COSO 报告,后有 SOX 法案的颁布和 COSO 委员会出台的 ERM,目前都被认为是规范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标准。除了美国以外,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 ”、“中航油事件 ”等事件,针对这些个案,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具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章比较多,本文首先选择会计类国家级核心期刊《会计研究》上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章进行综述,还有一部分文章取自《会计之友》、《财会通讯》等会计类核心期刊。论述的方面也主要是按照上述(二)中的分类进行阐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二、 蛰 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和借 蛰 鉴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 SOX 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 SOA404 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 SOA404 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 影响公司竞争力。(黄京菁,2005)虽然他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 SOA404 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 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李若山,徐明磊,2005)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 ERM 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 另外,在《会计研究》期刊上,还有一些财政部以考察团形式对国外不同特点的国家内部控制进行考察、分析。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也将给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给予启示。如: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英国和法国企业内部控制

 考察报告,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监管和内部控制考察报告等。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蛰 三、 蛰 国内内部控制的理论探讨 1.内部控制的概念探讨 蛰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国内在对内部控制文献介绍时也主要是以引入内部控制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和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来进行讨论。比如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三种提法(朱荣恩,2001),就分别对应美国的二因素法、结构三分法和 COSO 报告,当然我国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就是根据国情需要对会计控制和对内部控制实质的探讨。

 蛰蛰蛰蛰蛰蛰蛰蛰蛰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 在中国较早期的文献中对内部控制概念的讨论较多,且先是主要以会计控制为讨论对象的。广义的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也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所谓“对会计的控制”则是指对会计工作及其质量所进行的控制 ,这是对控制者所进行的一种再控制。(阎达五,宋建波,2000)这种定义主要还是在会计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来认识控制,把控制的方法和途径局限在会计这个领域,这也主要基于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应用,主要还是会计内部控制。再比如从实质上来看,用契约理论解释,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就契约本身而言,企业与市场的区别主要在于契约的完备性程度不同。所以,企业的存在有其必然性,这种不完备性也就视为减少交易成本收益的一种代价或成本。为了在取得低交易成本收益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控制机制,来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刘明辉,张宜霞 2002)可见我国学者也在使用实践和理论来深化对内部控制的理解。

 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 在内部控制的文章中,以委托代理理论、外部性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权力配置理论等为基础,研究如何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探讨的文章非常之多,因为内部控制是在一个企业中实施的,他的实施环境自然就是公司的治理情况,但是就是说公司治理就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吗?学者对这个问题还持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根据所引文献,研究者对两者关系也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从开始的只是描述联系的模糊界定到后来的界定边界和分析相互作用,也见证了研究者们认识的逐渐成熟。本人认为有下面几个有代表性的阶段、观点。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墟 墟 墟 墟 墟 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出资者(企业所有者),他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他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手段间接地进行控制。而会计控制是以一定的市场经济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这个博弈规则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代理合约。出资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主要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借助于这一机制来引导经营者行为是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主要方法。并提出广义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原则,要结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会计环境。(冯培根,2000)我觉得应该是没有把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严格加以分析、区分,只是点出了他们之间不可忽视的联系和作用,即用内部会计控制来加强公司治理,但却没有明确给出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公司治理是源头 (高层组织结构源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是中间机制,执行层组织结构则是末端,三者之间有两个交叉区域,公司治理结构变革追求治理效率,组织结构变革追求经营效率,这些变革共同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的根本原因。(程新生,2004)这个论述就不仅仅局限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关系,而是界定了他们的范围、区别和联系,又更走深了一步。或

 者把这种观点叫做“环境论”,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还包括(阎达五、杨有红, 2001)、刘明辉、张宜霞 (2002)、张安明(2002)。

 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是相互链接或关联的,主要表现在目标上具有的衔接性,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公司治理结构目标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公平和效率目标,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目标即信息真实、资产安全和效益提高基础上的。内容也关联。在公司治理结构三种权力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监督权主要由股东、监事会行使而独立于企业的业务系统外 , 决策权和执行权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岗位和个人,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上述可知,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 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既有分离区域,也有交叉领域。并认为:“嵌合”更能准确地描述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李连华,2005)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在前面环境论的基础上,更突出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的关系。

 3.国内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探讨 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 这几年在我国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有一些比较显著的进展,如《会计法 》中规定,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把这一规定作为单位负责人必须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之一。财政部在 2001 年~2006 年先后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的“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 ”、“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工程项目”、“固定资产”、“存货 ”、“筹资”、“对外投资”、“担保”等一系列用于指导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背景、总体思路、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并就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其他相关会计法规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试行等问题都有研究。但是对比美国还存在没有理论框架支撑、控制方法单一、层次还比较低的不足。

 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墟 此外,除了在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国证监会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方面,只局限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类上市公司,要么局限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针对普通上市公司而言,年度报告的披露,虽然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就公司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发表独立意见,但是该披露要求仅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具体评价意见;对于年报摘要,更是允许公司监事会在认为企业已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时免于披露。一般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仍处于自愿披露阶段。我国内部控制的法制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比国外尚存较大差距。就目前的内部控制相关政策中,对于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规性要求,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强制性文件。对比美国更具强制性和规范性的披露制度,我国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定期报告的重要内容,建议随同年度报告一起披露,增强他的强制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宜采取相对固定的格式,要研究探讨应该予以披露的内容 还要统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和审核的标准。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2006 年 7 月 15 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正式成立,历时几年的讨论,新的内部控制规范标准也已出台并于 2009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的制度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也必将引起学术界和理论的一轮新的讨论和实践。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墟 参考文献:

 墟

 [1]李若山徐明磊:2005. COSO 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 [2]李连华聂海涛:2007.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1985~2005.会计研究,3 [3]程新生:200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4 [4]李心合:2007.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会计研究,4 [5]林钟高郑军:2007.基于契约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会计研究,10 [6]阎达五宋建波:2000. 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会计研究,3

 [7]谢志华:2007.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10 [8]李连华.2002. 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10 [9]冯培根:2000. 会计控制的委托代理分析. 会计研究,11 [10]刘明辉张宜霞:2002. 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8 [11]刘造林,董明.2009 中关内部控制发展及比较研党[J].财会通讯,,3 [12]郑君国.2009 中荧内部控制规范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会...

篇三:《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6管 理 MANAGEMENT2010 11我 国 内 部 控 制 评 价 相 关 文 献 综 述■ 高兴 王伟 湘潭大学商学院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 ( 2010 ) 11-256-03摘 要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内部控制得到发展,内部控制评价开始受到关注,但此时内控评价只是停留在对其简单认识上。众多专家、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深入,而企业也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开始积极推进内控评价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规范政策,同时学术界也加强了对内部控制评价相关问题的研究。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 风险评估一、法律法规建设方面1999 年,《证券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提出公司必须聘请具有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2000 年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说明,同时注册会计师必须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其风险管理系统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作出报告。2002 年,《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指出注册会计师接受被委托单位的请求后,应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发表审核意见,出具审核报告。2004 年 9 月,银监会于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该办法体现了内控评估的思想,提出内部控制评价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2006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颁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这两个报告都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进行年度评价时,应参照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核实。2008 年 6 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局、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执行该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估报告,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 年《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出台,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目的、内容、程序等进行规定,为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依据,是我国第一部正式意义上的内控评价文件。二、学术界有关内控评价的研究这一时期,除政府出台相关的规范文件指引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外,我国学者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研究有:王立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探讨了如何运用可靠性理论提高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评价的效果。采用模型评述企业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评价时,应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图设计内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框图。陈汉文,张宜霞指出对企业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时,主要采用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法两种方法。而风险基础法可充分考虑企业的特定情况,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和更广泛的灵活性。关于构建内部控制指标体系研究有:张谏忠,吴轶伦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宝钢的运用为案例,详细说明了宝钢运用调查问卷,作业层级评价标准分析风险控制点,制作“风险控制矩阵”并实施整改的过程。戴彦通过对 A 省电网公司的研究,依据层次分析法等设计权重指标实施评价,重点提出在企业庞大的体系运作下,要找准切入点进行评价。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以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为案例,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建立流程图与指标体系详细说明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评价。借助案例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研究的有:于增彪,王竞达,瞿卫菁借助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分析,指出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界定与其评价主体密切相关,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内控评价目标的界定是不一致的。内控评价要以风险管理为基准,重视风险测试与风险评估。吴水澎运用 COSO 报告的标准与评价方法,对亚细亚集团内部控制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亚细亚集团在内部控制的五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并指出我国的内部控制的改进应由权威部门制定统一的标准,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做出强制性安排。其他方面,朱荣恩从《萨班斯—奥克斯利》404 条款出发,对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最新进展进行详细论述,提出应如何对我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评价,指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不仅需要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强制性规定,还需要企业设计科学的规范,为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张龙平从内控评价实务着手,通过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分析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目标、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要求及其责任划分。杨有红在 2009 年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披露状况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披露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与未披露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发现前者在内部控制方面更有效。三、总结从我国内部控制评价发展来看,我国正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内控评价规范体系。从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的内部控制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正由自愿性逐渐过渡到强制性;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内容更加全面,特别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相关文件的出台,我国企业在加强内部控制评价方面有了科学的依据。参考文献:[1]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会计研究.2006.02[2]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法的比较.会计之友.2009.03.

篇四:《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 内部控制理论国外研究状况分析内部控制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

 内部控制, 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

 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大体经历了萌芽期、 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即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从 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 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

 内部控制在 50 年时间内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经历近 40 年, 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只有 5 年时间。

 内部控制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除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 外部尤其是政府的推动亦是关键因素。

 在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 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80 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 破产事件导致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的恰当性提出了 疑问,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恰当性, 由此成立 Treadway 委员会( 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并发表了著名的 COSO 报告。20 世纪 80 年代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 也对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SEC 在 1980 年的 S—X 规则 303 条款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 MD&A) ”的信息。

 MD&A 要求揭示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相关的当前和未来的流动性和其它情况, 所以要求向公众提供更多未来经管责任的情况,

 包括内部控制等内容。“安然” 事件发生后, 美国国会于 2002 年 7 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arbanes‐OxleyAct), 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 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检查等。

 COSO 报告指出: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 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

 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 监督五项要素构成。

 COSO 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 代表着国际上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最高研究水平。

 此后发布的其他一些有关内部控制的报告( 如加拿大的 COSO, 英国的 Cadbury, 南非的 King, 法国的 Vienot等等) 均以 COSO 的报告为模本。

 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也是以 COSO 的报告为基础的。

 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层甚至许多内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还停留在内部牵制的第一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职责分工、 岗位分离、 授权授信、 内部审计等” , 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根据 COSO 报告, 内部控制应理解为: “由管理当局设计( devised) ,董事会核准, 董事会、 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maintained) 的,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过程( pro—cess) ”。

 可见,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个过程, 但它本身不是目的; 它帮助实现的是多种既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和相互重叠的目 标; 它由人实

 施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组织内的所有人员对内控都有相应的责任;而且内部控制为企业管理层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 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二、 内部控制理论国内研究状况分析我国的内部控制管理仍以政府为主导, 通过政府颁布的法规从外部要求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规范。

 已制定并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法规或政策为:1986 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 其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1997 年 1 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 以便于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 保证执业质量;1997 年 1 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 , 其中将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 予以规定;1999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 , 将内控制度当作保障会计消息“真实和完整” 的基本手段之一; 2000 年 11 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消息披露编报规则》 ,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 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在招股说明书中专设一部分, 用来说其内控制度的完整性、 合理性和有效性; 2001 年 6 月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 试行)》 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由此看出, 我国在正式法规中最早使用内控的为 1986 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该规范只提到内部会计控制, 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 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

 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 措施和程序”。

 该定义被以后财政部发布的其它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 所使用, 而在这些文件及《会计法》 中基本将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会计监督的一部分。

 中注协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比较宽泛, 在 1997 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中称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全,防止、 发现、 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 合法, 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 “包括控制环境、 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

 这是从审计角度定义的, 应用了 AICPA 在 1988 年提出的内控定义。

 证监会、 国家审计署、 中组部、 中纪委等部门的内容控制概念与上述两种大同小异: 证监会主要防范上市公司及金融、 保险机构的会计信息失真;国家审计署主要防范政府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资产流失和信息失真; 中纪委和中组部主要防范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等方面。

 财政部于 2001 年 6 月 22 日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 , 有如下特点:第一, 以单位( 企业) 自身为出发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出台以前的相关法规, 其对企业内部控制要求基本上是从其行业相关角度, 而非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是从制度基础审计的角度来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与《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 等法规是从信息披

 露的角度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予以要求。

 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是从企业自 身 的角度, 即从加强企业管理, 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改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角度为出发点来要求。

 从内部控制的产生来看, 它是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完成其主体内容构造的。

 第二, 目标定位明确具体。

 控制目标的定位是内部控制存在及存在形式的根本所在, 也是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以及进行内部控制设计、评价和考核的原则指导与参照。

 在我国提出《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之前,《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 将内部控制定义为: 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约有效进行, 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 发现、 纠正错误与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 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 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审计准则对要求进行评价的内部控制的限定处于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COS0 委员会在其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为: 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性。

 COS0 委员会报告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的范围更为宽泛, 尤其是取得经营的效率效果, 企业达到这一目标需涉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社会文化等“软环境” , 同时也涉及到确定经营效果的考核和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问题。

 第三, 基本构成直接以内容而非要素形式存在。

 COS0 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构成是要素式的, 由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 监督等五大要素组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的构成并未以要素的形式存在, 而是直接列出了 内部控制的内容, 这些内容包括: 货币资金、 实物资产、 对外投资、 工程项目、 采购与付款、 筹资、销售与收款、 成本、 费用、 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并且每一条款都将制定相应的具体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突出部分是强调了 建立风险控制系统, 强化风险管理, 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 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作为独立的内部控制的条款加以强调。

 这与我国当前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 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有关, 适合当前的现实需要,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第四, 内部控制条款有利于以业务循环进行设置。

 企业内部控制的设置, 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来进行, 同时应当兼顾可操作性和控制成本的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 要求: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落实到决策、 执行、 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 作为内部控制规范的具体规范, 依照其规定的相应程序, 可按照业务循环设置相应的流程图式, 在各个环节上设立互相制约的职能岗位, 确定其中的关键控制点来进行内部控制。

篇五:《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摘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以计华公司为例摘要近几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但是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 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 相应的内部控制规范和制度并不能有效执行, 致使我国经济活动中出现了经济舞弊、 提供虚假信息、 隐瞒重大事实、 违法乱纪以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无视风险等一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问题, 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缺失密切相关。

 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日益关注。

 有鉴于此, 本论文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回顾和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考察及存在问题成因分析的基础上, 以计华公司为例,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展开研究。

 这对于解决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把握未来发展态势, 跟上时代潮流,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具体而言,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 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探析三方面, 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该章在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后,回顾了“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结构、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 并从“控制论、 委托代理理论、 博弈论"三个角度, 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接着, 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两个视角, 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在本章中指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环境的不理想、 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备、 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以及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和独立性不够, 并进而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

 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 内部控制没有得到重视、 二元控制主体的矛盾、各种监督机制的弱化、 企业文化及内部控制执行者的素质与内部控制要求不协调等,以此作为后文实证研究的基础。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摘要最后, 从“计华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 “计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完善应注意的问题” 和“基于计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完善’ ’ 三部分, 较深入地对计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实证研究。

 指出了计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并针对计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在采购与付款环节、销售与收款环节以及货币资金业务上的改进办法。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现状成因计华公司实证分析II作者:

 彭君翔指导教师:

 孙永正

 S tu d yO nIn te r io r C o n lr o lS y ste mo f C h in e seE n te r p r iseA b str a c tS tu d yO nIn ter io rC o n tr o lS y ste mo fC h in e seE n ter p r ise- - B a se do nJih u aC o . , L td .A b str a c tR e c e n tly ,th en a tio n a l e c o n o m ic h a db e e nd e v e lo p e dinC h in a . H o w e v e r ,th en e wa n do ldsy ste m sinth ec o n v e r sio np r o cess, so m ee n te r p r ise sinth ein te r n a l c o n tr o lw ea k n esses,th ec o r r e sp o n d in gn o r m s a n d in tern a lc o n tr o l sy ste ma n d C a n n o t b e ef f ectiv elyim p le m e n te d , C h in a 's eco n o m ic a ctiv ities w h ic h h a v e e m e r g e din eco n o m ic f r a u d ,p r o v id in gf a lse in f o r m a tio na n dc o n c e a lin gm a ter ia lf a c ts, la w le ssn e ssa n dInth e b u sin e ssa ctiv ities o fen terp risesin d isr e g a r do f risl【, a n d so m e o th er issu e s w ith b r o a dr e p r e se n ta tio n . A n dth ee m e r g e n c eo fth e sep r o b le m sw ith C la im 'sin tern a l c o n tr o lsy ste mis c lo se lyr e la te d toth em issin g . T h ese p r o b le m s a risin gf r o mC h in a 'sth eo r ya n dp r a c tic eo fth ep r o f e ssio no fg ro w in gc o n c e r n . In v ie wo fth is, th isp a p e rin th e in te r n a l c o n tr o lr e v ie wo f releva nt th eo ries o f C h in a 'sen terp risesa n d th e sta tu s o f in te r n a l c o n tr o l a n din sp e c tio np r o b le m so n th eb a sis o fth ea n a ly siso fth ec a u se s, tota k e in toa cco u n t,a sa ne x a m p le o fth e in tern a l c o n tr o lsy ste mo fen terp risesla u n c h e d ap erf ect stu d y . T h is stu d yo fC h in a 'sen terp risesto so lv ep ra ctica l p r o b le m sf a cedb y ,g r a spth ed e v e lo p m e n ttr e n do fth ef u tu r e , k e e p p a c ew ith th e tren d o f th e tim e s o fg rea tth eo retica l a n dp r a ctica lsig nificance.Inp a rticu la r,th is p a p e r ,th em a inc o n te n tsin clu d e:F ir sto fa ll, f ro m ’ ’ in tern a l control¨ , ” interna lc o n tr o lo fth ee v o lu tio n a r y p r o cess"a n d” intern a l c o n tr o l o fth ep r in c ip leo f '’ th r ee, d escr ib edth e in te m a l c o n tr o l o fth eth eo retica lb a sis. T h ech a p tero nth een terp riseinth ec o n c e p to fin tern a l c o n tr o l, r e c a lle dth e” in tern a lrestra in ts, th e in te r n a l c o n tr 0 1sy stem , th ein tern a l c o n tr o l stru ctu re, th e o v e r a ll in tern a lc o n tr o lf r a m e w o r k , ac o m p r e h e n siv er iskm a n a g em en t, ” th ef iv esta g eso fd ev elo p m en t.A n df r o m ” co n tr o lth eo ry ,p rin cip a l—a g en t th e o r y ,g a m e th eo ry ” th ree a n g les, th ein tern a lc o n tr o l o fth ep rin cip le.T h en ,f ro m ” C h in a 's en terp rises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th e in tern a l co n tr o l” , ” C h in a 'sin tem a l c o n tr o l th ec a u s e s o fth ep r o b le mo f ’ tw op e r sp e c tiv e so nC h in a 'sen terp risesa n dth e sta tu s o f in tern a l co n tro l c a u s e s w e r ea n a ly z ed . Inth isch a p te r ,p o in te do u t C h in a 'sIII

 S tu d yO nIn te r io rC o n tr o lS y ste mo f C h in e seE n t e r p r is e ————A b str a c te n te r p r ise sth e sta tu s o fin ter n a l c o n tr o l:

 In te r n a l c o n tr o l e n v ir o n m e n t is n o tsa tisf a cto r y ,riskm a n a g e m e n tm e c h a n ismis n o tco m p lete, in f o r m a tio nm isc o m m u n ic a tio n w ith in th eo r g a n iz a tio n , in te r n a la u d it a n do v e r sig h tb o d ies d id n o t so u n den o u g ha n din d ep en d en ce.A n dth u s o f o u rin tern a l co n tro l th e c a u s e s o fth ep r o b le m :

 T h ein h e r e n t lim ita tio n s o fin tern a lco n tro ls, in tern a lc o n tr o ls d idn o t receiv e a tten tio n ,th ed u a l c o n tr o l o f th e m a inco n tra d ictio n s, th e w e a k e n in go fv a rio u s o v e r sig h tm e c h a n ism s, c o r p o r a tec u ltu r e a n din tern a lq砌ityc o n tr o l a n dth eim p le m e n ta tio no fth e in tern a l c o n tr o lr eq u ir em en ts, su cha sla cko fc o o r d in a tio n . A f te rth e te x ta s th eb a sic o fem p ir ica lresea rch .F in a lly ,f r o m ” JiH u aC o m p a n yth e sta tu s o fin tern a l c o n tr o l¨ , ¨ Ji H u aC o m p a n yin tern a l c o n tr o lsy ste ma n dim p r o v eth ed e sig nsh o u ldp a ya tte n tio ntoth ep r o b le m ” , a n d” ba sedO ild o lla r s, th e co m p a n y ‘Sin tern a l c o n tr o lsy ste m s im p r o v eth eem p ir ica l a na lysis¨o fth r e ep a r ts, o fd o lla rs m o r ein - d ep th ,th eco m p a n y ’ Sin tern a l c o n tr o lsy ste mtoim p ro v eth eem p ir ica lr esea r ch . T h a to fth e in tern a l c o n tr o lsy stem , th e im p r o v e m e n to f th e b a sicp r in c ip le sth a t sh o u ld b efollow ed . A nda d d ress o fth ec o m p a n yin te r n a l c o n tr o lsy stem ,th ee x iste n c e o fth ep r o b lem , p u tf o r w a r d inth ep r o cu r em en ta n dp a y m e n t lin k s, sa lesa n dreceiv a b les b u sin ess lin k sa n dm o n e yo nim pro vem ents.K e yw o rd s:

 In tern a lC o n tr o l S y ste mS ta tu sC a u se sJiH u aC o m p a n yE m p ir ica lA n a ly sisIVW rittenb y :

 P e n gJu n x ia n gS u p e r v ise dby :

 S u n Y o n g zh e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研究生签名:

 弛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苏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国家图书馆、 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二趣曰导师签名:

 一丞睦鸯—一日期:

 川, If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一绪论1. 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 1. 1选题背景一绪论20 0 2年连续发生“安然” 、 “世界通讯’ ’ 等财务欺诈事件, 对国际投资市场造成了重大损害之后, 美国国会出台了( 20 0 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 。该法案由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联合提出, 又被称作( 20 0 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 ( 简称《萨班斯法案》 或( so x法案》 )。

 法案对美国( 19 33年证券法》 、 ( 19 34 年证券交易法》 作了不少修订, 在会计职业监管、 公司治理、 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规定。该法案规定, 目前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包括在美国注册的上市公司和外国注册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都必须遵守该法案。

 该法案4 0 4 条款更规定, 上市企业必须保证公司管理层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系统及相应控制程序充分有效的责任体系, 同时提供管理层最近财年对内部控制体系及控制程序有效性的证明及内控机制评价报告。我国在美国及香港有很多上市企业,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中,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势必成为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投资者信心的必经之路。我国的上市企业, 以创造公司最大价值和为股东提供最大回报为宗旨, 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为目标, 努力构建与跨国企业集团相适应的体制框架、 运行机制, 在实施管理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方面,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制定的一系列具有现代企业治理特征的内部控制制度, 对于规范管理、 防范经营风险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在发展实践中已经制定了大量具有现代企业治理特征的内部控制制度, 逐步向现代化管理的目标迈进。

 通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 要远好于未上市公司; 但纵使如此, 在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 其中典型的案例有轰动一时的德隆财务报告舞弊案和红光实业财务报告舞弊案等。

 因此, 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己成为了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一绪论1. 1. 2研究意义近几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但是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 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 相应的内部控制规范和制度并不能有效执行, 致使我国经济活动中出现了经济舞弊、 提供虚假信息、 隐瞒重大事实、 违法乱纪以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无视风险等一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问题, 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缺失密切相关。

 在实务界,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只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 ’ , 流于形式, 有章不循, 仅仅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 审计, 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 文件和制度, 或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 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等, 有的企业拿“灵活性” 当借口, 不顾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 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有鉴于此, 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企业内部控制领域的研究日益关注; 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 直至8 0 年代, 才开始这一领域的探索。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领域内最具权威的标准, 也是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所依据的标准是20 0 1年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

 虽然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已有相当进展, 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还仅停留在制度论和结构论阶段, 只是从会计或审计角度研究内部控制, 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 可以看出,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认识尚不成熟。综上所述, 本论文拟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回顾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考察及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的基础上, 以计华公司为例、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展开研究。

 这对于解决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把握未来发展态势, 跟上时代潮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2国内外研究现状1. 2. 1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1)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内部牵制思想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 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一绪论理控制( 或称内部业务控制)两个部分, 前者在于保护企业资产、 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后者在于提高经营效率、 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

 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 逐步发现这两者是不可分割、 相互联系的, 因此在20 世纪8 0 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 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 并且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为控制环境、 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19 9 2年, C O S O 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 形成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思想, 并在1994年进行了增补。

 C O S O 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 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营运的效率效果、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其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 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

 "具体包括以下五要素:

 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和沟通、 监督, 这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又一新的里程碑, 此后西方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逐步统一起来。

 各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的C O C O 报告和巴塞尔委员会B a sel报告。而美国会计总署于20 0 1年重新修订了内部控制准则, 即全面接受了美国19 9 2年提出并于19 9 4 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成员、 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 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

 1、 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 2、 财务报告的可信性; 3、 对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

 为了实现上述的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应具备以下5个要素:

 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 监督。

 从美国对内部控制定义的研究来看, 内部控制目标不仅涵盖企业的会计系统控制, 而且还需要合理保证经营的效益性和管理的合法合规性。

 要达到该目标, 需要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活动,涉及到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详细分析。

 例如一些表面上看来不是财务上的风险也要加以考虑, 如防止涉及法律诉讼, 避免公众形象受损或在公众中处于窘迫的境地。

 虽然起初的影响好像与财务无关, 但这些风险最终可能会对财务产生影响。

 因此在内部控制中增加非财务目标, 其目的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可以看出C O S O 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的内容更为宽泛。

 同时, 美国的内部控制已将风险评估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 这一考虑是针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设置的。

 此外, 美国的内部控制已采用内部控制要素的观念, 内部控制的设立是按照业务循环及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一绪论每个业务循环的五项构成要素来进行的。20 0 4 年, 美国的S T E V E NJ. R O O T 在《超越C O S O "加强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一书中谈到了加强公司治...

篇六:《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

控制的发展趋势研究

  在未来新经济条件和形势下, 内部控制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和演变。

 1. 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措施将与企业实施的 ERP 计划紧密联系

 实施 ERP 计划将是企业大势所趋, ERP 包括企业的内外资源管理计划系统, 涉及到生产、 营销与销售、 采购与物资供应、 财务、 客户与供应商、市场与企业生产车间, 成本与风险、 人力和物资、 新产品开发与旧产品积压、 呆账坏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企业的任何有效决策与判断、 监督与控制、 精打细算与运筹帷幄都离不开 ERP 系统。

 内部控制活动与过程, 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设计与顺利运行当然也离不开 ERP 系统。

  2. 内部控制观念的变革

 传统的财务主要是有形资产财务, 内部控制对象除了“人” 以外, 主要也是有形资产的监控。

 传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静态的控制, 是制衡控制,是对经济人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偏离企业整体目标的控制, 是对主观故意与客观失误的控制。

 新时代下, 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主要来源除了 企业内部的人之外, 更多地来自 于企业外部的不可预测和把握的多方面因素, 更多的是由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而非主观有意失误所致, 主要是由于人的理性不足所造成的。

 是防止和避免企业整体目标决策失误的控制, 诸如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变革的失败、 人力资源管理不当、 组织结构

 的失衡、 无形资产开发重视不足等。

 它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减少盲目性为前提。

  3. 未来内部控制中将更多地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美国的两位注册会计师在一次调查中获悉, 大约 51%的公司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的目标应该“提升道德品行”, 48%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内容构成应该包含“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马丁?路德?金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公民本身。” 同理, 企业的发展与命运前途不仅取决于其资产的规模和设备的先进, 而更多地取决于其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的发挥。

 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重视人的价值, 提升人的能力作用, 又是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的体现。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精髓就是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自身内在修养和素质提高。

 最近两年, 国家在关注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足之外,也开始重视个人的价值, 个人的权利, 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权利的保护, 重视社会的司法公正和权力制衡, 重视传媒的宣传导向。

 前已述及,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 人的因素是影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 合理有效的最根本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表现在两个层次与三个方面形成的“人本” 构想, 即内部层次的“用人”、“育人”和外部层次的“社会人”, 每个方面都包含了 相应的思想理论、 制度设计和具体方法。

  4. 内部控制能力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新经济条件下,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必须关注企业能力体系的变化。

 在

 传统的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生产能力、 技术能力、 销售能力、 占领市场的能力、 服务能力; 在新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能力体系发生了变化, 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 增加了决策能力、 管理能力、 融资能力、投资能力、 合作与沟通能力、 战略决策能力、 开发设计能力、 形象策划与品牌建设能力、 自我调整和白我完善能力、 创新与拓展能力、 信息传播能力、 风险预警能力等。

 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各种能力的载体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 管理者、 劳动者、 供应商、 销售商或消费者等。

 现代企业的能力载体除旧有的能力载体之外, 更多地侧重于企业的经营者、 融资来源渠道、 投资合作空间与伙伴的选择、 企业文化品质、 形象策划中介组织、 专家智慧、 媒介宣传和造势、 可利用的政策支撑空间等。

 在所有这些能力之上的是企业的制度能力, 这是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最重要的能力。

 只有通过加强制度能力, 才能提升和整合其他能力。

  5. 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将从工业经济时代的从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形式, 演变为网络化、 扁平式的民主化组织形式

 先进的信息计算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于企业, 首先导致的是负责企业中间管理和协调的层次与人员的减少, 人员控制机构减少, 人与人相互之间的串接、 监控机构与虚设岗位将被取消, 许多原来需要人来协调的工作将由计算机和网络来进行, 而且速度更快, 人为的差错也会更少, 管理层级减少, 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 横向合作方向发展。

 被组织的高效率淘汰下来的人员将从“管人” 转向“管事”, 一大批事后“诸葛亮” 转化为事前“吕洞宾”。

 企业的“人治” 色彩减弱, “法治” 色彩加重。“横向帝国”需要更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从下级服从上级, 全体服从老板

 的集中式、 命令式、 权力型控制, 转变为个人服从组织、 组织服从制度、制度服从社会经济与市场发展的要求, 实行协调式、 分散式、 民主式、 自治型控制。

 这就使内部管理效率更高, 内部控制的层次更少, 透明度更高、责任更明确, 效益更显著。

 重视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从有形的监控走向无形的治控, 达到“无为而治”, 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高境界。

  6. 内部控制的宏观化、 外部化

 传统经济时代下的内部控制侧重于内部管理, 侧重于企业内部的上层对下层的等级式监督控制, 责任主要在上层。

 现代内部控制在把握内部管理的同时, 更注重企业与企业、 企业与融资方、 企业与投资方、 企业与供应商、 企业与客户市场、 企业与国家政府机关的信息沟通与共享, 合作共赢。

 企业的内部信息不再是上下传递, 而是从企业的基层和各业务职能部门、 企业外部市场、 专家咨询和智囊团中多渠道发射式的, 在上下、 左右、内外间传递, 最后由企业决策层经过筛选判断, 融会体现到制度决策中,内部控制的范围和制度影响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 而是更多地对企业的外部世界造成影响和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

 外部化将使内部控制渐渐变成社会(宏观) 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

  7. 风险控制将是未来企业内部控制的主流

 从一系列企业失败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 企业面临重大危机而破产倒闭的原因往往不是日常面临的困难和错误。

 而是由于对一些隐患、 威胁和风险的无知与麻痹大意, 日积月累, 最终酿成大祸。

 防范控制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是未来内部控制的核心机制。

 因此, 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风

 险监控部门或风险监控机制, 风险监控管理机制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分析机制、 风险处理机制和风险责任机制。

 风险监控机制要能有效运转, 它必须以建立灵活高效的信息系统为前提。

 对于建立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 首先认识企业白身的情况与特点, 明确企业可能遭遇的风险类别及各类风险的风险显示点。

 其次,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风险调查搜寻。

 风险识别调查的方法有调查表法、 专家咨询法、 管理层与业务部门评估分析法、 (财务与非财务) 信息分析诊断法等。

  8. 内部控制中将更强调高层领导的控制责任, 更加重视董事会的价值与作用

 应该站在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高度来认识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公司治理将从以股东利益为代表, 或者说大股东利益为主, 内部人控制为影响的模式, 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董事会的构成将由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组成, 包括投资者、 政府、 债权人、 消费者、 客户和供应商等利益方的代表。

 以此为基础建立的董事会核心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充分致力于企业目标及维护大多数利益集团的利益要求。

 董事会将充分了解公司的主要风险, 设定风险容忍水平, 并定期督导高层经理识别、 估计、监督和控制风险, 确保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还可以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协助董事会行使这方面的工作

 高级经理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的组织结构, 明确职责权限和分工。

 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 保证其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以识别、 估量、 防止、 监督和化解企业的内外部风险。

【《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最新进展》6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