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篇

时间:2022-10-09 10:50: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篇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索·2013年第6期收稿日期:2013-09-25作者简介: 陆晓燕,教师,硕士;李琼琼,河南驻马店人,研究生。试论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篇,供大家参考。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篇

篇一: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2013 年第 6 期收稿日期:2013-09-25作者简介:

 陆晓燕,教师,硕士;李琼琼,河南驻马店人,研究生。试论当前我国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陆晓燕,李琼琼( 扬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

 由于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德育教育中存在着德育教育内容过于空泛、 德育教育方法不够新颖、德育教育的实践力度欠缺等方面的问题。

 在今后的德育教育过程中, 应把增强德育教育内容的现实性、 优化德育教育方法、加强校园网络德育建设及实现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关键词:

 德育;内容;网络;实践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194( 2013)

 06-0142-03一、当前我国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 学校德育工作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学校作为 21 世纪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大变革、 大转型、 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挥高校以人为本的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切实发挥现代德育工作的作用, 是现代学校应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德育教育内容过于空泛。

 有些学校之所以重视德育,是因为认为学校担任着培养接班人的责任,也即是更为重视德育工作所形成的政治价值。

 但是,这种德育工作可能在更好地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服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其结果是出现了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现在的德育内 容过于空泛,并不足以解释当前某些复杂的社会现象, 不足以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实际困惑问题, 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德育教育需求程度的减弱。

 因此, 综合来讲,学校的德育内容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校的德育课程特色不鲜明, 缺乏针对性和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课程中只片面强调德育的社会价值, 使道德内容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的抽象的东西; 重视正面教育,却相对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负面现象。

 二是我国传统的德育内 容一直推崇的是较高层次的道德教育, 如强调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等,将每个人都假设为具有较高思想境界的完人,德育内容立意过高, 存在追崇“圣人化”的倾向, 易引起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的逆反心理[1]。第二,德育教育方法不够新颖。

 一方面, 由 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 大多数学校的德育课程是通过课堂灌输理论知识, 更为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就使得我们的德育内容成了“呆”内容,学生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德育内容的本质所在。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但也造成了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逐渐钝化了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学校一般都是习惯于通过批评、 禁止等管理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而不善于形成集体舆论、 文化氛围来进行熏陶; 习惯于居高临下从社会的需要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 而不善于从学生视角进行心理分析,以心理咨询的方法进行引 导[2]。

 这样就很难深入到学生思想深处,难以达到德育的效果。第三,网络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也被卷入知识经济发展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潮流中。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 传统道德的信息交流方式、道德评价标准、 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 网络削弱了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影响。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及目前文化的全球性, 加上网民可能会存在民族、 种族、地位甚至国籍的不同, 使得学生们接受的传统道德教育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这样就会产生对同一·241·

 · 思想政治工作·件事情的道德评价的差异。

 比如对我国所积极倡导的“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 现在的学生对此进行的道德评价可能就会有所不同。

 再次,网络化正逐渐淡化传统的道德关系。

 网络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 也改变了 人们的交往方式, 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网络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

 多数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网络上, 而无暇去和自 己的老师、 父母、同学进行交流, 这就不利于学校师生之间、 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传统的友情、 亲情、 师生情等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正逐渐被淡化。第四,德育教育的实践力度欠缺。

 目 前, 学校的德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说教和灌输德育内 容的方法为主,这就很难使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感和认同感,把理论内容付诸实践的几率也就更小,有些学生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 提高道德的修养要注重知行合一。

 当今的德育现状是学生们对道德知识的了解也相对充分,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道德实践, 存在着严重的“眼高手低”现象。

 比如说学生们可以在课堂的讨论和日 常的谈话中把道德理论讲得头头是道, 对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也辨别分明, 但真正到了 现实生活中, 要么漠然置之,推脱已任, 要么先从自 身利益考虑, 以己为先,这就出 现了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符的现象。

 道德水平的高低在本质上并不是体现在理论上而是在行动上,只有当一个人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时,才会体验到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日 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样他才会认同道德规范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内化为自 己的道德信念, 促使自 己在生活中去传承这种道德精神。

 由此可见, 德育教育的实践力度欠缺也是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二、针对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青少年是祖国的明日 之星, 学校是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重要基地, 因此, 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对学校来说责任重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

 “全党要关注青年、 关心青年、 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 支持青年创业。

 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 号 召, 树 立 正 确 的 世 界 观、 人 生 观、 价 值观”[3]。

 因此,如何更好地完善学校德育教育, 更好地解决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是今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以下是解决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一是增强德育内容的现实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 差异性不断增强, 多种人生观、 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并存。

 因此, 学校在德育内容方面不仅要保持它的基础性内容, 还要在此基础上对内容加以升华,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体系。

 关于增强德育内 容的现实性应围绕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 选用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德育教育内容, 即坚持德育教育的主旋律不变, 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不变。

 其次,增加一些既能反映现实生活又具有时代性的新问题、 新情况, 并联系青年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形成一套更符合青年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的道德教育理论。

 同时, 还可以把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典型事例作为素材充实到德育内容中去, 若能增加这些新颖的德育教育内容, 必能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引导和宣传作用。

 最后, 要在内容中增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德育教育的熏陶,配以适当的心理辅导, 对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二是优化德育教育方法。

 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的宗旨, 就是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 觉主动精神。

 为此,学校在德育教育方法上要突破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扩大德育教育的空间和影响。一方面可以把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育内容中的实践环节,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比如老师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如建立微信群或 QQ 群、开通网络微博等,以此来提高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娱活动, 如开展道德教育知识竞赛、 趣味运动会等,将部分德育教育内 容如互帮互助、 增强团队意识等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 以增强德育的吸引 力,从而达到使学生自 我参与和自 我教育的目 的。

 另一方面,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 要讲求宣传艺术, 提高引导水平。

 可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鲜活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 转变纯理论式的教育方式,比如可通过观看“感动中国”节目 ,以现实生活实实在在的人物或事件为范本, 从而激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引 导学生去学习、 对照和仿效。三是加强校园网络德育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341·

 探索· 2013 年第 6 期的迅速发展,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更好地完成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有学者称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道德教育, 用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4]。

 加强校园网络德育建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 由于互联网内学发展观占领网络阵地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使得学校要防止某些西方价值观念冲击学生的价值观、 人生观。

 因此, 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辅助作用, 不断地丰富网络德育内容。

 通过加强校园网站建设, 既要在学校网站上宣传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坚持的理论体系, 又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扩大校园网站中所涉话题的覆盖面, 以便校方和学生能够随时相互沟通。

 另一方面, 学生们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用正确、 积极、 健康的眼光去看待网络世界。

 学校通过校园网站开展正面宣传活动, 使校园网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生则通过校园网站建设获得了更多的德育资源, 拓宽德育视野,这样才能真正地营造出健康文明的网络校园文化环境。四是实现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由 于学校德育教育最终要为现实社会服务, 学校应把学生尤其是一些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同学校的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既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中心作用,又要充分重视社会对德育的参与作用, 使德育教育成为面向社会的双向参与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社区服务和企业实习的形式, 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结合自 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和职业锻炼,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如学生可通过志愿者活动参与到社区服务当中,可以为当地的居民提供诸如环境治理、 为老年人服务、 社会宣传、 爱心捐款等服务。

 通过社区服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 我管理、 自 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

 如学生可通过学校开展的“顶岗实习”活动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

 通过企事业单位实习, 可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培养其意志力、独立自 主力、 公平竞争和爱国爱校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平衡人际关系的协作态度。

 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不断将学校德育内 化为学生自 己的道德信念, 又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有力地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的德育教育还是取得了很大发展的。

 时代在变化, 社会在进步, 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今后, 要继续坚持对德育教育的深入探索,要继续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

 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未来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必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参考文献:[1]王建斌 . 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探析[J] .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9)

 :43-45.[2]葛喜平 . 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J] .学术交流,2004,( 9)

 :70.[3]胡锦涛 .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 求是,2012,( 22)

 :25.[4]易红联 . 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方法新探[J] .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66.责任编辑:

 吴涌汶·441·

篇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良措施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途径对坚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现状,寻求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探索的课题,也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期任务。“五育并重,德育为先”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宗旨。青少年的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修炼程度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精神面貌及兴衰成败。因此,对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探析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德育工作地位;德育内容;校德育环境;德育评价;德育工作建设;德育评估机制。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德育工作地位尴尬

 长时间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在理论上,存在着“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

 2002年 6 月 21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强调“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

 “德育首位”的精神一以贯之,毫无动摇。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在学校中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应试教育依然盛行,德育被淡化、被降温、被削弱,流于形式。德育随时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经费不到位。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功利主义的高扬造成了德育在生活中的沦丧,大大削弱了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德育没有了应有的吸引力,学生对德育也失去了兴趣。

 (二)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不明确 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和开展方式。正确的德育目标是有效实施德育的先决条件。教育部门指出,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区、校领导往往以学生的升学率或学生的文化成绩来评定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

 依据,这是造成学校德育工作名存实亡的重要原因。(3)学校虽然开设思想品德课,但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例如,教材出现的爱国主义内容,学生口头上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爱国,什么是损国,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真正接触得少,感受也少。

 德育工作要实现最终目的,关系到怎样处理好德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学校未能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现阶段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思想觉悟等现实情况。缺乏一定的认识和措施,致使所指定的德育目标,对于部分学生来讲,显得过高,过空、且不切实际。突出共性、淡化个性,从而又使德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片面化的德育目标忽视了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理想教育,强调政治性,忽视道德教育、心理素质。如此,学校德育目标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致使德育实践不尽人意。

 ( 三 )学校德育内容陈旧,脱离现实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强调利益导向为主的竞争效益经济伦理与奉献利他精神为主要的社会伦理发生着激烈碰撞。过去德育所灌溉的“绝对社会本位思想”,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理想,用它来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实在是缺乏充分的社会基础。此外,由于现行学校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缺乏洞察青少年心灵的能力,故德育内容不仅显得陈旧、单薄,而且“成人化”,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于是,学校德育要求与思想品德发展脱节,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

 (1)学校德育方法落后呆板。

 德育方法必须是各具特色的。在学校的实施过程中,各种方法也必须有机配合,灵活运用。但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德育方法依然是以说服教育为主。教育中他们满足于特定价值准则的传递,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宣讲和伦理谈话,过分强调思想改造,导致德育方法单一。强调灌输,偏重权威说教,不允许学生怀疑、提问、思考。忽视通过循循善诱去激发学生在德性上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我讲你听,我说你服,我打你通”使得教育效果苍白

 无力。

 (2)学校德育环境封闭。

 学校德育环境是指学校内、外各种对学生思想信念、道德品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形或无形的环境因素的总和,既包括学校内部德育环境,也包括学校外部环境。

 (3)环境是参与学生人格形成、完善的重要力量。

 现行学校德育环境呈现出典型的封闭性与限制性的特点。首先,它寻求“真空”,导致校内外环境的隔离,导致校内外环境的隔离,使学校沦落为一个可怕的“牢笼’,把学生死死的隔离在社会生活之外。其次,校内外试图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手段硬性的手段硬性规定学生的一切,或通过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规范、服从指令、接受约束的方式进行管理。第三,社会越开放,校内环境就越紧缩,越僵化,学校德育越无能。社会的民主、开放和进步是不可遏制的,完全受控的学校环境已不复存在,“隔离带”也难以维持,学校也不可能独立于社会。面对这种压力,传统的学校会越来越没安全感,反而会进一步强化封闭,走向僵化,对社会干扰“围追堵截”,企图以所谓学校正面教育来掩盖与回避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4)学校德育师资队伍不容乐观。

 教育者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其德育思想和道德修养水平是影响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前提因素。虽然从总体上说,中小学德育队伍思想政治、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素质较以前均有较大提高,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中小学教师师德衰微。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许多教师失去了心理平衡,言行不一,失去了榜样作用,甚至丧失了师德。另一方面,部分德育教师缺乏现代德育理论素养,出现了德育工作队伍数量庞大与理论水平低下的矛盾。面对新的时代特征,新的德育环境,德育工作者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忽视德育教研与德育科研,造成理论水平不高,德育能力低下。

 (四)学校德育评价低效

  当前对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仍沿用“应试教育”模式,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这

 样的评价制度极大的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脱节。主要表现为德育评价滞后,随意性大,缺乏应有的激励和制约作用。相对于教学质量和文化课程的考核评价来说,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明显滞后。与此相配套的激励与制约机制也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具有约束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案。进行的德育工作检查,其主观性和随意性也很大,难以起到理想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建设问题的对策探析 (一)端正教育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重要地位 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1、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理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只有领导重视,才能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教育途径的实现,才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教育是一项宏伟的育人系统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的学生,除领导重视以外,还必须有素质高的教师。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揭示了教师的政治素质。我们的做法是:(1)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2)树立向前的教育观念、质量观和人才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 二 )德育的目标需进一步明确

  德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以普通的自然人成长为有益于人民的高尚人、社会人。学校通过德育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要求,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结合起来;将基础目标德、智、体 全面发展同社会主义事业结合起来,逐步转化成学生的个体人格和综合素质。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这两层目标服务,德育主要是为学生达到这两层目标解决方向、观念问题。

 (三)完善德育内容,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和人的成长规律,必须面对新形势,克服以往

 内容单一、强行灌输、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以重大事件和重大节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需要,是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学校要多对学生宣讲优秀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要结合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受到教育,悟出道理。

 2,以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知识的掌握,德育观念的形成,德育行为的实践,都要靠活动来实现。活动与交往可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品德。把指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作为强化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交流互学的机会。

 (1)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有机的渗透德育,通过每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一次提高,心灵得到一次净化,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德育教育与其他各门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同时,德育工作对教学又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实施德育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这个主阵地。要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使学校成为传播知识文化和文明的摇篮。

 (2)把德育融入各项活动中 未成年人多数思想单纯具体,乐于参加围绕各科教学开展的科技、文体、社会公益活动。而通过活动使得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的特点。例如:通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我当班长”等实践活动对少年进行德育教育。

 (3)寓德育于各项规章制度之中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活动的准则,学生按照道德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反复强化训练,实际上就是进行经常性道德行为的训练。

 (四)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它不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所在。因此,要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就必须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1、协调家庭教育是塑造学生良好品格最初其重要的因素。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最初和终身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思想素质、道德水平等,无一不对孩子产生着长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学校应重视通过协调配合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召开家长座谈会,是争取家庭配合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协调,互通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统一要求,相互配合教育,督促学生健康成长。

 家访,也是配合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应定期对学生家长普遍走访。平时还应不定期进行家访,但坚决反对告状式的家访。家访的目的是求得家长的共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缺席、迟到、或不按时完成作业等。

 开办家长学校,是配合教育学生的又一途径。家长学校应定期开课,向家长传授教育学、心理学常识及教育培养子女的方法,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2、协调社会有关部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学校应积极协调社会各部门的德育教育,邀请有关人员进行法制、交通安全、疾病影响等方面的常识教育。还应协调各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

 3、学校德育工作除了各科教学主渠道外,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把各种板报、演讲等活动落实在德育工作。在活动中,以社会公德美,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互帮互助、实事求是等教育,使他们保持良好心态。邀请一些相关人员定期做一些形势报告,使学生了解时事,培养关心社会国情的良好道德情操。经常开展一些法制教育,进行一些与之相关的讲座,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法制观念。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一些有益活动,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六)建立健全德育评估机制,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工作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比较完善的班级评价制度,把班主任工作与考核、奖励、职称晋升联系起来,激励与督促班主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要注重调查研究,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着力解决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坏作风,理解并做到思想上重视,常抓不懈;内容上具体;考核上严格,措施得力。使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对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学校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做人和成就事业的基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我们要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只有抓住德育这一中心环节,才能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常抓不懈,多方渗透,相互协调,对一些卓有成效的德育措施和经验进行总结,形成制度并加以推广,不断完善德育评估机制,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整体效果,促进学校...

篇三: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 74

 2019 年 4 月 01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张华容1

  舒思川 2

 1.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通羊五小,湖北 咸宁 437000 2.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实验小学,湖北 咸宁 437000

  摘要:当前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其地位也显得越加重要,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其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提高,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则必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为了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与法制观念,为了不断的增强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意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提升与进步,本文通过对当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方法,具体方法为:注重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重视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措施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课外活动;情感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制课程,对小学学生的思想理论与法律法规知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认识,并以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成为一名合格公民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许多阻碍课程教学的因素,直接影响了我们小学阶段道德与法制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认真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以上问题,让这些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为小学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小学道 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不能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教师自身对道德与法制的教学不够重视,也没有对这门学科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这种现象直接造成了我们课程教学的滞后,受传统道德与法制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灌输,认为只要将课本内容讲述完,就是完成了教学工作,学生面对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丝毫没有学习兴趣,更不可能对课本知识做到有效的掌握,造成了学生知识认知的片面性。还有一部分教师过于看重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能力,就会让课堂变成一具“空壳”,看起来丰富、充实、实则这样的课堂极为“空洞”。另外,教师在讲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时,往往只是单一的采用文字性的板书,造成课堂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严重的学生出现了厌学与抵触的情绪,为我们的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策研究

 2.1 注重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道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准学习方向。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教学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要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满足新形势下道德与法制课程的要求,从而实现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进行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规范自己的教学内容,要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然后才能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这样才能够为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和基础,才能够让学生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要注重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一定要抛弃原有的“墨守成规”的教育教学理念,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进步与发展。

 2.2 重视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制课程相对比较枯燥和乏味,所以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那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提高,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最终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2.3 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一定不能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对于我们的课程教学来说,不光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应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法律意识,这样才能把我们的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所以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运用情感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相关知识,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明确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为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公民而努力。另外,我们教师还要立足于道德与法制的课本教材,要通过深挖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然后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道德与法规的认知水平 2.4 注重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人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所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不但降低了我们课程学习的难度,还促进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同时也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获得巨大的进步。所以,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的引导学生,要把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这门课程的真正用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乐于学习的目的。

 3 结束语

 我们要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师首先应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能力,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情感的培养,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措施,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水平。

 参考文献

 [1]邢斌.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8):61-62. [2]卢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2):44-45. [3]李照粉.探究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92-94.

篇四: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济管理与干部 教 育1 9 9 6年 第2期新 时 期 学 校德 育 面 临 的 挑 战 及 对 策李 艳 荣新 时 期的 学校德 育 已 经 伴 随着 中 国 改革 开放走 过 了 十 多 年 不 平凡的 历 程。纵观学校德 育近 年 来发展的历史 轨 迹,可 以 得 出结论:学 校德育 无论是曲折 还是顺 利发 展,都 与我 国 教 育改革 乃 至 整 个 社会改 革 息息 相关.改 革 对 学 校 德育 提 出严峻挑 战,同 时也 为 其提供 了良 好的,发展机遇。新时 期的 学校德 育实 际上是 改 革 的德育.它是 在 改 革 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起 来 的,是 与改 革 开放相 伴 生的。然 而,随着经 济变革的进 一步 深 化,特别 是随 着 2 1 世纪 的 到 来 和 社会 发展的 日 趋进步,学校 德 育 又 一 次面临重大 转折 关头。挑 战 与 衬 U 愚 并 存,考验 和 希 望同在,能 否牢牢 抓 住 当 前的 历史 契 机,全面 落 实 《 中 共 中央关于进 一 步加 强 和 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的意见 》,把学 校 德 育 推上 新台阶,是 摆 在 每 位学校德 育 工作者面前的一个 十分 迫切 的任 务。它要 求 学 校德 育 要在对 以 往历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面 向2 1 世纪 进 一 步 深 化自 身 的改 革。勿 庸 置 疑,变革 中的德 育 与德育 的变革 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在学校德 育 系统中具有同 等 重要 的 地位和 作 用。现就此问题进 行 一 粗浅 的 探讨。一、学校德 育 面临 挑 战当 前,我 国 的改革 开放进 入 了一个 关 键时期。社会主义 市场 经 济 的建 立和发展,新 世纪 的召 唤,世纪之交 社会 心理 的 焦虑、躁 动 和不 安,汇 成 一种复杂的 思 潮,冲 击着社 会生活 的 诸 多方面, 也 向学校德 育 提出了严 峻挑战 。其 一,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 济 的发 展 使 学 校 德育 面临许多 新情 况、新 问 题,迫切要 求 德育 工 作一1 8一作 出解 答。市 场 经 济 作 为 一种 资 源 配置 方式,是一 个不 断 发 展 变 化的 动态 过 程,必然 会 导 致社会 生活 的 巨 大 变 化,产生一些 前 所未 有 的新 情况、新 问 题。这 些 情 况和 问 题 不 可 避 免地 反 映 到教 育 领 域 中 来,能 否 回 答 并 解 决 这 些 情 况和问题,将直接 影响学 校德 育 的作 用和 功 能 的 发挥。由 于 德 育 主 体 及其对象对 市 场 经 济 带来 冲 击与震荡 的 感 受 是同 步的,德 育 工 作者 要 完 全正确地解答 所 有情况 与 问题是相当困 难的。这 就 是一 种挑 战,它要 求 学校德 育 工 作者 紧 跟 时 代 步伐,根据实际 情 况及时调整 自身 的 知识 结构 和各 方面适应 能 力,不 断 提 高素质完 善自 我。其 二,市 场经 济的 确立和 发 展 冲 击 着 传统的 社会 价值 观念,这无疑给学校德 育 增加了 难度。随 着市 场经 济 观念 的 进 一 步确立,青 少 年 学生将面对 着 更加 开 放 的 环 境,各种新的 社会 意识 和大 量 生活 信 息 涌 入 校园。他们 在 开阔自 已眼 界的 同 时,也不 可 避 免地 受 到各种 文化 观念、思 想 观 念 和 价 值 观念的冲 击.社会中 影 响学生思 想 的 自发因 素 和途径 将 会不断增多。由于多种 因 素 的 作 用,青 少 年 的 价值 观念 将 发生 明 显变 化,这就 使 以 往正面教育为主的学校 德 育 产生不适应。其三,市场 经 济 的 发展 深 刻 影响着学 校 德育工 作队伍,使一些 人 产生新的失落感。由 于 市场经 济 影响 所 及,经 济 生活在 人 们社 会生活中的地位愈益重要, 这 无疑是一 种 必然的社会趋势。但另 一 方 面 也不 可 避免地出现 一 些负 效 应。人 们普 遍 将 更 看 重物 质利 益 的 现 实 性 一 面, “金钱 至 上”等 消极现象也在社 会 上 占 领 市 场。

 这些

 虽然 只 是社会 发展过程 中的 阵 痛,但这种 因 社会 生活 向 以 经 济 为中 心 急剧 转换 过程 中 出现 的新 情 况,不 可 避免 地 会对学校 的 德 育 产 生 冲 击.突 出的是对学 校 德育工作 队 伍的冲击。面 对社会 生 活 中的 诸 多新 现 象,特 别 是面对 大 多 数社会成员 在 经 济 待 遇 和 社会 地 位 的变 化,社 会利益 再分配中存 在 着 的 不 公平,一些 德 育 工作者会 产 生较 强 的失 落感,甚 至 有 人 对 自 己 所从 事的事 业 的 前 景 产生悲 观 情 绪。学校 德 育所 面 临,的这种挑 战 是相当 严 峻的。二、学校德育 的机遇社 会主 义 市 场 经 济体 制的确 立和 发 展对 学校 德 育 的 挑 战 是 一 种 客观 存 在。从唯物辩 证 法的 角度 看,任 何挑战 都. 与机 遇 相 伴 生.尽 管 学 校德 育 面 临着 新 的 挑 战,然 而 改 革 开 放 也 同 样 为学校 德育 的改 革 和 发 展 提供 了 机 遇。这 主要 表现 为:第 一,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为 学校 德 育的 发展 创 造 了 宽松的 宏 观环境。加 快改 革,扩 大 开放,促进 了人 们 思想 的 进 一 步解放,使 整个社 会生 活 发 生翻 天 援 地 的变 化。这就为学 校的德育改 革 提供 了 较 为 宽 松的背景。学 校 德育 工 作者能够按 照 德 育 规 律 和 实 际 社 会生 活 的 变 化,按照 学 生 自身 的 特 点 和 需 求,进行探 索 和改 革尝试,去 探 寻最 能适应市场 经 济要 求的 科学的德育途径,而不 必 拘 泥于 不 必要 的精 神 樊 篱。第 二,社会 主义 市场经 济为 德 育 的发展 提供 了良 好 的 微观 条 件。随 着 国 家改革开 放 的全面 深化,教育事 业 的 迅速发展,各级各类 学校 内部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的 全面展开,从而 进 一 步 理 顺适 应 市 场经 济 发展要 求 的 学校 内部管 理 体制,调 动学 校 各 方 面 的 积 极 性,为 学校 德育自身 的改 革 清除 障 碍.尤 其 是随 着 学 校内部 管 理 体 制改 革的 深 化,学 校 办学条 件的较 大 改善,必然 会对 改 善学 校 德育 环 境,优化学 校 德育 条件,丰富学 校德育手段 和 方法,起 到 有 益 的促 进作 用。第 三;市场 经 济 为 学校德 育与 社 会 教 育 的结合提 供了 桥梁 和纽 带。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 的发展将进 一步 打 开 学校 的大 门,拉近 学校 与 社会的距 离,使学校教 育与 社会教育 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随着市场经 济 的 进 一步发 展,学校的 德育 工 作将 不 再 囿于 封闭 的 校园,而 是走 出课堂和校 门,面 向丰富 多 彩的 社 会 现实,运用现 代化的传播媒 介和声 像 设施,实 施 德 育。同 时,市场经 济 所带来的 整个 社 会生 活 的 变化,也 将 变 成一 所 有效的 德 育大课 堂,直 接 对学 生 的 道 德 观念和思想 意 识产 生 影 响。显 然,市 场 经 济 的 发展扩大 了学校 德育的社会职能,使 学校德 育的社会 化 成为 现 实.第 四,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 为 学校 德育 工作者 提 供 了 进 一 步施展 才华的 舞台。市场经济 的发 展 使 过 去 一 些 德 育 方 法和 手段 变 得 陈 旧 过时,需 要 德 育 工 作者针 对 新 情 况 ; 研 究新 间 题,创 设 新 思 路.这就 为 有志 于 在德育 方 面 有所 成就 的 人 提 供 了 一 个 良 好的 机会 和舞台.只 要 紧紧 把握 住 市 场经济 发展 的脉 博,把 德育看 成成才 立 业,服务 于 社 会的 岗 位,以 科 学 的 精 神 去 探索,去 奋斗,就 完 全 有 可 能在 社 会主 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中为再创学校 德育繁荣 作 出 成 绩.三、学 校 德育发展 的 趋势既 然 学 校德育所 面 临 的 挑 战 与 机遇 同 在,德 育 工作者就 应 以 积 极 的 态 度 迎 接挑战,抓 住机 遇。这需 要 做大量艰苦 细 致 的 工 作。在 当 前,核 心工 作 就是在 《 中 共 中 央 关 子 进 一步 加 强 和改进 学 校 德育 工 作 的 意 见 》 指导下,认 真 总 结 多年 来 学校德育 经 验 教训,以 改革的 观 念 和 意 识去 对 待 德 育的改革 乃至 整个 社 会 改革,站 在 更高的 层 次 上 去推动 学 校德 育 走改 革 之 路。学 校德 育改革 和 其他方 面的改革 一 样,是一 项涉 及面广、难 度 大、十分 复杂 的系 统 工程。深 化 德 育 改革,首 先 就 要 把 握学 校德 育 发 澳 的内在 规律,分 析学校 德 育 发 展 趋势。只 有如 此,才 能 选 准改 革 的 立足 点 和突玻 口。伴 竺 着市场经 济发 展和改 革 开 敛 的 深 化 在 坚 持 学 校 德 育首位 原 则 的前提下,今 后学 佼德育将 会 有 过 样一 些 趋 势:( 一 ) 德育 内 容 的多 元 化趋势。未 来德育 在内 容 上 将会出 现更 加 广泛、丰富 的 多 元化趋势。一19 一

 除了过 去 和 目 前所 强调 的 马克 思 主 义 世 界 观、人 生观教 育 外,世 界 意 识、公 民意 识 和 商 品意 识等内容将 会 越来越 受 到 重视.政治教育、思 想 教育、心理教 育、科 学 教 育、艺术 教 育等 多 位 一 体的 德育内 容体 系 将 取 代 以 往 单 一 的政 治思 想 教育为 主 的 德育 模 式,使 学校 德 育 成为 一 个 内 容丰 富多 彩的完整学 科 群.适应 社会 主义 市 场 经济 需 要 的 综 合 素 质 教育将 会 持 久 地 受 到 青 少 年学 生 的欢 迎。( 二 ) 德育 渠 道 的 渗 透 化趋势。未 来 的学 校德育,仍 然是 在 以 经 济 建 设 为中 心 的社 会 条 件下进 行的,青 少 年 学生仍 要坚 持 以 学 习 科 学知识为 主。学校专 职 德 育 工 作 人 员 的数 量 将相 对减 少。简单地靠增 加 人 员 和 时间投 入 来 加强学校 德育 的办 法 已 经过时,更 不 可 能 再象 过 去那样 以 政治 运 动为中 心。而 单靠 少 数 专职德 育 工作者 的努 力, 难 免势 单 力 薄 ,孤掌 难 呜,将 难 以完成未 来 艰 巨 的 德 育 任务。因此,在发 展 成 熟化的市场 经 济 和 教育 要 坚 持“三个 面 向”的大 前 提下,学校 只 有结合 具体 的学科及科 学、文 化、艺术等 方面 的发 展 水 平 开 展 德育,才 能不断 地 提高德育 的 效能。( 三 ) 德育 手 段 的 现 代化 趋 势。

 “科学技 术 是第 一生 产 力”,实践也 证 明,科 学 技 术 的 迅速 发展,是 改造 传 统方 式、推动 一 切领域走向 现 代 化的 强 大推 动 力。学 校 德 育 也 不 例 外,它只 有 不 断吸 取 科 学 技术的新成 果,适应 现 代 社 会发 展 的客 观要 求,才 会产生 吸引力和 凝聚力。随 着我 国科学技 术 事业的发展,未 来 的 学校 德育会更 加注意 借助 现 代 化的 科 技 手段。现 代 化的德 育 环境 和设 施,包括纪念 场 馆、德育 基 地、德育 模 拟场所 等, 将 会 在 学校 更 多 地 出现 ;在 对德 育 开展调查 和 研究 活 动 中,计 算 机技 术、系统理论、决策科 学 等 会得 到 更 加 充分的 运用;广播、影 视、幻 灯、书 刊 等 多种 信息传 播媒介 和 手 段 将 更 加广 泛 应 用 于 学校 德育 过 程;利用声 光电的综 合艺术 和 模 拟 技 术 开展学 校德 育 活 动将 会 更 加 普遥;对 德育 的 考评也 将 进一步 走 向科 学 化,等等。这 种 德 育 手 段 的 现 代化 趋势,是 改革 开 放 深化 的 必 然结 果,也是 未来 学 校 德 育 适 应 社 会 发一 2 0 一展要 求,走向新 的 高 度的 必然途 径。( 四 ) 德 育 职 能的 社会 化趋势。学校德 育 无法 脱离 社 会 的 影 响 而 闭 门进行,它 必 须 走 向社会 教 育 甚至有赖 于 社会教 育。学 校 德育的职 能也 不 仅仅 局限于塑 造 学生健 康的 人 格,而且要根 据社会复杂化 的 要 求,强 化其 自身的社 会 职能。未 来 的 德 育,组织 职能将会 明显 地得 到强化。这 就是通 过 有 目 的、有步 骤 的 预防、稳定、疏导、调 解 等 组织 手段 的作 用 来 引 导 教 育青 少年学生 维 护和 发 展安定 团 结的 局 面,防止 偶发事件 激 化 思 想矛盾,稳定 正 常 的社会 秩 序,为改 革开放保 驾 护 航。学校 德 育职 能 的 社 会 化趋势,置未 来 于 社会大 环 境中,对 学校德 育 的发展提出更高的 要 求。四、对 发 展 学校 德育 的 建议针对 学 校德 育 发展 的趋势,我们 必 须采 取有效的 措 施,进 一 步深 化 学 校 德育自身 的改 革。使之 尽 快 适应 社 会 主义 市场经 济 发展 的 客 观 要求,适 应 培养合 格 跨 世纪人 才的需 要。当 前,摆在 学 校德 育 工 作 者 面 前的 任 务相当艰 巨,要 做的 工 作 还 很多,需要 在充 分 论证的 基础 上逐步展开。在 此,仅 提 出 几 点 对 策 性 建议:首 先,尽 快实 现学 校德育指 导思想 的 转 变。要 改 变 为 德育 而德 育的 观念,将 学 校德育 与 培养 合 格的社 会主 义 建 设 者 和 接 班 人 的使 命 紧 密结 合 起 来,树 立 德育为改 革 开 放 服 务,为 经 济 建设服务 的 思想,把 德育改 革看 成整个 社会 主义改革前进 大 业 的 一 部 分,按 照 改革 开 放 的客 观要 求 和 社 会主义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的 卖 际 需要,设计各级 各类 学 校 的 整 体 德 育 工作 体 系。从而把学 校 德育 纳 入 社会 主义 改 革 开 放 的 轨 道,使 其植 根 于 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发 展 的 肥 沃 土 壤。其次,加强 改 革 开 放 意 识 和 社 会 主义 市 场经 济观 念教育,进 一 步适 应 改革 开 放 和 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 济 的 发 展。改 革 开 放 和 市 场经 济 所带来的社会 生活...

篇五: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类号  ’ 密 级  U D C 编 号  采中 钟 托火省  硕d t 学 位 论 文  中 睾 德 言 在 在 的 巧 题 义 討 策 研 完  学 位 申 请 人 姓 名:

  戴 姜 月  申 请 学 位 学 生 类 别:

  全 司 制 硕 壬  申 请 学 位 学 科 专 业:学 科 教 学r 思 故 j  指 导 教 师 姓 名:

  秦 在 东 教 授  

 硕 4 学 位 论 文  M A S T E R'S  T H E S I S  硕 ± 学 位 论 文  中 学 德 育 存 在 的 问 题  及 对 策 研 究  论 文 作 者:戴 董 月  指 ^ 恥 秦 在 东 教 授  学 科 专 业:学 纖 学( 思 狐  研 究 方 向:学 禾 徽 学( 思 政 )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2 0 1 6 年 5 月  

 硕 A 学 位 论 文  M A S T E R'S  T H E S I S  M i d d l e  s c h o o l  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pr o b l e m s  a n d 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 r e s e a r c h  A  T h e s i s  P a r t i a l f u lf i ll m e n t o f t h e  r e q u i re m e n t  t o  s u b m i t  M a s t e r  o f E d u c a t i o n  B y D a i  Y i n g y u e 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 P r o g r a m  C o ll e g e  o f  M a r x i s m  C e n t r alC h i n a  N o r m a l  U n i v e r s i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

  Q i n  Z a i do n g A c a d e m i c  T i t l e :

  P r o fe s s o r  S i g n a t u r e  A p p r ov e d  M a y .  20 1 6  

 巧 去 学 位 论 文  M A S T E R'S  T H E S I S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 和 使 用 授 权 说 明 扇 刮 牲 声 巧  本 人 薄 重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 位论 文 ,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指导 下, 链 立 迸 巧研 究 工 作  巧取 窜 的 巧 究 成 果。

 除 文中 已经 标 明 引 用 的 内 容外, 本 论 文不 包 當 任 何 其他 个 人 或  集 体 己 经 发 表 或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对 本 文 的 研究 做 出 贡 獸 的 个 人 吞i 集 体,.均 己 在  文 申 兴 明 确 方 式标 明。

 本 声 明 的 法 律 结 果 由 本 人 承 担。

  作 者 签 名: 亦 則 曰 期矣 年f 月 2 ^曰  学 住 冷 文 瓜 枝 使 用 投 权 书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 了 解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有 关 保 留、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目 P:

 研  究 生 在 校 攻 读 学 位 期 间 论 文 工 作 的 知识 产权单 位 属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学 校 有 权保 留 并 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口 或机 构 送 交 论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允许 学 位 论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阐;  学 校 可 W 公 布 学 位 论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可 W 允 许 采 用 影 印 、 缩 印 或 其 它 复 制 手  段 保 存、 汇 编学 位 论 文 。

 ( 保 密 的 学 位论文 在 解 密 后 遵 守 此 规 定 )

  保 密 论 文 注 释:

 本 学 位 论 文 属 于 保 密 , 在 年 解 密 后 适 用 本 投 权 书。

  非 保 密 论 文 注 释:

 本学 位 论 文不 属 于 保 密 范 围 , 适 用 本授 权书 。矣 丄  作 者 签 ; g  :

  导 师 签 ; g:

  巧玄、  日 視又 ? / ^ 年 3-月 方 ^ 日  日 期 :

  年 月日  本 人 己 经 认 真 阅 读"C A L I S 高 校 学 位论 文 全 文 数 据 库 发布 章 程", 同 意 将 本 人 的  学 位 论 文 提 交"C A L I S 高 校 学 位 论 文 全 文 数 据 库"中 全 文 发布 , 并 可 按"章 程"中 的  规 定 享 受 相 关 权 益。

 同 煮 论 义 提 巧 后 滞 后i  □ 半 年 ; □一 年= □ 二^发 布 。

  作 者 签 違:

 哉 廣 同  导 师 签 違 : 而玄  曰 轨W 《《年)月 ^曰  曰 期 :

  备月曰  

 学 位 论 文 M A S TE R S  T H E S E  摘 要  中 学 德 育 教 育 是 教 育 工 作 的 重 要 内 容, 采 取 良 好 的 教 育 方 法 对 于 德 育 教 育 效 果  的 优 化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在 现 代 教 育 中 , 德 育 教 育 与其 他 教育 同 样 重 要 , 其 他 教 育 注 重于 外 在 能力 的 塑 造, 而 德 育教 育 注 重 于 内 在 品 质 的 培 养 。

 由 此 观 之 , 德 育 教 育  在 中 学 生 未 来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然 而 ,由 于形 形 色 色 的 原 因 , 我 国 当  前 中 学 生 德 育 教 育 存 在 某 些 问 题, 这 些 问 题 对 于 德 育 教 育 效果 的 发挥起 到 的 极 大 的  意 志 作 用 , 为 此 , 本 文 将 对 其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进 行 充 分 的 分 析 ,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合 理  的 应 对 方 案。

  本 文 主 要 从 W 下 四 个 部 分 进 行 展开:

 第一 部 分 是 绪 论, 主 要 对 于 该 研 究 的 背景  与意 义 进 行 了 说 明 , 对 于 国 内 外 关 于 该 问 题 的 研 巧 进 展 进 行 了 充 分 的 分 析。

 第 二 部 分 分 析 了 加 强 中 学 德 育 方 法 的 必 要 性 和 可 行 性, 主 要 从学 生 的 人格 塑 造 、 传统 道 德  思 想 的 传 承 等 多 个 角 度 对 该 问 题进 行 了 阐 述 , 从 而 为 下 文 的 展 开 提 供 基 础。

 第 H 部 分是 中 学 德 育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原 因, 该 部 分 从 形 式 和 内 容 两 个 角 度 分 析 了 当 前 中 学 德  育 教 育 存 在 的 问 题, 同 时 也 分 析 引 发 这 些 问 题 的 原 因 。

 第 四 部 分 是 优 化 中 学 德 育 的  对策 , 研 究 主 要从教 学 模 式 多元化 、 教 学 方法 优 化及 促 进 理 论 与 实 践 相 结 合 等 多  个 角 度 对 上 述 问 题 进 行 研 巧 与 分 析。

  关 键 词:

 中 学 德 育; 教 育 模 式 ; 教 学 效 果  

 位 论 文  M A S T E R S  T H 脚 S  A b s t r a c t  M o r a l  e d u c a t i o n  i n  p r i m a i y  a n d  s e c o n d a r y  s c h o o l s  m a k e s  t h e  i m p o r t a n t  co n t e n t o f  e d u c a t i o n a l  w o r k ,  a n d  i t  i s 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t o  a d o p t  泣 g o o d e d u c a t i o n  m e t h o d  f o r  t h e  o p t i m i za t i o n  o f  t h e  e 祗 c t  o f  m o r a l  e d u c a t i o n . 虹  m o d e m  e d u c a t i o n ^  m o r a l  e d u c a t i o n  a n d  o t h e r  e d u c a t i o n  a r e  e q u a l l y  i m p o r t a n t ,  o t h e r  e d u c a t i o n foc u s  on  t h e  e x t e r n a l  a b i l i t y of t h e  s h a p e ,  a n d  m o r a l  e d u c a t i o n  f o c u s  o n  t h e  i n n e r  q u a l i t y  o f  t h e  t r a i n i n g .  F r o m  t h i s  v i e w , m o r a l  e d u c a t i o n  h a s  i m p o r t a n t  s i g n i f i ca n c e  i n  t h e 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of  p r i m a i y  a n d  m i d d l e  s c h oo l  s t u d e n t s .  H o w e v e r ,  d u e  t o  v a r i o u s r ea s o n s ,  C h i n a's  c u r r e n t  p r i m a r y  a n d  m i d d l e  s c h oo l 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  e d u c a t i o n  m e t h o d  e x i s t s s o m e  p r o b l e m s ,  t h e s e  p r o b l e m s  f o r  t h e  e x e r t i on  o f  t h e  e f f e c t  o f  m o r a l  e du c a t i o n t o  t h e  g r ea t  w i l l .  T h e r e f o r e ,  t h i s  p a p e r  w i ll o f  t h e p r o bl e m s  w e r e  f u l l y  a n a l y z e d .  O n  t h i s  b a s i s,  p u t f o r w ar d  r e as o n a b l e  s o l u t i o n s .  T h i s  p a p e r  m a i n l y  f r o m  t h e  f o l l o w i n g  f o u r  p a r t s  t o  s t a r t :

  t h e  f i r s t  p a r t  i s  t h e  i n t r o d u c t i on ^  m a i n l y  拉 r  t h e  r e s e a r c h  b a c k g r o u n d  a n d  s i g n i f i c a n ce  a r e  d e s c r i b e d ^  f o r  t h e  d o m e s t i c  a n d  f o r e i g n  r e 旅 a r c h  p r o g r e ss  o n  化 e  i 泌 u e  o f  f u l l  a n a l y s i s .  M u l t i p l e  a n g l e s  o f  化 e  s e c o n d  p ar t  t o  s t r e n g t h e n  t h e  n ec e s s i t y  a n d  i m p o r t a n ce o f  t h e  m e t h o d  o f  m o r a l  e d u ca t i o n  i n  p r i m a r y a n d  m i d d l e  s c h o o l s ,  f r o m  s h a p i n g  t h e  p e r s on a l i t y  of  s t u d e n t s , t r a d i t i ona l  m o r a l  t h o u g h t i n h e r i t a n c e  o n  t h i s  i s s u e  a r e  a n a l y ze d ,  s o  a s  t o  b e l o w  p r o v i d e  m a t e r i a l .  T h e  t h i r d p a rt  i s  t h e  t w o,  t h e  p r o b l e m s  a n d  r e a s o n s  of m o r a l  e d u c a t i o n  m e t hods  i n  p r i m a r y a n d  s ec o nd a r y  s c h o o l s . F r o m  s e v e r a l  a n g l e s ,  t h e  e x i s t i n g  p r o b l e m s  a n d  r ea s o n s  o f  m o r a l  e d u c a t i o n  m e t h o d s  i n  p r i m a r y  a n d  m i dd l e  s c h oo l s  ar e  f u l l y  a n a l y z e d .  T h e  f o u r t h  p a r t  i s t o  o p t i m i z e  t h e  t e a c h i n g  m e t h od s  o f  m o r a l  e d u c a t i o 打  i n  p r i m a r y  a n d  s ec o nd a r y  s c h o o l s ,  f r o m  t h e  p e r s p e c t i v e  o f  d i v e rs i f i c a t i o n of th e t ea c h i n g  m od e,  t h e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 o f 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s a n d  t h e  c o m b i n a t i o n  o f  t h e o r y  a n d p r a c ti c e .  K e y w o r d s ;  p r i m a r y  a n d  m i d d l e  s c h oo l  m o r a l  e d u c a t i o n ;  t e a c h i n g m e t h o d;  t e ac h i n g e f f ec t 

 硕 4 学 位 论 文  M A S T E R'S  T H E S I S  目 录  摘 要 3  一、 绪 论  1  (一)

 研 究 背景和 意 义  1  1 . 研 究 背 景  1  2 . 研 究 意 义  1  ( 二 )

 国 内 外相 关 研 巧 进 展   1  1 . 国 内 研 究 状 况  2  2 . 国 外 研 究 状 况  3  二 、加 强 中 学德 育 的 必 要 性 和 可 行 性 4  (一)

 加 强 中 学 德 育 的 必 要 性  4  ( 二 )

 加 强 中 学 德 育 的 可 行 性  5  H 、中 学 德 育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原 因 7  (一)

 中 学德 育 问 题 分 析  7  1 . 中 学 德 育 内 容 存在 的 问 题  7  2 . 中 学 德 育 形 式存 在 的 问 题  8  ( 二 )

 中 学德 育 存 在 问 题 的 原 因  1 0  1 . 教 育 要 求 与 教 育 者 之 间 存 在 矛 盾  1 0  2 . 教 育 者 与 受 教 育 者 之 间 存 在 矛 盾  1 1  3 . 教 育 要 求 与 受教 育 者 之 间 存 在 矛盾  1 2  4 . 教 学 方 式 陈 旧  1 2  5 . 学 校 重 视 不足  1 3  四 . 优 化 中 学 德 育 的 对 策 1 5  (一)

 深 化 中 学 德 育 內 容 1 5  1 . 明 确 中 学 德 育 课 程 的 目 标  1 5  2 . 依据 中 学 生 也 理 特 征 优 化 德 育 内 容  1 5  3 . 注 重 学 生 对 于 课 程 的 反 馈  1 5  4 . 完 善 课 程 教学管 理  化  ( 二 )

 促 进 德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的 结 合 1 6  ( H )

 促 使 德 育 与 文 化课 教 育 相 结 合  1 7  

 | ? |? 学 位 论 文  M A S T E R'S  T H E S I S  ( 四 )

 尝 试 多 元 化 的 教 育 形 式 1 8  1 . 角 色 扮 演 法  1 8  2 . 情 景 模 拟 法  1 9  3 . 欣 赏 分 析 法 1 9  4 . 榜 样 教学 法  2 0  5 . 微 课 教学 法  2 1  总 结  2 2  参 考 文献 23  致 谢 2 5  

 (I 喔 誦 I ))巧 + 学 位 论 文  M A S T E R'S  T H E S I S  —、 绪 论  (-)

 研 究 背 景 和 意 义  1 . 研 究 背景  在 如 今 的 中 学 教育 工 作 中, 德 育 工 作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内 容 。

 德 育 工 作 贯 穿 中 学 教  育 王 作 的 始 终, 深 刻 的 影 响着学 生 的 世 界 观 、 人 生 观 与 价 值 观 , 在学 生 品 格 的 塑 造  过程 中 发 挥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然 而 , 总 体 上 看 , 我 国 当 前 中 学 生德 育 教 育 仍 然 存 在一 定的 问 题。

 例 如, 当 前  中 学 生 德 育 教 育 忽 视 了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地 位, 或 者说 德 育 教 育 过 程 中 双 方地 位 不 平  等, 由 老 师 所 主 导 的 德 育 教 育 不利 于 发 挥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 再 如 , 中 学德育 课 程 的 内  容 不充分 , 且 教 学 过 程 中 教 学 方 法 也 需 要 进一 步 强 化。

 正 因 为 如 此 , 有 必 要 对 我 国 当 前 的 中 学 德 育 教 学 工 作 进 行 集 体 性 的 反 思 , 从 而 不 断 实 现 德 育 教学 工 作 的 优 化 与  提 升。

  2 ? 研 究 意 义  本 研 巧 W 中 学德 育 方 法 存在 的 问 题及 其 对 策 为 研 究 内 容, 具 有 理 论 与 实 践 双 重  意 乂 :

  从 理 论 上 看,目 前 关 于 中 学 德 育 方 法 的 研 究 已 经 比 较 充 分 , 但 是 多 数 研 究素 材  比 较 陈 旧 , 没 有结 合 中 学 德 育 教 育 的 现 实 情 况 进 行 展 开。本 研 究 有 助 于 深 化 和 丰 富  中 学 德 育 方 法 相 关 研 究, 弥 补 当 前 理 论 的 不足 。

  从 实践 上 看, 本 研 巧 对 中 学 德 育 方 法 中 存在 的 问 题进 行 充 分 的 分 析 , 并 在 此 基  础 上 提 出 合 理 的 建 议 , 这 对 于 解 决 实 践 中 德 育 工 作 的 问 题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 二 )

 国 内 外 相 关 研 究 进 展  国 内 外 学 者 关 于 德 育 教 育 化 及 中 学 教 育相 关 问 题 己 经 进 行 了 比 较 充 分 的 研 究。

  为 此 , 本 文 通 过 中 国 知 网、 万 方 数 据 库 化 及 图 书 馆 等渠 道 充 分 收 集各 方 面 的 资 料 ,  并 对 这 些 资 料 进 行 总 结 和 分 析, 从 而 形 成 如 下 综 述 。

  1  

 I d硕 4 学 位 论 文  ...

篇六: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教育科学 2019 年 11 月

 393 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曾日宝 湖北省嘉鱼县陆溪镇大桥小学,湖北 咸宁 437206

  摘要:我国一向重视德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当今学校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让德育归位,真正实现“德育为首,德、智、体全面发展”。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只有真正全面落实德育为首,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科学育人观,我们的学校才有希望,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阶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以及我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新时期;德育;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最近“湖南沅江 12 岁男孩持刀杀母”的新闻触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在网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当民警将他的亲人叫到派出所商量日后的看管问题时,男童竟对着自己的叔叔说:

 “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面对血淋淋的事实,不得不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深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工作置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首位。德育出了偏差,其他一切都将归零或变为负,因此加强和深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1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1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强烈的互动作用

 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冲突更加激烈。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切腐朽的生活方式、暴力、色情等在不停地侵蚀着人们的机体,影响着少儿的身心健康。

 1.2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人际交往,情感体验,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有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对虚拟世界的偏爱和依赖。调查中发现,超过 45%的学生选择网络沟通。互联网是一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工具,如何扬长避短,主动出击,用正面的宣传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学会吸收和鉴别,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3 学校内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本身提出的挑战,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长期以来,只有方向,没有明确的具体化的内容。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既给基层实践者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让中小学校长、教师感到迷茫,在素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在现实教育中,在群众的心目中(尤其是农村)有一根明确的标尺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这个明确的标尺就是升学率。并据此给老师画像,给老师排名次或评定优秀、称职、不合格等。因此没有哪所学转不是把升学率当作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一切工作围绕升学转也就见怪不怪了。

 长期以来,传统的德育教育“高、大、空”,以说教、灌输甚至强制接受的形式呈现,“简单”、“粗暴”。德育工作成了学校文化课教学工作之外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平时所做的德育工作不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就是沦为“不能迟到、不能旷课、上课不能讲私话”的日常纪律观教育。

 1.4 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英国有句谚语:“一位好母亲,顶得上一百位教师。”我国古时的“孟母三迁”,岳飞的母亲教育岳飞“精忠报国”,都是很好的例证。现在独生子女诸多,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造成惰性和自理能力极差;长辈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不加正确引导,导致溺爱,造成十分自私、唯我独尊等不良习气;另一方面父母离异居高不下,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2 对症下药,德育有方

 2.1 创新德育观念

 2.1.1 由“小德育观”向“大德育观”的转变 所谓大德育观,是相对于传统的德育观而言的,就是要求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教育规律,从德育目标、主体、机制、内容、形式、渠道、效果等进行整体构思,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具体表现在:德育目标系列化,德育主体全员化,德育网络主体化,德育管理最优化,德育内容多元化,德育形式多样化,德育资源整合化和德育效果最大化。

 2.1.2 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使学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正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 与此相对应,学校德育教育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德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面向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和长期成长服务。

 2.1.3 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就是“把人看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大于思考,用事实说话,用真情感化,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2 创新德育方法

 强化学校德育实践环节,变“旧三中心”为“新三中心”。过去学校德育工作脱离实际,侧重讲理念,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情况。其效果不尽人意,必须改革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端正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

 创新德育新渠道,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学校建立以校级领导总体负责,政教处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配强、配好学校德育管理队伍,形成“校长-分管副校长-各处室-班主任-全体教职工-学生”的校内德育网络,“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的社会德育网络。

 2.3 开辟学校德育新途径:微公益 — 真情的再现

 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做人要做一些有益的事,要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据相关数据表明,有接近 40%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参与过微公益活动的转发、讨论等。虽然青少年对微公益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真正深入参与其中的人数非常少,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有益于社会的事需要我们去做。多让学生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

 教育论坛 394

 2019 年 11 月 3 创新德育内容

 3.1 学校德育要突出时代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以爱国为内容的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明确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认清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休戚与共,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而奋斗,始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头等使命。

 3 3 .3 以科学发展观为内容的环境道德教育

 当今时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着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这些新问题的出现,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深入这些新的领域。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十分重要。

 4 4

 创新德育机制

 4.1 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加强以校长为核心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设

 广大教职员工要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思想,统一“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认识,齐抓共管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4.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德育的丰厚底蕴

 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是从精神层面促进我们德育境界的提升,要围绕“法制道德、人人文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题和旋律开展,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四维一体”(健康人、文明人、中国人、接班人)的人。

 4.3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班级管理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 “自主管理”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

 4.4 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德育的主阵地,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去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学校德育工作是德育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离不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联系。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艺术和手段,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也必将为有效开展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柳海民.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李晓菊.环境道德教育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4]孙荔.现代科学技术下教育管理的人文缺陷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

 (上接第 392 页)

 程中,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成为未来有生活经验,有适应社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德荣.《基础心理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11. [2]张庆云.学习《基础心理学》的体会[J].心理学探新,1988(4):45-48.图 1 “秋天的植物”课程整合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