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3篇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190传媒教育CHUANMEIJIAOYU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0传媒教育CHUAN MEI JIAO YU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王河永 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就“思政课程”来说,即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操守,而“课程思政”即通过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融合,从而发挥多课程教学优势,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两者相结合所形成的协同育人机制,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思政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路由于协同育人机制中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本文将从“思政课程”育人思路和“课程思政”育人思路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分析如何通过思政课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分析如何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课程以发挥更大的育人效果。具体如下。一、高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目标高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总称,是保障大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源泉。总的来说,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认真专注、开拓创新四部分。对所有的大学生来说,敬岗爱业是最为基础的道德品质,精益求精是一种推动他们努力创新的目标,促使其能够在工作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专注是必要的精神品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大学生的主要目标,开拓创新是工匠精神对大学生的终极要求,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二、“思政课程”的育人思路( 一 ) 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育人理念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育人理念是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其中的人特指学生,旨在以学生为教育之本,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作用,并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目前来看,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育人理念是“思政课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育人思路。( 二 ) 进一步优化思政课程的育人方式思政课程一直是学生不太喜欢的科目,主要原因是思政课程内容比较枯燥难懂,整体的教学节奏比较紧凑、单调,学生读背的内容较多。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解决上述提到的三个原因,所以,进一步优化思政课程的育人方式就变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只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 例如兴趣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思政课程的育人方式。( 三 ) 全面整合思政课程的教育资源上述中提到,学生不太喜欢思政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思政课程内容比较枯燥难懂。所以,只有在坚持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全面整合思政课程的教育资源,才能让学生改变对思政课程的印象,从而喜欢上思政课程。为此,笔者认为应从社会、学校、学生生活、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开发全新的思政教学资源,努力把传统的思政课程内容变成真正属于学生、真正用于生活的实用知识,这是“思政课程”实现教育转型的重要的育人思路。( 四 ) 采用“导学互动”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导学互动”的现代化教育模式与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从而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打造现代化思政教育课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已经渐渐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对提升思政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如何通过思政课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一 ) 优化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标准1. 坚持理论与实践同步理论与实践同步,即是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以实践验证理论,从而推动两者实现均衡、同步发展。大学生之所以学习能力很强,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很强,而是因为他们只能在不断“试错——犯错——纠错”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而思政课程要做的就是培养其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2. 坚持思想与行为统一思想和行为统一简单来说就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这是每一名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能够在基于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基础上坚持把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既不是异想天开,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种实打实的创新能力。思政课程所坚持的,也是思想与行为相统一,把大学生培养成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3. 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求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是支撑社会发展的精英阶层,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其为个人价值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但是相对的,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却有待加强,思想课程要做的,就是让大学生作为孕育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催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两者并无轻重之分,都应成为大学生不懈追求的伟大目标。( 二 )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短短的24个字却深刻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体内涵,所以高校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全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早已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出了系统而深刻的定义,将之课题项目:本文系 2017 级安徽省质量工程教研项目,课题名称: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2017jyxm0735。191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传播力研究与现代化工匠精神相结合,才能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也更利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所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才能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愈发丰富、多样。3. 职业素养教育大部分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所以职业素养培养也是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只有高度重视职业素养教育,才能为国有银行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打开通路。4. 终身学习教育终身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永久性发展的根本。大学生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就是因为他们秉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从而挖掘新知识,产生新的工作思想。所以,思政课程必须要将终身学习教育纳入培训内容之中,并在日常培训过程中持续渗透终身学习教育。四、“课程思政”的育人思路( 一 ) 通过学科融合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思政课程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毕竟十分有限,所以必须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丰富其教学资源,通过“学科内容渗透”的方式把思政课程变成“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学科,从而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通过学科融合提升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是“课程思政”最基本的育人思路。( 二 )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科融合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也更利于思政课程的渗透。所以,无论在思政课程教学还是其他科目教学中,教师都必须以“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宽松、越来越包容”为基本原则,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三 )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科融合实现学科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思政知识,例如学习语文时渗透人文文化教育、学习历史时渗透历史文化教育等等。笔者认为,进行学科融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通过网络教学、生活教学等方式,如下会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四 ) 达到“处处有政治,时时学政治”的教学氛围通过上述三步,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已融为一体,在“处处有政治,时时学政治”的教学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主动、积极的学习思政知识。五、如何把思政课程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之中( 一 ) 明确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融合大学思政课程的可行性和途径1. 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合大学思政课程的可行性首先,在以思政教育为首的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大学思政课程和其他学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方面都有很高的契合度,所以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大学思政教育并不会影响两者正常的教学过程,只是会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共同发展。所以从这点来看,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融入大学思政课程也是切实可行的。其次,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融合大学思政课程是体现学科融合教学作用的必要策略。当下,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共促教育发展是当代教育转型的主要特征,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融合大学思政课程,实际是就是将两者的教育理念、方法和内容合二为一,既能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学科融合挖掘更多更好的教育因子,可以说是两全其美。2. 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融合大学思政课程的途径首先,大学思政课程内容中其实含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因子,只要教师能深挖教材内容,广泛收集教辅资料,就能够体现文学类和艺术类课程的人文教育作用,而大学思政课程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也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所以从这点来看,在文学类和艺术类课程教学中融合大学思政课程是切实可行的。其次,在科学教学中融合大学思政课程是对现阶段大学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升级,因为从传统的大学思政课程来看,教师只是教给学生基础的思政知识和常识,重在培养其解释生活现象,重塑个性品德的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融合大学思政课程,以思政教育内容推动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是提升大学思政课程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 ) 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融合大学思政课程的方法策略1. 树立以德为先的教育观念教师要在其他课程教学中融合大学思政课程,首先是要树立以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多从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入手。2. 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包含有许许多多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挖掘出来,然后转化成思政教育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这样做不仅能节省教学时间,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采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爱玩是人的天性,大学生也不能例外,所以寓教于乐的思政课程融合方式也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例如在科学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丰富多样的科学实验,配合分组合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和他人合作完成复杂的科学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而且还能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强大。4. 课堂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课堂教育只有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无论对其他课程教学还是对思政教育来说,实践知识从而转化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之余经常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尝试着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慢慢的融入社会之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六、结束语综上所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思路上均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思政课程”正逐步向“课程思政”转型,意味着其他课程也逐渐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中,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考文献:[1] 吕宁 .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 [J]. 大学教育,2018(1):122-124.[2]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
篇二: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系 2020 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全课程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编号20SKSZ023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探析● 王桂林 裴清清 陈 曦摘 要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范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怎样推动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同步实现,平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是当前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瓶颈之一.在遵循政治性原则、以生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求实性原则基础上,应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统领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点,打造核心课程,构建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协同育人制度保障.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作 者 王桂林,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重庆 400065 )裴清清,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65 )陈 曦,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65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 目前,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理念研究、实证性研究和时代性研究成果不断.通过分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发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匮乏,且两者之间融合存有现实难题.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推进两者协同育人,全方位引导学生内化知识为大脑系统的精神实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一、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指在才6 0 1教育评论/ 2021 年第 2 期。。. .。
。
智培育期间有机融入价值观培育,将积极向上的 “三观”根植于学生信念之中.高校思政课程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之一,对于实时向学生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叙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成功经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概念不同,但本质和价值趋向是有机统一的.(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古籍有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 门门课程有德育,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需要各类型课程体系同步推进,各学科共同努力.思政课程在教育引导大学生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和理论认识,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素养方面起着主渠道作用,贯穿高等教育始终,逐步使学生将自身社会主义道德情感、思想基础和政治素养升华为人生的使命担当与处世信条,激励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课程思政注重高校教学内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不能与价值引导、思政教育背道而驰,潜移默化地全面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坚持从不同专业类别课程入手,依据学科特点,巧妙输入时代内涵与精神实质,使学生养成知行合一的品质.由于思政课程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单一的课程体系在育人功能上存有一定课程边界.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打破了主渠道与责任田之间的藩篱,达到 “第一课堂”和 “第二课堂”育人价值有机结合,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范式.两者协同育人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融入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使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实现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的升华,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思想的社会主义青年.(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 中国进行的是扎根于中国大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高等教育,办的是饱含民族精神的特色大学,是国家建设的人才储备库,要求高等教育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一方面,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思政课程 与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的 “主渠 道”和“主战场”.无论是课程要求、课程任务还是课程设计等各方面都应保持高度的政治认同,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课程规划存在的问题,坚持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方向始终 “又红又专”,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牢牢根植于当代青年信念之中.另一方面,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出发,课程思政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创新之举,要求在不同课程教育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当代青年的品德素质培育,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引导学生凝聚起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不移,与思政课程一道努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武装学生的精神世界,紧跟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步伐,夯实民族复兴的人才之基.(三)遵循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进入新时代,为保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立体多维育人要求,实现两者协同育人必不可少.首先,从育人内容出发.国家文件明确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4 ] ,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高校要时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7 0 1。
。. .。
。
育教学各个环节的首要位置.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解开高校教书育人脱节难题、缓解重智轻德现 象 的 根 本 路 径 之 一,课 程 是 落 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载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课程育人的重要阵地,两者协同育人整合了原本孤立、碎片化的育人形式,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全课程育人.其次,从育人主体切入.育人是一个多方协作的教育过程,绝不是某一教育主体单独可完成的.课程思政的育人主阵地为专业学科课程,强调专业类教师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通过专业渗透履行育人职责,构建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桥梁,不同课程类别的教师相互学习、共享信息,最终达到不同课程之间的盲区突破与互补协同,实现全员教师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最后,从育人成效着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促进不同课程之间磨合互动,创新教学形式与手段,激发课程活力,加速思政元素流动,减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僵硬感,从各方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与政治觉悟,符合新时代 “三全育人”理念基本要求二、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政治性原则高校是培养民族人才的基地,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跟国家政策,充分发挥其政治引导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青年头脑,巩固 “四个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5 ] 讲政治是两者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与突出特征,政治性引领专业性.思政课程继续推进 “大思政”格局建设的同时,所有课程都要切实开展政治价值观教育.高校应立足于国情、党情、民情变化,用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而成的中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二)以生为本原则新时代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新媒体发展愈演愈烈,对当代青年主流价值观形成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高校肩负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任,要确保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必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出发点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聚焦于同一个教育对象,即坚持以生为本,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为落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这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举措,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分析和研究学生所想、所感、所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全面调研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抓住以生为本原则,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并以此进行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群体身体力行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整体性原则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一种整体性思想政治工作观点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途径.一方面,在机构运行上,高校健全党委、二级学院、基层组织等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在课程育人工作规划、部署、实施中,高校应完善顶层设计,由学院制定好实施细则,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高校教职工身上,绝不让无人负责和8 0 1。
。. .。
。
监管现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另一方面,在课程整体性上,高校应强化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三类课程之间的合理分配,推动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优化,实现“1+1>2 ”的教学效果.通识教育类课程所包含的各门课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因此牢牢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主阵地同时,教师应不忘拓宽思政教育空间,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加强真切的人文情感体验与爱国情感体验.学科专业教育类课程应坚持育才与育人齐头并进的教育理念,坚持深挖课程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中的德育内容与素材,努力提高学科专业教育类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以德塑魂,引导学生透过各学科、各课程专业知识完善世界观与方法论.个性化教育类课程应强调学生兴趣、素质和能力发展,以学生长远发展为着力点,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科交叉学习能力,致力于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四)求实性原则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入侵,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激烈交锋,对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道德防线形成冲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从新时代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育人与时代变化同步.一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要随国情、党情、世情而变,在教育理念、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展的同时,时刻不忘创新改革思路、教学载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努力发挥多学科优势,协调发展,肩负起铸国之重器、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另一方面,培育 “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起点,这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协同育人既要巩固传统 “大思政”格局,又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高校应放眼课程全局,从基础建设抓起,适时变动相应课时学分,培育全校教职工的协同育人理念,平衡一流学科建设与育人根本任务指标划分.三、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现状分析(一)协同育人主体定位模糊当前高等教育教书与育人之间存在明显界限,两者协同育人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管理机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落实不到位,导致协同育人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划中缺失.基层教学组织在育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德育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升,育人培训工作没有实现常态化.在育人建设实践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存有焦虑与为难情绪,难以做到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片面注重知识传递,无视价值塑造.专业课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建设是形成育人合力的一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形成的 “两张皮”现象与 “孤岛”效应违背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接受规律.(二)协同育人形式僵化高校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可按价值引导方式分为显性教育课程和隐性教育课程,育人目标与指导思想具有一致性,局限于双方融合度不高,导致两者协同育人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首先,高校对立德树人重视不够,局限于培养学生良好专业素养,在合力育人上造成单打一、一对多的问题.其次,显性教育方面,思政课程育人阵地仅限于课堂,往往是单刀直入,直接进行主流价值灌输教育,守正与创新步伐紊乱,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明显;隐性教育方面,课程思政缺乏专业思政资源帮扶与引领,在课程思政教学展示过程中显现出冲淡专业,淡化主业现象,在专业课教学时把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政课程,将各类思政元素做成 “大杂烩”,杂乱无章地填满课堂,混9 0 1。
。. .。
。
淆各类教师的专业主攻领域,不仅越俎代庖而且强人所难.最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融合度低,表现为育人方式存在灌输式教育,以及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嫌疑.(三)协同育人内容存在泛化现象我国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彻落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改革,高校在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方面的一切改革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其教育内容具有抽象感与距离感是一道急需解决的难题.思政课程方面,表现为课堂教学脱离受教育者实际.新时代高校教育对象被戏称为 “网络原住民”,他们对自我认识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与此相反的是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时照本宣科,对时事热点泛泛而谈,理论阐述功力不够,教材内容无法有效转换为价值理念,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空洞化、形式化.课程思政方面,思政元素被狭义化为传统意义的 “政治”,导致思政内容过于抽象化,忽视其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单一进行马克思主义中...
篇三: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2 时代报告·TIME REPORT时代广角Review on 大思政理念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 融合与改革王颖(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摘要:2016 年 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需要全体专业教师主动转变思路,开启“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在内的各类课程有机融合,尤其改变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中的重专业知识、轻思政育人的状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在每一堂课。关键词:大思政理念;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一、大思政理念下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明确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理念,树立全程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将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相结合,将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相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首先要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价值,借助专业教学等载体渗透道德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在专业课课堂上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认同感,更有助于树立学生们的文化自信,也能提升专业教师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责任感及德育能力。二、“大思政”格局对思政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第一,思政教学必须具有人本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体系的制定必须以学生特点和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思政”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第二,思政教学必须具有战略性。满足“大思政”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开展思政教学的内在动力。思政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战略意义,并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指导作用,不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发展目标。第三,思政教学必须具有创新性。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思政教学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学生个人专业素养提升和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与方法(一)顶层设计为使“课程思政”的推行从源头上得到保证,制定教学培养方案时应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提炼专业课程德育元素的相关内容,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贯彻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大思政”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
(二)课程设计实现“课程思政”首先要加强课程设计。应编制专业技能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的专业课课程标准,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将其转化为生动化、具体化的有效教学载体。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学生成长规律,研究专业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有帮助有指导的内容和元素,进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知行合一”。通过对学生的行为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建立专业课程德育目标及德育评价指标。提炼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建立专业课程德育目标及德育评价指标,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课程结合,充分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的结合形式和结合内容。在调研掌握在校生成长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递进式的设计教学路径,并固化于课程标准中。(三)课程教授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工匠精神,采用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视频采访播放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其思考、认同乃至宣传、实践,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强化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立与否,与院校思政教育质量紧密相关。教师除了作为思政课主课程教学者外,还可以身兼研究岗位,课余时间可以共同商讨课程思政和制定教学大纲。同时,还可以对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布置教学任务,并进行教学监督,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加强本校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的联系与交流。为教师搭建提升自我的平台,或者直接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教学和科研队伍建设,还可以聘请相关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开展思政教学。
(五)课程评价要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思政标准和专业标准都要“硬”, 专业课考核目标应包含专业与德育两个方面,将学生日常行为 ( 是否迟到、是否按要求完成作业、是否关心班级事务等 ) 纳入考核范围内。围绕专业教育级人才培养设置课程教学及活动,将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质量水平等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准则。四、结语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不断改革创新 , 努力提高我国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注释】[1] 林碧纹 .“大思政”视阈下高职思政课教学团队优化建设模式研究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03):205-207.[2] 周莹 . 基于“大思政教育”的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4):35-38.
【在知行合一中协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