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课程思政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初探3篇

时间:2022-10-08 20:30: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课程思政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初探3篇课程思政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初探 —1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ofBeijingVocationalCollegeofAgricu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初探3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初探3篇

篇一:课程思政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初探

dash; 12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第35卷 第6期2021年11月Vol.35 No.6Nov. 2021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也是其他各科课程的任务,其应包含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2019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挖掘各科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西方经济学”课程是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关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凡  路(郑州工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摘 要】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而要达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不仅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同时需要发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阶级性,通过挖掘“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材料,创新教学手段及方法,构建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的紧密融合,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目标。【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52(2021)06-0012-07【基金项目】郑州工商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重点资助项目(GSSZSFK2020002)【收稿日期】2021-06-09【作者简介】凡路(1991—

 ),女,河南信阳人,郑州工商学院商学院经济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DOI:10.19444/j.cnki.1671-7252.2021.06.002

 — 13 —凡 路:“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鉴意义,但其本质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和服务的,又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2] 。为更加科学地认识“西方经济学”理论,理清其科学属性与阶级属性的内容,对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将思政内容融入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建设中的方法途径,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实现基本经济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和观念在理论上的总结与概括,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特定的阶级利益、制度属性和意识形态,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具有科学性,但其本质上来说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问题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理论时都不应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理清西方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成分和实用价值成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吸收并融入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因素[3] 。“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其基本假设为理性人假设,即经济主体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其经济行为都是力图实现成本最小和利益最大化。这种假设及其与之相关内容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体主义及功利主义倾向,在社会经济行为关系中表现为极大的利己性,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价值观的扭曲。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和企业,其不仅仅是社会中的主要经济主体,同时也是道德主体[4] 。因此,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对其作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分析,同时应该融入对其作为道德主体的基本道德素质以及基本社会责任等内容的分析。通过思政元素与教学的融合,直观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输送到学生思想意识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荣誉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在传授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教育及品德教育,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体讲,通过教学与思政的融合,力争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育人目标。(一)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让学生了解和领悟国家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时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抱负。使学生能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基本社会道德规范准则,提高自身法治意识及道德品质修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社会义务,成为能够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勇于拼搏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价值判断、选择及塑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引导其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以及国家的关系,并能积极为社会及他人贡献个人力量。(三)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并能够从经济学视角去更好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道路选择,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对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判断及决策的能力,增强其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及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 14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 年 第 6 期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一)提高思政意识,完善教学材料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力量。要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教学技能,明确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挖掘育人资源。首先,教师可以针对课程性质,进一步修订本专业教学大纲,在大纲中除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以外,加入育人目标,以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育人效果。其次,教师可通过每周进行集体备课的形式,集思广益,以更好地理清每一章知识点中可嵌入的思政元素,也可邀请思政部专业课教师进行探讨,以保证思政内容的精准性,从而达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5] 。最后,教师在撰写教案讲稿的过程中,要突出思政元素要点,并根据要融合的思政内容对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以确保在课上能够更好地呈现及传递课程思政内容。(二)创新授课方式,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融入思政内容后,除了基本的理论讲授外,应实行多元化教学手段方法,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实现将课程思政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第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其进行思考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思政教学背景下,教师可根据所期望达到的育人目标,根据所讲知识要点,结合当前国情及热点新闻话题,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探讨,在案例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来提出育人目标。例如:在讲垄断内容的时候,可引入阿里巴巴被罚 182.28 亿元的案例,并让学生讨论分析被罚原因,最后教师总结:企业要进行公平竞争,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第二,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入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形成学生在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在内心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用并善用现代教学工具,如视频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并理解所讲基本知识内容以及与知识相关的教师想要传达给学生的思想情感元素,并能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讲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内容时,给学生播放《大国崛起》纪录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及崛起,提升其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三,讨论教学法。除在课堂上结合所讲知识抛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外,教师也可采取分组的形式,针对每章所讲知识的不同,给学生布置与课程知识相关的不同的学习讨论主题,其多为一些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组内讨论,一方面增加其自觉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在搜集资料及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就增加了对思政内容的学习。在课上教师再利用十分钟时间,让学生依据课下所讨论的情况进行发言,并依据学生的发言内容进一步总结,让思政元素深入学生头脑。例如:在讲支持价格内容时,让学生课下搜集近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三农”问题的内容,并依据所搜集的资料结合所讲知识谈一下自己的认识。第四,实践教学法。在课堂上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及思政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更加深刻,但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感知是有一定限度的,要想增强学生对于经济学知识的深层认知,启发其进行深度思考,就需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际体验中来,即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经济社会的生产发展变化。根据讲授内容的需要,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去社会上进行观察体验,可以是去菜市场、超市、企业等地方。例如:在讲生产论和成本论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进一步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量和付出的成

 — 15 —凡 路:“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本,以及企业给员工所提供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给社会所带来的基本效益等。让学生明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但同时不能剥削职工,要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且在生产中不能有危害社会和他人的情况。(三)融合思政元素,构建多维度考核体系融合思政内容后,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期中期末的材料性考核,应构建多维度考核体系,选取量化指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其考核内容可包括过程性考核(占比 20%)、形成性考核(占比 30%)和综合性考核(占比 50%)三大方面。具体考核内容体系构成见图 1。量和付出的成本,以及企业给员工所提供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给社会所带来的基本效益等。让学生明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但同时不能剥削职工,要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且在生产中不能有危害社会和他人的情况。(三)融合思政元素,构建多维度考核体系融合思政内容后,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期中期末的材料性考核,应构建多维度考核体系,选取量化指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其考核内容可包括过程性考核(占比20%)、形成性考核(占比30%)和综合性考核(占比50%)三大方面。具体考核内容体系构成见图1。图1 融入思政元素的考核体系构成1.过程性考核评价过程性考核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占比5%。这是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出勤率是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考察,守时对于学生以后的人际交往及工作都非常重要。第二,学生的课前主题演讲,占比5%。每次课前10分钟可安排2~3位同学进行简短的主题演讲,主要围绕思政相关内容,具体内容形式不限,可以是自己的经历经验分享,也可是对时事热点话题的看法等,通过课前演讲,一方面培养学生有能够站出来的自信,另一方面通过演讲的内容,使学生接受思想和心灵的洗礼,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第三,学生的精神面貌,占比10%。这一点可从学生平时与老师交流过程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课内自主发言以及参与小组讨论的主动性情况等来进行评价。图 1  融入思政元素的考核体系构成1. 过程性考核评价过程性考核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占比 5%。这是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出勤率是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考察,守时对于学生以后的人际交往及工作都非常重要。第二,学生的课前主题演讲,占比 5%。每次课前 10 分钟可安排 2 ~ 3 位同学进行简短的主题演讲,主要围绕思政相关内容,具体内容形式不限,可以是自己的经历经验分享,也可是对时事热点话题的看法等,通过课前演讲,一方面培养学生有能够站出来的自信,另一方面通过演讲的内容,使学生接受思想和心灵的洗礼,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第三,学生的精神面貌,占比 10%。这一点可从学生平时与教师交流过程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课内自主发言以及参与小组讨论的主动性情况等来进行评价。2. 形成性考核评价形成性考核占比 30%,其评价指标主要有学生平时作业,占比 15%;学生思政作品展示,占比 15%。平时作业主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是思政要点与基础知识的融合,检验学生对课本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时势问题的能力。学生...

篇二:课程思政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初探

稿时间]2018-11-19[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了上海杉达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构建以基础理论为核心的管院学科平台课程教学体系研究》的研究资助。[作者简介]王万光(1964-),男,天津人,副教授,主要担任西方经济学、房地产经济与金融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经济学说史、金融史。2019 年 8 月August,2019 University Education[摘 要]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宣扬其合理性合法性而诞生并不断被完善的经济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我国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了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认识,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借鉴。然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照本宣科,将对在校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影响。课题组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价值偏差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提出了矫正偏差的方法以及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案设想。[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价值偏差;矫正;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8-0138-03一、问题的提出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宣扬其合理性合法性而诞生并不断被完善的经济理论体系,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和观念在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 [1] 。伴随着“西学东进”的历史发展浪潮,近代以后被引进中国的西方经济学现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今天,我国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了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认识,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借鉴,让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然而,一部分人以西方经济学是自成体系的理论为借口,主张在教学中要“原汁原味”地讲授。由于低学年学生价值观尚处在形成过程之中,一旦教育引导不当,就会出现价值偏差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就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容易误导学生出现价值偏差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矫正这些价值偏差的方法,最后提出开展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些方案设想。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价值偏差及其矫正( 一)

 )

 必须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表现在西方经济学在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时积累了若干具有实际意义的经验和理论成果,这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经济学又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集中表现在其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和服务的经济学 [1]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经济学以资源的稀缺性为起点讨论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问题,是把生产中人与物的关系 — —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完全撇开了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超阶级” “超历史”的科学。西方经济学将研究对象界定为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否认资源配置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只讨论超越具体生产方式的抽象的一般的资源配置方式,论证和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这就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进行辩护,显示出了强烈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倾向性 [1] 。鉴于西方经济学特殊的学科性质,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伊始首先向学生明确,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属性。( 二)

 )

 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树立正确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方法论个人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基于方法论个人主义,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机制、国民财富等都是个人追求私利的产物,个人利益的加总就构成了社会的共同利益 [1] 。方法论个人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经济人”假设等基本假设之上。在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作用下, “经济人”个体对其自身利益的追逐通过交换最终会导致社会利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初探—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价值观导向问题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王万光(上海杉达学院管理学院,上海 201209)138万方数据

 University Education益的实现 [1] 。教师在教学中就“经济人”假设进行讲解时,必须明确其产生的背景和应用的前提条件。

 “看不见的手”理论试图说明,经济自由是追求私利的“经济人”可以实现其自利目标的必要条件,同时,其追求私利的活动是与增进全社会利益的社会目标相一致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实现了统一。如果不对该假设进行评析的话,就会让学生觉得市场经济社会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天经地义、合乎情理,让他们错误地认为“人都是利己的、生产者都是唯利是图的”。教师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进行客观剖析,让学生理解“人性假设和人性判断”之间的区别,让他们知晓,不能将西方经济学前提假设中的“利己自私”作为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信条,和谐社会的构建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利他奉公”行为。( 三)

 )

 资源配置的效率性与社会公平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更是强调,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佳途径。然而,在通过市场机制追求资源配置的效率时,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未必同时实现公平分配状态。必须明确,如果说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话,公平则可以认为是一个政治范畴。即使全体社会在资源配置上实现了帕累托效率,但市场调节却依然造成了规范经济学视角下的“不公平”问题,社会成员中存在着“富裕中的贫困”。虽然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自由主义理论在效率和公平关系的问题上强调“效率优先论”,但西方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有效率的配置并不一定是公平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制度等手段把收入和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再分配,以实现公平目标 [1] 。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建设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制度、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的同时,也使某些社会成员丧失了勤奋工作的动力,滋生出养“懒汉”等社会怪相。因此,效率和公平问题需要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研究和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

 )

 失业和就业保障之间的关系失业是宏观经济学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在失业问题上,古典乃至新古典经济学家否认该问题的存在,其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失业理论认为,即使社会存在失业现象,那也只是摩擦性和自愿性失业,是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暂时的失调 [1] 。但事实证明,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存在着根本性的谬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萧条,失业问题就会显现。凯恩斯就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失业的必然性,失业不单单是“摩擦性”和“自愿性”的,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现象,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社会总需求萎缩是非自愿失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1]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失业问题进行分析时都习惯使用自然失业率这个“比较含混而又带有一定意识形态色彩的名词”。他们“把社会造成的事实看作自然而形成的后果,其目的不外乎是说:这一后果是自然规律所导致的,从而,这一后果的正确性不容置疑。当这一结果存在时,即使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那也与社会制度无关。因为前者是不可避免的自然形成的事实,而后者也源于自然的原因”。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威克斯也指出:

 “把这种失业率称为‘自然的’并把它和充分就业联系在一起是宣传,是理论为意识形态服务。”[2]为避免由于失业给社会成员造成伤害,进而威胁到社会的安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就业保障体系建设,其成果值得我国借鉴。但要让学生懂得,诸如就业保障制度机制下的“懒汉”行为并非“经济人”在“利己”假设条件下做出的“理性”选择,我们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看待自己的劳动,让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设想与方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近年来,上海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的顶层德育内容体系出发,提出了全方位、立体化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 [3] 。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关键环节在于聚焦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其核心支撑是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4] 。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所有课程,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突出育人价值。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5] 。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专业课程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6] 。关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

 树立正确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围绕在正确的价值引领下进行知识传授的课程目标,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注重强调正确的价值引领作用。专业教师要自觉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作为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的教师要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担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促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6] 。( 二)

 )

 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教学活动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要抓好课前准备、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这三个环节。在现阶段,要结合以下方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139万方数据

 1.教材选定教材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集合,西方经济学教材更是集政治性、思想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直接关系到每位教材使用者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2004年4月中央正式启动的“马工程”重要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编写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专业学科体系的教材体系。“马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于2011年编写完成,它打破了传统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框架,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出发,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评述分析,这有助于教材的使用者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做出正确的辨析。我院在学院平台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强调要在教学中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此在教学中统一选用了“马工程” 《西方经济学》作为学习教材。2.课堂教学讲授环节由于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价值导向的问题,同时,针对学习对象都是低年级学生的情况,为了把传授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引领塑造进行有机的结合,课堂讲授环节应采取“讲述+评析”的授课模式。在“讲述”之后,着重进行以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宗旨的“评析”教学环节,目的是在点明西方经济学理论方法合理性的同时,重点指出其庸俗的本质,避免对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误导。3.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活动不同于学术研究。教学活动是将前人逻辑化、体系化了的观点、方法和思想进行传授。所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但不能回避价值观问题,更要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批判当作目的之一 [7]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度发掘和探讨,在“讲述+评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等模式,以吸引同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自己成为以“学会”为目的、寻找已知世界现成答案者的“考生”转变成为“会学”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学生”[8] 。此外,为实现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应在教学中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学科间合作机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要和思政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就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沟通,做好衔接工作,要在价值观教育引导问题上保持步调一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业课和思政理论课可以通过联合举办共同主题的专业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4.考核评价和专业课考核评价不同,对价值观的考核还无法仅仅通过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进行评价。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多方面复杂因素的综合效应,不能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做出简单的结论性评价 [9] 。可以尝试通过课后作业的小论文、课程报告、讲演、辩论会等形式给予一定的评价,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四、结语总之,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属性和阶级属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在教学活动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导开展教学活动,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真正实现西方经济学专业课程“教书育人”的目标。[ 注 释 ][1] 鉴于上海杉达学院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平台课程教学中选用的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如无特殊需要,本文中有...

篇三:课程思政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初探

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初探——以《西方经济学》为例苏 祯(商洛学院 陕西 商洛 726000)摘 要:

 《西方经济学》课程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经管专业教师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本文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多元化改革,提出“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模式,为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可参考、可借鉴、可复制的新框架。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次年11月,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决定》,提出要推动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成为高校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一、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由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中小学“学科德育教育”的进程中提出,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以各学科课程教学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就本质而言, “课程思政”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与拓展,又是对专业课教育的补充与完善。二、 《西方经济学》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各大高校普遍开设、教授。传统的经济学教学往往重视讲授理论知识,忽略培养人文素养、道德伦理。加之,《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作为基本假说,认为人是理性且自利的,在约束条件下,最求利润最大化。这种强调知识掌握、看重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道德情操的养成,容易形成一种追逐利益、以收入高低论英雄的不良倾向。因此,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必须在强调知识的同时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价值观。此外,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派创始人亚当斯密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中也强调了道德伦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强调道德情操、强调“课程思政”也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三、 《西方经济学》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相当成熟的社会科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构成,并能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推陈出新,不断完善,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但需要指出的是,该学科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之上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批判和继承,既要尊重其在解释经济运行、市场规律的科学性,又要去其糟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革新,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着手,实现《西方经济学》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一)革新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积极发掘“思政”元素教材是学术性、思想性、政治性的集中体现,一本好的教材直接影响教材使用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教材选取中,应当选取“马工程”系列教材,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出发,重新架构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用马克思的观点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进行思辨。在教学中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用正确的观点教育学生、引领学生。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始终坚持“教育就是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强化学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学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具体而言,就是要将各章的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譬如:绪论部分介绍了经济学发展史、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本假设等知识点,那么在介绍“理性人”假设时,不妨借助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进行客观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人性假设”与“人性判断”的区别,并辅以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例子,让学生知晓不可将“经济人”假设奉为人生信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无私奉献的“利他行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一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介绍了需求、供给的影响因素,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过程。在讲授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时,不妨引入党中央为保障粮食生产、保障农民收益而推行的农产品支持价格,和为保障底层群众生活而推行的必需品限制价格,并通过对比墨西哥、英国同类产品价格,使学生认识到我党为了群众福利做出的巨大努力,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件如此幸福作者简介:

 苏祯(1992 -),女,汉,陕西商洛人,理学硕士,助教,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97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二章消费者选择分析了消费者行为,指出消费者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效用最大化,效用、偏好、收入共同决定消费者消费行为。在讲授这一章时,不妨将理论与学生的日常消费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就“何为正确消费观”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树立量入为出、不盲从、不攀比的正确的消费观。第三章讲厂商理论,教材重点分析了生产者行为。授课过程中,除了讲厂商如何根据理论安排生产,以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也应关注价值观引领。譬如,可以通过情景短剧的形式,模拟企业家在利益、道德两难时应当如何抉择。进而引导学生明确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要发财,也要立品。同时,作为教师,也可以通过诚信教育、道德教育,在学生心目中埋下诚信、节约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绿色发展、诚信经营的风气。这样也有利于反向逼迫企业绿色生产、诚信经营。第四、五章讲市场结构,通过分析四种不同市场类型的盈利状况、福利状况可知,垄断企业(如国家电网)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推动了社会进步,因此获取了超额利润。另外在讲授知识点:“价格歧视”时,可通过水电阶梯定价的例子呼吁学生节约水电,为构建绿色和谐社会共同努力。第六章讲要素理论,即供求关系在要素市场中的应用,讨论了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的形成。在讲解工资理论的时候,应注意强调职业无分贵贱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流职业观。第十、十一、十二章讲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部分是宏观经济学的重点,通过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讲解以及中印、中日等国的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让中国更有话语权、让中国人更有凝聚力,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让学生为生在当代中国、作为中国人而骄傲自豪。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讲失业的类型、通胀的类型、形成和手段。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应当强调我国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采取多种手段解决就业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二)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思政”元素在革新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同时,高校教师还应当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参与、在思辨过程中提升“课程思政”效果。1.采用模拟教学法。即通过情景再现等手段,鼓励学生亲身参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譬如,教师在讲解弹性与收益的关系时,可采用模拟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景模拟某“快消品”价格调整前后,销量与收益的关系,得出“薄利多销”的结论。同时,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开展需求价格弹性教学,指出我国政府对于弹性较小的农产品采取最低限价的目的在于保障农民基本权益,使得改革成果为群众共享。2.采用对比教学法。即通过比较分析相关案例的异同,引导学生自发得出结论。例如,通过纵向对比建国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发展成果,引导学生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建立制度自信。3.采用实践教学法。即通过组织学生外出实践、调研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譬如,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企业,加深学生对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切实感受我国国情的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譬如组织学生参与市场调研,让学生直观感受关系国计民生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深刻感受党和国家对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所做出的努力,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几种力量办大事、保民生的制度优越性。(三)丰富考核方式,理论实践并重,在技能训练中提升“思政”成效大学教育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高等教育阶段,更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思政”教育势在必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革新的同时,也应当注重考核方式的革新,即考核要坚持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并重。就《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而言,应当在考查知识体系掌握度的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实现考核体系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型。譬如,教师可以在传统的“一考定终局”静态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考核内容,如课堂参与度、第二课堂表现、调研报告完成情况等等,实现“动静结合”的考核新模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套完整的、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尚未形成。高校教师需要在总结、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征、结合本科生群体特征,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坚持立德树人,做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参考文献:[1]

 刘燕莉,李浩野,陆涛. 思政融通——思政教育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2019 (04):57-63.[2]

 刘吉双.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创新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 (05):89-94.[3]

 毕晶.构建“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以《经济学》课程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 ( S2):57-60+71.

【课程思政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初探3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