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7篇

时间:2022-10-08 13:30:05 来源:文池范文网

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7篇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 课标分析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是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八单元第十五节的课程。这个单元主要探究贝多芬的音乐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7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7篇

篇一: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

标分析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是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八单元第十五节的课程。这个单元主要探究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一共有两首,分别是《第 23 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和《第九交响曲》第 四乐章。重点是通过学习《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贝多芬的作品风格及内涵,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启发学生把学习、生活同乐曲所表达的深刻 内涵紧密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于音乐鉴赏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与认识。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 在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时,运用体验、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像与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充分展开想象,建立一定的音乐思维空间。

 2. 在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面,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避免枯燥的知识灌输和单一的讲解。

 3.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包括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做到会提出问题、能分析问题、善解决问题,增强与他人间的协作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过程。

  评测 练习

  1 请同学们说出这首交响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 《欢乐颂》这首歌曲的节奏,速度,旋律是怎样的?

  教材分析

 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本课的教学重在启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本课教材是“人音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第八单元《划时代 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中第十五节《贝多芬》。这个单元主要探究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一共有两首,分别是《第 23 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和《第九交响曲》第 四乐章。重点是通过学习《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贝多芬的作品风格及内涵,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启发学生把学习、生活同乐曲所表达的深刻 内涵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感知能力,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会唱《欢乐颂》的音乐主题;并能看懂 4 拍子的指挥图示。

 (3)情感目标: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加强学生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及贝多芬精神的认识。

 要达到这些目标,单靠教材是完不成的,必须贯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通过教材引导学生组织学习,构建比较全面扎实的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 —— 贝多芬

 教学目标:

 1 。

 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

 2 学唱《欢乐颂》 3 初步了解认识贝多芬。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作品结构。

 教学过程:

 。

 导入语: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小学语文课文《月光》。

 1 播放贝多芬人物图片及生平简介。

 2 介绍分析《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3 聆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4 分析《欢乐颂》这一主题曲的节奏,旋律以及速度。

 5 学唱《欢乐颂》:

 6 小结:

 贝多芬创造性的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将深邃的思想和热烈的激情赋予古典主义音乐的形态上,这使贝多芬不但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高峰,同时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者。

 贝多芬的影响不止是音乐,德法发生多次战争,为结束两国之间的宿仇,德法两国音乐家联合举办一个盛大的音乐会标题是:

 “ 人人皆兄弟 ” 演奏了贝多芬的《合唱

 交响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广播公司为鼓舞德国占领区各国人民的斗志,特地借用了命运 交响曲第一主题作为密码。贝多芬追求也正是我们全人类的共同

 追求。

  效果分析 本课能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心选取典型的音乐作品,结合学生已有的音乐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如,音乐背景了解,听辨分析、自我听辨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倾听、分辨、交流中深化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形成正确的音乐鉴赏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 —— 贝多芬

 课后 反思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通过这节磨课,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听取组内各位老师的点评,吸取经验教训,为更好地促进教学,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本节课的内容是《音乐鉴赏》中的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中第十五节《贝多芬》。这个单元主要探究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一共有两首,分别是《第 23 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和《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重点是通过学习《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贝多芬的作品风格及内涵,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启发学生把学习、生活同乐曲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感知能力,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贝多芬以及《第九交响曲》。其次是能力目标:能够会唱《欢乐颂》的音乐主题。。最后是情感目标: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加强学生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及

 贝多芬精神的认识。要达到这些目标,单靠教材是完不成的,必须贯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通过教材引导学生组织学习,构建比较全面扎实的知识结构 ,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是音乐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而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要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在音乐鉴赏活动中不但要听辨音乐的变化,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辨别力、表现力和理解力,了解音乐表现的方法手段,培养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体验。

 下面要谈一谈本节课不足的的地方。

 在本节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习的是古典音乐,所以很多学生对古典音乐不是很了解,平时接触的也很少,能够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关键,因此在调动学生主动对古典音乐的认识上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上还不足。

 1、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时,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像与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充分展开想象还不够。

 2

 、在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面,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过短,还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面过多,对于本身对古典音乐不是很了解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很好的吸收和理解。

 4

 、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感冒的原因导致教学时说话的音量过小可能导致后排的学生有些讲课内容听得不够清楚。

 总 之,通过此次磨课使我能够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所认识和改进,同时也使自己在不断地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有所提高,通过各位老教师的点评和建议 使我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自我完善和提高,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集思广益。真正的使每节课的教学做到生动、愉悦、内容充实、令学生 回味的音乐课。

篇二: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

分析 一、 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绚丽的世界音乐——舞蹈篇》,所以在学生参与体验方面,要格外的重视。舞蹈是肢体语言,如果不能亲身投入其中,怎能体会舞蹈之美?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更加完善。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种舞蹈类型——巴西的桑巴、西班牙的弗拉门戈和芭蕾。学生在欣赏和参与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三、 关注音乐实践

  音乐课程的实践性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只有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实践音乐教育的目的。

 教材分析 本节课我所使用的教材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全册的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中的第 2 节《绚丽的世界音乐——舞蹈篇》。

 本单元由“多彩的华夏之音”、“绚丽的世界音乐”两节组成。主要介绍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以及世界各地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学生能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并乐意通过音乐去了解不同的世界文化,加强对世界各种音乐文化独立性价值的认识,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第二节“绚丽的世界音乐”从“歌、乐、舞”三个领域的音乐入手,介绍世界各地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

 在《舞蹈篇》中,主要介绍三个国家的舞蹈种类——巴西的桑巴,西班牙的弗拉门戈以及阿根廷的探戈。而我没有完全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授课,主要只选取了桑巴和弗拉门戈,而且又弗拉门戈里面的“踢踏”动作,拓展到踢踏舞。后又加入了芭蕾的知识,学习体验了芭蕾舞的七个基本手位。

 整体来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整合,效果良好。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课业负担相对较重,但是对音乐学科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在短短的一堂课中,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于是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生理与心理都趋于成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而且有自己的独到看法。在鉴赏音乐方面,通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参与热情。

 拿本节课来说,主要带领学生学习舞蹈的有关知识,在兼顾课本

 内容的同时,有适当加入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踢踏舞和芭蕾舞的知识。尤其是在体验芭蕾舞手位的环节上,有的学生多少会有些羞涩,所以单独找出了几位同学在前面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做。总体来说,学生的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

 教学设计 一、 桑巴 1、欣赏 2014 年世界杯主题曲——《we are one》 视频中出现了那种舞蹈类型——桑巴 2、桑巴诞生的背景 3、欣赏桑巴舞 问题:(1)桑巴舞曲中,你能听到哪个重要的伴奏乐器?

  (2)桑巴舞曲的节奏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3)桑巴舞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二、弗拉门戈 1、弗拉门戈产生的背景 2、欣赏弗拉门戈舞蹈 表情特点 音乐风格 伴奏特点 舞蹈特点

  3、拓展——踢踏舞 三、芭蕾 1、起源 2、特点 3、欣赏《四小天鹅》 4、体验芭蕾舞七个基本手位 四、知识回顾 五、总结舞蹈的概念 六、合作探究 1、印度尼西亚凯旋舞 2、非洲方族舞 3、印第安丰收舞 4、中国的民族民间舞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欣赏以上舞蹈,了解其背景,找出舞蹈特点并思考在生活中的作用。

  评测练习 一、 桑巴 (1)桑巴舞曲中,你能听到哪个重要的伴奏乐器?

  速度鼓

 (2)桑巴舞曲的节奏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节奏感强烈、速度轻快

 (3)桑巴舞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紧张、欢快、热烈、活泼 二、 弗拉门戈 表情特点 音乐风格 伴奏特点 舞蹈特点

 紧 皱 眉头,面部表情忧郁

  是一种忧郁 哀 伤 与狂 热 奔 放的混合体

 吉他、鼓

  注重脚跟、手腕、臂、腰臀的动作,舞蹈者常常情不自禁地一面踏地,一面捻手指发声,再加上歌声、拍手声、叫喊声、舞步踢踏声、舞蹈者手中的响板声,互相交错应和,表演者与观众心心相应,气氛十分热烈。

  效果分析 本课优点:

 1、 本节课课堂结构合理,课件设计清晰,课堂容量适中。

 2、 在知识点的引入上,结合现代教育手段,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手段搜索音频和视频,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

 3、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互动,自己发现问题,总结知识。

 4、 教师打乱原本课本内容,融入其他的课外知识,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课缺点:

 没有深入的进行知识探索。如今后有时间精力,应不断充实自己知识储备。

 观评记录

  授课教师

 科目 音乐鉴赏 教材名称 花城版音乐鉴赏 班级 高 一22 班 课题 《绚丽的世界音乐——舞蹈篇》 观评教师 音乐组全体教师 观察视角 观察分析要点 亮点记录 学

 生

 的

 状态 学生的情绪、兴趣、思维情况 以巴西世界杯主题曲《we are one》作为课堂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学生也能够积极的思考,并且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总结比较到位。在展示芭蕾舞手位练习成果的时候,学生们也非常积极地参与。

 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况 发言 学生课堂发言、表达的情况 倾听 学生聆听教师讲解、同学发言

 学 的情况 成果 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达成度 教

 师

 的

 教 状态 教师执教的热情度及亲和力 课堂语言精练简洁,亲和力好。熟练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问题设置合理精准,学生能够在问题中获得知识。

 策略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提问 优质问题的设置 媒体 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运用、和谐自然 检测 教师加强目标达成度检测、反馈、矫正的情况

 课后反思 备课之初,我较为细致的分析了一下本节课所涵盖的内容,可以说这节课的课本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它不比第二单元《多彩的华夏之音》所被学生熟悉。本单元主要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的歌唱、器乐、舞蹈等艺术类型。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尽量选取了课本上的两种舞蹈种类——桑巴和弗拉门戈,又补充了些许芭蕾舞的知识。比如桑巴这个舞种,让我联想到了 2010 年的巴西世界杯,相信班内的很多学生都是球迷,也会关注世界杯。那这一届的世界杯主题曲《we are one》里面所展示的艺术种类,就是桑巴舞。由此作为导入,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再比如弗拉门戈。这个舞种以其比较夸张的面部表情和灵活的腿脚动作,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他们就比较愿意去观察分析概括舞蹈的特点。由此,弗拉门戈的舞蹈特点,学生们就能够简单掌握。

 最后,介绍了在世界各国都非常受欢迎的芭蕾。同时,芭蕾舞基

 本功训练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学习舞蹈的人们所采用的基训方法。于是我在这里带领学生们一起体验了芭蕾舞的七个手位,进行了一个芭蕾舞组合的成果展示。效果尚可。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我觉得应该选取其中一个,做一个更加深入的知识挖掘。在今后的备课中,我将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学习。

篇三: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

国民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人音版《音乐鉴赏》教科书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 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聆听、体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民歌之美。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喜爱,增强传承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2、知识目标——感受体验劳动号子、小调、山歌的风格特征。了解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感受祖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

  3、能力目标——聆听鉴赏演唱不同体裁的民歌,探究并掌握民歌的基本特征,探寻民歌的韵律之美,增强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点:1、聆听学唱《孟姜女》《脚夫调》《弥渡山歌》等民歌片段,感受、体验不同民歌的风格特征并探究其风格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不同体裁民歌风格特点的探究,归纳掌握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鉴赏活动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民歌,它们或高亢或婉约,或诙谐或甜美,各有特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中国民歌》的独特魅力 二、

 新课教学:

 1、首先,我们师生合作一起演唱老师创编的《加油歌》,给同学们紧张艰苦的学习生活加加油,鼓鼓劲。(师生一领众合唱歌)咱们国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的题材与体裁非常丰富,刚才演唱的《加油歌》就是其中的一种体裁——劳动号子

 2、 播放视频《打夯号子》,问:这是什么劳动场面?他们的演唱有什么作用?师生归纳总结歌唱在劳动中的作用,思考总结劳动号子的特点(曲调铿锵有力;节奏反复与劳动同步;演唱形式一领众和;创作方式即兴创作)

 3、 播放不同种类的劳动号子,理解民歌即兴性的基本特征 4、 比较聆听江苏的《孟姜女》与河北的《孟姜女哭长城》,通过歌词、旋律、速度等要素感受体验不同的地域风格,总结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会发展变化,归纳出民歌的传播方式-口耳相传 5、 播放民歌《茉莉花》《绣荷包》《小拜年》,通过聆听归纳小调的特点(产生于民间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结构均衡规整;节奏鲜明有序;曲调流畅抒情)

 6、 播放《脚夫调》,比较其与劳动号子、小调等节奏上的不同,归纳总结山歌的特点(多在山间、田野抒发感情时演唱;节奏自由舒展;旋律高亢辽阔)

 7、 介绍山歌不同的名称,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8、 弹琴教唱西北民歌的旋律框架 5125

 25165,感受西北民歌旋律的起伏,体验西北的方言 9、 播放《弥渡山歌》的视频,随音乐感受南方民歌的不同 10、学唱体验南方民歌的特点,体会其波浪式的旋律起伏

 三、归纳总结民歌的特点:演唱语言—方言;传播方式—口耳相传;创作方式—集体创作、即兴创作;篇幅—短小

 四、分组创编:1 1 、以民歌《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即兴创编歌词,歌唱自己的家乡、学校、班级等,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集体,爱他人的教育; 2 2 、找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

 五、

 课堂总结:同学们,当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第一次发出“吭哟吭哟”的呼喊声,从最初的劳动号子到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传唱至今的民歌,都是中华民族最真切最伟大的命运咏叹调,是中华文化最丰富最直接的起源之一, 更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作为有着远大抱负的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担负起继承、发扬民族音乐的重任,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永远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让中国民歌唱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通俗音乐,对民歌比较陌生,普遍认为民歌手的演唱很土。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学生对音乐喜好类型的调查统计,结果是:在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之间,喜欢通俗音乐的占 95.5%,喜欢中国民族音乐的仅有 4.5%;在民间音乐的喜好方面,喜欢中国民歌的仅 2.5%;但喜欢欧洲民谣和乡村音乐的却占 90%。我觉得产生这一文化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生疏感”,这里面既有地域和地域文化的限制产生的距离感,更主要的是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强大冲击。由于流行音乐的审美过程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表象的欢快更易于带来感官的刺激,获得精神浅层的愉悦。因此,加强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与普及,让学生认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血脉中延续民族基因,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要关注的课题。我选择执讲《中国民歌》,就是想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意识,接受民族音乐传承方面的教育。

 效果分析:

 这堂课从正确的教学定位出发,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音乐教育客观规律的同时,兼顾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渗透了对音乐审美意识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打破了音乐鉴赏课本的传统教学体例,整合了古今多地各具特色的优秀民歌资源,采用传统音乐作品与现代作品相结合的资源配置,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获得了审美体验,提高了音乐素养,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较好地完成了“以美育人”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南北民歌对比的方式来阐释民歌。课堂设计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与取舍,小调体裁选用了江苏的《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进行对比:《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详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山歌体裁选用了最具西北民歌特征的信天游歌曲《脚夫调》与云南民歌《弥渡山歌》进行对比:《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脚夫调》的歌词,表现了脚夫们被生活所迫,抛妻离子、背井离乡、流落在外的寂寞、无奈、幽怨、愤懑以及思念家乡亲人的复杂心情。歌曲的旋律基本采用了上下句的单乐句结构。虽然它在多段歌词的反复中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的旋律线条还是稳定的。它的上句,旋律起伏较大,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它的下句则一起即伏,并且呈下行状态结束在调式主音上,表现了一种低沉、压抑、愤懑的心情。歌手采用陕北方言演唱,具有典型的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西北民歌的特征。《弥渡山歌》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全部歌词采用比兴手法,暗示着爱情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点题却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这首歌词写得非常含蓄,表现手法巧妙而充满美感。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的部分为引腔,它只有两小节的长音。这种引腔之后是歌曲的主体——四个简洁而匀称的短句。它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最后,引腔再次出现,用主体部分的第四短句做重复,强化了主题思想,使音乐更加清晰而完整。《弥渡山歌》把南方民歌的含蓄内在、婉转流畅、飘逸等特点体现地淋漓尽致。在南北民歌的对比鉴赏中,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民歌的体裁特点及民族特征与地方特征等知识,真正理解民歌艺术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认识到传承与发展民歌艺术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评测练习:

 1、中国民歌的常见体裁有

  、

  、

  ; 2、民歌的创作和演唱都带有

 的基本特征;流传方式

  ; 3、5. 1 2 5, 2 5 1 6. 5.这是

  民歌的旋律框架; 4、民歌的代表作品是

  ;

 课后反思:

 中国民歌是中华文化最直接最丰富的起源之一,更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备课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契机,重点应突出情感教育。于是我重新整合了教材的体例,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重新收集教学资源,以民歌体裁为线索,以身边的事物为内容展开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更乐于学习,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亮点之一是课堂结构打破了传统的教材体例,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了有效地整合。备课时我以课程标准为中心,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打破了教材的原有章节顺序,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四首教材中的传统曲目又补充了一些民间流传较广的较现代的民歌作为鉴赏内容,教学环节以民歌体裁为线索,以身边熟悉的事物为题材展开。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系统地掌握民歌的相关知识,而且更乐于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本课教学中对比的教学方法运用地比较成功。授课中我用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进行对比鉴赏,学生从节奏、旋律、速度等方面比较出了南北民歌的不同,领悟了民歌在口耳相传中会受当地习俗、语言等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在陕北民歌《脚夫调》与云南民歌《弥渡山歌》的对比鉴赏中,学生体验到了北方民歌的高亢辽阔、起伏较大与南方民歌的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关于民歌这一范畴的要求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的常见体裁,进而认识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理当是音乐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得到强化,教学生通过民歌的学习和艺术实践,熟悉并热爱祖国的民歌音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对于《课标》我是这样解读的:“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文化”,本课旨在通过鉴赏中国民歌的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探究民歌的起源、题材、体裁、风格及其中蕴含的韵律之美,较全面地掌握中国民歌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歌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其次在聆听、鉴赏、演唱民歌中引领学生进一步挖掘课标的衍生要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求学生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充分认识到: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要按习总书记所倡导的,增强文化自信,担负起传承、光大民歌艺术的重任,挖掘、采集、挽救那些植根于民间的、丰富多彩的民歌艺术的瑰宝,真正让各级各类民歌音乐受到关注和保护,让它们在新时代获得新生与创造性发展,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

篇四: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

音乐 2018 年第 9 期MODERN MUSIC高 中 音 乐 课 堂 的 学 情 分 析 研 究———以怀化市第一中学为例肖慧婷[摘摇 要] 学情分析是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的分析研究, 是对新课改课程理念的贯彻与实施, 也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 学情分析常被忽略, 许多音乐教师不了解其重要性, 也不清楚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笔者以怀化市第一中学为例, 结合自身实习的教学案例, 探讨高中音乐教学中学情分析的运用策略及其功能与价值, 以期为音乐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支持。[关键词] 学情分析; 高中音乐教学; 怀化市第一中学[中图分类号] G613郾 5摇 [文献标识码] A摇 [文章编号] 1007-2233 (2018) 09-0061-07[收稿日期] 2018-05-14[基金项目] 湖南省高等学校 “十三五冶 专业改革试点项目; 2016年度湖 南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研 究 重 点 项 目 ( 湘 教 通也2016页 276 号; 16A134)。[作者简介] 肖慧婷 (1996—摇 ), 女, 湖南怀化人,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科生。

 (长沙摇 410081)摇 摇 依据国内外有关学情分析 淤 研究成果, 学情分析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学情分析, 是指学生情况的分析, 包括分析学生身体、 心理、 智力、 情感态度等方面。

 狭义的学情分析, 即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本文从狭义上的学情分析出发, 提出符合音乐学科特点的音乐课堂学情分析内涵, 应是从分析学生的共同特征、 个性化学情两方面, 分析学生有关音乐的学习情况。

 学生的共同特征,包括兴趣爱好、 知识基础等; 个性化学情, 即学生个体或者班级的特殊学情, 包括认知水平、 音乐审美能力等。一、 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2017 年 10 月至 12 月, 笔者在怀化市第一中学进行教育实习。

 在这期间, 针对怀化市区五所高中的音乐教师进行学情分析调查, 并以怀化市第一中学为个案研究, 从分析学生的共同特征、 个性化学情两方面, 分析学生有关音乐的学习情况。(一) 怀化市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学情分析调研笔者对怀化市区五所高中的 24 名音乐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访问, 此次调查共发放 24 份问卷, 实收问卷 18 份,有效问卷 18 份。表 1郾 1摇 怀化市高中音乐教师人数学校 教师人数怀化市第一中学 4 人怀化市第三中学 4 人怀化市铁路第一中学 4 人怀化市湖天中学 5 人怀化市第五中学 7 人音乐教师学情分析的调查问卷, 如图 1郾 1 所示:1 6淤 在国外, 有关学情分析有多种表达, 如: 分析学习者 (analyzelearners)、 学习者特征 (learner爷 s characters)、 分析学生 (analyze students)等。

 奥·苏泊尔在其专著 《教育心理学》 的扉页中写道: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冶 “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冶 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奥·苏泊尔认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分析学情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美国 W·迪克所著的 《系统化教学设计》 一书中把学习者称为 “目标人群冶, 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 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还要了解 “目标人群冶, 即 “学习者分析冶。在国内, 我国学者对学情分析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最早提出学情概念的是黎世法的 “最优中学教学方式实验法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学情分析有一个基本共识: 学情分析是教师为了进行有效教学而对学生有关学习的情况展开的分析研究。

 摇 摇图 1郾 1摇 音乐教师学情分析的调查问卷表 1郾 2摇 学情分析调查结果问题 人数学情分析对课堂教学有无作用 有作用摇 6 人 无作用摇 12 人是否做过学情分析 是摇 摇 15 人 否摇 摇 3 人学情分析的频率 从不 3 人 偶尔 13 人 经常 2 人学情分析的方式 书面体现摇 5 人 思想分析, 无书面体现 13 人摇 摇 对学情分析进行调查分析后可得出: 高中音乐教师并未将学情分析真正融入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去, 即便是有,学情分析也只是流于表面地零星存在于教师评优、 评奖的公开课、 示范课的教案中来完善教学设计, 并没有真正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学情分析。产生上述不良现状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三点。1郾 音乐教师还没有建立学情分析的观念。

 这是造成学情分析缺失的 “元凶冶。

 我们常说的备课须备哪些内容, 基本上的回答都是备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即备教材、 备教法。

 而很少有老师主动提到备学生, 即学情分析, 可以看出音乐教师存在着学情分析意识淡薄的问题。2郾 音乐教师还未真正了解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大部分教师未真正了解到学情分析对课堂教学有何实质性的作用,认为是否进行学情分析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不大, 没有进行学情分析的必要, 从而没有真正在教学中运用学情分析。3郾 音乐教师不知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一方面, 大部分教师不知道学情分析具体是分析什么。

 另一方面, 国内对学情分析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众多文献资料所描述的都是笼统而又抽象的, 有些甚至艰深晦涩, 让音乐教师望而却步, 不知如何着手去分析学情。(二) 怀化市第一中学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笔者以怀化市第一中学为例, 对其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此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学情进行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160 份问卷, 实收问卷140 份, 有效问卷140 份。

 考虑到高三学生无音乐课的学习情况, 此次调查分别向高一、 高二不同班级的学生随机发放共 140 份问卷。问卷如图 1郾 2 所示:2 6当代音乐·2018 年第 9 期

 图 1郾 2摇 学生学情分析的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1) 学生的音乐兴趣所在。

 如图 1郾 3 所示:图 1郾 3摇 学生喜爱的音乐类型摇 摇 近九成的高中学生相比传统音乐来说更喜欢当代流行音乐, 而只有少数的学生较喜欢传统音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 流行音乐逐渐多元, 深受青年一代的热捧, 听流行音乐成为了当下的潮流。(2) 学生们对高中音乐教材的喜爱程度。

 如图 1. 4所示:图 1郾 4摇 学生对音乐教材的喜爱程度调查显示只有 23% 的学生是对音乐教材持喜爱态度,有 42%的学生对音乐教材中的音乐持一般态度, 35% 的学生表示不喜欢, 大多数学生对教材中的音乐不感兴趣或不喜欢。(3) 对学生的音乐基础调查。

 学生在课外一直学音乐的占 12%, 曾经学过的占 25%, 没学过一点的占 63%。

 课外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学生有六成。对学生的简谱、 五线谱的识谱能力的调查, 结果如表1郾 3 所示:表 1郾 3摇 学生的简谱、 五线谱的识谱能力乐谱类型识谱程度能 大致能 不能简谱 23 人 34 人 83 人五线谱 16 人 33 人 91 人可以看到, 识简谱难度不大, 学生识简谱、 五线谱的能力差别不大。

 能完全识得简谱、 五线谱的人数占比很少,近六成的学生完全不识简谱、 五线谱。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普通高中学生的音乐基础还较薄弱。

 值得注意的是, 问卷为中国传统音乐专设了一道选项题, 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喜爱程度及了解程度调查, 有65%的学生表示一般且了解甚少, 大多都是在音乐课上听过, 但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度不高。二、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举证案例主要是通过分析学生的共同特征、 个性化学情两个方面的音乐学情, 以是否展开学情分析的正反案例对比论述如何进行学情分析。(一) 分析学生的共同特征在高中阶段, 同级或同班的学生的年龄、 智力发展水平差异不大, 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音乐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共同特征来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3 6肖慧婷: 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以怀化市第一中学为例

 摇 摇 1郾 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兴趣像是学习的催化剂和发动机, 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 才能唤起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效率更高。

 音乐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 就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湘教版 《音乐鉴赏》 教材中 《五十六朵芬芳的花》 的教学片段为例。《五十六朵芬芳的花》 教学片段设计未开展学情分析的教学 开展学情分析后的教学以教学蒙古民歌为例, 教学内容以音乐教材为主, 对教材中的内蒙古 “长调冶 歌曲 《辽阔的草原》 进行听赏, 此歌曲长调风格十分典型, 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歌曲, 歌曲年代久远。

 最后的课堂效果一般, 学生给予的正反馈较少, 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主动参与度不高。以教学蒙古民歌为例, 选取蒙古族民歌 《天堂》 ———一首由腾格尔演唱曾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 且腾格尔在最近热播的音乐综艺节目 《歌手》 淤 中重新演唱过此曲。

 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 《歌手》中腾格尔演唱 《天堂》 的片段, 将这样一首歌唱家乡的蒙古民歌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形式及元素重新配器、 配乐, 使得音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征, 激发了学生对蒙古民歌的兴趣与喜爱, 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参与度提升。结论: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 选择的音乐素材不局限于音乐教材上的音乐, 可选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音乐素材, 将民族音乐与当下流行音乐相结合, 能够唤起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摇 摇 2郾 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1) 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前, 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基础, 是确定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只有建立在学生知识基础上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才能够顺利开展有效教学。

 以湘教版 《歌唱》 教材中 《享受合唱的艺术美》 教学片段为例。《享受合唱的艺术美》 教学片段设计未开展学情分析的教学 开展学情分析后的教学讲解合唱的定义、 分类, 欣赏不同类别的合唱曲; 在实践部分,通过教唱 《飞雪迎春》 四部合唱片段, 让学生体会四部合唱的音响效果, 在实践中享受合唱的艺术美。

 但是整堂课的课堂效果不佳, 学生们的识谱能力还很弱, 对 《飞雪迎春》 歌曲不熟悉, 在课堂里学一首四声部的还需识谱的歌曲难度大且枯燥, 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学生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合唱音乐中去 。上课伊始, 以学生演唱之前参加过的合唱比赛作为导入引出合唱,让学生立刻进入课堂主题, 真正参与到课堂, 认为合唱并不陌生,反而熟悉且有趣, 顺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演唱环节,选取主旋律耳熟能详的 《同桌的你》 这首歌曲, 只需要认识另外三个声部的乐谱, 难度适中, 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 也体会到了有丰富和声的合唱艺术的魅力,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度提高。结论: 对学生 “已知冶 进行分析后教师更能得心应手地把控课堂, 学生的配合度也更高。摇 摇 (2) 对学生欠缺知识的重点教授音乐教师开展课堂教学, 可以根据国家政策导向、 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教授给学生必须了解并掌握的知识。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 将其与流行音乐相结合, 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关注, 掀起了传统文化寻求发展的一阵热潮。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当代人的历史使命, 音乐教师理应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笔者在教育实习中, 关注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认为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是极具必要性的。

 因此, 专门讲授 “中国传统音乐当代传承冶 专题课。

 具体教案如下。4 6当代音乐·2018 年第 9 期淤 2013 年由湖南卫视推出的音乐竞技节目。

 《中国传统音乐当代传承》 教案一、 学情分析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诗词的关注度与兴趣度不高二、 教学目标1郾 了解古诗词音乐背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内容2郾 能为古诗词进行歌曲创作3郾 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三、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音乐背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内容四、 教学难点以古诗词为词, 为其配乐进行歌曲创作五、 教学过程1郾 以教师请学生朗诵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词为导入2郾 介绍与朗诵不同的、 表现古诗词的方式: 古诗词音乐3郾 欣赏古诗词音乐: 《春晓》 《阳关三叠》4郾 拓展播放 《经典咏流传》 节目歌曲片段——— 《关雎》, 介绍节目类型———古诗词改编成流行音乐的音乐综艺节目。

 继而引入中国传统音乐当代传承的实例5郾 实践与创作学生们发挥音乐创造力, 选择一首或多首经典古诗词, 对其进行歌曲创编通过这堂课, 学生了解了古诗词在当代的传承。

 古诗词与当下流行音乐相结合, 改变了学生的认知, 让学生们改变对古诗词枯燥无味的看法, 发出古诗词还能用动听音乐诠释与表达的感慨, 加强了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兴趣度。中国古诗词改编成流行音乐的例子有很多, 如表 2郾 1 所示。表 2郾 1古诗词 曲名诗经 《蒹葭》 《在水一方》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阳关三叠》李煜 《相见欢》 《独上西楼》孟浩然 《春晓》 《春晓》苏轼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杨慎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曹雪芹 《红豆词》 《红豆曲》李叔同 《送别》 《送别》与此同时, 中国传统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以崭新的面貌回归。

 列举部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融合的歌曲, 如表 2郾 2 所示。表 2郾 2节目名称 歌曲信息 歌曲形式《中国好歌曲》第 1 季第 1 期霍尊 《卷珠帘》融入中国古风元素的流行歌曲《中国之星》第 1 季第 3 期谭维维 《 给 你 一点颜色》华阴老腔与摇滚相结合的歌曲《经典咏流传》第 1 季...

篇五: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 20 世纪初“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词曲特点。

 2、通过学堂乐歌的欣赏,概括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通过体验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于尝试。

 教法与学法

 :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送别》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3、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歌唱。

 4、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曲调,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曲调特点、节奏特征还有汉字的韵律结合起来填上合适的词。

 教学设计:

 导入: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音乐课是在西周时期。《礼记》上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新式的音乐课则出现的比较晚,中国最早的一首学堂歌曲,叫做《男儿第一志气高》,作者就是沈心工,他因此获得了“学堂乐歌之父”的美称。

 新授课:

 一、欣赏《男儿第一志气高》+ + 分析

 沈心工简介:1870——1947,音乐教育家,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出生于道光年间上海望族家庭,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 年中秀才,1895 年执教于圣约翰书院,1897 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0年与师范班的同学筹办南洋公学堂附属小学。1902 年,东渡日本,自费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制作,并编写了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1903 年回国,竭力提倡乐歌活动,在南洋公学、务本女学塾、龙门师范等处教授,推广乐歌。同时,为教学需要,开始自编乐歌。1904 年起,先后编辑出版《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1936 年,精选 82 首歌曲汇编出版《心工唱歌集》。

 作品可分三类:

 儿童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歌曲:《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 自度曲:《黄河》《军人的枪弹》等其中以《黄河》影响最大。

 二、欣赏《黄河》+ + 分析

 李叔同简介:原名广候,字息霜。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官商家庭,他学贯中西,一专多科,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中,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1905 年东渡日本学习西洋文化。留学期间创办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最早将西方的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在书画、篆刻、诗词、音乐、戏剧、戏曲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1911 年回国,先后在天津上海任音乐美术教员。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1918 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的乐歌主要分为四类:

 爱国歌曲:《祖国歌》、《哀祖国》、《大中华》、《我的国》 抒情歌曲:《忆儿时》、《春游》、《送别》、《西湖》、《月》 哲理歌曲:《落花》《悲秋》《晚钟》 佛门之音:《三宝歌》《清凉歌集》 三、欣赏《送别》+ + 分析

 通过以上三首乐歌概括学堂乐歌,概括学堂乐歌的一般特点;

 1、旋律简单,优美,大多借鉴国外音乐曲调,但很中国,适合普及与传唱。

 2、具有诗意化的歌词,语言简练。无论旋律是借曲或是自度创

 作,歌词都能完美的位置匹配。

 3、注重情感的表达,乐歌创作都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4、歌曲大多单音歌唱(齐唱),极少有合唱。

 5、除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四.拓展与探究

 1.学生尝试依曲填词。

 2.展示学生创作作品。每组选出一篇词曲结合较好的,唱给大家听。

 五.总结下课

 《学堂乐歌》学情分析

  《新课标》中指出,要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本课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引领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从今天走入历史。采用多角度多视野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百年前歌声所反映的时代气息与时代精神!

 面对情商和智商都很发达的高中生来说,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尤为重要的。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教材资源,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时代背景及其内容。在本次音乐课中尝试后,我发现学生给了我一份惊喜。实践告诉我,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出乎我们想象的。

 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合作探究、对话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独立的音乐感受与见解。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在与同伴以及老师的讨论中,挖掘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与积极的社会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堂乐歌》效果分析

  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 20 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学生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了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

 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课前,我首先播放《国民革命军军歌》和《两只老虎》,通过对比两首歌的异同,揭示了两首歌的特点是由选曲填词造成的。进而拉开学堂乐歌依曲填词、选曲填词的特点。

 2、听唱结合,体会特点

 高中音乐欣赏课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聆听的境地,慢慢会失去他们主动欣赏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

  3、动静结合,表现参与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既有安静的聆听和思考,又有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参与,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巩固。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我有重点地安排了“填词唱曲”活动,我给学生提供唐代白居易的诗《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让学生利用《送别》的旋律为诗配歌。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通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百年前中国学堂乐歌的背景、来源、意义,理解了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

 学堂乐歌

 教材分析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的内容。本节课题,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 20 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

 本节课的特点在于:淡化政治、历史等学科在音乐课堂上的讲述,提倡和鼓励用音乐来了解音乐。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学堂乐歌:《体操—兵操》、《黄河》及《送别》等乐歌,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相互的探讨,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 20 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

 《学堂乐歌》评测练习

 一、欣赏《男儿第一志气高》

 问:这首歌的旋律怎么样?

  生答:旋律优美节奏简单便于传唱。

  问: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生答:表现了他真挚的的爱国情怀。

 问:歌词有什么特点?

 生答:具有诗意化的歌词,语言通俗,简练易懂。

 二、欣赏《黄河》 问:这首歌的旋律怎么样?

  生答:旋律优美、节奏很简单,便于传唱 师问:歌词创作文体?

  生回答:具有诗意化歌词语言简练 问: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生答:表现了他真挚的的爱国情怀。

 三、欣赏《送别》 问: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生答:对朋友难以割舍的友情和牵挂。

 问:这首歌的旋律怎么样?

 生答:旋律优美、节奏很简单,便于传唱 师问:歌词创作文体?

  生回答:白话文与文言文相结合写出离别者的一种通感。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索。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四、通过以上几首学堂乐歌,大家来总结一下他们的特点? 1、旋律简单,优美,大多借鉴国外音乐曲调,但很中国,适合普及与传唱。

 2、具有诗意化的歌词,语言简练。无论旋律是借曲或是自度创作,歌词都能完美的匹配。

 3、注重情感的表达,乐歌创作都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4、歌曲大多单音歌唱(齐唱),极少有合唱。

 5、除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五、思考 学堂乐歌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答: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产物之一,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历史现象,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对我国的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为我国现代音乐崛起的奠基石。

 1、学堂乐歌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的基本知识,如乐理、名家作品、演奏演唱法、各种新体裁开始得到初步的介绍,西方音乐的审美趣味等初步传入我国,为国民所接受,并逐步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的构成因素。在主动学习与被动接受的两重境地下,中国人开始接触,了解全然不同于中国音乐文化的西方音乐,开始模仿甚至移植西方音乐作为国人最早的新音乐实践。

 2、学堂乐歌为许多革命歌曲提供了音乐素材,为当时和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3、为中国造就了第一批从事国民教育的音乐教育家,掀开了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

 《学堂乐歌》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及《送别》等学堂乐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

 其风格特点和重要意义。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怎样选曲填词,尝试“学堂乐歌”编创活动,感受创作、实践的乐趣。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时本节课的重点。高中音乐鉴赏课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聆听的境地,慢慢会失去他们主动欣赏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中我始终注意让学生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既有安静的聆听和思考,又有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参与,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巩固.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我有重点地安排了学生的歌唱活动,让学生还原经典,感受《送别》的离愁等情绪。在拓展探究环节,我给学生先提供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套用《送别》的旋律,让学生为诗配歌,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兴趣。

 仔细反思,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其中许多细节还待斟酌和提高,我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时俱进,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新课改真正的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

 《学堂乐歌》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

篇六: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

进舞蹈》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二、导入新课

  1、通过欣赏欣赏广场舞和《雀之灵》片段 ,思考:

 1)表演者是谁? 2)表演的地点在哪里? 3)表演的目的是什么? 了解舞蹈分类及定义。

 三、新课教学:

  (一)以播放图片的形式简介生活舞蹈的种类 (二)艺术舞蹈

  1.古典舞

 1)古典舞的定义 2)对比欣赏中国古典舞和欧洲古典芭蕾,学生讨论异同,总结两种舞蹈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3)欣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古典舞,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2.民族民间舞蹈 1)蒙古舞,看视频,猜一猜视频中模仿了那种动物,模仿视频中的动作。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2)新疆舞 A 教师示范新疆舞的体态特征和新疆舞的典型动作,学生参与。

 B 用手击打桌子,感受新疆舞的典型节奏。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通过欣赏傣族舞和朝鲜舞,总结从哪些方面判断少数民族舞蹈。

 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舞蹈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通过对舞蹈作品的音响、形式、情绪、动作特点、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舞蹈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3.现代舞 1)教师介绍现代舞的起源和定义 2)通过欣赏现代舞片段,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思考并规划人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4.新创作舞蹈 1)幻灯片出示定义 2)欣赏《红蓝军》,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5.家乡舞 1)教师表演胶州秧歌片段 教师用富于感染力的舞蹈,唤起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四、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2、小结 不用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不同种类,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舞蹈,舞蹈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愿今天的这节课能让同学们爱上舞蹈。

 五、下课仪式

 《走进舞蹈》学情分析 高中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少部分学生有音乐基础(从小得到过音乐训练),而大部分学生没有音乐基础,学生们虽喜欢音乐,但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音乐学习。学习好的认为是副课,学不学无所谓,学习差的,觉得正好可以借音乐课玩、看课外书.....更不会去想音乐素养对一个人完美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性,长期形成的这种观念,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因此让学生改变观念成了音乐教师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认为最好的说服

 办法是在音乐课堂设计上下功夫,让音乐课在学生们眼中亮起来,让他们心服口服的感到,音乐课原来可以这样美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古典、民族民间等舞蹈形式,但是又知之甚少。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兴趣点,设置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深刻感知舞蹈的艺术魅力;同时,详细介绍艺术舞蹈的分类及特点,并感受家乡舞的魅力。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走进舞蹈》效果分析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思考并规划人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2.通过对舞蹈作品的音响、形式、情绪、动作特点、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舞蹈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舞蹈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3.通过对我国优秀舞蹈作品的审美体验,增进学生对祖国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舞蹈作品,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比较。通过比较中国古典舞和欧洲古典芭蕾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舞蹈的初步能力。

 3.探究。在讲解蒙古舞舞蹈动作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合作。在体验新疆舞和切分节奏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三、知识与技能

 1.欣赏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了解舞蹈的分类、艺术舞蹈的分类及定义。

 2.通过对兰花指、芭蕾手型、新疆舞典型动作、节奏的模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积极的参与教学中的表演及创作活动。

 学生自我评价表(时间以一节课为单位)

 评

 价

 内

 容 评

 价

 等

 级 评价目的 优(5 5 )

 良(4 4 )

 中(3 3 )

  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能否专注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都主动举手了。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声音响亮

  能否自由表达

  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能否善于合作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能否独立思考

  我会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是否敢于否定

  我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

  是否欣赏自我

  我能认真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

  是否认真

  我能自信的在同学们面前表演

  能否敢于表演

  我能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教学内容。

  是否富于想像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是否兴趣浓厚

  最欣赏哪个同学的表现呢?为什么?

  我还有与这节课的内容相关的问题问老师

  得分

 《走进舞蹈》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择性的特点,我选择了《走近舞蹈》这个主题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德国现代舞蹈艺术家玛丽·魏格曼说:“舞蹈是表现人生命的情调的一种活生生的语言。”这“生命的情调”就是“借身体动作以表达思想感情”(邓肯语),这“活生生的语言”就是以人体为媒介的动作姿态。“走近舞蹈”教材选择了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新创作舞蹈等,引导学生感受并体验舞蹈的分类及特点,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艺术价值。

 教学内容:

 1.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定义; 艺术舞蹈的分类及特点。

 2、通过舞蹈实践,感受新疆舞的典型动作和典型节奏。

 3、在观赏和活动中,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中国古典与欧洲古典芭蕾的异同。如何分辨少数民族舞蹈及特点。

 教学难点:积极参与课堂中的探究、体验活动,准确拍打新疆舞节奏,并乐意学跳简单舞蹈动作。

  《走近舞蹈》评测练习 1.舞蹈根据作用和目的分为:

 2.艺术舞蹈按照不同的风格特点分为:

 3.新疆舞的典型节奏是:

 4.现代舞之母是:

 5.我们引以为豪的家乡舞蹈是:

 6.请在小组中表演一下新疆舞的典型动作——动脖子

 《走进舞蹈》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引导学生感受并体验舞蹈的分类及特点,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艺术价值,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主动探究,激发兴趣。

 对比欣赏中国古典舞和欧洲古典芭蕾,学生讨论异同,总结两种舞蹈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也避免了教师一味管灌输的“填鸭式”的教学。

 2、巧设内容,扩大容量。

  在课堂上尽可能的欣赏了解与舞蹈有关的大量作品,引入深受学生喜爱的经典舞蹈,摒弃只围绕教材施教的传统做法,采用一种开放的态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参与音乐的激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舞蹈的体验。

 3、鉴赏评价,创造表现。

  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是活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模仿新疆舞的典型动作和节奏,及表演的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所设计的音乐活动,有趣地,开心地获得审美愉悦体验。

 本节课也还有一些教学环节可以提高 1、在舞蹈作品的选择上,朝鲜舞的舞蹈视频不够经典。

 2、对比欣赏中国古典舞和欧洲古典芭蕾,学生讨论异同这个环节,学生的讨论交流还可以再热烈一些,可以再多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具体。

 3、学生模仿新疆舞典型动作和节奏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改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走进舞蹈》课标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及音乐课程的性质,为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总要求,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

 择性的特点,我选择了《走近舞蹈》这个主题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通过对鉴赏与实践,使学生充分体验舞蹈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舞蹈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情感目标:让学生对舞蹈产生兴趣,积极投入情感,能以积极的态度主动了解舞蹈,并进行相关的学习与体验活动。

  知识目标:初步舞蹈的分类及特点,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社会艺术价值。

 技能目标:掌握艺术舞蹈的分类及特点并接触世界各地的舞蹈,能对舞蹈的社会功能作出自己的见解。

篇七: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

活之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生活之音》是花城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高一年级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的一节课。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比较容易理解。但如何让学生在容易接受的内容中有所收获,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学习和音乐感知能力。尤其初中小学的多年学习让他们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进入高中阶段后,我们应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理性认识音乐的能力。因此,从本节课起,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向学生渗透分析音乐作品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音乐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叫卖调”、“标题音乐”的概念;探究声音变成音乐需要具备的音乐要素;学会通过分析音乐要素(节奏、速度、音高、和声等)把握作品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之初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运用音乐的思维方式解决音乐问题;运用音乐语言分析音乐作品;让学生学会在“参与”中听懂音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关注民间音乐;同时感悟“音乐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音乐无处不在。”;在合作的基础上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在音乐创作中感受音乐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体会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探究音乐要素。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音乐思维方式、运用专业术语分析音乐作品;创编简单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课题——《生活之音》 [ [ 设计意图] ]:经过反复磨课,最终确定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把更多时间放在教学体验中,提升课堂效率 二、新课讲授 (一)初步体验——叫卖调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再现曾经听到过得各种叫卖声。尤其让学生再现卖包子的吆喝声。

 学生展示 教师示范叫卖调——《卖包子》。对比唱和吆喝哪个效果好?为什么? 生:唱更好。更吸引人 师:这就是叫卖调。民歌中小调题材中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最初是商贩兜售商品、招揽顾客的一种技能。特点:拖腔、有一定的节奏感、音调高、音量大。(PPT 展示叫卖调的定义和功能)

 师生学唱叫卖调《卖包子》。熟悉作品主旋律之后进一步分析音乐:

 师:创作素材是? 生:生活中的叫卖声。

 师:与叫卖声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有音高、有节奏。

 师:从演唱过程中猜一猜这是哪里的商贩? 生:北京。

 师:原因?你的判断依据是? 生:歌词是北京话。

 师:再来看一段视频,猜猜这个商贩来自哪? 播放视频 生:天津。

 师:你的判断依据是? 生:运用天津方言演唱。

 师:两段来不同地域的音乐形成的形态不同,音响效果也不一样,说明什么问题? 生:音乐受语言影响,受当地文化的影响。音乐记录不同地方的生活状态。

 总结:生活中原本叫卖声进行节奏、旋律等艺术处理后变成了音乐。生活为音乐提供创作素材,音乐源于生活。

 启发学生回忆类似的歌曲如《新货郎》、《卖汤圆》等。并对比叫卖调与这类歌曲的区别(后者艺术性更强,引导学生思考:由最初“叫卖声”到简单的“叫卖调”再到相关“艺术性较强的歌曲”、这一发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师总结:生活为音乐创作提高了丰富的素材,音乐来源于生活;民间

 音乐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我们要学习和传承民间音乐。

 [ [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声乐作品入手,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课堂初始选用“叫卖调”这一音乐体裁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掌握“叫卖调”这一音乐体裁,感知、体验“叫卖调”的特点;感受不同地域叫卖音乐的基础上凸显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音乐如实记录生活、生活为音乐提供素材;紧扣本节课“音乐与生活相融共通”的主题。同时为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奠定良好基础(启发法、分析法、比较法、联想法、想象法) 二、合作探究——《打字机》、《盖邮戳》 采取为图片配音乐的方式对比学习这两部器乐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音色要素。

 出示四幅图片,播放第一段音乐。学生从四幅图片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图片。

 师: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听到了打字机的声音。

 师:与日常打字机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有规律、有节奏了。

 师:呈现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忙碌。

 师:依据? 生:速度比较快。

 师:心情? 生:开心,忙而不乱。

 师:依据? 生:音响感觉、旋律给人的感觉。

 播放第二段音乐,学生选择相应的图片。

 生:听到了盖邮戳的声音 师:与生活中盖邮戳声音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有节奏、有规律。

 师:几个人在忙碌呢? 生:三四个。

 师:工作环境如何,工作人员心情如何? 生:轻松的环境、愉悦的心情。

 PPT 展示音频中每一个工作人员工作时相应的节奏谱。学习每一个工种工作时的节奏,运用拍手声、拍桌子声、笔划过桌子声分别感受这三个工作节奏,节奏熟练后,在教师的指挥下通过分声部演练、全班合作的方式现场感受邮局三个工种一起工作时发出的立体和声效果。引出和声概念——音乐要素之一。

  师:以上两段音乐的共同点是? 生:把生活中的声音变成了音乐。

 师:生活中的这些声音发生了什么变化成为音乐之音? 生:变得有规律啦。

 师:这一规律就是音乐第一要素:节奏。还有其他音乐要素吗?音乐要素有哪些? 帮助学生回忆刚刚分析两首音乐时分析了哪些内容:音色、节奏、旋律、和声。这些都是音乐要素,音乐具备了这些要素才将声音变成了音乐作品。听懂音乐的方法之一能够分析、理解作品的音乐要素。

 [ [ 设计意图] ]:通过《打字机》、《盖邮戳》两首作品,对比生活中的音响与音乐作品音效的区别。体会音乐作品中各个音乐要素的作用。在聆听思考、合作感受的过程中掌握节奏、速度、音色、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概念,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分析音乐要素理解音乐作品的方法。

 师:两段音乐的音乐中人物心情怎样?

 生:都是忙碌并开心的。

 师:这些忙碌的人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因为人爱生活所以忙碌的工作也变得有意思,所以工作中产生了音乐艺术,音乐艺术又装点了我们的生活,让其变得更加精彩。我们要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总结:音乐高于生活、音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三、活动体验——“杯子歌” 课前学生通过微课程自主学习“杯子歌”,课上师生一起分析作品的各音乐要素(音色、节奏、速度、旋律等)。

 1、音色:⑴拍击杯子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⑵拍桌子的声音.⑶拍手声。⑷拍桌子声。

 2、节奏:

  2/4

  xx

  xxx

 |xo

 x||

  2/4

  xo

 xx

 | ox

 x|| 3、速度:通过由慢到快的联系方法学习“杯子歌”节奏打法。体会音乐要素之一速度的变化对作品情绪的影响。

 4、音高、旋律:学会“杯子歌”后配上相应旋律。

 [ [ 设计意图] ]通过“杯子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之声变成生活之音的变化过程,掌握分析音乐作品的方法之一:分析音乐要素。

 四、学生创编。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及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音乐储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编一段“生活之音” 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 [ 设计意图] ]:检验本节课上课效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运用的

 能力。

 五、总结 音乐源于生活,我们需要善于发现音乐美的眼睛;音乐高于生活,我们要具有创造音乐美的能力;音乐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要有享受音乐美的乐观态度。

 [ [ 设计意图] ]:总结升华课堂内容。对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行渗透式

  学情分析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对音乐及音乐课较前些年已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音乐教学普及性和音乐知识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

 但仍存在各种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对学习目标的现状分析

 因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教学基本以课本为主。学生并不把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多是浮于表面认知、看热闹的情况比较普遍。

 二、学生的认知特征:

 当下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他们对于音乐文化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只是平时自己听听歌曲或在文艺会、电视上听听音乐。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多让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内在魅力,让学生自己多讨论问题,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再加以讲解,这样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学生的知识基础:

 (1)

 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

 (2)

 没有进行过准确的发音练习。

 (3)

 更不会对音乐有着专业性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在给他们上课时,着重以聆听为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再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从而有效地传授知识。

 四、对应和措施: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触感敏锐,不喜欢墨守成规,对事物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学习和音乐感知能力。尤其初中小学的多年学习让他们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进入高中阶段后,我们应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理性认识音乐的能力。

 因此,从本节课起,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向学生渗透分析音乐作品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音乐思维能力、音乐学科素养。比如:这节《生活之音》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旨在营造合理的学习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视、听、唱、动等多种体验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感受音乐的魅力,学习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设计思路是在聆听多首音乐作品中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生活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主要通过对音乐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音乐分析的方式方法,通过分析使学生对音乐欣赏有原来停留在表面上的“好听”、“挺开心”这类的表面认识升级到“节奏密集、速度比较快、三声部和声、时而级进时而慢速波浪前进等等”这样的理性认识,并掌握相关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音乐赏析的能力。学生对节奏、速度、旋律、和声等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不多,所以在课程设计师我专门设计了小组合作、“杯子歌”等多个活动,学生在参与中轻松掌握原本枯燥的知识点。从而消除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距离感”、挖掘学生学习“兴奋点”。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同时我还新添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叫卖调”,让学生亲自体现生活中的音乐,同时顺势激发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升华性教育。

 效果分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课应让学生在聆听、体验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因此,通过本节课,学生在一系列聆听、鉴赏、体验活动中认识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在体验过程中掌握了音乐知识、提升了音乐素养,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导入:开门见山,言简意赅,直接切入主题,提高上课效率。

 初步感受:在课前让学生自主调研各个地区的叫卖声,课上统一汇报,进行对比。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运用对比的方式学生能切身体会到不同地域的语言不同、环境不同,导致音乐不同,文化不同。学生通过课前自主调研“叫卖声”更容易理解在音乐创作中民间采风环节的重要性。从叫卖声到《卖包子》再到艺术性较强的叫卖类歌曲,通过分析切身体会到音乐来源于生活。

 合作探究:在《打字机》音乐之前先让学生回忆并模仿生活中打字机的声音,之后对比交响曲《打字机》的音响效果,对比中体会生活中声音与音乐中声音的区别。引出对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讲解。《盖邮戳的音乐》则让学生运用手边的物品:笔、拍手、拍桌子来模仿音乐中邮局工人工作时的音响效果。体会音乐要素:和声的形成及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全班合作的方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验相对较难的“和声”要素。

 在鉴赏两首作品之后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作品音乐要素理性

 分析音乐作品的方法。

 实践体验:通过分析、学习“杯子歌”实践分析音乐作品音乐要素的方法。学生在体验中掌握音乐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小试牛刀:在前面学习基础上,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合作的基础上编创出简单的音乐作品。

 课堂总结:回顾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

 通过本堂课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音乐语言理性分析音乐作品、认识音乐。同时在小试牛刀环节学生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和以往的学习经验能够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提升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在本节课的各类小组合作、课前活动环节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生活之音》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的一节课属于音乐必修课内容。本单元选择的内容体现了音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之音》选择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始终伴随人类各种生活的音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同时能感悟“音乐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音乐”。激发其构建自己的音乐生活的愿望。

 本节课教材中音乐包括(《打字机》、《盖邮戳的音乐》、《钟》、《永恒的水》、《里莫日的集市》、《赶摆路上》)内容比较多,需要两课时完成。作为高中阶段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着在教学初始

 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让学生学会用音乐语言分析音乐本体、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在第一课时我只选择了教材中的《打字机》、《盖邮戳的音乐》两段音乐。在课上利用对这两段音乐的分析引导学生感悟:音乐来源...

【高中音乐课堂的学情分析研究7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