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程美东:1976——1978中国社会的演化4篇

时间:2022-10-08 10:25: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程美东:1976——1978中国社会的演化4篇程美东:1976——1978中国社会的演化 关于2000年以来全国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若干问题研究程美东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0871) 2008年11月关键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程美东:1976——1978中国社会的演化4篇,供大家参考。

程美东:1976——1978中国社会的演化4篇

篇一:程美东:1976——1978中国社会的演化

2000 年以来全国中共党史专业 博士论文选题若干问题研究 程美东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0871 )

 2008 年 11 月 关键词:

 博士论文

 中共党史

  学科发展 内容提要:

 本文对 2000——2008 年全国中共党史专业五个博士点 307 篇论文按照党史实证、现实理论政策、 历史理论政策、 边缘学科、 人物思想、 现当代史、 其他等七类进行了分类统计, 得出了这五个博士点在此间论文选题的特点, 并就此对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 关于本文写作目的、 选材范围、 分类标准等问题的说明 一、

 学位论文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是稍有学术理念的人都能理解的。

 现代学科体系建立的前提就是奠基于越来越丰富、尤其是越来越深刻的人类对于主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之上的, 同时这些学科体系的建立也为进一步促进本学科向更深的水准发展提供了学术环境等制度上的保障。

 如果没有越来越深刻、 专业的知识积累和获取知识方式方法的更新, 那么就不可能形成现代分支极其严密的学科体系; 如果这种专业化的知识停滞不前, 那么现有的这个学科也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专业化的知识积累只能通过专业化的系统学习来获得 (这是就社会成员整体意义和某个具体学科的宏观发展而言, 不排除个体在某些具体的知识点的获取上可以采取其它方式方法), 在大学日渐普及的现代社会, 这种专业知识的训练主要通过不同程度的教育来获得, 而学位论文则是受教育者接受本学科知识和创造本学科知识的最直接的体现, 故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本学科的整体水平。

 博士论文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最高学历层次的学位论文, 从理论上讲, 某一学科的博士论文状况如何必然是本学科学术水平最高层次的体现, 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标, 那么这个学科的博士论文从总体上来看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了解一个学科博士论文的总体水平的途径当然根本上是看它的理论创新、 实践效用等情况, 但这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标志, 那就是它的研究领域是不是具有创新性? 一般地说来, 一个很古老的问题, 是很难实现创新的, 或者再进行创新的余地非常小了。

 因此, 考察一段时期某一学科博士论文的选题, 对于我们确定这一阶段该学科的发展水平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而且, 由于博士论文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由于是在其生命力最旺盛、 时间比较宽裕、 杂事相对较少的时期完成的, 因此很能反映其学术水准、 学术素养, 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他的学术水准的代表作, 甚至是其一生学术生涯的扛鼎之作。

 而且, 由于博士论文的研究领域往往决定一个研究者相当长时期的研究方向, 因而考察一段时期某学科博士论文选题状况也可大致看出此后一段时期该学科的研究趋向。

 作为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和教学的人员, 搞清这么多年本专业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情况, 这对于我们在教学中有效地指导研究生选定有价值的研究题目, 对于了解中共党史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从而最终推动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 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基于上述考虑, 我们开展了这个课题的研究。

 全国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直接批准的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点, 目前共有 7 家, 即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共中央党校、 东北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其中辽宁师范大学是 2005 年才批准的, 考虑到其时间太短, 故而没有纳入考察的范围; 武汉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是 1998 年批准的, 都是在 2002 年才有了第一届毕业生, 但我们只选择了湖南师范大学作为考查范围, 因为湖南师大在 1990 年就有中共党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只不过招生权挂在该校的近代史专业, 所以事实上它的党史专业的博士生培养工作比较早。

 我们通过对国家图书馆、 中国期刊网中的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检索, 获得了一些数据, 但均不全面, 我们最后一次搜索是在 2008 年 11 月 5 日, 截止到 2008 年在国家图书

 馆搜索到的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只有 157 篇 (没有起始时间限制), 而在中国期刊网上 2000——2008 年只有 188 篇。

 我们委托了学界朋友帮助查询、 补正, 最终获得了这五所学校九年间(湖南师大从 2002 年开始计算)

 的 307 篇论文(人民大学当代中国史专业也包括在内)①。

 我们不能保证我们百分之百地将该时期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都收集齐了, 但应该相关信息说, 绝大部分都包括在内了, 也许有极少数特殊情况未被收入者, 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总体分析。

 因此, 我们据以讨论的前提是可靠的。

 对于这 307 篇博士论文如何进行分类, 以便汇总分析, 的确是个难题。

 按照研究方法为依据, 党史论文可以分为两大类:

 实证类、 论析类; 按照历史阶段, 则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建国后头十七年、 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时期; 按照研究对象的主客体性质为依据 ,则可划分为人物、 事件两大类; 按照社会结构为依据, 则可划分为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军事等类……总之, 这个分类标准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每一种分类都是合乎自己的逻辑的。但是, 我们在这里对之进行分类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建立一个党史学科的分类学, 而是要发现这些博士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究竟有多大的学术研究空间, 有多大的学术价值, 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趋势, 尤其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也就是要明确针对中共党史学科目前所具有的亦学术亦政治、亦重史亦重论、亦现实亦历史的这些特点而发现已有的论文选题所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今后本学科博士论文选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基于以上的考虑, 我采取了多元的分类标准, 将其综合起来, 分为六大类:

 党史实证、 现实理论政策、 历史理论政策、 边缘学科、 人物思想、 现当代史, 另外还有个别的论文选题完全是其他学科的, 无法归纳, 但对于我们分析党史博士论文选题的现状还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我们特地加了一个其它类。

 为什么要这么分类呢? 这里我就此问题作些解释。

 实证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按理说党史研究本应该毫无疑问地主要要归入实证类, 即使是思想史, 也必须要以史料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 似乎中共党史的博士论文无可争议地要归入实证类, 但是在实际中以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基础, 以严密的考辨为基本方法的实证类选题在整个党史研究中占有的分量非常小。

 长期以来的党史研究养成了以论带史的风格, 同时它又承担了宣传、 思想战线的一些特殊任务, 这就更加重了它注重空泛议论的风格。

 虽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整体学术环境的不断国际化, 党史研究已经从过去的阐释微言大义的路径中转移过来,渐渐转入历史实证的轨道。

 所以, 选择这个类别, 是为了考察党史研究是如何从过去传统的模式、 主题向历史学的轨道靠近的, 对于我们了解党史研究的历史成就和发展趋向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理论政策一直是党史研究的重点问题, 尤其是在文革前受《联共(布)

 党史简明教程》的影响, 中共党史长期以党内路线问题、 领导人的思想、 党在不同时期的理论政策的变化过程作为中心。

 这个现象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由于党史学科功能的原因, 理论政策在党史研究领域中还占据相当重要的比例, 尤其是现实性强的理论政策更是成为党政机关、 党史研究的初学者们所热衷的选题内容。

 博士论文对学术创新的要求比较高, 如果要在短短 3、 4 年时间里对于尚处于探索中的现实理论政策进行很有创造性的研究的话, 研究者就必须要有非常宽广、 扎实的知识积累和学术修养, 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经验, 而一般的博士生是无法具备这些素质的; 同时, 还需要给研究者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表

  ① 中国人民大学的数字是我们到该校马院资料室从该院历年学位论文库中挑选出来的, 个别年份我们感到不全的, 又请相关人员进行了核对、 补充; 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料是该专业的研究生在该校图书馆抄录给我们的。

 其他几所学校的资料主要是通过中国期刊网和国家图书馆上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同时也得到了相关学校知情者提供的信息的佐证。

 在准备搜集这些材料之前, 我们觉得在信息化时代, 查找这样的数据应该是易如反掌, 但是经过网上搜索才发现, 各个学校对于相关信息的提供程度差别很大, 有的压根没有,多数不全, 有的只有将学校网上图书馆和院系资料里两部分的信息叠加才能齐全, 也有个别学校将历年本专业博士论文都挂在中国期刊网的博士论文数据库上了。

 看来, 党史博士论文资料系统地、 全面地实现电子化的事情还需要加强。

 这里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孙秀民教授等人所提供的帮助。

 真实意见的环境, 尤其是要允许批评、 反思 , 而我们党的现实政策一旦制定, 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来说, 主要是如何贯彻、 实践的问题, 而且这些理论政策的科学性与否的确需要一个时间段的探索和实践, 随意批评、 尤其是没有很深的专业基础的批评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结论。

 所以, 对于现实政策的研究意义固然很大, 但一定要慎重, 千万不能一窝蜂的起哄, 那样的研究很容易变成简单的宣传员、 吹鼓手。

 更重要的是, 中共党史是门历史科学, 它的主要研究职责是 中共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人物等是什么、 为什么的问题, 属于人文学科; 而现实政策是个社会发展的综合大问题, 需要社会学、 政治学、 法律、 经济学等多种社会应用型学科的协同研究, 中共党史当然也能给这些现实政策研究提供历史经验教训上的资鉴, 但不能直接承担起那些应该由社会科学所应承担的任务 (这里不排除个别的党史研究者由于个人素养、 爱好等因素而对于其他学科有较好的基础而能胜任对于现实政策研究的任务, 但这属于个案, 不具备普遍的意义)。

 所以, 搞清楚这一部分内容在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中的比重很能看清这个学科现实的研究风气和学术底气。至于历史上中共理论政策严格说来属于历史学的范畴, 其研究方法应该属于实证性的。

 但是, 在现实中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往往粗枝大叶的多, 运用丰富史料尤其是第一手史料的很少, 所以其研究方法总体看来还是论析比较多一些, 它的研究风格与实证性题目还是有区别的, 故而我们在此将其独立出一个类别。

 边缘学科的选题是现代各个学科都很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成熟学科在短时间难以有突破性创新的前提下研究边缘学科往往容易取得新成果, 因为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往往可以借鉴不同学科的知识视野、 方法手段, 从而可以超越路径依赖, 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成就。

 中共党史学科在改革开放以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多, 的确也展现出一种新的风格、气象,给党史学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但是, 边缘学科也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主干学科知识的训练基础之上, 否则它就无法往深处发展。

 因此, 衡量一个学科发展状况主要还是看它的基础性问题研究水平如何, 一般来说边缘学科问题不能成为一个学科发展的主流。

 所以, 考察党史博士论文中边缘学科所占的比例, 对于正确地分析该学科目前的优势和不足也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中的常见的领域, 凡是纯人物研究一般都必须以严密的史料为基础。

 这个应该归属于实证性的类别。

 但在党史的人物研究中, 大多数属于人物思想方面的,而且由于党史人物研究的框框条条较多, 基本上缺少第一手可靠资料为基础, 因此它不能归属到实证性的类别中去。

 本来我们准备设立中国共产党思想史这个类别, 将人物思想归属到这一类当中, 但考虑到此类别包含的内容比较多, 按照这样的分类得出的数据不能更精确地分析党史博士论文选题所存在问题, 故而将其分为现实理论、 历史理论、 人物思想三大类,这种分类更有助于我们的分析。

 按照研究方法的性质来看, 中共党史本来就应该属于中国现当代史中的一个分支(在目前中国大陆官方公布的 58 个一级学科中, 中国共产党史是历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所属的 14 个三级学科之一)。

 但是, 在现有的中国教育制度中, 中共党史长期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这就出现了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共党史这两个文字表述有异, 但实体内容相同的研究学科却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的怪现象。

 于是, 党史研究与现代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盘根错节, 把中共党史独立出来的话, 现代史就残缺不全, 或者说就变成了国民党的历史了; 中共党史不独立的话, 又显现不出它的特殊性。

 这当然是个很难处理的问题, 但在本文写作中, 我们重点要考察的是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特色型问题。

 所以,我们把个别的完全与中共党史没有任何直接关联的现代史选题, 如关于民国议会斗争或者纯属于国民党史的选题, 归入到现代史类。

 这个分类, 也有助于我们了解、 探讨中共党史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之间的关系。

 至于其它类的分类, 纯因为有些文章跟中共党史没有关系, 如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 诉讼模式问题, 只好独立归属。

 由于我们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的分类, 为了防止在实际的分类中出现重叠, 对容易重叠的类别我们采取了直系优先归类的办法, 这个优先原则的顺序是先实证类, 然后次第为现实理论政策、 历史理论政策、 人物思想、 边缘学科、 现当代史。

 比如, 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党史问题的论文, 既可以归入实证类, 也可归入跨学科类, 而实证乃党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故而此类一律归入实证类; 又比如, ...

篇二:程美东:1976——1978中国社会的演化

子 科 技 大 学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 THESIS

 (电子科技大学图标)

  论文题目

  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

 历史经验与启示研究

 学 科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

  号

  200921160105 作 者 姓 名

  黄芳

  指 导 教 师

 戴钢书

 万方数据

 分类号

 密级

 UDC注 1

  学

 位

 论

 文

 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与启示研究 (题名和副题名)

  黄芳 (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戴钢书

  博士生导师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姓名、职称、单位名称)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学位

 学科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论文日期

 5 月 15 日

 论文答辩日期

 5 月 23 日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电子科技大学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注 1: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 UDC》的万方数据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名:

  黄芳

  日期:2012

 年 6

 月

 26 日 论文使用授权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黄芳

 导师签名:戴钢书

 万方数据

  II

 日期:2012

  年

 6 月 26

 日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I

  中文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漫长的中国历史也常常写满了整个国家与重大自然灾害抗衡的故事。自从中国共产党 1921 年建党至今,90多年以来一直带领各族人民群众与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做斗争,我国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本文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应对灾害的不同指导理念出发,主要分析了建国以来从典型性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应对中汲取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中自然灾害应对经验的梳理、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解等,对我党 90 年来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自然灾害,理念,经验,启示

 万方数据

 ABSTRACT

  II

 ABSTRACT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a is a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of the country,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is often write full the whole country how to

 response the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story. Since 1921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t up , more than 90 years ,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of the mass under the lead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ruggle to the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 our country people"s response to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and less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each time to deal with the disaster on different guidance idea,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main analysis from typical major natural disaster preparedness draw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s well as to the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to natural disasters of the experience of Marx comb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understand, etc. From 90 years of our party response to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we can get some enlightenment and experience summary .

 Key words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atural disasters, idea,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万方数据

 目录

 III 目

 录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 .......................

 1 1 1.1 本论文研究概况与现状 .................................... 1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1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2 1.2 本论文研究意义 .......................................... 3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社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源流

 ............

 4 4 2.1 周秦、两汉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的全面革故鼎新 .................... 4 2.1.1 荒政制度的形成 ........................................ 4 2.1.2 农业水利设施、耕作技术的发展以及作物结构的调整 ......... 6 2.2 三国两晋时期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的全面发展 ...................... 7 2.2.1 灾荒赈救制度的发展 .................................... 7 2.2.2 广施借贷加强农垦 ...................................... 7 2.2.3 科技在农业自然灾害应对中的传承与发展 .................. 8 2.3 唐、宋时期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具体措施的完善 .................... 8 2.3.1 灾害应对中政府主导作用 ................................ 9 2.3.2 唐朝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经验与启示 ...................... 9 2.3.3 有备无患的灾害应对思想与启示 .......................... 10 2.4 明清时期人为因素与自然灾害频发的关系 ....................... 11 2.4.1 人口急剧增长导致农业耕地过度开发 ...................... 11 2.4.2 战乱促使无人耕种的农田向荒漠化演化 ................... 12 2.4.3 政府掠夺性政策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 12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理念研究

 .......................

 13 3.1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灾害的思想 ..................... 13 3.2 早期共产党人应对自然灾害的思想 ............................. 14 3.2.1 通过教育、宣传,组织运动解除灾害带给农民的痛苦 ....... 14 3.2.2 节约、互济、发展生产等方式应对灾害 .................... 15 3.2.3 应灾思想及体制的初步形成。

 ........................... 15 3.3 以毛泽东同志为集体的共产党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理念 ......... 15 万方数据

 目录

 IV

 3.3.1 灾害应对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 ................ 16 3.3.2 “社会意识形态”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中的影响 ........... 16 3.4 以邓小平同志为集体的共产党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理念 ......... 17 3.4.1 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 17 3.4.2 要坚决反对各种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 ................. 18 3.4.3 坚持在改革中提高灾害防治效率 ......................... 18 3.5 以江泽民为中心的党中央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理念 ............... 19 3.5.1 坚持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 19 3.5.2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 20 3.5.3 团结一致、顽强奋斗、争取胜利的精神 ................... 20 3.6 以胡锦涛为中心的党中央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理念 ............... 21 3.6.1 以人为本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基本思想 ................... 21 3.6.2“党的正确领导”视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政治保障 ........ 21 3.6.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最终保障 ....... 22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经验研究

 ...........

 23 4.1 加强灾害前预防准备 ......................................... 23 4.1.1 提高群众灾害意识 ...................................... 23 4.1.2 加强重大自然灾害预防预报 ............................. 25 4.1.3 完善各种灾害应对体系 ................................. 25 4.2 强化灾害救援工作 ........................................... 26 4.2.1 提高救援人员的应急能力 ............................... 26 4.2.2 重视科学技术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 ....................... 28 4.2.3 灾害援助体系的完善 ................................... 29 4.3 灾后重建的全新审视 ......................................... 29 4.3.1 重建指导思想的确立 ................................... 29 4.3.2 完善灾后城镇重建工作 ................................. 30 4.3.3 重视灾后心理重建 ..................................... 30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启示

 ...........................

 32 5.1 树立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中正确的价值追求 ....................... 32 5.1.1 价值追求的定义 ....................................... 32 5.1.2 探索灾害应对中正确的价值追求 ......................... 32 5.1.3 价值追求的最高体现——以人为本 ....................... 33 万方数据

 目录

 V

 5.2 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中危机公关策略 ............................. 34 5.2.1 危机公关的定义 ....................................... 34 5.2.2 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中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 .................. 34 5.2.3 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中危机公关策略调整 ................... 35 5.3 借鉴吸取发达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经验 ..................... 37 5.3.1 加强政府机构在灾害应对中的财政支持 ................... 37 5.3.2 加强政府灾害预警能力与提高民众的灾前准备意识 ......... 37 5.3.3 发挥非政府组织在重大自然灾害应对中的作用 ............. 38 结

 论

 ................................ ............................

 40 致

 谢

 ................................ ............................

 41 参考文献

 ................................ ..........................

 42 攻硕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

 43 万方数据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章

 引言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中国灾荒史上“饥民片野”、“饿殍塞途”等对重大自然灾害过后的惨烈情景描述写满了中国三千年来的史书。学者邓云特在 1937 年出版的《中国救荒史》一书中指出,我国各种灾荒频发,与其他国家比是少有鲜见的,很多西方学者把我国描述成是一个“饥荒之国度”(The land

 of

 famine)[1] 。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组织人民大力防灾抗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曾经那一幕幕灾民流离失所、卖儿鬻女、饥不果腹的悲惨景象远离了我们。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当今任何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强大到能够完全精确的预防和战胜各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还时有发生。我国是一个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破坏,而防灾抗灾能力又有限的现状。怎样更好的应对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的重大课题。

 1.1 本论文研究概况与 现状

 1 1.1.1 国内研究现状

 当今国内,关于中国共产党应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主要体现在:第一、诸多专家学者在相关著述中对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研究。康沛竹在其著作中就从建国以来至 2003 年的九次重大自然灾害出发,分析了自然灾害与人类生命和健康、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程美东也在其著作中全面地叙述了1949-2005年间中国发生的41件重大突发事件,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类别,客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此类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逐步成熟,并针对具体事件逐一点评,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 2008 年 5.12 地震以后,很对专家学者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经验教训等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第二、学者对历史上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详细梳理,尤其是建党至今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的梳理。典型的有:1928-1930 年 20 世纪中国最严重的旱灾,涉及华北、西北、西南 13 省。1931 年长江淮河出现百年未遇洪水。1942 年河南、安徽两省大旱。1970 年 1 月 5 日,通海地震。1975 年 8 月,河南大水。1976 年 7 月 28 日,唐山地震。1978-1983 年,北方连续大旱...

篇三:程美东:1976——1978中国社会的演化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四:程美东:1976——1978中国社会的演化

嬲。

 s党史党建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 谈起口张皓薛长球无论是学术界, 还是学生. 都有人“弄不明白, 国民党刚剐统一全国, 并开始进行建设,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在这时候闹革命, 不是成心捣乱吗?” 锄我们也觉得此问题提得较尖锐, 弄清两者之间关系很有必要。

 最近。

 我们拜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师大思政系教授张福记专门讨论此问题的大作—‘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根据研究》 。

 就从该书谈起, 弄清两者之间关系。著名党史专家张静如认为, 张福记的大作从现代化和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角度. 论证和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9 27 年至19 37 年的革命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科学的, 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填补了中共党史、 中国革命研究中一项空白1。

 这一评论颇有道理, 为什么?张福记以19 凹年至19 37 年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重点进行论证, 这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众所周知, 这一时期是旧中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飞跃时期,中国产业资率从19 20 年的∞. 7 亿元增加到19 36 年的8 2. 1亿元( 不包括东北地区)。

 19 36年. 工矿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10 . 8 %, 这比19 20 年仅仅占4 . 9 %有了很大的提高。

 I‘】

 ( “∞¨ . ’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当然同国民政府的一系列发展措施分不开, 被誉为国民政府建设的十年。

 正因为如此. 才有人认为中共从事革命是在“捣乱” 。但是, 袭象不能掩盖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 中国要得到真正的发展. 首先必须扫清发展的障碍。

 且不论其它时期社会状况如何. 即使在这一时期, 也存在着如下的严重危机:1. 乡村危机。

 主要表现在:

 ( 1)农业生产的落后与发展迟滞; ( 2)金融枯竭:

 ( 3)农民生活贫困化加剧与流民增多;( 4 )乡村矛盾尖锐, 冲突不断。

 不可否认, 国民政府也曾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挽救, 但是阶级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车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土地问题解决不了, 乡村危机自然得不到解决; 乡村问题得不到解决, 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实质发展。2. 发展危机。

 张福记详细论述了l叼年至1937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概况。

 指出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

 虽然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一些扶持政策, 但不但极其有限, 并且主要是为了进行更多榨取而采取的, 它“在农村维护封建的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城市则扩大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具有浓厚封建性质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所以它所维护的旧的生产关系与新质的生产力背道而驰。

 19 27 —19 37 年间, 国民党政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制度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反建立和维持的是与生产力发展不相宜的落后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 。

 穆藕初等人的政治思想变化. 深刻说明了民族资本家一方面是怎样对国民政府从希望到失望, 从失10( 1望到绝望的, 另一方面是怎样由渴望改革到同情支持或直接参加革命, 最终向中共靠拢的。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现代工业要真正迅速地发展, 首先而且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乃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①实现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统一, 建立自由、 民主的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离开了这些根本问题的解决, 膏谈工业化, 无异于南辕北辙” 。3. 民族危机。

 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进行政治经济侵略所带来的。

 不仅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变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掠夺中国的财富, 而且日本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列强在中国享有的种种特权,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给中国的现代化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在这三大危机下, 革命成为必然。

 从解决乡村危机来说。

 中共代表了广大农民利益。

 从解决发展危机和民族危机来说, 中共代表的不只是农民的利益, 而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 但是不能简单化、 形式化、 教条化地对待它。

 应当在它的指导下去开拓和刨新, 推动中国史学研究的深人发展。

 毋庸讳言, 中国史学研究常常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一段基本原理在夸天看来存在着问题。

 这段原理的基本内容是:

 “人民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定的、 必然的、 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话和糖神生插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杜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予盾。

 于是这些关系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E 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J( №’这段原理虽然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但其中一些论断在今天看来过于简单, 也设有将问题讲清楚:

 ( 1)马克思所讲的生产关系本身并不清楚,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只提经济关系, 不包括其他关系, 并没有把社会结构中种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说清楚; ( 2)生产力、生产关系属于经济基础, 制度属于上层建筑, 但经济制度呢?社台雾化鸯辜露型露餮型墅矍§ 螽矗ll望套g&拳塑{ & { l; 囊羹中国  万方数据

 是属于经济基础呢?还是属于上层建筑?( 3)“注意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而忽视了反作用。

 曾经有人把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经济决定论不是全无根据” 。

 【3张福记认识到了理论僵化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并不厌其烦地指出了当今中国革命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相对狭窄. 研究深度不够。

 一是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着几个革命事件和领袖人物展开. 忽视了与革命相关的许多丰富的内容, 限于就革命论革命; 二是没有从整个近代社会演化的视野研究革命, 对社会请领域的变动与革命事变的互动关系没有给予深入的揭示, 从而导致有关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较具有说服力的说明; 三是在论述革命的发生时, 多强调社会的落后与萧条. 作为参加革命的个体, 似乎也是越穷越革命。

 ” 要想进入一个广阔的研究新领域, 就不能受到教条的束缚, 必须进行理论创新。怎样进行理论创新呢?张福记重新学习了有关理论。他“从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得知, 革命发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要与阻碍其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的冲突, 革命的胜利则必须建立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与受阻并由此社会出现全面危机的基础之上, 革命的目的则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建立一个富强文明的社会。

 因此, 一部革命史, 就是围绕生产力的发展而展开的历史, 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历史” 。

 这部历史在表面上是革命与反革命的政治斗争, 实际上是解放生产力与阻碍社会发展的较量。

 他由此得到的研究思路是: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本理论指导, 以社会史研究为基础, 以社会现代化为视角, 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发展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二元社会整体演化的基础之上, 试图从近代中国社会诸领域的变化中, 寻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该思路以社会史作为研究角度, 突破了传统的研究中国革命史方法。

 李大钊早就指出:

 “吾兹之所谓历史, 非指过去构陈编而言。

 过去的陈编, 汗牛充栋, 于治理史学者亦诚为丰富资考的资料, 然绝非吾兹所谓活泼谈的有生命的历史。吾兹所云, 乃与‘社会’ 同质而异观的历史。

 同一吾人所托以生存的社会, 纵以观之, 则为历史, 横以观之, 则为社会。

 横观则收之于现在, 纵观则放之于往古。

 此之历史, 即是社会的时间的性象。

 一切史的历史, 都依他为事实, 一切史学的研究. 都以他为对象, 一切史的记录, 都为他所占领。

 他不是僵石, 不是枯骨, 不是故纸, 不是陈编, 乃是亘过去、 现在、 未束、 永世生存的人类全生命。

 对于此种历史的解释或概念,即此之所谓历史观, 亦可云为一种的社会观。

 ” 【4“脚)研究思路的创新. 使中国革命史的定义有了新的发展。“一部革命史, 就是围绕生产力的发展而展开的历史. 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历史。

 ” 由此我们不难明白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绝不是少数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而是近代中国社会长期演化的必然结果, 根源于生产力与旧制度的冲突; 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推进社会现代化。

 可以说, 正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现f 弋化的不断进步, 才使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而南京国民党政权也正是不能很好地顺应现代化潮流而被时代抛弃的。

 ”J在旧中国, “革命与现代化紧密相连, 二者构成互动关系, 远不是对立与对抗。

 视革命与社会现代化互不相容的观点, 不符合历史事实” 。

 新中国成立后, 如果不正确处理革命与现代化之间关系, 也会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就18 4 0 —19 19 年的中国历史而官, 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 一是以范文澜、 胡绳为代表的两个过程( 即毛泽东所指出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 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 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 三个革命高潮( 即太平天国起义、 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观点, 一是以李时岳、 胡滨为代表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为线索、 以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为高潮的观点。

 其实, 中国近代史把这两种观点都包括在内, 线索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 反帝反封建在当时主要就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扫除障碍, 而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近代化。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

 虽然资本主义发展迟缓, 但毕竟在发展。

 不过由于障碍没有扫除, 不可能发展起来。就19 19 一19 4 9 年的中国历史而言, 虽然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民主党派“三条道路、 三种国家命运经过激烈斗争, 而有人民共和国道路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 是发展线索, 但同现代化并不矛盾, 因为在旧中国下, 不扫除障碍, 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是扫除障碍的先决条件。何以这样认为呢?早在20 世纪30 年代, < 申报》 月 刊发起了中国社会如何才能现代化的问蹶讨论, 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救国论。

 即教育救国、 实业救国、 辩学救国。

 三大救国论是对的, 不可否认, 从鸦片战争以来. 教育、 实业、 科学一直在发展进步中。

 不过, 从国家整体来说, 这种发展进步是自发的; 从个人来说, 是有识之士自觉进行从事的。

 即是说, 发展教育、实业和科学. 不是旧中国政府的中心任务, 不是国家政策的目标, 因而不可能用国家力量来推行。

 因此, 还得扫除现代化的障碍, 进行民主革命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

 只有这样,现代化、 经济建设才能作为国家奋斗的整体目标、 全民的任务去实现。

 这样考察民主革命, 就把民族的民主革命同现代化目标结合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 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两条路线的长期斗争, 贯穿了19 4 9 一19 7 8 年这一历史阶段。

 实际上. 这两条路线斗争的发展线索, 其核心仍然是围绕着到底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19 52年, 以恢复国民经济为中心, 同时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到19 52年下半年国民经济大大好转之际, 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眦“一化三改” 为中心, 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用改革生产关系的法子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认为只要生产关系改善了, 生产力就能大大提高, 结果出现了“人民公社化” 和“一大二公” 。当时一直在争论, 是用经济办法, 还是用政治挂帅。

 < 解放军报)连续发表评论——论突出政治, 强调用政治挂帅。康生讲:

 政治挂帅。

 党委铗导, 大搞群众运动。

 即使如此, 党内也没有人说不发展经济. 只不过不是经济办法, 而是以主观主义, 以阶级斗争为纲占了绝对地位。

 直到19 7 8 年才出现了转机。从这里可见. 革命是扫除发展现代化的障碍。

 不是进行现代化的方法。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革命根源的生存危机、 发展危机和民族危机已经被消除。

 因而应把现代化、 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的奋斗目标。

 由于采取阶级斗争手段, 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不仅落后于日本, 而且落后于韩国、 新加坡。

 这是中国历史的大挫折。参考文献:[ 1]贺耀敏. 中国经济史[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l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张越. 史学理论沉思录一论王桧林教授[ J]. 史学史研究, 1993, ( 3):

 9.[ 4 ]中国牵大钊研究会. 李大刳文集( 第3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刘绛华)10 l  万方数据

【程美东:1976——1978中国社会的演化4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