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8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建设美丽宜居幸福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建设美丽宜居幸福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XX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XX 考察时提出“五个扎实”要求,其中包含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求用三年时间,全面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今年 1 月我到 XX 工作以后,市委安排我负责全市乡村风貌提升工作。通过深入县区、村屯进行专题调研,对当前XX 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进行调查摸底,详细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谋划细化下一步工作思路举措。
一、XX 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的现状特点
XX 农业基础较稳固,X 万人口中农业户籍人口有 X 万人,占 X%,全市共有 X 个行政村(社区),X 个自然村屯,典型的点多、线长、面广。部分村屯经过前阶段全面实施“美丽 XX·幸福乡村”活动、“三清三拆三整治”活动等,村屯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群众满意度提高,建设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环境优美的乡村示范样板。同时也发现,全市的村屯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有新房无新貌。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但同一片的房屋方位和朝向相当杂乱,房屋宽窄、深浅、高低十分随意;“内外两重天”的房屋随处可见;“建新不拆旧”现象比比皆是;“一户多宅”更是屡见不鲜。
二是有保洁不整洁。农村村容村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脏乱差”现象回潮反弹严重。垃圾处理模式比较单一。有的村收集点布局不够科学、合理,收集设施建设简陋。部分村庄因交通不便、地处偏远等特殊原因,垃圾收运系统难以覆盖,导致运输处理和集中处理成本过高。
三是有生产缺产业。XX 市农民收入现在主要还是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还很低。农民的种植养殖更多是传统式的自给自足,精深加工的少,处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标准问题、品牌问题、平台问题、政策问题都还没有破题,实质上还是放大了的“小
农经济”。农村党组织领导发展经济能力不足,村集体经济不强,人口人才外流现象突出。
四是有宣传少内涵。农村宣传教育方式单一,大多乡镇仍停留在贴标语挂横幅,乱贴滥挂现象频频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直抵人心和让群众喜闻乐见、美观多元的形式少,农村特有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生活趣味没有充分彰显出来。
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的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是“四不四欠”:
一是思想意识不强,主动自觉欠缺。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去抓落实。农村群众主动参与意识不浓,等靠观望思想严重。有的想抓,但对结合村屯实际抓推进找不到突破口。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的是用管理城市的办法来管理农村;有的政策之间互相矛盾,标准、要求不一,基层无所适从。
二是资金筹措不力,学用政策欠缺。建设进展缓慢的村屯,很多都是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来投工投劳、捐料捐资,没有推动成立村民自治组织。有的对国家政策不敏感、不熟悉,没有学用政策推动有关工作。部分地方建设资金没有落到实处。建设项目的管护资金没有保障,只给建设经费、不列维护经费。
三是举措办法不多,创新施策欠缺。有的村屯,村头随处可见的砖头、石头、瓦片留在原地不用,偏想花钱购买新的红砖、石头来修建房屋、景观;有的将村中常绿植物铲掉砍掉,又花钱去买树木、草皮回来种、铺;有的将旧的器具毁了,却在为没有材料来打造特色小景苦思冥想。
四是乡建人才不足,常态管护欠缺。一是本土乡建人才缺乏,外面优秀乡建人才难请进来。二是有的村屯花高价聘请城里的规划专家来做“高大上”的村屯规划,因不切合实际,需要大量资金支撑,最终规划难以操作落实;三是有些已经打造好的村屯,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的努力方向 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切实提升乡村风貌的“颜值”和“内涵”。
(一)坚持实用性建设规划引领。实用性建设规划是当前最大的短板弱项。要以《XX 自治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为契机,加快补齐规划这一短板。实用性建设规划,关键要务实管用,不能像做城市建设规划那样做“高大上”的规划,要做群众看得明白、接地气、可操作落实的规划,要在认真调研和征求村民意见基础上,通过航拍技术,
将原本零星分散的区块逐一摸清,明确功能分区,科学定位布局,突出村屯特色,对村屯中的住宅、道路、公共设施、产业用地等要素,作出有序合理的布置安排,减少在推进过程中走弯路、来回折腾,避免造成时间、成本和物料的消耗浪费。
(二)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根据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和群众期待,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精准确定目标任务,不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高大上”。要在具体操作中采取灵活措施,注重就地取材,突出特色、变废为宝,做到物尽其用。要对清理出来的坛罐、瓦片、瓷器、石器、家具、农具、老物件等废旧物品,进行创意加工和二次利用;对清理出来的场地运用扎篱笆、砌护砖、铺步道等手法进行处理,变成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等,打造意想不到、意趣横生的景观,实现村庄环境基本整洁有序。
(三)
坚持挖掘传承文化内涵。要更加注重村屯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把当地特有的文化底蕴融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过程中。一要传承历史记忆,通过收集农村旧器物等,展示村落文化历史、发展沿革、历史名人、村庄现状及成就,讲好“家门口”的好故事,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要挖掘特色文化,坚持“一村屯一特色”,聚焦民间技艺、民族风俗等非物质的活态,
在规划布局上渗透文化元素,在环境营造上体现地域特色,在生活方式上丰富文化活动,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充满地域特色的新乡村。三要弘扬文明风尚,充分运用墙体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新理念,摒弃陈规陋习,积极传播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
(四)
坚持建管结合立足长效。重建更要重管,形成长效管护机制。一要健全合法合理的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更好发挥作用。村规民约尽量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二要实现垃圾分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变革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传统方式,规范农村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三要落实管护责任。每一片花园、菜园、果园、草地,都安排管护认领人,明确管护任务和责任。村屯要安排人常态化保洁。
(五)
坚持整合资源凝聚合力。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充分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村民成为人居环境整治和维护的重要力量。要多措并举,拓宽多元投入渠道,形成农村集体出一点、老板乡贤捐一点、村民群众筹一点、政府部门奖一点、政策红利兜一点的格局,提
高资金保障能力。要注重整合项目和资金,克服“撒胡椒面”的做法。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通过乡建专家培养带领一批、办班专门培训一批、现场指导培育一批等形式,建设好本土乡建专业人才队伍。要充分运用《XX 市美丽村屯建设操作图示》,边干边学,创新思维,探索创造出更多可借鉴、能复制、易推广的经验做法。
)
(六)。
坚持点线面示范带动。一方面,要坚持试点示范,串点成线,连线扩面,汇聚新型村庄风景带。力争 2020 年建设 30 个示范村屯、2021 年建设 X 个示范村屯,把 XX 区、XX 区作为人居环境垃圾分类试点整县推进试点区,浦北县作为乡村风貌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灵山县作为农村污水整治、“厕所革命”工作推进试点县,带动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领导干部回乡美化家园行动,让各级领导干部利用休息时间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群众一起想办法、谋建设,示范带动“三清三拆三整治”活动深入开展,为实现全面开花结果提供丰富经验和典型样版。
(七)
坚持发挥人大推动作用。紧扣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实地检查、视察调研、工作评议,不断增强人大监督力度和监督实效。对事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难点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焦点问
题,适时运用各种监督方式,督促各乡镇、村屯按时按质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召开民情反映会,收集代表意见建议向政府反馈,推动美丽村屯建设。适时开展立法调研,将乡村风貌提升、美丽村屯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在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中的表率作用,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深入开展“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活动。给各级人大代表发放《美丽村屯建设操作图示》和培训视频,强化人大代表培训力度,帮助代表详细了解上级关于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动员和鼓励基层代表利用微信群、接访走访、宣讲等多种方式深入群众中宣传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意义,加快群众观念转换,提高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鼓励村民自觉参与到美化家园行动中。
篇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落实了健康中国战略、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也提高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XX 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由过去之“乱”,到今天之“治”,成效明显。透过现象寻根探源,总结出普适性综合治理路径,为乡村振兴、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短板”助力。
2020 年《XX 省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中指出: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其中,以对“皖北地区和淮河行蓄洪区”的治理为重点,XX 市地处皖北,又有大面积的淮河行蓄洪区。对该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又是重点中的重点。笔者近年关注XX 乡村环境治理,以时间为轴,通过调研数据的对比,探究基层人居环境治理普适性路径。
一、XX 农村人居环境昨日之状 就 XX 市来说,对城市的污染人们已有很高的认识和环境保护的自觉,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人居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具体表现在:
1 1 、农村生活废物处理不彻底
相当一部分农户家里生活产生的垃圾多扔到路边、沟塘里或家门外的空地,也有小部分农户扔到地里或者部分烧掉,多數农户生活污水随手泼到院子里或浇到房前屋后自我开发的菜地里,也有的是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课题组到临泉县鲖城镇、颍州区清河街道办事处部分村庄发现,相当一部分自然村庄无公共生活垃圾箱/池。当问及垃圾池之事时,村民们竟然没有这一意识。至于村里厕所建设情况,少数村里建有公厕,但多数是各家各户自建土厕(旱厕),卫生厕所几乎没有。一些村庄人畜禽粪、化学肥料、农药污染,焚烧秸秆、白色垃圾随处可见。
2 2 、农业生产废物处理不及时
对于收割后的午秋两季秸秆的处理,因为近几年自上而下禁烧力度加大,所以大多数农户收割后的秸秆直接烂在田里做肥料,或者堆在路边坑沿慢慢沤烂,占据道路,影响村容村貌。也有少数农户(多为留守年长者)用来烧饭或喂牲
口。对于农户畜禽养殖点废弃物的处理,多为将畜禽粪便堆积作为农田肥料。调研中所到临泉、界首部分乡镇的一些村庄,农业、禽畜、生活废弃物没有及时经过任何处理堆放、排放。有一半被访者都知道有污染,但不知道怎么办;少数知道有污染,但不愿花钱处理,认为治污是政府的事,村、户各自家庭不用管。调研中还发现,很多人都认识到地膜、农药、化肥破坏了环境、造成地表水污染、会使人畜饮水变质,但还是大量喷洒农药、化肥。
3 3 、乡镇工业生产废物处理不到位
被调研的三县(市、区)9 个乡镇(办),乡镇工业企业都不是很多。生产存在的污染主要是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气、废水带来的影响,这些固体废弃物有些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一些经过了简单处理但仍有污染。这些乡镇(办)中,乡镇企业大多是砂石料厂和砖厂,主要带来的是粉尘污染,以及大量建筑垃圾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用垃圾、废水等问题。对此,所调研的乡镇处理都不到位,甚至漠然置之。
4 4 、村民对人居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不全面
基层调研前,我们设计一套《农村人居环境保护知识调查问卷》。从问卷中得知,对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少数人“基本了解”,近一半的人“了解的很少”,极少数人“不了解”也“不
关注”。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高龄人们,大多住的是砖瓦房,不通路、不通网、不用电,无自来水、无网络通讯,甚至有的还没有脱贫,因此关注的焦点都在修路建房通水通电上。在问到“环保工作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谁”时,有一大半人认为是“每一个人”,有 1/3 的人认为是“政府”。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 XX 农村人居环境的今日实践 2018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从农村实际出发,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XX 市根据本地市情,积极制定配套方案,以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1 1、 、 “三大革命”扎实实施
组织了 8 个县市区到 XX 等外地考察学习,举办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训班,开展了春季、夏季、秋冬季农村人居环境攻势。截至 X 月底,改厕方面:省下达我市 X 万户改厕任务,自然村改厕竣工 X 户,竣工比率 X%。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继续优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划,完善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XX 年省对 XX 年污水处理厂项目考核X 个、对 XX 年任务考核 X 个,在建 X 个,未动工 X 个。
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完善了“户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机制,界首市 1 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 X 万吨,目前已清理 X 吨,清理进度为 X5%。
2 2、 、 “ 五清一改” 成效明显
牵头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中“刷白墙”问题的整改工作,目前整改工作已经完毕。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对全市所有行政村“脏乱差”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截至 10 月底,全市共 X 万人次参加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数量X 万吨,清理村内塘沟 X 万个,清理村内淤泥 X 万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X 万吨,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 X 万人次,清理乱搭乱建近 X 万户,清理废旧广告牌 X万个,清理无功能建筑面积 X 万平方米,清理残垣断壁 X万处,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教育活动 X 万次。财政投入村庄清洁行动的资金 X 万元,社会力量投入村庄清洁行动的资金 X万元。
3 3、 、 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XX省下达我市 XX 年度 X 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主要建设任务,竣工率为 100%,省下达我市 XX 年 X 个省级
中心村建设(建设周期一年半),工程进展 X%。在提升规划水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导向下,XX 市每季度召开一次小规模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观摩调度会。通过现场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传递压力,得以高效推进。
三、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普适性路径 XX 市开展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城乡环境整治”等在内各项具体措施,安排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及资金投入,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其中,提取普适性路径展示,供各地参考借鉴,共同探索美丽宜居村建设目标。
1 1 、建立群众动员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建立多方共谋共建共享机制,动员村民主动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民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引导广大村民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环境卫生习惯,切实营造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可以通过召开乡镇、村、组三级干部群众动员大会,开设专栏、专题、张贴标语和宣传图画、下发宣传单,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参与。各村也可以组织召开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群众动员大会,可以开展农村卫生清洁户评
选和环境卫生知识进农家等活动,教育引导农民培养良好的卫生保洁习惯,使每个人都来关心生态环境,增强环境保护自觉意识。
2 2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统筹要素协作联动
发挥政府统筹,基层解决,社会参与,人财物投入协作联动机制。首先国家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人才队伍培养,在各乡镇培训一些专业的人员。在市、县区农业推广部门成立专门的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施用指导科室,地方应拿出资金给各乡镇在此项上予以补贴,根据不同乡镇作物所需肥料进行配方,指导农民精准施肥。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界首市的做法就值得推广。在环境整治之初,该市主要以盘活乡镇沉淀资金、整合涉农资金、财政以奖代补、鼓励社会捐助为主。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再争取政策支持、谋划包装项目、推进土地整治、进行PPP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再次,引入市场投入激活农村沉睡要素。引导通信、能源等高科技企业配套农产品、果蔬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先由市场主体投入建设和完善“水、电、气、视、讯”管线等,配合农村果蔬成产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经济基础。
3 3 、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农村人均环境综合整治需着眼常态化、长效性性解决运行问题。首先,政府统筹规划,牵头承建基础设施,整改破旧危房。农户修建房屋都要报批,按照当地美丽乡村办公室的要求设计建筑房屋,并必须建在指定的规划区域,必须配合建管部门的监督工作,在修建的同时要求把垃圾点的设置和卫生厕所考虑进去。其次,严格考评机制,以考评促规范。建立市、县(区)、镇、村四级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考评机制,政府搭建平台,提供相互学习机会,进行分类指导,并配合环卫管理、作业质量监督等考核办法,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发展性评价,如创新开展“最美庭院”、“最美厨房”等评选活动。再次,引导各村修订村规民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重视治理自然环境美,还要重视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美,个人品德美。
篇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xx 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多,如何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已成为当前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一个亟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xx 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现状 xx 年以来,xx 县按照省、河池市关于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工作部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垃圾逐年增加,加之农村缺乏专业的垃圾处理设施和队伍,垃圾处理日益困难。目前,全县有县级垃圾填埋场 1 座、镇级垃圾处理场 x 座、垃圾焚烧炉 x 座(大部分闲置不用)。该县对农村
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有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处理、户集村收镇(乡)运镇(乡)处理、户集户运村(屯)处理三种模式,全县x 个屯中,采用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处理的有 x 个,采用户集村收镇(乡)运镇(乡)处理的有 x 个,采用户集户运村(屯)处理的有 x 个,采用其他方式(自行焚烧)处理的有 x 个。总的来看,能拉到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置的占少数,大部分乡镇村屯的生活垃圾仍然以简易填埋(即收完垃圾后不进行分拣,直接运到临时垃圾处理场填埋而不做后续环保处理)或焚烧为主,处理方法单一、原始,防治污染质量不高,部分村屯的垃圾甚至直接乱丢、乱堆、乱烧,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xx 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 一) ) 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是县城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面临困境。目前 xx 县在车河镇建有日处理181 吨的垃圾集中填埋场 1 座,每天处理县城区和周边乡镇产生的垃圾。该填埋场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其产生的恶臭、废水、苍蝇与鼠害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由于源头上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无法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日益增多的城乡垃圾大大缩减了原有垃圾填埋场的设计使用年限,再进行新的选址已然变得难上加难。二是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个别乡镇
垃圾处理中心建设选址没有充分调研论证,正式运营后,多次被当地群众干扰阻止,如罗富镇垃圾处理中心从建成后一直未使用过。部分乡镇垃圾处理中心日处理垃圾量较大,加之管护不到位,造成设备损坏严重,如里湖乡垃圾处理中心设备已严重损坏,无法维修。同时乡镇垃圾处理中心的处理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处理废旧玻璃瓶等固体垃圾,各村屯堆积的废旧玻璃制品需清运至县城进行集中处理,垃圾运输成本较高。三是小型焚烧炉使用率不高。部分焚烧炉新建成时使用不规范,加上日晒雨淋,无人管护,损坏严重。据统计,全县已建成的 928 座小型垃圾焚烧炉目前可正常使用的不到600 座,而正在使用的远不及总数的四分之一。使用率较高的是罗富、吾隘两个乡镇,其余乡镇即使焚烧炉功能正常,绝大多数都是闲置不用。
( ( 二) ) 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落实不到位。农村垃圾处理简单、随意,村民往往按照就近处理原则,将垃圾随意倒在沟边、河边、塘边、路边等,致使垃圾成堆,村屯理事会也没有真正发挥监督作用,村民在面对数量大、成分复杂的生活垃圾时连采用焚烧、填埋、沤肥等看似比较简单易行的处理都办不到,农村“脏、乱、差”现象依然严重。一些边远村屯村规民约流于形式,保洁经费难以收取(全县 11 个乡镇 2327个屯,目前只有 167 个屯正常收取保洁费)。村屯保洁员队伍不稳定(全县还有 5 个屯未配备保洁员),且保洁员多由村
干、队干兼任,保洁工作开展不正常。同时,xx 县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边远山区特别是八圩、里湖等大石山区,道路状况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部分边远村屯生活垃圾尚未纳入三种模式处置。
( ( 三) ) 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维修经费杯水车薪。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农村可变现的公共资源有限,大部分乡镇村屯经济薄弱,自身无力承担清洁乡村活动的经费投入,无足够的资金保障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后期维护及村屯保洁员工资的发放。县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乡镇及村屯的垃圾处理经费投入十分有限,xx 年仅按每人每年 10 元的标准拨付到乡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经费得不到解决,农村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农村环境卫生容易出现反弹。
( ( 四) ) 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比例低。农村垃圾的治理需要上下齐抓共管,更需要群众的积极配合。但部分村民的思想认识不足、卫生意识落后、生态意识不强,一些村民连“自扫门前雪”都难以做到,又如何解决“他人瓦上霜”呢?很多村民仍大量使用塑料袋,垃圾未归类即乱丢,生活和建筑垃圾乱扔乱倒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部分群众生活垃圾未能按要求进行分类,厨余垃圾、生活垃圾、玻璃
器皿等垃圾未经分类就投放到垃圾清运车中,加大垃圾处理场分拣工作量,铁皮、玻璃瓶等难以压缩的硬物也经常导致垃圾压缩车损坏,垃圾清运车的维护费用不断提高。垃圾焚烧炉处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玻璃、陶瓷、砖瓦、砂石、金属等无法燃烧的物品,增加了人工分拣成本及处理效率。
( ( 五) ) 县乡村办机构改革困难重重。全县乡村建设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跨度长,县乡村办作为临时机构,工作人员均为抽调或聘用性质,队伍不稳定,人少事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推进。省乡村振兴(“美丽xx”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已于 xx 年 8 月份成立,但河池市乡村振兴(“美丽河池”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至今仍未成立,全市各县(区)乡村办机构改革均持观望态度,我县乡村振兴(“美丽 xx”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也只是处于酝酿筹备阶段,对于全县乡村建设(特别是“幸福乡村”)活动的纵深开展和各专项活动的任务分配及职能履行、综合协调、督导推进等工作影响巨大。另外,《xx 壮族省乡村清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镇综合执法机构依法进行监管和执法,但目前各乡镇难以落实专门的执法机构和人员编制,《条例》具体执法较困难。
三、xx 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建议
( ( 一) ) 紧盯问题导向,加强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管护。一是要加强镇村垃圾处理场的管护。镇村片区垃圾处理中心设施设备,正在运行的要做好管理、维护、保养等工作;已经损坏无法正常运行的,如里湖乡垃圾处理场,由于维修费用过于昂贵,可整合有关资金,对设备进行更换,以保障垃圾处理场正常运行。针对罗富镇片区垃圾处理中心因坡旁村古良屯群众阻止运行的问题,要强化罗富镇政府的主体责任,想法设法做好当地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尽快消除当地群众疑虑,确保该中心正常运行。二是要提高小型焚烧炉的使用率。部分边远村屯原来建设的小型焚烧炉能使用的尽量使用,不能正常使用的可适当进行维修,确保能就近就地焚烧处理生活垃圾,达到垃圾就近减量化处理不出村的目标。
( ( 二) ) 坚持统筹兼顾,健全农村垃圾科学化处理体系。一是建立垃圾收运处理长效机制。科学高效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是确保农村垃圾收得拢、运得出、消得毁的根本保证。就目前 xx 县农村实情分析看,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的关键是要有完善的垃圾收运处理系统,要按照“村收集、镇运输、镇县处理”的原则,建立长效机制,在边远村屯建立生活垃圾处理中心或中转站,并配备收运车辆和相关人员,及时进行垃圾中转运输,使农村生活垃圾能及时快速的运至垃圾处理场进行集中处理,做到日产日清。二是努力提高垃圾
无害化处理水平。传统简单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不仅对周边土壤、地下水源、空气形成严重的污染,而且已经处于无地可埋的境地,要大力推行垃圾填埋及焚烧处置模式,有效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同时将餐厨、粪污垃圾统筹纳入城乡垃圾一体化体系内统一处理。
( ( 三) ) 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农村垃圾管理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强化督查考评。不断强化督查力量,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常规督查,将农村环卫工作列入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内容。联合县创城办、文明办、县电视台、县政府网、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有关单位,搭建“不文明行为曝光台”,自 xx 年 4 月 15 日起,将全县不文明行为和随意乱丢垃圾现象在 xx 电视台、政府网、城区电子大屏幕及锡都 xx、奇美 xx、xxTV 等微信公众号上公开曝光,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主人翁意识。抓好驻村工作队管理,加强不定期巡回检查、随机抽查、跟踪督查工作。二是加强农村保洁队伍建设。按标准配备乡镇、村屯专业保洁员队伍,签订保洁合同,采取县财政补助+村集体经济收入(如公益林收入等)补贴+村民自筹的方式落实保洁经费,制定保洁工作责任,实行目标考核。三是完善村屯保洁长效机制。将垃圾规范处理、公共设施维护、保护村屯环境、收取适当保洁费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落实领导分片包干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帮扶
制度;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评优评先活动等,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环卫保洁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保洁员业务培训。由县城市管理执法局负责对全县的保洁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各乡镇、村屯的保洁员严格按照专业规范要求,开展垃圾清理和日常保洁工作,实现保洁工作正规化、常态化。
( ( 四) ) 加大政府投入,强化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按照基本服务均等化要求,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落实垃圾处理设施后期维护经费,及时维修、添置乡镇村屯垃圾压缩车、收运车及垃圾桶等设备,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提高乡镇环境整治补助经费。将原来每人每年 10 元的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15 元,按季度将补助经费拨到乡镇村屯,以增强农村生活垃圾及时处理能力。同时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三是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镇村居民、商家店面、企事业单位适当提高卫生保洁和处理费的收取。四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探索 PPP 等市场化模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和民间工商资本等投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 ( 五) ) 加大舆论宣传,引导群众将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一是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大力宣贯《条例》,强化乡镇作为《条例》执法者的职能,探索有效措施和途径,广
泛组织发动农民群众检举揭发违反《条例》行为,加大惩戒处罚力度,进一步提升《条例》贯彻落实的威慑力。通过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强化环境卫生教育,让广大中小学生成为清洁乡村宣传员,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居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二是教育引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收运处理的新路子、新模式,指导群众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进行收运、处理,对可做肥料的还田作肥料,对不能利用的生活垃圾实行以村、屯为单位收集,以村、镇为单位转运,以镇、县为单位集中填埋或作其他处理,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面提升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三是由县城市管理执法局牵头,选定有合格资质的废品回收站对各乡镇酒瓶、金属制品、易拉罐等可回收利用的物品进行统一回收,移送至相关厂房进行回炉改造再利用;由县住建局牵头,探索建立县城和乡镇建筑垃圾(包括亡故人员物品)集中堆放处理点,聘请专业人员负责集中处理。
( ( 六) ) 加快机构改革,切实推进乡村建设活动纵深开展。依据《关于成立省乡村振兴(“美丽 xx”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xx 委〔xx〕x 号)和《关于报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机构设置情况的函》(x 农村办便函〔xx〕21 号)要求,结合本县乡村建设、县乡村办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具体实际,
尽快筹备成立 xx 县乡村振兴(“美丽 xx”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乡村办机构改革后的职能职责和县乡村办原班人马及充实工作人员的定员定编定岗的“三定”方案,县乡村振兴(“美丽 xx”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办公室,切实提高办事效率、统筹协调督导能力和贯彻落实区、市、县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工作有关决策部署的执行力。
篇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根据区政协常委会 XX 年度工作安排,结合郭奕文委员提出的《关于做好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提案(XX年第 XX 号),5 月 31 日上午,区政协组织镇村组委员围绕如何做好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专题视察。区政府 XX副区长,区政协 XX 副主席,镇村组委员,区政协农业农村委和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区农业农村局、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交通运输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XX 镇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政协委员一行实地参观了 XX 镇 XX 村和 XX 村,随后,围绕此次专题视察内容进行座谈,开展协商议政、建言献策。提案的各主办和会办单位围绕视察主题,结合本单位的工作职能,先后汇报了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情况。
提案人和政协委员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XX 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
根据国家、省、市的部署,XX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和“三线整治”为重点,按照“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完善制度、多措并举、压实责任、加强督导”的要求,全面铺开,高位推进,形成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和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局面,全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领头雁”作用,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明确目标任务、压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发动、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督导落实、落实网格化管理、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强化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有力措施,举全区之力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圆满完成了 XX 年省、市下达的整治任务。在继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XX 年全区各镇街在提质升档和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涌现了一批像梯面 XX 村、XX 镇 XX 院村、XX 镇 XX 村、XX 镇XX 村等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但是,由于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XX 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够彻
底,“三清三拆三整治”持续推进难度大,存在反弹现象;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人员投入不足,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仍未形成;村民参与意识不强,全民参与氛围仍未形成,镇村监督巡查长效机制还没有健全落实到位。
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 (一)调动积极性,引导各方主动参与。建议把村民参与自家屋前屋后和自留地的整治写进村规民约,与利益、分红等挂钩,敦促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多渠道多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如:公众宣传栏张贴宣传资料;印发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评选表彰优秀家庭,树标杆正向激励;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定期举办“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等活动,鼓励家长和学生一齐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等。
(二)统筹利用资金,保障必要投入。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尤其向对经济较薄弱、工作量大的镇村适当倾斜,保障必要的投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三)加强部门联动,形成解决合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需根据相关要求,并结合自身职能,通力合作,各司其责,落实工作责任,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XX 副主席指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街村居的共同努力下,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最彻底的一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结合上级要求,针对目前 XX 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薄弱环节,下一步,区政协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工作。建议:(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学习宣传,突出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首次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强化五级书记抓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工作措施。当前,顶层设计已明确,配套政策已逐步完善,当务之急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学习贯彻好相关文件,创造性地落实好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有针对性地解决 XX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二)转变思路,主动作为,盘活现有资源。通过梳理解剖 XX、XX、XX、石岗、罗仙等几个村的发展模式,从另一个方面拓展思路,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作为,克服等靠要,盘活用好现有资源,打开人居环境建设另一个新天地。(三)立足实际,人居环境整治与宜居宜业同步推进。一是发挥优势,改善养殖结构,在 XX 打造现代渔业种苗基地,为建设“广州国际种业中心”贡献 XX 力量。打造渔业种苗基地,符合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和“打造种业中国芯”的要求,有利于现存鱼塘尾水污染的环保治理,并为为数众多“散乱污”企业治理后的鱼塘主提供
一条可供选择的出路,助推环境整治和产业提升同步发展。二是立足长远,及时争取纳入湾区统一规划,主动加强湾区食品安全协同管理,切实打造以广州为中心枢纽的“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在 XX 合适镇街落地生根。三是以打造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为载体,积极寻找 XX 人居环境全面提质增效的突破口。建设北回归线生态旅游经济带,努力成为大湾区城市群生态旅游目的地,既可以此带动沿线村居的环境建设,又能带动沿线村庄释放新活力,助力 XX 绿色发展战略,在“绿水青山”中发掘“金山银山”。希望区委区政府能整合资源,出台激励引导措施,同质资源共享、异质资源互补、联动共赢发展,打造人居环境连片建设品牌效应。四是正确执行中央大政方针政策,以“农地农用”为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乡村振兴战略和“大棚房”整治的关系,确保违法者得到惩处,合法者受到保护。同时结合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真正贯彻落实点状供地政策,着力解决建设用地申请时间周期长、手续繁琐、相互掣肘不能落地等问题,真正贯彻落实点状供地政策,推动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五是以建设区级农业农村服务大数据平台为切入点,在目前农村土地政策解决了“为谁种”“谁来种”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统一的“互联网+”解决“种给谁”问题,依托区政府专门平台增设产品专栏、人居环境专线等形式,打造服务“三农”大平台,畅通物流供应链,促进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
将“农民工”转化“农民商”,助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同时,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人居环境正面宣传引导教育、反面典型曝光等,打造好新风,树立好典型,助推人居环境建设。六是广泛动员,激发主体活力。要在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同时,完善乡规民约,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调动村民自觉搞好环境卫生的积极性,激发其自觉保持和维护整治成果的内生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引导社会真正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智慧,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贡献力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落地。
XX 副区长感谢区政协和委员对政府工作和人居环境整治的关心支持,并对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表示肯定与赞同。他强调,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来抓。前一阶段,通过全区上下努力,XX 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中央、省、市的要求对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既要树立信心,又要正视短处,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人居环境整治在一定程度上还依靠政府强力推进等。下一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立足区情和乡村实际,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各方参与意识,引导其自觉投入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最
后,XX 副区长希望政协委员继续关注农村建设,监督政府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工作。
篇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环境-3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 " 三农 " 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现阶段,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十四五”规划和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我国需要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此,各地需要根据相关文件的指导意见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1 农村人居环境的含义吴良庸将人居环境定义为“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农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在农村区域的延伸,指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里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村人居环境指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住宅状况、社会人文环境等各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人居环境。狭义的农村人居环境主要是指农村生活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的住宅环境。根据相关官方文件对农村人居环境的表述可以得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厕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公共环境、庭院房屋、村庄周边的整洁和绿化行动。本文的内容写作主要是基于狭义的农村人居环境。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时代意义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因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新时代有着举足轻重的时代意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为村民提供更加美丽宜居的环境,通过因势利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可以助力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和破解社会矛盾。2.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过程的开展,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如果将农村的发展状况放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里,农村的建设水平大大滞后于城市,农村建设依旧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与现代化的目标差距很大,需要继续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实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是乡村建设的重要部分。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整治可以科学规划村庄、优化乡村生活空间、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因此人居生活环境的整治提升有利于推进乡村建设达到更高水平。2.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农村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抓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将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作为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居住条件,所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农村实现“生态宜居”。除此之外,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还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其他目标。良好的人居环境让生态环境变成“聚宝盆”,许多农村利用人居环境改善的机遇和契机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向村民宣传生态环境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农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实现乡风文明。2.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向城市工作和生活,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发展,其中重要的一个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及路径探析杨淑妮(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 ] 农村人居环境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居住条件,是保障广大农民安居乐业、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我国政府持续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政策措施,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农村人居生活环境的总体水平与农民对美好人居环境的需求依旧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要继续探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路径,从坚持党的领导、制定总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工作职责和健全相关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关键词 ] 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 ] D422.6 [ 文献标识码 ] A[ 收稿日期 ] 2021-08-23[ 作者简介 ] 杨淑妮(1997—),女,山西临汾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杨淑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及路径探析
资源·环境-40-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年第 32 卷第 23 期(总第 523 期)原因就在于农村建设长期滞后于城市。农村建设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举措,如果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发展,那么农村的发展将会缺失后续的活力。城乡融合的关键是推动要素资源更多的向农村配置,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软环境整治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和优秀人才返乡支持农村发展,深度挖掘和提升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促进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所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软环境间接促进资源城乡双向流动,有助于城乡实现融合发展。2.4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提出更高要求,他们希望能够享受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对美好人居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起步较晚、工程庞大、技术不成熟、机制不健全、资金缺口大,很多地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充分,建设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与农民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存在矛盾,农村人居环境居民主观满意度不高。因此,继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对农民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改善,实现更高水平的农村人居环境有助于破解社会主要矛盾。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各农村地区在中央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制定适宜本地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综合施策、有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人居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2020 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相关数据,各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基本完成三年行动方案的目标任务。但是由于各农村地区发展状况不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巨大工程,所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3.1 整治主体错位化,农民主体性淡化缺失农民始终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只有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激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面临着整治主体错位化,农民主体积极性不高的难题。一方面,有些政府习惯性地强力主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很少走进群众,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农民群众的意见被边缘和忽视。另一方面,政府强推动,农民弱参与,只有政府在单打独斗,甚至有些农民不愿意配合和阻碍相关工作,亟需解决主体错位的问题。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政府主导农民旁观的问题,遵循群建群治群享的原则,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升农民的参与感,否则将会增加政府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成本,引发各种矛盾。3.2 资金投入不充足,市场化融资水平较低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制约瓶颈主要体现在资金缺口大,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实现预期的整治效果。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投入标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需资金非常庞大,难以实现预期的整治效果。同时中央财政专项补贴资金不足,某些地区的财政收入和村民可支付水平较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需资金存在较大缺口。除此之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的筹融渠道单一,市场化融资水平较低,没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因此,各地要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的缺口。3.3 地域特色不鲜明,整治模式同质化严重近年来,各地纷纷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存在整治模式同质化的现象,有的地区盲目去模仿甚至是照抄一些优秀的案例。整治模式同质化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相似、产业发展模式复制、村容村貌雷同等问题,使很多农村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和竞争性。同质化现象的发生深度反映出某些地区的乡村建设者前期缺乏深入的实地调查,对当地的本土特色和发展优势认识不足,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未提出创新性、适宜性的发展模式,极大地浪费了各项资源。3.4 相关机制不健全,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化完善长效的机制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至关重要。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力投资和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还要高度重视整治成果的运营和维护,从而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长期发挥作用。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相关机制还不够完善,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相关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协调机制、运营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3.5 整治内容不全面,整治水平差异化明显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完结之后,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体状况明显改善,但是纵观全国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进度不一、整治效果存在明显差距,整治水平不平衡现象突出。此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涵盖的内容不够全面,虽然“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等基础性和常规性的项目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绿化水平低、杂物杂草随意堆放、养殖区住宅区界限不明确、照明设施和淋浴设施不健全等问题还未有效解决。因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后续的开展过程中,既要保障基础性工作的落实到位,还要了解和满足农民在其他方面的需求。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效路径农村人居环境是衡量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紧密关联农民的健康状况、居住质量和生活水平。因此,各地亟需正视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区域不平衡的现状,积极探索未来差异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有效路径。4.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落实政府工作责任4.1.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各地区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决策,扎实部署落实农村人居环境
资源·环境-41-整治工作。基层党组织需要筑牢战斗堡垒,落实各村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细化各项具体任务,明确各岗位职责,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4.1.2
强化落实政府部门工作责任。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省级领导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制定指导性政策,市级政府调度规范,县级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部门要有效衔接,同向发力,切实将农村人居环境保护责任落到实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往往由政府多个部门牵头负责,需要建立责任清单,明确各牵头部门的任务分工,并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总体组织协调各项工作。4.2 科学制定整治规划,创新人居环境整治模式4.2.1
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重在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涉及范围十分广泛,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统筹规划。整治规划为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奠定基础,制定统筹发展规划时要科学分配资源,首先突破重点和攻坚难点,防止平均用力。4.2.2
因地制宜创新整治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本原则。各地在积极学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范的有效模式和先进经验时,必须创新性提出适宜本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根据本地的经济水平、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和农民关切,创新性制定整治模式方案,科学确定本地的任务和目标。例如,江西新余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湖南攸县山背社区改造村庄闲置房屋为小广场、小书屋,山东荣成“农户积分制”评价体系等模式。因地制宜和创新模式才能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迈上“快车道”。4.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融资的渠道4.3.1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政府财政支出为农村人居环境工程“保驾护航”,需要建立地方为主,中央补助的政府投入体系。地方各级政府还需要统筹整合各个渠道的资金,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金使用方式,强化资金保障。4.3.2
强化市场化运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通过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来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资大、建设工期长,回收时间久,需要政府出台积极的支持政策,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村环境治理,完善支持方式。此外,倡导新乡贤文化,利用乡情乡愁等因素吸引本地优秀人才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3.3
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展,在吸收外部资金的同时要积极挖掘本地潜在经济潜力。各农村地区要结合农村特色,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寻求村庄特色与市场需求的共振点,延伸农村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农村产业发展。4.4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生态环境意识4.4.1
重视宣传引领作用。某些农民对人居环境概念及重要性缺乏科学的认知,必须重视宣传发挥的引领作用。宣传效果是否理想,主要看宣传是否细致耐心、生动灵活。灵活宣传吸引群众,通过公众号、微信群和...
篇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21年 3月第 38卷第 2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unnanMinz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38,No2Mar.2021【作者简介】韩玉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化乡村治理问题研究”(19ZDA114)阶段成果。①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荆门五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 50页。② 杨华,王会:《重塑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理解税费改革后乡村治理困境的一个框架》,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 2期。③ 张红阳:《国家与农村关系的演变与新型危机》,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 3期。④ 袁明宝:《扶贫吸纳治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的悬浮与基层治理困境》,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 3期。刘锐:《行政吸纳社会:基层治理困境分析———以 H市农村调查为例》,载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 3期。⑤ 张红阳:《国家与农村关系的演变与新型危机》,载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 3期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治理新困境及其突围———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韩玉祥(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乡村振兴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面临着知识悬浮的新型困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知识悬浮表现为时间观念、空间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错配现象。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方面的主动性缺失、治理方式方面的策略主义和形式主义、治理资金方面的高成本治理和地方负债。从治理知识的分析视角出发,知识悬浮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治理困境的逻辑起点,身份转换导致治理主体困境,目标错位致使治理方式困境,城乡不分引发治理资金困境。知识悬浮本质上是村民自治的缺失。农村基层治理性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治理,而生活治理恰恰强调村民自治的重要性。解决新一轮的农村基层治理困境,需要从知识悬浮走向知识在场。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村民自治;知识悬浮;生活治理【中图分类号】C911/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2021)02-0048-09一、问题提出与分析视角自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农村出现了以恶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为代表的基层治理困境,国家与农民关系日趋紧张。为此,国家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费,缓解了国家与农民的紧张关系。与此同时,国家不再向农村汲取资源,以乡镇综合改革、撤销七站八所、取消村民小组长、缩减村干部等为代表的国家组织逐渐后撤,① 解绑了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 ② 农村基层治理酝酿着 “政权悬浮”的治理危机,国家与农民关系渐趋脱嵌化。自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开始,尤其是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国家权力通过资源配置、制度安排、产品供给等方式加速覆盖乡村,国家权力 “回归” “重返”或 “再嵌入”乡村社会。③ 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扶贫第一书记下沉、职能机构下沉为代表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逐步改变了 “政权悬浮”的基层治理困境。然而,农村基层治理却转而面临着 “扶贫吸纳治理”④ 的治理危机,国家与农民关系呈现 “供给式悬浮”⑤ 的新型样态。一方面国家权力重返乡村社会,另一方面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又遭遇着新一轮的悬浮困境,这一悖论现象似乎表明基层治理正在经历新的变迁,亟待学界给予新的解释。针对当前乡村振兴以来的新型治理困境,学界主要从治理资金、治理主体、治理方式 3个分析视角出发论述了当前基层治理困境的不同表现与原因。首先,从治理资金的分析视角出发,基层治理面临着 “谋生式”行政的困境,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 “找钱”上,形成 “找事—找人—找钱—— 8 4 —。
。. .。
。
找事”之间的恶性循环。①学界认为应该使基层拥有稳定的财税来源。其次,从治理主体的分析视角出发,“干部天天忙,百姓站着看”成为基层治理困境的主要表现。一方面基层干部坐班化、行政化趋势明显,②“基层疲惫”③现象成为常态;另一方面作为自治主体的群众却公共参与不足。鉴于此,学界在多中心理论的分析框架下,认为健全基层民主建设是基层治理困境的突破口之一。④最后,从治理方式的分析视角出发,基层干部的治理行为表现出策略主义和形式主义两种行为原则。一方面,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基层干部不讲原则和底线,采取策略主义行为原则。⑤另一方面,为了搪塞上级任务,在 “全面问责制”的政治环境下,采取 “形式主义”的行为原则。⑥学界认为目标设置和激励机制切合实际的转变是治理行为困境的主要突破口。⑦以上 3种分析视角忽视了治理知识的重要作用。福柯关注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认为知识强化了政府的治理能力。福柯曾指出全景敞式主义建筑,对于监狱治理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⑧因此,笔者尝试从治理知识的分析视角出发,展现基层治理困境的生成逻辑,揭示不同分析视角之间的逻辑关联。本文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收集经验资料。访谈对象包括乡镇干部、村干部、村民组长、普通村民 4类群体。⑨调研点 B镇主要以苹果种植为主,80年代开始种植苹果,规模逐渐扩大,2010年苹果产业到达顶峰。2015年后苹果价格下跌,部分村民改种桃子、李子等。苹果产业正在转型期,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本镇属于高农业剩余型村庄,2010年前果园经济户均年收入 10万元以上。2010年后户均年收入 5万元左右,经济状况相对富裕。本研究首先以 “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呈现知识悬浮和治理困境的具体表现。其次,以 “知识悬浮”为切入口,分析人居环境整治困境的生成逻辑,展现知识悬浮与其他分析视角之间的具体勾连。再次,揭示知识悬浮背后的村民自治缺失问题,反思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展现农村基层治理的特殊性。最后,提出农村基层治理从知识悬浮走向知识在场的实践路径。二、知识悬浮与治理困境的实践表达2018年 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改造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自此,人居环境整治成为基层治理中的重点工作。B镇的环境卫生工作主要包括房前屋后的庭院整洁、公共巷道的卫生清扫、污水处理、粪坑填埋 4个部分。本文主要围绕这 4个部分工作展开论述。B镇陈村和凤村两个行政村都是省级文明示范村。以陈村为例,20世纪 90年代已经率先成立 “红白理事监理会”,并一直保持着集体议事的优良传统。相较于其他行政村,陈村村级治理处于领跑状态。然而,由于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知识悬浮,两村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资金 3个方面都遭遇了治理困境。(一)知识悬浮的实践表达知识悬浮是指在基层治理中,治理知识与农村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民间知识之间的错配现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知识体系上须符合民间知识传统。但自上而下的国家知识体系与民间知识体系存在张力,导致了— 9 4 —第 2期 韩玉祥: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治理新困境及其突围———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颜昌武:《基层治理中的 “谋生式”行政———对乡镇政府编外用工的财政社会学分析》,载 《探索》2019年第 3期。朱战辉:《村级治理行政化的运作机制、成因及其困境———基于黔北米村的经验调查》,载 《地方治理研究》2019年第1期。王向阳:《任务密集、权责倒挂与基层疲惫———基于中国中西部基层治理实践的考察》,载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 6期。肖唐镖:《调查:乡村治理的结构性特征》,载 《北京日报》2015年 06月 29日。欧阳静:《基层治理中的策略主义》,载 《地方治理研究》2016年第 3期。邹英,刘杰:《从 “机会主义”到 “形式主义”:当前政府行为转变的逻辑分析》,载 《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 6期。欧阳静:《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载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 3期。[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 226页。笔者及笔者所在团队于 2019年 5月到山西省运城市 B镇展开为期 20天的实地调研。。
。. .。
。
治理知识与民间知识之间的脱嵌状态。主要表现在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价值观念 3方面的错配现象。首先,时间观念的错配。B镇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对公共卫生的行为频率有具体化、明晰化的表达。中央 -省 -市 -县都有环境卫生督查系统,2018年中央督导组督查本县 18次,省督查组 2018年督查 5次。由此可知,平均每月有两轮卫生检查,也就是上级要求每月两次人居环境整治。以 B镇为例,乡镇府进一步规定每月清扫一次公共巷道。事实上,当地的村民在时间安排上并不能完全按照相关规定行动。由于本地是农业大县,苹果种植周期较长,村民会根据闲暇时间的充裕程度来调整公共巷道的清扫频率,而且是阶段性、临时性的清扫,并无具体章法可言,也很难形成数字规定。其次,空间观念的错配。自上而下的公共卫生规则规定的卫生对象包括房前屋后的柴火堆,要求柴火堆必须统一放置在各家庭院中。事实上,村民并不认为房前屋后的柴火堆、废纸堆是需要整理的卫生对象。陈村某村民说:“柴火堆放到门前有什么不好的,我在外面堆放的整整齐齐的,非要放在院子里,家 (里)院子也实在比较小,空间不够。”可见,柴火堆、废纸堆等的放置涉及到村民庭院秩序的空间观念,尤其是当地村民经常要剪裁苹果树枝,房前屋后的柴火堆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日常,更是涉及到当地村民对柴火堆的空间安排问题。最后,价值观念的错配。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追求村容村貌的干净整洁,是单向度的价值追求。因此,在生活污水处理、时间频率安排等方面不计算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但是,村民的公共卫生行为却融入了经济成本、生活便利性、干净整洁等多元化价值考量,是对 “美好生活”的整体性考量。具体而言,从经济成本方面看,村民要在公共卫生行为与经济收支状况之间做出理性计算。以生活污水的处理为例,国家与村民对于生活污水处理方式的认识具有内在张力。陈村村主任讲:“我们村有污水处理站,一套设备 124万,全县只有 5个村是试点,我们镇只有我们村。说来也奇怪,几百年来,几千年来,都没处理过生活污水,现在 (却)要处理。”传统时期,农村的生活污水来源少、污染面源小,直接排放到农田里,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产生经济效益上的附加值。因此,村民认为国家对生活污水的现代化处理成本过于高昂,不仅没有产生经济效益的附加值,还导致了经济资源的铺张浪费,但他们却忽视了当下生活中污水来源增加、污染面源扩大等变化。总体上看,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应秉持经济效益最大化却是双方都需要从各自角度共同考量的原则。再以公共巷道的清扫为例,即便村委会付费清扫路面,村民也不愿意参加。村民普遍认为清扫费用比农田收入或果库打零工的收益低。从生活便利性方面看,村民对柴火堆、废纸堆的空间安排是服务于日常生活的。废纸堆方便小商小贩的废品回收,柴火堆方便日常取用。从干净整洁方面看,房前屋后的柴火堆、砖瓦等的堆放也是整整齐齐的,符合村民干净整洁的价值追求。(二)治理困境的实践表达1.治理主体困境:主动性缺失治理主体包括基层干部和村民两类,尤其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村民具有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环境改善的受益者、环境整治的参与者三重角色。①然而,笔者调研发现,在人居环境的整治过程中,B镇两村村干部和村民却都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村民是环境卫生的受害者、受益者、参与者,只有激发村民参与的主体性,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才能实现源头治理,才能形成长效机制。B镇两村村民的主动性明显没有建立,具体参与形式表现为动员式参与和谋利式参与。首先,动员式参与。B镇两村村干部都组织了以妇女为代表的义务清扫队,实际上有名无实,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其次,谋利式参与。环境卫生属于村民的集体利益,然而当地村民不仅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还演变为村民的谋利行为。对于公共道路的卫生清扫,村民向村集体讨价还价。村集体向村民支付工资,村民变成索讨者。村干部是人居环境整治的组织者、引导者。实际上,B镇两村的村干部对环境卫生工作并没有积极性。一方面,村干部认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向村民支付工资,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不够,村集体经济又很薄弱。这对村级财政是一项经济负担。另— 0 5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8卷① 宋国恺,李 岩:《村民主体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成因及整治路径分析》,载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 2期。。
。. .。
。
一方面,村干部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要采取非正式手段来调动村民积极性,反而常常出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因此村干部在环境卫生工作上常常表现出 “守夜人”和 “撞钟者”①的行为逻辑。比如,陈村村主任讲到:“环境卫生整治没有长效机制。老百姓干活就要钱,一人一天 100元。乡镇不检查我就不扫地,检查了才找人扫地干活。县里每季度都要检查一次,全县排名,卫生打扫一年要花近 10万元。长效机制没有钱怎么做?卫生打扫都要钱啊。乡镇给钱我才 ‘动一下’,要不就不作为,要作为就给我钱啊。我每次见到乡镇领导就要钱,乡镇领导说让你干活你总要钱。”2.治理方式困境:策略主义和形式主义后税费时代,基层干部为了 “摆平” “搞定”基层事务,热衷于运用各类非正式的权力技术与策略,如 “擂”与 “媒”、“示蛮”和 “怀柔”等策略,②欧阳静称之为 “策略主义”③ 。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村干部普遍采取了软、横、拖、凑、瞒的治理方式。其中,以 “软、横、拖”为代表...
篇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探讨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大有可为之处莫过于 xx 平原,xx 平原被人称之为地球之肾。地球之肾经过几十年的开垦,昔日的北大荒已经成为今日的北大仓。北大荒作为一种精神,为人民留下可歌可泣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地球之肾也到了该修补的时候了。佳木斯这块广袤的 xx平原,面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到了当机立断迫在眉睫的整治阶段,这是无可置疑必然趋势。
一、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存在的问题: :
一是农村道路严重滞后,与新农村发展环境极不协调。农村的道路很脆弱,尤其是自从改为水泥路面后,标准化正
规化的道路养护,撤销了乡镇道班,维护的任务统一由县市级管理部门完成,修路的不管走路的,行路难成了新一轮的矛盾;村屯的道路很薄,经不住载重卡车的碾压,道路寿命都很短,基本上挺不住一个周期;农村的道路很窄,基本上无法会车;农村的道路让人很无奈,一条路很难走到头,农民没有得到实惠。
二是秸秆禁烧以后,积压的秸秆已经成为新的污染源。严禁焚烧秸秆,形成了共识,农民不敢烧也不能烧,谁烧谁沾包。不敢烧不能烧的秸秆,不得不打包弃在地里。问题来了,打包的费用农民掏,运输的费用农民出,新的大草垛农民想方设法地码起来。偏偏后续再利用的措施跟不上,花了钱的农民算了一笔帐,怎么亏损的总是我呀?劳民又伤财。
三是危房改造刚刚达标,农村入口持续萎缩。村屯数量不减,过半的村屯成了空心村。村屯布局不合理是过去遗留的老问题,农村入口萎缩比例失衡是新状况,加之建设美丽宜居的规划尚未形成,按照省市下达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所要达到的标准,就成了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
四是农村人畜杂居滋生了新一轮的混乱。xx 市所辖十一个乡镇,乡镇居民和村屯相继搬入 xx 市街区,农村人口往城里搬,农村所豢养的畜禽也就搬进了村屯,这是一个怪圈。过去几年,农村畜禽大多是村屯外散养,圈养的不多,现在
则是利用闲置不用的仓房改圈,庭院成阑,禽畜均在村屯与居民杂居,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五是生活垃圾仍然是占据第一位的顽疾。村民回到居住地,还真得翻越垃圾山,绕过污水横流处,穿越畜禽养殖所等等蹩脚之处。有个乡镇,投资上千万,修建了一个标准化的垃圾回收站。几年过去了,库房屹立在村旁,设备存放在库内,嘎嘎新的回收站闲置不用,已经成了不良资产。这样具有讽刺意味的典型样板,老百姓不说,因为老百姓有许多正事去办。
问题的成因:
肆意妄为是 问题的主要成因。一方面是人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自觉地违背了自然规律。如传统的农村污水大多来源于非规模化的畜禽养殖,村民又要家庭养殖的‘小银行’,又不注重宜居环境的改善,这就派生了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是习惯成自然的陋习,导致了人居环境难以实现良性循环。如刻意追求‘三尺门里’的整洁,不顾公共环境的整治,这就繁衍了环境重复污染。
环境重复污染是问题的首要公害。无论哪个村屯,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源头处理,积累叠量相加,过一天少两晌,重复污染呈加号上升。生活污水处理不及时,都考虑小家庭的
‘面子’,结果‘面子’成‘鞋垫子’,‘里子’也不复存在,旧伤添新病,形成恶性循环。再有就是满足于眼前的既得利益,安于现状,缺乏宜居环境的总体布局,加上基础设施不配套,重复污染也就在所难免了。
人为因素是问题的关键后果。人能改造自然,也能破坏自然,改造自然获得了利益,破坏自然带来了恶果。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好事一桩;北大仓有人为的疤痕,也就包括环境的恶化,宜居的环境是靠人去建设,环境重复污染也是人们自己干的事儿,说白了说穿了说出大天来,就必须承担责任,忍辱负重,砥砺前行,在当机立断马上就办的整理中一显身手了。
二、相关对策 整体思路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具体目标达成应通过试点先行,分类引领,专项推进的举措,达到治理有法,措施得当的效果。
1 1 ·纳入整治责任机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美丽宜居是农村整治的最高目标,涵盖着美丽而且宜居两个层次,美丽是直观的外在表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农村新景象;宜居则是居民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据此,创建责任人是要有责任状加以保护的,不作为的责任者是要
追加责任的,要实行跟踪问效制度,实行一票否决,严肃‘军令状’的责任性。要真抓实干马上就办,还要制定特色农村全域全覆盖规划设计,完善整体布局。倘若再次流于形式走过场,必定是潜在的豆腐渣工程。
2 2 ·加大投资力度,抓好配套工程设施建设。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不花钱还真没有法子办事的,该花的钱一定要花。舍得投资,才能全力推进治理农村大工程。不玩虚的,不玩花活,办实事,务实效。其中,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加强生活垃圾源头治理等综合治理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硬件建设,所有该花的钱,不管政府部门乐意不乐意,该买单的必须买单,没有可争可讲的余地.
3 3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地域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聚焦抓重点,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xx 过去就有大葱屯大蒜屯地瓜屯等地域性传统特色,现在还有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龙头村屯的榜样,诸如北地界村镇联营办特色企业的典型引路,走一条农民合作社新型农工经营一体的有机整合之路加快农产品品牌定位步伐,形成区域性优势,借以推动高品位示范村屯的建设。
4 4 ·突出重点抓好专项推进,带动美丽宜居示范乡镇总体工作的全面落实。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通过专项推进带
动全局,始终是行之有效的保证措施之一。生态宜居也是这样,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所以说,该关的必须关,小砖厂,砂石厂关闭后,原生态得以恢复,这就是思维模式的一大进步。有效的堵做到了,接下来就是有效的疏导了。提倡生态宜居,必须在传承上下功夫,优秀传统的乡土文化,不仅仅是个概念,还是个资源。北地界村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凭着地产菇娘的产业优势,形成十里八村优势互补,做足了横向联合专业合作的大块文章,很有必要推广应用。
三·几点思考 1 1 ·创建美丽宜居村屯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大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客观实在的具体活动内容,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屯则是具体目标,二者相通之处在于遵循创建活动的客观实在性以组织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寻求二者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定位尺度必须准确,既要把握农民的合理意愿,又要尊重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过激的举措和过缓的迟疑都会严重戳伤农民的积极性,这一点是领导者必须时刻把握的政策尺度。
2 2 ·创建示范村活动没有完善的模式可以遵循,人为干预的因素所取到的作用又不明显,与之配套的举措又不可能马上付诸实施,因此,政府的决策者和相关部门,既要当好创建工作的后勤部,时刻准备为创建工作保障足够的给养,
还要当好创建工作的先行官,完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政府职能,还要充当三军统帅挂帅出征的身先士卒作用,一言以蔽之,专项推进工作是检验优秀领导者能力的试金石。
3 3 ·创建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工程,属于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交替时期,产生矛盾是必然的,发生系列争端也是难以预料的,加之农村规模化进一步萎缩,农民这一个时期更加显得弱势无助。基于上述佐证,政府以及职能部门,既要安抚民心,又要完成省市下达的创建目标和任务,压力也是双重的。大惊小怪不足取,束手无策也是贻笑大方,亟待领导者通过认真思考,寻求到非常举措解决好这一矛盾。
4 4 ·创建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工程,具有外显性和内隐性两个模态。外显性是指在指定的年份,达到预定的目标任务,这是目标的量化;内隐性是指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示范引领·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而难的工作量的质的积累。无论外显性还是内隐性,都要通过压力与机遇的相伴,挑战与活力的相随,在打拼和磨砺完成既定目标。只有这样,才算是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入了新的内容。
篇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将人居环境改善同精准扶贫、全域无垃圾、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互促互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投入资金 1791.4 万元,硬化贫困户入户路 15.43 万平方米;投入资金 1396.5 万元,硬化 3661 户贫困户院落 27.89 万平方米;投入资金 240 万元,硬化巷道 1.92 万平方米;投入资金 697 万元,在 13 个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洁工程;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 3 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4 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6 个、“万村整洁”村 30 个。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提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主管单位积极推进工作,清理乱搭乱建,依法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 74 处,清理积存垃圾 263 吨,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159 处,通道绿化 140.5 公里 6.46 万株,村庄绿化 7.9 万株、种花 22 亩。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一)环境治理效果明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原则对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乡镇均安排环卫、保洁人员 10 到 20 名,各村护林员协助共同负责日常环卫保洁工作的开展,定期确保对辖区生产生活垃圾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清理。全县购置垃圾清运车辆 340 辆,修建垃圾房(垃圾台)196 处,购置垃圾箱、垃圾斗 1004 个,先后清理陈年垃圾 4000 多吨垃圾,清理整治乱堆乱放垃圾地 420 多处。2019 年计划投资 3267.45 万元,对全县 11 个乡镇 50 个村进行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治理。
(二)旱厕改造持续开展。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农村社区、行政村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或对原有旱厕进行无害化改造,全县 13个乡镇 135 个行政村,累计改建新建卫生厕所 721 座,完成率 14.42%,卫生厕所覆盖率2.01%。举办全县厕改技术培训班一期3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举办宣传活动 120 场次 7000 余人,投入县级专项资金 97.8 万元。2019 年,通过各乡镇摸底,计划投资 104.4 万元组织实施旱厕改造任务 348 户。
(三)面源治理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主管单位层层靠实工作责任,实地落实废旧地膜回收和尾菜处理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全县清理农村生活垃圾 263 吨、村内水塘 1 口、村内沟渠 124公里、村内淤泥 160 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155 吨,新建废旧地膜回收点 7 个,回收地膜 784 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 43.6%。农业污染防治方面,加大对蔬菜主产区尾菜的处理利用,截至目前总体尾菜产生量 17028 吨,处理利用量 6469 吨,处理利用率 38%,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224 头(只)。2019年计划确定 1-2 个建制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试点。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涉及面广、参与部门众多、持续性强,且农村的基础条件较差,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环境治理不够彻底。近年来,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对各乡村陈年垃圾的集中清理,全县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好转。但仍有一部分村社内的垃圾清理得还不够彻底,尤其是偏远村社的偏僻角落,随处可见垃圾堆放。由于资源配置的不足和各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农村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环境就这个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对环境治理态度消极,工作敷衍塞责,走过场,形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二是农村保洁员人员配备较少,工资较低,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村挑选保洁员是出于对老弱病残人员的照顾,而不考虑此类人员能不能担负起职责,有的村虽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但是疏于管理,缺乏监督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相对于需求资金的不足,资金投入的统筹整合成效不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仍任重道远。
(二)面源污水治理滞后。一部分村社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塑料地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逐年积累危害土壤生态环境;一部分村镇存在大量不按要求治污的散养户,畜禽养殖排出的粪便及农家厕所的随意排放,大部分污水挥发、渗透,直至形成沉积,加之衣物洗涤废水等污染水质的随意排放,对周边水源、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由于此类面源污染分布较
为分散,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强,且农村污水收集渠道管网系统不健全,基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面源污水治理推广滞后。
(三)旱厕改造进展缓慢。“小厕所,大民生”,厕所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的卫生设施,同时它也关系着农村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近年来,我县持续加强农村旱厕改造工作,但实际改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前,我县农村旱厕改造主要有两类,化粪池厕所和简易式水冲厕所,在调研中了解到,一部分村民在政府提供补贴改造厕所的情况下仍不愿改造,主要原因是觉得改造后并不方便。化粪池厕所相对造价高,池满后抽粪困难,加上化粪池水向地下渗透,容易对地下水和土壤的造成污染;而简易式水冲厕所水桶在冬天容易结冻,不方便使用。
(四)整村建设缺乏规划。近年来,我县通过灾后重建、危房改造、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等项目,大力改造农村居住条件,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存在农村建设无序,管理不足的问题。一是一些农村村容村貌布局欠佳,违建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用地规划缺少科学引领和严格规范。很多村社土地没有任何建设的规划管理,村民任意建房,违规用地养殖问题突出。大部分违建只通过一定的罚款予以解决,村民不以为然,使罚款失去了约束效力,相关管理部门由于人员少,距离远,执法程序复杂导致实际管理困难,而村级组织又对违建乱建等情况无权约束管理,造成村民各搞一套,无法形成良好的村容村貌。二是一些新建了房的农户没有将危房拆掉,这些危房由于无人居住,有的遇雨坍塌,有的长满荒草,有的堆积杂物垃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提升。
(五)农村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环境治理的最大问题,就是村级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干、百姓看”等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投入农村的资金越来越多,使群众在感受到了党的关怀的同时,又产生了理所当然的心理,将垃圾治理、环境美化等公益性质的工作全部推向政府,养成了事事依赖政府,自己袖手旁观的习惯。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村民没有真正参与到人居环境改善的行动中来,村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加上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乱丢、乱倒、乱扔、乱堆等现象不绝,造成人居环境治理困难。二是大量有识青年都到外地工作,村内缺乏文明风尚的引领,乡村文化得不到良性发展。
(六)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是环境治理改善涉及面广,直接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形成稳固的长效管理体系。环境治理项目吸引力低,社会资本投入有限;农
民收入普遍不高,自有资金投入能力不足,垃圾分类、堆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二是虽然一些地方通过集中整治较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但不久便出现了设施闲置破损、杂物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依旧等问题,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管护长效机制。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必须依靠群众自身的动力,才能长足有效的开展。一要大力宣传,通过编写宣传材料、书写固定标语等方式,教育和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遵守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在各学校广泛开展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带动家庭改善环境。二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三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模式,加强环境治理。总体来看,我县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还处在较低水平。在投入总量不足的同时,也存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因而必须创新投入方式。要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能靠政府全包全揽,要探索建立村级垃圾自收自营的管理模式。政府先期投资一部分设备资金,通过村民或企业承包经营,合理收取垃圾处理费用,在村内进行市场化运营,形成农村垃圾处理的长效链条。在自然村划分片区,组织邻近农户,建立环境卫生责任农户小组,互相监督,形成片点垃圾点的自觉保持。
(三)立足实际,合理改造旱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不同地区农村改厕工作目标;根据地形地貌、农业生产方式、农户用肥习惯、村社基础条件等不同,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改厕模式,确保达到农村厕所无害化的基本要求,制定层递式改厕方案,避免改厕实行一刀切。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企业或个人出资进行厕改后设施维护、粪渣收运等后续工作。
引导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有机肥厂,解决粪便处理问题,打造绿色产业链,形成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护服务机制。
(四)开展“三拆”,提升村容村貌。通过宣传发动群众,政府设资奖补,乡镇村集中整治,在农村开展“三拆”行动,一是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羊圈、废厕所工棚茅房;二是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三是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在进行“三拆”的同时,要注重保留具有地域特色的老房子、民居、古村落等。通过“三拆”行动,全面提升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面貌,营造整洁的居住环境。
(五)完善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针对农村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公用设施运行管护,要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要积极探索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建立专业管护队伍,确保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果能持续发挥作用。同时,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放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局视野下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乡和村为单位,立足长远,尊重科学,顺应规律,契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综合考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亮化等实际问题,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做法情况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明确责任,整合资源,强化措施,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荣获了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称号。
(一)提高政治站位,规划引领整治。
县人民政府按照中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我县实际,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早部署、早行动、早见效,制订了《xx 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20)行动方案》,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分管住建、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充实完善工作力量,组建了综合协调、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村改厕、村庄规划、基础设施、资金保障、标准化建设 8 个专项工作组,明确职责任务,建立了分工协作、沟通汇报、工作月报、考核督查等工作运行机制,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工作规范和标准遵循。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县域全域景区化的基础性工程,按照地域环境和民俗风情编制了全县村庄规划,形成了关中、陕南两种风格、做到了城乡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建设一盘棋,科学确定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11 个,“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 11 个,市县级美丽乡村 8 个,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村环境整治、绿化提升、村庄治理、文化挖据、产业配套及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通过推进会、现场会等形式推动整治,以白云村、柴胡山村、灵丹庙村典型示范村带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效推进。
(二)坚持突出重点,整治成效显著。
一是村容村貌不断提升改善。通过实施集中移民搬迁 23 个、农村危旧房改造、“三无户”暖居工程 205 户、配套幸福院 14 个,建成景观游园 104 处,拆除土坯房和姜眉路沿线民居改造等项目,居住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扎实开展了背街小巷、村庄三口、公路沿线、荷塘沟渠等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清运各类垃圾、农业废弃物 2200 余吨,清理沟渠 97.4 公里,绿化美化乡村公里 74.6 公里,种植花海 5000 余亩,打造建成了乡情故里美梅湾、文明家园新杨下、栈道明珠中明村、梦幻山水黄柏塬以及抖音网红的伊甸园、白云村、七里川村花海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具有乡土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