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9篇

时间:2022-10-07 20:15: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9篇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分类号学校代码学号2鱼量3鱼2鱼垒Q33墨论“发愤著书"说与文人及其创作的关系Therelationshipbe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9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9篇

篇一: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号学校代码 学号 2鱼量3鱼2鱼垒Q33墨论“发愤著书"说与文人及其创作的关系Therelationship between’’Writing fromanger’’and literary creation研究生姓名 王阴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杨合啉教授学 科 专 业研 究 方 向文艺学古代文论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零一六年五月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发愤著书’’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便种下了“发愤著书”这一传统的种子,此后其历经历代文人的进一步阐述、发展,在文学理论界逐步生根发芽,并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立于文学理论之林,成为被广大文人一致认可并遵循的文艺法则。自古至今,对“发愤著书”进行研究的也不乏其人,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探讨。总体来说,研究成绩显著,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果。但细观其内容,多讨论的或是“发愤著书”的形成原因,或辨析其源流发展,或探寻其理论内涵,亦或追问文人“发愤”的心路历程。而对于“发愤著书”现象中文人及其创作之间关系进行讨论研究的却不多。因而,从这一角度对“发愤著书”的阐释不是很充分。尤其在“发愤著书"中反映出的中国文人的特质这一方面论之甚少,从而留下了可供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较大空间。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命题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希望以此明晰“发愤著书”中所体现出的文人特质,同时探明“发愤著书”中“发愤”与“著书”的契合性。从另一个角度对“发愤著书”进行解读,以使这一现象的丰富特质得以更好地展现。本文共设四章,第一章阐述“发愤著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探析“发愤著书”的源起与形成及其在后世的发展。在简单梳理历代文人对“发愤著书’’的沿革时,主要以刘勰、韩愈、欧阳修、李贽对“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发展为例。第二章探讨“发愤著书”中反映出的文T万方数据

 人特质。本文将其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1、文人的独特地位及其能力品格;2、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和人生敏感;3、文人的忧患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第三章阐明“发愤”与“著书"的契合性。本章首先阐明“愤”的含义。其次说明“愤”作为文学表现对象的独特性。其具体表现为:

 “愤”是一面反映社会弊端、揭露社会问题的镜子;“愤”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接着论述“愤”激发文思的优越性。表现为:“愤”有利于文思的激发;“愤”有助于文人进行深入地思考;“愤”的情感体验可以使文人的创作力得以提升。此外本文还认为二者的契合性体现在“著书”是“发愤”文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最佳方式。第四章论述“发愤著书”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对“发愤著书"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做一总结,从而再次论证“发愤著书”的文学现象对文人及其创作有着巨大影响,以此应证其在文艺理论界不可动摇的地位。关键词:发愤著书 形成发展文人特质 文学创作 意义价值万方数据

 ABSTRACT¨晰ting舶m anger¨isthe histo巧of aIlinlportantliter砷urephenomenon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ly theo拶,6.om China.s first poe臼ycollection,”the book of songs¨began for tlle”Wtiting£的m angerfI tIletraditional seed.Afber t11at,me calendar experience the literati of the向mler elaboration and deVelopment,in t11e field of litera巧theo科gradually take root gemination,and eVentually铲ow into a to、vering仃ee,stands on the literature t11eo巧,become tlle oVervmelming m匈ori够ofscholars a铲ee and follow the literature law.Since ancient times,to¨Writing舶m angerI.of the础ers are,they舶m different angles onthistopic were discussed.OVerall,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significant,andachieved a lot of bre小曲rou曲results.But fine View its content,discussion or causes of¨Writing丘.om angerII’or analysis of me origin,development,or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or ask thementalityof literati¨out ofindignation¨.As for the¨writin∥phenomenon between peopleand Chinese creation relationship a心discussed but not much.Therefore,行om the perspectiVe of¨writing¨ofthe inte印retation is not Ve巧good.Especially renected in tlle¨Writing抒om angerI.in the Chinese literati of the tmits on the one hand,the theo叫of understood,thus leave the for us to如rther in—deptll study of the la唱erspaCe.Th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on this topic were mnherllI万方数据

 excaVation,in order to clear”Ⅵ啊ting仔om angertt renected in the literaticharaCteristics of h叩e,at me same time it was proVed”ene玛ies intobooks¨in¨outof indignation¨a11d”books"fit.The inteIpretation of¨writing¨6∞m another angle,in orderto make tlle rich characteristics ofthis phenomenon can be better displayed.This p印er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eme唱ence and deVelopment of、Ⅳriting¨.The main analysis of t11e¨origin of writing”a11d the fIoml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如ture.Insimple combing ancient scholarson the eVolution of¨Writing£∞mangerII,mainly by Liu Xie,Han Y、l and Ouyang Xiu,Li Zhi ofIIWritingf沁m angerI-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for ex锄ple.The secondchapter discusses me lite枷ch撇cteI.iStics renected in砌堍¨.This p印erwi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1,the literati’s unique position and itsabilityto character;2,their indiVidual life consciousness and lifesensitiVe; 3,the literati consciousness and astrong sense of socialresponsibility.The third ch印terIfwritin∥and¨writing¨fit.nis ch印terfirst cl撕矽the meaning oflIangerIf.Second,"anger’’as a unique litera巧performance object.11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is:the¨angerII is a siderenects the social eVils,and expose the social problems of the mi啪r,”anger’’emotion has stI-ong appeal.And then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angerI-stimulate Vince. Perfomlance:¨angert"to Vinceexcited;"indignant¨haVe helped scholarsdeeply thinking.¨Anger”emotion万方数据

 eXperienCe can make the literati’s creation,can be inlproVed.h addition,this p印er also considers the second agreement renected in’.bool(s’’is¨out of indi印ation¨literati to aChieVe tlle Value of li佗me best way.Thefourm chapter discusses t11e meaning and Value ofttwTiting¨.111 order of¨Writing舶m angerIt has the meaning aIld Value are su蚴arized in tllisp印er,which again demons仃ated tllat¨Writing舶m angerII litera白鹏phenomenon the 1iterati and crea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mis shouldpenllit the lite聊了theorists unshakable position.Key Words:晰ting舶m anger,Fomation a11d deVelopment, Literaticharacteristics,Literature,Meaning aIld ValueV万方数据

 目 录中文摘要⋯⋯⋯⋯⋯⋯⋯⋯⋯⋯⋯⋯⋯⋯⋯⋯⋯⋯⋯⋯⋯⋯⋯⋯⋯.IABS。IRAC。1。⋯⋯⋯⋯⋯⋯⋯⋯⋯⋯⋯⋯⋯⋯⋯⋯⋯⋯⋯⋯⋯⋯⋯⋯⋯⋯⋯⋯⋯⋯⋯lII引 言⋯⋯⋯⋯⋯⋯⋯⋯⋯⋯⋯⋯⋯⋯⋯⋯⋯⋯⋯⋯⋯⋯⋯⋯⋯⋯1第一章“发愤著书"的产生与发展⋯⋯⋯⋯⋯⋯⋯⋯⋯⋯⋯⋯⋯⋯..6第一节“发愤著书"的源起与形成⋯⋯⋯⋯⋯⋯⋯⋯⋯⋯⋯⋯⋯6第二节“发愤著书”在后世的发展⋯⋯⋯⋯⋯⋯⋯⋯⋯⋯⋯⋯⋯7一、刘勰的“蚌病成珠”、“蓄愤”说⋯⋯⋯⋯⋯⋯⋯⋯⋯⋯⋯.7二、韩愈的“不平则鸣’’说⋯⋯⋯⋯⋯⋯⋯⋯⋯⋯⋯⋯⋯⋯⋯8三、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8四、李贽的“发愤"说⋯⋯⋯⋯⋯⋯⋯⋯⋯⋯⋯⋯⋯⋯⋯⋯⋯9五、其他文人的发展⋯⋯⋯⋯⋯⋯⋯⋯⋯⋯⋯⋯⋯⋯⋯⋯⋯9第二章“发愤著书"中反映出的文人特质⋯⋯⋯⋯⋯⋯⋯⋯⋯⋯⋯12第一节文人的独特地位及其能力品格⋯⋯⋯⋯⋯⋯⋯⋯⋯⋯..1 2一、何谓“文人”⋯⋯⋯⋯⋯⋯⋯⋯⋯⋯⋯⋯⋯⋯⋯⋯⋯⋯⋯12二、文人在社会结构中的独特地位⋯⋯⋯⋯⋯⋯⋯⋯⋯⋯..1 3三、文人突出的能力修养和基本品格⋯⋯⋯⋯⋯⋯⋯⋯⋯..14第二节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与人生敏感⋯⋯⋯⋯⋯⋯⋯⋯⋯..18一、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1 8二、文人的人生敏感⋯⋯⋯⋯⋯⋯⋯⋯⋯⋯⋯⋯⋯⋯⋯⋯..19第三节文人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21万方数据

 一、文人的忧患意识⋯⋯⋯⋯⋯⋯⋯⋯⋯⋯⋯⋯⋯⋯⋯⋯..21二、文人的社会责任感⋯⋯⋯⋯⋯⋯⋯⋯⋯⋯⋯⋯⋯⋯⋯..2l第三章“发愤”与“著书"的契合性⋯⋯⋯⋯⋯⋯⋯⋯⋯⋯⋯⋯⋯⋯.25第一节“愤"的含义⋯⋯⋯⋯⋯⋯⋯⋯⋯⋯⋯⋯⋯⋯⋯⋯⋯⋯..25第二节“愤’’作为文学表现对象的独特性⋯⋯⋯⋯⋯⋯⋯⋯⋯..26一、“愤"是一面反映社会弊端、揭露社会问题的镜子⋯⋯一27二、“愤”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28第三节“愤"激发文思的优越性⋯⋯.⋯⋯⋯⋯⋯⋯⋯⋯⋯⋯⋯.29一、“愤”有利于文思的激发⋯⋯⋯⋯⋯⋯⋯⋯⋯⋯⋯⋯⋯..29二、“愤"有助于文人进行深入地思考⋯⋯⋯⋯⋯⋯⋯⋯⋯..3 1三、“愤"的情感体验可以使文人的创作力得以提升⋯⋯⋯..32第四节“著书"是“发愤"文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最佳方式⋯⋯..34第四章“发愤著书”的意义与价值⋯⋯⋯⋯⋯⋯⋯⋯⋯⋯⋯⋯⋯⋯37结语⋯⋯⋯⋯⋯⋯⋯⋯⋯⋯⋯⋯⋯⋯⋯⋯⋯⋯⋯⋯⋯⋯⋯⋯⋯⋯⋯⋯⋯⋯⋯⋯⋯⋯40参考文献⋯⋯⋯⋯⋯⋯⋯⋯⋯⋯⋯⋯⋯⋯⋯⋯⋯⋯⋯⋯⋯⋯⋯⋯..4 1致谢⋯⋯⋯⋯⋯⋯⋯⋯⋯⋯⋯⋯⋯⋯⋯⋯⋯⋯⋯⋯⋯⋯⋯⋯⋯⋯⋯⋯⋯⋯⋯⋯⋯⋯43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44万方数据

 论“发愤著书”说与文人及其创作的关系引 言自“发愤著书”的观念出现之日起,在文学发展的千百年来,学者们对它的研究阐释便从未中断过,可谓是源远流长,而且研究成果也不计其数。“发愤著书”的思想在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被明确提出,两段文字之间也无较大的差异。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忘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①在《报任安书》中他再次论及“发愤著书”的思想,将其表述为:“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②由上述两段论述可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即是指作者遭受到人生的打击,在生活陷入窘境之后,凭借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化悲痛为力量,借著书立说来疏通自己内心的郁结,成就自己的功业理想。对这一命题进行最早评论的应推东汉的班固。班固作为封建正统发言人的代表,对司马迁采取的是否定批判的态度。他认为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已经渗入到了其《史记》的创作中,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史记》中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其实在古代像这种对司马迁,对《史记》的批评屡见不鲜,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与此观点相似的还有南宋王若虚,他也错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行为与“发愤著书”的理论混为一谈,因此说:“信史将为法于万世,非一己之书也,岂所以发其私愤者哉?”@从《史记》文本的考察分析来看,这样的评价①[西汉]司马迁: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7月,第2078页②(西汉]司马迁: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7月,第2160页③[金]王若虚:

 《滹南遗老集》(第二册),《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117页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完全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误解。其他持相似观点的还有清代袁文典,他分析论证了《史记》中的二十多人的传记,认为其是“实发愤之所为作”①,但可惜的是同样认为司马迁是在借着创作泄私愤。清代李晚芳对司马迁的偏见也是极深的,认为他“立心偏蔽,未闻圣人之大道也”;“全无一言反己内咎,所谓自是而不知其过也。”②当然,在古代也有人认识到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意义和价值,晋代葛洪首先发现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积极作用,他认为“愤”使得《史记》“以伯夷居列传之首,以为善而无报也;为《项羽本纪》,以踞高位者非关有德也。”③到清代文史评论家章学诚那里, “发愤著书"的理论终于得到了超越前人的解读。章学诚认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是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本旨。此外,他还在其《文史通义》中积极地肯定了司马迁:...

篇二: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原创, 上传者者就是作者!!!

 支持原创。

  关于司马迁“发愤著书” 说的几小点看法

  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对文学创作动机和目的进行过描述。

 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阐释就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当然作家创作的动机有很多。

 下面我们简单来看一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诗言志” 思想。《左传》 里有“赋诗言志”、“仲尼曰:‘ 《志》 有之:‘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

 不言, 谁知其志? 言之物文, 行而不远。”《乐记》 说:

 “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庄子•天下篇》 说“诗以道志”。《荀子》 说道:“圣人也者, 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也, 百王之道一是矣, 故《诗》《书》《礼》《易》《乐》 之归于是矣。《诗》 言是,其志也……”《毛诗大序》 也认为创作是“发乎情”、“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情发乎声”、“吟咏性情”。

 上述各种说法, 都是说诗文是“言志”、“道志” 的, 即文学作品要表达抒发作者由客观现实所激发的志向、 理想、 愿望、 情绪。

 强调情感在内心萌动而进行文艺创作。

 “文以载道” 思想。“文以载道” 的思想, 在战国时《荀子》 中己露端倪, 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 等篇中, 提出要求“文以明道”, 是后世:“文以载道” 源头。

 曹丕在《典论· 论文》 中提出:

 “文以载道”。

 唐代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 之说。

 李汉在《昌黎先生序》 中说:

 “文者, 贯道之器也。”“文以载道” 虽然不是明确的告诉人们古代文人的创作动机, 但是不可否认它对古代文人创作动机的影响, 且这个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原道” 思想。

 刘勰在《文心雕龙· 原道》 中说“日月云霞, 山川草木, 虎豹龙凤, 均有

 焕丽炳蔚之色, 林籁泉石, 又有竽瑟球锽之声, 但这都自然而然, 乃属无心之美, 惟人类秉五行之秀, 参天地而为三才, 结撰文章, 则为有心之美。” 他认为文艺的创造是人类特权,人类的文艺创作是天然而为的, 即是刘勰所说的原道思想。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思想。

 司马迁认为创作动机来自不得酬的人生悲剧的怨愤, 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 便愤而著书, 用作品来“抒其愤”。

 他在《报任安书》 中写道:“西伯幽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子髌脚, 《兵法》 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馋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李白“哀怨其骚人”, 韩愈“不平则鸣”, 欧阳修“诗穷而后工”, 李贽“不愤不作” 等说法, 都是对“发愤著书” 说的继承和发展。“发愤著书” 认为作家创作动机中,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艺术家的悲惨命运和苦闷的心理状态, 即是作者的 “愤”。

 这几种说法都很精妙, 但私以为太史公提出的“发愤著书” 说尤为精妙!

 虽然本人十分推崇太史公的“发愤著书” 说, 但并不代表此理论无坚不摧了。

 如果要理解“发愤著书”, 先得一一讲解一番。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的提出是在《报任安书》 中提出的, 原话是这样说的——“……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句前举了大量的例子证明。

 同时他也举了屈原的例子——“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馋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发愤著书” 说便是从这之中提炼出来的。

 就“发愤著书” 而言, 首先要知道“发愤著书” 认为著书是有目的的, 而且是有两点目的,一是“舒其愤”; 二是“思垂空文以自见”, 即是借助著书来名垂青史。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退而论书策, 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正好道出了“发愤著书” 说是存在很强烈的目的性的。

 这点相对“诗言志”“文以载道”“原道” 来说更进一步强调了文学的创作

 是非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结合。

 太史公史学家宏博的知识和历史的眼光, 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从事著书的经过和事例, 指出那些流传不朽的著作如《周易》、《春秋》、 离骚》、《国语》、《孙子兵法》、《吕览》、《说难》、《孤愤》、《诗经》 等, 认为“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举了大量的文史事例。

 周文王姬昌被昏庸残暴的纣王囚禁后, 忍受纣王以种种野蛮侮辱和折磨, 在被囚禁 7 年中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而不得认可, 穷困不堪, 退而著书, 编订《春秋》; 屈原因受谗言,被流放, 发牢骚的写出了《离骚》。

 左丘明失明后写出《国语》。

 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 编著了《兵法》。

 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 有《吕氏春秋》 流传世上。

 论据数量之宏博, 令人震撼!更进一步证明了司马迁“发愤著书” 说的坚固性。

 有人说,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是文艺界普遍认同的。

 但是我今天来讲一点这个无懈可击的理论的几个小瑕疵。

 首先从论点上来讲:

 “发愤著书” 说的论点中心词落在“愤” 字上。

 太史公认为著书的是需要前提的, 且这个前提就是要有“愤”。

 何谓愤? 周文王姬昌被昏庸残暴的纣王囚禁后, 忍受纣王以种种野蛮侮辱和折磨, 在被囚禁 7 年就是“愤”;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而不得认可, 穷困不堪就是“愤”; 屈原因受谗言, 被流放就是“愤” ……即是文人著书必须经历身世的颠簸,生活的苦难。

 若是没有经历过必要的苦难, 就不能写出好的作品, 即便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也会陷入“为赋新词强说愁” 境地, 陷入娇柔做作的境地, 算不得惊世之作。

 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有道理并说明一定是真理。

 第一点:

 “发愤著书” 说出现了逻辑上小错误, 即是太史公并没有充分论述“愤” 与“著书” 的关系。

 我们根本就无法知道“愤” 是“著书” 的必要条件呢还是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有一点区别, 即是必要条件命题将条件和结论调回来依旧成立; 而充分条件命题

 将条件和结论调回来则不成立。

 下面我们就来做这个实验, 调换命题的结论和条件。

 将太史公的命题——“发愤著书” 一分为二调换结论和条件, 得结果如下:

 一:

 “著书” 一定要有“发愤”。(充分条件调换命题的结论和条件)

 二:

 “著书” 不一定要有“发愤”。(必要条件调换命题的结论和条件)

 按“一” 的说法就是, 文学只能是那些苦难者的权利, 而生活幸福着是没有机会享受文学之美, 因为生活幸福者就意味着没有“愤” 经历, 没有“愤” 就无从谈起文学。

 显然一是不正确的。

 第二点:

 在认识上忽视了乐观的人生境遇对“著书” 重要性。“发愤著书” 只强调悲观的人生境遇对“著书” 的重要性, 单方面的认为“愤”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而对于“喜” 或“乐”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则只字不提。

 说明太史公认识尚有局限。

 较之而言, “诗言志” 思想的更贴切些。

 因为这里的“志” 指的是“情志”, 而不是单纯是指“抱负”、“志向” 之类的。“情志” 可以分为喜、 忧两方面。

 也就是说, “诗言志” 思想比“发愤著书“更全面。

 由此可见, 太史公的“发愤著书” 不是太严密。

 当然, 太史公“发愤著书” 理论是写在信件和史书之中, 而不是专门立论, 因此我在这里苛求是吹毛求疵, 可以说无所意义了。

 其次从论据上来说: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个伟大的史学家, 具有宏博的知识和历史的眼光, 因此在论据上自然也是例举高远宏大。“西伯幽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子髌脚, 《兵法》 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皆是宏博的历史史料。

 但是具后世研究, 司马迁所举的例子中有错误。

 如:“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就是错误的论据。

 吕不韦是秦襄王时的丞相, 秦始皇时尊为相国。

 后在秦王十年因罪罢相, 并被罚举家前往蜀地, 遂自杀了。《吕览》 即是《吕氏春秋》,《史记》 笨传晕:“吕不韦乃使客人人著

 所闻。

 集论以为八览、 六轮、 十二纪, 二十余万言, 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号曰《吕氏春秋》” 然吕不韦主撰《吕氏春秋》 时尚为相国, 因罪迁蜀是以后的事。《说难》、《孤愤》 是韩非的著作《韩非子》 里篇目, 具权威史料记载《韩非子》 是韩非在韩国时已经完成, 而不是来秦被李斯的迫害入狱才撰写的。

 在此, 太史公的论据显然不足折服人。

 论据都错了, 还奢望爱在鸡蛋里挑骨头的好事者信服吗?

 其实, 关于文学创作这个问题, 在具体每一个作家显现的表现不一样, 有的显得偏向“诗言志” 说, 比如庄子; 比如曹操。

 有的显得偏向“发愤著书”, 比如屈原; 比如司马迁……这个问题在于的是你如何自圆其说。

 其实只要能让人感觉合理的信服的, 自然会有值得学习之处。

 百家之优自会有最合理的说话, 当然等待聪明的你前去发现。

 最后讲明一点, 其实我这算不上论文, 最多算是一篇小议论散文罢了。

 论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 至少对于不太聪明的我来讲, 还需要更多时日前来准备, 毕竟太史公 “发愤著书” 说是博大精深的, 不是三言两语所道得明白的。

 因此只能拿这篇算不上论文的小文章当做假论文来弄弄了。

 万望理解。

篇三: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评 论·古 典 文 学我 国 古 代 文 人 发 愤 著书 说杨 丰 收摘 要:在 我 国 文 化 发 展 历 程 中,一 直 存 在 着 发愤著 书的 传 统。在任何 文 化 区 域 中 著 书 立 说 都 是 最 具 有 文 化 色 彩 的社 会 活动,也 是 最富 有 创 造 色 彩 的 精 神 活动。本 文 着 重 论 述了 我 国 古 代 文 人 发愤著 书 说 的 内 涵、历 史 传 承 及 其 影 响、意义 以 及 其 局 限 性。同 时,发愤著 书 说 也 是 我 国 古 代 文 学 创 作理 论 中 的 一 个传统 命 题,其 产 生 和 发 展 不 仅 和其 扎 根 的 文 学土 壤 直 接 相 关,而 且 有 其 深层 的 社 会 原 因 和 心 理 原 因。关 键 词:古 代 文 人;发愤著 书;文 学 思 想作 者 简 介:杨 丰 收 (1 9 7 3 一),男,汉 族,山 东 广 饶 人,现 为 东营 职 业 学 院 高 校 讲 师,主 要研 究方向 为:文 学 理 论 与批 评。[ 中 图 分 类 号 ]:1 2 0 6[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2 00 2 一 2 2 39 ( 2 0 2 6 ) 一 22 一 0 7 4 一 0 2在 我 国 文化 发 展 历 程中,一 直 存 在 着发 愤 著书 的 传统。按 照 文化 学 的理 解,传统 式 围 绕 人 类 不 同 领 域 而 形成 的 代代相 传 的 行 事 方式,式 一 种 对 社 会 行 为 具 有 规 范 作 用和道 德感召 力 的文化 力 量,同 时 也 是 人 类 历 史 长河 中 的 创 作 性 想 象 的沉淀。在 任何 文化 区 域中,著书 立 说都 是 最 具 有 文化色彩 的社 会 活动,也 是 最 富 有 创 造色彩 的 精神 活动。但 是不 同 文化对著书 立 说有 不同 的认 识、理 解、要 求 和 赋 予 不 同 的 内 涵,不 同 文 化 背 景 中 的 作 者 对 自 己 的 劳 动 也 有 不 同 的理 解 和 体验。纵 观 我 国历 史,由古 到 今,无 数 文人骚 客将发 愤 著书视为 自 己 的 使命 和 责任,并 以 此来规 范 自 己 的 著书 行 为,在 与自 己 的 亲 朋 好 友 的 书信中,在 自 己 的 诗 文 的序跋 中,在评论他 人的文 字中,每每 以 此 相 称、相 许、相 质。作为 一 种文化传统,它不 仅影 响 到古 代 知 识 分子 的 著书 活动、命运遭 际,而且 影响 到 我 国古 代 的文 化 里 理论、艺 术理论。更重 要 的 是,它直 接 影响 到 我 国 文 化 作 品 的结 构 形 态、精神 面 貌、社 会价值。可 是 这种 对 我 国 文化产 生 极 其 深 远 影 响的 传统 并 没 有 引起我 们 的 关 注,钱 钟 书 先 生 在 《 诗 可 以怨 》 一 文 中说:“好事 主要是不 愉快、烦恼 或”穷 愁“的 表 现 和 发 泄。这 个观 点在 古 代 我 国古 代 不 但 是 诗 文理论 的长 谈,而且 成 为 写 作实 践中 常用 的 模 板。古 代 文人 评论 诗歌,强 调 重 视“穷 苦之 言”,古 人欣 赏 音 乐,“也 以 悲哀 为 主”这 两 个类似 的 传统有 没 有共 同 的 心 理 和 社 会 基础 ? 悲 剧 己 遭 现 代“新批评 家”鄙 弃为要不 得的东 西 了,但 是历 史 上 占 优势 的理论认 为 悲 剧 比 喜 剧伟大;那 种 传统看 法 和 压低“欢 愉 之 辞”是 否 也 有 共 同 的 心理 和 社 会 基础 ? 一 个 谨 严 安 分 的文 学 研究 者尽 可能 不 理 会这 些 问 题,然 而 无 妨 认 识到 他 们 的 存 在。这 篇 文 章给 我 们 以巨 大 的启示,钱 钟 书 先 生 提 出 的 问 题 如 导 火索 一 样 引 发 我 们一 系 列 问 题,我 们 感 到 这 个 问 题 不是一 般 的 诗 文理 论 问 题,而是 我 国 文化理论的根 本 问 题。因 为他 不 仅 涉及 到 文 学,也涉及 到到 音乐、戏 剧、绘 画 等其他 文 学门 类,不 仅 涉及 到 文7 4东营职 业 学 院化 生 产 问 题,也 涉及 到 文化 接 受 与 传播等 环节。以 此入 手,不 失 为 理 解 我 国古 代 文化 的 一 个视角,而 对 此 问 题的各 侧 面进 行 全方位 的 观 照、思 考、评判,无疑 有 助 于 我 们 这样 一 个古 老的文化 民 族 轻 装 上 阵,去 应 付 那 扑 朔 迷离、变 幻 莫 测 的未来。“发 愤 著书”说 之所 以 产 生、流 行和 发 展,不 仅 与古 代文 学 史 上“愤 怨忧 伤”的 创 作实 践密 切相 关,而且 也 有其 深层 的社 会 原 因和 心 理 原 因。“发 愤 著书”之所 以 在 古 代 形成 一 个源远 流长 的 写 作传统,无异 与 我 国古 代 知识 分子 的 生 活 遭 遇 不 无 关 系,诗 文 著作 是 人 的 意识 对客观 现 实 反 映的结果。愤 虽 然 是一 种 内 心 体验,但这种体验 的刺 激 物 确 来 自 客观 现 实 世界,不是 凭 空 想象 产 生 的。“有 一 千 个读 者,就 有 一 千 个 哈姆雷 特”不 同 的人 对 同一 事 物 的反 映又 往往 是 各 有 各 的 不 同,各 不相 同 的 生活经 历、文化 生 活 观 念、价值观 念,决 定 了 人 们 各 不相 同 的判 断标准 与 反 映。美 国 著 名 的人 本 主 义 心 理 学 家 马斯 洛认为,人 生 来就 有 各种各样 的 需要,这 些 需要 由 最低 层 的 需要到 最 高 层 的 需要 分 为 五 层。他 们 依次 是:生 理 需要、安 全 需要、归 属和 爱 的 需要( 社 交 需要 ) 和 自 我 实 现 的 需要。而 人的活动 正 是 为 了 满 足人 的这 些 需要而 进 行 的。在这 个 理论 框架 中,低 层 次 的 需要 得 到 满 足 后,高 一层 次 的 需要 才被 提 出来,并 要 求得 到 满 足。同 时 他 又认 为,人 的 需要尽 管 不 断得到 满 足,但 需 求 缺 失 的状况 是永 远存 在。如果 用 这 个 理论 去观 照 一 下 我 国古 代 知识 分子 的人 生 体验,我 们 就 会发 现,这个“愤”,正 是 他 们 的各种 需要 得 不 到 满 足所造成 的。就 生理方面 说:左 丘 明、孙子腆 脚、孔子 厄 陈 蔡、司 马迁受 宫刑杜 甫 叹 屋 漏 … … 无疑 疾 病天 残、贫 困是 造成 生 理 缺 陷 的最根本 原 因。我 国古 代 的 知识 分子 大多数 出 身贫 寒,他 们 在 那 个以 自 给 自 足 为 经 济模 式 的社 会 里,他 们 既 缺 乏 养家糊 口 的 资本,也 缺 乏 耕 种 贩卖 的能 力,再加上 医 疗 技 术 的落 后,因而贫 困、疾 病、死亡 一直是 困 扰他 们 的最 大 问 题,这 是 愤产 生的根 源 之 一。就 安 全方面 说,杜 甫遭 天 宝 之 乱,文天祥深陷敌 营,苏东 坡 流 放海 南,李 白 窜夜郎 … … 我 国 封建社 会战 乱的频 繁、杀 戮 的 残 酷,对 边 荒 地 区 的恐 怖 感,是 产 生 愤 的另一 个 原 因。就 归 属 的 需要 说,屈 原 忠 而 遭 谗,李 白 环 才 不 遇,柳 宗元 直而 遭 贬,蒲 松龄久试 不 第,或 不 得见 用于 国,或 不得 与 亲友 欢 笑 于 家。去 国 之痛,离家 之悲,颠 沛失所,前 途蹭 蹬,这种得 不到 赞许,认可、归 属和 爱 的飘零之感,是 产生 愤 的另 一 个 原 因。就文化 方面 说,孔 子 克 己 复 礼,孟 子不 得 己 而 辩,杜 甫欲 再 教 风俗 淳,曹 雪 芹立 志 补天 … …“黄钟毁 弃,瓦 釜 雷 鸣’ , ,虚 妄置 于 真,实诚 乱于 伪,世人 不 悟,是 非 不 定,道 德 的沦丧,风俗 的,价值观 的失衡,知识 的 烦 乱,是 产 生 愤 的另 一 个 原 因。就 审美 方面 说,贾 岛有句“两 句 三年 得,一吟双泪 流”的 表 达痛 苦,白 居 易 有“呕 哑嘲晰 难为 听”

 文学 评论·古 典 文 学的欣 赏 痛苦,宋 镰有为借书看 而 遭 人 白 眼 的痛苦。就 自 我 实现方面 说,封建 制度 的 专制、法 律 的 残 酷、官僚 制度 的 腐 朽、各种 礼 仪的 繁琐程 式,再加上物 质条件 的 限 制,使 我 国古 代知识 分子很 难 得 获机会,实 现 自 己 的人 生 价值,而 更 多 的时候 是“将 登太 行雪 满 山,欲渡黄 河 冰 塞 川”( 李 白 《 行 路 难 》 )。这种受 阻、受挫、受压抑 的感觉,如 司 马迁就 是 如此:“迁正 遭 李 陵 祸 也,家贫 无财 贿 自 赎,交游莫救,左 右 亲 近 不 为一 言,以 陷 腐刑,其 愤 感不 平之气无所 发 泄,乃一切 寓 之 于书。”( 秦观 《 司 马迁 论 》,《 淮 海集 》 ),他集 孤独冤 屈 贫 困 伤残 一 身,其 愤 是 极 为 深广 的。尽 管 愤 是 我 国古 代 文人 的各 种 需要 得 不到 满 足造成 的,但在 他 们 的 心 目 中,不同 的“愤”,却 有 不 同 的 价值、地位。主要 表 现:我 国古 代大 部 分文人重 精神 轻物 欲,重 道 德轻 肉体。在 他 们 看 来,人 不 可 能 没 有 物 质欲 望,但物 质欲 望 只是生 活 手 段 而不是生 活 目 的。“子 日`士 志于道,而 耻 恶 衣恶 食 者,未足 与 议 也。”,( 《 论 语·里 仁 》 ) 肉体的 生 死 安危,只是生 命 的浅 层 次 表象,而 不是 深 层 的 意 义,所 以 孟子 说:“生,我所 欲 也;义 我所 欲 也;二者不 可 兼 得,舍 生 取 义 也。”因而 纪购 针 对 韩 愈“欢 愉 之 辞难 工,愁苦 之 词 易好”的 说法 申 论 道:“然 以 妮凝之胸,贮 穷 愁之气,上 不 过寒庆之 词,上 而至于 琐 屑寒气,无 所 不 至,其为 好 也,亦仅。”( 纪购 《 俭重 堂 诗 序 》 《 纪 文达 公 遗 集 》 ) 在 他看 来,即 使 一 位 作家有 了愁苦、郁愤,如果 他 没 有宽 阔的襟怀,只是 关 注名 利的得失、个 人的悲 欢、衣食的 优劣,他 的 作 品不 过 是 寒庆之 词,终 不脱 琐 屑寒气,称 不 上 工 好。因 此,我 国古 代 知识 分子 作 品 更多表 现的 是 对 国 家 兴亡、民 族 盛 衰、民 众疾 苦、风俗纯 薄 的忧 患 意识,而 这 是 发 愤 著书说 愤 字 的 主要 所指。另 外,我 国古 代 文人 的 写 作传统 反 对为 文造 情,为 赋新词 强 说 愁。只 有作 者 心 有 所 感,意 有 所 会,才 能执笔 为 文。而 感 会 的 存 在 方式,就 是 心 中有 愤: “太 史 公 说`《 说难 》 《 孤愤 》,圣 贤发 愤之所 作 也。’由 此 观 之,古 之圣 贤,不 愤则 不作矣。不 愤 而 作,譬 如 不 寒 而 颤,不 病 而 呻 吟 也,虽 作何观乎!”( 李 赞 《 忠 义水 浒 传 序 》 《 焚书 》卷三 ) 由 此可 以 看 出愤在 写 作中 的重 要 作 用;无愤 固不 可 著书,有 愤 而 只是 泄 私愤,也 不 会 写 出 好 作 品,只 有 把 私 愤 与 公 愤 结合连 结起 来,也 就 是 说,只 有作 者 既 能把 自 己 的感 受、自 己 的 命运 与 民 众的 心 声、时 代 的 命运 结合 起来 的时 候,才 可 以 著书,才 可能写 出 好 作 品。与“发 愤 著书”说有 血缘 关 系的 是 欧 阳 修“诗穷 而后工”的 观 点,尽 管,这 一 观 点 曾受 到 许 多 后 人的 修 正、补 充,但 他 的普 遍 意 义 却没 有 人提 出 怀疑。那 么 为什 么 人 穷往往会诗 工?这 两者 的 关 系 是 通 过 什 么 环节 得 以 实 现 的 呢 ?人的 穷 困和 诗 的 优美 毕 竟 分 属两 个 迥异世界( 一 个 是 现 实 世界,一 个 是 作 品 世界 ),二者 并无 直 接 的 生 成 关 系,生 活 不会 自 发 地长 出 诗。对 这 一 问 题,前 人 注意不 多,只是 在 一些诗 文评论 里 偶尔谈 到一 点,例如:钟 嵘 在 谈 到 李 陵 之所 以“文多凄 枪”的 原因 时 说“陵,名 家 子,有 深 才,生 命 不 谐,声颓 身 丧,使陵 不 遭 辛苦,其 文 何 能 至 此!”( 《 诗 品·汉 都 尉李 陵 》 ) 他 认 为 出 身 望 族 的李 陵,如果 没 有 坎坷 命运 的 激 励,其 文 章决 不 会凄 枪动人。显 然,这 里 己 体味 出 作家命运 与 作家 人 格、作 品 风 格 的 因 果 关 系。宋刘 克 庄 说:“故 诗 必 天地奇 人,山 林 退 士,然 后 有 标致,必 空乏 佛 乱,必 流 离颠 沛,然 后 有 感慨,人 必与 其类锻 炼追璞,然 后工。”( 刘 克 庄 《 跋章仲 山 诗 》 《 后 村 先 生 全 集 》 ) 在 他看 来,“空 乏 佛 乱,必 流离颠 沛’ , ,只 有使作家 在 人 格 上“锻 炼 追璞”的时 候,其作品 才 能 工。而 对 此,论述最 明 确 的 是 宋 镰,他说:“至 若文人 者,挫之 而 心 弥雄,激 之 而 业 愈 精,其疑 立若 篙 华,其 昭回 如 云 汉,衣 被 四 海 而 无 嫌 流布 百 世 而 可证,是殆 天之所 相以 弥纶文 运,岂 日 忌 之 云 呼 ?”通过 以 上 引 证,我 们 可 以 看出,古 人并 不 把人 生 的痛苦 视为 应加 以 回 避 的消极 的东 西,相 反,它 作家 的卓 越 的 艺 术人 格 的 养 成,是 必不 可少 的东 西,而 卓 越 人 格 的 养 成,则 是 作 品 卓 越 的 保 证,正 如韩 愈 说 的“然子 厚 斥 不 久,穷 不 极,虽 有 出于 人,其 文 学 辞章,必不 能 自力 以 致 必 传 于后 如 今,无疑 也”。( 韩 愈 《 柳 子 厚 墓 志 铭 》 《 昌黎 先 生 集 》 ) 有 了 这种痛苦 就能 一 扫 人 格中 虚 弱、病 态 的 因素,从 而 获 得 一 种 积 极 向上 的 健 旺 雄 强 之气,养 成 高 迈 爽 洁的 宽 阔胸襟,加深 他对 人 生 的体验,对 生 活 的认 识,获 得 艺术 创 新 的动 力。就 这样,来 自外 部 世界 的矛 盾( 人 穷 ),转化 为内 部 世界 的痛苦( 心 愤 ),又 转 化 为 外部 世界 的 完美( 诗工 )。因而,“愤”是 连结现 实 生 活 与 写 作 产 品 的 枢 纽,他 是生 活刺 激 的结果产物,又 是 产 生 作 品 的动 力、前 提。离 开 了它,不 管 生 活 多 么 丰 富 多 彩,不 管作家多 么 有 艺 术 潜 能,都不 可 能 转 化 为有价值 的文化 作 品。参考 文献:【1 ] ( ( 史记 》,司 马 迁撰,韩 兆琦主译,中 华书 局 2 0 0 8 年 1 月 第 1 版.【2 ] ( ( 我 国 历 代文论选 》 一 卷 本,郭 绍 虞 主 编,上 海 古籍出版社20 01 年 11 月 第 1 版,第 3 7 页.【3 ] 《 西汉 文学思 想史 》,张 峰屹 著,南开大 学出版社 2 0 0 1 年 9月 第 1 版.4 [ ]《 我 国 文学理论 批 评 发展 史 》 上 卷,张少 康 刘 三 福 著,北京大学 出版社 199 5 年 6 月 第 1 版.【5 ] 《 汉文学史 纲 要 》,鲁迅 著,上 海古籍出版社 Z 刀 引 丰 明 第 1 版.【6 ] 贾 文 昭 主编.我 国 古代文 论类编 【M 〕.福 州 : 福 州 海 峡 文 艺出版社, 1 988.冈郭 绍 虞 主编. 我国 历 代文论选 ( 四 卷本 )【 M ].上 海 : 上 海古籍出版社, 1 979.【8 ] 陆 晓 光. “穷而 后 工”: 对我 国 传 统文艺思想 中 的 一 个重要命 题 的 考 查 与 反 思山.古代文艺理论研究,19 8 7.【9 ] 许金声,刘 择 等译.马 斯洛.自我实现 的 人 【M ]. 北京: 三 联书店出版社, 1 987 .【 1 0 ] 朱向 军.试论“诗穷 者 而 后 工”的 内在 原 因 山.湖 州 师范学院 学 报, 2 007 .7 5

篇四: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0 8 年第2期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寸国古代又艺创作情感动乃既——“发愤著书” 的内涵及其命题演变过程舒(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畅四川成都6 10 2 13 )摘要“发愤著书” 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动力理论的典型命题之一, 对文学领域影响深远, 亘古及今。此理论虽是到汉代才由司马迁明确提出, 但其思想渊源却可追溯得很久远, 且后来的理论家、 文学家又对这一命题作了大量进一步的演绎和发展。

 此文艺创作动力理论反映了因典型情感原因而进行创作的文艺发生事实,本文试图通过深入揭示此命题的情感内涵、 梳理此命题的演变过程、 探究此命题行为产生的前提, 达到重申情感之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目的, 奢盼藉此引起对浮躁文艺创作风气的反思。关键词发愤著书愤情感创作动力中图文分类号:

 G 8 52文献识别码:

 A对“发愤著书” , 学界有着广泛的统一认识:它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动力理论的典型命题之一;是具中国特色的本土文艺心理学观点, 能深刻揭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动力内涵; 它对文学领域影响深远, 亘古及今, 甚至几乎演化为中国古代文学史、文论史上的一种文艺思潮。

 “发愤著书” 理论虽是到汉代才由司马迁明确提出, 但其思想渊源却可追溯得很久远, 《诗经》 中就已有思想萌芽, 由此以降, 大量理论家、 文学家对这一命题又作了进一步的演绎和发展。

 此文艺创作动力理论反映了因典型情感原因而进行创作的文艺发生事实, 本文试图通过深入揭示此命题的情感内涵、 梳理此命题的演变过程、 探究此命题行为产生的前提, 达到重申情感之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目的, 奢盼藉此引起对浮躁文艺创作风气的反思。一、 “发愤著书” 命题的情感内涵“发愤著书” 是表因果关系的偏正短语, “发愤” 是原因, 创作是结果。

 作为创作原因、 前提、动力的“发愤” 是对情感的发泄, 因此, “发愤著书” 必然成为了与情感息息相关的文艺创作动力学说。

 “愤” 则是“发愤” 这一创作动力的核心,要挖掘“发愤著书” 情感创作动力说的情感内涵,终须落实到对“愤” 内涵的探讨上来。

 对“发愤”中“愤” 的认识, 我们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把握:一方面, “愤” 表征着文艺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状态, 且此情感的强烈程度达到了必须疏泄的地步,它奠定了文艺创作的情感基调和文艺创作主体的心理准备基础; 另一方面, “愤” 建构了主体需要抒发的对象和抒发内容, 形成了文艺创作的一个保障。作为“发愤著书” 的关键, “愤” 到底是怎样的情感呢?关注情感的分类, 我国古代已开始, 其中有将情感分为两类的:

 如《乐记・乐化》 中的“先王之喜、 怒, 皆得其侪焉” , …它就是将情感分为“喜” “怒” 对立两类而提出; 有将情感分为四类的:

 《淮南子》 中有“且喜、 怒、 哀、 乐, 有感而自然者也” ; 【21也有将情感分作五类提出的:

 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 中就谈到“形影相吊, 五情愧赧” ; ¨ 1情感六维说也出现过:

 “民有好恶、 喜怒、 哀乐, 行于六气” , 【4 1“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 , 【5J“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 【63还有情感七维说:

 “何谓人情?喜、 怒、 哀、 惧、 爱、【收稿日期】

 2008—03—12【作者简介】

 畅舒( 19 82一), 女, 四川安岳人,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为文艺学。34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情感动力说恶、 欲七者弗学而能” ; 【_ ¨ 此外, 将情感八分的说法也存在:“夫喜、 怒、 哀、 乐、 爱、 憎、 惭、惧, 凡此八者, 生民所以借物传情。

 ” 怫J以上是史上历代对具体情感的说法, 虽分类不一, 但情感大体上都是被划以成对的形式出现。

 现代心理学进一步对情感作了理论性分类, 总括性地将情感分为了正负两极。

 其中正性情感也叫积极情感, 包含喜、 乐、 爱等正面情感; 负性情感也被称为消极情感, 包含怒、 哀、 悲、 恶、 憎等负面情感。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具有两极对立性特征, 【9】它们都相对成双地存在。

 对于两分法, 我们需要作辨析的是对其两极的称呼。

 “积极情感” ( 正性情感)、 “消极情感” ( 负性情感)这种称呼法并非意味着心理学上对情感的划分是按照情感对人产生的影响的意义来进行的, 也就是说, “积极情感” 并非就是完全只有益处的情感, 如喜悦爱乐之情虽使人乐观愉快, 但也容易使人懈怠; “消极情感” 并非就是对人有害, 不具任何正面创造价值, 如哀怨愤懑之情虽让人郁闷寡欢, 但也容易让人在逆境中奋起。

 实际上, 对其划分的标准是此情感使人产生的生理反应的类型。情感具有两极性, 以成对形式出现, 那么这两极各自具代表性、 总括性的情感是什么呢?中国古代常有这种论述:“乐则行之, 忧则违之” 。

 D o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

 In ]“皆感于哀乐” 。

 [ 12]“欢乐苦短, 忧愁实多” 。

 E 13]“哆兮其似春, 凄兮其似秋, 使人读之可以喜, 可以悲, 陶畅酣适, 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 , [ 1引文学可使人获得喜或悲的真切感受。

 “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 , 【151自然外物可作用于人, 使其或悲或喜。“哀乐之真, 发乎情性, 此诗之正理也” 。

 【16】

 “诗也者, 率其自道所欲言而已, 以彼体物指事, 发乎自然, 悼逝伤离, 本之襟度, 盖悲喜在内, 啸歌以宣, 非强而自鸣也” 。

 Ⅲ1“不发乎情, 即非礼义, 故诗要有乐有哀; 发乎情, 未必即礼义, 故诗要哀乐中节” 0¨ 副“少年哀乐过于人, 歌泣无端字字真” 0¨ 9J诗歌不是无病呻吟, 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它应该是对内心真实的或“哀” 或“乐” 的情感的抒发。世间万物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商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总有对立面存在。

 情感亦然。

 上述理论分别将“乐” 、 “喜” 等情感与另一极的“忧” 、 “哀” 、 “愁” 、 “怨” 、 “悲” 进行了对举。

 上面谈到的正极情感, “乐” 是其具典型意义的代表; 负极情感, “愤” 虽然没有在此被明确提及, 但它却是这一极情感的典型代表。

 说它具有代表性, 是因其隋感内涵具有包容性和丰营睦。

 ”愤- 懑也, 从心贲声。

 ” 闭。

 除了“懑” , “愤” 还有“郁结于心” 、 “忿怒、 怨恨” 、 “困厄” 、 “乱” , 旧1J以及“仇恨” ∞1等含义, 其中的“懑” 又意为“烦闷” , 旧1通过对“愤” 含义的解析, 我们可看到这种情感将怒、 憎、 哀、 怨、 悲等多种硬、 软的消极情感都包容在内, 它是属于这些单一、 基本情感的综合体、 调和体, 是一种复合性的情感。

 因此, “愤” 基本上包含了上述文论中所涉及到的消极类情感各类型, 于消极情感范畴中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代表性, 它与同样很具包容性的“乐” 就可分别成为情感的两极。

 那么, 抒发“愤” 就是抒发人类一种典型的情感, 因“发愤” 而“著书”就是因典型情感而引发文艺创作。

 “发愤著书” 实为与人类典型情感息息相关的具情感内涵的文艺创作动力命题。二、 “发愤著书” 理论的演变过程前面论及, “怒” “憎” “哀” “怨” “悲” 等情感都属于“愤” 的范畴, 对广义“愤” 的记载,历史上渊源已久, 美学意义上对用艺术方式来抒发“愤” 这类情感的活动的理论记载, 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如《诗经》 的《魏风・园有桃》 篇中已有“心之忧矣, 我歌且谣” , Ⅲo 《小雅・四月 》中有“君子作歌, 维以告哀” , Ⅲ3这些吟唱说明了心处在“忧” 或“哀” 的状态, 主体会有进行文艺创作的意愿。

 孔子《论语》 中提出了“诗可以怨” Ⅲj, 它虽本着眼于文艺的社会功能, 但对后世认识文学舒泄功能却仍具有极大启示意义。

 “发愤” 二字连缀成词, 始于屈原, 《惜诵》 云:

 “惜诵以致愍兮, 发愤以抒情” 。

 瞄¨ 但在屈原这里,“发愤” 仍然停留在对自己创作动力得以产生的事实自述上。

 因为诗人屈原个人有忧闷愤郁之情需要宣泄和排遣, 所以他自己选择通过诗歌这种方式来获得心理重新的和谐与平衡。

 屈原的“发愤以抒情” 仅仅是吟叹哀怨的经验描述, “愤” 的具体内涵还尚未被作出深一层的阐述, 更没有成为一种自觉的理论表达。

 提出“发愤著书” 说, 并对这一命题作了比较具体、 全面论述的, 是汉代的司马迁。

 他从《诗经》 、 屈原以及其他圣人、 贤人的创35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情感动力说作实践中发现了一条普遍规律:

 “昔西伯拘美里,演《周易》 ; 孔子厄陈、 蔡, 作《春秋》 ; 屈原放逐, 著《离骚》 ;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 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 ;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 《孤愤》 、 《诗》 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也。

 故述往事, 思来者” 。

 ∽o 万世流传的经典, 其创作发生总缘于“发愤” , 心中有“愤” 须抒发, 于是产生了文艺创作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 是对“诗可以怨” 、 “发愤以抒情”的引伸, 比起前者, 他从理论高度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怨愤情感在创作中的意义, “愤” 在这里已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更是一种积极的文艺创作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就从创作的发生学上确立了发愤抒情的美学内涵。司马迁之前, 中国古代相关文艺理论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之后, 学界对“发愤著书” 的发生原因及审美价值等也投注了高度的重视、 获得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继续丰富此理论的说法不乏其人, 如:

 两汉时代, 王逸评赞屈原创作原因是“以泄愤懑, 舒泻愁思” 【29 1,之后, 刘勰的“蚌病成珠” 说m J、 “幽厉昏而板荡怒, 平王微而黍离哀” ¨ ¨ 、 “良由世积乱离, 风衰俗怨, 并志深而笔长, 故梗概而多气” 日引, 钟嵘的“托诗以怨” [ 33J说等对“发愤著书” 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们已不再局限于司马迁的针对个人具体坎坷而进行著书的论述, 而强调文艺应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在主体感悟整个人类命运的乖谬、 感悟整个人类生命过程的普遍悲剧性质的基础上获得“愤” 而产生。

 他们从理论高度提出了诗歌可以表达怨愤之情、 应该表达怨愤之情的说法, 因而, 这些说法就具备了理论的总结性、 抽象性品质。

 继而, 在此表达基础上, 唐代韩愈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不平则呜” 说Ⅲ’ , 刘禹锡提出了“穷愁著书” 说:

 , 自居易《与元九书》 中则提出了“又有事物牵于外, 情理动于内, 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 谓之感伤诗。

 ” 【3副接下来的柳宗元的“感激愤悱” 说则对传统的由穷而生怨的观点有所突破; 宋代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 L 36]说明了“穷” 与“文” 的关系; 明代李贽有“古之圣贤, 不愤则不作” 的论述; ∞川清代程廷祚《骚赋论上》 中有“屈子之作, 称尧、 舜36之耿介, 讥桀、 纣之昌披, 以寓其规讽; 誓九死而不悔, 嗟黄昏之改期, 以致其忠怨; 近于诗之陈情与志者矣” ” 8 |; 归庄在《吴余常诗稿论》 中则提及“然则士虽才, 必小不幸而身处厄穷, 大不幸而际危乱之世, 然后其诗乃工也” oE 39 j它们都逐渐丰富了“发愤著书” 说的内涵, 使“发愤” 说大放异彩, 奠定了“愤书” 论美学传统的基础。三、 “发愤著书” 活动的产生前提虽说“发愤著书” 说的内容在不断丰富、 演变, 但其理论中一些核心的、 基本的要素却是不变的:

 “著书” 需建立在产生情感的基础上, 发出“发愤著书” 行为所需要的生活经历前提以及在此经历中所获得情感的类型是一致的。

 “发愤著书”活动是因“发愤” 所以进行“著书” 的关联性活动, 有“愤” 需要抒发, 才有“著书” 需要的产生, 而这不平衡的“愤” 不是凭空而来, 它又是由主体的要求和现实发生冲突而导致。

 所以, “发愤著书” 这一文艺创作活动的产生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创作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遭受强烈的需求愿望被无情地打破, 精神受到煎熬这一经历。

 从历代文人“发愤著书” 事实的过程来看, 他们确实都经历了如此的命运多舛的生活遭遇。

 在困境中,他们心中产生了“愤” 这一典型的消极情感, 接着, 这种包含了失落、 悲伤、 郁闷、 哀怨、 烦躁甚至愤怒等多种含义的复合性情感使内心情感原本平衡的状态被打破, 于是, 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情感再次平衡的强烈需求随之产生, “发愤著书” 这种抒泄情感的创作活动也才应运而生。

 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 , 他个人产生“发愤著书” 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 中说:

 “仆闻之, 修身者智之符也, 爱施者仁之端也, 取予者义之表也, 耻辱者勇之决也, 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 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

 ㈨】因“李陵之祸” 而遭受宫刑是司马迁人生的历史分水岭, 在此之前, 他对自己的人生前程抱有美好憧憬。

 但“李陵之祸” 让司马迁遭受了宫刑的奇耻大辱, 受之于父母的身体被摧残, 男性身份的确认被剥夺, 完整的人格被打碎。

 此后, 身心所受的极大摧残杜绝了他事功行为的一切社会条件。

 时代的黑暗现实与个人试图肯定人类本质力量的想法大相径庭, 司马迁最终没有实现“立德” “立功” 的人生理想, 没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或军事家。

 他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情感动力说人格世界中单纯的热望、 期待和向往都被现实世界血淋淋地无情撕碎, 起初的单纯拼搏激情被灌入了更多的对现实的怀疑、 无奈、 批判和反思, 于是他在现实阻碍理想实现的生存矛盾中加深了对社会人生的真切理解, 并由此获得了一份沉重悲愤的真情于心。

 至此, 他才选择用著书这一形式来平复倾斜的感情, 换用“立言” 的方式来实现了人生价值。此外,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中谈到的留有传世经典的西伯候、 孔子、 屈原、 左丘等等, 他们著书的深层原因也是因为需求不得满足, 情感受到震...

篇五: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iddot; 80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8【 摘 要 】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尽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对后世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金圣叹等人的文学理论观点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还没有确切的辨析。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发愤著书”说和“穷而后工”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述,从而来更准确地掌握二者间的理论关系。【 关键词 】发愤著书 辩证 穷而后工探析“发愤著书”说与“穷而后工”说的异同王艳敏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说这一重要理论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代欧阳修受其影响提出了“穷而后工”的理论。而学术界有人认为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来源,也有人反对此观点。因此,准确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故本文旨在详细探讨二者间的关系。一、“发愤著书”说和诗“穷而后工”的内涵(一)“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司马迁在继承了孔子的“诗可以怨”的说法,同时又汲取了屈原“发愤抒情”及刘安的《淮南子》“愤于中而形于外”的精神,进一步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它主要是文人们在政治或者生活上处于逆境时,抒发其怨愤情感的主要方式。从广义上看:一方面,诗歌是中国古代是主要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的,即“诗言志”说的传统。人们通过赋诗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此来与他人来进行日常交流,也就是孔子提出的“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这样论述的原因。可见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有着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时刻铭记着儒家价值观的“不朽”理论:“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因此,当他们立德、立功的机会很少,伟大的志向抱负无法实现时,便转向“立言”的价值层面,希望通过著书来阐述自己独有的理论见解。故通过形成“一家之言”,来展现出自己较高的学养境界,来最终实现不朽的人生理想。(二)“诗穷而后工”的内涵欧阳修认为不是诗能使人穷,而是诗人在穷困的条件下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形式更加工整、思想内容更加深刻、文学价值也就更高。他所陈述的“穷”并不是仅指文人物质条件的匮乏和贫穷,而是更多地指文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不得志,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而形成的内心苦闷之情。也就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促进文人们深入思考社会和人生的诸多问题,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人生的真面目,从而创作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因为仕途的穷困,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专心研究文学技巧和手法,来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形式的文学作品。二、“发愤著书”说和“诗穷而后工”说二者之间的联系上述的理论内涵为我们探讨二者间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说,这个理论是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理论是密切相通的,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因此,我们不可否认“诗穷而后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发愤著书”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这两个文学理论观点,它们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定时代环境中产生的,有着历史的连贯性,表现着一种内在的传统意识。且其精神实质是有着相通之处的,都是强调文学创作要有真实的情感体会,对所处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和感悟。三、“发愤著书”说和“诗穷而后工”说二者之间的区别通过上述论证,我们已经清楚了这两个理论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毕竟是两个理论观点,且二者间也存在着不同,它们分别强调着不相同的内容重点。对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理论来说,它关注地是文人们的创作情感因何产生的问题,且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在作家进入创作准备阶段时的;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理论,解答的是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因何而工的问题,这一问题存在于作家完成创作活动之后的,也是对整个文学创作成因的总括。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发愤著书”理论归属于情感因何而生的动因说的研究范围内,而“诗穷而后工”理论归属于作品为何而工的成因说的研究范围之内,所以说这二者各有各自独特的理论内涵。同时从理论内涵的角度来说,它们二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发愤著书”说的内涵是着眼于文学创作的外部规律的,在于揭示作家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等问题;而“诗穷而后工”说则在“发愤著书”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着眼到文学创作本身的内部规律中的,突出了作家审美情感的生成、转化,以及评论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等艺术特质方面的相关问题。四、结语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理论,即认识到在文论史发展的整个脉络中,这二者之间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两个理论所侧重的具体内涵不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认识并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我们进行准确的文论研究工作。参考文献:[1] 张少康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 李壮膺 .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者简介:王艳敏(199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篇六: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126. 文史研究论发愤与著书甘采冬(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

 中国古代文论从“诗言志” ( 尚书・尧典)开始, 经过了“情动于中, 故发于声” ( 乐记)、 “情动于中而形语言” ( 毛诗序)的转变。

 诗由强调“志” 向强调“情” 的转变到汉代司马迁时期, 基本成熟。

 司马迁的在报任安书提到发愤著书说, 是对诗言志的发展,其本质上是对“诗言志说” 的继承争发展。

 在文学作品从强调“志” 与“情” 的转变中起到过渡的作用。关键词:

 发愤著书说报任安书司马迁中图分类号:

 120 9 . 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6 —0 26 x ( 20 13)2—0 0 0 0 —0 1绪论历史上, 由于报任安书非凡的文笔, 真挚的情感获得无数读者的推崇, 更重要的是, 不同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作品里吸收到各自所需的营养。

 多数的学者主要探讨“《报任安书》 写作时代之考” 、 “《报任安书》 究竟为何而写” 、 “《报任安书》 的生死观研究” , 当然也有的学者从美学、 心理学的角度对报任安书进行解读。

 其他方面, 也有寻找报任安书的文献价值的, 研究语言语句特色的等等。

 但本文试图就从发愤著书说本身来做横向深入探讨。

 以期对该理论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一、 一个理论的四个角度“夫< 诗》 《书> 隐约者, 欲遂其志之思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 思来者。

 ” 道出了司马迁的著名文学理论观点——发愤著书说。

 自此, 后入对这一观点多有补充、 论说、 阐发和发展。

 但是, 能否从观点本身出发横向深入地解读这个管呢?这正是本文试图所要回答的问题。于是, 不妨把发愤著书拆开成发愤与著书两部分。

 根据上述司马迁的观点来看, 发愤是指创作者创作前的情感状态, 著书则是在“愤” 的促动下的创作行为。

 接着, 发愤就可以从触发“愤” 的角度来看, 分为私愤和为苍生之愤两种。

 前者多侧重身困处难, 怀才不遇, 而产生愤。后者多侧重大道不行, 政治腐朽, 民生艰辛而愤。

 前者愤为己, 后者愤为人。

 至于著书, 从创作者的目的来看, 也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著书立说。

 以求不朽, 这一类多偏向言道。

 另一类就是抒不平, 将自己所遭遇的不平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 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舒适。

 这一类多偏向泄愤。

 当然, 在私愤和苍生之愤的触发下, 创作主体可以选择泄愤, 也可以选择言道。

 例如上述例子中的西伯、 孔子、 屈原、 左丘、 孙子、 韩非等人均属为己而愤之类。二、 以文本为例的论述西伯侯被拘, 身不自由; 左丘失明, 身患残缺; 孙子受膑刑, 不能自立; 吕不韦, 韩非子皆遇有不虞之灾。

 属于。

 只是屈原选择了抒情以泄愤, 其余选择立言求不朽。

 属于私愤——著书抒情模式。这样, 我们便知道司马迁所说的发愤著书的大致所指。

 “在司马迁看来. 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受压抑、 残害而生的部愤乃是文艺( 包括学术)创作的根本。

 上述所有作家, 之所以能够创作出重要作品, 无一不是因‘发愤而著书’ , 由‘著书而泄愤’ 最终获得成功的。

 司马迁的这一段论述, 无疑为他‘著书泄愤’ 的立论进行了强有力的论证, 从而使他的‘发愤著书说’ 在我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站稳了脚跟” 。私愤——著书以泄愤的模式。

 古往今来, 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了建功立业, 进入仕途。

 有的为了满足私人欲求。

 有的为了助君王安抚天下,心为百姓。

 但是, 他们都很有可能遇到相同的问题, 那就抱负不达, 壮志难酬。

 著名的大诗人屈原, 心慕怀王, 但是, 怀王却将他逐出郢都。屈原压抑已久的愤懑, 完全爆发, 他在《离骚》 中大骂那些奸佞, “贪婪小人如杂草兮, 侵地抢肥不止。

 ” “桀纣无良妄行兮, 抄捷径必然困步。

 ” 。

 属原试图通过写文章来抒发心中的不快, 用写文章来求得怀王的重视。

 这是~种自信, 也是一种自卑。私愤——著书言道模式。

 与屈原不同, 大多数的文人, 更倾向通过立言来获得长久的不朽。

 他们是典型的进不入而退的文人, 但是他们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胸怀治国大志。

 在这种矛盾之中。

 他们只好另辟蹊径, 通过立言来寻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司马迁选择的是退面著书, 李陵之难后, 他苟且偷生, , 他想到著书尚未成功, 不能有始无终; 又想到古代人们从事著述所经历的艰辛过程, 从中受到鼓舞。

 他想通过“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来改变他身受的耻辱。

 后世文人也多有此种经历, 即困于私愤, 而求言道以闻达。为苍生之愤——著书以言道。

 盂子便是这一类的代表, 孟子也像孔子那样, 到处游说, 劝说君王实行王道, 但是屡不得志。

 他所愤的是王道不行, 黎明苍生受苦, 他痛恨“今之制民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

 ” 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王如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 薄税敛, 深耕易耨” 。

 所以, 他著《孟子》来立言, 讲述人类社会的大道。

 规劝统治阶级要: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 除此之外, 墨子也可以称得上其中之一了。

 墨子生活在动乱的战国时期, 黎明百姓衣无温, 食无饱; 强而凌弱, 智而欺愚; 国与国相攻伐, 民不聊生, 社会混乱。

 受此感触,墨子发而为文, 提出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兼相爱, 尚贤, 非攻。

 作《墨子》 以求道, 留名于后世。为苍生之愤——著书以抒情。

 这类的作家中的代表便是杜甫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显示出了杜甫在身陷困窘之境时的心声。

 他没有去从社会中总结出什么大道理, 而是用自己的笔来书写自己的情感, 他同情百姓, 就写《三吏》 、 《三别》 , 他自己处于贫困, 仍心念大众, 联想天下寒士。

 有什么感情就直接表达出来。

 像李绅、 张俞等人也可归为此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昨日人城市, 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 这一类抒情的诗人, 他们生活在底层, 没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只能屈身于底层, 感受底层生活的困苦。

 但是他们没有去消沉。

 而是拿起笔, 将自己的愤懑写下来。求得一时的痛快。总结总而言之, 发愤著书说由来已久。

 它当是对“诗缘情” 、 “诗可以怨” 等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司马迁所提出的发愤著书说, 总结先秦至西汉进步作家从事创作的相当普遍现象, 符合文学的创作规律, 因此得到后世许多思想家、 文学家的赞同和发挥” 。

 但是, 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创作主体的复杂性, 决定了创作动机的复杂性, “发愤著书说” 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创作规律。

 因而, 今天当以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发愤著书说” 。参考文献[ 1]郭锡良. 古代汉语. 天津教育出版社[ M ]. 19 9 8 . 4[ 2][ 3]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M ]. 20 0 8梅红曼. 气冲霄汉光耀千古——从《报任安书》 中解读司马迁[ J]. 现代语文. 20 0 7[ 4 ]张胡森、 美民口. 崇高一一从< 报任安书》 看司马迁对关的认识[ J].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 19 9 l[ 5]刘周堂. 论< 报孙会宗书> 与< 报任安书》 的异同[ J]. 中国文学研究. 20 0 4 . 4高彤心. 发愤著书的心路历程的真诚剖析——解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 J]. 古典今读. 20 0 5. 6[ 6 ]万方数据

篇七: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11.01学教育文人在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时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 司马迁在写《史记》 的时候是一种 “舒愤” 的状态 也就是 “发愤著书” 。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学思想的核心。“发愤著书”不仅是对个人的命运态度 也是 “忆往事 思来者” 普遍的对生命个体的 “想有所作为而不能” 的人性关怀。

 同时 对整体的社会人生具有广泛的影响。“发愤” 有两个含义 ① “发愤”作为一个词来讲陈子展在《楚辞直解》 中有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发愤” 即是下决心 专心致志 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②“发愤” 作为一个动宾短语。屈原《九章 · 惜诵》 “发愤以舒情” 。

 “发愤”的原因是“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发愤” 的目的就是 “舒情” 。

 “发” 的意思就是 舒展 表达 传达“愤” 就是心中的郁结。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说从写作的本源上讲是对黑暗现实和不幸命运的抗争 从内容上讲 它不是个人的叹老嗟卑而是有着积极进步的社会内容在文学创作的艺术方法上 以小见大 以近见远 以古喻今 审美方面体现出“中和” 之美的文化标准不淫 怨诽而不乱” 。下面具体来看“好色而一“发愤著书” 说源于对黑暗政治、 不幸命运的抗争对汉武帝拳拳忠心的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后惨遭腐刑之辱。这是司马迁著书泄愤强大动力和直接原因他认识到对黑暗残酷的现实必须具有反抗的精神。屈原之所以 “发愤以舒情” 也是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故忧愁忧思而作 《离骚》 。在 《报任安书》 中 司马迁痛陈此事。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 见主上惨凄怛悼 诚欲效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身虽败陷 彼观其意 且欲得其当而报汉……推信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 明主不深晓 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 遂下于理。拳拳之忠 终不能自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 财赂不足以赎 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悲夫悲夫” 司马迁为证实李陵不是叛徒却在武帝的盛怒之下被处以腐刑。其对黑暗的社会的愤恨之情久久郁积其胸。正如司马迁 《报任安书》 所述“夫 《诗》 、 《书》 隐约者 欲遂其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 演 《周易》 孔子厄而做 《春秋》 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 孙子膑脚 《兵法》 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 《吕览》  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 《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之所作也” 即他认为周文王、 孔子、屈原等都曾有和他一样的境遇 如屈原虽然 “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然而“谗人间之……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 终 “盖自怨生” 乃赋 《离骚》 。在司马迁受宫刑之后还可以坚持 《史记》 的写作 还有另一个主要的原因也是最初的一个原因。归结为一个字就是 “孝”  司马迁的父亲临终时对司马迁的要求就是把他没有完成的史书继续写下去。在司马迁答应了之后 他的父亲才安然的离开人世。为继承先父的志业司马迁受到重重险阻甚至是最最不堪忍受的宫刑 还要忍辱努力著书实现宏愿。可见司马迁绝对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孝子。司马迁历数名著传世之先圣总结他们在著书之前的不幸遭遇 看到了社会的不公 政治的黑暗 内心郁结 从而用 “发愤著书”的方式来抒发了自己对黑暗政治和不幸命运的抗争。“发愤著书” 说具有广阔的二社会内容司马迁列举先圣各有郁结所在 其 “愤” 各不相同内容十分的广泛。“愤” 源起的初遭怀王疏远之时初见谗被疏 屈原的心情是愤懑的 同时要求辩白的心情也非常迫切 所以诗的开篇便云“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对于屈原的 “愤” 直接的原因就是遭受了“信而见疑 终而被谤” 的不公正的待遇。一心想助怀王成就天下大业 联齐抗秦 以为齐、 楚二国有抗秦的雄厚实力 然而 怀王却听信张仪的谗言 与齐国关系失和 从此开内容摘要 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说”  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喜于探讨的话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进行试论“发愤著书” 的艺术手法 以小见大 以近见远 以古喻今关键词 司马迁发愤说“发愤著书” 说源于对黑暗政治、 不幸命运的抗争“发愤著书” 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发愤著书” 体现了 “中和之美” 的审美标准。命运的抗争中和之美高巍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硕 士 论坛  

 2011.01学教育始亲秦。其后 诸侯共击楚 大破之杀其将唐昧。时秦昭王与楚婚 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 屈平曰“秦 虎狼之国 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何绝秦欢 ” 怀王卒行。

 入武关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 不听。亡走赵 赵不内。复之秦 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在以后的作品中也表达了他革“奈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 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 表现了他坚持 “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 的斗争精神 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 爱国爱民、 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司马迁在 《报任少卿书》 说道所比数 非一世也 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 孔子适陈“诟莫大于宫刑。刑馀之人 无商鞅因景监见 赵良寒心 同子参乘 爰丝变色 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 事关宦竖 莫不伤气 况慷慨之士乎” 可见 在人们的观念里 一个人所受的耻辱 腐刑应该是最为严重的了。一个人遭遇宫刑之后就会变得毫无地位和价值可言。人们对待受过宫刑之人 从古到今 都是轻视的。不仅如此凡事如果和受过宫刑之人有关 别人还会觉得是一种耻辱。司马迁在 《报任安书》 中多次谈到自己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任安写信叫他“以推贤进士为务”  尽管他自己也很想为朝廷尽点力但觉得自己没有了这种资格自以为身残处秽 动而见尤 欲益“顾反损” 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如今朝廷虽乏人 奈何令刀锯之馀荐天下豪俊哉”  “向者“虽才怀隋和行若由夷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庭末议 不以此时引维纲 尽思虑 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 乃欲昂首伸眉 论列是非 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嗟呼 嗟呼如仆尚何言哉” 受刑之前都难以得到重用更何况是刑余之人 自己还能说什么呢 纵使自己品德高尚、 才能出众 但是 “动而见尤 欲益反损”  又有什么用呢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可以看到司马迁对自己遭受腐刑之后 有很多的自卑和失望。但是对于自己的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的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能够做到极刑而无愠色。“发愤著书” 有不同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不是简简单单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是鼓舞着那些正直有为之士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坚持不懈地奋斗。三“发愤著书”的艺术手法以小见大 以近见远 以古喻今在 《史记·屈原列传》 中 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是喾 下道齐桓 中述汤、 武 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 其微词 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上称帝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 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 无不完全表现出来。涉及广阔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让其有史可见。他的文笔简约 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 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 但含义却十分深远。如 《史记·吕太后本纪》 写吕太后的一段文字“孝惠帝崩。发丧 太后哭 泣不下。留侯子张辟疆为侍中 年十五 谓丞相曰后独有孝惠 今崩 哭不悲 君知‘太其解乎’ 丞相曰曰‘帝母壮子 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 吕禄为将 将兵居南北军 及诸吕皆入宫 居中用事如此‘何解’ 辟疆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 。丞相乃如辟疆计。

 太后说。

 哭其乃哀。” 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吕太后的权欲熏心和凶残恶毒的真面目。四“发愤著书” 体现了 “中和之美” 的审美标准“中和之美” 是处于优美和壮美两极之间 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吕氏春秋》 在论音乐之美时则主张“声出于和 和出于适” “太巨则志荡 以荡听臣 则耳不容 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大小则志嫌 以嫌听小 则耳不充 补充则不詹 不詹则窕”  总而言之 兼容两级 适度而不走极端 便会取得中和的审美效果。“中和之美” 的标准具体到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便是文与质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孔子称赞 《诗经》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 多数古代诗人去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循着 “诗教” 精神 以 “怨而不怒 婉而多讽” 的方式来批判现实。“中和之美”的古代文学特征 ①情感适中 孔子在 《诗经· 周南·关睢》 中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就是表达喜怒哀乐不可过分要有节制。②多样的统一 进入中和的众多因素 不仅相互依存 而且 要经历一个互泄 转化生成的运动过程。这种多样的统一 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味调和八音克谐” 。综上 司马迁 “发愤著书” 说受到屈原 “发愤以舒情” 的影响揭示了文学艺术中带有普遍的规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的一个优良的传统。在理论上对后世的诗、 文 甚至小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从不同的角度 发展了 “发愤著书” 的思想 直到今天。参考文献1.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 上海古籍出版社[M ] 2001.2.黄保真、 成复旺、 蔡钟翔 《中国文学理论史》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高巍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硕 士论 坛  

篇八: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与言说 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09 No.7袁 龙钱钟书 1980 年 11 月 20 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作了题为《诗可以怨》的讲演,留下了这样的疑问:

 “古代评论诗歌,重视‘穷苦之言’,古代欣赏音乐,也‘以悲哀为主’;这两个类似的传统有没有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 “那种传统看法和压低‘欢愉之词’是否也有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钱先生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能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或者文学理论?如果可以,我们能否为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子?我们且从梳理“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入手。一“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我们可对“发愤著书说”做一简单梳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昔西伯拘 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即是“发愤著书说”的由来。此段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

 “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造文也。”并在《才略》中对“志思蓄愤”之作有个精妙的比喻:蚌病成珠。钟嵘受司马迁“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的影响,以怨品诗,重新阐释了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到了唐代,李白与屈原共鸣发出“哀怨起骚人”(《古风》)

 的感慨,杜甫也在怀念李白的时候说“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更是发展了“发愤著书说”,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柳宗元也在《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旧唱和诗序》中大发感慨:

 “感激愤悱摘要 从历史发展脉络入手探寻不同时代“发愤著书说”共同的心理机制,即宣泄情感、因自卑追求优越感补偿和自主情结,可发现促使“发愤著书”审美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关键词:发愤著书 心理阐释 古典文论 现代转换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发愤著书说”心理阐释姜久塞诗风有着一致的地方。三 景中含情—— — 借雄壮之景抒发强烈的感情孟浩然的一些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强烈的感情,通过描写雄浑壮丽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有时是强烈的济世之情,有时是豪放不羁之情,有时是失意时的愁情。如他的五律《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从整体看来,本诗表达的是一种浑阔的怀古情结,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表现了诗人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历史上的圣贤和英雄,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只有江山与古人留下的胜迹亘古不变。“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表面上是描写诗人的所见,在更深层次上,它通过描述自然界周而复始的季节转换,揭示了客观时间的不可逆转。先贤被卷裹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去不返,然而他们的精神、他们对后人的影响却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在有的诗中,诗人借雄伟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鸿鹄之志”,如他的《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驿》:“水楼一登眺,半出青林高。

 幕英僚敞,芳筵下客叨。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鳌。”此诗的风格与典故的运用紧密相关,颈联、尾联连用三个典故,第三个典故蕴含的意味尤为雄壮,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济世之情。孟浩然诗中这种借雄浑之景抒发自己强烈感情的诗作还有不少,如《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一诗通过自己“泛五湖”、“经三湘”所看到的雄伟气象抒发自己“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的济世之情; 《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一诗通过描写送别时“千里去俄顷,三江坐忽超”的阔大景象,以主观心理时间代替客观时间,表达出凄凉悲切的感情; 《和宋大使北楼新亭》表达了诗人身在官场,渴望归隐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渴望自由、希望冲出樊篱的强烈愿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孟浩然的此类诗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视野开阔,所描写的景象雄浑壮观,由此形成诗歌整体气势的雄壮;二是所抒发的感情强烈跌宕,由此形成整首诗风格的雄浑、大气;三是情景兼备,景象阔大,情思强烈,二者交融,形成整首诗雄浑壮丽的风格。孟诗雄壮的诗风虽然不居于孟浩然创作的主体地位,它的存在却是不容忽视的。正确、完整地认识这种诗风,把握这类诗歌,对于全面、准确地认识孟浩然的整体创作以及孟浩然的思想性格应该是大有裨益的。参考文献:[1](明)高秉:《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7 月。[2] (清)

 翁方纲:

 《石洲诗话》,李景白:

 《孟浩然诗校注》,巴蜀书社,1998 年 3 月。[3](清)施闰章:《蠖斋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9 月。[4](明)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5 月。[5](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李景白:《孟浩然诗校注》,巴蜀书社,1998 年 3 月。作者简介:赵玉萍,女,1958—,河南焦作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评论,工作单位:河南焦作大学。亦巾135

 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09 No.7 思考与言说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以形于文章,伸于歌咏。”白居易在写信与元九提倡新乐府的时候,指出“骚人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刘禹锡仕途不顺,于是“悲斯叹,叹斯愤,愤必有泻,故见乎词” (《上杜司徒书》)。宋代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对梅尧臣“不得见奋于事业”发出的“愤世嫉邪意”的感慨表示理解,并且概括出“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的命题。陆游强调感情的决定作用时指出:

 “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 (《澹斋居士诗序》)不仅是诗,到辛弃疾,词也抒发悲愤之情,刘辰翁在《稼轩词序》中说辛词“如悲笳万鼓”写“平生不平事”。李贽作为一个反传统反伪道学的思想家,对“发愤著书说”有着切身的体会,其《杂说》中所论述的“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已成常见的批评语言, 《忠义水浒传序》更是对“愤”的内涵作了“虽生元日,实愤宋事”的注解。有清一代,陈子龙、黄宗羲、顾炎武、归庄等出于民族义愤继承了“发愤著书说”并分别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陈子龙称赞“乱世之民,情懑怨毒” (《庄周伦》)的“讥刺当时”(《六子诗序》)的诗作;黄宗羲在《朱人远墓志铭》中认为幽人、离妇、羁臣、孤客的诗作是“私为一人之怨愤,深一情以拒众情”,学道君子因“其凄楚蕴藉往往处于穷饿愁思一身之外,则其不平愈甚”,所以写诗“直寄”,视“物不平则鸣”为“诗之本”;顾炎武在《日知录·文辞欺人》中倡导“忠愤”以谈“真”;归庄在《无余常诗稿序》中援引了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关于“发愤著书说”观点后总结道:

 “吾知其所谓机分离忧者,盖小不幸与大不幸兼之者也。”二“发愤著书说”心理阐释“发愤著书说”及历代文人的共鸣反馈使我们不由产生这样的疑问:

 “发愤著书说”何以从司马氏个人生命体验升华为文学史上一个相对稳定的审美传统?我们且深入司马迁个人经历及心理,探究其根源。武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 93 年,时年 53 岁),他在给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详细地向好友谈及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天汉二年(公元前 99 年),他因替李陵辩护被处宫刑,“身毁不用”。但他并没有因宫刑的奇耻大辱选择自杀而是继续撰写《史记》,他为何苟活?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是怕“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不通其道的郁结、被阉割的自卑加上自己的超人文采,他能放弃生命甘受身边的人甚至后人的耻笑么?况且有“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的先例,所以他“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与坏之理,凡百三十篇”,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实现自己的优越感, “偿前辱之责”!司马迁仅仅只有宣泄情感、因自卑而追求优越感两种心理机制吗?我们且看其在《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揭示先秦儒家人生理想时所说的:

 “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经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如是,随着时间流逝,司马迁则无过多关注自己个人利害的抑郁感和自卑感,而是遗忘伤痛,自主立言。司马迁为宣泄情感,因自卑追求优越补偿,自主“发愤著书”,受其影响的众多共鸣反馈是否也暗含这些心理机制?我们知道人心情郁闷或压抑时,会找一个对象倾诉,或通过体力发泄释放情感。艺术家则通过创作宣泄情感从而达到满足。古人“诗言志,歌咏言”就注意到诗歌的心理宣泄功能。上述自刘勰至鲁迅的相关表述从创作的角度一致认同“发愤著书”宣泄情感的功用,从接受的角度则说明“发愤著书”动人心扉、净化情感的功能。追求优越补偿的动机是自卑情结。这是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发现的。他认为:一个人生理上有缺陷,或由于少年时期受到过创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进而积聚成难以排遣的自卑情结。这种来自挫折经验的自卑情结积聚越深,与此相平衡的优越心理(即优越感)定势也便越得到加强,并积聚成优越情结。这一切都潜藏于人的无意识中,操纵人的活动。艺术天才与其自身缺陷和挫败经验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自卑情结驱使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取得精神上的平衡。这种自卑不光是生理上的,还包括来自文化和个人遭际所带来的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反观司马迁之后就“发愤”产生共鸣的作家,大多有着个人不顺的遭际,他们试图通过“发愤著书”在文学创作上展现自己的天才能力,寄托情感,实现文学上的“优越感”,从而弥补人生的不顺和失意。荣格认为有一种不为创作者自觉意识所完全控制的知觉领悟的心理倾向普遍存在于人的无意识之中,即自主情结,它能引导人超越个人的局限,遨游于作者个人利害的范围之外,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创作,才可能反映超越个人的、更为深邃的集体无意识,才能创作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这是一种比较隐忍的心理机制,在马斯洛看来,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需要的强大动力驱使作家以巨大的激情投入创作。它更能触发作家的创作激情。这也是何以司马迁及众多作家困境中的著述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司马迁及受其影响的作家都有着宣泄情感、因自卑追求优越补偿、自主“发愤著书”的心理机制,而这些心理机制相互作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个体的创作与接受体验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逐渐积淀,形成我国文学创作与接受“发愤著书”的审美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日。三 小结综上所述,宣泄情感、因自卑追求优越补偿、自主“发愤著书”的心理机制从历史的发展影响来看是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心理机制共性的作用诚如韦勒克所说的具有“艺术上的价值”:促进了“发愤著书”这一审美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学界目前谈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时,讨论较多的是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构建的传释学的角度进行转换的主张。但这仍然存在不少的难题,笔者不揣鄙陋,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发愤著书说”对后世影响的共同心理机制入手,就其一致性的创作与接受心理基础对古典文论进行现代解读,求教于方家指正。参考文献:[1] 钱钟书:

 《七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2] 王志英:

 《“发愤著书”说评述—— —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传统研究之一》,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编委会编: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3] 张英:

 《精神分析学说述评》,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4] 朱光潜:

 《变态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 年。[5] 荣格:

 《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 年。[6]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学理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年。作者简介:袁龙,男,1984—,湖南省洞口县人,暨南大学文艺学 2007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艺学。136

篇九: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马迁发愤著书论

  司马迁发奋著书论分析

  司马迁一生的志向就是继承父志, 撰写出一部像《春秋》 那样伟大的史学著作, , 但是正当他满腔热情地从事此项事业, 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进之时, 他受到李陵事件的牵连而惨遭宫刑。

 为了自己视为生命所在的巨著《史记》 , 决定 甘下“蚕室” 而受此辱刑。

 从中可以看出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执着追求。

 为此, 他有一段著名论述:

 西伯拘而演《周易》 , 仲尼厄而作《春秋》 , 屈原 放逐, 乃赋《离骚》 ;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孙子 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 韩非囚秦,

 《说难》 , 《孤愤》 ; 《诗》 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 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

 思来者。

 这就是著名的“发愤著书” 论的中一段精彩的一须, 其影响于后来之中国文人。

 所谓"发愤", 就是指一个人身处极端逆境但是志向不被屈服, 因为身处苦难却能更加的激扬奋发。

 司马迁发愤著书, 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 忍辱发奋, 用坚韧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

 第二, 揭露统治者的荒淫, 歌颂敢于反抗、 敢于斗争的历史人物。

 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怒之情, 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 讲述古今往事, 引人深发, 启迪后人更加明智。

 这些都是陷害司马迁的统治者们想都没有想到的巨大历史功效。

 发愤著书就其思想而言, 无疑继承了诗经诗言志这一特点。

 有这么一种说法:

 乱世出英雄。

 说往往在时事混乱的环境下, 才可以逼出来一些改变时代命运的英雄。

 也就是说人处于困境的时候会调整自己的应对能力, 从而发挥出身体的潜能。

 比如说:

 拿破仑, 朱元璋。

 相反, 若是居安, 往往不能思危, 闲适舒畅的生活, 往往会摧毁人们的主动发掘自我潜能的欲望以及能力。

 虽然关于是快乐出诗人还是, 苦难出诗人。

 古今中外, 说法不一。

 但是, 依我的经验以及切身体验来看, 真的是只有在苦难或者心情低落的时候, 才能写出来比较好的诗歌或者其他文学作品。

 作者处于困境之中, 忧思郁积, 无处发泄, 唯有诉诸于文字, 才能达成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平衡。

 自古而今, 经历了诸多人生磨难和精神挫折才终成大作的作家举不胜举。

 反观当今, 优秀的著作仍然属于常处忧思者专有。

 我国古代众多大家都对这一观点有了一定的论述:

 韩愈说:

 “诗人例穷苦, 天意遣奔逃。

 ”

 欧阳修也说:

 “欢愉之辞难工, 悲苦之言易好”

 唐宋诗词, 更是“悲悲惨惨” , 是“怎一个愁字了 得” 的总体倾向。

 以及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将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

 更不用说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 . . . . .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 者, 犹离 忧也。

 千古名篇的《离骚》 , 也是“盖自怨声也” 。

 而在西方, 这种思想也非常广泛的受到广泛认可。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中说:

 “愤怒在描写这些弊端, 或者抨击那些替统治阶级否认或美化这些弊端的和谐的时候是完全正确的, 愤怒出诗人” ;

 雪莱在《致云雀》 中说:

 “最甜美的诗歌总是最忧伤的” ;

 德国作家丁"凯尔纳在《诗》 中说:

 “真正的诗歌只出于被深切苦恼所炽燃着的人心。

 ”

 诗人缪塞在《五月之夜》 中说:

 “最美丽的诗歌总是绝望的, 那些不朽的诗篇, 是纯粹的眼泪。

 ”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托夫》 里所说的“孤独产生伟大” ;

 由以上可以观之, 这些中外的伟人都肯定了痛苦, 苦难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的。

 再回首我们的《史记》 。

 在我看来前面多提的那些文学作品是无法与《史记》 这样一部宏伟巨作所匹敌的。

 而这样一部作品是要凝聚了多么大, 多么深的“愤” 啊。

 我相信能写出《史记》 这样一部旷世巨作的人, 一定是一个拥有高洁品质的人。

 而面对宫刑这样一种奇耻大辱的刑罚, 没有一个拥有高洁品质的人, 再愿意苟活于世。

 又更何况司马迁呢? 正如司马迁曾在《报任少卿书》 说:

 “诟莫大于宫刑。

 ” 所以, 选择宫刑而活下来, 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巨大的伤害, 人格上所受的侮辱更是无法言语。

 他又是为什么能活下来呢?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中他为人们做以解释:

 “人固有一死, 死, 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 要作为一个伟大的人, 想要不受辱有谈何容易? 可是, 又要如何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司马迁看到, 像文王、 孔子等这些古圣先贤, 也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各种人格的侮辱, 但无论当权者加在他们身上何种耻辱, 都无损他们著作的价值。

 司马迁相信历史, 大众会还自己一个清白。

 从而看到了自己继续生存的意义, 坚定了自己继续完成《史记》 创作的信念。

 于是司马迁把这些认识渗透到《史记》 的创作中, 于是在为历史人物立传时, 对那些奋发有为特别是那些忍辱负重之士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大英雄。

 在描写人物一生的过程中, 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 如写那些建功立业的大人物, 常写他们在卑贱时如何受人轻视的情形; 而写那些不得善终的大人物, 又常写他们在得志时是如何地不可一世的情形。

 如在《伍子胥列传》 中, 赞扬伍子胥是烈丈夫; 在《季布栾布列传》 赞季布是贤者, 赞扬屈原是可以与“日月争光” 之人; 称勾践“盖有禹之遗烈焉” 的贤人。

 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与“发愤著书” 所表现的人生观相一致。

 相信当今世界没有人可以否认, 《史记》 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 而其“发愤著书”的论断也另世人所折服。

 司马迁更是中国古代文人中一颗最闪亮的明星。

  wFNW&3bksB KS!+8gp xGPX(4dluCLU$19iqzHQY) 6e nvEMV%2bjsAJ R#-7foxFOW*3cktCKT!08hpy HPY(5d muDLU% 1airzIQZ-6f n wENV&3bksBJS #+7gp xGOX*4c luCLT$09hqzH QY) 5emvDMV%2 ajrAIR#-7fow FNW&3cktBKS! +8hpyGPX(4dm uDLU$19iqzIQ Z) 6envENV&2bjsAJS#+7goxF OW*4cltCKT!0 9hqyHPY(5emvDMU%1airAIRZ -6fnwF NW&3bk sBJS!+8gpxGOX(4dluCLT$19 iqzHQY ) 5envE MV%2ajsAJR#-7foxFOW*3ckt BKT!08hpyGPY (5dmuDLU%1a i rzIQZ) 6fnwEN V&2bk sBJS#+7 goxGOX*4cltC LT$09hqyHQY) 5emvD MU%2ajr AIRZ-7fowFNW&3cktBKS!+8g pyGPX( 4dluDL U$19iqzIQZ) 6envEMV&2bjsA JR#+7goxFOW* 3cltCK T!08hqyHPY(5dmvDM U%1airzIRZ-6 fnwENW&3bksBJS! +8gpxGOX* 4dluCL T$09iq zHQY) 5envEMV%2ajrAJR#-7f owFOW*3cktBK T!08hpyGPX(5 dmuDLU$1airz IQZ) 6enwENV& 2bjsBJS#+7go x GOX*4cltCKT $09hqyH PY) 5e mvDMU%2ajrAI R Z-6fowFNW&3 bktBKS!+8gpy GPX(4dluCLU$ 19iqzHQZ) 6en vEMV%2bjsAJR #-7goxFOW*3cltCKT!08hpyH PY(5dm uDMU%1 airzIRZ-6fnwENV&3bksBJS# +8gpxG OX*4dl uCLT$09hqzHQY) 5emvEMV%2a jrAIR# -7fowF NW*3cktBKS! 0 8hpyGPX(4dmu DLU$19irzIQZ ) 6enwENV&2bj sAJS#+7goxFO X*4cltC KT$09 hqyHPY(5emvD MU%1ajrAIRZ- 6fnwFNW &3bks BKS!+8gpxGPX ( 4dluCLT$19i qzHQY) 6envEMV%2bjsAJR#- 7foxFOW*3ckt CKT!08h pyHPY (5dmuDLU%1ai r zIQZ-6fnwEN V&2bksB JS#+7 gpxGOX*4cluC L T$09hqyHQY) 5emvDMV %2ajr AIR#-7fowFNW &3cktBKS! +8h pyGPX(4d muDL U$19iqzIQZ) 6 en vENV&2bjsA JR#+7go xFOW* 4cltCKT! 09hq y HPY(5dmvDMU %1airAIRZ-6f nwFNW&3bksBJ S! +8gpxGOX(4 dluCLT$19iqz HQY) 5envEMV% 2ajsAJR#-7fo wFOW*3cktBKT !08hpyGPY(5d m uDLU$1airzI QZ) 6fnw ENV&2 bksBJS#+7gox G OX*4cltCLT$ 09hqyHQ Y) 5em vDMU%2ajrAIR Z -7fowFNW&3c ktBKS!+ 8gpyG PX(4dluDLU$1 9iqzHQZ) 6env EMV&2bjsAJR# +7goxFOW*3cl tCKT! 08hqyHP Y(5dmvDM U%1a irzIRZ-6fnwE N W&3bk sBJS!+8gpxGOX* 4dl uCLT$09iqzHQ Y)5emvEMV%2a jrAJR#-7fowF OW*3cktBKS!0 8h pyGPX(5dmu DLU$1air zIQZ ) 6enwENV&2bj sBJS#+7goxGO X*4cltCKT$09 hqyHPY) 5emvD MU %1ajrAIRZ- 6fowFNW& 3bkt BKS!+8gpxGPX (4 dluCLU$19i qzHQZ) 6envEM V%2bjsAJR#-7 go xFOW*3cltC KT!08hpy HPY( 5dmuDMU%1air zIQZ-6fnwENV&3bksBJS#+ 8gpxGOX*4cluCLT$09hqzHQY ) 5emvEMV%2aj rAIR#-7fowFNW*3cktBKS!08 hpyGPX (4dmuD LU$19irzIQZ) 6envENV&2bjs AJS#+7goxFOX *4cltCKT! 09hqyHPY(5emvDM U%1ajrAIRZ-6 fnwFNW&3bksB KS! +8gpxGPX( 4dluC LT$19iq zHQY) 6envEMV %2ajsAJR#-7f oxFOW* 3cktCK T!08hpyGPY(5dmuDLU%1airz IQZ-6fnwENV& 2bksBJS#+7g p xGOX*4cluCLT $09hq yHQY) 5e mvDMV%2ajrA I R#-7fowFNW&3 cktBKS!+8hpy GPX(4dluDLU$19iqzIQZ) 6en vENV&2bjsAJR #+7goxFOW*4cltCKT!09hqyH PY(5dm vDMU%1 airAIRZ-6fn w FNW&3bksBJS! +8gpx GOX(4dl uCLT$09iqzH Q Y09hqyHPY) 5e mvDMU%1ajrAI RZ-6fo wFNW&3bktBKS! +8gp xGPX(4d luCLU $19iqzHQZ) 6e n vEMV%2bjsAJ R#-7go xFOW*3 cltCKT! 08hpyHPY(5dmuDMU% 1airzIQZ-6fn wENV&3bksBJS#+8gpxGOX*4c luCLT$09hqzH QY) 5emvEMV%2ajrAIR#-7fow FNW*3cktBKS! 08hpyGPX(4dmuDLU$19irzIQ Z) 6env ENV&2b jsAJS#+7goxFOX*4cltCKT!0 9hqyHP Y(5emv DMU%1ajrAIRZ-6fnwFNW&3bk sBKS!+ 8gpxGP X(4dluCLT$19iqzHQY) 6envE MV%2ajsAJR#- 7foxFOW*3cktCKT! 08hpyGPY (5dmuDL U%1ai rzIQZ-6fnwENV&2bksBJS#+7 gpxGOX* 4cluC LT$09hqyHQY) 5emvDMV%2ajr AIR#-7fowFNW &3cktBKS! +8hpyGPX(4dluDL U$19iq zIQZ) 6 envENV&2bjsAJR#+7goxFOW* 4cltCKT!09hqyHPY(5dmvDM U% 1airAIRZ-6 fnwFNW&3bksB JS!+8gpxGOX( 4d luCLT$09iq zHQY) 5en vEMV %2ajsAJR#-7f o wFOW*3cktBK T!08hpy GPY(5 dmuDLU$1airz IQZ) 6fnwENV& 2bksBJS#+7go xGOX*4cltCLT $09hqyHPY) 5e mvDMU%2ajrAI RZ-7fowFNW&3 bktBKS! +8gpy GPX(4dluDLU$ 19iqzHQZ) 6en v EMV&2bjsAJR #+7goxFOW*3c ltCKT!08hqyH P Y(5dmyGPX(4 dmuDLU$19irz IQZ) 6envENV& 2bjsAJS#+7go xFOX*4cltCKT ! 09hqyHPY(5e m vDMU%1ajrAI RZ-6fnwF NW&3 bksBKS!+8gpx G PX(4dluCLT$ 19iqzHQY ) 6en vEMV%2ajsAJR # -7foxFOW*3c ktCKT!08hpyG PY(5dmuDLU%1 airzIQZ-6fnw ENV&2bk sBJS# +7gpxGOX*4cl u CLT$0 9hqyHQY) 5emvD MV%2 ajrAIRZ-7fow FN W&3cktBKS! +8hpyGPX( 4dl uDLU$19iqzIQ Z)6envENV&2b jsAJR#+7g oxF OW*4cltCKT! 0 9hqyHPY(5dmv DMU%1airA IRZ -6fnwFNW&3bk sB JS! +8gpxGO X(4dluCLT $09 iqzHQY) 5envE MV %2ajsAJR#-7fowFOW*3cktBKT!0 8hpyGPY(5dmuDLU$1airzIQZ ) 6fnwENV&2bk sBJS#+7goxGOX*4cltCLT$09 hqyHP Y) 5emvD MU%2ajrAIRZ-7fowFNW-6fnw ENV&3bksBJS# +8gpxGOX*4cluCLT$09hqzHQ Y) 5emvEMV%2a jrAIR#-7fowFNW*3cktBKS!0 8hpyG PX(4dmu DLU$19irzIQZ) 6envENV&2bj sAJS# +7goxFO X*4cltCKT! 09hqyHPY(5emvD MU%1a jrAIRZ- 6fnwFNW&3bksBKS! +8gpxGPX (4dlu CLT$19i qzHQY) 6envEMV%2ajsAJR#-7 foxFO W*3cktC KT!08hpyGPY ( 5dmuDLU%1air zIQZ- 6fnwENV &2bksBJS#+7g pxGOX*4cluCL T$09h qyHQY) 5 emvDMV%2ajr A IRZ-7fowFNW& 3cktB KS!+8hp yGPX(4dluDLU$19iqzIQZ) 6e nvENV &2bjsAJ R#+7go xFOW*4cltCKT! 09hq yHPY(5dmvDMU %1airAIRZ-6fnwENW&3bksBJ S!+8gp BJS#+7 goxGOX*4cltCKT$09hqyHPY) 5emvDM U%1ajr AIRZ-6fowFNW &3bktBKS! +8g pxGPX(4dluCL U$19iqzHQZ) 6 envEMV%2bjsA JR#-7goxFOW* 3cltCKT! 08hpyHPY(5dmuDMU %1airzIQZ-6f nwENV&3bksBJS#+8gpxGOX*4 cluCLT $09hqz HQY) 5emvEMV%2ajrAIR#-7fo wFNW*3cktBKS !08hpyGPX(4d m uDLU$19irzI QZ) 6env ENV&2 bjsAJS#+7gox F OX*4cltCKT! 09hqyHP Y(5em vDMU%1ajrAIRZ-6fnwFNW&3b ksBKS!+ 8gpxG PX(4dluCLT$1 9iqzHQY) 6env EMV%2ajsAJR# -7foxFOW*3cktCKT! 08hpyGP Y(5dmu DLU%1a irzIQZ-6fnwENV&2bkvEMV&2 bjsAJR#+7goxFOW*3cltCKT !08hqyHPY(5d mvDMU%1a irzI RZ-6fnwENW&3 bksBJS#+8gpx GOX*4dluCLT$ 09iqzHQY) 5em v EMV%2ajrAJR #-7fowFOW*3c ktBKS! 08hpyG PX(5dmuDLU$1 airzIQZ) 6enw ENV&2bjsBJS# + 7goxFOX*4cl tCKT$09hqyHP Y) 5emvDMU%1a jrAIRZ-6fowF NW&3bktBKS!+ 8gpxGPX(4dlu C LU$19iqzHQZ ) 6envEM V%2bj sAJR#-7goxFO W* 3cltCKT!08 hpyHPY(5dmuD MU%1airzIQZ- 6fnwENV&3bks BJS#+8g pxGOX *4cluCLW*4cl tCKT!09hqyHP Y(5dmvD MU%1a irAIRZ-6fnwF N W&3bksBJS!+ 8gpxGOX( 4dlu CLT$19iqzHQY )5envEMV%2aj sAJR#-7fowFO W*3cktBKT!08 hpyGPY(5dmuD LU$1air zIQZ) 6fnwENV&2bks B JS#+7 goxGOX*4cltCL T$09 hqyHQY) 5emvD MU %2ajrAIRZ- 7fowFNW& 3bkt BKS! +8gpyGPX (4 dluDLU$19i qzHQZ) 6envEM V&2bjsAJR#+7 goxFOW*3cltC KT!08hqyHPY( 5dmvDMU%1air zIRZ-6fnw

【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9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