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10篇

时间:2022-10-07 19:40:05 来源:文池范文网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10篇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10篇,供大家参考。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10篇

篇一: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下面整理了精彩的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供你参考!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1

 很多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

 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我们实地走访出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但是基本还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基本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我们在教育局询问是否有专款给予贫困孩子帮助时,我们了解到,政府有对贫困的优等生提供奖学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学金,一些社会团体也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很多困难的家庭并没有在补助的范围内,加之农村家长意识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补助的家庭并没有提出申请,这使得真正得到补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访家长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读书,家长无论如何也会供孩子上学。因此,对贫困生补助的不足并没有导致很多的孩子辍学,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2

 在今年的暑假我参与了我市遵义师范学院组织的以“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间,我们深入遵义市道真县棕坪乡进行了为期 15 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支教扫盲、文化宣传、法律普及、义务劳动、开展农技知识培训、社会调查、济困助学、走访老党员和重走长征路等。其中,我重点参与了义务支教和社会调查两项。

 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近距离和农民接触,了解当下农民的生活现状。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了整体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此次活动,也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对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科学的光荣传统,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以支教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与教育有关。现将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此次“三下乡”活动重点针对棕坪乡的小学、初中学生进行假期补课。授课内容以中学阶

 段的主科为主,兼办有兴趣特长班。我在这当中担任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数学老师,支教为期十天,共授课 21 课时,教授学生一百余人。其间利用休息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当堂授课、家访以及同当地学校领导座谈,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大略的认识,并为之作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

 1、存在的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也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会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调查下来的结果来看,家庭这一块基本上没能对学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贡献。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则祖父母辈就更没有闲暇也无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并不同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反,农村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强,这主要是观念差异所致。所以谈及如何提高成绩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由切身体会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是,老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体制下,并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显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经想当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阻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力量。据了解,当地的初中学生一般不会在中考时填报遵义市的重点中学,其原因并不是没人有那个实力,而是填本县以外的高中,万一落榜,即便是上了本县高中的分数线也不一定能上该中学。所以多数的学生为求稳妥不得不填报本县的一般高中。学生水平有限固然是事实,但当地教育部门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鼓励也就算了,还如此设置障碍对学生就太不公平了。升学管道不畅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地方特色和整体优势,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首先是在学生方面,虽然大多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其资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山村虽然物质条件不甚丰裕,但基本的能保证青少年健康发育成长的物质所需还是有的。学生大多淳朴可爱,反应敏捷,可塑性强。所以,基于这个还算不错的客观条件,只要老师在学生身上多花心思,严格要求,并且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可以也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另外,在支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专业知识强,敬业程度高的优秀教师。不光如此,

 也有老师放弃了外调升迁的大好机会,甘愿扎根留在这穷乡僻壤,十几年如一日,从未止息。对于此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扶持,重点关照。对这类安心扎根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提高待遇,另一方面可遣至外地进行培训,促成其更好地为本地教育事业服务。

 然而以上两点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现总结如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渐成不够积极主动的氛围。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严看硬管式的应该教育的传统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和实质性的改善则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篇二: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基础教育 王海涛

 [摘要]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引起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质量堪忧、失学儿童、留守儿童增多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又致使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中软弱无力,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现状 对策

  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基础教育规模庞大,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据统计,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占中小学总数的89.96%,农村中小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81.7%[1]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对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3-2008年间,全国教育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71%、10.23%和9.91%。但是,教育财政的努力程度还亟需进一步加强。1997年,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为4,8%,我国被列入中下等收入国家,而当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55%[2] 。经过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这一比例在近年虽然在不断攀升,2008年国家财政总支出为62592.66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2062.46亿元,比重仅为3.3%,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在我国经济良好发展,政府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同时,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政府投入有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制度性根源,在于教育经费的负担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教育总经费中,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直接负担比例太低。据有关专家测算,2009年教育事业经费总支出10437.54亿元,中央政府直接支出567.52亿元,只占约5.44%,地方政府直接支出9869.92亿元,约占94.56%。

 第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农村教师流失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国800万农村教师肩负着亿万农村孩子的教育使命,原因主要有: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差、社会福利差;在农村,许多学校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缺乏民主,缺乏对教师的各种关怀;农村教师超负荷劳动使教师离开了教师行业;农村办学点多而分散,学生又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正规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很少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农村初中挑大梁的骨干教师多数是过去中师毕业生,之后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3] 。专职教师不到位,即一名教师兼任几门课的现象。

 第三,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首先,“新读书无用论”悄然抬头,冲击着农民传统的成才观。教学质量低下,学校管理不到位。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相当严重;在教材内容上,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及相互衔接,导致部分学生因失去学

 习兴趣而失学[4] 。另外,学校管理松懈,直接影响了整体办学水平,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由于教育改革引起的辍学增多。

 第四,留守儿童增多,管理难度增大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而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涌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数量还会持续上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呈上升趋势。全国妇联在 2008 年 2 月 27 日召开的发布会上的数据就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全国农村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约 5800 万人,其中 14 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 4000 多万。

 二、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对策 在我国建设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农村教育为之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还可以进一步推想,占据中国教育事业半壁江山的农村教育也直接关乎到中国教育的成败盛衰。

 第一, 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难题。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已成为当前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首先,增加投入总量,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经费,首先意味着国家要增加对教育的总投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例。调整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结构。努力改变义务教育经费“城市偏向”的现状,强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其次,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确保政府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免费教育,政府应该是义务教育资源的主要配置者。要实现真正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才能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并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再次,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相伴随的,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低绩效,主要表现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不能全部用在义务教育上。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能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更应强化义务教育预算的约束功能,减少经费投入的环节,加强监督和审计的力度,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效率和经费使用质量[5] 。

 第二,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完善民主管理,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完善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次,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鼓励他们终身从教。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

 对于农村教师工资待遇等权益的维护,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法律,但由于执行的松散和不力,对改善他们的现状并没有太大的效果。现在的关键是,一定要采取一些硬措施,责成相关部门督查,确保政策法规在各地真正落实,确保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待遇,让城乡的广大教师安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件关系未来的大事。

 再次,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师资的均衡分布。健全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加强师范院校的师资培养,鼓励大学毕业生赴农村任教。

 第三,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从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看,办好寄宿制学校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能保证儿童在更大程度上接受义务教育,而且方便群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农村学生的辍学现状,进一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住宿问题。

 办好寄宿制学校, 首先必须重视生活教师的配置和培训,对寄宿制学生而言,生活教师不仅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管理者、指导者、教育者,更是情感寄托和倾诉的对象,鉴于生活教师如此重要,寄宿制学校必须更加重视生活教师的教育性,这样有助于寄宿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完善寄宿生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再次,完善寄宿制学校的设备。

 当前,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农村教育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任何忽视农村基础教育的认识和行动,都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延误时机,这不仅是有碍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必然会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对我国而言,农村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与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相互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355. [2]刘泽云.我国教育财政体制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3,(7):23.

 [3]陆应龙,周霞.农村义务教育何时才能走出困境—农村中小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5):104. [4]高尚刚.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的思考[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99.

 [5]庄西真.对 20 年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变化的回顾与思考[J].河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56.

 [6]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光明日报,2010-03-16(2).

篇三: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育整体发展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热点,在国家特殊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其巨大的发展成就和世人公认的发展质量,可谓有目共睹、功不可没。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基础教育下一步应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急需研究的问题。

  形成农村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差、经济发展滞后等,主观上则与我们目前的教育投资体系、教师队伍现状、思想观念有关。一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三是现行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滞后,四是农村学校管理水平不高,五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六是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下滑。

 中国的出路在农村,农村的出路在教育。中国有 13 亿人口,80%以上在农村,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课题。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同样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仅仅是一句空话。可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农村建设要靠留得住的农村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最终还要靠农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而

 深远的意义。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其次,加大政府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再次,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最后,增强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2010 年

 1

 月

 5 日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据统计,2002年全国总计有中小学校 53.7 万所,中小学在校生 20444.58 万人。其中,县镇中小学校 7.2 万所,占总数的 13.4%;农村中小学校 42.37 万所,占总数的 78.9%。县镇中小学生 4670.98 万人,占总数的 22.9%;农村中小学生 11255.5 万人,占总数的 55.1%。两项合计,农村中小学校占中小学总数的 92.3%,农村中小学生占中小学生总数的 78%。这是目前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总体规模,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日前发表的《2004 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的统计也证实,目前,农村 6 岁~17 岁人口占全国相应年龄组人口的 56%~73%,年龄组越低,农村人口的比例越高。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热点,在国家特殊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其巨大的发展成就和世人公认的发展质量,可谓有目共睹、功不可没。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基础教育下一步应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急需研究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一是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二是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增加,2002 年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达到 990 亿元人民币,比 1997 年增加了 1.3 倍;三是一些地区和学校通过对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实验,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必须承认,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农村教育正处在一种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的困境之中。

 二.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长期短缺、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学校硬件设备和教学仪器短缺,学校周边环境差。新课程实施中缺少物质条件或物质条件不足。其次,基础教育的师资紧缺。农村许多学校缺少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学生的学习条件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只能“喊口号,走过场,流于形式”。除此之外,农村广大学校缺少优良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又由于农村地区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比城市低,致使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从而加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困难与艰辛。

 (二)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基础教育依然是以计划为主、政府包办为主的模式,农村基础教育所推行的还是传统的运行机制,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农村许多中小学还没有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农村教师安于现状,他们大多把教育改革看成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理想。加之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待遇偏低,优秀教师留不住,外面的教师不愿来。在编奇缺的农村中小学,推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对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困难重重。这样的状况,极度不利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 体表现在:

 (1)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代的育人精神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的人才观依然滞留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教学效果的生成性评价层面。(2)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足。在一些学校,部分教师存在“教书、领工资、看小孩”的思想,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3)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水平不达标。某些非师范教育培养的人员,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借助不正当的手段进人学校从事基础教育活动,造成一定的教育事故。还有些教师知识陈旧,致使教学活动质量差。(4)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差。许多教师知识面狭窄,专业技能不强,甚至有的教师不掌握起码的信息知识和计算机的简单操作与应用。(5)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不足。在教育设备不足或紧缺的情况下,许多教师束手无策。

 (三)现行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滞后

 课程实际上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制度。或者说它对学校无论是从管理、实施,还是到最后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上而言,都是一种最根本的学校教育制度。因此,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课程结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村目前的课程结构仍然没有打破传统的格局:学校教学主要围绕一些必修课程展开,而且这些必修课程仍然分科分时间段单独进行;课程类型单一而呆板。具体科目的比重有失均衡;课程的内容守旧,很多还是上世纪,60-70 年代的老内容,与现代科技生产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对于这样的课程结构,学生已表现出强烈的

 不满。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看,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也对提高自身素质作用不大。

 (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些管理无序、质量落后的农村薄弱学校,都与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不足或工作极不负责紧密相关。有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平均每周在校时间在 3 天以下,有的爱好外出溜达,爱搞“遥控指挥”;有的常常出入舞厅、美容厅、娱乐厅,或打牌娱乐,显得无所事事,学校工作则往下属一推了之,自己当“干老板”;有的作风霸道,民主意识差,严重挫伤了班子成员乃至教师的积极性。因为校长管理能力太差,学校“依葫芦画瓢”、照搬照套制定的一些管理办法、措施、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只求纸上作业,不求实际效果。有的在用人策略上任人唯亲,在激励机制上不舍得花钱,在评价制度上不切实际。结果好的上不去,差的罚不了,优的进不来,劣的淘不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同享受。这样的学校,难免一片混乱,教育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五)农村学生辍学现象严重

 有资料报导,我国许多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三年累计辍学率高达 50%以上。辍学率之高,反映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之原因;也有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思想认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原因。据教育部统计,2001 年,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 1201 万人,城乡初中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比例平均是 28.4%,县、镇及以下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占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总数的 22%左右。

 (六)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下滑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移到城镇,但把子女留给祖父母抚养,这引发了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下滑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人们外出就业引起家庭结构变动,改变了传统的子女抚养方式,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生活在祖父母辈的隔代家庭中,虽然饮食起居有保障,但这种“不完全”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律性不高,学习观不端正。其次,祖父母一般都对孙子女比较溺爱,孩子的不良行为难以及时纠正,再加上祖父母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无法辅导孙子女的学习,从而导致父母外出以后孩子的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的境地,致使孩子的学习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中国的出路在农村,农村的出路在教育。中国有 13 亿人口,80%以上在农村,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课题。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

 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同样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仅仅是一句空话。可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农村建设要靠留得住的农村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最终还要靠农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应该多维审视分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采取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农村基础教育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协调、健康、稳定的发展。从宏观上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上的。教育优先发展是经济腾飞的原动力,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树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发展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二是要规范农村教育体制,适当调整义务教育下放最基层政府的做法,加大中央政府在普及义务教育中的责任。三是要确立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全新的发展观;2005年 3 月召开的“两会”,再次强调了协调统筹、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转变农村落后的教育观念和促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改革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没有科学的观念也就没有科学的行动。政府和教育行政官员要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维系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件大事来抓。其次,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也要树立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原来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全面推行和实践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再次,学生和家长也应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从“功利性”转向“教育性”上来,从工具理性提升到价值理性的高度,逐渐转变农村几千年传统农业文明所形成的读书就是为了“离农”、“升学”、“升官发财”的陈腐落后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确立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培养新型农民服务的正确思想。

 (二)

 加大政府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虽然我国逐步提高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但相对于一个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农业大国来说,还远远不足。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

 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还未到4%,远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5.1%,而且低水平教育投入在配置上也极度不合理。2002 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 多亿元,而占人口总数 64%以上的农村地区只获得其中的 23%。为了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首先政府应竭尽全力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这就要求增加各级财政教育投入,研究制订农村中小学生公用经费基本标准,规定政府教育投入必须保证其基本生均公用经费,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教育农民办”向“农村教育政府办”的根本转变。其次,拓宽融资渠道,调动多方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或捐资办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体制。其三,科学规划、合理使用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杜绝浪费和重复建设。

 (三)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将不断减小,乡镇将成为现实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因此,大力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效力,是当前一个时期快速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打破城乡差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应该是农村教育任重道远的主旋律,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四)增强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必须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继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依法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教师...

篇四: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田产辉  下谷坪土家族乡学校

  湖北神农架

 442400

   【摘要】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二是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应向农村教育倾斜 三是加大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农村教育 存在问题

 

 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同日而语的地位。

 因此及时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问题 不断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对解决“三农”问题、培养更多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显著问题

 1、农村办学点多而分散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办学点并不少几乎达到了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学每个学区都有一所初中。但近些年来由于农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显著 农村的学龄儿童逐年递减 再加上不少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子女带到了城市上学这些原因造成农村学校的生源锐减偌大的校园里人迹稀少空荡荡的教室内书声零落 个别农村学校竟出现了教师人数超过学生的尴尬现象。学校是个需要人气的地方 教师对着面前的三两个学生提不起劲头教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热情。

 这种现象不但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农村师资力量仍较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偏低 由于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艰苦 再加之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长期以来偏低因此很多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

 教城市教师也不愿调入农村工作。目前扎根我国农村任教的主要人员是 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公办教师、代课教师、少部分的中师和师专毕业生农村教师的平均学历明显低于城市教师知识结构相对而言也较老化。农村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均衡体育、 音乐、美术、幼教、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专业教师短缺。

 农村教师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均衡 在我国经济发达、 自然条件好的农村地区教师比较充裕甚至有的地方也出现了人浮于事的超编现象但在我国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教师相当短缺那里的教师分身乏术一个人往往包教多个年级、多个学科不但教师很累学生的个性、智能发展也受到影响。

 3、农村学校的软硬件缺口依然较大农村教育质量明显落后于城市 尽管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仍很落后。比如很多农村学校还缺少图书室、实验室、音乐美术室、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等。比如有些科目说不开设就不开设了遇到雨雪天或农忙师生们动不动就停课放假了。由于软硬件条件的不足和长期积淀下来的其他种种原因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容乐观与城市的学校相比更有明显差距。

  4、农村幼儿教育亟待加强 如果让城市和农村的同龄儿童站在一起比较就不难看出在个性表现、才艺表演等方面后者明显逊色于前者。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开发程度不同。城市儿童从 0 岁方案的胎教开始到花样翻新、各具特色的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一路走来城市孩子俨然已被培养成了“小大人” 。而农村儿童却没有如此幸运因为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托儿所、幼儿园许多农村儿童从出生后到入学前过的是玩泥巴、捉虫子、逗小狗小猫的生活没有人教他们唱歌、跳舞 、画画、识字、讲故事。所以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在同城市孩子的竞争中他们已输在起跑线上拉下的距离甚至终生都难赶上。

 二、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在我国建设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农村教育为之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还可以进一步推想 占据中国教育事业半壁江山的农村教育也直接关乎到中国教育的成败盛衰。因此我国农村教育中现存的问题并不是穷乡僻壤中的枝节小事必须引起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

  1、 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发展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第一 要从政策上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

 2、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应向农村教育倾斜 我国现行政府教育投入的基本格局是 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资重点主要在大学对基础教育只有数量有限的转移支付由市地、县区及乡村等各级财力来支撑不堪重负的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中央和省级财力应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很大不是“涓涓细流”所能奏效的必须引来“滔滔江水”方能解除“多年少雨的万顷之渴” 。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优化组合 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合格率与规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 要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改变以往的教师考核方法 加强对他们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这其中应裁减部分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压缩数量保证质量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政策倾斜专业培训力度可以适当提高教师工资改善就业环境对于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鼓励度学生支教等。民办教师已经推出了历史的舞台但需要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的教师补充到队伍中去。扩大教师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十分重视和做好教师

 的选送培训工作。同时还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 建立中小学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总之发展农村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行政和教育部门必须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精神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齐抓共管。同时还需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上去了农民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加大投入。避免年纪轻轻就外出打工等现象的出现。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要从两方面共同着手为我国发展小康型新农村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馨蕾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西南教育出版社20006

 2李海龙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教育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20001

  3王鹏飞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高教信息200412

 4陈秀斌提高农村基础教学投入加快农村教育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5] 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张宝歌.农村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发展思路[J].教育探索20053 【作者简介】

 田产辉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学教师。

篇五: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中学,共有老师 35 个。其中 20 岁?25 岁的老师占总比例的 25%,28 岁?45 岁的已婚老师占总比例的 55%,临进退休的老教师占总比例的 20%。民办教师占总比例的 80%,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还不到总比例的 20%。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我在给当地学生上课时发现,他们几乎是不说普通话的,就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是用家乡话,我问他们老师上课时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告诉我,很少有老师说普通话。我们在进行培训时,他们学校正好有一名英语老师在给一些学生进行补课。那个老师在进行英语发音时竟然也是一口的乡音!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目前,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 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二)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仍然存在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目前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的最大负担。调查显示,除有极少数的家庭无人上学外,有 40%的人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 26%?50%,有 50%的表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的 51%以上。而在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纯收入 51%以上的家庭中,有 10%的家庭超过了 100%,也就是说,这种家庭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必须靠亲戚朋友资助或借债。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当少。二是教育费用有明显增加趋势。我们在当地村民访谈时,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告诉我们,不少孩子才初中毕业,因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早早地出去赚钱谋生了。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三)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至少有一半的村民认为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确,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

 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调查可以看出,粗略估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 3 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

 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很简单,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虽然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但对于子女的要求,他们大多都给予满足。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等孩子们完成了学业后情况就会改观了。这短短数语听起得如此轻松,可知他们流了多少的汗水?而这一切,作为子女的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呢?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去了城市,小儿子和小儿媳妇在教书,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儿子、儿媳或者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二、解决的途径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整体素质. 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

 城市拥有信息、科技、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优势,而这些城市先进文明,目前没有充分辐射到广大的农村,造成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农民难以增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极力架设城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城乡信息“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三)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在尽量地多点去做,多点去体会。的确,"实践才是最好的导师",要获得人生的知识,就必须亲身去实践、去行动。我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逐步了解社会,磨练自己,增长才干,对社会实际工作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此次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让我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综合素质,她让我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沟通、学会了怎样与队友协调合作、学会了吃苦耐劳,让我懂得了团结互助的伟大力量,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永远无法学到的东西。总之,她让我成长了不少,这次难忘的经历不仅将

 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将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时刻激励着我加倍努力,实实在在地把握住每一个今天,从眼前踏出远行的路,每一步都留下坚实的脚印中学只是所有贫困学校的一个缩影。

 试析中国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从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 90 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 影响 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与筹划,实在是当务之急。本文只是就农村普及教育角度展示当今现状、点明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引起重视与讨论。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65%,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 2.19 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 3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 37.2%,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 4 名,平均文化程度为 4 年,这种状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农村 普及 教育 正在全面展开,并且取得了 历史 性的进展。自从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后,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 2000年,全国有 2410 多个县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 85%,扣除城市人口,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的覆盖人口也达到 54%左右。普及教育对农村 社会 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许多地方农

 村学校的校舍确实是当地最好的建筑之一,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 发展 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据 90 年代中期的统计,全国只有 40%左右的小学和 50%左右的初中达到了原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由此推断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在有些城市投入上亿、甚至数亿元建设所谓“标志性学校”或“示范性学校”的同时,乡村不少学校却在危房里上课;城市有的学校建设超标准的健身房、温水游泳池等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准的豪华设施,而不少乡村学校的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教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材料。当然,这些现实是现阶段城乡差距的反映,但是教育体制和政策在缓和还是加剧这种差距上是有重要作用的。

 二、农村教育滞后不前的原因 (一)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本身薄弱,未能建立有效的农村教育体系。

 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勉强成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质量令人担忧;而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一些零星教育,根本未能形成体系。农民受教育程度受制于这样的农村教育体系,不但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半文盲率难以降低,而且现代意义上的文盲无法扫除,至今仍然在增加。其结果,贫困农村农民的素质低下就是铁定的事实。在这种现状下,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一种空想。

 (二)农村财力不足是根本原因,也由于这一原因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

 以广西这一特殊地区为例。广西近年来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占整个广西财政总支出的 1/6,即每 6 元钱中就有 1 元办教育,如 2000~2002 年广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是 18.9、19.1、18.9。虽然表面上看广西教育支出在财政总支出比重上没有低于其他省区,但是广西年财政收入绝对数额低,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额也相应地较低,因此广西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是远远低于 经济 发达省区的。由于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中

 国财政年鉴 2003》公布的统计数据,2002 年全国人均财政收入为 665 元,广西为 387 元,在全国 31 个省份中排第 23 名。虽然中央决...

篇六: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 分布广泛, 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农村人口占的比例较大, 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县城的教育, 农村教育一直是教育发展水平的软肋。

 从而, 农村的教育问题引起国家高度关注, 把农村教育列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下,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迅速的发展着, 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地方农村教育却呈不断滑坡之势, 不符合和谐农村的发展目标, 成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其中原因有生源逐年减少、 办学规模萎缩、 教师素质偏低、 小学办学条件差、 家庭教育缺陷等等。

 为此, 必须加强农村教育建设, 提升教育水平。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发展好农村教育。

 关键字:

 农村教育; 教师资源; 留守儿童 教育是国之根本, 少年志则国志, 少年强则国强。

 教育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的比例较大, 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县城教育, 农村的教育问题引起国家高度关注, 从而农村教育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 办学规模萎缩、 教师素质偏低、 办学条件差、 家庭教育缺陷等等, 都严重的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水平整体的提升和发展。

 一、 农村育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入学儿童减少, 学校分布不合理, 办学规模萎缩。

 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农村教育观念的落后, 很多家长关心的不是学生的素质和成绩, 而是他们做了多少农活, 其次就是农村经济的落后, 使人们难以看到教育带来的长远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农村年轻夫妇观念的转变, 使得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 学龄儿童逐年减少, 农村在校人数日渐萎缩。

 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 居民收入的提高, 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的政策的实施。

 家长们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起点, 越来越多农村的年轻夫妇宁愿把孩子送去较远的城镇求学。

 一方面, 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选择了让子女留在自己的身边入乡就读。

 很多流入地政府对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 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 跟当地的学生享受同样的待遇, 一样平等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样家长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 生活, 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城镇私立学校在招生方面,也想方设法争抢生源, 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高质量的服务等等, 这些都是让农村学校招

 生越来越困难的原因, 学生数目也日渐减少, 使得学校不得不缩小规模, 从而导致有些规模较小的学校进行合并或者停办。

 使得办学质量更加恶化, 生源越减越少,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现在, 很多农村学校教师升值因为班额小, 老师少, 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

 包班教学不但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 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因为学科不同, 老师的教学思路、 教法也一定有所不同。

 各学科都有它们的特殊性, 有它们的特殊规律。

 我们的老师要找到这些特殊性及特殊规律, 应有所侧重, 以某一学科为主, 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万不得已, 被迫包班,在教学中, 也应语、 数、 外分开。

 教语文的, 以语文为主, 兼搭其它自然、 生活、 科学等学科; 数学、 外语也应一样与相关科目搭配。

 这样, 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特长, 也有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各学科的知识。

 2、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整体年龄偏大。

 缺少新血液, 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

 “爷爷奶奶教小学, 叔叔阿姨教初中, 哥哥姐姐教高中”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村里的教师调到县城周边, 县城周边的教师调县城, 调走的是学历层次较高、 教学经验丰富的中、 青年教师。

 这样层层“掐青苗”,留在农村教学岗位上的很多是上了年纪、 体弱多病的教师, 大多都是原来的老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 他们的文化素质底下, 没有什么先进的教学理念, 也跟不上教育的需求且身体素质也不及年轻人, 精力有限, 在教学过程中, 思想陈旧, 教法陈旧。

 加之没有新的教师补充,教师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成了农村学校教育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在校教师普遍学历不高素质偏低, 初高中、 中专学历老师还大有人在。

 优秀年轻的教师都在城镇学校或者被调至初高中从事教学。

 另外, 艺体类教师匮乏, 学校教育中不仅仅存在着德教智教。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 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的学习成绩独大的模式已经不合时宜。

 农村学校对于优秀的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一些新课程的开设对小学教育软硬件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配备基本的师资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目前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 教师编制不足, 很多老师不得不承担多学科教学,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同时, 农村家长为了生计纷纷外出务工, 农村留守儿童占大多数, 家庭教育缺位现象严重。

 孩子多由祖辈代管, 要么溺爱有加, 要么放任过度。

 留守儿童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责任心。

 但农村学校教师社会地位、 经济地位普遍偏低, 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低, 教学积极性不高, 对学生不负责任。

 3、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 城乡 差异明显。

 尽管近几年国家对小学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增大, 但是, 相对于城镇小学来说, 农村小学

 的设施破烂不堪。

 各地基本都将重点放在城镇中心小学, 而对边远农村学校过问甚少。

 长期的边缘化使农村的小学与城镇学校的硬件设施差距越来越大。

 在很多农村学校, 仅仅几间教室, 在其中存在着不少危房, 缺少修缮, 没有围墙, 校门, 严重威胁着学生的安全。

 还不少农村学校教室里只有几张破破烂烂的桌子和凳子, 黑板还是木架支撑着的, 更不用说学校里有什么教学器材, 显微镜、 酒精灯等等其他最基本的实验室设备了。

 微机室、 语音室、 音乐室、 图书室等功能性教室, 更加谈不上了。

 有的只是空名头或者设备过旧, 图书馆缺乏新书, 计算机缺少更新维护。

 学生体育活动用的操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缺失, 对现代体育活动没有接触。

 这些教育基础设施的缺失和陈旧, 严重制约了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让很多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

 想改善教学却苦于没有设备、 经费。

 4、 学校没有升学压力 人都是在竞争中长大的, 有竞争就一定会产生压力, 它是不可避免的, 学生学习更是如此。

 而学习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又是那些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的阻力, 它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更是家长乃至社会性的问题。

 现在小学,中学都没有升学压力,一鞭赶。

 由于现在农村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 他们没有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放学回家就是一个劲的玩, 不做练习、 不看书、 不写字, 心里都想着不管考高分还是低分都能升级。

 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同样对老师也是一种放任,没压力,就没有动力,有些老师心里在退化,学生不好管就不管,学不好也能一鞕赶,工资照拿,何必找气生,现在是普遍现象。

 5、 读书无用论风气的蔓延。

 以前,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现在, 大学生是“遍地都是”; 以前, 考上大学意味着端上“铁饭碗”, 现在读完大学或许就意味着待业或失业。

 而为了上大学所付出的财力、 物力更是让人咋舌, 特别是对农村来说, 有些家庭甚至出现“读书致贫” 的现象。

 大部分农村学生辍学是因为应试教育重压下, 学生玩命地学, 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再加上现今教学内容偏难, 有的学生听不懂、 跟不上, 感到升学无望。

 考不上大学意味着一切都“白念”、 钱也白花, 所以有的家长认为不如早点让孩子工作, 导致“读书无用论” 再度抬头。

 现在学校教育工作受到多方面的冲击, 给学生教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如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和价值观念的扭曲使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衡, 社会上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造成了部分学生“厌学” 和“流失”; 社会风气、 家庭环境中的功利化、 实惠化、 金钱化倾

 向等扭曲了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 音像书刊、 舞厅、 电子游戏等社会生活及娱乐环境中存在的“病菌”, 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 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些家长“望子成龙” 心切, 他们在物质需要上舍得对子女的大量投资, 而对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却很少关心, 出现智育右以代替的一片的片面印象, 这种教育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6、 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 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出门打工谋生计, 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照顾。

 我国农村的老人基本上是未脱盲的,这里所谓的“照顾”也就是生活起居意义上的照顾,根本无力胜任“留守儿童”的思想、 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使得“留守儿童”们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严重缺失,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

 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 把本应由家庭、 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

 留守儿童较为普遍的问题有:

 a、 学习较差。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 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 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 体弱多病, 文盲的比例较高,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而且他们的一些不陋习影响着留守儿童们的成长。

 b、 性格缺陷。

 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 不会管, 不敢管, 外出父母则管不到, 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形成了自私自利, 横行霸道等性格特点。

 c、 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 关注不够。

 由于远离父母, 缺少了最起码的父母交流的机会, 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如感情脆弱、 自暴自弃、 焦虑自闭、 缺乏自信、 悲观消极。

 二、 农村学校教育中所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1、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负担, 减少教学内容, 有的学校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大搞应试教育, 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教学质量的硬指标, 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 甚至把班级分为尖子班、 重点班、 实验班、 民族班、 普通班来进行教学, 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

 2、 作为一线教师,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 教师对课堂教学管

 理存有三种心态:

 (1)

 不敢管。

 担心有的学生会产生敌对心理, 有的家长有敌意。

 (2)

 不会管。

 不可否认, 有不少教师工作责任心很强, 也很想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井井有条, 井然有序。

 但是, 在管理上往往不得要领, 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要么性情急躁, 动辄点名批评, 批评多表扬激励少, 严而失度, 简单粗暴, 过后思想疏导又不到位或者不及时, 使学生难以接受, 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要么就是要求标准不高, 不严, 课堂教学管理和组织能力不强, 想管好而管不好, 不能驾驭控制课堂, 课堂教学秩序失控。

 (3)

 不愿管。

 有个别教师认为,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 是给学生传授知识, 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课堂教学管理松严对教师来说无关紧要, 教学任务完成就行。

 有的教师认为天天抓课堂纪律, 会分散教学的精力。

 还有的教师认为, 抓课堂教学纪律和管理会影响教学进度, 与提高教学质量有些矛盾, 且费力不讨好。

 3、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 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状况主要有两类情况, 一类是性格比较孤僻, 在家主要是跟上了年纪的祖辈生活, 性格不如其他同龄人开朗、 自信; 另一类却调皮捣蛋, 喜欢搞恶作剧, 这主要是因为老人对孙辈的溺爱, 不忍心管教, 发展到后来就管不住了。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期间, 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 但留守儿童对关爱的渴望得不到满足, 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 失落、 焦躁、 担忧等得不到排解, 长期积累, 便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

 三、 农村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1、 “农村入学儿童减少, 学校分布不合理, 办学规模萎缩”的解决建议 a、 政府应当把扶持农村学校教育作为扶贫工程的重点, 加大扶持力度, 重点引进师资,提升办学水准。

 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b、 政府引导教育资源整合, 撤并学生人数少的学校。

 合理布局学校位置, 做到兼顾周边村落。

 有必要的地区可以选择建设学生宿舍。

 为边缘地区学生提供寄宿服务。

 c、 制定农村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学校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好教育形象。

 2、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整体年龄偏大”的解决建议 a、 政府加大人才引进师次力度, 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提供新的血液, 调整学校教师年

 龄结构。

 合理调派教师, 为学校培养优秀的师资。

 补充小学专任音乐、 美术、 体育等教师。

 b、 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 所谓“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在同等条件的情况下,哪个都想往县城里调, 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 如果家庭不是特别富裕的情况, 大多数教师还是愿意留在农村服务。

 改善教学基础设施, 丰富教师业余生活。

 按时按量发放教师工资。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老油条”教师进行处罚。

 c、 加强教师德育建设, 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摒弃旧俗的教育模式,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改革, 开设完整素质教育课程。

 d、 要激励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

 现在有关部门对办公经费也管...

篇七: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教育现状和原因分析及其改进策略姓名:马仲武

 学号:

 201012868912

 专业:教育管理

 工作单位:出水小学摘要:

 义务教育如一声春雷划破了中国教育的上空。我国在人口众多、教育水平有待完善的情况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不仅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较高素质人才,而且提高了我国整体的文化素质。但是,目前农村教育形式还不容乐观。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的各种缺陷依然使农村教育步履维艰。就目前农村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建议。望能加深大家对农村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关注农村教育实情,积极建设农村教育,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质的飞跃。关键词:

 农村教育

 现状

 原因

 改进

 策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已基本完成九年制普及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人均受教育程度达 9 年甚至 12 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农村教育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有待改进。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1 、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供给城乡差距明显中国人均教育方面投入少,且偏重于城市,尤其偏向城市的重点学校。加上资金下拨后的层层克扣,使得直接用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资金比较微薄。政府重视城市轻农村,使我国在教育方面出现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体育器材较少,课余时间只能轮流玩、没有轮到的同学只能眺望窗外。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丰富的体育器材往往成了城市学生的专利,教育资源的供给出现了严重的城乡二分化。2、 师资结构老化,优秀教师稳不住“振兴教育靠教师”优良师资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据统计,我省中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毕业的学历很少,多数是在职提升学历。由于农村教育教学环境的制约,教师队伍老龄化,学历水平偏低,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师多数靠的是学校所学的一点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从教后缺乏集中系统的理论、理念及手段的提高机会,一直以来只是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任教。即使近年来部分教师取得了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也只是有名而无实,学历是提高了,自身知识水平却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由

 2于专业教师的缺乏,绝大多数任课教师是兼职的 “全能型”老师,多年来都是老一套,尽管开展新课程改革,不少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没有理解新课改的实质,只学到了新课改的模式。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而且教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相对较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面对新形势下地素质教育,这种现状很难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其次,师资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教师待遇较差,特岗教师留不住等,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3 、家庭教育空白,学生缺失家庭辅导,教师工作负担重。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本来不是很高,加上农村家庭教育普遍还是一片空白,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学生在学校学的一点知识在家里得不到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不佳。同时,农村学生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让留守儿童的数量日渐增加,使得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因此,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这从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阻碍了农村教育向前发展的步伐。  4 、农村中小学教研缺乏活力,成效不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特别是一些边远小学里每位教师要教三、四门课程,还要必须做好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班级管理、安全等常规工作。特别是安全工作,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因为如此,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活动。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5 、农民收入水平低,教育负担过重,且教育观念落后。我国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存在着明显差距。我国目前城市居民收入远远高于农村收入,而农村收入偏低,孩子相对较多,导致日常开支大,使许多家庭不原让大孩子读书。不仅仅是降低了农村教育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农村教育的观念落后,近年来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贫困农村已传播,但这也不仅仅是无稽之谈。据统计,大部分农村地区高中毕业生毕业后要回到农村发展,尤其农业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这种迹象使农民更加确定了投资教育是种消费的观念,而缺乏教育的投入是生产投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任务教育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负担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这些落后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6 、上级下发文件和学校建设的制度有些只是一纸空文,落实不好。

 3在农村中小学,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一堆堆上级下方的文件和一套又一套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安全工作、后勤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细之又细,但很多都只是一纸空文,只流于形式,不真正加以落实,上级下发的文件不认真执行,文件的权威性发挥不起来,农村中小学和教师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也一个样,就因为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估和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广大农村小学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不起来。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按照“依法治教、优质均衡、软硬件并举”的原则,遵循“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设施设备、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二、 原因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造成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1 1 、长期以来重效率轻水平的发展模式扩大了城乡差距首先,在外部,各级政府在追求财政收入的主导思想下,将财力集中起来投入到更有经济效率的领域。厚此薄彼,忽视了基础教育的领域的发展;在内部,为追求升学率,为追求教育投资更有效,我国基础政府的教育资源向城镇中心学校、重点学校倾斜,忽视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其次,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相应地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讲,经济落后是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相对不足,降低了农村教育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也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生活和生产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许多农民从未亲身体验感受到教育的明显收益,从而也形成了轻视教育的落后观念。2 、农村教师专业水平低、待遇差、教学压力大,使得农村师资结构老化。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艰苦,加之农村教师的工资长期以来偏低;因此很多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的大学生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城市教师也不愿被调入农村任教,致使农村教师严重缺额。大多数教师老龄化,他们的工龄长,知识处于停滞状态,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对现在的新教材难以适应,“照本宣科”“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农村教学质量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师在评职称方面的机会也比城市教师少得多。如果县农村小学初中教师合起来,可评高级职称的教师很少,不如城市高级中学的高级教师机会多,职称比例失衡的现象特别突出。另外,大多农村学校均位于小镇或偏远乡村,交通条件差,生活出行非常不便。而且农村教师负担一般很重,尤其在一些村校还出现一名教师教授多个年级的现象,面对

 4偏低的工资待遇和差得工作环境,使得农村教师的进口难,流失自然不可避免,很多稍有点关系的教师都通过各种渠道调到城区学校或城市学校去了。农村教师培训提高难。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存在“一少量多”现象,即平常培训少,考级培训多,考级的费用多。由于受制于经济和交通条件,农村学校无法真正地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使得不少农村教师想去经济条件好,专业发展机会多的城市。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难。农村学校学生以留守少年儿童为主,这是和城市学校学生的一个明显差异。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心,再加上很多留守老人无精力,也无能力过问小孩的思想行为与学习情况,造成孩子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师在思想、学习、物质和精神上都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来帮助留守儿童。因此让教师背负上了既当爹又当娘的角色的沉重负担。3、农村辍学现象严重与农村教育条件差,素质教育不到位校园活动少,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农村父母观念落后相关农村辍学现象严重与农村教育条件差,素质教育不到位校园活动少,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农村父母观念落后相关 。家长看到同是外出打工,高中毕业生并不比小学毕业生有明显优势,甚至大学毕业生也不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于是不少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前景并不看好,信心度明显下降,“读书无用论”已在事实上泛起。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济,就更不愿意冒险投资供孩子去读书。认为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还不如让孩子早早出去打工、早赚钱、早成家。于是许多农村学生便主动退出中考、高考的竞争。这也正是农村每年有很多初中学生没有参加中考,提前流向社会,以及许多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主要原因。三、改进策略(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 学习观”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应做到:第一,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在“知识”上留有余地,并提供适量时间让学生提问。第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第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第五,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学习精神。要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学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若把教学现象仅当做教师与学生问的双边互动过程来认识,则过于简单化。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更有力。(二)、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音、美教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学困儿

 5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在龙华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推荐村级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要精心组织实施“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为农村教育培育希望的种子。要积极打造一支师德过硬、专业水平高、教研能力强、有一定科研能力、在学校及周边学校教育教学方面起带头引领作用的农村骨干教师队伍。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郊薄弱学校的需求。加强教师队伍的配置管理,各市区要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促进农村学校配足配齐合格教师。(三)、健全学校和教师教学工作业绩的评估和奖惩制度,增强其公平性和科学性。首先,应规范教师考核方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应主要由教师所在学校来组织,中心学校和教育局主要负责监视学校考核工作是否公平、公开、公平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其次,要全面考核,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盯在学生成绩上,应当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去考核,尤其要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考核,农村教师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些方面明显落伍于城市学校,所以更需要努力赶上。再次,考核主体要多元化。单靠学校引导及教师互评的方式是远远无法评价教师工作的全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应把学生、学生家长、村干部等人员纳入考核主体,更能增强教师考核评价的客观公平性。另外,要注意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考核成果的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使用考核成果对教师进行奖惩时,一定要慎重,应注意避免引起教师的逆反心理。在公平公平的前提下,对考核不理想者要给予辅助与指导,找到原因,促进他们积极改进。只要学校科学合理地对教师进行考核并保证教师考核制度的规范执行,就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还要建立健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和城区教师支教制度,要把培训送到校,将课送上门,为农村教师送上优质培训资源,共享课改...

篇八: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建议姓名:

 杨丽嫡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

 杨文选20070301

 摘要论文题目: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建议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杨丽嫡签名:指导教师:

 杨文选( 副教授)签名:摘要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 发展农村教育对挖掘我国人力资源潜力、 推进农村转型、 解决农民分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农村教育为研究对象, 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成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策建议.文章所做的主要工作有:

 第一, 阐释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对国内外农村教育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

 第二, 对农村教育研究的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

 第三, 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考察, 并归纳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即总体水平低; 定位有偏差; 经费困难, 教育资源短缺; 师资水平低, 设备差; 管理不完善等。

 第四, 针对农村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 认为农村教育之所以发展困窘主要是由于二元经济下城市教育的影响、 农民和政府各方投入有限、 教师待遇差和教育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的。

 第五, 对农村教育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文章获得的主要结论有:

 无论是农村基础教育, 还是农村职业教育或农村成人教育, 都存在着运行、 管理、 师资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必须对症施治, 妥善解决; 农村教育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

 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教育受到城市教育的影响、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教师待遇差、 农村教育管理水平不高等;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需要从贯彻城乡平等原则、正确定位农村教育、 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农村教育管理水平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关键词:

 农村教育; 人力资本; 教育结构

 西安理工大擘硕士学位论文T IT L E :A N A L y S lS O N T H E C U R R E N T S T A T U S 0 F T H E R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IN C H I N A A N DT H EP R O P O S E D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M a jo r :

 M a r x ismT h e o r ya n did e o lo g ic a lE d u c a tio nN a m e :

 L id i Y A N GS ig n a tu r e :supervisor:

 A ss∞b把即叽№似嘲Y A N Gs。

 gnature:

 产伊蛳沙A b str a c tT h e d e v e lo p m e n to f r u r a l e d u c a tio n ish e lpf o r d e c r e a sep o p u la tio n p r e ssu r e ,e c o n o m ic a lr e f o r m in ga n dp o p u la tio n d iv e r g e n c einb a se o fd u a l e c o n o m ic stru ctu re. ne a rticle ta k e r u r a led u ca tio na so bject,th ed e m o n str a tio na n a ly se s, th en o r ma n a ly sis, 勰w ella sb o r r o w in gv a rio u sb r a n c h e c o n o m ic sth e o r ya llim p le m e n tW e r e u se d in b a se o fsu m m a r ya n d in m o d e l o th ers’a ch iev em en t丛f o u n d a tio n .111e th esish 勰a cco m p lish edth ef o llo w in g jo bm a in ly . f irstly ,g iv eth ec o n c e p tu a lim p lica tio no f r u r a led u ca tio n ; S u m m edu pth e c u r r e n t stu d ies o f r u r a l e d u c a tio nin o B rco u n tr y . S eco n d ly ,th eth esise x p la in sse v e r a l f u n d a m e n ta l th eo ries o f ru ra l ed u ca tio nstu d ie s. T h ir d ly ,it in sp e c tsc o n d itio nth e c u r r e n t r u r a l ed u ca tio nsitu a tio n ,a n din clu d es th a t th ere a r esu c hp r o b le m sin r u r a led u ca tio n :

 11他a g g reg a televel is lO W ,T ea ch erslevellO W ,th eeq u ip m en tisb a d ,th em a na g em entisn o tsu ita ble, a n dth e m e c h a n ismisn o t f lex ible a n dS O O I LF o u r th ly ,ita n a ly z e sth e r c { U K )n . s o f m r a led u ca tio na c tu a litie s, A n a ly sis p e a sa n t- w o r k e r ’ o b sta c le sin intersected la b o r m a r k e t a n d th esitu a tio n th eire c o n o m y a b ilityin f er io rto ed u ca tio n in v estm en t n e e dn e sa ; c o n str u e th ec o m p e titiv e rela tio n sh ipf o r r u r a l ed u ca tio n a n d u r b a n ed u ca tio n ’ a d v a n ced ed u ca tio n f r o mg o v ern m en tin v estm en ta n g le. F if th ly ,su g g estio n sa r cg iven:

 em phasiso n f a ired u ctio np rin cip le;situ a tio n a lin n o v a tio nsh o u ldb e inp r o g r e sstop u shth eed u ca tio nd ev elo p m en t.T h em a inco n clu sio n sth a t th ea rticleg a illsa 皑. Ik o v era ll level o f th er u r a l e d u c a tio nino u rco u n u yisr e la tiv e lylo w ; 硼"r e a so l丝o fT h e R u r a l E d u c a tio np o w e ris insu f f icient lies in :

 11他R u r a l E d u c a tio n lo ca li2:

 a tio n n o t top erm itO n th e d u a l e c o n o m ic stru ctu re. in v estm en t isin su f f icien cy ,th eco u n try sid etea ch ero v e r a ll lev el is lo w ,11kR u r a l E d u c a tio nin terio red u ca tio nm e c h a n ismis im p erf ect; S Or a ises T h eR u r a lE d u ctio nlev el n e e d s to f r o mtoim p lem en tth ecitya n d c o u n tr y sid e e q u a l p r in c ip le ,toc o n ’ e c t lo ca liz a tio n r u r a led u ca tio n ,in crea sesth e r u r a led u ctio nin v estm en t, im p ro v esth e tea ch erq u a lity ,th e o p tim iz e d m a n a g em en tm e c h a n ismv a r io u slya n dS Oo nstren g th en s.K e yw o r d s:

 R u r a l e d u c a tio n ; H u m a nc a p ita l:

 E d u c a tio nstr u c tu r eⅡ

 独创性声明秉承祖国优良道德传统和学校的严谨学风郑重申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 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的研究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文所论述的工作和成果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已致谢。本论文及其相关资料若有不实之处, 由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论文作者繇鲻a铲中月羽f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ii受应銎礁导师的指导下创作完成毕业论文。

 本人已通过论文的答辩, 并已经在西安理工大学申请博士/硕士学位。

 本人作为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 同意授权西安理工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 即:

 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研究生上交的学位论文,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2)为教学和科研目的, 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 f s馆、 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阅读、 浏览。本人学位沧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公布( 包括刊登)授权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部办理。(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 适用本授权说明)论文储躲望!鱼鸭师躲乎月 乏媚

 第一幸导论1导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存在着以农业为代表的农村传统经济部门和以工业为代表的城市现代经济部门的二元结构问题。

 两个部门之间, 无论是从生产资源和技术条件来看, 还是从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看, 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方面, 更体现在人口素质上.相对于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和从农村社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职业素质低下、政治素质也处于劣势, 这不仅对这个群体的个人进步、 职业发展乃至正当权利的维护都非常不利, 而且决定了城乡居民在事实上的社会地位的差距。现代化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 这种现象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许多人都试图寻找破解这一问题的答案。

 在研究和讨论中, 人们寻找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似乎所有的方案都在一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那就是一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 离不开农村教育的支持和发展。

 而与此同时, 农村教育本身发展的窘境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农村教育存在资金短缺、 政策不力、 地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基于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紧迫性的认识和我个人的浓厚兴趣, 分析我国农村教育现状, 并找出其症结所在, 成为本文的主要写作意图。1.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1. 1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挖掘我国人力资源潜力’我国是一个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 许多自然资源和物力资源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从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看, 这种短缺现象将日益加剧。

 因为一方面自然资源的再生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的年增量却十分巨大。

 尽管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由于人口增长的巨大惯性, 近十年来总人口仍以每年约120 0 万人的幅度增长, 目前已超过13亿,占世界人口的将近1/4 , 几乎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

 仅就现有水平下的资源消耗而言,这个数量己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强大的资源和生态压力。

 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 如果过早地导致资源耗竭, 生态环境恶化, 不仅将削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而且有些损失不可能也无法依靠外部力量挽回和弥补。

 因此, 只有结合中国现实条件, 尽早从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转变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上来, 把蕴藏在亿万人口中的潜在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和对稀缺资源的节约利用, 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组合, 才能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

 现阶段农村人口有7 68 51万之多, 占我国目前人口总数的59 . 4 7 %。

 , 如此庞大的数字有力地说明目前持续进行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换还将继续较长时间, 据专家估算, 我国将于20 50 年完成这一过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 13年总抚养比为38 . 7 7 %, 这意味着近三个劳动力抚养一个人。

 这一年将是中国历史上劳动力负担①国家统计局:

 ( 2004 中国统计年鉴), 中且统计出版牡2004 年出版.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最轻的一年。

 此前是劳动力存量最丰富的时期。

 换句话说, 中国的人口学。

 红利” 还能持续几年, 然后开始为“红利” 。

 偿还“债务” 。

 。挖掘人力资本优势, 变人口压力为动力, 赢得“人口红利” 必须要求提高劳动力素质,而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水平的必由之路, 因此, 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发展农村教育的必要性。1. 1. 2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推进农村社会转型当今农村正在承受着诸多的压力而不得不面临自身的调整和改变。

 对此, 美国政治学家J. 米格代尔认为在转型社会大部分农民是在外部的持续压力之下被迫进入外部社会的, 这些压力主要是:

 ①人口增长。

 农民本来有调节家庭规模的机制, 但死亡率下降的太快, 社会机制来不及调整和适应; ②政府税收和中间商的盘剥。

 它们迫使农民进入市场, 变卖农产品换现金; ③工业品与专业性服务进入农村, 严重的破坏了农村手工业者的收入; 《卜些农村领袖在外部社会取得成功后, 不愿意再承担保护社区的任务, 社区内部规则和组织受到破坏,农民在社区内部不能得到安全。

 在这种压力之下, 一般农民出现家庭预算危机, 从而不得不寻求摆脱危机的办法。

 。

 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

 。

 计划经济时代, 农民在国家控制的市场上通过‘剪刀差’ 向国家贡献了上千亿的资金。

 在改革开放时代, 农民又在土地要素市场上向城市部门贡献了数万亿的积累” o , 这种政策上有意识的倾斜于城市的发展和工业的壮大的做法, 使得农村的组织弱化。

 表现在政府基层组织的无力和农村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制度的同时没落。

 市场经济使得劳动力要素更加自由流动, 村民的观念也随之更新, 对政治权力的崇拜转向物质诱惑的敏感。

 而农村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制度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重要而独特的现象之一, 它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隐性制度原因@ , 这一纽带一旦断裂, 势必引起农村社会的变化, 如何引导这种变化, 是不容回避的时代挑战。农村的这种变化正在受到极大的重视,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为专章来论述, 而提出的措施直接与振兴农村教育有关。

 文件提出:

 。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

 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 可见, 建设新型农村, 必然要求用先进的观念来充实农村社会文化——这种文化既要尊重中国农村的客观条件和历史传统, 又要与城市化、 工业化的时代主题相融合, 因此它的形成离不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通过改善个体农民的知识结构和农民群体的文化氛围来改造农村社会文化。

 这种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不同于传统农村文化的现代内涵, 其作用是促使农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逐步适应市场体系, 并成为其有机的组①即人口扶养比最低时期的人口净收益.②高书国, 杨晓明: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报告,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 0 4 年, 第36 页.@ 党国英:

 ‘农村改革攻坚),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 0 4 年. 第6 页.④党国英:

 ‘农村改革攻坚》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 0 4 年, 第8 页.⑤党国英:

 ‘农村改革攻坚',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杜20 0 4 年, 第ll页.2

 第一章孚论成部分, 而不是游离其外。,1. 1. 3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解决农民分流问题社会学认为:

 有两种资源非常重要, 即组织资产( o rg a n iza tio n a la sses)和资格认定性技能( cred en tia lcdsk ills)。

 组织资产是占用和调配剩余资源的能力, 是经由科层等级自上而下分配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组织资产的分配取代了财产的位置, 成为剩余分配的主要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组织资产的运作方式类似于财产, 但同时也从属于财产。

 这时, 高级经理人员, 企业家和所有者占用了大部分组织资产, 而这些组织资产又通过科层制等级往下分配的。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 以上两种形式是并存的。

 在组织资产的占有上, 绝大多数农民由于处于科层制的最下层, 同时经济地位, 文化水平也都处于最低的层次,因此可以说:

 他们是组织资产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但又是拥有组织资产最贫乏的群体。基于对组织资产和认定性技能概念的认识, 就有这样的结论:

 现代社会中人的职业是一个人占据的最重要的社会位置, 收入和声望水平都受到职业的深刻影响。

 而城乡差别就是以生活地域和职业的不同作为主要特征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 农业人口向城市转化的过程, 不仅需要从制度上给农民以平等的待遇和权利, 更需要给农民创造改善他们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内部条件。不同层次、 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培训为农民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使他们更加具备主动性而与时代主题契合, 农村教育为农民分流打好了智力和观念的基础, 使得分流出去和继续留存于农业的人口都有了提高收入的可能。而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构成主要群体, 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是改革攻坚的重要内容, 这个问题解决好了, 三农问题就会因为主体性因素的妥善处理而更加容易解决。1. 2国内外农村教育研究概述农村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它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农村教育问题也是一个世纪性的话题,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 发展农村教育有助于全面、 均衡发展民族经济, 破解发展中国家遇到的城乡二元结构难题.1. 2. 1国外农村教育研究概述a .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的农村“成人扫盲” 理论保罗. 弗莱雷认为回:

 ①扫盲是有巨大的民主意义的, 它对帮助农民学会应用选举权实现自己的政治民主权力从而最终融入现代生活有很大意义。

 ...

篇九: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育·教研 4/2015当前农村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姜彦红 夏长富(乾安县道字乡中学,吉林 松原 131400)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的加快了。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学生到附近城镇的上学,富裕家庭的迁往城市,等等,都在促使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村庄不断萎缩,直至消失。但由此引发的种种现象却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尤其是当今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的教育现状,实在令人堪忧。一、农村在校生数锐减,农村教育举步维艰当前,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校的在校生数锐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广大农民在国家惠农政策和人口政策的激励下,生活日渐富庶起来,而富庶起来的农村家庭为了使仅有的一个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城镇读书,这是现在农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进城打工早已不是新鲜事,它已成为城市化进城中的一股主要力量,这一部分孩子跟随父母融进城市,也是造成一些农村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的一个原因。第三,农村教育本就落后,在校生锐减后生均公用经费投入减少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从而导致更多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求学,形成恶性循环。以某乡为例,现有行政村 18个,一个中心校,5个分校,每个分校有在校生仅仅三十几名。中心校也不过 200名。而本乡初中的在校生就更是少的可怜,三个年级不足百人。超过二分之一的农村学生从上学开始就分期分批涌入县城读书。导致本乡初中的办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样的状况在我县广大农村相当普遍,能在本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寥寥无几。二、大量学生涌入县城学校,造成城市学校教育负担过重首先,农村学生进城读书直接导致了城镇学校人数严重超编,大班额现象较为普遍,所有班级人数都严重超编。小学出现了班级人数的 80多人为正常现象,初中同样如此。其次,超级大班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学生学习环境恶化,冬天教室空气污浊,夏天热得受不了。每个学生横着的空间只有 50厘米,写字时如果不把手臂直放进去,就没法写字。学生离黑板近者一米,远者达七米,对视力的损害极大。教学管理也出现诸多困难。再次,骤然增多的工作量加大了城镇教师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据笔者了解,某中学的知名教师竟然一人身兼两个班的班主任,其个人能力令人佩服的同时也对他的健康状况和工作质量而担忧。三、进城学生要面对较大的心理落差随着城市的扩展,民办学校的兴起、公办学校的扩招,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能够进城读书。孩子带着美好的理想来到城里,生活环境发上来骤然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是色彩斑斓的变化,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城里的学生由于从小接受比较好的教育,各种能力远远超过来自农村的学生。例如在班级活动中,城里的学生多才多艺,始终处于主角地位。农村的学生则自信心不足,对周围一切望而却步,有较大的心理落差。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压抑着这些独生子女的心理。其次,贫富差距的悬殊加强了这种心理弱势。以城镇学校有限的师资力量,面对严重超标的学生群体,是否能够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辅导,避免童年、少年时期心理阴影的产生实在是一个但有的问题。四、农村孩子进城并不一定就能“学好”送进城里读书的孩子由于海处于成长的年龄,更加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呵护。家长把孩子送进城之后,学校除了完成上课时间对孩子的教育外,课外时间对孩子完全进入到了自由状态。这种“自由”是要不得到。由于孩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制力差,抵不住外界社会的诱惑,加之现在社会出现的一些非正当场所较多,孩子“学坏”的机会也较大。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孩子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入泡网吧、抽烟、喝酒早恋等等。我所熟知的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经托人也“挤”到了城镇就读。在学校没有住宿条件下,于校外租了一间房子居住。由于课余时间经常处于自由状态,逐渐的失去了自我控制,有一名优秀的学生堕化成时常出入不正当场所、抛弃了学业的“坏”学生。家长的希望让这些孩子变成了失望。这类现象在“挤”进城市读书的学生身上已屡见不鲜。这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是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学习质量下降,家长让孩子打道回府,一方面是一些学生染上恶习越陷越深。这种教育途径令培养下一代的家长们深感无奈。正如春天的播种并不一定能预约秋天的收获一样,事情的结果并未如家长们所愿。这种盲目进城择校读书的现象,既影响了农村学校的生源、教师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家长的盲目跟风、城乡教育投入的巨大差距、教育管理部门布局调控的不尽合理等等。要切实改变这一现象更是一个全方位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协同合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农村孩子不必再背井离乡挤进城镇去分一杯残羹,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教师、领导都应该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管理20

篇十: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摘 要: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目前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普及义务教育正在全面展开,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但是农村教育又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教育投资体制不健全,税费改革给现存的农村教育投资格局以重大冲击,缺乏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形势严峻,急需从理顺投资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观念方面予以综合治理。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研究;改革对策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从 20 世纪 80年代初到 90 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 90 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

  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多年来的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却是各地不争的事实,致使有的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突出。

  1.财政体制的调整影响农村教育的体制基础,教育基础薄弱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改变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1998 年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改变为 52∶48,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日渐困难,而教育成本由于教师工资和物价的上升而提高。许多贫困地区的县乡全部财政收入还不够发放教师工资;在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权一度下放到乡政府后,由于乡级财政中的大部分是用于支付教师工资的,容易被挪用,这样就连续出现了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2000 年全国拖欠教师工资曾达到 180亿元。有的地区拖欠达半年以上,农村教育面临着经费短缺的严重困难,陷入了空前的危机。这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紧迫问题。

  2.农村税费改革给现存的农村教育投资格局以重大冲击

  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消农业税。这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和保证农村的社会稳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税费改革中同时也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大幅度减少了农村教育经费。税费改革之前的 1999 年,全国收取的农村教育费附加是 162.45 亿元,地方教育费附加是 23.54 亿元,农村教育集资为 34.2 亿元。在农村,教育费附加一般是用于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

 (二)办学意识滞后

 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新课程标准也推行了 5 年,但看现今农村教育课堂,却涛声依旧。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教育目标错位。有调查表明,80%的老教师认为新课改与他们无关,50%的中年教师认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样能对付新课程教材,或者认为这是青年教师的任务和职责,即使是年轻教师也认为实施新课改比较费时费力而不易于取得显著成绩。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依然把成才和考高分等同看待,把能升入高一级重点学校作为评定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学目标多定位为好操作的知识技能类,教法多为简单的分析讲解类,追求结果忽视过程成为必然,新课改成了装门面的招牌,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成为空头口号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

  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 40 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学校,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学校中专生、高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科研能力差。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在农村学校,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与学校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些落后的学校,由于校长管理能力太差,学校照搬照套制定一些管理办法、措施、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在用人策略上任人唯亲,在激励机制上不舍得花钱,在评价制度上不切实际。凡事一刀切,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同享受。结果,把学校弄的一片混乱。

  (五)学生流失非常普遍

  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让孩子去学手艺挣钱。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

  二、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从优化培训机制与途径入手,帮助在职农村小学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健全农村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制。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

  2.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分段考试,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

 3.全面开通、不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比如,保定的望都县一直努力推行远程教育工程,将多家资源为我所用,开阔了教师眼界,方便了教学,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发展。

  4.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

  5.从短期着眼,提倡农村小学中条件好的与薄弱的学校之间,相互异地兼课或代课,以达到以强扶弱,共同提高。

  6.加大教师考评力度,激发教师们的竞争意识,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对好的要给荣誉给待遇,对确实差的要教育要激励,并通过再次培训上岗等手段,提高其从教素质。

 7.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和校长素质。首先应采取特殊措施,遏制农村教师外流的势头。对长期献身农村教育的教师,应在工资、福利、政治待遇上给以优惠。教师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聘选、校长选拔任用,均必须有相应年限的乡村学校教育的实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

 (二)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农村教育健康快步发展,更新意识是关键。从上到下,从地方行政领导,到具体学校校长教师,到家长学生,都要先从思想上过关,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为此,我们要做到: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比如,现在我们教育上每年都要进行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就很好地起到了这个作用。二是学校通过办家长协会或教育听证会等方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沟通,以形成教育共识,合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三)建构农村教育保障机制 1.“一费制”的实施 “一费制”的实施,规范了学校收费,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同时也限制了学校收入渠道,使政府投入成了农村教育税费投入的主渠道。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以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现在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加大了行动力度,有 5%的学生已经受益。

  2.“两免一补”的实施

  2003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这一措施对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农村基础教育管理在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时,还应区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对西部各省、县的人均财政进行定量分析,划出义务教育投入以县为主、以省为主、以国家为主三个层次。同时注意发挥乡级政府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作用,以扩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并且建立和完善教育资金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克服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挪用的现象。

  4.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村教育中的特殊问题,建立农村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逐步免除杂费,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通过给学校划拨少量土地或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勤工俭学并改善生活,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降低初中生的辍学率,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动员和资助贫困家庭农民子女入学。

 (四)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的相对滞后与人才资源的匮乏。因此,要转变观念,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在国家重视的同时,自身应摆正教育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在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的认识,促使农村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使每个农村青少年及公民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人尽其才,才为国所用。不能把发展的重点仅仅停留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而应放在开发人力资源、发挥人才作用上;自觉克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眼前轻长远的错误观念,促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

  1.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包括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最好能通过政府拨款、城市支援、银行贷款和社会捐助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逐步增加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且不断探索与丰富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把重点放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意识,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接受现代文明,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扩展视野,促进人的现代化,进而推进教育现代化 2.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3.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以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西部农村脱贫致富、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服务,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六)采取应急措施,缓解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困难

 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国家财政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完善势必要经历一段发展过程,而目前农村教育的经费短缺不可能等新体制完善之后才解决,这就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主要包括:加大中央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乡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管理和投资作用。当然,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也是增加教育投入,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途径。

 (七)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这是弥补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达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按照教育部“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今后五年时间内,农村初中将基本配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配备数字电视教学收视系统,农村小学教学点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光盘资源,并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系统运行管理和经费保障机制。在这当中,特别要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当前尤其要抓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培训工作,使农村...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10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