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7篇

时间:2022-10-07 18:35:05 来源:文池范文网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7篇《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剧作通过窦娥的悲剧反映了元代的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7篇,供大家参考。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7篇

篇一:《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浅谈《窦娥冤》 的悲剧意义

  元代杂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 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剧作通过窦娥的悲剧反映了元代的黑暗, 是元代社会残酷的民族压迫的一面镜子, 酣畅淋漓地揭示了元代社会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作品设置情节, 塑造一系列典型形象, 把各种矛盾组织在一个剧本之中,制造出强烈的悲剧气氛, 深化了 作品主题。

 一、

 个人的命运悲剧

  窦娥原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普通妇女, 却有着和其他人的与众不同。

 她在小的时候就在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下被卖给蔡婆当童养媳, 这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 随着赛卢医的阴谋害命, 张驴儿父子的恃强霸占以及桃杌太守的严刑逼供, 草菅人命, 一步步把窦娥推向了悲剧的结局, 也进一步突出了 窦娥善良而坚强的性格。

 同时, 窦娥也是封建社会里“孝女”和“节妇” 的典型。

 三岁丧母, 七岁被卖, 十七岁丈夫早夭, 这种种不幸已将她折磨得身心惧伤。

 她将这一切归之与命运, 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守节尽孝。

 蔡婆婆引狼入室, 把乘人之危而心怀邪念的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带到家中, 并说将窦娥嫁给张驴儿时, 虽坚决不同意, 但也没忤逆长辈, 暂且忍下。

 但她劝婆婆“贞心自守” , 自己也严守妇道, 对欲行非礼的张驴儿坚决予以拒绝。

 在公堂上押千般打拷, 万种凌逼, 一杖下, 一道血, 一层皮” , 三次昏死, 仍不屈服. 庸官桃杌要拷打婆婆, 窦娥不愿让婆婆受此酷刑, 才不得不屈招投毒是自己所为. 她宁愿自己受污蒙受不白之冤, 也不愿让婆婆受皮肉之苦。

 以及后来赴刑途中求情和向婆婆交代后事两个细节, 反映了窦娥的孝顺发自内心, 催人泪下。

 但在豪强横行, 地痞无赖逞凶, 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的黑暗现实中, 窦娥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竟成为她不得不含冤受屈的主观因素。

 二、

 整个的社会悲剧悲剧

  淳朴善良的窦娥面对着恼羞成怒的, 倒打一耙的张驴儿, 出于对王法“明如镜, 清如水”的信任, 对封建官吏公正执法的信任, 对封建官吏的盲目信任, 毅然决然与张驴儿对簿公堂。

 这一选择反倒成了窦娥冤死法场的客观因素。

 庸官酷吏在“亲儿子不可能毒死亲爹”这一貌似公允的前提下认定投毒者必非张驴儿所为, 剩下的只能是对窦娥的严刑逼供。

 ,窦娥的美好愿望立即被现实所击碎, 。

 相信王法, 相信官府, 相信官吏, 结果却为官吏依照王法定为死罪。

 另外, 官吏贪赃枉法是元代公案戏的基本模式。

 在此剧中, 楚州太守却是在并未受贿的情况下错判了窦娥的死刑, 这也在较高的层次上向人们揭示:

 由于司法吏治的腐败, 官民的根本对立, 庸官酷吏尽管位受贿, 也不可能公平执法。

 这显然不是个别官员的个人品质问题, 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问题。

 如此黑暗社会, 冤屈如何昭血? 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言: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三年亢旱, 这接二连三“感天动地” 的誓言正是对封建制度与民为敌, 残民以逞的罪恶的强烈控诉。

 窦娥希望人们能够了解她的冤屈, 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够得到上天的反应, 更希望冤屈得以申张. , 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

 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吏每无心正法, 使百姓有口难言” 的严酷现实, 它既是窦娥个人的悲剧, 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三、

 传统道德和官方提倡的程朱理学

 窦娥, 一位勤劳善良, 孝顺贤惠的劳动妇女, 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 是被这个社会所培养的孝女贞妇, 却为这个提倡孝道贞节的社会吞噬, 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在[端正好]和[滚绣球]中叱天骂地的唱词蕴涵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也极大的强化了 这部剧作的悲剧气味。

 总之, 《窦娥冤》 剧的悲剧并非偶然, 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它把复杂的社会生活, 社会矛盾结合起来, 教为全面地反应社会现实,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NW&3bktBKS! +8gpxG PX(4dluCLU$19iqzHQY) 6env EMV%2bjsAJR# -7goxFOW*3ck tCKT!08hpyHP Y(5dmu DMU%1a irzIQZ-6fnwENV&3bksBJS#+ 8gpxG OX*4clu CLT$09hqzHQY) 5emvgoxFOX* 4cltC KT$09hq yHPY) 5emvDMU%1ajrAIRZ-6f owFNW& 3bktBK S!+8gpxGPX(4dluCLU$19iqz HQZ) 6envEMV% 2bjsAJR#-7g o xFOW*3cktCKT !08hp yHPY(5d muDMU%1airzI QZ-6fnwENV&3 bksBJS#+8gpx GOX*4cluCLT$09hqzHQY) 5em vEMV% 2ajrAIR #-7fowFNW*3M U%2ajrAIRZ-7 fowFN W&3bktB KS! +8gpyGPX(4dluDLU$19iq zHQZ)6envEMV &2bjsAJR#+7goxFOW*3cltCK T!08h qyHPY(5 dmvDMU%1airzIRZ-6fnwENW& 3bksB JS#+8gp xGOX*4 dluCLT$09iqzHQY) 5 emvEMxGOX*4c ltCLT$09hqyHQY) 5emvDMU%2 ajrAIR Z-7fow FNW&3cktBKS!+8gpyGPX(4dl uDLU$19iqzHQ Z) 6envEMV&2bjsAJR#+7goxF OW*3cltCKT! 0 8hqyHPY(5dmvDMU%1airzIRZ -6fnwEN W&3bk sBJS! +8gpxGO X *4dluCLT$09 iqzHQY)5emvE ktBKS!+8hpyG P X(4dmuDLU$1 9iqzIQZ ) 6env ENV&2bjsAJR# + 7goxFOW*4cl tCKT!09hqyHP Y(5dmvDMU%1airAIRZ-6fnwF NW&3bk sBJS!+ 8gpxGOX(4dluCLT$19iqzHQY ) 5envE MV%2aj sAJR#-7fowFOW*3cktBKT! 08 hpyGPY( 5dmuD LU$1a&3cktBKS! +8hpyGPX(4 dmuDLU$19iqz IQZ) 6envENV&2bjsAJS#+7go xFOW*4cltCKT !09hqyHPY(5dmvDMU%1airAI RZ-6fnwFNW&3bksBJS!+8gp x GOX(4dluCLT $19iqzH QY) 5e nvEMV%2ajsAJ R #-7foxFOW*3 cktBKT!08hpy GPY(NV&2bjsA JS#+7goxFOX* 4cltCKT$09hq yHPY(5emvDMU %1ajrAIRZ-6f nwFNW&3bksBK S! +8gpxGPX(4 dluCLT$19iqz HQY) 6env EMV% 2bjsAJR#-7fo x FOW*3cktCKT !08hpyH PY(5d muDLU%1airzI Q Z-6fnwENV&3 bksBJqyHPY) 5 emvDMU%2ajrA IR Z-6fowFNW& 3bktBKS!+8gp xGPX(4dluCLU $19iqzHQZ) 6e nvEMV%2bjsAJ R#-7goxFOW*3 cltCKT! 08hpy HPY(5dm uDMU% 1airzIRZ-6fn w ENV&3bksBJS #+8gpxG OX*4d lqzHQY) 6envE M V%2bjsAJR#- 7goxFOW *3ckt CKT!08hpyHPY (5dmuDLU%1ai rzIQZ-6fnwEN V&3bksBJS#+7 g pxGOX *4cluCLrAIRZ- 6fow FNW&3bktBKS! +8gpyGPX(4dl uCLU$19iqzHQ Z) 6envEMV&2b jsAJR#-7gIR# -7fowFNW *3ck tBKS!+8hpyGP X(4dmuDLU$19 irzIQZ) 6envE NV&2bjsAJS#+ 7g oxFOX*4clt CKTzIRZ- 6fnw ENW&3bksBJS# +8gpxGOX*4dl uCLT$09iqzHQ Y) 5emvEMV%2a jr AJR#-7fowFNWfnw FNW&3bk sBKS!+8gpxGOX(4dluCLT$19 iqzHQY) 6envE MV%2ajsAJR#-7foxFOW*3ckt CKT! 08hpyGPY (5dm7fowFNW * 3cktBKS!08hp yGPX( 4dmuDLU $19irzIQZ) 6e nvENV&2vEMV% 2ajsA JR#-7fo xFOW*3cktBK T !08hpyGPY(5d muDLU $1airzI QZ) 6fnwENV&2 bksBJS#+7gox GOX*4 cltCLT$ 09hqyHQY) 5em vDMUBKS!+8gp xGPX( 4dluCLT $19iLT$09hq y HQY) 5emvDMU% 2ajrA IRZ-7fo wFNW&3cktBKS!+8gpyGPX(4d luDLU $19iqzI QZ) 6envEMV&2bjsAJR#+7gox FOW*4 cltCKT! 08hqyHPY(5dmvDMU%&2bjsAJ R#+7g oxFOW*4 cltCKT!08hqyHPY(5dmvDMU% 1airAIRZ-6fn wENW&3bksBJS!+8gpxGOX*4d luCLT $09iqzH QY) 5en vEMV%2ajrAJR#-7fo wZ-6fowFNW&3 bks9iqzHQY) 5envEMV%2ajsA JR#-7f owFOW* 3cktBKT!08hpyGPX(5dmuDLU $1airzIQZ) 6f nwENV&2bjsBJS#+7goxGOX*4 cltW*3cktCKT !08hpyHPY(5dmuDMU%1airzI QZ-6fnwENV&3 bksBJS#+8$1airzIQZ) 6enwE NV&2bjsBJS#+ 7goxFOX*4cltCKT$09hqyHPY hpyHPY (5dmuD LU%1airzIQZ-6fnwENV&2bks BJS#+7gpxGOX *4cluCLT$09hqyHQY) 5emvDM V%2ajr AIR#-7 fowFNW&3U$19iqzHQ9hqzHQY ) 5emvD MV%2aj rAIR#-7fowFNW&3cktBKS! +8 hpyGPX( 4dmuD LU$19iqzIQZ) 6envENV&2bjs AJS#+7g oxFOW *4cltC*3cktBKTzIQZ) 6envE NV&2bjsAJS#+ 7goxFOW*4clt C KT! 09hqyHPY (5emvDMU%1airAIRZ-6fnwF N W&3bksBKS! + 8gpxG+7g oxGO X*4cltCLT$09 h qyHPY) 5emvD MU%2ajrA IRZ- 7fowFNW&3bkt B KS!+8g) 6env EMV%2ajsAJR# -7foxFOW*3ck NW&3bktBKS!+ 8gpyGPX( 4dlu DLU$19iqzHQZ )6envEMV&2bj sAJR#+7g oxFO W*3cltCKT!08 h qyHPY(5dmuD MU%16fow FNW& 3bktBKS!+8gp x GPX(4dluCLU $19iqzHQZ) 6e nvEMV%2bjsAJ R #-7goxFOW*3 cltCKT! 08hpy HPY(5dCKT$09 hq yHPY(5emvD MU%1ajrA IRZ- 6fnwFNW&3bks B KS! +8gpxGPX (RZ-6fn wENV& 3bksBJS#+8gp x GOX*oxFOW*4 cltCKT!09hqy HPY(5emvDMU% 1airAIRZ-6fn wFNW&3bksBKS !+8gpxGOX(4d luCLT$19iqzH QYhqyHP Y) 5e& 3bksBKS!+8gp x GOX(4 dluCLT$19iqzH QY) 6 envEMV%2ajsA JR #-7foxFOW* 3cktCKT!08BK S!+8gpyGPX(4 dluDLU$19iqz HQZ) 6envE MV& 2bjsAJR#+7go xFO W*3cltCKT !08hqyHnw ENV &2bkMV&2bjsA JR# +7goxFOW* 3cltCKT!08hq yHPY(5dmvDMU %1a irzIRZ-6f nwENW&3bksBJ S#+8gpxG+7go xF OX*4cltair zIRZ-6fnwENW&3bksBJS!+ 8gpxGOX*4dluCLT$09iqzHQY ) 5envEMV%2aj MU%1ajrAIRZ-6fowFNW&3bks BKS! + 8gpxGPX (4dluCLT$19i qzHQY) 6envEM V%2bjsAJR#-7 fltCKT!09hq y HPY(5emvDMU% 1airA IRZ-6fn wFNW&3bksBKS!+8gpxGOX(4d luCLT $19iqzH (4dluDLU$19iqzIQZ) 6envEN V&2bjsAJR#+7 goxFOW*QY) 6envEMV%2ajsAJ R#-7f oxFOWfo wFNW&3bktBKS! +8gpyGPX(4d luDLU$19iqzH QZ) 6envEMV&2bjsAJR#+7gox FOW*3clJS#+7 goxGOX*4cltenvEMV&2bjsAJ R#+7go xFOW*3 cltCKT! 08hqyHPY(5dmvDMU% 1aiLU$19irzI QZ) 6enwENV&2bjsAJS#+7gox FOX*4cltCKT$ 09hqyHPY(5emvDMU%1ajrsBJ S#+7goxFOX*4 cltCKT $09hqy HPY(5emvDMU %1ajrAIRZ-6f owFNW&3bksBKS!+09hqyHPY) 5emvDM U%1ajr AIRZ-6fowFNW & 3bksBKS! +8g pxGPX(4 dluCL U$19iqz$09hq yHQY) 5emvDMV %2ajrAIRZ-7f owFNW&3cktBKS!+8hpyGPX(4 dluDLU$19ijr AIR#-7fowFNW & 3cktBKS!+8h pyGPX(4 dmuDL U$19iqzIQZ) 6 envENV&2bjsA %2ajrAJ R#-7f owFOW*3cktBKS! 08hpyGPX(5 dmuDLU $1airz IQZ) 6en8gpyGPXgpxGOX*4dl uCLT$09hqzHQ Y) 5emvEMV%2ajrAJR#-7fowF NW*3ck tBKS!0 8hpOW*3cktCKT!08hpyHPY(5 dmuDLU %1airz IQZ-6f08hpyG P X(5dmuDLU$1 9irT$19iqzHQ Y) 6envEMV%2a jsAJR#-7foxF OW*3ck tCKT!0 8hpyGPY(5dmuDLMV%2bjsAJR #-7foxFOW*3cktCKT!08hpy H PY(5dmuDLU% 1airzIQZ -6X* 4xFOW*3cktCK T !08hpyHPY(5 dmuDLU%1airz IQZ-6fnwENV& 3bksBJS#+7gl uCLT$19iqzHQ Y) 6envEMV%2a jsAJR#-7foxF OW*3cktCKT! 0 8hpyGPY(ltCK T !08hqyHPY(5 dmvDMU% 1airA IRZ-6fnwENW& 3bksBJS!+8gp xGOX$19iqzHQ Z) 6envEMV&2b jsAJR#+7goxF OW*3cltCKT!0 8hqyHPY(5dmP X (4dmuDLU$19 irzIQZ)6enwE NV&2bjsAJS#+ 7goxFOX*4clt CKT$099irzIQ Z) 6enwENV&2b jsAJS#+7goxF OX*4cltCKT$0 9hqyHPY(5emv Y (5dmuDLU%1a irzIQZ)6fnwE NV&2bksBJS#+ 7gpxGOX*4clt CLT$09a irzIQ Z) 6fnwENV&2b ksBJS#+7gpxG OX*4cltCLT$0 9hqyHQY) 5emP Y (5dmu DMU%1airzIRZ- 6fnw ENW&3bksBJS# +8gpxGOX*4dl uCLTU%1a irzI RZ-6fnwENW&3 bk sBJS#+8gpx GOX*4dluC LT$ 09iqzHQYhqyH PY( 5emvDksBJ S!+8gpxGO X*4 dluCLT$09iqz HQ

篇二:《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剧之家》2016年第 og(上 )期 总第 231期 浅谈 《窦娥冤》的悲剧性 娄红岩 (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 】关汉卿的 《窦娥冤 》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窦娥冤》讲述 了身世凄惨的 窦娥被无赖张驴儿诬告,被贪官错判问斩的冤案,剧中女主人公窦娥的悲剧命运,具有极强的震撼力。

 【关键词 】《窦娥冤》;窦娥;悲剧性 中图分类号:J8O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447-01 关汉卿生活的元代 ,民族 矛盾激 化 ,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

 贪官污吏横行 ,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 中。关汉卿在这样的 社会 背景下 创作 了一 系列 的杂剧作 品 ,揭露 了在 元蒙统 治 下 ,封建社会的混乱和残酷现实 。其 中, 《窦娥冤 》是最具 典型性 的作 品,被奉为元杂剧 四大悲剧之首 。

 窦娥善 良敦厚 、刚强贞烈 ,却一生凄苦无依 。她三岁亡 了母亲 ,七岁时父亲窦天章要进京赶考 ,无力偿还高利贷 ,

 遂将她抵押 给蔡 婆婆作童养媳 。十七岁窦娥与蔡婆婆儿子成 亲 ,不足二年 ,丈夫 害弱症死去 ,婆媳两代寡妇相守过 日。

 窦娥在丈夫亡故后 ,秉承一女不嫁二夫 的封建教条 ,一心侍 奉婆婆。但独守空房的日子是难熬的,窦娥 “长则是急煎煎 按不住 意中焦 ,闷沉沉展不彻 眉尖皱 ,越觉 的情 怀冗冗 ,心 绪悠悠 ” ,感 叹命运 凄苦 ,忧愁无尽 头。窦娥认 为此 生的灾 祸 源于前世 烧香 不到头 ,盼望 通过今世 的苦 修换 取来 世的平 安 顺遂。孤独 、寂寞 、心酸 、苦痛 ,这是封建社 会中的寡妇 注定了的命 运 ,窦娥的不幸是千千万万人的不幸 。她的愿望 很简单,悉心侍候婆婆,然后度过自己残缺的余生。饱受苦 痛的窦娥没有料到 ,即使 这样的心愿竟也是奢想 ,更大的祸 患还在后面 。

 蔡婆婆 向赛卢医讨要高利贷 ,赛卢医起 了歹心要勒死蔡 婆婆 ,这时张驴儿父子救下蔡婆婆 ,并威胁她要让婆媳两人 分别嫁给张驴儿父子二人 。蔡婆婆半推半就 ,窦娥先是劝婆 婆 “你 如今 六旬 左右 ,可不道到 中年万事休 ,旧恩爱一 笔勾 ,

 新夫妻两意投 ,枉教人笑破 口”,后来看婆婆心意 已决 ,便 告诉婆婆 “你要招你 自招 ,我并然不要女婿 ”。蔡婆让张驴 儿父子住在家里 ,窦娥仍 旧不肯 随顺张驴儿 。

 张驴儿为霸 占窦娥 ,看到蔡婆生病便 向赛卢 医买毒药要 毒死蔡婆婆 ,逼迫窦娥委 身于他 。不料蔡婆 打呕,将有毒药 的羊肚儿 汤让 予张 驴儿父 亲喝下 ,张驴 儿父亲 因此 丢 了性 命 。张驴儿 问他官休还是私休 ,其实他想通过私休 占有窦娥 。

 窦娥严词拒 绝张驴儿 ,并 相信 官府 执法 公正 ,自有公 道 ,情 愿 和他 见官。张驴儿恼羞成怒 ,诬 告窦娥杀人 ,楚州太守桃 杌是个 “做 官胜别人 ,告状来 的要金银 ;若 是上 司当刷卷 ,

 在 家推病不 出门”的贪财昏庸 之徒 ,他 说 :

 “人 是贱 虫 ,不 打不招 ” ,将 窦娥打得皮 开肉绽 ,魄散魂飞 :

 “恰 消停 ,才 苏 醒 ,又 昏迷。捱千般打拷 ,万种凌逼 ,一仗下 ,一道血 ,

 一层皮 ”。窦娥仍不屈服 ,但 是当桃杌提出要打蔡婆时 ,窦 娥 为保 护婆婆免受毒打 ,忍受着屈辱和不公 ,招认 自己杀了 人 ,被判死刑 。祷杌作为一方父母官 ,竟然敲诈勒索 、欺上 瞒下 、昏聩愚昧至此。剧 中有 “衙门 自古 向南开 ,就中无个 不冤哉” ,由此可见当时元朝官吏的残暴腐朽 ,这是窦娥人 生悲剧的社会根源 。在被押赴刑场时 ,窦娥怕在前街披枷带 ·44· 锁被婆婆撞见 ,让婆婆伤心 ,央求刽子手绕道后街走 。这样 一个善 良温存 、贤德孝顺 的贞 洁烈女 ,成为黑 暗的封建社会 牺牲 品,不 由得不让人 唏嘘 。

 窦娥负屈衔冤 ,官府 的贪赃枉法 、草菅人命粉碎 了她对 现实 的一切幻想 ,她对一 向以为公正无私 的天地鬼 神也 进行 了控诉 :

 “为善 的受贫穷更命短 ,’ 造 恶的享富贵又延年 。天 地也 ,做 得个 怕硬 欺软 ,却 原来 也这般顺 水推船。地也 ,你 不分 好歹何为地?天也 ,你 错堪贤愚枉做天 !”被行刑之时 窦娥 发下三桩誓愿 :血溅 白练 、六月降雪 、大旱三年 。

 “耍 孩儿 ” :我不要半 星热血红尘洒 ,都 只在八尺旗枪 素练悬 !等他 四下里皆瞧见 ,这就是 咱苌 弘化碧 ,望帝 啼鹃。

 “二煞” :若 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 ,定要感得六出冰花 滚似锦 ,免得我尸骸现 !

 “一煞” :你倒是天公不可期 ,人心不可怜 ,不知皇天 也肯从人愿 。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 ,也只为东海 曾经孝妇 怨 ;如今轮到你 山阳县 !这都是 :官吏每无心正法 ,使百姓 有 口难言 。

 血溅 白练 ,表现 出窦娥有和苌弘 、望帝杜宇一样 的冲天 冤气 ;六月降雪 ,这本是不可能 出现 的天象 ,因了窦娥 的冤 屈上天也会现 出凄然变色;大旱三年 ,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 , 她希望借助天地力量来惩治人 间的邪恶与不公 。窦娥 的三桩 誓愿都得 到了应验 ,另一方面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一举及第 , 做 了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 。窦娥死去后冤魂不散 ,引导 父亲 发现 自己的冤 案 ,最后窦娥沉冤 昭雪 ,张驴儿 、赛 卢医 、楚 州太守分别受 到应有 的惩罚 。

 鲁迅将悲剧定 义为 “悲剧将人生 的有价值 的东西毁 灭给 人看 ”。虽然最后窦娥 的冤案被平反 ,但她在短暂的一生 中, 势单 力薄 、孤立无援 、受尽磨难 ,作为正义 、真善美 的化身 , 窦娥 的苦难和死亡正是最具 悲剧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

 [1】关汉卿 .窦娥冤 【M】.北京:中华书局 ,2016.

 【2】袁行 霈 .中国文学 史 [M】.北京 :高等教 育 出版 社 ,

 2005. [3】鲁迅 .鲁迅全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4】林化 杰,孙宗欣 .略论 窦娥形 象的悲剧 价值 【¨¨临沂 师专 学报 ,1997(4).

 作者简介:

 娄红岩(1985一),女 ,文 学硕士 ,研 究方向:古代 文学(元 明清 )。

篇三:《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         [ 1]张岱. 张岱诗 文集,夏成淳点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9 1。  @ @       [ 2]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 9 。    @ @     [ 3]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南京:

 江苏古籍出 版社,199 9 。譬南大学文学院《窦娥冤》悲剧价值探析蔡朔冰        摘要: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之作, 它通过揭露社会现实、 塑造震撼人心的悲剧形象、 安排尖锐的矛盾冲突等方面体现《窦娥冤》的悲剧性, 对黑暗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赋予窦娥这一形象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关汉卿;窦娥;悲剧价值

 @ @         [ 1]杨艾明 ,浅论 《窦娥冤》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 J],新课程研究, 2 00 7 ( 9 )。    @ @     [ 2]汤雪.直面惨淡的人生——谈 《窦娥冤》的悲剧性[ 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 0 10 ( 3)。      @ @   [ 3]孙春艳,《窦娥冤》悲剧价值新探[ J], 库坊师范学院学报,20 0 7( 8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篇四:《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文化产业论坛浅析《窦娥冤》的悲剧性宋燕红(卡巴斯基技术开发(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公案剧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首。1 悲剧性质的界定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学特征,要比体现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王国维说: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对于“悲剧”的定义,我认为最具权威性和经典性的,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观点。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②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③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窦娥并有没什么宏伟的人生目标,她只是提出了能够生存下去的最起码的要求。这种要求却代表了水深火热中的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在元代,乃至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窦娥之死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价值,而不仅仅是人生悲剧。《窦娥冤》不仅是窦娥一个人的悲剧,因为死不仅是死者的不幸。窦天章虽然官运亨通却永远失去了唯一的女儿;蔡婆婆以后的生活凄苦无助可想而知;张驴儿机关算尽却害死了父亲,最后落个凌迟处死。每个人都在制造别人的悲剧,同时又在制造自己的悲剧,每个人都是悲剧的,这就是《窦娥冤》的深刻性所在。悲剧在元杂剧中占有特别显要的位置。作为中国悲剧的起端,它从一开始就与西方的悲剧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西方的悲剧特别是古典悲剧一般都是伟人的悲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瓜里尼指出:

 “悲剧是伟大人物的写照。”④ 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麦克白》等等,这些西方悲剧的主题实际上是表现伟人的毁灭,以一种超出常人的奋斗、追求和最终灭亡来营造崇高的悲剧效果。而《窦娥冤》这一悲剧恰好相反,它主要描述的是处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的遭遇。窦娥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与她对立的,是流氓无赖、横行霸道的张驴儿;是有权有势、腐败昏庸的桃杌太守;甚至是罪恶滔天的封建制度。从力量对比上说,前者弱小,后者强大,前者卑微,后者高贵,前者没有地位,后者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和裁决权。总而言之,强者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弱者处于被打击或被欺凌的位置,这是一种平民的悲剧。然而,通过弱者对强者的反抗,同样营造了崇高的悲剧效果。当对立双方力量的对比达到高度悬殊的境况时,弱者的反抗就变得扣人心弦了。因为对手几乎是不可战胜的,主人公明知这一点,却又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去拼死一搏,这种反抗具有一种惨烈、悲壮的意味。就如同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一样,其达到的审美效果是惊心动魄的。2 典型的悲剧形象《窦娥冤》中刻画了窦娥这一典型化的悲剧形象。窦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她的性格是经历了忍受、抗争和觉醒三个阶段才塑造完成的。不幸的身世命运也曾使窦娥怀疑过:

 “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这时的窦娥仍然处于忍耐阶段,只要让她活下去,她愿意牺牲自己,守节尽孝了此一生。当连这种恪守封建道德的生活都不让她过下去,连苟活性命都没有可能时,窦娥不甘忍受了,开始抗争了。张驴儿药死亲父,要窦娥选择“官休”、 “私休”时,她选择了“官休”。她不再逆来顺受,开始为维护自己的人格抗争。这时的窦娥对官府存有幻想,认为官吏们都是“明如镜,清似水”的清官廉吏,是能够替老百姓做主的靠山。然而,官府并没有像窦娥希望的那样“高抬明镜”,做是非曲直的裁决人。楚州公堂的无情棍棒,使她从对所有官府都抱有希望的迷梦中渐渐清醒,对楚州太守失去了信心。但对何以会有这种不公正的遭遇还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这种遭遇是妇女再嫁造成的。同时又不否定其他官府,她屈打承招,就是寄希望于“覆勘”,相信其他官府会纠正楚州太守的错判,为她洗雪冤枉。她还相信天地鬼神公正无私:

 “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显示了窦娥的抗争精神,但她的对手却仅仅是“荒淫好色”的张驴儿。事实粉碎了窦娥的一切梦想;官府并没有覆勘, “天地”也没有为她伸张正义。一切希望和幻想都破灭之后,窦娥开始对人生进一步思考,性格发展进入觉醒阶段。严酷的现实使窦娥认识到不仅仅是一个楚州太守贪赃枉法,造成她的冤狱,而且是天下衙门都一样的昏暗,百姓们无不受害蒙冤,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由只否定楚州太守到否定所有官府,对原以为“公正无私”的天地鬼神也开始了怀疑和否定,第三折的[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就是她怨天咒地的心声。这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遭遇的感叹,发展为对善恶对立、贤愚颠倒的社会现实的怀疑和不满,对世俗观念里最为神圣威严的天地日月鬼神表示了抗议和否定。这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也最善良的人民的觉醒。觉醒后的窦娥表现出百折不回、死生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临刑前提出了三桩誓愿,没有乞求怜悯,不再幻想公正,也不是弱者临死前的哀叹和呻吟,而是一腔怒气喷如火,爆发出无辜百姓对罪恶社会的愤怒吼声。这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女主人公用整个生命进行抗争的精神,不可遏止的复仇意志,终于感天动地,使誓愿变成了现实,完成了对社会的警示作用,窦娥由弱者变成了强者。悲剧总是与主人公所表现的崇高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当张驴儿父子闯入家门,窦娥拒婚,她的反抗是软弱的,也是被动的,反抗的目的仅仅为了维护自身的贞节,反抗的对象也只限于张驴儿父子。楚州公堂明辨是非,屈招杀人罪名,窦娥反抗斗争的目标扩大了,除了张驴儿之外,也包括了贪赃枉法的楚州太守;其目的,除了自身之外,也为了使婆婆免遭毒打;反抗态度转为积极。临刑前,窦娥的精神境界有了升华,矛盾斗争的性质也有了新的变化,反抗的对象扩大为整个官府和所有贪官污吏,以及天地鬼神、日月星辰;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清白和婆婆的安危,而是替“天子”分忧,为“万民”除害;斗争态度转为激烈,咒天骂地,用生命向不公正的世道抗议,进行惩罚。窦娥斗争带有了解救人民危难的性质,精神境界升华为博大崇高。窦娥的情绪反映了人民的情绪,时代的情绪,提高了悲剧质素,也提高了悲剧的意义。3 激烈的悲剧冲突矛盾斗争的性质决定了悲剧冲突是激烈的,你死我活的,这是悲剧冲突与喜剧冲突不同的地方。主人公代表历史的必然要求,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另一方面则是强大的,强大到使这种合乎历史必然的要求不能实现,斗争的结局是以正面主人公的毁灭告终。《窦娥冤》的第一个戏剧冲突是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张驴儿是一个寡廉鲜耻、阴险狠毒的泼皮无赖。他无意中救了蔡婆的性命,按照他的逻辑,窦娥和蔡婆的命便属于他了。为了达到霸占窦娥的目的,他不惜投毒杀人。药死谁对他来说都无所谓,用父亲一条命换取窦娥叫他三声丈夫,他就满足了。否则便翻脸不认人,竟置摘 要:

 《窦娥冤》是关汉卿公案剧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首。窦娥的悲剧源于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源于元代官僚制度的腐败。从悲剧性质的界定、典型的悲剧形象、激烈的悲剧冲突三方面来探讨《窦娥冤》的悲剧性。关键词:悲剧性;悲剧形象;悲剧冲突(转下页)63 · ·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窦娥于死地。张驴儿是社会的蠢虫,他无权无势,成不了大气候。他之所以能够得逞,有着适宜他生存、纵容他胡作非为的社会条件,这便是官府黑暗,吏治腐败。由此引出了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 — 与官府的矛盾冲突。本来应当是镇压张驴儿一类恶人的官府,反而成了他们作恶的保护伞。“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钱成了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 “但来告状的,就是衣食父母”,可见楚州太守从来没有公正处理过一个案件。窦娥说:

 “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天下官府所有官吏,没有一个能主持主道。“人是残虫,不打不招”,当然不是打奸徒恶棍,而是打善良无辜的百姓。像桃杌太守这样昏庸的官员竟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赏识—— — 他升官了,这就形象地说明元代吏治腐败到了极至。在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中,窦娥是普通民众要求和愿望的体现者,她是为了实现这些要求和愿望而死的。她的死是以自己的死去换取他人的生,意识到了死的危险,又毅然以死相搏,以生命殉、真理殉、正义殉体现了历史必然要求的愿望。她的死是出于“主人翁之意识”,死得壮烈,有价值,是具有震憾人心力量的悲剧。悲剧冲突的意义还在于,窦娥温顺善良,她本着恪守封建道德规范生活下去,却被斩杀了。封建社会塑造了窦娥,却又不能保护窦娥,“我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 “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这就说明,这个社会的存在是不合理的;连最能忍耐的顺民都忍无可忍,被逼反了,提出了抗议,这种抗议比起英雄豪杰的抗议更加深刻有力。马克思说过:

 “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⑤注释①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M]//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85.②恩格斯.致斐·拉萨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6.③鲁迅.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M]//鲁迅全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97.④悲喜混杂剧体诗的纲领[J].世界文学,1961.⑤马克思. 哲学的贫困 [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4.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十大悲剧赏析.[2]关汉卿选集.[3]顾学颉.元人杂剧选.[4]李简.元明戏曲.[5]奚海.元杂剧论.[6]杨思寰.美学引论.[7]悲喜混杂剧体诗的纲领.[8]周鹊红. 〈窦娥冤〉 “刑场三誓”情节悲剧美的“崇高”分析.[9]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10]刘向.说苑·贵德.[11]干宝.搜神记.[12]元史.[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鲁迅全集.[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接上页)媒体报道与法律间的权衡—— — 以言论(新闻)自由为例看媒体报道底线张 慧(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2012 级新闻学专业,山东 威海 273100)记者从业的红线,是必须遵循、任何情况下不得触犯的基本前提:2013年 8月 10日,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举办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各位理事、专家、学者、网站负责人、网民代表,在经过激烈讨论,就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达成“共守"七条底线"共识”。1 记者新闻自由限制2014年 6月 18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报,要求各新闻单位对记者站、网站、经营部门、采编部门进行集中检查清理,认真纠正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把好新闻采访关,禁止记者站跨行业、跨领域采访报道,禁止新闻记者和记者站未经本单位同意私自开展批评报道”。有关这条禁令的发布,可以存在两种理解:促使新闻报道更加规范;继续严控新闻自由。全民记者利用微博发出批评报道的自由度远远高出职业记者的时候,职业记者就纯粹成为党的喉舌,成为一种只为宣传党而存在的职业。所以,有关这项禁令严厉打压新闻采写过程倒不如加大惩戒失实报道的力度。2 公众的网络言论自由限制网络的普及,公众发表观点、表达意见和看法的平台更加广泛。在台湾“太阳花学运”中,由于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持有不同观点,利用 Facebook 这个网络平台开展骂战也很常见。很多学生甚至针对老师人身进行批判和谩骂,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有关“秦火火”一案,大家的主流评价应该是在“造谣”上面。但是根据“清晰且即时的危险”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这样一种定义来看, “秦火火”的言论案件似乎也并没有触及言论自由的底线。但是, “秦火火”作为网络推手肆意炒作发布虚假信息编造“7·23”动车事件,谣传铁道部和中国铁路事业,中国铁路史无前例大规模引进外资。还有“郭美美事件、红十字会事件”谣传红十字会,司马南孔庆东事件、南周新年献词事件、罗援事件、戴旭事件“等等一连串网络舆论无疑违背了“七条底线”中所有底线。3 媒体报道与法律的权衡言论自由与法律伦理之间的博弈是当代社会中媒体报道的重要问题,也是制衡权力与权利的必要途径。有关舆论监督:如果缺失,则会造成公权力的泛滥,隐匿更多社会不公现象;但若为监督而冲破底线,不顾伦理道德、职业规范和法律约束,便会造成监督侵权、舆论暴力,影响专业的法律判决。有关言论自由,脱离了法律则成为虚伪的自由,自由和法律在根本精神上是一致和统一的:如果缺失,便会让民主社会毫无生机,专制专权;相反每个记者、媒体或群众各抒己见没有根据和节制,就会造成言论泛滥,势必会对这个14亿的人口大国造成重大灾难。因此,若使报道和法律平衡必须把握好媒体报道的度量,坚守在一定法律底线和伦理内发挥言论(新闻)自由最大作用,让媒体报道获得最有效的影响力。注释①名人共识共守“七条底线”[EB/OL].人民网,2013-8-11.②新华网: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禁止记者和记者站未经本单位同意私自开展批评报道》,2014 年 6 月。“七条底线”分别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摘 要:以记者从业“七条底线”为切入点,将关注点聚焦“言论(新闻)自由”,通过近年来“秦火火案” “反服贸运动”等例证探究“媒体报道与法律间平衡”问题,强调媒体报道底线的重要性。关键词:言论(新闻)自由;秦火火;七条底线;反服贸运动64 · ·

篇五:《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 悲剧性 作为戏剧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 悲剧, 历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 、 戏剧中的桂冠, 具有崇高的地位。

 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 悲剧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 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使人们从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净化, 以其深沉的艺术精神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窦娥冤》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元杂剧, 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王国维认为《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 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

 “第一种之悲剧, 由极恶之人, 极其所有之能力, 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 由于盲目的命运之者。

 第三种, 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 非必有蛇蝎之性质, 与意外之变故, 但由普通之人物, 普通之境遇, 逼之不得不如是; 彼等明知其害, 交施之而交受之, 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第三种悲剧常常发生在面前, 而我们又无能为力, 甚至使事情更棘手, 不得不在伤害自己时也损害别人。

 所以, 《窦娥冤》 应当不属于前两种悲剧, 仔细思量, 还是与第三种比较贴合。

 窦娥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 她的不幸遭遇, 在元代社会, 也是普遍的。

 窦娥的死是“本着一点孝顺的心情”, 逼不得已“屈招了药死公公”, 她明知这种行为的后果, 但又不得不为之。

 一、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善与恶的冲突

 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

 通常人们评价一部戏的好坏所说的“有‘戏’、 没‘戏”’, 或所谓“戏剧性”, 指的就是剧中的戏剧冲突。

 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 悬念环生。

 而中国古典悲剧主要是善与恶的斗争,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属于善, 使其毁灭的东西自然属于恶。

 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皆因矛盾冲突激化所致, 关汉卿的《窦娥冤》。

 就是一很好的例证。

 一桩明白简单的命案, 掺杂着如此污浊的人情世态, 而窦娥的无辜含冤竟缘于她的善良、 弱小与孤立!

 而善良、 弱小与孤立本是最该受官府与法律保护的,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

 窦娥痛心疾首, 怒斥官府, 指天发誓, 最终惨遭枉杀。

 善与恶的冲突, 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条主干。

 善的付出, 总是以血为代价的, 冲突的结果常常使善成为失败者, 恶成为胜利者。

 究其原因, 与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有关。

 正如窦娥所处的时代, 国家虽然也有所谓的“王法”, 但很不健全, 特别是那些执法者, 他们昏庸无能, 贪赃枉法, 不但不能保护弱小、 善良,惩罚奸诈、 邪恶, 而且欺辱弱小、 鱼肉百姓。

 这是造成窦娥含冤而死的主要原因,是造成“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诞”的黑暗世道的主要原因。

 代表正义善良的悲剧人物, 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明显缺乏主动性、 攻击性。

 而且, 她的抗争与斗争面对强权与恶行是软弱的、 无力的。

 对善的张扬不是通过善对恶的主动进攻与消灭来完成, 让善的化身在备受恶的摧残与欺凌时才奋起反抗, 甚至不惜以死相拼, 使其人格在最后一搏中得以升华。

 善在被恶毁灭的过程中不断散发美丽的光彩、 动人的力量。

 永恒的正义在悲剧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得以保存和升华。

 其悲剧之悲的魅力和价值也就在这里。

 二、

 社会悲剧与人性悲剧的交融 在元代, 社会秩序失范, 官吏贪墨, 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 导致冤狱重重, 悲愤屡屡发生。

 关汉卿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 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 极端残酷、 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

 在剧中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 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 被剥削、 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

 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典型。剧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

 痛苦和灾难, 是窦娥短暂的一生始终无法挣脱的梦魇。

 她三岁丧母, 七岁以身抵债, 十七岁完婚, 当年丈夫就死去。

 对于她来说, 一切还没有开始, 就已经结束。

 窦娥一出场的唱词, 便表达了她内心极深的痛苦:

 “满腹闲愁, 多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 怕不待和天瘦。

 ”窦娥和其他古代妇女一样, 长期处于“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桎梏下, 逐渐形成了顺从忍让, 自轻自贱的心理特征。

 她们很容易将现实苦难的根源归诸为“命定”, 她们虔诚地相信“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的天命观。

 在封建时代各种宗教的世俗伦理化, 伦理纲常的宗教神性化, 共同形成了古代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善恶有报的宿命模式。

 这一模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通过佛教的因果报应、 生死轮回及道教的鬼神惩戒、 善恶感应, 千百年来钳制、 诱导着古代人们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思想、 行为纳入封建纲常名教的规范之中。

 像窦娥这样的社会底层者, 愈是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无法解释生存的困境, 便愈是虔诚地笃信这一切。

 ……窦娥也正是如此, 她毫无条件地用严酷的封建伦理规范来束缚自己充满青春活力的身心, 绝不是今人想象的那样, 有一种充当“卫道士”的自觉意识。

 恰恰相反, 她是在蒙昧、 无奈、 不自觉地状态中对宗教伦理的一种自觉的皈依, 凭着宗教意识虚幻的憧憬, 在痛苦中期待来生, 在期待中苦熬今生。

 ”[ 从人性的层面上讲, 窦娥不会也不应该只是某种理念教条的化身。

 她有人之为人所可能有的各种欲望, 但更有欲望被封建的伦理教条长期压抑的痛苦。

 作为一个年轻健康的女人, 她有正常的情欲(生理上的), 有与心爱人重新组建家庭的欲望(心理上的), 有被人尊重和承认的欲望(精神的), 但这些欲望都只能外化为与社会舆论和封建伦理不可避免的冲突, 于是, 内心痛苦无法消除, 心灵无法安静。

 在剧本的第一折, 窦娥用血泪唱出了积压在心底的沉痛。

 窦娥在首次亮相的结尾说道:“窦娥也, 你这命好苦也呵!”这是她对灾难连绵的悲剧生命的表层感受,也是她对所处生活状态的一种情感反应。

 而她所唱的第一支曲《仙吕·点绛唇》有云:

 “满腹闲愁, 数年禁受, 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曲, 怕不待和天瘦。

 ”闲愁并非春花秋月的离情别绪, 而是生命的自然欲望受阻后的情绪表白。

 但对自我人生历程的这些体验, 都是以独白的方式传达出来的, 是不使秩序干预的潜意识中的“我”的一种自怜。

 而现实中的她是根本没有权利言说自己的不幸的, 甚至, 她对不幸的默认和承受, 被阐释为一种献身于封建的妇女道德的表达。

 可以想象,像窦娥这样一个在现实中被道德的鬼魂绝对支配, 只能在黑暗的潜意识世界里获得片刻的人性舒展的人, 对死亡, 不可能只是一种纯粹的恐惧。

 三、

 中国式悲剧的理想追求——圆满大结局 在窦娥的故事中,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借用神话色彩, 使这一理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正义得到伸张, 人性得到张扬, 邪恶受到严惩。

 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 六月降雪、 大旱三年逐一应验, 以明深冤。

 这些应验尽管是非正常的、 超自然的, 但仍给人欢欣鼓舞的力量。

 张驴儿被剐了一百二十刀处死; 楚州太守桃杌, 被杖一百, 永不续用; 塞卢医被发配边远地区, 永远充军;窦娥无罪, 案卷重新改正。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这一切都是借窦娥的鬼魂争取其父窦天章来实现完成的。

 这些超现实的极具个性的想象, 尽管都是虚幻的, 但我们分明感受到正义的力量。

 这种理想式的大团圆结局, 无疑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审美需求, 宣泄了广大群众的心理情绪, 表现了正义终会战胜邪恶的美好愿望,体现出事物本质的真实。

 《窦娥冤》 并不是以表现悲惨命运和不幸遭遇为最终目的。

 相反, 它是通过表现种种悲惨与不幸, 启发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深刻领悟, 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鼓励人们保持积极坚定的生活信念。

 该剧的大团圆结局往往能很快使观众从沉闷压抑的消极悲伤情绪中提升出来, 立即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这正是该剧艺术目的的成功实现。

 “中国古典悲剧必有代表人民意志的光明结尾,或现实的, 或幻想的, 以起惩恶劝善的作用。

 这并不影响全剧的悲剧性质和悲剧气氛。

 ” 所以《窦娥冤》 虽以大团圆结局, 但是不影响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窦娥冤》 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的杰出代表, 不管是悲剧事件的设置、 人物命运的安排还是悲剧气氛的渲染都足以与西方知名悲剧相媲美。

 关汉卿在旧传说的基础上, 丰富了细节, 深化了主题, 借此反映了元代被压迫人民的悲痛生活, 进而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另外, 剧作通过窦娥形象的塑造, 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正义呼声, 并把矛头指向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 从而歌颂了平民百姓的美好而朴素的反抗精神。

 其中法场誓愿、 托梦伸冤两折既富民族特色, 又加倍渲染了悲剧气氛,“大团圆” 的结局也不足以减轻其分量。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出版;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积高、 黄钧主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篇六:《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娥冤》的悲剧价值

 关汉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基础。明人贾仲明在为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增写的〔凌波仙〕吊曲中说他:“姓名香四大神洲。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指出了他在元代剧坛的领袖地位。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中说:“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指出了他对中国戏剧的开创奠基之功。关汉卿在世界文化史上,成就也是辉煌的。他比英国的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其剧作却要比莎翁多出三十部左右。1958 年经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窦娥冤》就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一、反映现实的杰作

 《窦娥冤》是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写实剧。剧中人窦天章做了“肃政廉访使”,这个官职是至元二十八年(1291)由元初的“提刑按察司”改置的①。据此,则《窦娥冤》当作于设此官职之后。这个时期政治黑暗、吏治腐朽是史有记载的。比如至元三十一年十一月,仅京师一地就发现犯赃罪的官吏三百人;稍后的大德七年(1303)又罢免赃污官吏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审理冤狱五千一百七十六事②,再加上没有被发现的,以及发现而由于有政治靠山或其他原因未能处理的,赃官、冤狱就更多了,这恐怕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这就是《窦娥冤》产生的社会背景。关汉卿是一个勇于正视现实的剧作家,他是从社会生活中捕捉题材、激发创作灵感的。

 剧中提到了邹衍下狱六月飞霜和东海孝妇两个故事,并且吸收了相关的情节,说明关汉卿在构思《窦娥冤》时受到了这两个故事的启发。影响最大的是“东海孝妇”故事。

 “东海孝妇”故事的原型是齐寡妇传说,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及高诱注。后来则有刘向《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太平御览》卷四一五、六四六引王歆《孝子传》、干宝《搜神记》衍其事。《搜神记》载: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

 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自后那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日:“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家,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竹而下云。”③

 诬告周青的是其小姑;所谓“诬告”也只是认识的错误,而非有意陷害;太守杀孝妇,是判断失误,并非贪赃枉法所致。可见周青的冤案只是个别事件,不具备普遍的社会意义。关汉卿只汲取了鲜血逆流和大旱三年的传说,并没有以周青故事作为戏剧的框架。窦娥身世所蕴涵的意义,要比周青的丰富、深刻得多。所以说《窦娥冤》是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戏,不是历史故事剧。

 二、悲剧性质的界定

 在中国戏剧史上,剧作所体现的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学特征,要比体现的戏剧分类中悲剧、喜剧、正剧的戏剧类型特征鲜明得多。但《窦娥冤》却是一部学术界公认的、特征鲜明的悲剧杰作。王国维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④这是从中国和世界戏剧史的高度做出的评价。

 对于“悲剧” 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我认为最具权威性和经典性的,是恩格斯和鲁迅的话。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⑤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⑥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窦娥冤》中,便是窦娥的生活愿望。戏里写了她两个愿望。

 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为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久,丈夫便亡故了。一个二十岁无儿无女的寡妇面对着无边的苦难,“天若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这时她的生活愿望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这是窦娥的选择,虽然这种选择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一个被剥夺了谋生能力的弱女子,在重重封建道德的束缚之下,已经失去了为自己谋取幸福的能力和自由了。但每一个人都应当有选择生活道路、决定生活方

 式的权利,只要这种选择不妨害他人,其他人便不能以任何借口加以干涉,强迫其改变。从尊重人的权利,顺从人的意愿角度说,窦娥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有价值的”。窦娥的这个愿望没能实现,被张驴儿和官府粉碎了。

 张驴儿逼婚不成,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以此诬陷窦娥杀人,窦娥没有屈服,选择了“官休”。这时她对官府的期望是:是非分明,执法公正。这是自从法律产生以来,人们一直渴望实现的心愿,也是考察一个社会吏治明暗的惟一标准。窦娥的这个愿望被官府粉碎了。

 窦娥并没有提出惊天动地的口号,也没什么宏伟的人生目标,她只是从自身条件出发,提出了能够生存下去的最起码的要求。这种要求却代表了水深火热中的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在元代,乃至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窦娥之死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价值,而不仅仅是人生悲剧。

 三、典型化的悲剧形象

 按照西方的悲剧理论,悲剧的主人公应当是为数不多的英雄、伟人,他们不仅地位显贵,而且心性高傲,勇于追求自己向往的目标。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⑦

 中国古代戏剧的悲剧主人公与此不同,剧作家们关注的是普通人的命运,塑造的悲剧主人公也大多是普通人物,这些主人公即使身份是帝王,如《汉宫秋》里的汉元帝,《长生殿》里的唐明皇,《千忠戮》里的建文帝,他们也已失去了帝王的威严,成为不幸的落难者。剧作家借以抒发的感情,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窦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她的性格是经历了忍受、抗争和觉醒三个阶段才塑造完成的。不幸的身世命运也曾使窦娥怀疑过:“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怀疑是不满的根苗,思考是觉醒的基础,虽然觉察到了命运的不公,但这时的窦娥仍然处于忍耐阶段,只要让她活下去,她愿意牺牲自己,守节尽孝了此一生。

 当连这种恪守封建道德的生活都不让她过下去,连苟活性命都没有可能时,窦娥不甘忍受了,开始抗争了。苦她可以受,但人格不能受辱,清白的名声不能受污。张驴儿药死亲父,要窦娥选择“官休”“私休”时,她选择了“官休”。她不再逆来顺受,开始为维护自己的人格抗争。这时的窦娥对官府还存有幻想,认为官吏们都是“明

 如镜,清似水” 的清官廉吏,是能够照出“肝胆虚实”,替老百姓做主的靠山。然而,她错了。

 官府并没有像窦娥希望的那样“高抬明镜”,做是非曲直的裁判人。楚州公堂的无情棍棒,打得窦娥三次昏迷又三次死里还魂,使她从对所有官府都抱有希望的迷梦中渐渐清醒,对楚州太守失去了信心。但对何以会有这种不公正的遭遇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傍州例!”认为是妇女再嫁造成的。同时又不否定其他官府,她屈招药死公公,就是寄希望于“覆勘”,相信其他官府会纠正楚州太守的错判,为她洗雪冤枉。她还相信天地鬼神公正无私:“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要“争”,要“竞”,显示了窦娥的抗争精神,但她“争”和“竞”的对手却仅仅是“好色荒淫” 的张驴儿。

 事实粉碎了窦娥的一切梦想:官府并没有覆勘,“天地”也没有为她伸张正义。一切希望和幻想都破灭之后,窦娥开始对人生进一步思考,性格发展进入觉醒阶段。严酷的现实使窦娥认识到不仅仅是一个楚州太守贪赃枉法,造成她的冤狱,而且是天下衙门都一样的昏暗,百姓们无不受害蒙冤,“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由只否定楚州太守到否定所有官府,对原以为“公正无私”的天地鬼神也开始了怀疑和否定,第三折的[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就是她怨天咒地的心声。这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遭际的感叹,发展为对善恶对立、贤愚颠倒的社会现实的怀疑和不满,对世俗观念里最为神圣威严的天地日月鬼神表示了抗议和否定。这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愚弄最深,也最善良的人民的觉醒。觉醒后的窦娥在行动上有了崭新的面貌,表现出百折不回、死生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临刑前提出了三桩誓愿,没有乞求怜悯,不再幻想公正,也不是弱者临死前的哀叹和呻吟,而是一腔怒气喷如火,爆发出无辜百姓对罪恶社会的愤怒吼声。这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女主人公用整个生命进行抗争的精神,不可遏止的复仇意志,终于感天动地,使誓愿变成了现实,完成了对社会的警示作用,窦娥由弱者变成了强者。

 悲剧总是与主人公所表现的崇高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当张驴儿父子闯入家门,窦娥拒婚,她的反抗是软弱的,也是被动的,反抗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贞节,反抗的对象也只限于张驴儿父子。楚州公堂明辨是非,屈招杀人罪名,窦娥反抗斗争的目标扩大了,除了张驴儿之外,也包括了贪赃枉法的楚州太守;其目的,除了

 自身之外,也为了使婆婆免遭毒打;反抗态度转为积极。临刑前,窦娥的精神境界有了升华,矛盾斗争的性质也有了新的变化:“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的是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反抗的对象扩大为整个官府和所有贪官污吏,以及天地鬼神、日月星辰;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清白和婆婆的安危,而是替“天子”分忧,为“万民”除害;斗争态度转为激烈,咒天骂地,用生命向不公正的世道抗议,进行惩罚。窦娥斗争的目的离开个人因素越来越远,带有了解救人民危难的性质,精神境界升华为博大崇高。窦娥的情绪反映了人民的情绪,时代的情绪,提高了悲剧质素,也提高了悲剧的意义。

 四、激烈的悲剧冲突

 矛盾斗争的性质决定了悲剧冲突是激烈的,你死我活的,这是悲剧冲突与喜剧冲突不同的地方。主人公代表历史的必然要求,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另一方则是强大的,强大到使这种合乎历史必然的要求不能实现,斗争的结局是以正面主人公的毁灭告终。

 《窦娥冤》的第一个戏剧冲突是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张驴儿是一个寡廉鲜耻、阴险狠毒的泼皮无赖。他无意中救了蔡婆性命,按照他的逻辑,蔡婆的命便属于他了,婆媳二人就应当“肉身陪待”。为了达到霸占窦娥的目的,他不惜投毒杀人。药死谁对他来说都无所谓,用父亲一条命换取窦娥叫他三声丈夫,他就满足了。否则便翻脸不认人,竟置他要与之成亲的人于死地。张驴儿是社会的蠢虫,他无权无势,成不了大气候。他之所以能够得逞,有着适宜他生存、纵容他胡作非为的社会条件,这便是官府黑暗,吏治窳败。由此引出了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与官府的矛盾冲突。本来应当是镇压张驴儿一类恶人的官府,反而成了他们作恶的保护伞。“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钱成了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但来告状的,就是衣食父母”,可见楚州太守从来没有公正处理过一个案件。窦娥说“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天下官府所有官吏,没有一个能主持公道。“人是残虫,不打不招”,当然不是打奸徒恶棍,而是打善良无辜的百姓。像桃杌这样昏庸的官员竟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赏识——他升官了,这就形象地说明元代吏治腐败到了何等程度。

 在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中,窦娥是普通民众要求和愿望的体现者,她是为了实现这些要求和愿望而死的。她的死,不是由于自身的过失,也不是突然的偶发事

 件,如自然灾害、路遇强人等造成的,更不是乞求生存而不可得,被迫无奈死的;而是以自己的死去换取他人的生,意识到了死的危险,又毅然以死相搏,以生命殉、真理殉、正义殉体现了历史必然要求的愿望。她的死是出于“主人翁之意志”,死得壮烈,有价值,是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悲剧,而不是只会让人哭泣的“苦戏”。

 悲剧冲突的意义还在于,窦娥温顺善良,与世无争,她本想尊奉封建道德规范生活下去,却被斩杀了。封建社会塑造了窦娥,却又不能保护窦娥,“我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这就说明,这个社会的存在是不合理的;连最能忍耐的顺民都忍无可忍,被逼反了,提出了抗议,这种抗议比起英雄豪杰的抗议来,更为深刻有力。

 还应当指出,关汉卿是有着思想矛盾的作家,这种矛盾也体现在悲剧主人公身上。关汉卿具备了当时所可能有的先进思想,却没有也不可能超越时代,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他怀疑和否定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天地鬼神,又不能完全抛弃它,最终还是“皇天也肯从人愿”,靠了“感天动地”,借助超现实的想像,创造具有奇幻色彩的境界,来显示窦娥的愤怒和冤屈;他否定封建官府,却又找不到可以代替它的、代表民众的力量,窦娥的冤案最终还是假清官(窦天章)之手得以昭雪;他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鞭笞,而结尾又喊出了“与天子分忧”、“王家法不使民冤”的颂辞,表现了对明君、王法的企盼。虽然第四折写了窦娥鬼魂重翻案卷、拨弄灯烛,在伸冤过程中的主动性,可视为生前斗争的延续,但毕竟是对官府依赖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没有力量保卫自己,也没有复仇的手段。她的抗争之所以有力,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她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窦娥是...

篇七:《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分类号:U DC:学校代码:10055密级:公开高题犬浮硕士学位论文《窦娥冤》悲剧价值研究Thetragedyval ueresearchof ’D ouEyuan’南开大学研究生院二。一一年六月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南开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管理办法》,我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均须向南开大学提交本人的学位论文纸质本及相应电子版。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和利用的管理规定。南开大学拥有在<著作权法》规定范围内的学位论文使用权,即:( 1) 学位获得者必须按规定提交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印刷本及电子版)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研究生学位论文,并编入《南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等场所提供校内师生阅读,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目录检索、文摘以及论文全文浏览、下载等免费信息服务;(3)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南开大学向教育部指定单位提交公开的学位论文;(4)学位论文作者授权学校向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 电子出版社提交规定范围的学位论文及其电子版并收入相应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其相关网站对外进行信息服务。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非公开学位论文,保密期限内不向外提交和提供服务,解密后提交和服务同公开论文。论文电子版提交至校图书馆网站:http" .//202.113.20.161:8001/" m dex.htm 。本人承诺: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创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纸质本论文的内容一致,如因不同造成不良后果由本人自负。本人同意遵守上述规定。本授权书签署一式两份,由研究生院和图书馆留存。作者暨授权人签字:崔艳云2011年06月14日南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论文题目<窦娥冤》悲剧价值研究姓名崔艳天.1学号I 2120091411I答辩日期I2011年5月9日论文类别博士口学历硕士√硕士专业学位口高校教师口同等学力硕士口院,系,所哲学院I专业I美学联系电话18710680158IEm ai lyanyangti aazi @ 163.corn通信地址( 邮编) :西安市南关正街101号世家星苑1712室710068备注:注:本授权书适用我校授予的所有博士、硕士的学位论文。由作者填写(一式两份)签字后交校图书馆,非公开学位论文须附‘ 南开大学研究生申请非公开学位论文审批表》.I是否批准为非公开论文I否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里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崔艳云2011年06月14日非公开学位论文标注说明(本页表中填写内容须打印)根据南开大学有关规定,非公开学位论文须经指导教师同意、作者本人申请和相关部门批准方能标注。未经批准的均为公开学位论文,公开学位论文本说明为空白。论文题目申请密级口限制( ≤2年)口秘密( ≤10年)口机密( ≤20年)保密期限年月日至年月日审批表编号批准日期南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盖章( 有效)注:限制★2年( 可少于2年) :秘密★10年( 可少于10年) :机密★20年( 可少于20年)

 摘要摘要学术界对杰出悲剧《窦娥冤》的研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呈现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趋势,但就其研究成果而言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首先,悲剧理论源自西方,中国没有建立起自觉、成熟的悲剧理论体系,因此,部分学者在研究悲剧时便奉西方悲剧理论为圭皋,对中国古典悲剧任加裁剪,使得中国古典悲剧的研究明显带有套用西方悲剧理论的痕迹;其次,受上个世纪特殊时期特殊政治、学术气候的影响,学术界对以《窦娥冤》为代表的古典悲剧的研究明显带有阶级分析论的痕迹,大体看来研究结果并不符合文本本身。文革落幕,学术研究逐渐转向学术本体评价,但此前以政治评价取代学术研究的风气在短时期内并未消除殆尽,甚至至今仍有影响。本文欲抛弃过去阶级分析陈说,回归文本,从悲剧意识、悲剧价值出发对《窦娥冤》杂剧加以重新解读。本文自始至终用美学与文化的双重视角来关注《窦娥冤》杂剧在艺术性与思想性方面的成就,认为该剧在艺术性与思想性两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今天重新研究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当今戏剧剧目创作也颇有启发,因此也具备一定的实践价值。关键词:窦娥冤悲剧悲剧意识悲剧价值

 AbstractAcaderni c ci rcl es屯ooutstartdm g tragedy’ ’ E10u Eyuan” theresearch has conti Il ued for m or℃thanhal f∞n_tI】ri 豁,presentstherese甜eh锄gl e of vi ew " Ⅱl e research techl 】峋鹏m ul ti pl i eati on删eney,but speaki ngof i ts他search他sIl l ts cannot m akeO ne鞠:ti s匆extrem el y.Fi rstl y,tragedy恤0ry∞urcefromW 咄Chi nahas not establ i shedthem ature恤gedy雠ol y町傩鸭therefore,som e∞hol ars w i l ltake theW estern位唾redy tl l eoD,standardw hen researehtragedy,ap耐s∞州11如l l yto the Chi ne辩cl 勰si caltragedy,明abl 豁theChi ne∞el 勰si calIragedythe research幻haveobvi ousl y appl i 髓∞h觚i cal l yel i m ateobvi o惦l yhas the trace take"D ouEyuan” 嬲r印resontati ve’ sel assi caltragedyresearch w l №h thetl l e W estemtragedy也eorythetrace;sec叩dl y,∞adem i cW aS i nfl uenced∞century speei al ti m espeei al po蛳伪,舭aeadem i c c讹l 懿tocl assanal ysi s di ∞usses,加ked H kem ue, hl ythef m dm gsd0 not c0晌咖to溉itse此‰theG re砸Cul tural Revol l Iti on朗d畦the schol 捌Yresearchch锄gesthe枷em ie m ai nbodytoap删∞gradually,the pol i ti cal 印prai sal substi tuti on∞hol 棚yresearchatm osphereel i m i nate ill the short peri od’ evensdn w as i nfl uendal 瑚m 1 nO W .Thi s arti cl e w ant toa:b锄donthepastcl assanal ysi S,face恸鸡unseram bl ethe nD ouEyuan” fromthetragedycom ei ousness廿怆tragedyVal 鹏.nl i s arti el e uses esth萌es and the edturaldual 锄酎豁ofvi ewpaysattenti on协” D伽Eyuan” i rIarti Sti e and thei deol ogi cal aspect觚城eV锄e眦舶mbegi nni ng协∞由thi nkthi spl ayhas bonl ∞hi ev酣the statabl e aIfi m de i n atti re and thei deol o西cal tw o aspecb.Today糟-eⅪ眦l i rl 伪i t’ noti nspi rati onto thepl ay pl ayscreati on,也眯.f0他al ∞has∞rtai l l pl -acti ∞Vm ∞.di d notandonl yhastlle嘶rtant删em ic val ue, m eanw l l i l e al soql l i tehas theKeyw ords:D ouEyuanTragedyTragedyconsci ousnessTragedyVal ueⅡ

 目录目录导论⋯ ⋯ ⋯ ⋯ ⋯ ⋯ 一⋯ ⋯ ⋯ ⋯ ⋯ ⋯ ⋯ ⋯ ⋯ ⋯ ⋯ ⋯ ⋯ ..1一《窦娥冤》研究状况综述⋯⋯⋯⋯⋯⋯⋯⋯⋯⋯⋯⋯..1二本文立意及内容提要⋯ ~⋯ ⋯ ⋯ ⋯ ⋯ ⋯ ⋯ ⋯ ⋯ 一⋯ ⋯ ..6三研究方法及选题价值⋯ ⋯ ⋯ ⋯ ⋯ ⋯ ⋯ ⋯ ⋯ ⋯ ⋯ ⋯ ⋯ ⋯ 8第一章悲剧《窦娥冤》艺术形象解读⋯⋯⋯⋯⋯⋯⋯⋯⋯⋯.10第一节怎一个“ 节’ ’ 字了得⋯⋯⋯⋯⋯⋯⋯⋯⋯⋯⋯⋯.10第二节善良的化身而非孝妇⋯⋯⋯⋯.:⋯⋯⋯⋯⋯⋯⋯..16第三节坚韧刚烈却非封建斗士⋯ ⋯ ⋯ ⋯ ⋯ ⋯ 一⋯ ⋯ ⋯ ⋯ ⋯ 19第二章《窦娥冤》的悲剧价值⋯ ⋯ ⋯ ⋯ ⋯ ⋯ ⋯ ⋯ ⋯ ⋯ ⋯ ⋯ ⋯ 22第一节《窦娥冤》的悲剧冲突与悲剧意识⋯⋯⋯⋯⋯⋯⋯⋯.22第二节《窦娥冤》的悲剧性质⋯⋯⋯⋯⋯⋯⋯⋯⋯⋯⋯..25第三节《窦娥冤》的悲剧意义⋯⋯⋯⋯⋯⋯..⋯⋯⋯⋯..:27第三章《窦娥冤》的美学蕴涵⋯ ⋯ ⋯ ⋯ ⋯ ⋯ ⋯ ⋯ ⋯ ⋯ ⋯ ⋯ ⋯ .34第一节《窦娥冤》大团圆结局再思考⋯⋯⋯⋯⋯⋯⋯⋯⋯..34第二节“ 三桩誓愿"及鬼魂托梦美学透视⋯⋯⋯⋯⋯⋯⋯⋯.39结语⋯ ⋯ ⋯ ⋯ ⋯ ⋯ ⋯ ⋯ ⋯ ⋯ ⋯ ⋯ ⋯ ⋯ ⋯ ⋯ ⋯ ⋯ ⋯ ..44参考文献⋯ ⋯ ⋯ ⋯ .⋯ ⋯ 一⋯ ⋯ ⋯ ⋯ ⋯ ⋯ ⋯ ⋯ ⋯ ⋯ ⋯ .45致谢⋯ ⋯ ⋯ ⋯ ⋯ ⋯ ⋯ ⋯ ⋯ ⋯ ⋯ ⋯ ⋯ ⋯ ⋯ ⋯ ⋯ ⋯ ⋯ ..47Il l

 导论导论<窦娥冤》研究状况综述《窦娥冤》作为中国古典悲剧的杰出代表,一直为学术界重视,研究成果纷呈,但也在诸多地方争议不断。首先,从纵向看,以文革为界,距文革前越早者虽研究范围有限,研究成果亦不成熟,但尚能保持学术态度。文革十年及接近文革的相当一段时间,政治斗争侵入学术领域,政治活动凌驾于学术研究之上,学术界多以“ 阶级分析论” 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方法。文革前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编《中国文学史》,∞,冯沅君的《怎样看待<窦娥冤>的评价问题》,圆陈毓罴的《关于<窦娥冤>的评价问题》④及金宁芬的《<窦娥冤>评价中的几个问题》回等几篇文章最具代表性,明显运用阶级分析法解读《窦娥冤》文本。文革落幕,《窦娥冤》杂剧研究逐渐回归学术本体评价。从横向看,《窦娥冤》研究呈多元化趋势,具体表现为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就研究方法而言,学界虽未在短时期内完全摒弃阶级分析方法,但也开始运用其他新的学术方法进行研究,如考据、心理分析、中西方悲剧理论比较研究等方法。就研究视角言,近二三十年所呈现出来的成果令人欣喜。有从考证方面加以研究的,如凌郁之在《<窦娥冤>三桩誓愿的原型追索》一文中对窦娥在临行前所发的三桩誓愿的来源加以考证,认为其与《说苑》所载的“ 东海孝妇"故事及《搜神记》所引《长老传》“ 孝妇周青’ ’ 故事有渊源关系;有从版本学角度加以研究的,如邓晓东的<世间两种<窦娥冤>》,曾红艳的《两种版本<窦娥冤>之对比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史" ,· 冯沅君:‘ 怎样看待<窦娥冤>的评价问题》,‘ 文学评论》,1965年第4期.。陈毓罴:‘ 关于<窦娥冤>的评价问题》,‘ 文学评论》,1965年第4期。o金宁芬:‘ <窦娥冤>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 光明日报>1965年9月2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导论究》;有从法理学角度研究的,如苏力的《窦娥的悲剧——传统司法中的证据问题》以元曲《窦娥冤》为材料分析该剧隐含的几个重要的法理问题,还有韩轶春的硕士论文<论<窦娥冤>中法律精神的表现》等;今年还有从传播学视角对该剧加以研究的,如2009年山西师范大学白芸蔓的《<窦娥冤>传播研究》;也有从心理学角度对窦娥形象加以解读的,如昌庆志《论窦娥的个性心理与悲剧命运》一文认为:窦娥个性刚烈单纯,加上受到一系列的创伤而产生了病态心理,这是《窦娥冤》中人物冲突的根本原因,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内在动力。窦娥的死,既是中国特定历史文化所导致的社会悲剧,也是她个人特有性格与病态心理所导致的命运悲剧。当然,对该剧研究最为集中的当属从文化、美学视角对人物形象、语言特色、’ 主题思想、悲剧价值等方面加以解读。就人物形象角度研究的文章而言,不但分析了该剧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还对蔡婆婆、窦天章、张驴儿等进行了研究,如九平的《蔡婆婆形象简析》,①王弱的《窦天章形象浅析》,o于思的《张驴几何许人?》固等,当然对窦娥形象的解读还是最为集中,如吕敬芬的《窦娥.节妇· 孝妇——窦娥形象的文化蕴涵及其解读》④等;从语言艺术角度研究的论文有沈定卢的《<窦娥冤>语言艺术欣赏拾零》@ 等;从剧本结构方面加以研究的有容世诚的《<窦娥冤>的结构》分析等。从悲剧理论视角对该剧加以研究是学术界的主流趋向,当然争议依旧不断。首先是关于《窦娥冤》悲剧定性的争论。悲剧理论始自西方,从理论源头●讲,中国并没有产生悲剧概念及理论体系。上个世纪王国维率先将悲剧作为美学范畴及戏剧体裁引入中国学术视野,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中国有无悲剧之争。否定中国无悲剧的学者多从大团圆的结局及悲喜混合的结构等方面加以责难,而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肯定派则从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出发,确认中国有自∞九平:‘ 蔡婆婆形象简析》,‘ 语文学刊》,1990年第5期。· 王碉;‘ 窦天章形象浅析’ ,‘ 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于思:‘ 张驴几何许人?" ,‘ 戏曲研究》,1982年第7期。。吕敬芬的‘ 窦娥· 节妇· 孝妇——窦娥形象的文化蕴涵及其解读》,<延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沈定卢l ‘ <窦娥冤>语言艺术欣赏拾零) ,‘ 修辞学习) ,1982年第4期.2

 导论己的悲剧传统与悲剧典范。他说:“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一。①自从悲剧理论引入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从未停止过,80年代始,这样的争论虽未完全休止,但学术界已不再执意于中国有无悲剧的名词之争,转而对我国悲剧典范的民族特色及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探讨。事实上,从王国维先生到今天的学者,虽然所持学术标准不一,但仍能界定出一批大抵得到公认的悲剧作品,《窦娥冤》便是其中的杰出典范。其次,关于《窦娥冤》悲剧价值、思想主旨的阐释也颇多争议。对《窦娥冤》悲剧价值及思想主旨的阐述多见于《中国文学史》等相关教材及论文,但就目前面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及...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7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