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4篇

时间:2022-10-07 18:15: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4篇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本期策划·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深度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要求在《意见》《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4篇,供大家参考。

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4篇

篇一: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策划·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 深度一 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要求在《意见》《纲要》颁发后,重视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国家和陕西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劳动教育的配套支持政策。国家层面上:一是将劳动教育写入党的教育方针。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将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劳”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作为法律的硬性要求。二是劳动教育是“一育”不只是“一课”。2021年10月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一育”,不只是“一课”。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特点,在劳动中融入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要着重看学生在思想意识、精神品质上有什么收获,是否形成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品质。三是要独立开课。2022年3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在接受《人民教育》采访时,明确指出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优化了课程设置,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四是纳入国家质量监测。2021年新修订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中,确定每个监测周期为三年,每年监测三个学科领域。按照安排,2023年将对劳动教育学科领域进行质量监测,主要监测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同时监测劳动教育课程或教育活动开设、学生学业负担、教学条件保障、教师配备、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区域教育管理等情况。五是设立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专业。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将劳动教育等31种新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在公布的审批结果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即将开设四年本科劳动教育专业。六是确立实验区。国家认定了北京市昌平区等96个县(区、市)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陕西省层面上:一是出台了相关加强政策。2021年2月,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要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二是印发贯彻落实意见。2020年9月,陕西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大中小学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也是大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开齐开足课程,不得挤占、挪用课时。三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2022年6月,陕西省教育厅印发的《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利用现有的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基地、吴积军洞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要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些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笔者对近年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要求、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供参考。10

 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习实践场所进行整合改建或新建,到2025年底,全省争取建成600个左右(省级200个,市、县级400个)教育理念先进、课程设置科学、机制健全、运行规范的综合实践基地和“工业+” “农业+” “科技+” “生态+” “文化+” “旅游+” “非遗+”等特色鲜明的不同类型实践基地,基本满足大中小学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多样化需求,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支撑。四是纳入省级教师骨干体系建设。

 《关于开展陕西省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的通知中设立了劳动教育教学能手序列,把劳动教育纳入了全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建设之中。国家、省级的政策文件,不仅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劳动教育的地位,而且明确了劳动教育即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态存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并成为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内容,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撑。一 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 二、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有了政策文件的支持,各地在挖掘区域先行者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有序推进劳动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依据相关政策,结合校情、学情设计了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照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劳动教育缺场地、无载体, “讲劳动、说劳动”问题突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出力流汗,接受锻炼,劳动实践锻炼重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本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从“劳”字的本意来讲,劳动教育就是要身心俱用、手脑协同,既要投入体力,又要融入智慧。劳动教育要有具体的空间与情境,并在空间和情境所构成的场域中完成一定的劳作任务。调研发现,一些学校除了有需要打扫卫生的场地外,并无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劳动,不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不仅有农场,还时不时组织学生下乡参加采茶叶、摘桐籽、收小麦等劳动。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害怕在实际劳动操作中出现安全问题,几乎取消了春游、秋游,哪还有学校敢把学生带出校园参加劳动呢?所谓的劳动教育就变成了在课堂上“讲劳动”,教师“说劳动”,学生“画劳动”,劳动空载化问题突出。如何破解劳动无载体这个难题?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第十小学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浐灞十小位于西安市米家崖廉租房小区旁,周围是密集的居民楼。学校生存在“巴掌大”的夹缝中,面积非常小。浐灞十小迎难而上,在班级打造绿植区、多肉区、种植区,在教学楼楼顶为学生创建了“农具发展史”微博物馆、 “云中篱园”实践基地和种子墙。建立以“劳动课”为核心,以校内、家庭、社区、社会为主的“一主四翼”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校园-家园-社园”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新模式,每年的3月为“篱园春种节” (举行春耕破土仪式),5月为“枫藤劳动节”,9月为“篱园秋收节”,12月为“春节食记节” (探索春节传统食物文化)。每学期开学第一月定为“劳动月”,以“农史了解、农耕体验、实践育人”为劳动教育内容,以“传统农业”为特色,重构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场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体验、观察交流、反思成长。走进学校,种子墙、班级种植区、走廊多肉区, “无土栽培+有土栽培”的场景令人目不暇接。语文、美术、英语、音乐等学科教师尝试学科融合,开展写话、绘画、音乐创编、英语沉浸式学习等活动,打破学科边界,创新课程形态,促进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了“云中篱园巧融合,一花一木皆课程”。浐灞十小经验告诉我们,学校可以通过诸如楼顶、走廊、教室、社区等去解决劳动无载体、缺场所的问题。2.劳动教育表象化、同质化, “有劳动无教育”问题突出教育部在《纲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要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调研发现,目前,有些学校将劳动教育仅仅理解为让孩子洗洗衣、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出出力流流汗。对劳动教育课程究竟应该怎样发挥育人功能、需要哪些理论支撑、如何开展实践指导,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将劳动教育当成单纯的劳动技能训练,缺乏劳动价值观的教育,窄化了教育功能。将劳动停留在形式上的“活动一下”,成了劳动观光,偏离了劳动过程、成果及对劳动者起码的尊重,虚化了教育实效。将劳动变成了惩罚手段,将劳动与惩罚等负面心理体验建立联系,这种“反劳动教育”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重视劳动教育,但组织实施较为零散化,不够系统,造本期策划· ·好 上好 “ 劳动教育” ” 必修课2022 年5 5 月下旬刊11

 成“点”上可圈可点, “面”上明显不足,不能充分发挥育人价值,淡化了育人功能。在课程整体构建的过程中,没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序安排螺旋式上升的课程内容,在劳动项目的安全性、适切性、差异性、连贯性、渐进性上缺乏思考,劳动实践活动呈现出表象化和同质化的现象。如何破解有劳动无教育这个难题?山东省郓城县侯咽集镇黄岗小学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黄岗小学充分利用乡土文化和田园资源设计开发了包括田园数学、田园诗语、田园科学、田园种植、田园编织、田园STEAM、七彩葫芦等十几门课程在内的田园课程体系,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国家课程有机融合。如“七彩葫芦”课程,设置“植葫芦” “赏葫芦” “画葫芦”“写葫芦”等10个章节,融入了“葫芦架下讲革命英烈故事”“彩绘葫芦学英语” “文玩葫芦学数学” “三只葫芦过黄河学历史” “葫芦文化学诗词”等重要知识内容,在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组织学生在泡沫箱内种植蔬菜,在缸内种植莲藕、睡莲,在校园操场周围挂上种植桶,桶内种上西红柿、黄瓜,将劳动空间利用到极致。学生自己动手建造环保节水鱼池、冬暖大棚,设计创建田园图形,用自己亲手制作的尺子测量边长、计算面积、估算产量。通过巧妙的设计,学生们的创造力被激活,生命力被唤醒。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更广阔的天地,如利用当地黄河滩的红胶泥,建立能同时容纳100多名学生上课的泥巴大课堂,开设“泥巴课程”,师生亲手挖泥、晾干、翻晒等,制成能够长期存放的泥巴原料,用泥巴捏制出数以千计的作品。该校深耕田园课程,让乡村学生享受到别样的幸福劳动教育,体会到乡村劳动教育的精彩。3.劳动教育无序化、形式化,评价体系不健全问题突出教育部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即时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本期策划·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 深度评价内容学校劳动教育一级指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二级指标必修课开设研学活动专题劳动周设立学科融合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评价要点1.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一课时,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2.学校要对学生每天校外课外劳动时间作出明确规定。3.充分利用周边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利用相关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研学中开展主题式劳动教育。4.科学设置学年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5.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探索劳动教育新方法。6.结合实际加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发挥劳动教育校园文化等隐性劳动教育功能。7.小学低年级注重劳动意识启蒙,学会生活自理,小学中高年级注重卫生、劳动习惯养成。8.初中注重劳动知识、技能学习,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性劳动,适当参加生产劳动。9.普通高中注重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并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主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情怀。10.根据学生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11.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会志愿服务。12.密切家校合作,注重家务劳动,安排适当的家庭劳动作业。13.完善学校建设标准,学校逐步配齐建好劳动教育实践教室,与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合作建设学生校外劳动教育实训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和所需的耗材,满足劳动教育需要。14.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激励机制与公示、审核制度。15.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与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与依据。12

 调研发现,多数学校没有制定明确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缺乏劳动教育评价维度,也没有清晰的劳动评价标准,无法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与发展情况进行测评分析。对学生的劳动评价流于表面,学生只需要有进行过多少次的劳动证明,甚至把劳动教育理解为拍照留证而已,根据劳动时长或者教师主观印象进行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这种评价制度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只是应付,没有真正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如何破解劳动素养评价这个难题?长沙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状况评价指标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长沙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状况评价指标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方式、参与主体多元。评价指标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保障机制、学生劳动素养等4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及30项评价要点。(详见12-13页表格)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劳动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更加强调要突出学生的真实劳动体验,要通过出力流汗,接受教育,获...

篇二: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19 年 8 月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 。在习总书记作出关于“劳动”这一重要论述后,我国教育界学者基于这一论述展开了深入探讨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展开了厘定。学者檀传宝在《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 — 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中指出劳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 [2] 。学者班建武在《“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中从内容、立场、功能、实践四个层面对新时期劳动教育内涵进行了解读 [3] 。第二,梳理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探索实践路径。学者李珂等在《1949 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中梳理了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形态,主张构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 [4] 。总的来说,我国教育界学者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停留于概念层面,较为宽泛,缺乏对劳动教育具体开展情况及对策的研究。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进行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引导下呈现出不同的理念导向与实践形态,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新时代,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突出强调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人们对于劳动的态度、情感发生了改变,从而出现“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 [5] 。“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对劳动教育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重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一)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是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马克思曾说: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要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劳动本身对于一个民族发展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推动着人的发展,因此,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刻不容缓。(二)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是完善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当前教育结构更加趋向于从重数量规模转向质量发展,从过于注重分数转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6]33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校教育实施过程中逐渐被轻视,学校、家长、学生对其重视度不够,忽视了劳动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及自身发展的价值性意义,忽视了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态度,掌握新时代劳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因此,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需着力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二、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劳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体系的短板,在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在价值理念方面,首先,对劳动教育本身的价值认识不到位,认为劳动教育仅仅强调的是体力劳动,即劳动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未清楚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作者简介:周艺(1997— ),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摘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然后从价值理念、课程体系、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改进策略,包括深化劳动教育价值理解,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遵循劳动教育本身规律,分层建构课程体系与内容;加强师资培训,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实施。关键词: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教育方针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9)16-0056-03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及其改进策略周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DOI:10.16681/j.cnki.wcqe.201916027

 2019 年 8 月强调体力劳动,更加注重劳动态度、习惯、情感的培养,注重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合格公民的培育。其次,对于劳动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社会、学校、家庭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片面强调分数与升学率,从而轻视、淡化劳动教育的地位。第二,在课程体系方面,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完善,首先,表现在课程内容方面,现阶段劳动课程内容多强调劳动技能的培养,重知识、轻过程及情感的培养,过于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于学生劳动态度、习惯、情感的培养,如对于劳动、劳动成果及劳动者的热爱情怀培育,以及对于创新创造能力的塑造。同时缺少校外实践等实践性与服务性活动,导致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结合。其次,课程评价方面,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未建立起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抑或是课程评价更加注重知识理论的获得性评价,缺乏对于具有长远意义的素质培育、能力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关注。第三,在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劳动教育并未真正落实到各中小学校,很多地区和学校存在未开设该课程情况,也无专职劳动课教师;其次,在数量方面,存在劳动课程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受该课程性质、职称评定等因素影响,导致该课程教师与主科教师存在极大差异,因此劳动课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在教师质量方面,由于劳动课被边缘化,导致该课任课教师多为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并且专业资格认定不完善,没有统一规范的职前评定机制,专业性无法保障。第四,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方式单一、多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现象,或者整堂课完全由学生主导,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缺乏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以及缺少对于学生劳动精神的塑造引领。三、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改进策略(一)深化劳动教育价值理解,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正确的理念能够有效引领、促进、深化实践,并且进一步反作用于理念,升华理念。现阶段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人们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简单化、片面化、世俗化现象,比如,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经济、政治服务,在于获取谋生的生存手段,在于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等狭隘理解。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需要深化劳动教育价值理解,进一步树立正确课程理念。1.以劳动意识、态度、情感培养为核心。要认识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在于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劳动的态度,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6]34 。对劳动教育价值内涵的这一深刻理解,要求树立以培养学生对待劳动、劳动者及劳动成果的态度、情感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课程理念。2.以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培养为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技术革新与智能发展,新发展需求对我国教育事业人才培养作出了更高水平要求,劳动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的重要一环,树立起以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意识为目标的劳动教育课程理念尤为重要。3.以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为实施动力。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同时将校内课程开展与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通过相关活动开展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在家务劳动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态度与习惯。通过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构建,从而推动劳动教育有效开展 [7] 。(二)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科学完善的政策是推动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通过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进一步健全劳动教育保障体系,为推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提供支持 [8] 。具体实践中,要制定与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大纲。在大纲中,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三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同时,大纲中还要求地方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 1 课时、校内劳动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含劳动教育课时)、家庭劳动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另外,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要将劳动评价记入学生期末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以此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地提供助力。(三)遵循劳动教育本身规律,分层建构课程体系与内容从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及其基本规律出发,分层次、分阶段地落实劳动教育任务。具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有必要进行三个层次的分层建构及融合教育。首先,劳动意识、态度与习惯培养的教育,其核心任务是在劳动意识、态度的基础上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劳动意识与态度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儿童往往要先形成一般的劳动意识,以及劳动的态度,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对于劳动成果及劳动者的尊重,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培养他们勤奋、勤劳、勤俭的良好习惯。劳动意识形成教育与劳动习惯培养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劳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劳动知识掌握与技能培养的教育,其核心任务是推进劳动知识教育与劳动实践行动的有机融合,全面促进

 2019 年 8 月(上接第 55 页)简单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运用,是尊重人性全面发展的跨界融合和培养,必须重构好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探索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路径,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挥出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参考文献:[1] BISCO RL.Social science data archives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J].So原cial Science Informa-tion,1965(3):129-150.[2] 刘庆庆,何燕君,杨新涯.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6):47-54.[3] 刘小凤,聂富强.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科学,2018,36(11):66-71.[4] 周玲.基于 MOOC 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11):115-116,132.其他作者简介:颜潇(1995— ),女,汉族,江西萍乡人,硕士。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儿童经过了劳动意识准备阶段,并且具备一定思维,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劳动基础知识,习得一定的劳动技能的时候,对学生开展劳动知识掌握与技能培养的教育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通过单元教学形式对相关劳动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并且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亲自体验劳动过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从而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最后,创新精神与创造意识培养的教育,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劳动素养,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了热爱劳动的态度、掌握了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后,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创造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价值的提升和自我完善,同时遵循了劳动自身发展规律,构建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四)加强师资培训,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实施对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应然之举。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专业性不强等困境,可从以下三方面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其课堂教学技能。第一,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通识培训,通过举办讲座,研讨劳动教育价值与课程地位,帮助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树立正确课程价值理念,帮助其了解劳动教育课程的指导纲要、课程地位 [9] ,以及加深其对该课程的育人价值理解,从而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奠定思想基础。第二,加强劳动教育教师技能培训,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新时代对于技术的更高要求,需要劳动教育教师不断学习与掌握新的技术,通过进阶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进行示范教学,促进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从而使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参与活动、实践训练,企业深入学校进行示范性讲解与交流。同时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单一的讲授法并不能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更多采用演示、讨论、指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第三,加强劳动教育教师的课程融通能力培训,劳动教育的实施不能割裂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需要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课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跨学科学习,如跨学科听课、教育研讨交流会的开展等提升教师学科素养能力、学科融通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培训,掌握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法,促进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与良好劳动习惯...

篇三: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村教育・论农村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伍小青①李慧芳②( 湖南省耒阳市①第二中学②教育局)一、 农村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 认识不足, 地位低下。

 观念上没有深刻认识到劳动与技术课的教育价值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轻视劳动, 忽视劳动, 劳技课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一些人存在片面认识, 以单纯的体力劳动来代替劳动与技术课, 把劳动与技术课当成纸工课、 搞卫生课,“有劳无教” 。

 有的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理解为生产技术的传授, 忽视其教育功能。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 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指导督促。课程内容杂乱, 脱离农村实际; 教材质量不高, 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不少学校把劳动与技术课看成可开可不开的“副科” 、“杂课” , 即使在课表上体现了规定的课时量,但在执行中, 常常被“主科” 挤占, 或者干脆让学生自习。

 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还没有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足够的重视。

 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缺少关注, 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2. 投人不足, 设备短缺。

 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必要的投入, 包括师资培训、设备设施的创建、 课程的研究和开发等。

 但实际情况是, 在农村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 普遍存在基地、设备、 工具严重不足的问题。

 有的学校对现有设备管理不善, 使用不当, 导致劳技设备损害、 流失, 难以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

 个别学校甚至既无师资, 又无设备,劳动与技术教育无从谈起。

 投人不足, 设备短缺, 成为制约农村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瓶颈。3. 师资不足, 素质较差。

 师资队伍短缺, 业务素质低下, 已是农村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兼课教师多。

 农村中小学师资总体上非常紧张, 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 受过劳技专业化、 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更少, 许多农村学校不得不由主科教师兼任劳技教学, 教学时间难以保证, 责任心不强。

 二是顶岗教师多。

 劳技课成了照顾老弱病残和不能胜任其他科目教学教师的岗位, 这些教师在教学观念、 教学态度、 学识水平、 业务能力等方面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际需要有着较大的差距, 教师无压力, 无动力, 劳技课教学质量堪忧。4 . 教材不足, 脱离实际。

 目前农村中小学使用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教材, 大部分是“综合本” , 由于要兼顾城乡区别, 又要涵盖劳动与技术教育中主要的基础知识和操作、 实践内容, 面广内容多, 所以相当一部分内容脱离了农村实际, 不适用于农村中小学劳技教学。

 从所开设的劳技教育项目看, 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和生活层面, 缺乏时代性、 科学性、 本土性, 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农村生活的需要。

 还有的教材编成文化课本型、 科普读物型、 专业技术课本缩编型等, 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村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脱离实际。二、 加强农村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对策1. 转变教育观念, 引起重视。

 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在农村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 要强调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劳动观念、 劳动态度、 劳动习惯的养成, 关注学生的发展, 以劳树德, 以劳增智, 以劳健体, 以劳益美, 以劳促创新。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端正教育思想, 立足于农村教育实际, 树立全面育人的大教育观,充分认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把劳动与技术课纳入具体的教学计划中去, 统筹规划, 取得实效。2. 建设师资队伍, 提高素质。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劳技教师队伍的建设, 配备数量足够、 质量较高、 能较好地胜任教学工作的劳技教师队伍并保持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从大中专院校引进劳技专业的专任教师, 给他们定目标、 压担子, 以点带面, 带动全校的劳技教学; 也可以立足本校, 选拔热爱劳技教育、 动手能力强的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培训, 充实劳技教学力量。

 对边远地区、 人员紧张的学校采取假期集中培训, 聘请一些有水平的劳动与技术专家授课, 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一批合格教师。

 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 从农技站、 专业户、 工厂、 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 以弥补师资队伍的缺陷。3. 完善设备设施, 夯实基础。

 劳动基地的建设和设备设施的完善是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条件, 也是顺利实施劳技教学的物质基础, 否则, 就无法开展正常的劳技教育。

 农村中小学既要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 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 并利用本校有限的教育资金, 购置开展劳技教育所需的设备、 工具、 材料, 建立劳技教育专用教室、 实验园地和实习基地, 又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 利用农村优势, 自制部分教学工具和器材, 建立广泛的劳动实践场所, 如养殖场、 种植园等,利用随手可取的乡土教学材料, 如水中的鱼, 空中的鸟, 路边的花草, 山上的药材等。■ 万方数据

 _・哆‘≮盎筋啪・●2006年第4期下半月刊●——农村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从山东省某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看新课程改革訾敬(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笔者通过对山东省某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调查了解到,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并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

 如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不能得到及时地调整和优化, 新课程的全面落实将成为一句空话。一、 该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现状1. 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

 由于“文革” 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小学不出大队, 初中不出联队, 高中不出公社” 的出现, 造成大量的“老三届” 高、 初中毕业生和一批“文革” 时期的高、 初中毕业生走上教育岗位。

 随着20 多年教育改革、 发展、 调整的历史进程,这两支力量一方面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方面已进入年龄“中老期阶段” 。

 据调查,该县现有农村小学任课教师34 7 8 人, 其中年龄在51—60岁的教师有10 8 8 人, 约占任课教师总数的31%; 年龄在4 l一50 岁的教师有14 57 人, 约占任课教师总数的4 2%; 而31—4 0 岁和21—30 岁的教师却分别只有511人和4 22人, 分别占任课教师总数的15%和12%。

 另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将是10 年以内的事情。该县56 —6 0 岁的教师有537 人, 5年内这些教师要退出工作岗位; 年龄在51—55岁( 以“老三届” 为主体)的教师有551人, 他们在下一个5年内也会陆续退休。

 这样多的教师在短期内退休, 而且新教师又不能及时补充, 该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将会出现年龄断层。2. 教师学历水平较低。

 该县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构成有以下特点:( 1)第一学历起点较低, 以中专和高中为主。

 中专和高中毕业的教师各有9 9 0 人和20 0 2人,而高中毕业的教师大部分是20 世纪7 0 年代农村高中的毕业生, 两者的人数分别占农村小学任课教师总数的28 %和58 %; 专科毕业的教师很少, 仅有14 2人, 占任课教师总数的4 %; 最高学历为本科, 仅有1人。( 2)第一学历与最高学历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该县小学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最后学历达到中师和专科层次的依次为19 6 1人和1235人, 分别占现有任课教师总数的56 %和36 %; 达到本科层次的有54 人, 占任课教师总数的2%; 其中还有1名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

 但农村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主要是通过函授、 自考等非全日制形式获得, 教师脱产学习困难大。( 3)学历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学科不配套倾向。

 据调4 . 整合课程资源, 突出特色。

 立足校本, 对劳动与技术课程资源进行重组, 突出农村特色, 这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深入开展的前提。

 劳技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上, 而应注重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力求技能掌握、 态度养成、 能力发展的有机统~。

 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通过系列性的学习过程, 获得相应的材料与工具、 技术设计、 制作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发展。

 还要立足农村,在农村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用、 对未来生活有用的内容作为核心来设计和组织活动。

 要拓展劳技课的学习空间, 让课程内容富有开放性和选择性。农村教师在使用教材, 开展劳技教学的时候要更多地开展校本教研, 根据本地区、 本学校的实际。

 选择多样化教材和乡土教材,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及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 生活实际相结合, 并加以运用。

 以劳技课中所学的知识为操作平台, 把研究性学习和学生的实际 万方数据操作贯彻其中, 不局限于校内的“小课堂” , 而是面向农村的“大课堂” , 通过学生的动手和深入农村劳动基地, 进行体验性、 过程性学习,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从而主动探究, 培养正确的劳动技术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5. 改革评价方式, 激发兴趣。

 一方面, 学校要将劳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管理中进行考核, 制定考核细则, 形成制度, 并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劳技课档案, 将考核结果记入档案, 凡是参加劳动与技术学习、 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学生, 都应当给予肯定, 对特别优秀的给予奖励。

 另一方面, 学校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 要特别重视过程性评价, 既关注学生对劳动技能的理解掌握, 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形成。

 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评价措施, 如产品展示、 撰写心得体会、 作品评定、 交流、 考核等。

 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 自己动手, 深入到劳技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感受生活,体验成功,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的兴趣。

篇四: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1 年第 10 期131基础教育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朱晔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江苏苏州 215163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具备综合素质以及优秀的品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展开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存在一定技术性的劳动,还需要学会使用技术工具参与到劳动中,进而达到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劳动技术素质要求。劳动技术教育让学生收获积极的劳动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一、目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现状第一,学校缺乏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足够认识,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主要的科目上。为提高其升学率,忽视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作用,更没有深刻的对其作出了解,因此劳动与技术课接逐渐近边缘化。第二,教育部门不加以重视。教育部门只把升学率作为标杆,将主要工作都放在重点学校上,没有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实践活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更缺乏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相关举措。第三,劳动与技术教育师资薄弱。对教师的培训多为理论,缺乏该课程的专项训练,教师更无法真正体会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精髓[1] 。二、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我们需要将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育者需要及时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其能够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其是重要的内容,因此就需要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入计划中,并且落实到实践中去。三、建立适应新课改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教师不但需要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还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相关院校需要充分体现其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并派遣相关技术教研员,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教研员的工作包括:给教师提供业技术指导,还需要在各级教研部门带领下积极参与劳动与技术的实践研讨活动。针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培训必须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内容,采取多样的培训方式[2] 。四、开发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学生实践的体验感,要求学生投入社会实践,课程的落实必须已实践活动为依托,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所以,多种课程资源是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加强对课程的认识,并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学校需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并结合校外多种资源。教师必须通过现有资源对校学生展开实践教育,比如教师在教学生“拌豆腐”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让凉拌豆腐在色、香、味上达到最佳呢?”学生都十分积极的参与讨论,在豆腐上撒上葱花,淋上香油,再加上红辣椒,还有一些学生说将豆腐切成小方块,在盘子中整齐的摆放。大家的各种创新获得了老师的好评。由此可见,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是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体现。五、提升学生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出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劳动课程。教师起到充分的指引作用,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基础上,进行动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自信以及获得成就感,以积极的形态参与到实践课程中,学生在整个劳动实践活动中都洋溢着热情,充满对劳动与技术的热爱。教师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并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寻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劳动与技术知识成为小学生的必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比如教师让学生亲自洗红领巾,在晾晒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全班五十条红领巾一起晾晒,如何才能让红领巾看起来既整洁又美观?一些学生说必须按照一个方向晾,一些学生说将红领巾的角对齐,就能够达到小彩旗的效果,还有的学生说将绳子拉斜,如此红领巾就更像游轮上的小旗子。然后教师就根据大家的意见将红领巾晾晒起来,做出比较。几十条红领巾在大自然的衬托下,随风飘扬时非常美丽。此时,学生用心体会到,就算是如此平凡的劳动也可以营造出美丽的画面,美的感受让学生充满快乐,进而激发了学生对劳动实践活动的无限兴趣。结束语综上所述,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国家未来发展以及民族振兴贡献力量。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以及发展的主要趋势。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传承。因此,教师以及学校需要提高认识。针对当前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切实的解决。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内容,从而推动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1]何云峰, 宗爱东.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青年学报 , 2019, 145(1):8-13.[2] 刘静 . 上海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 [J]. 现代教学 , 2020, No.451(6):33-37.[3] 张贺丽 . 菏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效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J]. 菏泽学院学报 , 2020, 42(1):53-57.摘

 要:在新课改革的进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可是目前的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没有很好的展开,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对于此本文作出了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供参考。关键词:劳动与技术;中小学;对策。

 。. .。

 。

【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4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