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7篇

时间:2022-10-07 18:10:05 来源:文池范文网

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7篇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 治教经纬师道·教研2017年第6期校本培训是指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由各个学校在内部开展对教师的再教育活动,借此提高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7篇,供大家参考。

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7篇

篇一: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

教 经 纬师道·教研 2017 年第 6 期校本培训是指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 由各个学校在内部开展对教师的再教育活动, 借此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校本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 , 但其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机制予以支持 , 如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 教师培训机构的配合与指导 ,培训学校的管理和运作 , 受训教师的自治和参与等因素 , 都将影响校本培训的实效。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的素养急待提高, 而教师校本培训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教师校本 培 训 有 重 要 意 义 。( 1 )

 校本培训立足于本校的实际需要, 更加具有针对性, 在培训过程中可以直面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并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提高, 促进学校的发展。

 ( 2 )

 通过校本培训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和道德素养。

 我们都知道教师不是一份能够一劳永逸的工作, 只有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而校本培训正好为教师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途径,通过聆听专业指导老师的辅导, 通过和其他教师一同探讨、 学习, 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和道德素养。

 ( 3 )

 校本培训的实用性比较高, 教师在进行校本培训时能够兼顾教学任务, 这就避免了一些学校出现教师资源紧张而影响教学任务的现象。当前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1. 系统规划不够, 以完成培训量为主。

 现阶段的教师校本培训, 因为有上级部门规定的师训学时要求, 所以许多学校在对教师培训的要求上, 主要还是以完成学时数为目的, 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系统规划明显不足。2. 学习目的性不强, 以感受式学习为主。

 从参与培训的教师来看, 因为更多教师参与培训缺乏真正的主动性, 所以参训目标不明确, 参与培训活动时, 以观望为主, 感受为主, 浸入较少, 缺乏真正的投入、 深入的思考。3. 后续行为跟进管理薄弱, 以教师自主消化为主。

 应该说, 现阶段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机会相当多,许多教师每学期都外出学习培训,有的甚至在三次以上, 学校内部的校本教研等培训活动更是频繁, 但许多学校在对教师外出学习或校内受训后的行为跟进上几乎没有什么要求。

 教师受训后的行为转变与否,更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完善校本培训的措施1. 学校要为校本培训提供支持。

 学校是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和直接领导者, 也是校本培训的直接受益者, 所以应该为校本培训提供应有的支持, 包括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来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邀请优秀的、 有能力的培训老师来进行培训; 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来进行校本培训。2. 制定合理的校本培训方案。校本培训是一件关乎教师职业素养与道德素养的大事, 在进行校本培训时应该制定一个有针对性、 连续性和科学性的培训方案, 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进行,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在制定方案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教师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其进行分层、 分批的培训, 同时方案应力争具有科学性, 可以邀请一些从事校本培训的专家, 针对学校和本校老师的年龄、 学历和教育特色来制定校本培训方案, 或是集思广益, 通过与兄弟学校多交流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培训方案。3. 建立完善的保障和奖励制度。

 校本培训不仅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教师也需要投入很多, 做好保障制度能够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 奖惩制度也是促进教师更加重视校本培训的一个有力举措。

 如将校本培训的结果计入教师个人考核, 同时针对完成校本培训比较好或者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校本培训在面对教师敷衍的态度时很容易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建立一个合理的奖惩机制就能够有效地遏制教师这种敷衍的态度, 提高思想认识, 正视培训, 从而更好地发挥培训的作用。4. 校本培训应注意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形式上的多样化和活泼化与内容上的实用性, 是一次优秀的校本培训应该具备的两个方面。

 在进行校本培训时可以将理论与上课的实践经验充分结合起来,可以请教师们谈谈自己在实际上课时遇到的困难, 也可以谈谈比较好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种形式使校本培训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又兼具活泼性。综上所述, 教师校本培训要求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和教师三者协同发挥作用, 其中学校负责组织实施。

 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学校层面的校本培训管理运行机制, 才能逐步使校本培训管理过程实现规范化、 科学化, 保证培训活动的高效开展。责任编辑 魏文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策略研究文 / 龙川县老隆镇维嘉学校 杨伟强3万方数据

篇二: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

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师训工作总结范文

 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师训工作总结范文

 ?

  ?xxxx 学年度第一学期师训工作总结

  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以学校为基地,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开展校本培训,探索新形式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 一、立足本校,着眼发展,确立具有自身发展特点的校本培训思路 ? 学校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形成办学特色,关键是要建立一支具有本校特质的教师队伍,形成学校教师培训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为此,我们确立了具有自身发展特点的校本培训思路。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树立以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为指向的培训思想,开设以教师适应新课改,教好新课程为目的的培训课程,建构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开放式的培训模式。

 ? 1、坚持人本化培训,倡导个性化学习。

 ? 校本培训要体现课改精神,坚持个性化原则,坚持人本化培训。培训要关注教师的成长,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鼓励教师依据学校的发展和新课程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提高。

 ? 2、力求实际实效,开展层次化培训。

 ? 校本培训的特点是立足本校,要依据学校实际,开展教师培训。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根据教师年龄结构、任教时间、教育教学水平的不同,在培训中起动了“三项工程”。即:针对五年以下新教师的“壮苗”培训工程;针对五年以上教师的“成长”培训工程;针对各级骨干教师的“名师”发展工程。同时,我们实行动态管理,为每位教师建立了培训档案,实行分层次管理,分级培训。

 ? 3、观注发展,立足教育,开展综合化培训。

 ? 校本培训的内容设置,要根据改革的要求,立足于教师的发展,设置适合本校实际的综合化的培训内容。我校在校本课程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遵从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设置了主题式培训课程和岗位研修课程。例如:我们结合新课改,设置的主题培训课程有:“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

 ? 4、科学有效,坚持培训形式多样化。

 ? 校本培训是学校教育和发展的一个部分,培训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实行多样化的培训。培训中我们以教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为主,辅之以专题辅导、研讨交流、专家指导、案例分析、外出考察、课题研究等形式,满足教师自我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

 ? 二、探索开放式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校本培训要以学校为基础,坚持自觉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1、自学反思,在岗位中学习提高。

 ? 校本培训要突出个性化,要根据需求自我学习,在实践中研究探索,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自学是解决教师自身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我们鼓励教师从问题出发,按照自身的实践需求确定学习内容,尤其要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探讨,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

 ? 反思是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在反思性培训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时时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断地思考发现,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例如:“在新课程思想指导下,你现在的教学设计和以前有哪些不同?你对自己的新旧变化有什么样的思考?”这些问题促使教师在反思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 2、发展教育研究,在教研实践中提高自己。

 ? 立足教育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鼓励教师进行大胆的教学尝试。在听课中,教师有质疑、有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通过听课评课,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另外,我们还把以往的“一人上课一人备,领导听课领导评”的做法,变成“一人上课学年备课,全校听课全校评”的新模式。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每个上课教师的教案,都是经过学年组教师一次又一次的推敲、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形成的。各学年组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尽可能地展示学年特色和新课改思想。

 ? 3、实施开放式培训,做到“三大”结合。

 ? 校本培训除了要立足教师自身,坚持本校实际,发挖本校资源外,还应采取开放式培训,做到“三个”结合。首先,样本培训要支持开放性,要不失时机地把握教育热点、难点,开展专题讲座和研讨,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始终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其次,样本培训要坚持自学与交流相结合的原则。自学研究与交流研讨相结合,这是校本培训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法,是教师提高的最佳途径。辟如:我校在新课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案例分析和教学诊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 三、继续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 ? 本学期继续开展“三笔字”评比活动。对粉笔字(每周一板),钢笔字(每天一页)、毛笔字(每周一页)简笔画(每两周一页)、进行认真评比、奖励。

 ? 四、及时传达和学习上级文件,通知精神,按要求认真学习和辅导有关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活动,使学校和老师跟上时代步伐。

 ? 本学期,我校根据市教师进修学校的要求认真组织教师学习《21 世纪,谁来教综合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到及时检查,认真总结,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 实践证明,校本培训是适应当前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修养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

篇三: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

Education Governance教育治理2022.2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421期教育治理体系下县域落实立德树人的行动逻辑与运作机制 *刘 志 1,2 ,梁晨曦 3 ,彭年强 4

 (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上海  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  200062; 3.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4.浙江师范大学  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浙江  金华  321004)摘要: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总体上对落实立德树人具有决定作用。聚焦到基础教育领域,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需要将立德树人的工作融入区域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发展的进程,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制度体系建设作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工作主线,把握多元治理格局、弹性法治思维、行政行为转变三大行动逻辑,建立教育治理体系中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环节、治理结果四大要素的运作机制,推动教育治理方式的变革以及高质量育人成果的实现。关键词:落实立德树人;治理体系;制度建设;行动逻辑;运作机制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完善的落实机制是当前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实践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部将完善落实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作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着力点。在我国,县级行政区域是基础教育具体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主阵地,在当前推进区域教育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将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科学建构融入县域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主线,把握教育治理体系下县域落实立德树人的行动逻辑与运作机制。一、县域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教育治理体系的价值彰显落实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基础教育则是推进立德树人任务的主要着力点和关键阶段。从地方治理来看,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政府作为区域基础教育治理和落实国家各项教育事业发展政策的关键主体,有着独特的治理生态,在区域性、时效性、针对性上拥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县域教育治理过程中的一些特有困境。在教育治理过程中,县域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具体有着怎样的地位和性质?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诉求?教育治理体系何以发挥作用、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是非常值得说明的问题。因此,从政府部门的主体角色出发,以教育治理体系的视角阐明其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价值,尤其是在区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价值,是探索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规律和方法的理论前提。(一)最后一公里:县域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特征判断县域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1] 。作为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末梢,县域治理解决的是落实机制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向上对接具有统筹规划能力的省级或市级政府部门,向下直接联系到学校,是行政层面立德树人工作的落脚点。从性质上来看,“以县为主”的治理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治理生态,天然地区别于其他地域范围的教育治理体系。第一,区域性。我国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俨然已经成为反复探讨的老问题,立德树人工作在落实层面同样具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性,因地制宜的工作有赖于区域行政部门的支持,“以县为主”的教育治理体系管辖区域较小,相对于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 2019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研究”(课题编号:VEA190002)阶段性成果。文章编号:1006—9860(2022)02—0054—006

 55Education Governance教 育 治理2022.2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421期位统筹能力更高的部门来说,可操作性更强,更能真正做到关心教育、熟悉学校、挖掘资源、打造品牌。第二,时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是一个即时性的工作,时时处处要育人。在下达政策后需要迅速转化到学校,转化为课程,也需要即时的交流与反馈,县域教育行政部门的时效性足以应对学校办学的效率要求。第三,权责统一性。立德树人工作的难处在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能够“问责到县”,便于实现权责统一,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盯紧各个环节,及时纠正偏差。(二)分离与协同:体系视角凸显县域落实立德树人的工作痛点从实践层面来看,县域立德树人落实问题的核心指向一个主题——教育治理过程的“分离与协同”,凸显了与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和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现实矛盾,缺乏科学完善的制度建设,桎梏了教育治理主体的张力、严重制约了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育人的质量。当前学界对县域落实立德树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讨论,也从治理的角度给出了一定的实践路径,但较少从体系的视角来探讨教育的治理问题,即使少数文章谈到教育治理体系,也仅是以教育治理的内容或结构呈现出来,而不是在体系视角下指导实践。在系统论视域下,教育治理体系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由散点到系统,呈现一个完整科学的制度设计和运行协调的组织体系,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从整体性来看,教育治理体系的价值在于从顶层设计的层面统筹协调县域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各环节,将县域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资源整合、精准供给、协同共治。从动态性来看,教育治理体系的价值在于促进资源持续有效流动。县域教育治理的过程,实质上是资源分配和调整的过程。“体系”视角所带来的动态性能够维持县域教育治理过程中的资源张力、制度张力与工具张力,有效针对县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调整教育治理的目标、主体、决策、执行与监督等各个环节的互动与博弈。概言之,教育治理体系是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探讨治理问题、指导治理实践,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来说,其整体性与动态性恰恰是回应诉求、直击痛点、应对挑战的天然特质。二、将制度体系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工作主线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保障要素,而制度体系建设是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真正解决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还要从制度建设出发,明确各主体权责,突破县域教育生态中的瓶颈问题。(一)制度与规范:制度体系建设是教育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教育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等不同要素。其中,在教育治理体系中,制度体系是依据、根本,是决定教育治理体系的关键性要素 [2] 。教育治理制度体系,是指由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教育体制与机制构成的一个系统。相对于顶层设计的教育治理体系来说,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各地、各校的具体应用和在地化实践,体现为路线图和时间表。制度体系解决的是“如何保障治理有效运转”的问题,直接决定着教育治理体系的成败 [3]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教育治理主要体现为政府及其他组织的权力分配关系、动力和利益结构,这是教育治理实践的基础。严格的教育制度建设能够对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产生一定的约束,良好的教育制度也能产生激励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府干事、学校领导、一线教师等教育工作者的团队素质。在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化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学校权力的调整都能够提高办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激发教育工作者的活力,为立德树人的落实工作做好人力保障。“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已是痼疾,不科学的政绩观、落实工作口号化等问题无一不阻碍着立德树人工作落在实处。制度建设能够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工作的深入,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建立合理的第三方评价机制,为立德树人工作打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这才是难点和关键。   (二)高质量育人:制度体系建设为县域立德树人落实过程提供反馈回路如果说教育治理体系为县域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带来了常态化、制度化与规范化,那么在此基础之上,制度体系作为教育治理体系的核心,更是为县域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带来了有序化、动态化和可量化的深度影响。县域落实立德树人工作要在已有实践基础上,以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为主线,注重各项制度的匹配和衔接,充分发挥制度体系的动态反馈功能,帮助县域建立起“反馈—调节—修正(增强)”的运作机制。反馈回路源于电子学理论,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因果链首尾相连形成的闭合回路。反馈回路有正反

 56Education Governance教育治理2022.2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421期馈和负反馈两种类型,正反馈是增强回路,加入某个要素后,回路输出呈增长样态;负反馈与之相反,为调节回路,能够减少输出,保持事物的稳定性。落实立德树人的制度体系是在县域层面由政府主导建立的一系列具体制度组成,这些具体制度能否有效运转,能否与落实立德树人形成正向互动的结果,要依靠落实过程中的反馈回路来判断、调整以及提升。反馈回路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一种视角、眼光和思维方式,以联系的眼光看待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各个环节,为复杂的、现实的教育治理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厘清思路,找准起点与终点,查摆问题,及时修正,实现高质量育人。三、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制度体系建设的行动逻辑制度建设作为教育治理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立德树人落实的关键,其在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地位与作用。在明确这一点的前提下,可对制度建设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即把握其行动的逻辑与实施原则,同时针对落实立德树人的内涵、要求和目标制定具体的突破方案。在建立落实立德树人制度体系的前提下,明确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的权利职责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必要条件,而要充分发挥制度体系的规范与保障功能和多元主体合作互补的协同作用,仍需要促进法治思维的完善和行政行为的转变,提升制度的执行力。这也是立德树人工作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步骤。(一)多元治理格局治理理论中的社会解释理论强调治理是一种具有开放、反思特性的沟通关系,侧重于各主体合作如何达成的伙伴关系 [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5] 。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不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任务,而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全方位协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立德树人工作的良好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要采取措施推进实现协同育人的局面。一是要强化政府部门的主导责任,完善落实立德树人的制度清单,以提升政府部门的指挥力和协调力。专注做好政府部门该做的核心职能:服务、规划、政策制定、评价、督导等,真正实现政府作为引领者、服务者、协调者、监督者的整体角色 [6] 。二是要给学校减负、松绑,将自主权还给学校,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职能转变的重要目的,是给教育其他相关主体让出发挥能动作用的空间。三是要将家庭教育纳入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发挥家长作为第一任教师的榜样作用,推动家庭教育在学生德性养成中的关键作用。四是要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培育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公益的力量,积极树立社会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社会学校系统支撑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二)弹性法治思维法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要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就必须与法治相结合,走法治之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治理法治化的过程,就是依良法而善治的过程 [7] 。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要通过推进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县域教育治理体系的法治改革来实现。然而,教育法律从动议到出台必然有滞后性,且多数法律条文不可能对所有教育治理问题作出过于细密的规定 [8] 。与此同时,真实的县域教育治理情境样态繁杂,因时、因地而异的特征尤其明显,立改废释的教育法律虽有无可比拟的改革力度,但也相对地缺乏灵活性与操作弹性。因此,不仅要重视法律基础,更要“硬法”“软法”一起抓,不可重“硬法”,轻“软法”。软法通过其自治性,平衡发展与法治的关系,既促进发展,又保障发展,以人为本,制约官员的政绩冲动 [9] 。因此,根据立德树人的工作要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在县域层面加强系统的规章制度建设,科学构建和完善教育政策理念学习制度、政府部门联动制度、区域校内外课程融合制度、学校办学及教师激励制度、社区家庭与学校教育协同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和教育督导与问责制度等。这些制度是由地方政府作为主导部门所建立的落实立德树人的配套制度,涉及教育治理中的各主体、客体、方式和手段,在运用过程中需要做好匹配衔接、彼此呼应,以促进形成合力,发挥整体功能。(三)行政行为转变行为方式转变的前提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县域教育治理过程中思维方式的突破涉及以下几种行动逻辑的理解和运用。一是渗透治理理念,县域教育行政部门存在许多问题,如权责不明确、职能碎片化等,导致其习惯于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依赖于行政级别制度及经验主义,具体在落实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转变职能,明确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大力挖掘教育信息化等治理手段,综合运用法治、规划、政策、信息化等行政措施,加强自身治理能力。二是清朗工作内容,实际上,县域教育行政部

 57Education Governance教 育 治理2022.2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421期门工作的侧重点多在于外部规模建设,较少通过现代化手段重塑管理流程,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基础教育领域要想突破分数的指挥棒,就要力行改革,突破不科学的政绩观,对偏离“立德树人”理念原点的行政行为进行查摆与清理,从理念到实践由内而外地调整发展方向。三是贯通融合行动,在于对“点状”“...

篇四: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

省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构建应用研修机制,创新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邓忠学 1 ,戴大明 1 ,胡标青 1 ,陈友洲 1 ,徐爱枝 2(1. 麻城市教育局,湖北 麻城 438300 ; 2. 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湖北 麻城 438300 )   摘   要:

 创建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县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高位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2年麻城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县市,通过对城乡数字教育基础环境保障机制和应用融合创新机制的实践探索,基本构成了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运行机制。   关键词:

 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机制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7800 ( 2016 )

 12 - 0001 - 03收稿日期:

 2016 - 11 - 22作者简介:邓忠学( 1963 - ),男,湖北麻城人,麻城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估管理;戴大明(1963 - ),男,湖北麻城人,麻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策略;胡标青( 1964 - ),男,湖北麻城人,麻城市教育技术装备站站长,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陈友洲( 1966 - ),男,湖北麻城人,麻城市教育局教师管理科科长,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为教师研修;徐爱枝( 1968 - ),女,湖北麻城人,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实践。1  问题的提出与概定麻城市是国家级贫困县,《国务院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2012 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县市。正式启动了包含基础环境保障机制和应用融合创新机制的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目标直指多举措保障教育信息化投入,搭建教育信息化长效应用的网络环境、软硬件环境,确保优质资源能共建共享;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组建信息技术培训、运维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2  策略与举措2.1  创建“立足基础建设、优化推进策略”的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保障机制   “七个一”推进:市、乡、校三级明确一名教育信息化首席信息官( CIO );确定一批试点学校;建立一个专题网站;每月一次工作通报;每年一次现场专题观摩活动;每年一次专项督导评估;每年一次城乡数字教育总结表彰大会。投入保障制度:市级政府财政资金与国家薄改计划项目资金配套用于信息化投入;公用经费项目下设远程教育费科目,单独预算10% 。“引入第三方力量”: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完成全系统光纤千兆进学校百兆到桌面的“校校通,班班通”工程。地方制度成系列:制定麻城市教育信息化技术人员的职称(职务)评聘等系列制度办法,将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列为政府教育专项督导内容,纳入学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2.2  以教学点为突破口,创建“线上线下整合,应用融合创新”的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运行机制   ( 1 )确立三个制度,实施三个行动计划,确保农村教学点开齐开好课程。建立包点走教、辖区支教和专递课堂推送三个制度,确保开齐教学点国家规定课程。实施“亲子桥”牵手计划,“城乡学生牵手”计划和“城乡教师牵手”计划,增进城乡师生的相互了解,实现双赢,丰富农村师生的学习与生活。(2 )“多体联动、评价导向、监管护航”,大面积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确责任主体。坚持教师发展中心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确立市级统筹,乡镇监管,学校推进的研训目标,成立“国培计划( 2015 )”———区域整体试点项目组织机构,实施市级社区管理员、市级负责人(区县管理员)、校级管理DOI:10.16735/j.cnki.jet.2016.12.001

 邓忠学,戴大明,胡标青,等:构建应用研修机制,创新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 第12期图 1 三级管理及三个共同体  员三级行政管理;市级社区学科管理员、市级学科工作室组长、校级学科工作室组长的三级业务管理,形成线上线下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的基本格局。建立三个共同体。

 ① 研修帮扶共同体。坚持“城乡结对,名校包片;一校多点,骨干包班;分级研训,师徒共进”的思路,建立研修帮扶共同体。依托“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建立城乡校三级研训帮扶制度:城区小学与乡镇中心小学联通“学科网络教研”,为教学点开设“专递课堂”;乡镇小学与管辖的教学点包班结队。

 ② 校内网络教研共同体。实现教师个体研究,学科群体教研,全校整体研修一体化。

 ③ 跨区协作研修共同体。实现校内自主研修,校际域本教研,跨区域协作一体化。实施绩效评估导向。加强过程监管诊断与结果的绩效评估相结合,阶段评价(1年)和终结评价( 3年)相结合。考评结果与校长的责任目标挂钩,与教师的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岗位设置挂钩。2.3  “名师引领,网络教研;全员晒课,逐级评选”激励教师展示研修成果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一点一全科”活动为契机,深度挖掘学科教学专家指导组的引领作用,抓好各级学校推进与培训工作,加大学科网络教研工作室的建设力度,培训一支由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领军人物组成的包含乡村教师在内的优质团队,带动一批教师应用“教师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与网络研修。建立每周“晒课”进展通报制。参照《湖北省优课基本标准》,以《麻城市优课评选细则》为标准,分学段在全市抽调175位学科带头人、名师和骨干教师担任评课专家,指导乡镇及学校通过逐级评选,落实三级评选,推优评选出全市百佳课堂实录、百佳教学设计、百佳多媒体课件及十佳专家课例点评、十佳网络教研工作室、十佳全科教学点。2.4  “应用驱动,自主研修,文化重建一体化”的麻城示范模式构建   麻城市实验二小、福田河中心学校、铁门岗中心学校先行一步,构建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示范模式,发挥典型引路的效应。环境建设讲适度。率先通过“企业参与”模式,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传统模式需要多年才能完成的硬件建设任务,充分证明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优势。制度评价讲力度。建立了《资源应用登记制度》等系列制度,使资源应用常态化、“晒课”工作制度化、优质资源共享化、课堂教学的规范化、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自主研修讲深度。“提升认识愿意用;开展培训学会用;解决难题保障用;强化管理督促用;深入研究恰当用”的“五用”资源应用模式,树立了全市教改典型。网络教研讲效度。“麻城实验二小语文教研组·徐爱枝名师工作室。”形成了“名师引领,分组教研,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工作室教研”机制,实现了网络研修文化的重建。多体联动讲融度。全市城乡教师研修帮扶共同体,网络研修共同体,区域研修协作体的建构。破解了边远山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难以提升的难题,为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提供了保障,实现了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历史性突破。3  效果与影响3.1  投入保障效应“宽带网络校校通”全覆盖。在麻城电信中心机房,用1G的出口接入国际互联网。截止目前为止已全面实现所有中小学及教学点、幼儿园的“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设备的全覆盖。自 2012 年来,为各学校配备班班通教学设备共计2082套,“班班通”覆盖率达100% 。计算机教室的全覆盖。配备了计算机教室 190 多个,实现了全市中小学校计算机教室的全覆盖。·2·

 第12期 邓忠学,戴大明,胡标青,等:构建应用研修机制,创新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专递课堂”全覆盖。投入273万元为所有乡镇中心学校及市直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配备云视讯录播教室一套,共计26套;投资31万元为75个教学点配备了互动视讯设备,搭建起软硬结合的互动云视讯平台。平台能轻松实现学科网络教研、专递课堂、同步课堂、视频会议等功能。3.2  优质资源覆盖面扩大效应全市农村教学点124个,通过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辖区走教支教和名校教师专题推送等方式使得教学点基本开齐开好了国家规定课程,全市教学点平均开课率为76.93% ,利用资源占87.71%。3.3  全员晒课效应从图2 、图3看:“名师引领,网络教研;全员晒课,逐级评选”的“晒课推优”激励策略,无论是对推进全市数字教育一体化进程整体提升,还是城乡均衡发展都已经显示了较为显著的效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村教学点也有入围参与部优专家评选的的课。同时,通过建立的36个学科工作坊, 114个市级学科网络教研工作室的科学运行,2015年“麻城实验二小语文教研组徐爱枝名师工作室”作为黄冈市唯一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网络教研工作室,并被推荐到国家参评。

 2016 年,麻城师范附小《语文工作室》、麻城市第五小图 2 2014~2015 晒课对比图图 3  晒课分布情况学《艺科教研工作室》分别获2015~2016学年度省级“优秀网络教研工作室”。全市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经历了从浅表层步入深水层,从强迫用到愿意用直至乐意用的艰难之路,实现了网络研修文化的重建。3.4  成果分享效应《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课题,在2015年4月中国智慧城市年会上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国家区域综合试点县市主要试点课题《构建应用研修机制,创新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2015年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教育部信息化推进办公室《2014年5月教育信息化工作月报》中,通报了湖北省麻城市启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一点一全科”的教学应用活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开辟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专题网站以《湖北麻城举办“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推进会》为题报道了麻城市教学点应用资源的典型。2014年高分通过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近三年20 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 2015 年 12 月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家长高兴,社会赞许,群众满意度也越来越高。4  结语“十三五”期间,麻城市将依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在继续坚持“一个核心理念、两个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发展思路。努力促进“ 4 个提升”、“4 个拓展”,实现“ 3 个基本”的目标。巩固和完善教育信息化麻城模式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为促进麻城教育高位均衡更加公平做出更大、更多贡献。(编辑:沈洛全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殏殏殏)   编者按:该案例是麻城市探索《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实践成果,基于以基础建设为前提,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切入点,依托网络平台,强化应用驱动,立足校本研修,注重机制创新,打造高效课堂的总体思路。从社会资源中寻找基础建设的必备条件,从网络资源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中寻找课程整合以及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方法拓展,整体构建了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此案例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均衡发展的典型代表。·3·

篇五: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

编号:JJS2011—254

 县域内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研训一体化模式的研究

 摘要:

 按照教育发展的趋势,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县级中小学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合二为一以后,必须思考诸如“如何建设省评估达标研训基地”“如何改进教研方式”、“如何转变培训方式”、“如何实施研训一体”等一系列问题,并对“研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县域内

 教师教育

 研训一体

 模式

 按照唐山市教育局、唐山市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唐山市财政局文件要求(唐教字【2011】43号),对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室、电教室等部门进行整合,组建集教研、培训、电教为一体,属中小学系列办学实体,具有一定管理职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2012 年 4 月,唐海县教研训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整合后新形势下,教师进修学校增添了新的教研职能。“研训一体化”是指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进行有机整合的教师教育新模式。新的职能就要求我校研训合一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研”的是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困惑;“训”的是促进学校校本化发展的理论与策略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训一体化”坚持“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合一”,服务于学校、服务于课改、服务于教师。

 我们思考,虽然稚嫩,却勇于尝试

 一、分析原因,查找根源。

 “研训一体”,既是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研室与进修学校合二为一以后,如何建设省

 评估达标研训基地,如何改进教研方式,如何转变培训方式,如何实施研训一体化,这些是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为拓宽思路,建设好新机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石家庄藁城市、保定市望都县、秦皇岛市海港区、邯郸市峰峰矿区、唐山市玉田县、丰润区等几家整合较早的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借鉴了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分析了他们在建设、运转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大胆地分析原因,查找根源。

 一是缺乏行政管理职能,工作开展有阻力。教研,从教育局剥离之后,作为新机构的常规性工作,需要经常深入全县各类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新机构没有行政职能,没有约束职能,造成教研工作不能很好发挥应有作用。

 二是经费落实不到位,工作开展没保障。近年来,国家、省教育、财政部门相继下发文件,就保障教师培训经费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但具体到各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落实到位。每年拨付的业务、工作经费很少,不能保障正常运转,新机构本身没有创收渠道、没有收费资质,只有完全依靠县财政这条渠道,因此,没有足额拨付专项经费,业务、工作经费定额很低,影响了教师研训工作的开展。

 三是人员配备不优化,工作开展质量低。目前一些教研员水平不是最优,有的较差、处于应付状态,新机构没有自主调动教师的权利,根本不能有效保障教研工作的质量,长此以往,必将产生消极影响。

 二、大胆尝试,探索创新。

 一方面我们走访学习,拓宽思路。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成功经验,比如: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配套政策文件。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配套政策文件。及时成立了专门办事机构。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主管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人事、编委办、建设等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成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县政府及时召开县长办公会、常务会以及编委会、协调会等会议,对机构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专门出台文件,对机构场所建设、人员编制、工作(建设费、办公

 经费、培训经费)经费一一落实。

 二是加强投入,工作力度大。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要求,进行实质性合并,实现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室、电大工作站四位一体,都建有附属小学,作为实践基地,改革比较彻底。投入较大,高标准建设办公、教学、宿舍楼,配套设施齐全,配备了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

 另一方面我们总结梳理,提出建议。

 1、新机构必须和教育部门建立非常紧密甚至一体的联系。要攀好教育行政这棵大树,新机构一把手应由教育局主要领导担任,最好是党委书记,起码是副书记兼副局长,主管教研的副校长也应由教育局副局长兼任,直接代表教育局管理。这样,便于工作协调,减少管理层次。

 2、最好将电大工作站合并。这样,既符合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精神,联系一些高校为我所用,既利用高校一些知名教授帮助我们培训教师、方便教师学历进修,又能为新机构补充一些工作经费,更便于工作开展。

 3、人事、教育部门要专门制定优惠政策。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在人员配备上、岗位聘任、职称评聘上给予倾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努力保障新机构教师特别是教研员能够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

 4、财政要重新核算新机构日常工作经费,严格按照上级规定足额拨付培训经费。4、财政要重新核算新机构日常工作经费,严格按照上级规定足额拨付培训经费。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县情,设立教育教研专项经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保障经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更新维护专项经费等。按城乡教育附加费的 5%足额拨付培训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按月正常拨付。

 5、要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依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示范评估为抓手,县政府主管领导亲自挂帅,抽调专人组成精干班子,制定发展规划,加强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教师培训机构标准化、现代化建设,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示范校。

 一路走来,尽管蹒跚,还算稳健

 通过广泛的调研,经过不断思索、研究和调整,制定了当下进修学校发展的思路。学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委、县政府“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发展为总揽,大力实施“123 工程”(即 一条主线:练内功、强管理,推进研训一体化发展。

 两个转变:实现由传统、保守的办学思想向现代、开放的办学理念转变;单一的培训方式向研训一体化转变。

 三项突破:研训效果有提升;教师素质有提高;学校形象有转变,为建设“经济强县、乐居唐海”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

 一、抓投入,建基地 着眼于教育现代化,从政策、经费等方面为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足额落实培训资金。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县财政优先安排专项教师培训资金,保证全县教师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注重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008 年以来,投资 135 万元,新增学校建筑面积;投资 10 万元,重点建设了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远程教育系统,与互联网相连接并与中小学连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开通了外网和内网;投资 12 万元,更新添置办公电脑 20 多台,做到教师人手一台;投资 8 万元,完善了图书室,装备了电子阅览室,实施了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购进了满足现代教师培训需要的电子信息资料、图书资料等配套教学资料;投资 15 万元,在全市率先新上了数字化实验室。

 为创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示范校,准备新建报告厅、多功能厅和部分专用教室及微格实验室;装备心理教育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使办学环境得到优化,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3、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成立由教育局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领导、进修学校校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育局、进修学校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教师培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进修学校,负责日常工作。进修学校在拥有专任教师的基础上

 聘请一线教师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能够适应培训需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了教师研修网站和教师进修信息中心,能够满足全县教师培训需要。

 二、抓载体,重教研 1、立足校本抓教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教师进修学校校本研修方案》,组织好每周的集中学习活动,开展了演讲比赛、说课、岗位练兵、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激发全校教师“学专业、长技能、促发展”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

 2、贴近基层促发展。学校发挥专兼职教研员的作用,加强学校课程的指导与管理,坚持每学期下基层学校听课。在基层学校开展听课评课、问卷调查、教师座谈和教师论坛等活动,了解基层教师的需求,交流研训工作的经验,增进进校与基层学校的感情,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为全县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3、搭建载体求实效。为确实推进教研训一体化,真实反映全县教育教学动态,展示教师风采,为全县广大教师开展教研训活动搭建一个有效平台,创办了《唐海教师》双月期刊。

 4、课题引领激活力。教育科研室面向全县教师发出号召,组织开展县级课题申报工作。创设校校有课题,人人皆参与的浓厚氛围。目前,进校承担的省级课题《县域内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研训一体化创新模式研究》正处于中期研究进展阶段。2011 年 12月,唐海县教师进修学校被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评为“先进会员单位”。

 三、抓重点,强培训 教育要发展,质量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学校始终把教师培训作为工作着眼点,深入开展全员岗位培训、小学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新教师培训、农村薄弱学科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以及普通话培训等多形式的社会培训工作。采取网络教研、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举全校之力,努力把培训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1、全员素质培训上台阶。自 2009 年开展网络培训以来,学

 校每年参训率达 100%,合格率达 99%,连续两年全市排名第二。特别是 2011 年,学校 3 名班级辅导教师 6 次在全国继教网首页上展示,2 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继教中心组织的“培训生活 秀动你我”活动,分获特等奖(河北省仅 1 名)和一等奖。

 2、小学校长培训出新路。以集体授课、专家视频、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校长交流等多种形式为载体。今年我校还将利用暑期举办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

 3、骨干教师培训有新招。几年来,坚持邀请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唐山师范大学教授、省市知名学者等来县授课。今年下半年,我校还将通过以赛代训的形式,在全县举办班主任素质大赛。

 4、新教师培训有提升。有针对性的对新教师岗前急需的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培训,2009 年以来举办新教师培训班 2 期、185人,定期深入学校跟踪指导,督促所在学校安排业务骨干“一对一”、“多对一”传帮带,为新教师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综合信息技术培训有成效。举办综合信息技术培训班 29期,辅导班 12 期,培训教师 1700 多人,参训率 99%以上,考试合格率 100%。

 四、抓基层,促发展 坚持素质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总校,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全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2010 年,组织完成了县第二实验小学等9 所县级示范校建设;2011 年,组织县第二中学等 5 所学校申报市级示范性学校。我校结合县教育局及时成立了工作小组,组织创建学校召开动员会、协调会、现场指导会、意见交换会 20 余次,深入基层学校实地指导、督导 30 余次,对每所学校 7 大类 22 大项 72 小项千余卷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做细致、耐心的指导。对每所学校的总体环境、研修处、电子备课室、教师图书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健身室、茶艺室等 10 余项硬件设施进行督导检查。2012 年 4 月县第二中学等 5 所申报学校全部通过市示范性评估验收,提升了学校档次,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对收获,谈不上辉煌,但很实在

 追求卓越是进校人永恒的目标,不懈努力是进校人永远的信念。学校把承担的省级立项课题《县域内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研训一体化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研究与研训一体化工作实践中有机结合,理念指导实践,实践探索真知。学校专、兼职教师结合基层学校教师对“研训一体化”的认识逐渐明晰,在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模式等方面,也作出了富有前瞻性的探索和开创性的尝试,创造性地建构了“研训一体”新模式。

 1、创建新机构,推进 “一体化”体制改革。

 根据教育部“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理念和相关政策、法规,创建了新型的现代教师研训机构。将教研、科研、培训相互对接,相继连通各学校,将教研、科研与培训付诸“一体化”,基本形成了区域性“大研训”格局。

 2、开创新模式,完善 “一体化”运行机制。

 体制上的“一体化”为工作机制的“一体化”提供了组织保障、资源优势和管理便利,在工作过程中的探索与积累,逐步形成了与“研训一体化”体制相对应的新的工作机制与研训模式,促进了“研训一体化”工作的有序、高效、规范运行。

 一是同伴互助式“研训一体”模式。提倡教师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合作分享,共同发展。主要采取培训者与受训者的对话、同伴与同伴的对话、教师的自我对话等形式。

 二是问题解决式“研训一体”模式。通过听课、调研、访谈等多种方式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知识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方式及内容进行培训指导,再通过实践检验培训效果,及时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发现新的关注点,聚合成新的研训工作思路。促使研训工作由单一指导型向研训互通型转变。

 三是集中式“研训一体”模式。把原来中小学点阵式教学片整合为集中式教学片。撤并分场完全小学到各场镇中心校,撤消除八农场中学外各分场中学,统一合并到县城三中,实施集中式

 研训模式。

 四是菜单式“研训一体”模式。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向我校提出申请,明确具体学科或要求等,由我校组织专业教师遵循“按需服务、按需指导”的研训工作理念指导研训活动。

 五是课题驱动式“研训一体”...

篇六: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

教研版)

 第 1 期( 总第 78 期)

  2010 年 2 月 25 日 出版 《 滨 湖 教 育 ( 教 研 版 )》 编 委 会

 名 誉 主 任

 华 博 雅

  程

  红

 顾

  问

  陈 锡 生

 主

  任

  钱

  江

 委

  员

  华 文 达

  金 春 兰

  吴 洵 如

  强 洪 权

  糜 荣 华

  王 兴 耕

 袁 明 霞

  徐 仲 武

  黄 一 敏

  吴 伟 昌

 主

  编

 钱

  江

 副

 主

 编

 华 文 达

  金 春 兰

  吴 洵 如

  强 洪 权

  糜 荣 华

  徐 仲 武

 黄 一 敏

  吴 伟 昌 ( 常 务 )

 编辑部主任

 吴 伟 昌

  主

  管

 无 锡 市 滨 湖 区 教 育 局

 主

  办

 无 锡 市 滨 湖 区 教 育 研 究 发 展 中 心

 编

  辑

 《 滨 湖 教 育 ( 教 研 版 )》 编 辑 部

 本 期 责 编

 顾 晓 东

 地

  址

 无 锡 市 湖 滨 路 651 号 锦 绣 大 厦 8 楼

 邮

  编

 21 4071

 电

  话

 ( 051 0)

 851 26802

  ( 051 0)

 851 1 4422 投 稿 邮 箱

  bhj y804@1 63. com 发 布 网 址

 无 锡 市 滨 湖 区 教 育 局 教 育 政 务 网

 ( ht tp: //www. bhj y. net/arti cl e/bhj yj yb/i ndex. php)

 滨 湖 教 师 研 修 网 “ 滨 湖 教 育 协 作 组 ”

 ( htt p: //www. bhj s yxw. cn/tres earch/wgi ndex. j s p?ci d=00047&wgi d=WG_632562)

  本

 期

  目

  录

 ※

 教育科研 4 创新师训工作制度, 促进教师幸福成长——省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现代师训制度的实证与探索研究》 结题鉴定综述

 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课题组

 ● 中期成果展示 6 共同体验

 共勉发展

 共享快乐——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立项课题《师生共同体验成长的有效教学研究》 中期研究情况介绍

 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课题组 ● 科研沙龙 10 用一本好书抬升教科研品质——记雪浪中心小学“教师最需要什么” 读书沙龙 主持人:

 钱小芳 ※

 德育天地 12 优化“隐性教育” 是改进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诸伟忠 15 让班级精神文化之花在活动中绽放

 顾鸣娟 17 引导儿童过讲究礼仪规范的生活

 曹洁伟 ● 德育叙事 18 自治教育从后进生抓起

 朱

 影 19 爱是一条双行道

 曹仙娣 21 谁伤害了谁——由一起师生冲突引 发的教育思考

 吴

 森 ※

 教学研究 ● 教学· 感悟 22 老师, 请你俯下身去——谈“为学习 设计教学”

  朱韶红

 邹春贤 28 有效追问 精彩生成

  张云梅 31 读写结合,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江玲玲 33“青春期” 揭秘三部曲——从《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学谈起

 张

 燕 36 在仿写中让学生习得“写具体” 的方法

 杨卉婷 37 对有效数学活动的一点思考

 鞠金海 40“情” 动于“读”, “读” 显出“情”

  鲍黎星 43 在小学计算机双语课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张维娜 45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的情境设计

 陈中华 50“趣” 字当头, 透出“新” 意

 潘

 丹 52 走进生活, 走近数学

 周华新 54 浅谈双语教学之我见

 叶

 敏 56 捕捉“意外”

  收获生成

 姚国平 59 浅谈化学课堂中生成点剖析和感悟

 吴军胜 63 让学生的习作“新” 起来

 王

 娴 ● 案例· 反思 65 MM 教育方式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案例

  周德明 68 将趣味数学融入英语课堂

 陈筱华

 70 在动手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许晓青 ※

 学前教育 72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徐

 洁 75 激发阅读兴趣

 促进语言发展

 杨晓燕 76 传承民族文化

 启迪美好心灵

 吴小瑛 78 在拓展活动中提高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杨红云 ● 教学例话 81 新水龙头“受青睐” 之后……

 赵林芳 82“丑小鸭” 不再被冷落

 吴爱华 84 给儿童创造自我教育的机会

 吴映红 84 转变, 源于一声问候

 孙

 栋 ※

 获奖征文 85 无锡市滨湖区第八届教育教学研究征文竞赛获奖名单

 教育 科 研

 创新师训工作制度, 促进教师幸福成长 ——省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现代师训制度的实证与探索研究》 结题鉴定综述 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课题组 《区域性现代师训制度的实证与探索研究》 是由原滨湖区教育局陈锡生局长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

 B-b/2006/02/041)。

 2006 年, 课题组对以往区域师训工作进行了全面审视和系统反思, 提出并向省规划办申报了 《区域性现代师训制度的实证与探索研究》 这一课题。

 2006 年 12 月 30 日,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达课题立项通知书。

 经过近 4 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已基本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2009 年 12 月 28 日, 课题组邀请了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彭钢所长为组长的省、 市教科研专家组来滨湖区对本课题进行结题鉴定, 课题组全体成员、 全区各校分管校长和教科室主任参加了会议。

 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 北塘区、 南长区、 新区的教科室主任作为特邀嘉宾也出席会议。

 滨湖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 课题组副组长金春兰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本课题在历时 5 年的研究中, 始终着眼教师成长, 审视师训制度问题, 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在研究中, 课题组坚持理论先行, 充分学习借鉴, 把握师训制度研究的重点。

 教育局领导非常重视该课题研究, 在全区范围内架构起一个成员结构合理、 作风高效务实的课题研究组织网络。针对本课题的研究特性和课题组成员的特点, 课题组注意建章立制, 规范地推动研究进程。课题组还聘请了省市专家作为研究顾问, 力求提高研究水平。

 课题组以调查实证作为研究的起点, 在专家的指导下钻研、 设计师训专题问卷——《滨湖区教师培训调查问卷》, 调查研究采用全样本调查的方式进行, 力求通过规范、 科学的调查研究, 准确把握滨湖区域师资培训基本情况, 从中透析、 反思制度层面的问题, 以开展针对性研究。

 全体课题组人员将理论学习所得, 创造性地付诸实践, 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各个层面的师训工作, 不断探索、 寻求师训工作在制度层面上的新突破。

 课题组面向全区征集师训案例, 要求各基层学校提供实践过程中涌现出的生动、 鲜活、 有特色的师训案例, 并开展进一步的分析和经验总结提炼。

 本课题于 2009 年起进入结题准备阶段, 课题组着手编印出版课题丛书, 丰富理论内涵,提炼研究成果。

 该套丛书共有三本, 分别是《现代区域师训制度之理论研究》、《现代区域师训制度之案例研究》 和《现代区域师训制度之实证研究》, 三本书从整体上架构了本课题研究的三维框架。

 丛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共计约 60 万字, 入编的大部分是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研究成果, 包括各类具有理性思考的论文、 调查研究实证报告以及相关学校老师的师训工作案例。

 滨湖区教育局副局长、 课题组副组长吴洵如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 5 年的研究中, 课题组主要围绕区域性现代师训制度的应用性理论和实践性操作开展了 具体的研究工作。

 课题组加强了区域性现代师训制度的应用性理论研究, 确立区域性现代师训工作的基本理念与观点。

 区域性教师培训工作的核心理念是让培训成为教师生命成长的真实需求。

 区域性教师培训的基本观点:

 让培训触动教师思想, 让理念化为教学行为, 让行动解决实际问题。课题组探索、 建构区域性现代师训制度建设的相关原则, 如建构层次性、 关联性原则, 完善教师培训的各种配套制度, 使之形成网络; 建构实践性、 有效性原则, 贯彻执行教师培训的各项制度, 使之落实到位; 建构全面性、 长效性原则, 完善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的工作机制,使之良性运作。

 课题组加强了区域性现代师训制度建设的实践性操作研究。

 首先, 探索与创新教师培训运行机制。

 加强区级师训机构资源的整合, 转变区域师训内容、 体系模式, 创新区域师训评估激励机制。

 其次, 创新基于区本的培训制度体系。

 主要包括校际联合教研制度、 区本骨干研训制度、 区本网络研修制度等的创新。

 其次, 探索基于校本的师训制度。

 主要是落实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制度、 读书活动制度、 沙龙研讨制度。

 与会专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充分对话, 各位专家分别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了深刻到位、恰如其分的点评, 给与会人员以极大的启发。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课题组 5 年来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以及收获的丰硕成果, 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意义重大, 研究过程务实, 研究成效显著,认为课题组能够不断创新区域性现代师训制度, 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师培训活动, 提升了 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感, 加快了滨湖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王铁军教授认为, 这个课题比较大气, 既有远见, 又有近见, 课题研究围绕中心命题做得扎实、 实在, 体现了 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和实用性、 科学性和规范性、 创新性和新颖性、 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区域性现代师训制度具有开放性、 主体性、 多元性和发展性。

 鉴定组组长彭钢作总结性发言, 他代表鉴定组宣布同意结题的鉴定意见, 认为课题组探索与创新教师培训运行机制、 基于区本以及校本的培训制度体系探索等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均很有价值, 对“三个结合”、“三个转变” 的后续思考极为深刻, 有利于区域性教师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他要求课题组进一步加深对“现代师训制度” 内涵的认识, 不断创新和整理培训制度, 不断提升师资培训成效。

 滨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 局长钱江代表课题组向专家组表达了 诚挚谢意, 并表示将以此次结题活动作为新的起点, 继续深入研究、 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促进滨湖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在后续的师训工作中, 课题组应进一步在组织教育考察团赴国内外考察访问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搜集和研究国外、 国内的各项教师培训制度, 同时加强区内师训制度的纵向比较和区外教师培训制度的横向对比研究, 在此基础上查找相关书籍文献, 概括、 归纳、 总结、 充实制度建构的理论体系, 出台关于师资培训制度比较研究的报告和关于新的教师培训制度编制的建议书, 侧重于从制度编制角度提出建议, 并基于绩效工资的大背景形成《无锡市滨湖区教师培训制度汇编》 文件集, 不断加强现代师训制度中公平性机制的培育研究, 做好资金投入与效益递增评价机制的良性互动研究以及受益群体的自我回报与效益辐射研究, 并不断

 深化未来师训工作的发展趋势研究。

 总之, 今后课题组成员将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与专家的对话与互动, 深化认识, 不断完善和推进后续研究工作, 创新师训工作制度, 促进教师幸福成长, 为我区教育事业的高位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与师资支撑。

 ( 执笔:

 顾晓东)

  本文责编:

 吴伟昌

  ●中期成果展示 共同体验

 共勉发展

 共享快乐 ——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立项课题《师生共同体验成长的有效教学研究》 中期研究情况介绍 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 课题基本情况简介 《师生共同体验成长的有效教学研究》 是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立项课题, 该课题于 2006 年 11 月经无锡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 正式立项。

 原课题主持人为无锡市数学名师杨凯校长, 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 现课题主持人为许建良校长。

 课题组核心成员有无锡市教学能手、 区教学新秀以及教学骨干, 共计 15 人, 都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其他教师都进入分课题组参与研究, 形成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 前期研究情况回顾 1. 对课题内涵的再认识。

 2007 年 5 月 17 日, 我校进行了该课题的开题论证会, 市、 区专家提出了 许多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专家提出的质疑和建设性意见, 我们课题组成员重新解读课题, 对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我们所指的有效教学研究是建立在师生共同体验成长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 在我校大力推进“体验教育” 的大背景下, 我们的课题研究应关注师生生命的发展形态、 人格、 情感的建立, 从知识和技能及积极情态的形成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以及教师的精神成长。

 2. 对实施方案的新调整。

 在二年的研究过...

篇七: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

.3969/j.issn.1671-489X.2019.21.007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域教研教学新模式的架构与实践

  ——以滦南县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为例◆蒋建军

 解进军

 王文伟摘

 要 “空中教研学”是滦南县教育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深入推进“三个课堂”的广泛应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和公平的一种创新型教研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传统的教研教学壁垒,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校际互动,辐射全县 253 所学校,服务教师 6040 人、学生 68

 203 人。一校名师授课,全县同级学生互动参与;每次精准教研,全县相关教师共同研讨。关键词 滦南县;信息技术;教研教学模式;空中教研学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9)21-0007-031 前言近年来,滦南县教育局全面规划部署,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从幼教到高中各学段常态化、全覆盖、多层次开展“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所谓“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是滦南县教育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有效整合全县骨干教师及全部信息技术设备,深入推进“三个课堂”的广泛应用,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的均衡和公平,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一种创新型教研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理念,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了全县每个年级一个主教室和近 200 个分教室之间的在线互动直播,数千名师生除了可以在网上教研、学习,还可以在线和主讲名师进行即时答疑互动。2 活动开展的背景帮扶活动

 教育发展不均衡,迫切需要开展教研教学帮扶活动。滦南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园)293 所,其中小学 112 所、初中 22 所、普通高中三所、职业高中一所、教师进修学校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一所、民办学校两所、教学点 11 个,在校生 68

 203 人;幼儿园 151 所,在园幼儿15

 376 人。全县有在岗教职工 6040 人。全县教育体量大,辐射范围广,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具体表现在:1)县域内专家型教师缺乏,前沿教育信息闭塞,没有形成令人信服的教育高地;作者:蒋建军,滦南县教育局副局长,中学高级教师;解进军、王文伟,滦南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中学一级教师(063500)。2)高中学段师资强弱不均,名师、骨干教师集中在县城两所高中,农村高中师资水平相对较弱,城乡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高中的教学质量及后续发展;3)初中学段学科间不平衡,师资配备不均衡,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吸引力不足,优秀教师派不进、留不住,形成薄弱学校;4)小学学段城乡差异较大,农村边远小学师资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及信息技术教师特别紧张,相关学科教学无法正常有序开展;5)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保教水平低,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要有效破解上述难题,就迫切需要全县整体创新教研教学模式,发挥现有信息技术装备及名师的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师资力量不均衡、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环境支撑

 现代化教学手段及信息网络的建设为活动开展提供了环境支撑。近年来,滦南县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保证了信息技术设备逐步换代更新和应用水平的持续提高。1)升级改造高标准计算机教室 107 个,全县学校计算机教室全部更新达标。2)添置计算机 8638 台,实现了一线教师办公计算机人手一台。3)装备电子白板教室327个、电子触摸屏教室1199个,全县所有幼儿园及义务教育学校电子白板或触摸电视“班班通”全覆盖。4)投入 100 万元安装了网络互动教研平台、云录播管理平台和教师网络培训系统,开通 107 条千兆城域网;新建常态化录播教室 210 个,购置小鱼易联系统(云视频录播系统)32台,全县所有学校、教学点实现录播设备全覆盖,达到校校录;在教研训中心建设滦南县教研训音视频管控中心四个,确保实现全县录播设备统一管理和各学段远程互动教研。装备在线·- 7 -2019年11月上 第21期(总第471期)关键词 滦南县;信息技术;教研教学模式;空中教研学中图分类号:G434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21-0007-031 前言近年来,滦南县教育局全面规划部署,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从幼教到高中各学段常态化、全覆盖、多层次开展“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所谓“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是滦南县教育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有效整合全县骨干教师及全部信息技术设备,深入推进“三个课堂”的广泛应用,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的均衡和公平,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一种创新型教研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理念,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了全县每个年级一个主教室和近 200 个分教室之间的在线互动直播,数千名师生除了可以在网上教研、学习,还可以在线和主讲名师进行即时答疑互动。

 5)为各实验小学、22 所初中和国办高中装备分体式桌面云终端系统,实现校内认证的无线覆盖,率先进行从普通校园到云技术数字校园的转变。6)在县教育局建立网上阅卷中心,并为各普通高中、区片研训中心初中和四所实验小学安装网上远程阅卷系统,将大数据、云计算同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基本实现全县各学段成绩分析、教学评价与指导的信息化、自动化。7)优化硬件建设,统一全县录播平台,实现集中管控。引进优质教学与备课资源,建设各学段教学资源库和资源管理中心。为充分发挥全县现代化教育装备普及程度高、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优势,强化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滦南县教育局经过多次论证,决定整合多方面人才及各种装备,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发挥自身优势,弥补教育短板,在基础教育整个学段(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常态化、全覆盖、多层次地开展“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确保达到“一次活动、全县参与,一次研学、众人受益”的效果。3 “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开展情况“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是滦南县在教研教学方面的创新之举,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技术层次高、管理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努力做到“五个保障”:设备保障、师资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活动保障。成立领导机构,实现精准管理

 为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教育局成立领导小组,并通过章程明确了各自职责分工。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三位副局长及教研训中心主任任副组长,三位教研训中心副主任及小教、初中、高中、电教、幼教、音体美等六个教研室主任为成员。各领导小组成员主管自己分管的科室培训工作,教研室各位教研员为本学科研学活动的主持人,负责活动的全程组织及资料收集;各校(中心校)主管此项研学活动的领导及网管员在各领导小组成员、教研员的领导下组织本单位的研学工作,并负责本单位人员组织、资料收集、技术保障及后期活动组织等工作;县教研训中心设立资料建档组、《简报》编辑组,负责资料归档、《简报》编辑、费用审批等工作;电教馆负责设备的分发与调配,做好相关学校(中心校)网管教师的技术培训,实现人人熟悉设备功能、人人熟练运用设备。强化相关培训,建设优秀团队

 为确保装备顺畅运行,提高研学质量,滦南县按照多层级、全方位的思路,分别对领导层、应用层、技术层三个层面进行全面系统培训。科学、有效地开展“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需要培养建设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业务精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此,滦南县教育局在从外地高校、科研院所选聘知名专家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出台《关于选聘“空中教研学”教师团队的实施方案》,人员涉及从幼教到高中整个系列。首批骨干教师团队共计 102 名,他们中有中小学特级教师、省市县各级名师、各教研室教研员和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独特建树的青年骨干教师。此外,明确了聘用人员相关待遇、责任、义务和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解决了搞一次活动拿一次方案、选一批教师的问题。制订活动方案,确保精准施策

 为使活动有章可循,结合滦南县教育现状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局出台《“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总体方案》,作为研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涵盖总体目标、研学对象、研学内容、活动方式及考核与评价措施等方面。小教、初中、高中、电教、幼教、音体美等六个教研室结合本学段特点及教研教学需求,都制订了本学段(学科)的子方案。更重要的是每个教研室都围绕总体目标及本学段(学科)特点,安排了研学内容及课程表。教育局对各教研室活动课程进行汇总,每学期开学前及时发放到各校,各校根据“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课程表统一安排本校课程,确保相关年级师生准时参与研学活动。创新活动内容,促进整体提升

 在各部门、科室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围绕“三个课堂”的实际应用,常态化、全覆盖、务实性、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研学活动,择要列举如下:1)小学,滦南、滦县、乐亭三县同课异构研学活动;2)初中,薄弱校与先进校结对研学活动;3)高中,学考、高考备考城乡研学活动。另外,在家校共建、法制进校园等活动中,也充分利用“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全程直播与互动。4 注重考核评价,不断总结提高为使参与活动教师、聘用团队成员及全部学校高度重视“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教育局制定政策,注重对讲课教师及相关学校的考核评价,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实效。参与活动教师的考核与评价

 各科室会同学校(中心校)负责对教师的成绩考核,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时间、研讨交流和实践研修成果。学年末,要求参加学习的 45 岁以下青年教师每人上交一篇听课感想,录一节质量提升课,学校(中心校)组织初评后上报相关教研室,由教研室择优评奖。聘用团队成员的考核评价

 对聘用团队成员的成绩考核内容包括教案编制、讲座反馈、总结报告等。依据聘用团队成员的授课质量,由教育局教研训中心评定优质示范课并决定是否续聘。相关学校的考核与评价

 各学校强化对教学与培训工作的管理。制订短、中期的研学计划和方案,促使教师业务培训工作有序有效深入持久开展。按照教育局所发方案及计划安排,及时调试设备、组织研学。年终,教育局教研训中心将对各校(中心校)组织活动情况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常态化、全覆盖、务实性、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研学活动,1)小学,滦南、滦县、乐亭三县同课异构研学活动;2)初中,薄弱校与先进校结对研学活动;3)高中,学考、高考备考城乡研学活动。另外,在家校共建、法制进校园等活动中,也充分利用“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全程直播与为使参与活动教师、聘用团队成员及全部学校高度重视“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教育局制定政策,注重对讲课教师及相关学校的考核评价,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各科室会同学校(中心校)负责对教师的成绩考核,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时间、研讨交流和实践研修成果。学年末,要求参加学习的 45 岁以下青年教师每人上交一篇听课感想,录一节质量提升课,·装备在线 - 8 -2019年11月上 第21期(总第471期)

 5 合力攻坚克难,同心聚力发展“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没有先例可依循,没有经验可借鉴,活动开展又涉及“四多”(设备多、学校多、学科多、人员多),开展过程中尤其是运行初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和困难。例如:个别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网络状态不稳定,大批量音视频传输过程中有卡顿掉线现象;部分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师资短缺,设备维护维修力量不足;培训团队教师教学水平较高,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力参差不齐;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与电教馆缺乏统一协调联动;等等。源于问题,基于实际,教育局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全县校长会议,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强化过程督导,注重实效考核;优化城域网构架及带宽,实现全面提速,提升网络支撑水平;采取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理论联系实际,手把手教、面对面学,相关人员信息技术水平实现质的提升;电教馆、中小学教研室由一名领导主管,思想上统一,步调上一致,并统一安排各学段活动课程表。强大的领导团队,确保了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科学的培训体系,确保了各级人员业务水平迅速提升;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了活动有序、高效进行;明晰的责权章程,确保了活动依规、主动管理。2017 年 11 月,“空中教研学”被确定为国家级课题;2017 年 12 月,唐山市基础教育拉练活动(信息技术应用部分)在滦南举行;2018 年 3 月,唐山市智慧教育展示现场会在滦南县召开;滦南县教育局 2017 年、2018 年连续两年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单位;2018 年 5 月,“空中教研学”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在北京农展馆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2019 年 4 月,“空中教研学”荣获全国第二届教育装备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6 结语活动开展近三年来,“空中教研学”系列活动已经成为滦南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方案及课程安排,各科室、各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协调联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在全县校区、教师、班级之间共享。现在,聘用团队成员信息化设备运用基本娴熟,网管员技能不断提升,各级管理人员对活动流程也驾轻就熟,农村师资短缺的压力不断缓解,薄弱学科逐渐弥补,薄弱学校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湘南学院探索并实践基于学科竞赛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科竞赛呈现大众化和常态化发展态势;学生取得的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创新项目、论文、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迅速增长,提高了自主学习、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参考文献[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

【构建有序高效的县域师训运行机制7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