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问题及对策建议7篇学校“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38卷(总第349期)邱 兴,等:“双减”政策在区域落实中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问题与对策第38卷 第3期Vo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问题及对策建议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学校“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38 卷(总第 349 期) 邱兴,等:“双减”政策在区域落实中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问题与对策第 38 卷
第 3 期Vol.38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CHENGDU NORMALUNIVERSITY2022 年 3 月Mar.2022“双减”政策在区域落实中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问题与对策邱
兴 a ,李德树 b ,刘
敏 b ,朱
玲 b(成都师范学院 a. 教育与心理学院; b. 培训管理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通过向参加四川省“落实‘双规范双减’政策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训班的 202 位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征询问题和对四川省 15 个县(市、区)教育局“双减”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调研,课题组发现区域层面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还存在着部分地区相关部门对“双减”政策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区域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的机制还不健全,解决治理过程中新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提出加强培训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双减”政策重要性的认识;完善区域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机制;提高解决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过程中新问题的能力等对策。关键词:“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校外补习;培训机构治理;课后服务;“影子教育”;教育政策;教育管理doi : 10.3969 /j.issn. 2095-5642. 2022. 03. 001中图分类号: G40-011.8 ; G629. 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5642 ( 2022 ) 03-0001-07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我国校外补习、校外培训(也称为“影子教育”)机构不仅数量激增,而且还存在超标超前培训、虚假宣传、退费难、资本化运作等问题,恶化了教育生态。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参加校外补习也在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加了家庭的教育负担。从 2013 年起,我国开始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尤其是在 2018 年教育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之后,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影子教育”机构的治理力度。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1 ] 提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的目标。《意见》明确提出,要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治理,实现“学生减负”“家长减负”,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其中,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主要要求包括: ① 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② 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备案制改为审批制;③ 禁止培训机构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④ 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各地明确主管部门,并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严禁其从事学科类培训; ⑤ 对培训收费、培训内容、培训材料等进行监管; ⑥ 严禁培训机构的资本化运营,等等。由此可见,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既是本次“双减”政策的重点,也是其难点。关于校外学1* 收稿日期: 2021-02-28 作者简介:邱
兴( 1965 —),四川自贡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李德树(1964 —),四川资阳人,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刘
敏( 1978 —),四川资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朱
玲( 1983 —),四川攀枝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 年 3 月科类培训机构的治理,《意见》提出了“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落实部门职责,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等工作原则和从严审批、规范服务、常态监管的总体策略。教育部等六部门在 2021 年 10 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对培训机构实行预收费管理制度,“采取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第一阶段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任务已经完成。据报道,全国线下、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分别压减了 92.14% 和 87.07% ,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等违规行为依然存在,巩固治理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非学科类培训升温趋势明显,总体监管较为薄弱”[ 2 ] ,这为今后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减”政策是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决策,是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得到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得到落实的重大举措,但“双减”政策的落实是一件非常复杂、艰巨的工作,一方面,“双减”政策的实施事关广大学生、家长和培训机构等相关方的切身利益,必须在推进政策落实的同时确保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双减”政策的落实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既需要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课后服务质量、转变家长和学生观念,又需要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长期的分类常态化监管。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区域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政策,在试点的基础上,探索科学可行的管理机构体系和制度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双减”政策的落实关键在区域;“双减”政策在区域落实的成效,关键在管理。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中,一些制约治理成效的因素仍然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也已逐渐显现。为准确把握四川各地“双减”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课题组向参加 2022 年 1 月举办的四川省“落实‘双规范双减’政策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训班的全省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副局长)202 人发放了开放式问卷,征询各地在落实“双减”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共收回问卷192 份。其中, 97 位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副局长)都提出了有关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面的问题。
2022 年 1-2 月,就“双减”政策落实中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问题,课题组还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乐山市、成都市等地的 15 个区、县教育局进行了调研,与教育局领导、科室负责人、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代表等进行了座谈,了解了县(市、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现状和问题。二、区域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课题组归类整理了县(市、区)教育局局长们提出的区域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面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双减”政策能否在地方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成效。(一)部分地区相关部门对“双减”政策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通过对县(市、区)教育局局长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发现,各地教育局局长对“双减”政策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些差别。大部分县(市、区)教育局局长都能够认识到“双减”的重要意义,对“双减”工作非常重视,对政策的把握比较到位,对“双减”政策的落实也抓得紧。但部分新任或无教育工作背景、未分管培训机构治理的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对“双减”政策的熟悉程度不是很高,对“双减”政策战略意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本次调查中,在县(市、区)教育局局长提出的关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问题中,部分问题不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中央和省级层面已经有明确政策意见和规定,只是他们不了解或未很好执行。这反映出部分区域相关部门对政策内容、要求的把握还不全面精准,也反映出部分地方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双减”政策对我国基础教育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性。部分区域相关部门对“双减”政策重要性的认识也还不到位。部分教育局局长提出的问题反映出这样一些现象:在一些县(市、区),没有召开相关部门的协调会,主要是由教育局在落实《意见》精神,导致教育局在抓“双减”工作时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县(市、区)没有以文件、政策形式明确各相关部门在落实《意见》中的职责,导致相关部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出现工作推诿扯皮、推进困难的现象;还有部分县(市、区)教育2
第 38 卷(总第 349 期) 邱
兴,等:“双减”政策在区域落实中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问题与对策行政部门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观望和等待思想,在落实政策过程中更希望上级部门出台非常细化、操作性更强的规定,本部门和自己创造性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主动性不是很强。(二)区域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的机制还不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靠“一家之力”即可实现。在调研过程中,教育局局长反映: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涉及教育行政、市场监管、金融、网信、综合执法等部门,如果没有合理的运行体制机制和强有力的统筹推进力度,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和监管是有很大困难的。从职能划分来看,教育局的执法权威和执法力度有限,没有行政处罚权,不足以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治理机制或机构,容易导致相关部门之间因为职责权限不明而推诿扯皮或延误治理工作。如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审批监管方面,虽然《意见》中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被划归不同的部门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还没有细则规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加上个别地方文化、体育、科技等部门出现推诿,教育部门只得承接相关审批业务,导致了教育部门工作的被动。(三)解决治理过程中新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意见》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如果不迅速加以解决,政策就难以落地、落实。从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新问题:一是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过程中的家长教育观念转变问题。从教育局局长们的问题中发现,部分家长对国家实行“双减”政策存在认识误区,对治理的支持配合不够,甚至还有协助校外培训机构躲避监管、查处的情况出现。不仅如此,部分家长不仅不配合政府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治理,甚至还暗中联系相关培训机构或老师继续进行校外补课,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另外,机构停业、“营改非”后,机构不能按时退费或“卷钱跑路”可能引发舆情或家长的群体性事件,这就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家长的工作。但是,区域教育部门大多缺乏家长指导方面的培训课程和师资,在开展家长指导、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减小政策落实阻力方面显得能力不足。二是区域相关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的指导能力不足。在调查中,一些教育局局长提出,机构在停业、“营改非”后,原来在培训机构工作的员工面临再就业问题,这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在对原来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指导方面,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引导还需要切实加强。如果处理不好,这些机构即使在转型后也有可能从事隐形的学科类培训,而其员工也有可能加入到“一对一”家教之中。这种情况在各地都已经出现,相关的调查也证实了这种倾向 [3 ] 。三是区域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队伍力量薄弱,管理能力还不能满足治理需要。落实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目标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地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区域相关部门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队伍还存在着人员不足、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的问题。在人员数量方面,各地教育局局长普遍反映,教育局的编制十分紧张,因此校外培训治理机构人员数量明显不够,治理队伍还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如有的教育局局长就提出,在教育执法过程中缺乏法律专业人员。这种结构性缺编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工作的尽快推进。同时,治理队伍还存在管理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治理需要的问题。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规范管理将遇到很多技术性难题、法律难题,现有队伍缺乏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如有教育局局长提出,“无证无照或隐形变异校外培训机构较多,如何治理仍是一个难题”。另有教育局局长提出,“‘家庭式辅导’等违规培训如何有效鉴别、如何协同执法部门妥善查处等还需要学习解决”。这些“隐形”“变异”培训具有分散性、隐蔽性、不易识别性等特点,治理工作面临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等一系列难题,这就需要各地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治理方略,在实践中提高治理能力。有教育局局长提出,“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未完全结课,培训机构又无力退费,向教育部门提出注销时,因未完成资金清理又无法同意其注销的矛盾突出,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育局局长提出,校外培训机构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后需要对相应机构进行收费和资金监管,但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这些问题反映出各地在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中管理人员仍然经验不足,管理能力还不能满足治理需要。3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 年 3 月三、破解区域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问题的对策(一)加强培训与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双减”政策重要性的认识从教育局局长们提出的问题中还可以看到,与“双减”工作密切相关的部分部门领导也还存在对“双减”政策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这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区域相关部门领导还缺乏对“双减”政策相关文件的全面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区域相关部门领导对“双减”政策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不高。如果思想认识水平不提高,区域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就会出现行动迟缓、相互推诿、等待观望、缺乏主动作为和创新等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对各市(州)、县(市、区)教育局领导进行专项培训。一是要通过培训解决对“双减”政策学习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面,要通过专家的辅导,学习《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
篇二:学校“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39 卷第 6 期2021 年 12 月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JOURNALOF
JIAY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
39
NO.
6Dec.
2021“ 双减 ” 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 问题 、 对策麻广一
1
, 宫士君 2(1.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 广西桂林 541004 ;
2 .嘉应学院体育学院 , 广东梅州 514015)摘
要 :
"双减 ” 政策背景下 , 小学体育课时量得到明显增加 , 对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 这正是
弥补之前小学体育教学对德育渗透关注度不足的绝佳时机.文章采用问卷调查 、 访谈 、 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
法, 对广东省某地 6 所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的考察 , 发现
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德育渗透认知不足 , 学生对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反馈效果不好 , 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有待
完善 , 体育教师对德育渗透评价不够全面等问题.提出了教学管理层建立德育渗透的相关评价体系 , 学校通过培
训等方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的能力 , 学校与教师共同探索立体式的体育德育渗透方法 , 教师自身提高对
德育渗透的重视度和对体育本体德育精神的理解等对策 , 以期小学体育教学能抓住"双减 ” 的机会 , 积极进行德
育渗透相关举措的探索.关键词 :
小学体育教学 ; 德育渗透 ; 现状 ; 问题 ; 对策中图分类号 :
G807.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642X(2021)06-0086-061 概况1.1 研究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中国教育理论在斯宾塞 、 严复 、 日本教育理论 、 中国传统教育等的影响下 , 形
成了
“ 德育 ” 、 “ 智育 ” 、 “ 体育 ” 的 “ 三育论 ”
[1] ,此概念对后世的中国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 “ 三育论 ” 的角度审视 , 长期以来 , 我国各层次教育均是以 “ 智育 ” 为核心 , 而 “ 德育 ” 和 “ 体育 ”
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在德育方面 , 国家层面早有相关政策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第三十六条规定 , 学校应当
把德育放在首位 , 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严党的十八大首次在中央重要文件中把 “ 立德树人 ” 明确为我
国教育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也要求落实 “ 立德树人 ” 根本任务 ,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严但各级单位及教师均未把德育渗透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方面 , 尤其是小学体育课程 ,
常常几经缩减 , 课程存在与否都成了问题 , 更谈不上德育渗透.近些年来 , 这样的现象开始得到改善 , 尤其是随着我国 “ 双减 ” 政策 ( 《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 ) 的颁布 , 小学体育课时量增加 , 课堂质量重新被重视 , 给
小学体育德育渗透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 , 小学体育德育渗透也响应了
“ 双减 ” 政策
的要求 , 政策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 , 要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健康成
长 ” , 可见 “ 双减” 的初衷之一即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 而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正好包含了其中的
“ 德 ” 和 “ 体 ” 两个当前常被忽视的方面•最后 , 小学体育课堂对德育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
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 世界观 、 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 已有的 “ 德育 ” 培养如思想品德课过于刻板并且脱收稿日期 :
2021-08-29基金项目 :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 ” 规划课题 (20BTY189) ; 嘉应学院 2019 年度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 419A0423)作者简介 :
麻广一 ( 1996- ), 男 , 吉林吉林人 , 硕士生 , 主要研究方向 :
体育人文社会学.
第 39 卷第 6 期
麻广一 , 宫士君 “ 双减 ” 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 问题 、 对策87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 难以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 而体育课堂的开放性 、 自主性 、 场域特色和身
心结合等特点 , 决定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立足于以上 “ 双减 ” 背景下小学德育渗透的机遇 、 必要性和体育课堂对于德育渗透的优势 , 本文对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 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 •1.2 研究现状目前已有的与小学体育德育渗透相关的研究 , 多是从国家政策出发 , 分析问题并说明对策 , 总体来
看大同小异 , 但今年来有几篇相关文章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角度 , _是熊小健等对于体育德育本体论的探
讨 , 二是李储涛对体育课程中 “ 身体德育 ” 逻辑视角的研究 , 三是马德浩的 “ 具身德育 ” 学校体育视角 .在关于体育德育是手段还是本体的讨论中 , 熊小健等认为 , 当前的体育在德育教育中是工具化的 ,
即大多的相关研究都在探讨特定德育教育内涵如何通过特定体育途径实现 , 而回溯到文明 之初, 中西方
的体育运动都是实现德育的主体 , 具有本体意义.旳李储涛讨论了学校体育中 “ 身体德育 ” 与 “ 竞技伦理化的体育道德 ” , 认为学校体育不是职业体
育 , 应从 “ 身体德育 ” 的角度出发 , 重新审视体育课程的德育逻辑严类似的 , 马德浩从 “ 具身德育 ” 的
视角出发 , 主张恢复身体在德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甲三者的研究殊途同归 , 都从某种程度上修正了体育仅仅作为政治工具或是竞赛工具的固有思维逻
辑 , 肯定了体育本身的价值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以基于这样的精神 , 体育的德育渗透应从
更本体的理念出发 , 强调体育带给学生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收获 .1.3 研究方法笔者对广东省某地城区 6 所小学的 400 名学生 、 40 位教师进行了有效问卷调查 , 并随机对小学的部分
体育管理者 、 体育教师 、 学生进行了访谈 , 对获得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和逻辑分析.2 现状“ 双减 ” 政策于 2021 年 7 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 政策的效果具有滞后性 , 考察当前
的小学体育德育现状有助于在 ” 双减 ” 政策逐步落实 , 小学体育课程时间增加 , 课程质量受到重视的时
机 , 增强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及体育教师对小学体育德育现状的了解 , 以帮助其更好地调整德育渗透策略.
2.1 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小学教学体系中领导阶层是否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以谋求德育发展 , 构建相应的体育学科德育
管理机制 , 以及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德育教育是否持积极态度 , 对学生完全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查阅资料以及访谈显示 , 上到教育部 , 下到各省市教育管理机构以及具体的学校 , 对体育教学德育
渗透都有明确的文件要求•但最后的落实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调查结果如表 1 所示 :
82.5.0% 的教师知
晓上级有一定的要求 , 但普遍未感受到体育课的德育渗透被重视 , 10.0% 的小学体育教师对德育渗透政
策了解的不清楚 , 而有 7.5% 的老师则完全不了解上级对德育渗透提出的要求 , 说明基础管理部门对这一
政策落实还不够很到位•如同 “ 双减 ” 政策一样 , 只有把德育渗透放到受重视的位置 , 才能真正促进小
学体育德育渗透的实践 .表 1 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德育渗透政策的了解情况
表 2 小学体育教师对教学德育渗透的认知程度选项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了解33 82.5.0比较了解12 30.0一般了解4 10.0了解
了解较少16840.020.0不了解3 7.5.0不了解4 10.0
88嘉应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 )2021 年 12 月2.2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认知教师作为学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 对德育渗透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科教育中教师对学生
德育理念的培育•为此 , 值得我们将探究目光投向关于小学阶段体育教师对德育渗透的认知程度.通过调
查与分析 , 从表 2 可以看出 :
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有所了解 , 但其了解程度因人
而异.比重占据 30% 的体育教师对德育渗透比较了解 ; 选择对德育渗透了解的占 40% ;
了解较少和不了解
的分别占 20% 和 10%. 从调査结果看 , 小学体育教师对德育渗透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德育作
为小学教学的基础性 、 底层性内容 , 甚至是 《 义务教育法 》 中强调的应当放在首位的内容 , 小学教师对
德育的重视度和熟悉度不应亚于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 , 应将小学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能力作为职业素养
的重要培养部分 , 主动学习德育理念和德育渗透方法.2.3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德育渗透内容是影响德育渗透程度的重要因素 , 关系到德育教学任务是否贯彻落实到位•德育渗透
的价值是通过将德育内容渗透给学生 , 使学生在思想素质以及德育情感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从图 1 的调査统计结果可以发现 , 小学体育教师对德育渗透的内容有较高的认同一致性 , 其中主要
有情感 ( 热爱祖国 、 团结协作 、 责任意识 、 荣誉使命等 )
、 意志品质 ( 坚持 、 顽强 、 执着 、 奋斗等 )
、
社会适应 ( 遵守规则 、 良性竞争 、 和谐往来等 )
等等.由此可见 , 在德育渗透的内容方面 , 小学体育教
师达到了很高的一致性 , 特别是在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方面 , 全体教师都认为是有必要的.2.4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 体育教师可以基于实际情况选择科学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进行德育教学 , 这不
但能够体现渗透德育的工作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 也可以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性.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调査 , 发现小学大多体育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主要的德育渗
透方法为 :
“ 身体力行 , 以身示范 ” 、 “ 利用堂课突发情况进行德育教育 ” 等方法 , 见图 2 .另外 , 通过
对体育运动的规则讲解进行德育渗透 , 通过体育名人的实例举例说明等方法也被小学体育教师使用 .但从实地的课堂观察来看 , 还存在每个老师掌握的德育渗透方法较为单一固定 , 且德育渗透的深度
普遍不够的问题 , 需要引起重视.100.
W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0%20.0%其它00908070605040302010 00%0%0%0%0%0%0%0%0%0%0%100.
0%
100.
0%70.
0%11180.
0%图 1 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德育渗透应包含的内容
图 2 小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主要方法2.5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反馈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效果如何 , 通过对学生调查信息的反馈就能得出 , 如表 3 所示 :
有 68.0% 的小
学生认可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强的规则意识的教育 ; 46.0% 的小学生在体育课中较强的感受到了公平
竞争教育 ; 37.0% 的小学生在体育课中较强的感受到了要公正对待人和事的教育 ; 34.0% 的小学生在体育
课中较强的感受到了教师对团队意识的培养•说明在这些选项方面 , 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效果较好.
第 39 卷第 6 期
麻广一 , 宫士君 “ 双减 ” 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 问题 、 对策89另外 , 有 25.0% 的小学生较强
的感受到了体育课对优良品质的
教育 , 但也有 35.0% 的小学生反馈
完全没有感受到 ; 有 23.0% 的小学
生感受到了在体育课中教师较好
的渗透了相互合作教育 , 但也有
38.0% 的小学生反馈完全没有感受
到•说明在这两个选项方面教师的
教育需要加强.表 3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反馈统计表较强/%一般/%没有/%体育课让你感觉应该遵守规则68.0 22.0 10.0体育课让你感觉应该公平竞争46.0 49.0 5.0体育课让你感觉应该公正对待人和事37.0 40.0 23.0体育课让你感觉应该考虑一个团体34.0 41.0 25.0体育课让你感觉自己应该做一个具有优良品格的人25.0 40.0 35.0体育课让你感觉应该相互合作更有利23.0 39.0 38.0体育课让你感觉应该相互尊重9.0 24.0 67.0体育课让你感觉应该对人充满友爱7.0 19.0 74.0有 9.0% 的小学生觉得体育教学较好的渗透了相互尊重 , 但却有 67.0% 的学生选择了没有 ; 有 7.0% 的
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向学生渗透友爱的德育意识效果很好 , 但却有 74.0% 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说明这两个
选项教师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需要改进.2.6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评价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水平最终要通过合理的评价来衡量 , 评价教学效果应当可靠准确 , 这样不仅能
确保评价结果的可信性 , 还能提高学生和教师参与德育渗透的活跃度•当前主流的德育渗透评价方式主
要有诊断性评价 、 形成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皿图 3 调查结果显示 :
对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水平采
用终结性评价的体育教师占比 80%, 而诊断性评价却
没有教师采用 , 形成性评价很少采用 , 这样会造成教
师不掌握学生原有德育水平 , 因而也就不能评价出提
高的幅度 , 这一点也是我们教学急需改进的地方 , 因
为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水平 , 教学中才能达到有的
放矢.3 问题一方面 , “ 双减 ” 政策是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改善的机遇 , 另一方面 , 小学体育德育渗透也是 “ 双
减 ” 政策的必然要求• “ 双减 ” 政策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 , 要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 “ 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 、 健康成长 ” , 可见 “ 双减 ” 的初衷之一即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 而小学体育德育渗
透正好包含了其中的 “ 德 ” 和 “ 体 ” 两个当前常被忽视的方面.(1)
教师对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认知不足•德育教学的内容广泛 , 囊括爱国情感 、 集体主义 、 团结
与合作等优秀德育内涵•德育的各个不同内容都需要相对应的媒介载体来开展德育渗透 , 因此存在着优
化需求问...
篇三:学校“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ldquo;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问题及对策摘要:
目前,小学体育教育师资匮乏;教学方式呆板;学生参与热情度不高;体育教育没有推动力。“双减”之下,小学体育教学要抢抓机遇,完善配套;提升教学质量,更是时不我待;优化课堂结构,培养训练习惯;精准延时服务,力求创新突破;让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共同为孩子的体质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小学体育
问题
对策 “双减”政策的落实,体育教育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减少学生课外培训机构,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政策利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享受运动的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双减”下,体育成为学校教育中颇具凝聚力的学科,体育与其它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综观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学校的体育配套不能与时俱进,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表现在:
1、师资匮乏。“双减”以后,体育课的分量越来越重,体育老师的授课节次增加,体育老师要开展体育教学,组织
两操和集体活动,参加教研教改,又要举行延时服务;既要开展特色社团活动,又要学科融合开发特色课堂;既要组织体育赛事,又要兼顾学生的素质训练...他们分身乏术!尤其是基层学校,体育老师既不专业,也不专职。老师从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不能胜任体育课程,又兼顾其它课程,从授课时间上也会出现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从而出现师不胜教,时间不能保证的尴尬局面。
2、教学方式呆板。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运动萌发期,体育课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相关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身体素质。但不专业的任课老师,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得体育教学缺乏新意,尤其基层学校的体育课堂大部分循规蹈矩,遵循“热身跑两圈,新知讲一遍,训练自己办,效果全不管”的教学流程,多数老师未精心设计课堂,课堂对学生缺乏指导性,学生长期形成的观念是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其中的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体育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甚至有的老师直接扔给学生两个足球或者篮球,让“自己玩”就是一节体育课。
3、学生参与热情度不高。小学体育课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普遍太低,有足够精力和特长的学生才可能对某些运动感兴趣,但大部分的学生在经历了上午的文化课教学和严苛训练后,在下午的体育课中精力不足,加之体育课不严格考核,学生的态度也不端正,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和自由
玩耍的,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不高了。
4、体育教育没有推动力。任何事物只要有了强有力的推动力,才能促进参与者积极努力,拼搏向上。就以我县为例,小学全县性的体育赛事近三十年没有举办过,中学也是好多年举办一次,学生没有机会亲身经历比赛的激情,亲眼目睹运动员的风采,无法调动运动的积极性,老师的热情就更谈不上了。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的对策。
1、抢抓机遇,完善配套。“双减”之下,体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乘“双减”之东风,抓“体教融合”之机遇,学校要完善学校体育配套和硬件设施,培训师资,专职任教。体育课是体育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聚焦体育发展和变革,开足开齐课程,定期举办常规赛事,推动体育教育发展。学校至少一年举行一次体育运动会,发现并挑选体育专长学生为体育运动储备人才。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制度支持上。定期举办“全民运动会”,让竞技体育推动学校体育教育良性发展,形成人人参与,积极锻炼的良好社会氛围。
2、提升质量,时不我待。强化体育课堂教学,打造高质量的体育课堂,教会学生该学的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方法,为“勤练”“常赛”提供保障。体育工作者应该以主人翁的
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在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上下功夫, “以体启智,强体育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优化结构,培养习惯。调整优化课堂结构,结合课堂内容上满做好大课间活动。优化课间活动结构,坚持每天“三操一活动”(广播体操,韵律操,眼保健操和大课间活动)提质增效成习惯。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开展卓有成效的体育社团活动,让本土体育游戏,传统体育文化吸引“学神”的注意力。积极开发体育第二课堂,让学生在每天八小时的学校生活中劳逸结合,既调节脑力活动,又锻炼提升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并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
4、精准服务,力求创新。“课后延时服务、减少课外培训机构”,赋予学校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使命。按照“双减”要求,做实、做准、做好课后服务活动,优选课后延时服务的锻炼内容,开发课后服务锻炼课程,丰富、创新体育锻炼的方式,如花样跳绳--“绳彩飞扬”,足球与舞蹈、音乐结合的“足球少年”,精选“体育游戏”入课堂等。让课后延时服务成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大舞台。
5、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育课是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主阵地,是第一课堂;社团活动,延时服务是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社会实践锻炼是第三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三个课堂各有侧重,相互融合,促进校
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的有机整合。在“双减”背景下,孩子有充足的时间与家长进行亲子锻炼,家长更有责任陪伴孩子做好体育锻炼的“监护人”。家校携手,既锻炼了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习能力,审美趣味,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共同为孩子的体质健康保驾护航。
“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过程艰辛,但前景广阔,需要我们去摸索、去思考、去实践。我坚信,有国家政策的导向,有全社会的关注,有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体育教育的春风必将吹开花千树,小学体育教育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篇四:学校“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2), 384-389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2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ss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2056文章引用: 张馨月. “双减”下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2): 384-389.
DOI: 10.12677/ass.2022.112056
“双减”下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馨月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2年1月12日;录用日期:2022年2月7日;发布日期:2022年2月14日
摘
要
在“双减”政策影响下,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着新时代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从学校走入家庭,从家庭走进学校,搭建家校共育平台,构建各方面联动配合的家校育人大格局至关重要,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推动家校协同育人有待进一步明晰。本文中,笔者拟对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充分探讨,实现家校深层次合作,践行“双减”,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
关键词
双减 , 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 , 协同育人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der “Double Reduction”
Xinyue Z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Jan. 12 th , 2022; accepted: Feb. 7 th , 2022; published: Feb. 14 th , 2022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ome-school co-education is faced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build a home-school education system with all aspects of cooperation. How to promote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clarified.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intends to fully discus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realize deep-level home-school cooperation, practice “double re-
张馨月
DOI: 10.12677/ass.2022.112056 385 社会科学前沿
duction”, form educational synergy, and promote students’ all-aroun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words Double Reduction,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就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做出重要部署。“双减”有效落地难度最大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匹配,家长对“双减”的接受程度,决定着双减的效度,乃至成败。2021 年 10 月,国家紧跟“双减”政策出台《家庭教育促进法》,有力回应了“‘减出来’的时间去哪里、做什么”等问题,力求打好校外组合拳,促进“双减”有效落地。在此背景下,我国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下实施好“双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新的时代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笔者拟从“家校协同”角度进行探讨以确保“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
2. 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背景和新挑战 2.1. 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背景 回溯我国家校共育发展历程,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仍处于低水平层次,其最迫切的是需要政策的指引。2021 年,随着“双减”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我国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着新的时代背景。国家推出“双减”政策,其实质是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而服务,这是教育本质和理性的回归,是对自然和生命崇尚、尊重的回归。从学校层面来看,该政策明确学校要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如何在减量的背景下增质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提升家校共育的协同度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尤为迫切。从家庭层面来看,学生因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使课外时间更多回归到家庭,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以助力“双减”增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已迫在眉睫。由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家校密切友好的双边合作关系对于提升学校教育效率,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尤为重要。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无疑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更为促进家校合作的全面升级提供育人新契机和新的时代机遇。
2.2. 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挑战 在家校共育过去三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因缺乏具体政策条例的指导,其大多是经验性、自发性的,而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其实质是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教育要在“低强度”学业负担下达到“高质量”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1]如何将教育这座“房子”建高建稳,其最重要的两个教育场所:家庭和学校,无疑对于助力教育的高质量Open Access
张馨月
DOI: 10.12677/ass.2022.112056 386 社会科学前沿
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同性形成的教育合力又会直接影响着政策达到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随着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家长能否落实好《家庭教育法》对其育儿所承担的主体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对家庭教育能否配合学校教育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3.1. 家校育人理念的偏差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双减”政策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健康第一的理念,其目的是使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严禁借助教育运作资本,改变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高度焦虑的畸形观念。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家庭和学校的旧式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首先,从家庭方面来看,受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中国家长对于后代成才抱有极高期望,将成绩高低作为评判孩子是否优秀的错误育人观念助长着畸形育人风气,将自身对于后代成才期望的焦虑转移到孩子的日常考试、日常学习之中转化为孩子的考试焦虑、学习焦虑,这不仅会危害到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身心健康,更对于新时代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现代科技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带来不利影响。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受应试教育影响,“唯分数论”扎根在教师心底,学校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标准进行考核评定,更多的对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时,为了确定其最终成就而进行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弱化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这种以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为目的的功利价值取向影响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在新时代倡导儿童本位、科学施教的教育观念上,诸如此类功利价值导向的传统育人观在“双减”呼吁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背景下急需转变。
3.2. 家校共育意识的淡薄 “双减”背景下,要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势必须进一步提升协同共育的意识以提升教育效率,但目前家校双方仍在合作意识上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从家长层面看,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由于传统意义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蕴含养育学生生命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学生生命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从家庭位移到了学校,家长顺势将养育后代的任务交给学校,自己当“甩手掌柜”,极其缺乏家校共育的意识。其次,从教师层面看,一部分教师质疑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不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起到的重要作用,工作繁忙的背景下更是缺少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从而缺少家校共育意识。
3.3. 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降低学生学业负担同时又不降低学业质量,家校建立有效的沟通是关键,但现实在家校沟通上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课后服务实施过程来看,家校时常存在沟通不充分的问题。如家校在学业安排上沟通不充分,在对教师访谈过程中发现,在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过程中出现一些学生不想在学校完成作业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这类学生一般在校内完成作业后,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在校认真完成作业,回家后还会布置一部分作业让其完成。此类状况充分反映了家校在学业安排上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协同,其结果就是学生不仅没有减少学习负担,更会被迫接受家校两头的作业清单,增添学业负担,违背政策实施初衷。其次,从沟通内容来看,家校沟通内容单一。调查显示,只有 40%的小学生家长和 35%的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经常或总是关注[3]。家校沟通内容主要聚焦在学生成绩上,对于学生劳动素养、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等对于学生具有长效性影响的特质培养却很少提及。
张馨月
DOI: 10.12677/ass.2022.112056 387 社会科学前沿
最后,从沟通形式来看,我国家校合作一般以家长会、家访、学校开放日等方式进行,大多是学校单方面组织的活动,家长以被邀请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其交流内容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不仅没有体现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角色,而且沟通的内容缺乏有效性和全面性,家长在此类沟通形式中主动性和积极性低,未能凸显其主体地位,致使家校共育效率低。
3.4. 家校权责边界的模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4]在“双减”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相继出台的背景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责任,厘清双方所在育人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却频繁出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权责模糊、角色错位的现象。一是教师在家校共育中的越界行为。部分教师将本是自身的责任交给了家长,如替代教师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帮助学生打卡视频任务等,将家长变成了学生的“编外老师”,将一些功课辅导的任务直接交给家长,致使家庭教育学校化,加重家长的压力,将教学这一专业性工作交给家长削弱了教学质量。据统计,疫情期间,51.8%的家长认为自己“指导不了孩子的学习和作业”[5],就充分反映了学校教育对于教学责任边界的模糊不清。二是家长在家校共育的越界行为。部分高知家长不信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用个性化需求对学校进行施压,例如现实生活中出现一小学六年级家长要求学校必须更换英语教师,原因是教师太年轻没有教学经验,还通过家长委员会进一步施压,诸如此类家长越界的行为并不少见,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无疑造成严重干扰。三是家校责任不共担。一方面教师希望家长能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承担更多育人责任,另一方面家长也希望教师能全权负责孩子的学业问题,导致互相指责。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的越位,都是因家校对于合作共育的责任边界不清晰所导致,严重影响着家校协同育人的效果。
4. 优化家校协同育人的对策 4.1. “双减”政策下急需扭转教育观念 家庭和学校要树立科学育人理念,“双减”意在转变当下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践行这一科学理念,学校、家长必须摒弃传统教育思想,在教育观念上与政策所倡形成协同才有可能真正营造出良好教育风气。首先,家庭教育要以更理性的方式回归,想让家长成为学校密切的合作者,需要对家长育人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传输。学校可以搭建多种教育平台,如通过家长论坛、家长云课堂等方式传达科学育儿观,引导家长用更长远、开阔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帮助家长认识家庭的主体责任,明白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百米冲刺,人生的成功不是以学校时期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时期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根深爱国主义、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优秀品德价值观和关键能力,帮助后代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在进入社会能成为一个有本领、有担当、有信念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摒弃“以分数论英雄”的狭隘评价导向,将新时代“五育融合”的人才教育观贯彻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摒弃“题海”战术,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双减”下,减“量”不减“效”。再者,学校要加快教育评价方式转型,坚持量化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品德发展、学业发展、兴趣发展”多方面指标取代“唯分数”评价取向,发挥教育评价这一“指挥棒”对于“双减”政策的正面影响作用。
4.2. “双减”政策下需增强家校共育意识 学校要落实“双减”政策,提升教师和家长协同育人的意识是关键。首先,学校可以为家长和教师
张馨月
DOI: 10.12677/ass.2022.112056 388 社会科学前沿
开设“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对于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专题讲座,提升家校共育的意识,引导双方针对于学生作息习惯以及学习习惯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家...
篇五:学校“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2.02(1)“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对策 █ 龚 清国 伟
周 利“双减”政策落地应聚焦立德树人,坚持学生为本立足于身心健康,规范校外培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双减”政策的落地的难点主要有学校教育能否质效双增、校外培训能否标本兼治、课后服务能否保证公平、课余时间能否科学利用等为促进“双减”政策的顺利实施,应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体制,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构建教育公平机制,着力保障教育公平;建立负担监测制度,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加快评价方式转型。完善学校体育改革问题,解决师资场地匮乏问题可以采用联合培养机制,即可以让学生解决学校场地和师资问题还可以用以赛代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此外学校体育还可以联合家庭体育共同进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提高家长的身体素质还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丰富体育课程,完善体育设施,提高体育课程的效率和质量。为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双减”政策出现的背景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国情的影响,中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国之根本。所以需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让有天赋的创新型科研人才得到更高的培养,让普通的人去学习技术,将人才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流才能物尽其用,各司其职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毛振明认为:须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以及“双减”的深刻意涵。双减的核心问题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以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双减的目标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缓解家长的焦虑,面对高价的学区房,高昂费用的辅导班,不良的教育竞争无一不是让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焦虑的原因。2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根据调查北京市在2021 年8 月18 日举行关于“双减”政策的新闻发布会中提到:义务教育学校安排小学教学时间不早于8 点20 分,中学不早于8 点。2021 年8 月25 日,上海市为落实“双减”政策的工作部署,由教育委员会出台加强作业管理、升级课后服务、促进优秀教师流动等相应举措,以学校教育为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如此上海新学期将推行“5+2”课后服务,及每周5 天,每天2 小时为学生进行课后服务,例如:辅导作业,组织户外活动,加强身体素质。广州市在2021 年10 月25 日教育部发布了“双减”政策工作试点地区,要求学生每天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90分钟,每天至少安排30 分钟大课间体育锻炼,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提高学生身体素质。2021 年10 月25 日,成都教育部发布了“双减”工作试点地区,成都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其中学生参与率为96.6%,教师参与率为95.39%;通过规范考试内容、控制考试次数、强化考试评价导向,避免压力向前传导,降低学生和家长的焦虑。通过电话访谈和走访的形式对一些学校进行调查得知,在双减政策后贵阳市观山湖区一些学校为响应政策进行相应的措施,例如一些学校在放学后有安排的家长可以自行接走,去上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课外体育培训、美术、音乐、跳舞等等。没有安排的则留在学校统一安排,自习和作业辅导。遵义市一些学校则是按学校体育和行政班来分,一部分同学由体育老师带到室外安排体育活动,小型拓展活动(作业已完成的情况下),一部分则安排学习,课后辅导等等,在贵阳市一些学校的乐童项目还在持续开展,开设的项目有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滑、跆拳道、绘画、书法、管乐、主持、舞蹈、思维等特色项目。但这些特色项目也由原来的一周两节体育文化
12 2022.02(1)Contemporary Sports当代体育课,减到了1 节课。在清镇市偏郊区一点的学校体育课不仅得不到上,还被主科霸占,几乎没有体育课,可能是缺乏体育老师的原因,也可能场地匮乏等原因,学生的体质健康也得不到提高,体育课被霸占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2.2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内部因素:就学生而言,学生放学后如果不去校外补习班,那就只能回家,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就会送孩子去学各种运动技能,家庭条件一般的同学就只能自行安排。久而久之,就会拉开同学们的差距,得到好教育的学生会越来越自信,一般的就会越来越不出众。学校体育由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参差不齐只能跟着进度走,而且由于场地原因只能选择一些普通易完成的项目,学生的运动技能得不到更好的激发和培养。外部因素: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师资匮乏,教学器材和场地严重不足,导致学校体育无法正常进行,在内容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体育的培养方案最开始本着的初心是让学生每项体育运动都会一点,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优势进行分类教学,可最后落实下来就是很多项目由于不停的转换导致很多技能学不精,每个项目都会一点但每个项目都只会一点皮毛。虽说每个项目都要学,之后才知道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但也需要主次难易之分。3 “双减”政策背景下发展学校体育的对策3.1 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学校体育欲从“双减”政策产生的潜在时间中获取属于自己的实际时间,必须另谋他路,不断创新,开拓新的视野。不能再像以前那种状态上课、集合、点名自由活动,很多老师怕犯错,所以就选择不作为,因为做多的就可能错的多,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作为的心态。做了虽然有可能会错,但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总结才会越来越好不能固步自封。徐阿根认为,“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应在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实现新课标,新教材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运用结构化教学方式突出动作技能的完整性、层次性和逻辑性,不仅如此还可以增加情景化或者小故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快速的掌握运动技能。3.2 优化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例如开设兴趣班、体育社团、学校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等均可以学校体育校本课的形式进入课程表。例如贵阳市观山湖区的部分小学以“乐童”的形式将网球,足球,篮球,思维,魔方等一些课程纳入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类教学,在此聘请一些高级教练员进行教学与训练。有场地的就地教学,没有场地的就安排校车送到俱乐部进行专业的教学与训练,一周一次免费,在此期间所有费用均是免费。学校体育可以借助一些外力,一来可以丰富学校体育的课程,二来可以紧密联系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协同发展共同进步。新时代要用新理念进行新教学,才能将学校体育发展越来越好,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精英。3.3 学校体育活动与竞赛等方面优化实践策略学校体育工作新要求,新理念“教会、勤练、常赛”,重新规划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在课堂中以“教会”为主要工作目标;大课间或课间锻炼活动课中以“勤练”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为主要目标;在放学后(“双减”产生的潜在时间)以“常赛”已掌握的技能为主要目标。双减政策有助于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建设体教融合相关特色学校,营造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文化,实现体育课程“教会、勤练、常赛”,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线,结合运动项目的特征,按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不管是在哪个分组体育知识和体育品质为学习的基本要点,其次才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好的体育品质和运动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业评价和升学体育考试的科学化,使体育与劳动、国防、安全、科技、艺术教育相结合。怎样结合成为当代体育老师眼下应该思考的问题。3.4 提升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邵伟德认为应基于“双减”政策为改革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的契机,形成“一主体、二主线、三保障”的课外体育活动质量提升路径,以“运动俱乐部”为主体,“运动竞赛”为主线,以“政策规范”为保障,以课堂教学为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为辅助,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底层实践基础完善学校体育改革。唐炎认为:中小学应在体育课程安排上打破按现有行政编班开展体育教学的方式,按项目兴趣编班上体育课,招聘项目特长优势明显的毕业生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与高等体育院系、师范内、艺术类等高校进行
13 2022.02(1)密切的教学合作,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场地资源等进行分组教学,A 组喜欢运动类的体育项目,按体育项目以及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进阶的时间要求,合理确定体育课程内容中的运动技能类学习内容。B 组喜欢学习的同学进行分组,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可以进行课外知识的学习交流和探讨。C 组有其他兴趣的同学组为一个群体,例如:音乐、美术、剪纸、跳舞等一些艺术类方向发展。以教学实习的形式进行招揽,这样不仅可以让即将进入工作的准老师有较丰富的学习和实践经验,为国家教育发展培养更多的教学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3.5 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联合任海认为:“学校体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近几年很火爆的广场舞得到了大众的支持和热爱,现实社会中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大人的身体素质也亟待加强,学校老师可以教会学生技能,让学生回家教父母。除此之外老师可以录制一段教学视频,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一起完成。不仅可以加强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与家长的感情,让孩子们成长在健康快乐友爱的家庭,同时家长们在陪伴还是的过程中也可以放下手里的工作,放下手机参与到学习中去,不仅陪伴好了家人自己也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与放松,学生和家长双向提高。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1)“双减”政策不仅减负减压,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为落实“双减”政策各地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与措施,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流,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让真正有天赋的同学得到更好的培养走竞技体育,对于普通学生的要求增强体质。(2)通过新闻、查资料等形式了解到一些发达城市地区,为落实“双减”政策出台一些相关文件与措施。在以走访和电话访谈的形式了解到周边学校体育在“双减”政策下一些学校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采取相应措施,但是部分学校还是存在霸占体育课,体育课上文化课等现象。(3)为更好的发展学校体育,需要创新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优化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完善学校体育活动与竞赛等方面优化实践策略、提升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联合等各方面协同发展,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休闲体育等等这些运动看似不同,其实相互关联没有那一项个个体,想要进步就不能“一枝独秀”,而是共同努力才能“百花齐放”。4.2 建议(1)
创新体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优化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完善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学校体育需要创新和改革就必须推陈出新,勇于尝试将政策,学校发展目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相对来说体育资源比较匮乏,可以借助政府、高校、家庭、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力量建立合作模式,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以“教会、勤练、常赛”新理念推进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2)为更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教育部、学校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便于开展学校工作,让“没做起来的做起来”“让做起来的好起来”这样才能上行下效,快速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国家人才的选拔推送优秀人才。(3)学校体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创新,人才培养上要科学,脚踏实地干实事,在体育课程设置与内容上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学校体育活动与竞赛等方面需要加大实战演练,技能是看不会的,只有赤手空拳的去搏、多去实战,才能不断的总结和提高,学而不用岂不是纸上谈兵没有太大意义。提升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只有突破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加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联合,团结各类社会力量多方位发展,全力推动。(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体育文化
篇六:学校“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在此背景下,研究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态变化,有利于了解“双减”的贯彻执行情况,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有利于了解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态变化,探索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有利于总结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经验,确保“双减”平稳有序执行。一、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态表现1.学生心态:平静与期待同在。本研究对51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小学低年级(二、三年级)学生165人,中高年级(四、五、六年级)学生199人,初中生146人。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围绕以下6个问题:你知道“双减”吗?你对“双减”的感受如何?你希望学校开设什么样的兴趣班?你认为学校的作业情况如何?你有空余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吗?你对未来中考的感受如何?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知道“双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晓率为 98.2%,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的知晓率均为100.0%。对于“双减”保持平稳心态的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中的占比分别为 90.3%、84.4%和81.5%。“双减”给学生学业带来一些变化:小学低年级学生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减少但作业难度增加;初中生也有类似的感受,但认为作业难度尚在可接受范围内。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作业量减少,但作业难度增加”的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高年级学生及初中生中的占比分别54.5%、74.9%和63.0%。学校开展的非学科类【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研究学生、家长和教师心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发现,面对“双减”,学生的心态是平静与期待同在,家长是欣喜与纠结并存,教师是渴望与担忧相伴。为更好贯彻执行“双减”,应积极宣传“双减”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有效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切实给予教师有效保障。【关键词】双减;心态调整;对策【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8-0040-03【作者简介】任其平,南京晓庄学院(南京,210017)心理健康研究院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双减”背景下学生、家长及教师的心态调查及对策建议任其平二二二年第八期心海探航40
活动增多,考试次数减少。学生中“有空余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占比分别是 75.2%、54.8%和50.7%。小学低年级学生、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喜欢非学科类活动的占比分别是68.5%、69.8%和71.2%。学生期待“双减”能真正降低学习压力。但有部分学生认为“作业负担没有减轻”,年级越高这种感觉越明显;也有不少学生反映,家长占用了他们的空余时间,表现为增加家庭作业量或偷偷请“一对一”家教。小学低年级学生、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对未来中考感到焦虑的占比分别是1.8%、32.2%和79.5%,随着年级的增高,感到中考焦虑的学生人数也在迅速增加。2.家长心态:欣喜与纠结并存。本研究对112名家长(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家长分别为31人、46人、35人)采用电话沟通的方式开展调查。主要围绕以下6 个问题:你知道“双减”吗?你如何看待“双减”?你如何看待学校的课后服务“5+2”模式(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学时间推迟两小时,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延时托管服务)?你如何看待晚托班(傍晚学校延时托管班)?你认为孩子不上校外培训班能提高成绩吗?你对孩子未来中考的感受如何?调查发现,低年级学生家长的心态是积极的,并且所有家长都知晓“双减”。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对“双减”的支持率为90.3%;对学校的课后服务“5+2”模式的支持率为74.2%;认为晚托班“很好”的占比为77.4%。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家长不满学校的课后服务“5+2”模式,认为晚托班只是处理当天的作业,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值得;也有家长担心如果不上晚托班会使孩子失去学习新知识的机会;还有家长提出,因为缺乏相关场地、器材和师资,学校无法开设更多的非学科类活动。初中生家长的心态很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轻松学习、快乐学习;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未来的中考。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家长对“双减”的支持率不断降低,对课后服务“5+2”模式的支持率也随之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对于“孩子不上校外培训班能否提高成绩”,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家长持否定态度的人数迅速增加,占比分别是22.6%、39.1%和60.0%;对孩子未来的中考,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家长感到焦虑的比例逐步上升,占比分别是9.7%、60.9%和77.1%。3.教师心态:渴望与担忧相伴。本研究对101名教师采用微信访谈或电话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所有教师均为一线教师。调查围绕以下4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双减”?你如何看待课后服务“5+2”模式?你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何看法?你最担忧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发现,80.2% 的教师支持“双减”;39.6%的教师支持课后服务“5+2”模式;85.1%的教师认为学校工作任务太重,特别渴望拥有更多的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80.2%的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持积极态度;100.0%的教师认同高水平的教研活动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44.6%的教师抱怨工作时间过长,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中午也不能休息,要在班上“看班”,工作负担明显加重。初中教师的焦虑和担忧程度明显高于小学教师,他们非常担心短期内教学质量会下降。70.3%的教师对精简作业数量的同时能够提高作业质量持怀疑态度;65.3%的教师对学生未来的中考成绩感到担忧;60.4%的教师对“双减”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持怀疑态度。有教师反映,随着新版教材难度加大,学习新知识和处理作业的41
时长都在增加,但学生的基础性作业量在减少,这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二、学生、家长和教师心态的原因分析1.社会对“双减”的意义认识尚待进一步提高。校外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加剧了教育的“内卷”,学生学习“超纲”“超量” “超时” “超前”成为常态。当代学生睡眠不足,运动量过少,心理问题增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1] 校内校外双管齐下实施“双减”是改善学校教育生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剂良药。但不少人仍在观望,认为“双减”会像以前“减负”一样, “雷声大,雨点小”,对“双减”意义认识不清。2.学生无法排解考试焦虑。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心态总体而言较为平静。但在提到考试特别是中考时,觉得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相关,显示出学习焦虑。调查结果显示,55.67%的中小学生都有学习焦虑。[2] 其实,考试本身不是产生焦虑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意自己的考试成绩以及外界评价。所以,他们对“双减”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兴奋,因为他们认同只有加大作业量、参加校外培训才能取得好成绩的观念。3.家长过于看重子女的考试与升学。减轻孩子作业负担,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非常重要。但面对中考分流的现实压力以及“教育分层”对孩子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使得不少家长自行增加孩子的作业量。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有太大的学业压力,能够快乐成长,而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学生的家长考虑到孩子的前途,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再加上家长给孩子“补课”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导致家长对“双减”的矛盾心态:既支持“双减”减轻孩子的作业负担,又主动增加孩子的作业量。4.教师工作压力偏大。教师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工作压力,如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压力、检查考核量增多的压力、社会期待变高的压力等。其中,教师普遍反映在校工作时间过长,单调乏味的“看班”毫无创造性。最重要的是,学生想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些作业必不可少,这与“双减”不布置家庭作业的要求相矛盾。减少甚至取消家庭作业无法实现巩固知识和养成习惯的目标。因此,不少教师担心教学质量会降低。不少教师认为“双减”带来非教学性工作量增加和高水平的教研活动减少,导致他们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对策建议1.宣传“双减”的重大意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及教师真正认识到“双减”的重大意义。
“双减”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助力家庭教育和谐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家长及教师对于“双减”的认识,既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和教师培训等途径积极宣传,还可以通过介绍试点地区“双减”的成功经验,真正使“人是教育主体”的价值立场得以强化,让“双减”真正落地。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双减”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当前基础教育的不良生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当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只对学习成绩感兴趣,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已有的目标没有坚定的追求,内在学习动机不强。为此,借助“双减”契机,教育工作者要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要让学生体验到自主(下转第45页)42
三、聚焦变化,反思素养达成本次心理辅导活动基于“情绪管理”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教学环节,丰富了学习方式,与传统情绪管理活动相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1.育人目标的变化: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有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个体综合素养的提高。
“情绪调色盘”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情绪感受、觉察能力; “情绪主题绘本阅读”活动在提升阅读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理解与共情; “情绪锦囊”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思维的生长; “天马行空的心理剧”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2.育人评价的变化:从“单线聚焦”走向“交叉互动”。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不再像往常一样为学生制定单一的、固定的评价标准,而是为学生搭建评价体系,学生根据活动目标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定,成为评价的主体。在“情绪锦囊”活动中,学生兼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双重身份,依据情绪调节的有效性等标准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生生之间的交叉互动,丰富了评价形式,培养了思维品质。3.育人理念的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走向“情境中的自我构建”。传统的情绪管理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局限于情绪调节方法的单向传授,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如制作“情绪调节小锦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体验,在原有认知经验上不断构建、完善对于情绪调节的认知。学习的快乐,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是自己未来获得幸福的“密码”。3.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双减”让家长欣喜与纠结并存,这就要求我们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改善家长教育观念两方面着手。首先,在提升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加强校内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和活动的设计,使其融入学校原有课程体系,有效减少家长对校外培训的追捧。其次,家长要客观认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同时,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4.切实给予教师有效教学的保障。“双减”可以改善学校的教育生态,但一定不能以过度增加教师的非教学性工作量为代价,否则会失去“双减”的真正支持者与执行者。因此,需要减少教师的非教学性工作量,配齐配足学校师资,完善教师课后服务的补助与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接地气的教学研讨活动,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要增设、配全非学科类活动场地和设备,激励有专业资质的教师开展非学科类课程教学活动,甚至可以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进校开设课程。【参考文献】[1]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92.[2]任其平,万增奎,王申连,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服务状况(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39.(上接第42页)45
篇七:学校“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dquo;双减”政策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关于策建议 “双减”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维持教育公平和教育生态的关键举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中小学生作业负担鲜明减轻,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拥护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双减”政策实施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执行还不彻底。选择在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相关于较好的学校学习是学生、学校和家长的共通期盼,而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学生升学的重要因素,在当前高考政策下,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要向中职学校分流,使中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虽然执行了政策,但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部分老师在减少作业部署量方面动力不足;各别家长为了提高孩子考试成绩,仍然要求老师多部署作业;部分学生为提高考试成绩,主动做课外作业。这使得“双减”政策的执行并且不彻底。
二是课后教师服务质量还需提升。“双减”政策中着重提到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但当前部分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的人员结构配置以学科类教师为主,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高质量做好课后服务的要求。同时,老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后,关于课后服务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专业性也有一定差距,农村学校问题尤为突出,部分老师兼任多门课程,后服务存在专业性不强、服务内容不丰富、服务质量不高等
问题普遍存在。
三是广大教师负担过重。“双减”政策的实施关于学校、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深刻影响,教师既是此次改革任务的承担者,也是改革带来的压力和后续效应的承受者。随着课后服务的全面实施,教师的工作负担鲜明增加,教师实际用于备课、读书、研究教育教学的时间少了,许多学校将教研会、政治学习等都会安排在晚上或者下午六点以后,使得广大教师教学负担过重。
四是部分家长焦虑不减。“双减”政策出台以来,中小学生的负担鲜明减轻,但家长的焦虑并且未随着政策的出台而减轻,在某些方面反而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一部分家长担忧,在作业量减少,小学一二年级甚至没有书面作业、没有纸笔考试的情况下,孩子能不能学好。也有家长担忧,当培训机构被大量取消,“想给孩子报个班”都难的时候,孩子该如何应关于高考。因而,“双减”政策在缓解家长们原有的焦虑的同时,也给家长们带来了新的焦虑点。
二、关于策建议 一是转变教学方式。不断加强关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执行力度,使每个学校认识到“双减”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维持教育生态的有力举措,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根据《意见》要求,理设计作业量,提高作业部署质量,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反复性、惩罚性作业,根据不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
的作业。要不断在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上下工夫,帮助学生高效率巩固知识。
二是优化师资配置。探索实行教师动态核编制度,补齐补足教师岗位编制,在教师招聘时,设置更多素质教育老师岗位,从源头保证师资力量。要加大“全科教师”培养,针关于农村中小学,实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定期开展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教师交流,在学区内实行教师“走教制度”,加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另外,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学校工作,探索经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让校外培训机构为学校提供规矩优质的课后服务。
三是完备配套政策。建立教师“弹性上下班”和“课后服务补助”制度。在教师完成固定的工作时长、规则的工作任务和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师休假,课后服务应设立 AB 岗制度,方便教师应急调整时间。建立专项资金薪酬和奖励机制,进一步明确规则教师每课时补助标准的区间范围,不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要加强培训监管力度。要常态化把控教培机构动态,关于可能影响“双减”政策落实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不断规矩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资质,积极导致教培机构转型,加大关于机构和校外培训老师审批力度,要加大关于私教和“一关于一”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让教育回归校园、返璞归真。
五是强化宣传导致。加大“双减”政策宣传力度,不断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学校、家
庭和社会环境,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学校要牢牢扛好“双减”政策落实的主体责任,不断改善学校资源供给,让学生在校内教育中“吃饱吃好”,接合“双减”后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的变化,组织开展体育锻炼、学农实践等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嗜好,让更多孩子在减负担的同时增长知识、兴趣和能力。家庭方面要确立适当的教育期望,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从培训班、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参加更多意趣盎然的课外实践。家长需要从突破认知、提升能力等方面努力,从根源上缓解自身的教育焦虑。社会方面要建立多维度的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种社会实践场所,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开发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培训工作,为孩子计划适合的成才道路。
【学校“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存问题及对策建议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