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6篇

时间:2022-10-06 20:55: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6篇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2021.04NO.50098BUSINESSCULTURE 商业文化小型微利企业面广量大,在稳增长、保就业、优民生、促发展等方面发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6篇,供大家参考。

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6篇

篇一: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21.04NO.50098BUSINESS CULTURE

  商业文化小型微利企业面广量大,在稳增长、保就业、优民生、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扶持小型微利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类税收优惠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减轻了该类企业的纳税负担,利于扩大经营、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文章以此为研究契机,从资源配置、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内部管理等方面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经济效应展开一系列讨论。小型微利企业的概念所谓的小型微利企业,即是指一些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企业,其从事着国家非限制和禁止的行业,其中,现行要求其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在 300 万元之内,从业人员数量在 300 人以内,企业的资产总额在 5000 万元以内,如果一家企业能够同时具备以上几种条件,便可称为小型微利企业。企业所得税现行优惠政策的

  主要内容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 20% 征收的低税率政策;二是减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减免政策。长期以来,为了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国家对该优惠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现行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普惠性减免政策调整力度较大。主要有二:其一,将此类企业的认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放宽,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上限从100 万元提高到 300 万元,资产总额、从业人数不再区分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业,且上限统一调整为 5000 万元、300人,更多企业能够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其二,进一步实施此类企业的减税政策,减免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 100 万元的部分,减按 25%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超过 100 万元到 300 万元的部分减按 50%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均按 20% 的低税率缴纳。政策调整惠及小型微利企业大约 2000 万户,占总体纳税企业 95% 左右。针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新的普惠性减税政策,主要体现在以超额累进的方式能进一步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以此为例,某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为 300 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 300 人,资产总额不超过 5000 万元。因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导致后期企业所得税的数额变化相对较大,那么企业在政策调整前后的所得税应缴额度应该各为多少?其额度的不同,对于企业内部发展会有怎么样的影响?案例解答 : 可以明确的是,该企业之前并不具备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那么企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时候,需要按照 25% 的税率来进行。既300×25%=75 万,但是根据新的优惠政策,企业所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则为:100×25%×20%+200×50%×20%=25万,那么可以直观地看出来,政策调整后,企业的所得税由之前的 75 万元变为现在的 25 万元,额度下降了整整 50万元。这样一来,企业的财务压力将会降低,基于此,便可以抽出资金,大力实施投资,购买新的设备,将产量提升,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见表 1。税收优惠政策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对企业资源配置的影响资源配置就是指将有限的资源利用在不同的用途中,然后对运用效果加以对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由社会加以分配,实现不同用途的应用。而所谓的企业资源配置,是以企业长期的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经营领域为主,为确立明确的竞争目标所制定的,然后将企业的所有资源展开重新的分配与利用 ,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后期会形成新的经济结构体系。企业通过税收优惠所获政策红利及税收优惠政策导向作用,使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更加充分合理分配,向效益高、风险相对较低的项目流动,加大关键环节的投入,以控制成本,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形成良性资源配置动态组合。从而充分发挥资源效用,促进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企业规模经济的影响所谓的企业规模经济就是指企业自身进行经营规模的扩大,从而引起企业经济利益方面的提升的过程。这样的经营规模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伴随着企税收优惠政策对小型微利企业经济效应的影响分析文 / 丁玉石单位 / 万元 应缴税收 计入税收 应缴税率 实际税负政策调整前 ≤100 50% 20% 10%政策调整后 ≤100 25% 20% 5%< 100≤300 50% 20% 10%表 1内页2021年4中,付印3.indd

  98 2021/5/30

  10:18:44

 2021.04NO.50099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业的产量逐步增加,其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这样便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润。相比较而言,企业的生产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的,企业的规模是以追求最佳生产规模为主的。如果企业一味追求扩大经营范围,那么同时也意味着其固定成本以及变动成本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其边际贡献率便会产生下降,极有可能跌落为零,引起经济的损失。所以,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大化经营的同时,需要结合方方面面,综合考虑,加以抉择。优惠政策在小型微利企业的实施,将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多利润。企业的税后利润在增加,除了需要的支出与开支,企业需要将资金利用在生产规模扩大以及生产设备的投资方面,开拓更多的经营项目。规模经济还会进一步引发成本减少,导致企业的受益增加。在良性循环中,企业会持续不断地健康发展。在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所得税的减少,也就是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成本的支出,这样一来,将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的核心力量。在这样的形式下,将有助于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进一步减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对于小型微利企业来说,它们自身就具备着一定的技术水平。然而在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展现其优越的竞争性,能够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不败之地,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在此期间,应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更新技术与实力是关键。期间,随着创新的需求,需要一定的支出费用来支撑。现行政府所推出的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正在逐步实施,旨在为小型微利企业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在调整的过程中更趋于完整化,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多资源,进一步实现创新技术成本的支出。除此之外,实施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税收的支出,为企业利润增加贡献力量,企业内部可供支配的资金也会随之增加。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在内部管理中,一个完善的体系将会为企业的运行与发展谋取最大的利益。反之,如果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只是一味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导致内部管理混乱,企业的运行将陷入失衡的状态。因此,小型微利企业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完善。将企业自身的经济状况加以规范,企业才能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化。将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在小型微利企业中,企业直接获利的现象便是实现了税费的降低或者减免,这样一来,便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对企业的成本费用、税费管理、债务管理带来良性影响。而从企业的资金统筹方面出发,实现此项优惠政策后,企业便会节省大量的税费,进而为企业内部经济的周转提供便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内部资金的统筹压力,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由于筹资所引发的一系列支出,实现资源的节约。只是,企业的日常运行中,其内部管理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着税收优惠政策。后期进行税收政策的落实与实施过程中,将会直接体现在企业的成本管理、税收管理以及债务管理工作中,两者相互影响。结

  语总的来说,当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小型微利企业需要实时寻求发展与机遇。我们国家一直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对此类企业加以扶持。其中最为显著的措施便是采取所得税政策。此类政策的实施会带来真金白银的红利,减轻纳税负担,刺激企业加大投入,提高资金应用效率,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小型微利企业良好发展。(国家税务总局东营市垦利区税务局)内页2021年4中,付印3.indd

  99 2021/5/30

  10:18:45

篇二: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 o 卷第4 期经济理论20 10 年12目l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S C H O O L O Fc .P .cG U IL INM U N IC IP A LC O M M IT T E EE c o n o m icT h e o r yD e c . 20 10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周品爱(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学教研室, 广西桂林54 10 0 3)・:

 .[ 摘要]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双刃刽效应。

 地方政府执行国冢税收优惠政策的取向在一定程度上?j影响若地方经济发展, 甚至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因此, 地方跋府应根据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发展:

 :

 ;趋势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地方经湃更好更快发展・_ _ :。

 = 、 。。

 :

 - 。

 j。j:

 - :

 jj:

 蔓[ 关键词]税收优惠政策; 双刃剑效应; 税收政策取向・[ 中图分类号]F S l0 . 4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7 1—17 50 ( 20 10 )0 4 —0 0 4 4 —0 4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杠杆,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 我国沿海和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轨迹中, 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发挥税收优惠政策调控作用。

 这给我们当前探寻调整好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一、 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双刃剑效应税收优惠政策是税收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国家在总的税收政策不变的前提下, 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或适应某些特殊情况的需要, 对某些课税对象、 纳税人和地区给予照顾或鼓励而采取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措施。

 其实质是财政通过税收, 将纳税人应纳税额的一部分或全部“让渡” 给纳税人的财政性措施, 它是我国主要的税收支出形式。

 当然, 政府实施税收优惠并不是一种随意行为, 而是政策的需要, 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下, 税收优惠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改革初期是我国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的一个高峰期。

 为了大规模地吸引外资, 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适时、 分阶段出台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1. 为外资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 促进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

 过去, 我国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各种不同税收优惠政策, 为外资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 吸引了一批外资来我国投资, 外资的进入,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的改善,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也从无到有,而且还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2. 催化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和完善。

 我国在市场经济初期, 经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和促进技术进步、 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从而达到协调并弥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效果中的某些不完善之处, 发挥“微调” 作用, 间接地矫正市场失灵。

 尤其是在市场机制内, 收入的初次分配往往是不公平的, 政府运用税收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介入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 通过税制上的安排, 如废除农业税、 免征牧业税、 提高个体经营者纳税起征点等税收优惠政策把资金再分配给那些应该增加收入的群体, 充分发挥税收“自动稳定器” 和“人为稳定器” 的功能。3. 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积极引导投资方向。

 通过采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企业投资于国家[ 定稿日期]20 10 —11—26[ 作者简介]周品爱( 19 60一), 女, 广西桂林人,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学教研室副主任, 副教授, 近期研究方向:

 财政与税收.4 4万方数据

 急需发展的行业, 如在软件、 通信、 家电、 汽车等行业采取了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引导并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缩短了我国在这些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刺激了一些新型行业的发展和一些工业企业迅速更新换代,对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配合作用。4 . 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改革初期政府运用布局经济学, 采取了多种倾斜于东部地区财政、 金融、 税收等政策。

 其中税收政策的东向倾斜在我国区域问梯度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

 如深圳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

 另外, 国家还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缩小地区差距、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5. 实施出口退税政策, 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消费、 投资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的出I= 1退税政策,推动了国家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 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我国企业向国际化发展, 并增加国家外汇储备。6.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综合运用税收政策, 采取了结构性的减税政策, 包括增值税转型、 增值税起征点调高、 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 高新技术企业减税、 出口退税率的调整、 再就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有效地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从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当然, 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实施成本。

 它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少消极作用。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 有悖于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 一是要求税收主体必须依法律的规定征税; 二是要求纳税主体必须依法律的规定纳税。

 而我国税收优惠过多,法定税率重而实际税率轻, 法定税率与实际税率差距很大。

 过多过繁的税收优惠使得我国担负着重税负国家之名却只征收微薄的税款。2. 税收优惠政策效果的削弱。

 目前我国已实行的税收优惠, 主要是体现在扶持地区、 产业、 保护性方面的税收优惠措施。

 而这些税收优惠遍及各个税种和各行各业, 项目繁多, 导致税收支出规模越来越大,囡品爱:

 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发曩的影响中共桂林市委党狡学报第4 期统计和衡量控制非常困难, 这种“普惠制” 税收优惠政策改变了税收优惠属于个别照顾的本来面目, 使实际规则紊乱, 国家政策的调控措施得不到有效发挥, 效果被削弱。3. 加剧了地区间税收优惠政策的竞争, 不利于鼓励公平竞争。

 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吸引资本、 人才和技术等资源流人该地区, 使经济活力增强。

 而资本、 人才、 技术等资源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了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而这种竞争是以“税收优惠” 为基础的资本、 人才、 技术等资源竞争, 竞争的结果会造成我国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 出现应收未收现象, 给国家造成损失。4 . 税收优惠主要采用税收的直接减免, 易造成投资行为短期化, 不利于我国投资结构的良性发展。我国在税收优惠的操作上基本采用降低税率、 定期减免、 再投资退税等直接优惠措施, 这种形式主要适应于盈利企业, 而对那些投资规模大、 经营周期长、 获利小、 见效慢的基础设施、 基础产业、 交通能源建设、 农业开发等项目的投资, 其鼓励作用不大, 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

 而且直接减免优惠的操作容易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5. 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导致对税收公平的损害,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

 税收减免会被少数纳税人利用来偷税和避税, 导致税收收入的流失。

 实际上税收优惠政策对享受税收优惠的纳税人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会对不享受优惠政策的纳税人产生逆向作用, 导致社会效率损失。二、 地方政府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取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决定税收, 税收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但从我国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看, 影响经济发展除了税种、 税率等税收法律法规和可预期的税收政策规定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就是地方政府对执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取向。事实上,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 政府的税收政策取向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甚至左右着经济发展的步伐。

 当然, 国家的税法和税收政策在全国是统一的, 当前我国税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税种的立、存、 废和税收政策的解释权也基本上统归于中央政府, 省级地方政府享有很少的税权。

 虽然税法是刚性4 5万方数据

 中共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4 期。

 。

 。

 。

 。

 。

 。

 ‘‘。

 。

 。

 。

 。

 。

 。

 。

 。

 。

 。

 。

 _ - 。

 _ 。

 。

 。

 。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一经济理论20 10 年12目的, 但税收政策的执行却是弹性的。

 由于经济基础、资源禀赋、 文化传统等等的不同, 各省市地方政府在实际执行时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实际上, 由于一定时期内税种、 税率是一定的, 影响政府税收规模的大小就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税源即政府据以征税的税基的大小; 一个是政府执行税收政策的取向, 即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是偏紧还是偏松。

 而这两个因素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初期, 一个地方的税源多寡与当地政府施行何种税收政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税基宽、 税源充沛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 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往往偏松。这是因为我国各地( 区)的税收任务实际上是一个计划数, 税源丰富地区, 由于年度税收任务完成不会存在困难, 甚至可能提前完成任务, 为了防止下年税收任务增长太快, 富裕地区往往运用自有财力“放宽” 中央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不自觉地放松。

 征管力度” ,技术性和策略性地采取“以财养税” 等手段, 这也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共同现象。

 而对税基窄、 税源紧张的地方, 由于完成税收任务有困难, 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往往偏紧, 在执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时不积极、 不主动, 甚至人为给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设置附加条件, 拔高门槛。

 以至于出现税收优惠政策在中央“雷声大” , 在基层“雨点小” 。

 对纳税人而言, 税收优惠政策形如“空头支票” , 只能“望梅止渴” 。

 极少数地方政府和税务机关迫于税收任务的压力, 采取“杀鸡取蛋” 、 “竭泽而渔” 的办法, 个别地方还可能多收税、收过头税。

 于是,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有令不行的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时有出现。另外, 我们在现实中还会发现, 税源丰富地区, 执行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偏松并没有减少该地区的税收收入。

 这是因为执行“宽松” 的税收政策, 能给本地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不仅能在市场竞争中“活下来” , 而且促使其尽快“长大” , 从而提高了该地区企业的积累能力和发展后劲,使该地区生产规模扩大, 并导致资本、 高素质劳动力和信息技术等相关资源的流入, 这样就容易形成产业链,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为地方涵养税源。

 因而地方税收收入的总规模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由于经济繁荣和充沛的税源而稳步扩大, 这又反过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税源的进一步扩大, 从而实现企业做大、 地方经4 6济发展、 税源充沛的良性循环。

 可见, 丰富的税源带来足够的地方财政收入, 有能力用自己的财力“放税( 水)养余( 鱼)” 。

 在执行偏紧的税收政策的地方, 其地方税收收入的总规模虽也有增长, 但增长有限, 由于执行偏紧的税收政策, 企业资本回报率降低, 影响了市场主体的投资收益预期, 进而影响着本地居民的创业信心、 外来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和企业再投资扩大生产的偏好。

 由于资本投入规模缩小, 反而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税源的扩大, 使经济增长乏力, 经济发展放缓, 税源进一步紧张, 从而形成一种越穷越收、 越收越穷的恶性循环。

 可见,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执行税收政策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三、 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更好更快地发展地方经济首先, 我们必须明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税收政策取向的调控重点。

 “十二五” 期间, 我国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在这种经济发展的要求背景下, 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数量扩张向效益质量提高转变, 税收优惠政策也必然会将以数量规模扩张为税基的增值税、 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增速放慢, 而以效益质量为税基的企业所得税增速则会加快; 以区域优惠为主、 产业优惠为辅逐步向以产业优惠为主、 区域优惠为辅方式转变; 由困难性、 照顾性优惠为主向鼓励性、 引导性优惠为主转变。

 这是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展方向。

 只有明确这个大方向, 才能发挥税收优惠政策调控功能的作用, 为地方经济服务。其次, 利用已经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 调整好地方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比如, 我们通过桂林市税收收入结构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桂林市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20 0 9 年桂林市增值税、 营业税占全年税收收入比重分别为11. 6%、22. 4 %, 这说明桂林市第一产业发展较慢且规模小。二是桂林市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20 0 9 年桂林市企业所得税占全年税收收入比重11. 5%, 这表明桂林市高附加值企业少, 企业盈利水平不高。

 三是经济发展方式不尽人意。

 20 0 9 年桂林市房产税、 耕地占用万方数据

 周品爱:

 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发襞的影响中关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4 期税、 契税占全年税收收入比重分别是6. 6%、 8. 8%、性。

 宏观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时有出现, 税收优惠政策15%, 这也说明了桂林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税源建设的调整也要相机而行, 如果过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不理想。

 因此, 桂林市有必要利用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期, 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

 比如20 10 年1月 1日至税收优惠政策, 引导企业调整好经济结构、 转变桂林市20 10 年12月 31日我国对微利企业所得税减按10 %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利用国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调所得税率征收, 这一税收优惠政策与法定所得税税率整好经济结构。

 比如利用国家对从事公共污水处理、25%相差很大, 实施时间为20 10 年全年。

 另外, 国家公共垃圾处理、 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企业所得...

篇三: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第六章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在现代税制体系中,所有税种都影响经济行为。它们在把资源从个人和企业那里转移到政府的过程中,会以某种方式改变各行为主体的决策和行为。当然,不同的税种将对不同的经济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税收政策所产生的激励效应也不会相同。本章主要考察税收对家庭储蓄、私人投资、劳动供给等微观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我们在详细分析税收对各种经济行为的影响之前,首先要理解经济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从某种程度上说,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理解税收影响经济行为的关键。

 一、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一般含义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价格变动情况下商品购买调整时使用的两个概念。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1)你能以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发生变化;(2)你的收入的全部购买力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如果商品 A 的价格下降了,这意味着你为购买商品 A 可以少放弃一些商品B;同时,还意味着你的货币收入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 A。前者指的就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后者指的就是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具体来说,收入效应是用来说明,一种商品购买量的增减,是因价格引起的某一固定收入购买力的变化造成的。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收入效应就会使人们以既定的收入购买的商品减少了。简单来说,收入效应是指因收入的购买力下降或上升对商品消费所作的调整。替代效应是指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人们用一种价格下降的商品替代其他价格保持不变的商品,增加对价格相对下降的商品的需求。换言之,替代效应是指消费者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化而对其开支结构所作的调整。

 二、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简要回顾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基本含义之后,我们用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即一种税完全由消费者负担的情况来说明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假定一个人的收入是固定的,他在衣服和食品这两种商品之间作出选择。他的预算约束线是图 6—1 中的 FC,给出了此人能够购买的食品与衣服的各种组合。倘若他把收入都花费在食品上,他能购买的数量是 F;倘若他把收入都花费在衣服上,他能购买的数量是 C。

 衣服O " C C食品F••无 差 异 曲 线I" I税 前 预 算 线税 后 预 算 线E*E 图 6—1 对衣服征税后的均衡 假定政府对衣服征税,且消费者价格上升的幅度等于该税额,也就是说,消费者承担这种税的全部负担(如果衣服和食品的供给曲线都是无限弹性的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对衣服征税使预算约束线向内转动

  2至 " FC 。如果此人愿意,把他的所有收入都花费在食品上,他能得到 F 单位的食品。可是,衣服现在变得昂贵了,他用这笔收入能够购买的衣服数量减少了。

 最初,此人通过选择这条预算约束线上的 E 点来分配其收入,E 点是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在对衣服征税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均衡点*E ;在*E 点上,此人消费的衣服比在 E 点时的少。

 此人对衣服的消费量减少有两个原因。第一,对衣服征税后,此人用这笔收入买不了原来那么多的衣服了;如果要买原来那么多的衣服,就得多花钱。他因这种相对收入或购买力下降而减少课税商品的消费称为这种税的收入效应。第二,这种税使衣服变得相对昂贵了。当一种商品变得相对昂贵时,人们就会寻找其他商品取而代之。他因课税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而减少这种商品的消费称为这种税的替代效应。

 从 E 点变化到*E 点(衣服消费量的减少)可以分解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解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找到收入效应,后找出替代效应;另一种方法则相反,先找到替代效应,然后再找出收入效应。

 图 6—2 阐示了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分解过程。首先画出一条新的较低的预算约束线 C F ′ ′ ′ ′ , C F ′ ′ ′ ′ 必须与原预算线 FC 平行且与新的无差异曲线I′相切,切点是E′ ′。由于 C F ′ ′ ′ ′ 与 FC 平行,两条曲线的斜率相同,也就是说,他们代表的价格比率或相对价格没有改变,所以,从 E 点移动到E′ ′点,与之对应的衣服消费量的减少就是收入效应。

  衣服O " C C食品F••无 差 异 曲 线IE*E•E′ ′I′F ′ ′C′ ′ 图 6—2

  对衣服征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其次,E′ ′和*E 点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表明这两点分别代表的商品和衣服的组合对于该消费者来说是无差异的或者说效用是一样的,但价格比率或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因此,从E′ ′点移动到*E 点,完全由于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的衣服消费量的减少就是替代效应。

 图 6—3 阐示了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分解过程。首先画出一条新的预算约束线 C F ′ ′ ′ ′ , C F ′ ′ ′ ′ 必须与原预算线 CF ′平行且与原无差异曲线 I 相切,切点是E′ ′。由于 C F ′ ′ ′ ′ 与 CF ′平行,所以,它代表的是新的价格比率或相对价格(即衣服变得相对昂贵);同时,由于它又与无差异曲线 I 相切,表明此人获得同以前一样的效用。所以,从 E 点移动到E′ ′点,与之对应的衣服消费量的减少就是替代效应。

  3衣服O " C C食品F••IE*E•E′ ′I′C′ ′F ′ ′ 图 6—3 对衣服征税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可是,预算约束线实际上已经从 FC 移至 CF ′,此人不得不在较低的无差异曲线I′上消费,因为实际收入或购买力已经下降了。因此,从E′ ′点移动到*E 点,完全由于实际收入变化而产生的衣服消费量的减少就是收入效应。

 无论哪种分解方法,就对衣服征税这种情况而言,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方向是相同的。当均衡点从 E 点移动到E′ ′点再移动到*E 点时,衣服消费量不断下降。

 第二节

 税收的个人家庭储蓄效应 国民储蓄由个人储蓄(也称家庭储蓄或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构成,其中,个人储蓄是国民储蓄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估计,我国目前个人储蓄占国内总储蓄 85%左右。因此,本节主要研究税收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①

 个人把其收入在本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分配,就好象在两种不同商品之间分配一样,只是现在说的是把其收入在不同的时期之间分配——是现在消费还是将来消费(储蓄)?政府征税特别是征收所得税对个人的消费—储蓄决策有很大影响。

 一、储蓄的生命周期模型 在最简化的生命周期模型中,一个人的一生分为两个时期:在第一时期,他工作、消费和储蓄;在第二时期,他退休了,消耗他在第一时期的储蓄。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1)第一时期的储蓄在第二时期将完全消费掉;(2)第二时期的收入来源只有利息所得,没有其他任何收入;(3)政府课征所得税,税率是比例税率。

 既然个人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选择,目的是为了追求两个时期的消费效用最大化,那么决定现在储蓄多少是至关重要的。假定个人的目标是使下式最大化:

 ) , (2 1C C U U =

  (6.1) 式中,1C 代表第一时期的消费,2C 代表第二时期的消费。对任何一个人来说,1C 和2C 的增加都能提高他的效用,但要受到他在第一时期收入(Y 1 )的限制。他的预算约束条件式可以写成:

 1 1 1S C Y + =

  (6.2) 如前所述,个人在第一时期的消费取决于本期的收入,在第二时期的消费取决于第一时期的储蓄(1S )和这笔储蓄所带来的收益(假定利率为 i),即:

  4) 1 (1 2i S C + =

  (6.3) 根据(6.3)式,我们可以把个人的预算约束式写成:

 ) 1 (21 1 1 1iCC S C Y++ = + =

 (6.4) (6.1)式是1C 和2C 的效用函数,可用图 6—4 中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即1U 、2U 、3U ,分别代表个人的不同效用满足水平。(6.4)式是个人的预算约束,可用图6—4中的AB线来表示,其斜率绝对值为 ) 1 ( i + 。A 是如果放弃全部储蓄而能获得的现在消费的数量,但2C 可能就是零了。图中的均衡点是 D 点,其均衡条件是:

 iC UC U+ =∂ ∂∂ ∂1//21

  (6.5) A1C2CBDO1U2U3U1 +i 图 6—4

  个人效用最大化 (6.5)式意味着第一时期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所放弃的第二时期消费等于(1+i)时,个人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用满足。② 根据上面的个人消费行为模型,我们就可以利用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分析方法,考察所得税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

  二、个人所得税的储蓄效应 在对储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储蓄的影响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第一时期的消费和储蓄水平。

 在对储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对其他所有收入征税将直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但不影响利率水平,也就是说,不改变个人预算线的斜率。因可支配收入减少,预算线则从 AB 平行移至 MN(如图 6—5所示),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2U 相切于2E 。通过比较1E 与2E 两点,我们发现第一时期的消费从11C 下降到12C ,第二时期的消费预期从21C 下降到22C 。换言之,由于征收所得税,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降了,这就是所得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可见,对一般性收入征收所得税,在储蓄方面只产生收入效应。

  5A1C2CBO1U2U••1E2E11C12C22C21CNM 图 6—5 税收对个人储蓄的收入效应 三、利息所得税的储蓄效应 现在分析对储蓄利息所得征税的情况。对储蓄收益(利息所得)征税,既可以采用利息所得税的方式,也可采用利息所得与其他一般收入合并综合征税的方式。对储蓄收益征税,使得第一时期消费与第二时期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第二时期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第一时期消费的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将在第一时期增加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因此,利息所得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个人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他会用他既定的收入减少第一时期的消费或第二时期的消费。利息所得税对储蓄的替代效应是指征收这种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使第二时期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从而引起纳税人以消费替代储蓄。我们利用图 6—6来分析利息所得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ABO1U2U••1E2E11C12C22C21CN•13C3E) 1 ( 1 t i − +) 1 ( i +23C 图 6—6

 利息所得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个人预算线 AB 是没有征税的状态,它与无差异曲线1U 相切于1E 点。此时,第一时期的消费是11C ,第二时期的消费是21C 。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消费与储蓄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第二时期的消费(储蓄)的价格上升了(i 下降),个人更愿意增加现在的消费。因而,个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发生了变化,使其向内旋转成新的预算线 AN。预算线 AN 与无差异曲线1U 相切于3E 点,它所决定的第一时期的消费是13C ,第二时期的消费是23C 。1E 与3E 点之间的垂直距离(21C23C )就是第二时期消费(储蓄)的下降程度。21C23C 的数额是对利息所得征税而对储蓄产生的总效应,其中,替代效应是21C22C ,收入效应是22C23C 。

  6为什么替代效应是21C22C ?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替代效应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人的效用水平不变,在此图中仍要保持在无差异曲线1U 上;第二,预算线的斜率发生变化,在此图中,由原来的 ) 1 ( i + ,变成了 ) 1 ( 1 t i − + 。因此,我们要在原效用线1U 上找到反映替代效用的点,可根据斜率已变化了的预算线AN,再作一条平行于 AN 的直线,与无差异曲线1U 相切于2E 点。2E 点所决定的个人可获得最大效用的两期消费组合为12C

 和22C 。可以看出,对利息所得征税后,第二时期的消费(储蓄)下降了,数额为21C22C ,而第一时期的消费增加了(12C >11C ),消费替代了储蓄,这就是利息所得税对储蓄产生的替代效应。

 对利息所得征税后产生的收入效应是多少?最简单的办法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剩余效应。总效应是21C23C ,替代效应是21C22C ,则收入效应=21C23C -21C22C =22C23C 。这是因为,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第二时期的实际收入或购买力下降了,所以,从2E 点到3E 点的移动是收入效应的结果。

 四、税收对个人储蓄影响的简要评价 税收对储蓄行为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取决于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相对大小。然而,在理论上,无法确定它们的相对大小,只能从经验上来判断。

 当然,也许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在某些场合,个人储蓄水平的高低是由某个既定的目标而不是由收益率决定的。例如,有些人希望其退休前与退休后的消费水平保持不变,或在退休后消费水平还要有所提高。那么,个人为了准备一定数目的资金,储蓄行为不会改变,则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表现得很不明显。

 总之,所得税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1)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高低;(2)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3)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4)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正因为所得税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储蓄收益率,许多人认为,在与所得税产生同样多的税收收入的情况下,间接税可能更有利于提高个人储蓄率。③ 其原因在于:

 第一,间接税虽然会相对减少个人可利用的收入,但它减少的主要是用于消费的收入。如果一个人没有储蓄,或储蓄的数额比对他征的税少,他别无选择,只能降低消费(除非愿意临时借债)。结果,主要对低收入阶层和把其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消费的阶层征税的间接税会...

篇四: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章(2)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一、 税收的超额税负担税收的超额税负担是指因为税收的给经济社会在资源使用上带来的作用, 给经济社会在资源使用上带来的效率损失, 即国民福利损失。

 下面以从量税为例来解释税收的超额税负担问题。作用

 今设政府对汽油商品征收从量税,

  每加仑汽油征课相当于某一固定货币 价值(如 T)

 的税收。

 政府税收造成 汽油供给曲线上移, 从 SS 平行上移

  价格 至 SST。

 于是, 税后汽油市场的供求

 SST 均衡点在 E表示税后汽油产量从均衡点在 E1, 表示税后汽油产量从

 A

 SSQ 下降到 QT, 而消费者支付的价格

 E1 为 Pd, 生产者获得的价格为 PS。

 图

 Pd

 上可知, 此时 Pd=MB, 而 Ps=MC,

  P

  E

 P=MB=MC 这一最大化条件被破坏。

  Ps

 K 在点 E, 消费者剩余为 APE,

 DD 生产者剩余为 BPE(生产者利润),

 B 但是在 E1点, 消费者剩余下降为 APdE1 , 生产者剩余下降为 BPsK,

  O

 QT

  Q

 产量 相比之下, 二者合计减少了 PsPdE1EK。

  图 4-1

  税收的超额税负担

  ASS

 税收的超额负担ASStSSPE1E1PdBOQtQDDQKPsPE

 根据图示, 可以计算出从量税的超额税负担, 公式为dsdsEEEEPQTW+•••=)/(2/ 12 这里, W为超额税负担, 相当于图中的KE1E; T为政府对单位商品征收的从量税,相当于图中的Pd-Ps; Q为税前产量, P为税前价格; Es、 Ed分别表示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和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

  根据从量税超额税负担计算公式, 可以推导出从价税超额税负担计算公式。

 假设政府按照每加仑汽油价格征收从价税, 并且使每加仑的从价税收入等于从量税收入价税收入等于从量税收入, 就有T= tP(t为从价税税率)

 , 把T= tP代入上式, 整理后得到就有为从dsdsEEEEQPtW+••=)(2/ 12

  例:

 1 . 根据从量税的超额税负担计算公式填表 税收T

 产量Q 0价格P 0供给弹性 需求弹性 超额税负担 2

 5

 1 0

 4

 0

  2

 5

 1 0

 0

 6

  2

 1 0

 2 0

 3

 无限大

 3

 1 0

 2 0

 无限大 4

  4

 2 0

 1 5

 3

 4

  二、 消费者预算约束中的税收等价关系1. 基本跨时模型 假设个人确信预期生命期为 T 年 在年龄为 i 时的工假设个人确信预期生命期为 T 年, 在年龄为 i 时的工资收入为 wi, 消费为 Ci。

 他在出生时获得现值为 I 的遗产,死后留下的遗产为 B, 则有:

 ==i++−+=+−+TiTTrBiri)CIiri)w11)1 (11 (11 (

 如果资本市场不完善, 如果一消费者在年龄 K时继承遗产, 那么附加的约束为:

 JJiw111 (1)1 (==−+≥−+iiiriCir1)对所有 J<K

  前式适用于预期继承者按照现期收入而不是未来继承的遗产来约束消费的情形。

 i==i−+≥+−+JJiri)CIiri)w1111 (11 (

  对于所有 J≥K(J≤T)

 2. 等价关系(1)

 对工资和继承的遗产征收比例税 t, 对消费和死后留下的遗产征收比例税 t′ , 如果tt′+=−11)1 (, 两种征税方案对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等价。

 如果对工资和继承的遗产征收 比 例 税t ,对 预 算 约 束 的 效 应 是 :TiCTtIir11 (1)1 (11)1 (

  ++−+=−+−+TrBiriw))1]([

 对消费和死后留下的遗产征收比例税 t′ , 对预算约束的TTirir11)1 (1)1 (效应是:′+++−+=+−+tTrBiCIiw)1]()1 (1[

 比较两式, 从对消费者预算约束效应相同的角度,易得:

 由此, 征收 1 / 3 的工资税等价于征收 50% 的消费税。

  tt′+=−11)1 (

 2. 对利息收入征收比例税 ti, 对财富征收比例税(tw),tri−+)1 (1trtW+1, 两种税收有等价的效应。

  如果ri+=−)1 (11

 设个人在 j 阶段初待有财富为 Aj, 持有财富量的变化取决于:

 BBIICCw(w(AArrAATjjIjCjw(jArjA==++−++++==−=+−++=+]])))[)[1 (1 (1,1]))[1 (1

  这里,jI 指在 j 阶段获得的遗产。

 TTTTT+1

 由此明显可见, 对利息收入的比例税 ti (对纳税人而言)等价于比例财富税(tw), 其税率为:

 rtrtiW+−+=−1)1 (11

 推导:

 ①对财富 Aj征收比例税tW, 税后财富余额为 Aj(1-tw)

  (a)

 ②对利息征收比例税 ②对利息征收比例税 tI后财富余额的现值为

  令(a)

 =(b)

 即得等价关系式

 后财富余额的现值为)(1)1 (brtrArAijj+⋅⋅−+

 三、 税收的经济影响 (一)

 税基弹性 税基弹性是指在其他不变条件下, 税基变动对税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该反应程度可以通过计算税率变动百分比与税基变动百分比的比值予以确定, 其计算公式为:B= (ΔB/ B)

 / (Δt/ t)

 = (tΔB)

 / (BΔt)B为税基弹性, B为税基(以货币额表示)

 , ΔB为税基变动, t为税率(以百分数表示)

 , Δt为税率变动。在税收理论中, 税基弹性概念非常重要, 如果把国民收入抽象为税基, 把政府税收政策的调整抽象为税率调整, 那么通过测定税基弹性就能够大致地了 解税收政策调整对国民收入, 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该反应程度可以通过计算税率变动百分比与税基变动百分 Et 其中, Et

 税基弹性为负值条件下税率变动与政府税收收入变动的关系税基弹性 税率变动 税收收入变动 EtB>-1税率提高 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税收收入增加t税率下降 税收收入减少 EtB <-1 税率提高 税率下降 税收收入减少 税收收入增加 EtB =-1 税率提高、 下降 税收收入不变

 (二)

 税收、 经济产出和财政收入的关系1.

 拉弗曲线

 t

  100%

 th

  t0

 tl

 0%

 R

 RMAX

 R 注:

 t 为税率, R 为政府财政收入 t图 5-

 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对政府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

 在税率低于t0时, 政府提高税率会起到增加税收收入的效果, 而在税率已经超过t0时, 继续提高税率, 只会起到降低税收收入的效果降低税收收入的效果。

 所以, t0时的税率为政府所可选择的最佳税率, 因其可以使政府的税收收入规模达到最大(RMAX)

 。

 换言之, 能够使政府税收收入达到最大化的最佳税率只有一个, 应该成为政府税收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所以时的税

  (2)

 从t0到1 00% 的税率调整区间均属于政府的税收禁区, 在此区间政府只有采取降低税率的办法, 即实行减税政策,采取降低税率的办法, 即实行减税政策,才能有助于经济社会的税基扩大, 才能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

  (3)

 除了 在t0时的最大税收收入外, 政府任何规模的税收收入(如R)

 都可以通过两种税率取得, 一个是高税率(th)

 ,过两种税率取得,一个是低税率(tl)

 。

 那么, 为了 取得特定规模的税收收入, 政府最好是采取较低的税率。

 因为, 相比之下, 低税率对经济活动的扭曲作用相对较小。个是高税率(th)

 ,

  (4)

 实际上, 拉弗曲线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说明, “任何单一生产要素的课税率发生变动, 将影响其市场活动参与能率发生变动, 将影响其市场活动参与能力。

 这进而会依次影响经济产出和税收基础。

 ”

 2、 拉弗椭圆

  tL

 Q

 P

 R

  --

 --

 --

 IRL2

 a

 -

  b

 IRL1

  S

 tK

 图中的各个椭圆代表政府财政收入的等收入线(Iso Revenue Line, IRL),从外向内表示政府收入的不断扩大, 如从 IRL1到 IRL2表示政府收入增加。横轴表示对资本收入课税的税率(tK), 纵轴表示对劳动收入课税的税率(tL)。

 不同税率组合变动对政府收入变动的关系 第一, 在PS区间, 两个税率均在正常区间变动, 其特点是固定其中一个税率而提高另一个税率, 就可以提高政府的财提高另个税率, 就可以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例如, 在a点提高资本税率, 或在b点提高劳动税率, 都可以使政府财政收入从I RL1上升到I RL2。

  第二, 在PQ区间, 劳动税率进入了 它的禁区, 保持资本税率不变时提高劳动税率就会造成政府收入的下降, 如在I RL2上提高劳动税率就会使政府收入从上提高劳动税率就会使政府收入从I RL2下降到I RL1。

 不过, 保持劳动税率不变,提高资本税率则仍然可以提高政府收入。另外, 无论在何种收入水平上, 只有按相同方向变动两个税率才能保持该政府收入水平不变。

  第三, 在QR区间, 两个税率都进入了 它们的禁区, 无论固定哪一个税率而提高另一个税率都会造成政府收入下降。

 若另个税率都会造成政府收入下降。

 若保持政府收入水平不变, 提高一个税率必须同时降低另一个税率才行。

 在这一区间里, 只有固定一个税率, 同时降低另一个税率才可以使政府收入提高。

  第四, 在RS区间, 资本税率进入了 禁区,保持劳动税率不变, 提高资本税率必然造成政府收入下降; 而保持资本税率不造成政府收入下降; 而保持资本税率不变, 提高劳动税率则会使政府收入上升。如若保持政府收入水平不变, 两个税率必须(在如PQ区间那样)

 按相同方向调整才行。

  以上分析说明了 政府税收政策协调的一般原则, 主要是尽量避免政府的税收行为进入它的禁区。为进入它的禁区。

 (三)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个人的净收入为 Y, 这里闲暇被定义为 L0-L, L 是工作时数, L0是总可得时数。

 假定函数 U (Y, L0-L)

 拟凹(即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连续可导对严格递增对严格递减连续可导, 对 Y 严格递增, 对 L 严格递减。

 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 个人预算约束为:

 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个IwLY+= (5-1) 个人的选择可用几何方法表示。

 图 5-1 中的 P 是税前均衡点。

 劳动时数的选择因人而异, 随工资 w、 其他收入 I 和 U 代表的偏好而变化。

  wL+I

  图 5-

 比例所得税对工作时数的影响

 (wL+I)(1-t)P 收入效应 P″P′

 替代效应净收入税后税前闲暇

 税率为 t 的比例所得税使预算约束变为 :

 MLtIwLYt+≡−+=ω)1)((

 (5-2)

 这里ω代表税后工资率, M 代表税后其他收入。

 所得税效应可分两步考虑。

 首先考虑税收导致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 它使预算约束线下降。

 根据传统的假设, 闲暇属正常品) 0/(∂∂ML, 因而预算线下降使劳动供给增加。

 闲暇价格的下降, 可能使人减少劳动供给, 多消费闲暇,这两种效应分别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我们考虑效用函数:

 )()(),(021LLuYuLYU−+=

 (5-3)

 代入预算约束(5-2)

 , 个人使下列等式最大化:

 )()(ω)(021LLuMLuLx−++≡

 一阶条件是:

 0)(2′1′=−=′uYuxω (5-4)

 这里 u′ 表示 u 的一阶导数(u″ 表示 u 的二阶导数)。将等式 (5-4)

 对ω再次求导, 得:

 11′212)(ωuLuLuu′ ′−−=∂ω∂′ ′+ ′ ′ω

 附:

 推导对ω再次求导:

  0)(211=∂∂•″+∂∂•″•+′ωωωLuyuu

 ω∂ωω∂ ∂•+=∂LLy 0)(211=∂∂•″+∂∂•+•″•+′ωωωωLuLLuu11′212)(ωuLuLuu′ ′−−=∂ω∂′ ′+ ′ ′ω

 通过整理, 得:

 )])((ω1 [1′)/ω(ω1′121uYuYLuLLLuLu′ ′−−−=∂∂′ ′+′ ′ωω (2-5)

  二阶条件保证等式左边括号内的式子为负(即 x″ )

 。

  等式右边的式子11′1ε≡′ ′−uYu

  (5-6)

 乃是收入的边际效用弹性。

 税后工资的劳动供给弹性是正还是负取决于1ε和劳动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之积低于还是高于 1。

 税收对家庭次要工作者的决策影响 前面我们的讨论仅限于工作时数的决策。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 个人对工作时数的控制是有限的, 个人的决策主要是决定是否工作? 我们可以用前面分析过的劳动作与退休。

 那么, 所得税的实施同样会带来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一方面, 源于税后工资的减少, 从而人们会倾向于选择退休, 减少工作, 这是税收的替代效应; 另一方面, 人们的收入减少, 从而感到无力支付“退休” 这种正常品, 因此选择工作, 减少对“退休”的消费, 这是税收的收入效应。闲暇模型来分析工 我们可以用前面分析过的劳动——闲暇模型来分析工

 这种是否参加劳动的决策对家庭中的次要劳动者更为重要, 因而产生了家庭决策问题。

 家庭就业选择是使下面这种形式的福利函数达到最大大:

 )()()(2031021LLULLUYUU−+−+= 这里, L1和 L2分别代表家庭主要工作者和次要工作者的工作时间, Y 是家庭总收入。

 在比例所得税情况下(无其他收入):1 (Y=))(2211LwLwt+−

 选择 L2=0 的一阶条件为:02≤∂∂Lu 1′2)1 (uwt−≤3u ′

  在该式严格不等时 L2=0。

  五、 税收对我国劳动供给影响 目 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所承担的税负近似人头税——一次总付税,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效应上。

 考虑到税收的收入效应一般使劳动供给增加, 替代效应使劳动供给减少, 农业税往往导致农民的劳动供给增加。往往导致农民的劳动供给增加。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仍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 免征额过低, 结果使中低收入阶层承担相当比例的税负。

 第二, 实行单一分类税制, 对于收入来源多、 综合收入高的阶层, 由于费用的多次扣除实际承担相对较低的税负——实际税率较低, 使得税收的替代效应减少。

 加之目前我国的居民的收入水平整体偏低, 即使“富人” 对收入的偏好大于对闲暇的偏好。

  农民的税费负担重与我国的财政体制有关 94年的分税制财政改革加...

篇五: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dash;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税收对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影响(1 )

 税收的价格效应– 对商品课税会导致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相分离。– 对商品课税会提高消费者价格, 降低生产者 价格。– 征税前, 两个价格是相等的。

 征税后, 二者之间便插入了一个楔子– 在政府征税, 且纳税人为生产者时, 消费者价格中包含有税款, 而生产者价格则是不含税的价格。

 即消费者价格被称为总价格, 而生产者价格则被称为净价格。

 (2)

 税收的产出效应即税收对课税产品生产量的影响。– 由于价格效应导致产品的市场规模缩小。

 这也意味着税收会影响企业的生产量。– 但供求均衡分析时针对某种产品的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来进行的, 不涉及某个具体企业生产, 因此影响仅限于税收对整个行业总产量的影响。

 (3)

 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 税收对企业产品结构的影响, 表现为政府课税会改变企业产品的产量结构。– 税收的生产替代效应是由政府进行选择性商品课税导致的。– 税收的产出效应表明, 政府对个别商品课税以后, 会导致企业相应减少课税商品的产量或放弃生产, 同时把资源更多地转移到非课税商品的生产上。

 (4)

 税收的消费替代效应–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影响。– 当政府对个别商品课税后 , 引起市场上课税商品的相对价格上涨, 从而导致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 减少课税商品的购买量, 增加非课税商品的购买量。

 (5)

 税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对于劳动者而言, 每天可以分为劳动和闲暇两个时间段。– 若政府对工资收入课税, 必然降低劳动者的实际工资率,意味着闲暇更变异了, 倘若这时人们以闲暇替代劳动, 即为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 若政府对工资收入课税, 劳动者在税后工资收入下降后,会加倍工作以维持原来的收入, 即为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 政府对工资收入课税后,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孰大孰小?取决于人们对劳动和闲暇的偏好不同。

 因此, 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净效应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

 • I 1和I 2分别是税收前后的无差异曲线。

 AB为个人税前的时间预算线, 它的斜率等于个人的工资率。• 如果个人一天的时间都用于劳动, 闲暇时间为零,则他可得到OA的工资收入, 如果他全部闲暇, 则他的工资收入为零。• 在政府征税前, 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 1在P1点相切, 这时, 工作时间为OL1, 工资收入为OE。

 税后的闲暇时间减少到了OL3。劳动者的非工资收入增加, 正好补偿工资收入的下降。

 因此劳动者的无差异曲线与税前相同, 征税后新的预算约束线为DF, 它EB的斜率相同。假定政府征税了 以后,

 – 税收的经济效率• 税收的经济效率要求• 经济效率主要是指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是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是资源的最优配置。• 税收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1 )

 保证财政收入的充裕。

 税收的最基本职能是从经济中汲取部分资源转为政府使用, 以满足政府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和劳务, 并对经济进行必要的调控。(2)

 税收既要调节市场经济, 又要尽量减少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干扰。

 – 税收的收入弹性与税率弹性• 对于一个社会来讲, 选择合理的税制结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税收收入弹性理论, 要求税收收入能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也就是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我们强调的是, 税收制度要有弹性, 税收弹性必须大于1 。

 因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公共物品和劳务的客观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同时随着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的不断加剧, 也需要政府更多的干预。• 按照瓦格纳所提出的对公共物品和劳务需求的收入弹性, 随着GDP的上升, 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也以更大的比例上升。

 • 税收的收入弹性与税率弹性有关。– 税率弹性是指税率变动的百分比所引起的税收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例。– 税率弹性可能是正的, 也可能是负的。– 如果税率弹性为正, 说明税率提高, 税收收入增加;– 如果税率弹性为负, 说明税率提高, 税收收入反而会减少。– 税率变动有时会影响税基的规模, 倘若税率变动导致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造成税基规模缩减, 则税率弹性为负。

 – 国家对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选择• 税收是否充裕取决于社会对公共物品和劳务的需要程度, 但人们的需要又由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决定的。• 但需求本身是无限“贪婪”的, 因此需求本身不是决定税收充分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税收是政府获取资源的工具, 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 资源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配置的效率才是衡量税收充分与否的根本依据。

 • 在资源稀缺或有限的条件下, 资源的使用存在着机会成本问题, 即当某种资源适用于某经济活动, 必然排斥其他可选择的经济活动对该资源的使用。• 某种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别种可选择经济活的价值, 这是一种“牺牲的效益”。• 对于资源在公私两部门之间的配置也是如此。• 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可供使用的资源给定的情况下, 社会总资源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表示社会总资源在两部门之间的配置和交替关系。

 • 只有在公共物品生产的边际效率和私人物品生产的边际效率相等时, 全社会资源在两部门之间的配置才达到最佳。

 这意味着通过征税提供公共物品的劳务所产生的效用与私人部门因征税所减损的效用相等, 全社会的总效用水平最大, 此时, 税收的充分程度符合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求。

 • 税收作为一种调节工具, 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能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策要求对不同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主体实行区别对待。• 在征税过程中, 税收会在各种市场经济关系中打入一个“楔子”, 由此影响相对价格, 从而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 由税收导致的经济决策的变化, 很可能会产生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作用, 产生效率损失。

 因此, 从效率的要求来看, 税收制度的设置应尽量“中性”, 尽量不干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 税收调节是基于市场失灵的事实, 而“税收中性”则假定市场自身可以使资源适用处于效率状态。– 实际上, 税收绝对中性是不可能的。

 市场存在实效, 需要通过税收来调节。

 其次税收本身也是市场失效的一种表现。– 所谓的税收中性是在保证一定政府税收收入的前提下, 使征税形成的效率减损最小化。

 这和税收调节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不论是收入效应还是替代效应, 都是一种税收导向的经济行为, 都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干扰。

 • 显然, 替代效应是导致效率损失的最主要原因, 而收入效应只是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但它并不影响相对价格, 所以它不产生效率损失, 有时还会产生对生产要素的增加产生刺激。• 在经济过程中,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方向是相反的。• 税收效应是否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之间的净效应, 这种净效应与个人的偏好选择有关。• 在很多条件下, 税收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出现了因征税带来的超额负担。

 – 税收与宏观经济均衡• 税收与宏观经济关系– 1 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的瓦格纳提出了税收的国民经济原则, 第一次把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直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危机之前, 经济理论中的政策干预方法并非是主流支配地位。

 当时占据支配地位的是马歇尔、 庇古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他们相信市场自身对经济的调节力量。

 认为经济在市场机制下会自动实现攻击于需求的均衡, 不需要国家的干预。

 – 在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 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凯恩斯革命”。

 理论界提出了用财税等手段来对付经济危机,由此税收最为一种财政政策被得到普遍重视。– 政府可以通过对支出和税收的变动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水平。– 这种调节作用, 不仅只限于政府支出和税收本身量的增减, 还可以通过乘数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 税收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均衡– 税收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 是通过内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政策两个机制来进行的。– 内在稳定器(Build – in Stabilizers)

 也成为非选择性财政政策(Non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

 。

 这是一种能对经济活动水平变化做出“自动”反应的财政制度。

 主要包括政府对所得的征税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1 )

 从税收的角度分析, 自动稳定器是指, 税收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减而增减, 自动地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变化。(2)

 在累进的 所得税制度下, 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或通货膨胀时期, 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加, 从而使适用的税率档次从低的等级自动地跨入高的等级。

 这就是税级爬档。

 (3)

 税级爬档使纳税人的税额增加, 由此减缓纳税人可支配收入, 从一定程度上抑制总需求的膨胀。

 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 人们的收入下降, 税率档次也下降, 税额自动减少, 由此也阻止了总需求的过度萎缩, 有利于经济的复苏。(4)

 税收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主要依赖于两个要素:

 累进税率以及对私人部门可支配收入的影响。(5)

 中间税一般不具备自动稳定的功能。

 因此, 在一国的税制中, 直接税的比重越大, 自动稳定的功能越强, 反之则越弱。在所得税中, 税收累进程度越高, 对私人部门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越大, 对经济自动调节的效应也越大。

 (6)

 税收的内在稳定器作为稳定经济的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在缓和经济萧条时起积极作用, 但在经济处于复苏过程时, 一部分增加的收入会被税收所吸收, 从而抑制了总需求的增加。

 从长期效应来看, 税收对经济复苏起阻碍作用。

 这种内在稳定器越大, 对经济复苏的阻力也越大。在财政理论上出现所谓的“财政拖累”(fiscal - drag)

 就是这样一种影响, 即随着经济的增长, 稅基越大, 税收在税率不变的条件下, 也会上升。财政支出受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 在没有选择性政策变化的情况下会趋向于保持与原来大致相同的水平, 政府出现预算盈余。在累进所得税下, 由于税级爬档会使盈余进一步增大, 这意味着税收过分地抽取了私人部门的收入, 出现紧缩性财政税收政策, 阻碍经济增长。

 (7)

 所得税指数化可以缓解财政拖累现象;财政支出随税收的增长作相应的扩大也不存在财政拖累。

 但税收的增长与财政支出扩张决策是两个分离的过程, 而且财政支出作出政策性扩张还会有时间的滞差, 并不能完全与税收增长保持一致。(8)

 内在稳定器只能缓和而不能消除经济的波动。

 税收的变动依赖于国民经济水平的变动, 不能完全抵消国民经济的变化。

 国民经济变动的因素多种多样, 对于经济的外生变量所引起的经济波动, 内在稳定器是无能为力的。

 此时还需要用相机抉择的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调解。(9)

 内在稳定器只是减少部分的经济波动, 而不是百分之百地消除经济波动。

 • 税收政策执行过程的“政策时滞”– 认识时滞( recognition lag) – 决策时滞(decision lag) – 执行时滞(im plem entation lag) – 反应时滞(response lag)

篇六: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1浅析税收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马小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河南・郑州450000)摘微观经济利益之间的博弈。

 文章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要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然会考虑税收政策的影响。

 广为流行的纳税筹划,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国家宏观经济利益与企业关键词 税收政策; 经济主体; 利益主体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确定的税收工作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的税收措施。

 税收政策的特点是:

 税收政策是指导税收法令制度和开展税收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行为准则。

 它的内容包括影响税收总量变化的增税、减税、中性、税收支出和调控经济的税收政策,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结构、总量和收入分配的调节上,它的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保证资源合理配置、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变化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新一轮的企业所得税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宽税基、低税率、保持所得税中性”的改革思想已经达成共识,它同时也符合世界所得税制发展的潮流。

 税收核算与会计核算分离是由于双方的政策目标不一致引起,这种目标在今天不可能统一,在未来也不会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不存在共性。

 笔者认为寻求共性、分析差异才能更好地规范会计活动。一、税收政策目标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一)

 税收协调及表现形式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税收政策与其他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起着调控、引导、制约的作用。现代税收政策的目标, 已不再是为了单纯取得财政收入而征收,它还涉及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诸如经济的稳定增长、资源的合理配置、 收入的公平分配、 增加就业、 消除或削弱通货膨胀等。

 税收政策要服务于一定时期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税收政策目标也应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因此, 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的理想目标包括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均衡、经济结构的协调、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四个方面。(二)

 税收政策目 标对资本市场公平配置的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并且仍将证明,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但市场并非万能, 也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市场对某些经济现象亦常常显得无能为力, 需要由市场以外的力量加以弥补或矫正。

 税收调控就是有效的外部力量之一。

 税收的操作主体是国家, 因而税收政策的制定及其运用体现着国家的宏观目标与偏好,从而国家运用税收引导经济发展,调节经济运行时, 有着其他各种经济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调控力。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就利用了税收减免政策来吸引外资的注入, 现在进行西部大开发, 国家仍然可以让税收政策成为一个经济杠杆来引导资源的配置。(三)

 税收政策目 标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税收政策目标是国家要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的实施所期望达到和实现的目 的, 是税收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代税收政策目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为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能够克服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刺激经济的更快发展,从长远看会使财政长期增收。

 而企业如果因为增值税的改革能够更快地收回资金,必然会自 动加大资本性投资的支出,不断提高企业利润目标和营运能力。

 另外,在资本市场中,投资和融资的方式多种多样, 按照投资和融资的收益形式与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同,投资可分为安全性投资与风险性投资两大类,前者如银行存款, 后者如股票购买。

 国家可以通过对不同的投资和融资方式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来引导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二、税收政策的 “刚性”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追求税后利益最大化是其必然的行为目标。

 税收的无偿性决定了税款的支付是企业现金流量的净支出, 是企业既得经济利益的一种丧失。

 因而, 税收是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经济环境要素和经济变量。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在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同时, 也为企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现行税法对此大都予以认可,为企业在这些框架和各项规则中的会计选择提供了空间。

 而不同会计政策选择下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会形成税负不同的纳税方案。

 因此, 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 企业具有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纳税筹划的内在动机, 只要在税收契约中承认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某些原则和方法,允许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以及能利用会计资料作为计税的依据, 那么企业都会充分利用征税方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契约的不完备性对涉税会计事项进行筹划, 以谋求自身税收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 国家出于财政目 的或者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般会通过税收政策来体现国家意志。

 由于国家税收政策的刚性要求,税法往往无视会计理论的要求,在税务处理中限制或者增加会计方法的选择机会。

 如税法中有关利润、损失以及不允许按物价水平调整会计数据的规定,会阻碍会计摆脱历史成本计价的束缚,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加大了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 必将导致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核算的差异更大。

 而某些税收优惠政策 (如投资税收抵免、研发费用和购买国产设备的抵税等)

 ,又会背离一般会计原则。三、不同的经济主体对政策需求的分析由于税收政策的 “刚性”要求会对会计核算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不仅按会计准则进行业务处理, 还需要在提交财务信息报告中慎重考虑是否符合纳税规定,申报纳税时也必须进行复杂的项目调整。

 资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上,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实质重于形式、配比等会计基本前提与原则,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但是由于税法与会计规则在目的与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差异,税法不完全遵从会计原则,因为某些会计原则 (下转 73 页)财税金融

 473缺乏激励措施。三、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几条路径(一)继续推行股份制改革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不仅有利于筹集资金、 发展生产, 更重要的, 它是一种全新的国有企业制度

 它从产权关系入手确立了企业不可剥夺的经营自 主权, 并由此构成企业的经济基础, 使企业能够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 我们要有计划、 有步骤、 有区别地对现有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追求国有资产的最佳效益。(二)实行授权经营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对一些大型、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可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和管理。

 这种办法就是通过国家与企业或企业集团协商, 规定在一定时期内若经过努力得到了较多的利润,可以多留一部分在企业,用于企业发展。在承包期内,国家只保留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

 但应当明确,承包期内通过自我积累所增加的固定资产所有权仍为国家所有,而日 常的经营、 管理和处置权等, 全部留给企业, 并由企业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承担严格责任,实现权、责、利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当然,这种授权经营与过去的承包制有着意义上的不同。在施行时还要注意国有资产的贱卖问题,要确保经营权的公平、公开、公正拍卖。(三)实行国有资产民营化管理实行国有民营,使经营者既承担资产的投资风险,又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经营者能够自觉、 合理、 有效地经营国有资产。

 这一方式,在国有小商业企业这块试验田已经结出了硕果,现在又很快在工业企业运用。

 具体办法是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通过契约方式有期限地租给个人经营。

 国家、 集体仍依法行使其财产所有权, 承租人则在承租期限内享有租赁企业财产的使用权。

 由于承租人投入了自筹的资金和风险抵押金, 因此他完全掌握了资产经营权,同时由于租赁企业的经济效益、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与承租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承租人就更加注重改善经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四)实行产权转让所谓产权转让就是指财产所有权及其所包括的财产占有权、支配权及利益分享权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转让。这种产权转让,首先是在国有企业之间通过兼并取得的。

 近几年来, 产权转让无论是在数量上、形式上,还是在转让主体及转让范围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通过产权转让, 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企业摆脱行政干预, 自主经营, 提高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 实行产权转让是搞活国有企业的一招妙棋, 它必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新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阮班会.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思路[J].中国财政,2007, (3)

 .(上接 61 页)不利于保全税收或体现政策导向。

 而且,会计原则的使用越来越多地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种判断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有时并不能被税务部门所接受。

 所以,新会计准则中对确认的新规范,在体现会计基本前提与原则的同时,也扩大了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异。(一)

 微观经济利益主体对税收政策的需求我国目前财务会计的最高法律为会计法, 企业会计准则是根据会计法制订的。

 会计法、 会计准则的根本目 的是要求企业管理当局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 有用的会计信息。

 税法的根本目 的是保证国家依法征税,及时足额地取得税收收入。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有相冲突的地方, 从微观经济利益主体而言, 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使自 身的利益最大化那是毋庸置疑的, 但更多的会计核算者也希望会计核算的口径与税收核算的口径不要差距太大, 降低会计核算的成本和会计期末纳税调整的难度。

 也就是说, 微观的经济利益主体一般是希望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更一致为好。(二)

 宏观经济利益主体对税收政策的需求税收是企业和个人为一个文明社会而支付的费用。

 政府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所需要的开支,除了借款,就是税收。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税收就像开会、排队一样不可避免。由于税收具有调整资金流向的作用, 国家作为宏观经济利益主体需要利用税收政策来进行调控。

 但是, 由于税收政策涉及面广, 且遵循税收转嫁的一般原理, 因此, 税收政策必须考虑市场的供需情况慎重选取。

 税收取之于民,因此,任何一种税费的出现, 都意味着纳税人负担加重。

 一般而言, 税费总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每当名目 繁多到了某种程度,特别是主管税收的机关都无法忍受的时候, 总会来一次税费合并, 但过不了多久, 征税机关就会 “遗忘” 现行的税费是由原来的各种杂税合并而来的历史,于是原来的税费就会改头换面甚至直接回来。

 从历史上看,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从免役法到一条鞭法再到摊丁入亩,历次税费改革无不是想避免重复征税。

 但每次并税都实际包含了以前所有的税负,所以从宏观经济利益的角度去讲,税收政策的目标是不能变的, 但税收的计量方法和会计核算的政策是可以进行协调或缩小差异的。参考文献:[1]黄双全.浅议新的所得税政策调整对我国税收和经济的影响[J].现代企业文化 (理论版)

 ,2008, (17)

 .[2]徐华中.会计政策与税收政策在负债方面的差异[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 (4)

 .[3]戴德明.会计—税收差异与所得税避税行为[J].财务与会计,2007,(3)

 .财税金融

【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6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