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评论文章汇编5篇

时间:2022-10-06 12:30: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评论文章汇编5篇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评论文章汇编 —1— “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专家观点汇编 目录财政视角下的碳中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评论文章汇编5篇,供大家参考。

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评论文章汇编5篇

篇一: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评论文章汇编

dash; 1 —

 “ 碳中和、碳达峰 ” 目标专家观点汇编

 目录 财政视角下的碳中和 ................................... 1 长三角如何打造世界级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地 .............. 17 工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五大关键领域 ............ 25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 35 主要国家实现碳中和路线图 ............................ 47 以碳中和目标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 54 我国实现“碳中和”的 12 条政策建议 ................... 61

 财政视角下的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是中国制定政策时的硬约束,对经济和市场都有深远影响,我们将通过“宏观视角下的碳中和”系列专题报告加以研究。本文是系列第二篇,聚焦于“碳中和”目标下的财政政策经验借鉴与展望。

 财政支持“碳中和”的机理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财政政策的支持不容忽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以过去几年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看,在绿色投资中,靠金融系统动员社会资本的比例

 — 2 —

 占了90左右,政府出资在10左右,碳中和所需要的投资的来源构成应该也类似。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测算,中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至2050年能源系统则需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若按照政府出资10来算,政府需要承担约14万亿的支出,比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预算数11.89万亿还高。这说明,尽管“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市场发挥主要作用,财政在碳中和实现过程中的引导和撬动力量同样重要。

 基于不同的经济理论视角,财政政策支持碳中和依赖不同的传导路径和一揽子政策工具。基于不同经济学思想,财政政策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1.新古典经济学的“庇古均衡”。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庇古针对外部性问题提出了征收“庇古税”的方法,征收碳税类似于“庇古税”,使得边际个人成本向边际社会成本移动,从而实现较高成本下、更少碳排放量的均衡。2.凯恩斯主义的绿色“总需求管理”。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可通过支出、补贴等财政手段创造有效需求,刺激绿色经济发展。马骏认为,疫情过后,我国将有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和消费项目,这些投资项目和消费刺激措施对未来的环境和碳排放将产生重要和长远的影响。3.熊彼特的“破坏性创造”。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有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碳中和过程既是能源结构的变迁,也

 — 3 —

 是产业、经济结构的变革,需要加大公共研发投入,并发挥财政的转移支付功能,为技术变迁保驾护航。

 欧盟支持碳中和的财政政策 欧盟在碳达峰、碳中和的道路上走在世界前列,欧盟财政政策支持碳中和有丰富的经验。根据2017年的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发布的报告,200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绝大部分是欧洲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盟的一些国家如芬兰、丹麦、瑞典、荷兰等就率先引入了碳税,欧盟预算框架中也早已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梳理欧盟财政政策支持碳中和经验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同中国一样,欧盟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这既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表现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上,这是财政政策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欧盟支持碳中和财政政策工具存在跨区域的溢出效应,这对我国政策制定的影响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气候行动纳入长期预算框架 欧盟的长期预算也被称为多年度财政框架(MFF),是为实施欧盟年度预算提供的稳定框架,规定了欧盟主要的政策优先事项,并转化为为期数年的财政条款,现阶段欧盟以7年为一个长预算周期。在上一个欧盟长期预算周期(2014-2020)中,气候行动所需资金就已经整合进去。2014年到2020年间,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支出从161.7亿欧元提高到了342.5亿欧元,占欧盟总预

 — 4 —

 算比例从13.7%增长到了21%,2014-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支出总占比为19.7%。下一个欧盟长期预算周期(2021-2027.,气候行动相关支出占比还将继续增加。2020年5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2021-27年欧盟长期预算的修订提案,至少25的欧盟预算支出将用于2021-2027年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行动。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2月24日通过了新的欧盟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并明确将这一战略纳入财政政策框架。

 欧盟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预算框架的行动有四个特点:一是覆盖全面。2014-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能够整合进几乎所有的欧盟政策领域。例如2019年欧洲农业农村发展基金(EAFRD)的资金为气候行动贡献了84.53亿欧元。二是轻重有别。欧盟会评估不同领域活动对气候目标的贡献,并据此进行权重的分配。三是跨周期性。如前所述,欧盟会设定欧盟长期预算中的气候行动相关支出占比。四是量化执行。欧盟及时跟踪支出目标的完成进度,量化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一揽子特色鲜明的支出计划 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支出计划涵盖投资、补贴、转移支付、政府采购各个方面,这里介绍几项主要政策工具。

 1、欧盟现代化基金(Modernisation Fund)

 现代化基金是一项专门的资金计划,旨在帮助能源系统实现现代化并提高能源效率,支持10个低收入欧盟成员国碳中和目标

 — 5 —

 的实现。现代化基金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投资:1.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2.能源效率的提高;3.能源储备系统的建设;4.能源网络的现代化,包括区域供暖、管道和电网等;5.碳依赖地区的公平过渡,涉及劳动力的安置、低碳相关技能的提升、教育以及初创企业的支持等。现代化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EU ETS)2021-30年总配额拍卖中2%的收入,还包括少许波兰等受益会员国向现代基金转入的额外补贴。据欧盟测算,2021-2030年现代化基金的总收入可能达到140亿欧元,其中由受益会员国向现代基金转入的补贴约在6.43亿,占比4.6%。

 2、创新基金(Innovation Fund)

 创新基金设立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在清洁能源和产业上进行投资,以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并在全球范围内巩固欧洲低碳技术的领先地位。它将在2020-2030年期间提供约100亿欧元的资金,用于创新性低碳技术的商业展示,将解决方案推向市场,以使欧洲实现碳中和。创新基金筛选资助项目遵循若干标准,分别是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性、创新性、项目成熟度、可扩展性、成本收益比。在2020-2030年期间,除了来自创新基金前身NER300计划的未支付收入外,创新基金还将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拍卖配额中拨出约100亿欧元。

 创新基金的一大特点在于和不同资金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桥梁、杠杆作用。例如,一项低碳解决方案可以通过科研资助项

 — 6 —

 目“欧洲地平线(Horizon Europe)”支持概念的提出和试点,然后进入“创新基金”的演示环节,在得到“创新基金”的资助后,通过“投资欧洲(Invest EU)”进行扩围推广(“投资欧洲”主要是以欧盟预算内资金同欧洲投资银行合作,提供担保,以促进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最终走向市场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

 现阶段欧盟创新基金更多聚焦于支持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CCS)的创新。CCS指的是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由于欧盟能源和碳密集型行业的碳减排效率已经达到了理论上的极限值,而且某些部门和工艺的碳排放不可避免,CCS技术已经成为减少工业排放的最终归宿。基于这一技术路径层面的考虑,欧盟2030年气候和能源政策框架肯定了CCS在欧盟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并承诺加大创新基金对CCS创新的支持力度。

 3、公正转型机制(Just Transition Mechanism)

 公正转型机制致力于在碳中和时代中“不让任何人掉队”,关注那些由于化石燃料、温室气体密集型工业转型而受到影响最大的区域和部门,投资规模约在1000亿欧元。

 这一计划包括三大支柱:1.公正转型基金(Just Transition Fund)。公正转型基金的资金主要由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和欧洲稳定基金(ESF)调入(两者均来源于欧盟预算,为财政

 — 7 —

 专项支出),规模在300亿-500亿欧元之间,以地区受到能源转型冲击程度为标准确定地区资金分配方案,其中工业碳排放强度以及煤炭开采就业占据较大比重,聚焦产业升级的难易程度和地区就业稳定。2.“投资欧洲”下的专门计划。“投资欧洲”下的专门计划重点支持能源、基础设施脱碳相关项目。3.与欧洲投资银行合作的公共部门贷款机制。公共部门贷款机制中,欧盟采取利率补贴等政策,激励欧洲投资银行向碳中和相关领域提供贷款。

 4、绿色公共采购(GPP)

 欧盟公共部门采购那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和服务来促进碳排放的减少。欧盟的公共部门每年大约花费1.8万亿欧元,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14%,能够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在公共部门占据较大消费份额的公共交通、建筑、卫生服务等领域,公共采购可以发挥对可持续性消费和生产的引导作用。根据欧盟的估算,如果整个欧盟都采用与芬兰图尔库市相同的照明和办公设备采购标准,每年将减少15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的电力消耗。政府采购“绿化”的一大趋势在于欧盟越来越多的公共部门正在使用生命周期成本(LCC)来衡量产品成本,也即在采购招标时不局限于购买价格,还将运营成本、报废成本考虑在内,从而形成政府低成本采购和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双赢局面。

 (三)部分国家引入碳税定价机制

 — 8 —

 当前为世界各国所采用的碳定价机制主要包括两种,一种为碳排放交易,一种为征收碳税。前者的理论基础为科斯定理,后者的理论基础为庇谷税,两者都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有效手段。碳税机制的优势在于价格的可预测性(企业和消费者能够非常直观感受到生产、消费活动所需付出的成本)、增加财政收入(在没有税收豁免的情况下将拥有广泛的税基)、便于管理(可以纳入现有化石燃料税或者采矿业相关税收制度),而缺陷在于面临更大的政治阻力和税负可能转嫁给消费者。

 碳排放交易机制开展得较为顺利。2019年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EU-ETS)交易额达1689.66亿欧元,占世界总额的87.2%;2019年碳排放相比2005年ETS开始运行时下降20%,取得了良好效果。碳排放交易为欧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资金来源。ETS指令规定,成员国应将拍卖收入的至少50%或等价物用于与气候和能源有关的措施。根据最新信息,2013-2019年约78%的拍卖收入用于与气候和能源相关的支出。

 而碳税实施相对困难。仅有芬兰、瑞典等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开征较早,实施也较为坚决。欧盟主要经济体中,法国碳税开征过程一波三折,2010年提出的碳税法案胎死腹中,到2014年才成功引入,2019年又被取消。2012年欧盟决定对所有进出欧洲国家机场的航班征收碳排放税,但一经推出就受到联盟内部主要国家和外部美国等国的激烈反对。碳税实施效果差异较大。Wiepke

 — 9 —

 (2006.发现碳税实施之初取得了一定的减排效果,如芬兰在1990-1998年间,有效抑制约7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爱尔兰,碳税与能源税相比,碳税减排效果更明显,且碳税极大地刺激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但是Bruvoll(2004.发现挪威自1991年征收碳税仅减少了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由于挪威考虑本国企业竞争力,对工业企业有碳税豁免、减免。

 除了上述支持碳中和实现的主要财税政策,2021年3月10日欧洲议会通过“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议案,或将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CBAM议案主要包括三点内容:1.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的所有商品均应纳入碳关税征收范围;2.碳关税所得收入应支持欧盟气候能源产业政策;3.该机制不得被贸易保护主义滥用。后续欧盟委员会将根据这一议案指定相关具体方案,作为欧洲气候计划的一部分。

 总的来看,欧盟支持碳中和的财税政策主要带来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预算框架,并进行量化跟踪,有利于提高欧盟碳中和计划的“执行力”,有利于发挥财政政策的跨周期调节作用,有利于引导市场主体和消费者预期。二是,注重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协调配合。根据我们前面的梳理,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资金并非完全来自预算内。其一方面将碳排放权出售的资金作为支持能源转型投资的资金来源。若以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2019年拍卖收入140亿欧元,成员国至少将50的拍卖

 — 10 —

 收入用于应对气候变化来计算,欧盟财政应对气候变化的支出中有至少70亿欧元来自ETS系统,占到欧盟每年应对气候变化预算的约五分之一。此外还通过创新基金等计划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三是,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结构性调控的特点,加大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视研发投入、注重社会公平,政策设计具有前瞻性、统筹性。四是,较早探索通过财税政策进行碳定价的机制,不过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碳中和”下的财政政策展望 结合欧盟财税政策支持碳中和相关经验,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后续财政政策支持碳中和可能有以下发力点:

 (一)纳入短期和中期预算框架 我国并不是没有能同应对“碳中和、碳达峰”任务相衔接的资金,只是相关预算的整合程度不够,支出相对碎片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节能环保支出(与能源效率相关)总金额从2014年的2726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7444亿元,占比从2014年的1.8%提高到2019年的3.1%,2020年由于疫情期间民生支出力度较大,这一比重才回落到2.6%。专项债投向中,根据企业预警通的统计,2020年专项债中生态支出1723.2亿,占2020年新增专项债额度的4.6%。在2021年财政预算草案中,与碳中和目标直接相关的支出安排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与减少碳排放相关)安排275亿元,增长10%;重点生态区功能转移支付安排(与生态...

篇二: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评论文章汇编

代表在碳达峰•碳中和主题论坛上的发言汇编(8 8 篇)(范文)

  目

 录

  针对深度脱碳要求积极发展新技术 ............................................................................................... 1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 ................................................................................................... 1 立足煤炭优势构建氢电互补能源供给体系 ................................................................................... 2 构建“五维一体”模式进行科技赋能 ........................................................................................... 3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交通技术发展 ........................................................................................... 3 碳中和智库建设方案 ....................................................................................................................... 4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 ................................................................................................................... 5 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集团公司)

 ....................................................... 5

 针对深度脱碳要求积极发展新技术

  光伏是可再生能源的重中之重,而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撑用户侧储能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光伏原创及前沿技术储备不足,存在颠覆性风险。保护光伏产业链安全,是科技发展的重点,要积极研发高效硅基光伏电池技术、高效薄膜光伏电池技术、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技术等,重点发展晶硅太阳电池、薄膜太阳电池等关键产品,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体系,区域—建筑能源系统源网荷储用技术及装备。

 风电是有效解决我国能源供应问题的重要抓手,风电快速发展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以及推动碳纤维等新材料的应用。但我国风电部分关键零部件、工业软件等环节,仍受制于人,而储能技术发展为分布式发电、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提供关键支撑。故而,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势在必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时间表。针对能源系统深度脱碳迫切需求,需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绿色氢能、煤炭高效利用等技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

  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发展少碳、无碳技术。要大力发展碳减排、碳捕捉、碳利用的 CCUS 新技术,更要攻关无碳排放能源颠覆性技术,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中和路径,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去化石能源(去煤化)来实现碳中和,更不能片面性地“去碳”,甚至将“碳中和”进行“商业化”炒作。

 国际上现有的碳减排路线以碳捕捉封存(CCS)技术为主,但该技术成本高,同

 党史教育、教育整顿材料大量更新!现在分享的是老笔杆某一天的收费材料。现在只要 50 元就可以拥有全套文库材料,包更新至 2021 年底(文库里有党建、纪检、公安、党课、总结、汇报、演讲稿、先进事迹、调研、经验典型材料、述职述德述学述法、遴选、职场等各种各样的材料,紧跟当前热点,还有教怎么写材料的视频资料等,基本都是 word 格式,给自己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库,再也不用天天跪求、再也不用担心写作没有参考的模板,如果文库里找不到你要的材料还提供查找材料业务,有意加 qq1176775899 咨询。

  时存在 CO2 逃逸风险。2009 年,我们团队率先提出 CO2 矿化利用的新理念和 CO2 矿化利用的 CCUS 减排路线。要将 CO2 作为资源利用,进行 CO2 矿化输出能源、加工天然矿物、处理工业固废。

 零碳排放的直接煤燃料电池发电新技术,能够直接使用煤进行发电,同时生产甲醇、合成气等具有化工意义的高附加值产物,并且无 CO2 排放。而海水直接制氢技术,在技术意义上,能集成“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资源利用-氢能生产”过程为一体的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装备。在战略意义上,有望能够在无淡化过程、不额外耗能的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如能加快中试和产业化试点,将在全球率先形成中国原创“海洋绿氢”新兴战略产业。

 立足煤炭优势构建氢电互补能源供给体系

  当前全球一次能源依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消耗占比 84%以上,且中短期内难以大幅降低、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燃煤发电存在着燃料化学能势与工质热能势匹配不当、热力系统效率低;物质转化与能量转换关联不当,产物有害、污染、高碳排放等劣势。

 当下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是煤炭消耗的主力,如果电力行业不能减排二氧化碳,“双碳”目标便不易实现。构建氢电互补的能源有序转化和供给体系尤为重要,而超临界水蒸煤或可担此大任。

 传统的煤气化制氢是将煤炭部分氧化放热后,再与水蒸气变换重整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空气为基”,这种技术路径污染、低效。但超临界水蒸煤“以水为基”,将煤置于超临界水蒸汽环境中,通过还原反应,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之后将溶解了二氧化碳的超临界水蒸汽推动轮机做功发电,做功后气水分离自然得到高纯度的二氧化碳,同时得到远高于现在燃煤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

 再结合可再生能源规模制氢,以及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二氧化碳循环高值化转化利用,还可以实现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并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液利用起来。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目前该技术路线已经开始规模化的工程示范。

 构建“五维一体”模式进行科技赋能

  世界温室效应日趋严重,各国普遍关注碳排放。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结构特征,xx 纳入重点控排企业 15 家,年碳排放量 2535 万吨左右,减排压力很大。然而,xx 拥有丰富的太阳能、水资源、风能和生物质资源,具备碳中和发展的自然优势。

 此次中国科学院 xx 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xx 先进技术研究院与 xx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 xx 碳中和研究院(xx)。研究院将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抓手,调动各领域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围绕“低碳能源、绿色材料、资源循环、二氧化碳捕集转化等”碳中和技术领域、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进行科技赋能。

 研究院将在 xx 构建“五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一院(碳中和研究院)、一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基金(专项产业基金)、一平台(碳汇交易平台)、一智库(专家智库)”五位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技术、资本有机促进,为 xx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学路径、科技支撑与政策意见,全面带动科技创新,催生颠覆性创新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

 接下来,研究院将积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先进载具及装备研发,推动安全、智能、绿色、高效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着力发展新一代能源系统,加大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提升工业生产效能,对污染排放利用 CCUS 技术进行系统化治理,树立科技、环保、高效工业;关注新型建筑材料研发与建筑周期低碳运行设计,引领绿色、经济、实用、美观建筑新风尚。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交通技术发展

  新能源、信息及材料等使能技术与交通系统的融合发展,以及交通过程联程化、载运装备多栖化、基础设施综合化,是推进我国交通绿色化、智能化、协同化、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明,要进一步提高交通领域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共享化;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能源交通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明,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告“2030 年前中国要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明确树立了“创新、协调、绿

 党史教育、教育整顿材料大量更新!现在分享的是老笔杆某一天的收费材料。现在只要 50 元就可以拥有全套文库材料,包更新至 2021 年底(文库里有党建、纪检、公安、党课、总结、汇报、演讲稿、先进事迹、调研、经验典型材料、述职述德述学述法、遴选、职场等各种各样的材料,紧跟当前热点,还有教怎么写材料的视频资料等,基本都是 word 格式,给自己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库,再也不用天天跪求、再也不用担心写作没有参考的模板,如果文库里找不到你要的材料还提供查找材料业务,有意加 qq1176775899 咨询。

  色、开放、共享”的能源发展理念。

 能源系统智能化、清洁化、高效化、一体化已成为该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本质需求。交通系统智能化、清洁化、高效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日益强化,已成为面向未来的交通系统的核心属性。二者发展趋势和未来属性的一致性使能源和交通两大领域的融合发展与协同演进成为历史的必然和发展的大趋势。

 xx 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资源比较稳定,尤其是 x-xx 月每个月日照时数>xh 的天数均大于 xx 天,有较高利用价值。此外,xx 是国家、省重要交通节点,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截至 xxxx 年底,xx 高速公路 xxx.x 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省位列第七、x 东西北第四。xx 成为 x 东西北首个、全省第四个拥有环城高速公路的城市,目前正加快构建“四纵五横二环”高速路网。

 xx 交通能源如何实现融合发展?我们给出 x 点建议,一是摸清 xx 交通网络资源禀赋的家底;二是摸清家底后,设立场景驱动商业模式;三是进行多场景示范;四是形成区域范式,即在不同场景下尽快推进交通能源融合的探究,为全国形成一个区域交通如何走出绿色化、自洽化道路的全国范式。

 碳中和智库建设方案

  改革开放既要靠国有企业,也要靠民营企业,智库体系既需要体制内智库,也需要民间智库,能够为各级政府提供信息建设和支持。2014 年以来,民间智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中国智力决策领域的再一次解放思想和生产力解放。

 宏观经济新常态下,公共政策需要多样化、个性化,各级政府和企业必须紧紧把握政策力度和节奏,寻求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特别是需要智囊团能及时全面分析中央政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制内智库和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无法满足全部需求,需要体制内智库和民间智库共同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智库的研究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多领域、跨学科的专家团队为理论指导,需要既理解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研究者,智库的研究产品必须要经受政府和企业客户的检验。务实是民办智库的生存法则,基于有限的经费,要请到真专家、组织真调研、寻找有实力的企业、多快好省地出研究成果,将政策、信息、技术最快速度转化为生产力,惠及民生、做大做强企业。

 互联网时代是影响力的时代,智库需要注重自己的品牌传承,民间智库经营品牌就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样学者专家在智库平台才能取得“1+1>2”的影响力加持。智库经营团队必须拥有网络经营的专业素质,让智库成为知名的智力平台,让智库的专家和研究成果广播海内外。

 xx 是一个世界的平台,其影响力不应该局限于 x 北,希望 xx 智库能够成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走向世界的坚固的智库平台,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力的支持者。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

  地级市“双碳”研究主要考虑 4 个问题,一要摸清碳家底,了解区域碳排放量有多大,由哪些行业产生;二要认清碳形势,了解实施控碳、降碳措施可能带来哪些主要矛盾;三要优化碳路径,掌握可以实现“双碳软着陆”的发展路径有哪些;四要提炼碳行动,了解围绕“双碳”的近 5-10 年具体措施有哪些。

 从 xx 的历史现状看,2010-2020 年 CO2 排放总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单位 GDP 碳排放强度呈总体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过去的 11 年中,xx 一直在推动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转型。实现能源结构脱碳是“双碳”的核心人物。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潜在的主要挑战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给和消费是碳排放的根源,从高碳到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型将是主要矛盾之一,钢铁、水泥等高碳传统产业转型的风险需要评估,2030 年以前要尽力做到低位碳达峰。

 对于五大领域,我们建议优先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能源领域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积极推动交通领域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大力推进绿色建筑、零碳建筑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清洁能源替代。

 “双碳软着陆”需要处理好三对主要矛盾,即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产业和经济绿色增长、区域能源供给保障。实施双碳相关科技行动是区域中长期、高质量减碳的重要支持。

 构建以 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集团公司)

  2021 年 3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党史教育、教育整顿材料大量更新!现在分享的是老笔杆某一天的收费材料。现在只要 50 元就可以拥有全套文库材料,包更新至 2021 年底(文库里有党建、纪检、公安、党课、总结、汇报、演讲稿、先进事迹、调研、经验典型材料、述职述德述学述法、遴选、职场等各种各样的材料,紧跟当前热点,还有教怎么写材料的视频资料等,基本都是 word 格式,给自己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库,再也不用天天跪求、再也不用担心写作没有参考的模板,如果文库里找不到你要的材料还提供查找材料业务,有意加 qq1176775899 咨询。

  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战略方向。实现...

篇三: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评论文章汇编

dquo;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观点汇编一、中共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部署及重要会议、文件一、中共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部署及重要会议、文件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1 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全文)................................. 5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 2021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编).......................................................................7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 2021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摘编).....................................................................16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34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 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37 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40二、各省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动态 北京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41 重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45 甘肃省积极推进全省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 50 浙江省探索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赋能........................... 51

  四川省谋划编制高质量碳达峰行动方案....................................55 深圳着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增效...................57三、关于 “ 碳达峰、碳中和 ” 的专家见解及观点 王金南:《碳中和促进法》立法恰逢其时................................. 60 王金南:坚持绿色复苏 全面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64 王金南:禁止地方在“高碳”轨道上谋划“十四五”...........67 常纪文:碳中和需要每个人参与................................................69 杜祥琬:“碳中和”目标将带来能源行业新增长点.................72 杜祥琬:实现碳中和需要有力抓手............................................74 何建坤:如何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82

 1一、 中共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部署及重要会议、文件中共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关部署及重要会议、文件 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全文)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昨天,联合国隆重举行纪念峰会,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和教训,重申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坚定承诺,具有重要意义。先生!人类正在同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斗争。病毒肆虐全球,疫情不断反复。我们目睹了各国政府的努力、医务人员的付出、科学工作者的探索、普通民众的坚守。各国人民守望相助,展现出人类在重大灾难面前的勇气、决心、关爱,照亮了至暗时刻。疫情终将被人类战胜,胜利必将属于世界人民!——面对疫情,我们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要调集一切资源,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位患者,坚决遏制疫情蔓延。——面对疫情,我们要加强团结、同舟共济。要秉持科学精神,充分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关键领导作用,推进国际联防联控,坚决打赢全球疫情阻击战,反对政治化、污名化。——面对疫情,我们要制定全面和常态化防控措施。要有序推进复商复市复工复学,创造就业,拉动经济,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和活力,

 2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不仅要重启本国经济,而且要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面对疫情,我们要关心和照顾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国际社会要在减缓债务、援助等方面采取及时和强有力举措,确保落实好《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75 年前,中国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支持建立了联合国。今天,秉持同样的担当精神,中国积极投身国际抗疫合作,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我们将继续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和诊疗技术,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确保全球抗疫物资供应链稳定,并积极参与病毒溯源和传播途径全球科学研究。中国已有多支疫苗进入Ⅲ期临床实验,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将落实好两年提供 20 亿美元国际援助的承诺,深化农业、减贫、教育、妇女儿童、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各国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先生!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挑战和困难的历史。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是人类面临的最后一次危机,我们必须做好携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战的准备。第一,这场疫情启示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各国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与共。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

 3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如果以邻为壑、隔岸观火,别国的威胁迟早会变成自己的挑战。我们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让世界多样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第二,这场疫情启示我们,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我们不能回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重大问题。我们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增长和分配、技术和就业的关系,使发展既平衡又充分,发展成果公平惠及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第三,这场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4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第四,这场疫情启示我们,全球治理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疫情不仅是对各国执政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检验。我们要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国家之间有分歧是正常的,应该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化解。国家之间可以有竞争,但必须是积极和良性的,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先生!今年以来,14 亿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上下同心,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我们有信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的是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我们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意跟任何国家打 热战,坚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

 5解争端。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我宣布:——中国将向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再提供 5000 万美元支持;——中国将设立规模 5000 万美元的第三期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将在2025年到期后延期5年;——中国将设立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为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新助力。先生、各位同事!历史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必须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抉择。让我们团结起来,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 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 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全文)

 6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气候雄心峰会。5 年前,各国领导人以最大的政治决心和智慧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5 年来,《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在此,我提 3 点倡议。第一,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我们只有坚持多边主义,讲团结、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中方欢迎各国支持《巴黎协定》、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第二,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各国应该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国情和能力,最大程度强化行动。同时,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第三,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也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今年 9 月,我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我愿进一步宣布: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

 7比重将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各位同事!“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让我们继往开来、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 2021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编)一、坚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科学定位和谋划“十四五”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一、坚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科学定位和谋划“十四五”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未来 30 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将贯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8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始终。生态环境保护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首先要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进入新发展阶段深思细悟,在这个基础上定好位,如果理解和把握不深刻、不透彻,我们制定的政策措施可能会偏离党中央精神,工作可能会掉队。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呈现许多新特征,从生态环境保护看,“十三五”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刚才,润秋部长的报告对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都做了全面总结和分析。这些成绩为我们实现更高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并不稳固,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建议》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求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

篇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评论文章汇编

中和碳达峰相关材料汇编

 目 录

 一、政策文件 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 .......................................................... 3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 13 碳排放核查第三方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 23 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 29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 ...................... 37 二、专家观点 财政视角下的碳中和 ............................................ 42 长三角如何打造世界级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地 ............ 58 工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五大关键领域 ......... 67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 77 主要国家实现碳中和路线图 .................................. 90 以碳中和目标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 98 我国实现“碳中和”的 12 条政策建议 ................. 105 三、做法与启示

 德国推进碳中和的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 ................. 114 阿德莱德市等城市致力碳中和的实践举措 ............. 122 国际碳中和的进展、趋势及启示 .......................... 128 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举措与政策机制 .................... 137 国家电网公司推动能源电力转型 主要实践与路径研究150 资源型城市碳中和路径构想 ................................ 164 碳中和社区建设的愿景和路径 ............................. 173 全球城市碳中和路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180 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探讨 ................. 186

  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 网络 碳中和、碳达峰 政策文件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积极应对气 候变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 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履行负责任大国责 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力争于 2030 年 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与努力争取于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并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国家自主贡献最 新举措。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宣示,坚定不移实 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更好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牵头部 门职责,加快补齐认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 等方面短板,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 协同增效,现就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 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

 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为牵引,以协同增效为着力点,坚持系统观念, 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统筹融合,增强应对气候变化整体合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为建设美丽中国、共建美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目标导向。

 围绕落实二氧化碳排放

 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 护相关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着力解决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不相适应的问题,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

 保护。

 强化统筹协调。

 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统一谋划、统一布置、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建立健全统筹融 合的战略、规划、政策和行动体系。

 突出协同增效。

 把降碳作 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协同控制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

 协同推进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支撑深入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

 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统筹融合的格局总体形成,协同优化高效的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在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 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等方面取得关键进展,气候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到 2030 年前,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

 关工作整体合力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稳步 提升,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提供支撑,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二、注重系统谋划,推动战略规划统筹融合 (四)加强宏观战略统筹。

 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美丽中国 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环保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抓手。

 充分衔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等重大战略和规划,统筹做好《建设美丽中国长期规划》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编制等相关工作,系统谋划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战略。

 (五)加强规划有机衔接。

 科学编制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

 划,将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全面融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 筹谋划有利于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政 策举措和重大工程,在有关省份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

 “双控”。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安全等专项规划要体现绿 色发展和气候友好理念,协同推进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温室 气体排放控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等相关目标任务。推 动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能 源、产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规划。

 (六)全力推进达峰行动。抓紧制定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 放达峰行动方案,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和手段措施,持续推 动实施。各地要结合实际提出积极明确的达峰目标,制定达峰 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

 域制定达峰专项方案。推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系统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上线交易,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推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向全国碳市场过渡,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突出协同增效,推动政策法规统筹融合 (七)协调推动有关法律法规制修订。把应对气候变化作 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推动应对气候变化 相关立法,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出台与实施。在生态环 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国土空间开发、城乡规划建设等领域 法律法规制修订过程中,推动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内容。鼓 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制定地方性法规。

 (八)推动标准体系统筹融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制 修订,构建由碳减排量评估与绩效评价标准、低碳评价标准、 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等管理技术规范,以及相关生态环境基础 标准等组成的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框架,完善和拓展生态环 境标准体系。探索开展移动源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 控制相关标准研究。

 (九)推动环境经济政策统筹融合。

 加快形成积极应对气

 候变化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体系,以应对气候变化效益为重要 衡量指标,推动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加快推

 进气候投融资发展,建设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库,开展气候 投融资地方试点,引导和支持气候投融资地方实践。推动将全 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数据报送、配额清缴履约等 实施情况作为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内容,有关违法违规信息 记入企业环保信用信息。

 (十)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优先选择化石能源替 代、原料工艺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等源头治理措施,严格控制 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 推动“公转铁”“公转水”和多式联运,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 辆。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强化污水、垃 圾等集中处置设施环境管理,协同控制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 气体。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协同控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的创 新举措和有效机制。

 (十一)协同推动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重视运 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推进生物多 样性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相关工作,增强适应气候 变化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推进陆地生态系 统、水资源、海洋及海岸带等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应气候变化协 同增效,协调推动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以及城市、沿海、 生态脆弱地区开展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实施适应气候变化 行动,提升重点领域和地区的气候韧性。

 四、打牢基础支撑,推动制度体系统筹融合

 (十二)推动统计调查统筹融合。在环境统计工作中协同 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相关调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报表制度, 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与含氟气体生产、使用及进出口专项统计 调查。健全国家及地方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机制,完善国家、 地方、企业、项目碳排放核算及核查体系。研究将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管理指标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统计调查内容。推动建立常态化的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数据获取渠道和部门会商机制,加强与能源消费统计工作的协调,提高数据时效性。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息共享。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进一步扩展应对气候变化内容,探索建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公报制度。

 (十三)推动评价管理统筹融合。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 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通过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推动区域、行业和企业落实煤炭消费削减替代、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政策要求,推动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组织开展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与排污许可管理相关试点研究,加快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功能改造升级, 推进企事业单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的统一采集、相互补充、交叉校核。

 (十四)推动监测体系统筹融合。

 加强温室气体监测,逐

 步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实施。在重点排放点源层面,试 点开展石油天然气、煤炭开采等重点行业甲烷排放监测。在区

 域层面,探索大尺度区域甲烷、氢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 化碳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在全国层面,探索通过 卫星遥感等手段,监测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变化情况和土地 覆盖(植被)类型与分布,支撑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

 (十五)推动监管执法统筹融合。加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数据报送、核查和配额清缴履约等监督管理 工作,依法依规统一组织实施生态环境监管执法。鼓励企业公 开温室气体排放相关信息,支持部分地区率先探索企业碳排放 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生 态保护监管,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成效监测评估,增强生 态系统固碳功能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十六)推动督察考核统筹融合。推动将应对气候变化相 关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碳达峰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等纳入生态 环境保护督察范畴,紧盯督察问题整改。强化控制温室气体排 放目标责任制,作为生态环境相关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大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考核力度。按规定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 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压紧压实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责任。

 五、强化创新引领,推动试点示范统筹融合 (十七)积极推进现有试点示范融合创新。

 修订完善生态

 示范创建、低碳试点等有关建设规范、评估标准和配套政策, 将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试点示范的

 — 10 —

  重要内容。逐步推进生态示范创建、低碳试点、适应气候变化 试点等生态环境领域试点示范工作的融合与整合,形成政策合 力和集成效应。

 (十八)积极推动部分地区和行业先行先试。支持有条件 的地方和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已经达峰的地方进一 步降低碳排放,支持基础较好的地方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 中和试点示范。选择典型城市和区域,开展空气质量达标与碳 排放达峰“双达”试点示范。在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开 展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试点示范。

 (十九)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和工程示范。将应对气候 变化作为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积极协调国家重点研发 计划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地方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 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 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布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利用国 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等,积极推广先进适用 技术。有序推动规模化、全链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 范工程建设。鼓励开展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减排相关技术研 发、示范与推广。

 六、担当大国责任,推动国际合作统筹融合 (二十)统筹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 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加快推进现有机制衔接、平台

 — 11 —

  共建共享,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与重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 战略对话与务实合作。加强与联合国等多边机构合作,建立长 期性、机制性的环境与气候合作伙伴关系。统筹推进“一带一 路”、南南合作等区域环境与气候合作。继续实施“中国—东 盟应对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行动”。

 (二十一)统筹做好国际公约谈判与履约。统筹推进全球 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五: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评论文章汇编

代表在碳达峰、碳中和主题论坛上的发言 8 篇汇编(范文)

 目

 录

 1.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交通技术发展 2. 碳中和智库建设方案 3.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 4. 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集团公司)

 5. 针对深度脱碳要求积极发展新技术 6.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 7. 立足煤炭优势构建氢电互补能源供给体系 8. 构建“五维一体”模式进行科技赋能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交通技术发展

  新能源、信息及材料等使能技术与交通系统的融合发展,以及交通过程联程化、载运装备多栖化、基础设施综合化,是推进我国交通绿色化、智能化、协同化、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明,要进一步提高交通领域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共享化;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能源交通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明,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75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告“2030 年前中国要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明确树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能源发展理念。

 能源系统智能化、清洁化、高效化、一体化已成为该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本质需求。交通系统智能化、清洁化、高效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日益强化,已成为面向未来的交通系统的核心属性。二者发展趋势和未来属性的一致性使能源和交通两大领域的融合发展与协同演进成为历史的必然和发展的大趋势。

 XX 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资源比较稳定,尤其是 X-XX 月每个月日照时数>Xh 的天数均大于 XX 天,有较高利用价值。此外,XX 是国家、省重要交通节点,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截至 XXXX 年底,XX 高速公路 XXX.X 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省位列第七、X 东西北第四。XX 成为 X 东西北首个、全省第四个拥有环城高速公路的城市,目前正加快构建“四纵五横二环”高速路网。

 XX 交通能源如何实现融合发展?我们给出 X 点建议,一是摸清XX 交通网络资源禀赋的家底;二是摸清家底后,设立场景驱动商业

 模式;三是进行多场景示范;四是形成区域范式,即在不同场景下尽快推进交通能源融合的探究,为全国形成一个区域交通如何走出绿色化、自洽化道路的全国范式。

 碳中和智库建设方案

  改革开放既要靠国有企业,也要靠民营企业,智库体系既需要体制内智库,也需要民间智库,能够为各级政府提供信息建设和支持。2014 年以来,民间智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中国智力决策领域的再一次解放思想和生产力解放。

 宏观经济新常态下,公共政策需要多样化、个性化,各级政府和企业必须紧紧把握政策力度和节奏,寻求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特别是需要智囊团能及时全面分析中央政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制内智库和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无法满足全部需求,需要体制内智库和民间智库共同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智库的研究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需要多领域、跨学科的专家团队为理论指导,需要既理解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研究者,智库的研究产品必须要经受政府和企业客户的检验。务实是民办智库的生存法则,基于有限的经费,要请到真专家、组织真调研、寻找有实力的企

 业、多快好省地出研究成果,将政策、信息、技术最快速度转化为生产力,惠及民生、做大做强企业。

 互联网时代是影响力的时代,智库需要注重自己的品牌传承,民间智库经营品牌就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样学者专家在智库平台才能取得“1+1>2”的影响力加持。智库经营团队必须拥有网络经营的专业素质,让智库成为知名的智力平台,让智库的专家和研究成果广播海内外。

 XX 是一个世界的平台,其影响力不应该局限于 X 北,希望 XX 智库能够成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走向世界的坚固的智库平台,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力的支持者。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

  地级市“双碳”研究主要考虑 4 个问题,一要摸清碳家底,了解区域碳排放量有多大,由哪些行业产生;二要认清碳形势,了解实施控碳、降碳措施可能带来哪些主要矛盾;三要优化碳路径,掌握可以实现“双碳软着陆”的发展路径有哪些;四要提炼碳行动,了解围绕“双碳”的近 5-10 年具体措施有哪些。

 从 XX 的历史现状看,2010-2020 年 CO2 排放总量呈整体上升趋

 势,单位 GDP 碳排放强度呈总体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过去的 11 年中,XX 一直在推动产业结构的低碳化转型。实现能源结构脱碳是“双碳”的核心人物。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潜在的主要挑战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给和消费是碳排放的根源,从高碳到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型将是主要矛盾之一,钢铁、水泥等高碳传统产业转型的风险需要评估,2030年以前要尽力做到低位碳达峰。

 对于五大领域,我们建议优先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能源领域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积极推动交通领域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大力推进绿色建筑、零碳建筑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清洁能源替代。

 “双碳软着陆”需要处理好三对主要矛盾,即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产业和经济绿色增长、区域能源供给保障。实施双碳相关科技行动是区域中长期、高质量减碳的重要支持。

 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集团公司)

  2021 年 3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实现“双碳”目标是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战略方向。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作为我国碳排放占比最大的单一行业,电力行业减排进程将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整体进程。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同步,电力系统经历了“有没有”“够不够”“好不好”的发展阶段,正步入解决“绿不绿”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阶段。进入新阶段,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挑战与机遇并存,面临电力电量平衡不确定增大、电网安全稳定存在新挑战等难题,数字电网技术、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电碳耦合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

 围绕电源、用户、电网三侧,聚焦创新、电力市场建设,我们制定了 5 大方面 21 项重点举措,包括大力支持非化石能源发展,着力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转型;全面服务能源消费方式变革,着力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加快构建现代化电网,着力提升清洁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动低碳新技术创新发展,服务构建低碳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南方区域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服务构建适应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

 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因地制宜打造不同特色、不同层级示范区。我们与 XX 签署了在“十四五”期间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接下来,我们会抓好落实,促进XX 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针对深度脱碳要求积极发展新技术

  光伏是可再生能源的重中之重,而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撑用户侧储能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光伏原创及前沿技术储备不足,存在颠覆性风险。保护光伏产业链安全,是科技发展的重点,要积极研发高效硅基光伏电池技术、高效薄膜光伏电池技术、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技术等,重点发展晶硅太阳电池、薄膜太阳电池等关键产品,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体系,区域—建筑能源系统源网荷储用技术及装备。

 风电是有效解决我国能源供应问题的重要抓手,风电快速发展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以及推动碳纤维等新材料的应用。但我国风电部分关键零部件、工业软件等环节,仍受制于人,而储能技术发展为分布式发电、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提供关键支撑。故而,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势在必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确时间表。针对能源系统深度脱碳迫切需求,需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绿色氢能、煤炭高效利用等技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

  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发展少碳、无碳技术。要大力发展碳减排、碳捕捉、碳利用的 CCUS 新技术,更要攻关无碳排放能源颠覆性技术,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中和路径,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去化石能源(去煤化)来实现碳中和,更不能片面性地“去碳”,甚至将“碳中和”进行“商业化”炒作。

 国际上现有的碳减排路线以碳捕捉封存(CCS)技术为主,但该技术成本高,同时存在 CO2 逃逸风险。2009 年,我们团队率先提出CO2 矿化利用的新理念和 CO2 矿化利用的 CCUS 减排路线。要将 CO2作为资源利用,进行 CO2 矿化输出能源、加工天然矿物、处理工业固废。

 零碳排放的直接煤燃料电池发电新技术,能够直接使用煤进行发电,同时生产甲醇、合成气等具有化工意义的高附加值产物,并且无CO2 排放。而海水直接制氢技术,在技术意义上,能集成“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资源利用-氢能生产”过程为一体的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装备。在战略意义上,有望能够在无淡化过程、不额外耗能的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如能加快中试和产业化试点,将在全球率先形成中国原创“海洋绿氢”新兴战略产业。

 立足煤炭优势构建氢电互补能源供给体系

  当前全球一次能源依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消耗占比84%以上,且中短期内难以大幅降低、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燃煤发电存在着燃料化学能势与工质热能势匹配不当、热力系统效率低;物质转化与能量转换关联不当,产物有害、污染、高碳排放等劣势。

 当下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是煤炭消耗的主力,如果电力行业不能减排二氧化碳,“双碳”目标便不易实现。构建氢电互补的能源有序转化和供给体系尤为重要,而超临界水蒸煤或可担此大任。

 传统的煤气化制氢是将煤炭部分氧化放热后,再与水蒸气变换重整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空气为基”,这种技术路径污染、低效。但超临界水蒸煤“以水为基”,将煤置于超临界水蒸汽环境中,通过还原反应,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之后将溶解了二氧化碳的超临界水蒸汽推动轮机做功发电,做功后气水分离自然得到高纯度的二氧化碳,同时得到远高于现在燃煤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

 再结合可再生能源规模制氢,以及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二氧化碳循环高值化转化利用,还可以实现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并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液利用起来。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目前该技术路线已经开始规模化的工程示范。

 构建“五维一体”模式进行科技赋能

  世界温室效应日趋严重,各国普遍关注碳排放。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结构特征,XX 纳入重点控排企业 15 家,年碳排放量 2535 万吨左右,减排压力很大。然而,XX 拥有丰富的太阳能、水资源、风能和生物质资源,具备碳中和发展的自然优势。

 此次中国科学院 XX 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XX 先进技术研究院与 XX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 XX 碳中和研究院(XX)。研究院将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抓手,调动各领域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围绕“低碳能源、绿色材料、资源循环、二氧化碳捕集转化等”碳中和技术领域、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进行科技赋能。

 研究院将在 XX 构建“五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一院(碳中和研究院)、一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基金(专项产业基金)、一平台(碳汇交易平台)、一智库(专家智库)”五位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技术、资本有机促进,为 XX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学路径、科技支撑与政策意见,全面带动科技创新,催生颠覆性创新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

 接下来,研究院将积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先进载具及装备研发,推动安全、智能、绿色、高效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着力发展新一代能源系统,加大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

 效能源体系;提升工业生产效能,对污染排放利用 CCUS 技术进行系统化治理,树立科技、环保、高效工业;关注新型建筑材料研发与建筑周期低碳运行设计,引领绿色、经济、实用、美观建筑新风尚。

【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评论文章汇编5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