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10篇

时间:2022-10-06 09:15: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10篇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13712020年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课题研究努力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10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10篇

篇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71 2020 年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课题研究 努力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 今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涉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等各个方面。全面加强劳动教育,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强化综合实施,拓展教育途径,努力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注重发挥家庭基础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时要看到,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溺爱有很大关系。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充分认识到从小培养劳动习惯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劳动观,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本领,努力做到每年学会一两项

 生活技能。家庭需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应通过日常生活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加强对孩子劳动行为的培养,列出家务劳动清单,规定必要时间,并通过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劳动等途径,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和能力。

 注重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开展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注意区分对象,因人施教,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应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

 注重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

 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这需要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可利用现有的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定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政府部门可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针对学生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群团组织以及社会福利组织可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共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

篇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学劳动技术教育之现状

 提起劳动,新中国成立后受过教育的人大多都还记得自己“学工、学农”的经历。起早贪黑割麦子、收稻子、摘棉花;开车床、修机械等等大量的学工、学农的“学习”,成为一个时代里不少学生经常的学习生活。很长时间里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如今的学校已经很少再去组织学生割麦子、收稻子了,但是各种形式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仍然普遍存在着。

  存在的问题

  小佳是个爱琢磨的中学生,见到没见过的东西就想拆开看看。可学校劳技室的设备陈旧不堪,小佳几年前就摆弄遍了,根本引不起他的兴趣,于是索性逃课,不上劳技课了。其实,像小佳这样对劳技课没兴趣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投入不足,不少地方劳技设施相当匮乏,多年不变的几样设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在一些农村地区,学生们参加的劳技课就是下地干农活,这样的劳技课不仅对农村乃至城市学生没有丝毫吸引力,更让孩子们厌学。

  毫无疑问,劳技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劳技教育这一学科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笔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许多教育行政部

 门领导和校长的“无奈”:明明知道学生喜欢上劳技课,知道劳技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在升学率等压力下,只能挤压、牺牲劳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许多学校,领导、教师对劳技教育只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这使得不少学校的劳技教育课名存实亡,跌落到了“小五”的地位;苦于经费不足,许多学校的劳技教室自建立至今就没有再多添置新的设施,面对一堆“破铜烂铁”,学生何来学习兴趣?更有不少学校,把劳技课当作随意安置各种人员的阵地,老、弱、病、残、差都集中于此。劳技课自然没有人喜欢了。

  劳技课的新变化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礼品得到了各国官员、教练员、运动员的青睐。这些礼品是我国中小学生纸模服装创新设计邀请赛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一件件由学生自己设计剪裁的纸模服装,满载中国学生的情谊,由中国奥委会官员、中国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带到雅典,受到了高度称赞。国际奥委会官员评价说:纸模服装纪念品非常有新意,而且有中国特色。

  近些年,尽管存在种种困难,但仍有不少地方,如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坚持劳技创新教育,无论是在传统的金土、木土等项目,还是新开发的陶艺、纸艺以及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项目)

 的挖掘开发上,都赋予了时代内涵和新的载体形式。同时,引进新理念,在内容、模式方面不断拓展和突破,既传承了我国坚持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劳动教育,又凸显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的技术教育。通过看似简单的劳技学习操作过程,使学生受到思维方法、合作交流、技术理解等方面的科学训练、体验和积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已经成为劳技教育的总目标。

  与综合实践课的关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劳技教育不再作为单独的学科课程设置,而是把原来的劳技教育学科归类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的一个学习模块,有的称学习板块或学习领域。

  在小学 3—6 年级,初中 7—9 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领域,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一起,被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它强调劳动实践与技术实践,以改变过去那种坐在教室里以获得劳动知识为主的教育状况。学生通过相关的主题活动,在实践与体验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实践与劳动中,获得相关劳动知识,认识劳动与技术的价值,培养对劳动与技术的态度。

  在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仍然作为一门综合的必修课程单独开设,但是技术作为高中必修课的八大领域之一,被单独列了出来,作为技术领域的两大主要内容,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也作为单独的课程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有关专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实践中的冲突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是新的和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的时间,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标准的小学、初中部分,一直没有出台。没有标准、没有教材、没有载体。而几年的实验结果也表明,目前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和困惑。比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板块目前还无法找到一个统合课程的内在机理,在理论上还欠成熟。除劳技教育的规范性、技术性、操作性、工序性比较强,已具备独立课程形态外,其他方面作为一个实际课程领域实施,有些牵强。

  从教学来看,旧的学习秩序打破了,新的学习秩序却还未建立起来,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和行政部门的领导面对教育教学的现实,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有关专家经过实践的探索,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以劳技教育为平台,充分发挥劳技教育的主体性、引领性、学科性的优势,恰当地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整合发展其他教育资源和学习板块,以基地为载体,重新构建劳技教育学科,突出它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其更丰富、更丰满、更成熟,进一步发展这一学习领域。

 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新课改中,中小学校劳技教育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但在未进入课改和单独进行改革的省市,如上海市等,依然将劳技作为一个学科大力推行着。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区,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还存在着不知如何进行的现实困难。

  如此看来,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将是摆在综合实践课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关链接】

  建国以后,我国开始了加强劳技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提出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方针。1957 年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87 年 3 月 6 日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大纲》规定,初中劳动课每学年 2 周,每天按 4 课时安排,3 年共计 144 课时;高中劳动课每学年 4 周,每天按 6 课时安排,3 年共计 432 课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劳技教育明显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978 年后,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引下,劳技教育学科和课程地位得以确定。1993 年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劳技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段时间里不少人在提到教育方针时,都称之为德、智、体、美、劳。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作者:未知

  【摘 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景下,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薄弱这一突出问题,积极加强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这对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践行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进行界定并对其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进行系统梳理,罗列马克思、恩格斯、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思想家的劳动教育理论,从中吸取精髓,并阐述其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

  劳动教育

  启示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学生特指年龄在 6 岁至 18 岁之间的少年儿童。梁启超《少

 年中国说》中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与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于是就二者的结合问题,他提出从教育的角度看,要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同时指出缺乏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劳动,所以教育与劳动不可分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应当深深体验这种崇高的情感。”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

 “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的界定

 《辞海》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将其定义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对于劳动教育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文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能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陈鹤琴在《幼儿教育的新动向》一文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向

 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知识技能为教育内容的活动。”

 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界定的分析,结合中小学年龄特点,本文尝试将中小学劳动教育界定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受教育者(特指中小学学生)通过参加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劳动,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获得劳动意识和养成劳动习惯为特征的教育。

 三、劳动教育的代表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建者马克思、恩格斯以及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都多次从不同角度为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为劳动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14 世纪中叶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17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把劳动看作是每个人的社会义务,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独立自主的人的手段),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等都提出过劳动教育这一观念,这些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的思考的重要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结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实际基础上,对早期劳动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从空想变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为劳动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基础。”马克思指出随

 着社会化大工业的迅猛发展,想把生产劳动水平提高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要求的水平的唯一途径是进行劳动教育。他还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可以让年轻人较快地熟悉整个生产系统的关键环节,使他们能依据自身喜好或者是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岗位到另一个生产岗位工作。因此,劳动教育的进行,能够避免现代社会分工对个人全面发展所造成的片面性问题凸显。由此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30―535

 (二)马卡连柯对劳动教育理论的贡献

 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第六讲《劳动教育》中指出:“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辅相成,教育离不开劳动,劳动也离不开教育。离开了劳动的教育是空洞的,离开了教育的劳动是盲目的。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科技教育相结合,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换言之,劳动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劳动教育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他还认为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就是一个大的集体,在集体中进行劳动教育是建立良好集体的基础。儿童的劳动教育要注重劳动观点的教育、劳动态度的教育以及劳动习惯的教育。与此同时,马卡连柯提出家庭劳动教育是学校劳动教育最好的辅助手段。

 (三)苏霍姆林斯基对劳动教育理论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该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还表现在精神上。从自然对人的角度而言,劳动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财富,使生活更加富裕,满足生活所需物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精神需求,提高精神境界,使身心愉悦。从人对自然的劳动作用而言,劳动有利于人更好地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美化社会。他还说,真正的教育是离不开劳动的,即劳动教育是在劳动中接受教育,强调劳动教育的普遍性与长期性,主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机结合,体力劳动夯实劳动教育基础,脑力劳动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

篇三: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120 ・家学占勞超 2021 年 6 月 20 日投稿网址: www.jxygl.com.cn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潘燕婷杨再峰 !( 梧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 广西梧州 , 543002)摘要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青少年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 。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享誉国际得益于立法 、 目的 、 课程 、 实

 践 、 指导 、 评估等方面的措施 。

 借鉴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应建立劳动教育法律制度 、 拓展劳动教育多元

 化 、 加强劳动教育指导 、 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 强化劳动教育协同 、 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等途径来促进我

 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

 劳动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 , 迫切需要加强社会经济建

 设 , 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 。

 1963 年国家出台的 《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 》 与

 《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 均明确提出 :

 “ 培养学

 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 妥善安排好教学 、 劳动时间 , 教

 育学生热爱劳动 , 以正确态度参加劳动 。

 ” 这两个条

 例的内容摆正了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的 。

 劳动

 教育

 度重视 , 劳动教育

 工

 学

 技

 术教育 、

 教育 、 技工教育

 以体现 。在实践中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 为社会经济建设

 培养出

 劳动

 ,

 劳动教育育

 。社会

 ,

 年

 劳

 劳动劳动

 会劳动

 视

 劳动成

 良行

 年体之中 。

 劳动教育在

 家庭中学

 中

 社会

 现在 , 劳动教育

 育

 。这和国家

 度重视 , 习

 在要在学生中

 劳动

 , 教育

 学生

 热

 劳动 。

 2015 年 7 月教育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 ,

 明确要

 ,

 劳动教育提中小学生劳动养 。

 2020 年

 3

 国

 全

 加强新时

 中小学劳动教育

 》 , 要求采取

 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

 以上一列举措表明 , 和国家正在强力推

 进我国劳动教育

 , 今后劳动教育将成为我国教

 育综改革

 一个主流方向 。

 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如何

 落实 , 劳动教育

 切实是我们亟需对和考现实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成在国际

 度赞美及享很声誉 , 但

 日本中小学教育研究成

 目前鲜本文旨在

 研究了解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希望给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实施带来一定

 参考一 、 日本劳动教育发展历程! .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劳动教育兴起日本历来重视

 提劳动

 质来促进生

 产率提

 政府希望

 劳动教育培养

 质劳

 动 , 其劳动教育

 可追溯明治维新时期 。

 早

 期日本教育与劳动是相互分离 , 明治维新时期受

 英法

 国教育

 潮影响 , 1886 年义

 教育学

 现代

 课程强调对学生忠孝

 教育 , 其中

 成为日本劳

 动教育中心

 日本政府明确要中小学因地制宜开设农科 、 工科,在小学开设了手工劳

 动课,并且力

 做

 之与

 教育相结

 叭 1907

 年日本

 小学教育法 》 对手工

 小学课程进行修订,并明确出条件的学校可

 * 该文为 2021 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 1 能力 “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劳动教育途径与方式研究 "( 2021KY0670 ) 、

 2020 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评估与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 20FMZ049 ) 、 广西教育科

 学 “ 十三五 ” 规划 2019 年民族教育研究专项 “ 广西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研究 "( 2019ZJY083 ) 的研究成果T :

 通迅作者。

 。. .。

 。

 潘燕婷

 杨再峰 :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121-择学习缝纫课 , 这些成为小学劳动教育基础课程 。

 1911 年日本政府出台 《 儿童劳动与教育 》 , 明确提出

 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 , 中小学劳动教育得到进一步

 重视 。2 .

 二战后日本劳动教育改革二战后日本政府明确指出致力培养和平民主

 国家建设者 , 成为日本战后教育重要目标 。

 战后日

 本政府对中小学教育进行系列改革 , 中小学课程改

 革取消了缝纫课 , 建立了社会学和家政学 。

 1947 年

 出台的 《 学校教育法实施条例 》 将手工艺 、 家政学 、

 实践动与劳动

 课程为国家标

 目 ,学校

 国家课程标

 劳动课程 ,

 全国青少年儿童学生获得应的劳动知识

 和劳动技能 。20 世 50 年 , 为进

 建设

 , 日本政

 府出台了

 法

 政

 ,

 小培养国民劳动

 养 。

 1951 年 《

 教育

 法 》 要

 对

 学生实施

 教育

 确立对劳动的

 确

 ,技的

 培养学生劳动力 。

 I中小学教育改革

 为重视劳动教育与

 教育

 的

 为

 中

 的

 青年提

 了

 中教育

 会

 工

 的教育和培

 为

 中学。

 为了

 工

 要 , 中

 教育建立了

 二

 的课程 ,

 、

 、

 力 、学 、 建学和

 工程 。

 1961 年后 , 这一的

 了全国

 的

 。

 1962 年建立了五年技学 , 中

 年

 中教育叫1966 年中教育

 会提了

 提

 中教

 育

 , 中建议重

 中课程 ,

 应学生的才 、 力和

 选择 。

 上述

 和工世界的

 ,

 劳动课程逐渐多样和细

 4 到20 世

 70 年

 中期 ,

 中学课程细

 为农业 、 工

 、 商 、 渔和家政学 ,

 森林

 工程 、 冶金技 、 气技术 、 卫生工程 、 建

 学 、 会计 、 商 、贸易 、 渔管理 、 烹饪 、 服装设计 , 这些得学生

 学校劳动教育验程中提接触

 知识和

 技 , 期为今后

 做好备 43 .

 新世纪日本劳动教育走向21 世伴随社会

 结构变 , 以知识和息

 为基础的

 社会对劳动者质提出了

 要 4

 世界国都调整对劳动者的教育 , 日本政府迅

 速做出相应改革 42006

 年 《 教育基本法 》 明确提出

 劳动教育

 发展个人劳动技 , 培养劳动创造力 , 让学生学会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 培养自主和独立的精神 , 强调

 事

 与日常生

 的

 系 , 培养尊重劳动的

 , 培

 养劳动合作精神 , 及本着公共精神积极参与社会

 建设和贡献社会

 的价值观 4二 、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概貌1. 中小学劳动教育保障法是劳动教育的本保障 4 对日本中小学劳

 动教育研究

 现 , 日本

 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 ,

 政府

 法政策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施 420 世

 来 , 日本先后出台 《 小学教育法 》

 (1907 ) 、 《 儿童劳动与教育 》 ( 1911 ) 、 《 教育基本法 》

 (1947 ) 、 《 学校教育法实施条例 》 ( 1947 ) 、 《 产业教育

 法 》 ( 1951 ) 、 1963 年 《 日本教育

 》 、 1965 年《 日本教育标 》 、 1971 年 《 日本教育标准 》 、 1975 年

 《 日本教育标 1976 年 《 日本劳动基

 法

 十六条

 , 行政官厅许 ,

 12 ,的儿童事学

 的工作 ,

 和事

 12 的儿童 °

 2006 年 《 教育基本法 》 :

 一条明确指出教育

 充

 个

 性为目的 , 努力培养身心健全 、 具备构成和平民主的

 国家和社会所

 的质的人民 , 培养劳动创力和自

 主独立精神 ,

 重视事

 与生

 的

 系 ,尊重劳动价值 4

 2013 年 《 教育

 进基本计划 》 指出 ,

 一个

 速变

 的社会中 , 教育应培养社会生的基本劳动技

 4

 期

 来

 期出台的法

 法

 条

 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做出明确, 构成了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立法

 系 , 中小

 学劳动教育得到应

 重视 ,

 得日本劳动教育做到

 法

 、

 法指

 42 • 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明确劳动教育目的是劳动教育实施首要

 :

 的

 4

 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 , 日本国内学界

 劳动观与劳动

 冶人性

 观4

 二战

 日本社会

 , 为

 进,

 观

 为 , 学校

 劳动

 验

 学习动

 , 为

 来

 做

 备 4

 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是为

 来

 做

 备 , 中小学劳动是培养

 观和工作观为目的的动 , 学校

 成为社会工作者教育基 4 这劳动教育将小学,

 学生的年

 , 提的力所

 及的劳动教育 4

 是要

 划好

 中的教育和学学习

 、

 目工作 、 校

 工作验 、 指

 ,

 进行职业劳动教育 4 学。

 。. .。

 。

 •122

 -潘燕婷杨再峰 :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校重组科目及改善职业教育内容 , 以发展学生在工

 业 、 道德 、 技术发展 、 环境及能源等方面所需的知

 识 、 技能及能力 , 使学生成为工业劳动力的重要一

 部分 。

 学校应致力加强职业劳动教育 , 让学生切实

 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运用所得知

 识和技能解决劳动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思考自

 己可以做些什么 , 让他们乐意扮演自己的角色 , 能

 够

 自己的

 生 ; 让学生

 工具 ,方 , 用

 环境中的自然物体和事

 物 , 认识这些物体和事物的力和奇

 , 并

 一起劳动的乐 。劳动教育

 认为 , 劳动教育

 教

 育重要内容 。

 让学生

 养和培动物 , 动

 物的

 及

 和成

 生

 , 认识动物的生和

 , 生物 , 能

 们 。

 让学生体劳动动和

 , 自己和

 和自然

 的

 生

 , 让他们思考自己和自己的生

 ,

 在这

 中 ,

 他们养

 生

 所必需的基

 和技能 , 为

 基 。

 让学生

 劳动教育

 分发展

 , 使他们一和

 的

 和

 所需的劳动, 发展

 能力 , 培养自和

 的

 , 强事

 业

 实生的

 培养尊重生和自然的, 乐

 环境 ; 培养思 、 学和思考的能力 ,

 的决和

 动能力 , 以及解决问题的

 和能力 ; 培养自

 他

 他的

 。

 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有

 明确。

 《 学校教育法 %

 学生劳动教育目的

 为使学生具有

 生所需的衣 、 食 、 住和产业等方面的基知识 , 掌握劳动基本技能;初中生劳

 动教育目的培养劳动的

 以及根据

 选择出路的能力;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目的培养学生

 为有为的

 者 , 及拥有所需的劳动素质 。3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教育载体 , 课

 置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

 为确中学劳动教育实施成效 , 本一直根据

 发展

 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学劳动教育课。

 本的课

 置 , 在获得基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

 提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 、 判断和表达能力 ,

 提高学动机 , 养学

 。

 本

 课开

 将劳动教育融入

 中 。

 1951 年职业课改为职业

 政

 学课 。

 1962 年职业

 政学改为技术

 政学 ㈣ , 中

 学劳动课

 要是为选择特职业或者专业领域为

 职业的学生提供职业或者其他专业教育 。这些劳动课程可分为农业 、 工业 、 商业 、 渔业政 、理等 。

 1994 年引入综课 , 这些课提供多元

 的学科范畴和科目 , 包括一般和专业课 , 以

 分满足学生的不同

 能力和才能 , 以及

 的职业划等 。近年本中学劳动教育着力融入多种课

 中 , 学低年级学生劳动课重在培养学生感知劳

 动 , 中年级

 让学生知道劳动重要 , 高年级则让

 他们知道劳动意义 。

 在订课程时,每所学校应根

 据

 课

 标准和学校的教育目标 , 考虑学校整

 体教育及所有科目的能力 , 应致力确有

 订课

 的基本政在庭及方社区内得以分 。

 每所

 学校都应考虑到学生 、 学校和

 的

 以及学生的发展阶段 ,

 用每所学校的特

 校本劳动课

 , 确

 能够

 学科的角

 发展学生应代问题所需的能力 。

 体的动和

 ,学生对自己

 和自然

 的产生

 , 让他们思考自己及自己的生

 他们养生所需的基本习惯和技能 , 并为基 。4 . 中小学劳动教育应用本中

 学劳动教育

 理

 中 ,是融入

 学生

 中 。

 将劳动教育

 到学生 , 学校教特殊教体育馆 、 走廊 、

 厕所等公共

 施全部清洁工

 学生自己

 ,的 。

 每

 时 , 学生每

 ,同学

 ,下面

 的

 ,

 的

 要。

 在

 或课

 , 学生须清洁教及学校

 物的用部分 。

 在这种

 下 , 低年级

 的学生 ( 一年级和二年级年

 的学生

 。

 在综学

 , 科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动课

 的

 实不 。

 教应开展学动 ,

 学生体理解自己

 和自然的

 ,

 校

 动 。

 教应让学生持养动物和种

 物,使他们能够加

 动物和物的了解 。

 教应提高教学效能 , 同时乐术和工等他科目的 。

 特

 在一年级的

 一

 学

 , 教

 应

 力

 以

 生环境

 为中

 学生学科目 。

 生需的基本

 和技能 , 教学应

 自然和学生相关的学

 动的发展适 。

 在

 , 教让学生

 种

 种

 , 在

 工课

 让学生动

 自

 。

 。. .。

 。

 潘燕婷

 杨再峰 :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123

 -己画画和做自己喜欢的物品 , 这种劳动教育既能提

 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

 态度和劳动习惯 , 让学生从小就对劳动热爱 、 对劳

 动人民尊重 、 对劳动成果珍惜 。5 • 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 , 教师要参与学生劳

 动过程 , 以身作则 。

 为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效果,

 日本重视教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参与指导 , 如在

 摘水果劳动之中 , 教师会爬到树上 , 然后使劲摇动

 树 , 让果

 , 学生则在树

 成的果小筐 。

 学生

 必要的会生劳动术

 经验 , 所以需要教师进行范指导 。

 为提高劳动效

 果 ,

 劳动

 做

 , 在劳动

 之

 , 教师

 会

 学生劳动的劳动 。

 在必要教师协

 学生

 劳动

 ,

 学生在劳动过程中

 自

 。

 在劳动过程中教师为重视学生作、

 则 、

 、

 使

 、的养 。

 如学生到

 , 在人学生

 要

 需V6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估日本学

 人

 与的教育有

 V 从中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以

 对

 学的养 , 劳动课成为日本中小学教育

 的一

 V

 日本为

 重有效劳动 ,

 劳动教育

 于到正教育的 ,

 强调劳动教育的持续与产生

 影响 。

 如学生过种植 , 在植物的成长过程

 观察到了什么 ? 为什么会这样 ? 阳光和水

 起了什

 么作/充体了实践出

 的原理 V 二年级学

 生在写西红柿的观察笔记 , 有的冥思苦想 , 有的

 记录 , 有的细心观察 , 各人写各人的 , 没有抄

 袭 , 更没有代笔 V 自己的

 情 , 自己做叫每所学校应积极评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 , 使

 能强烈感受到所学

 的重要和价值 V 此外 , 从确

 学习状态以实

 学科目标的角度出 ,

 各学校应提出评价情境和

 , 以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的

 , 以改进教学和提高学习动机为目

 标 , 并确保这些内容被

 于能...

篇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及启示

  2007 年 12 月 10 日

  摘

 要:德国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的成就不仅仅归功于著名的双元制职业培训,还归功于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文章探讨了德国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估,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具有较大借鉴意义,有助于帮助当前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走出困境,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德国,教学,课程冲小学

  二战后,德国经济实现腾飞的秘密武器归功于它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但是为主奠定基础的中小学中的劳动技术教育也功不可没。这种劳动技术教育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非是职业训练,其目的不是为了达到某种职业成熟,而是“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一种集中体现。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具有基础教育的自主权,各州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政策因不同的政党掌权而不尽相同。但各州普遍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走上社会的重要准备和基础,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缓慢、实施效果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制约我国技术人才的培养,研究德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与课程目标

  198 了年在柏林召开的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上,对中等教育第一阶段(5—10 年级)的劳技教学开始了“新的尝试”。这次会议提出:经济领域中劳动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消费习惯的变化、日益增长的职业流动性、社会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年轻一代作为未来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等,这些都制约着所有中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中学的教育应该使其学生具备能力,适应社会各个生活领域,根据自身能力参加劳动。传统的专业已不再适于帮助年轻一代为适应加入未来的成人世界做好准备,因此中学急需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未来职业和社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所有年轻人都必须学会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随时可能出现的与劳动、技术、家政、经济等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会上明确指出:带领中学生进入技术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真实生活是一项国际性的任务,学校应该为此而努力,这一任务主要落在劳技课的教学上。该次会议对该阶段劳技课的任务、目标、范围和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奠定了德国劳技教育的基本形态。

  上述建议作为“无约束的材料”推荐给了各州,由各州按自己的教育政策和条件具体实施。一些专题,如技术、经济、家政与职业被纳入课程中,并提出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该材料对各州的劳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不少州逐渐在完全中学、实科中学、甚至小学都增设了劳技课。各州对劳动技术课的目标和任务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

 基本可以归纳为:所有年轻人都必须及时对生活条件作好思想准备,从初中乃至小学高年级,就要开始准备适应工作,引导他们去认识工作和经济世界。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劳动、经济、技术方面的教育,使之具备适应目前及将来生活的基本能力;熟悉经济和家政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及职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引导学生有责任心地、高度负责地从事生产和劳动;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掌握自主地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包括这些因素对形成个人生活、职业生活及公共生活的影响。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使其有能力在受技术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中谋求发展。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是为了将来学生就业,更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内容

  德国实施 12 年义务教育,学生在 9 年级或 10 年级结业后进行分流,大部分进入以“双元制”技工学校为中心的各种职业学校学习。但德国也十分强调和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准备和基础。精心设计并贯穿在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德国中小学的学制是:小学 4 年(1 至 4 年级),各州的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名称不一,一般叫“常识课”。每周 4 节,其中 2 节为史地、自然常识,2 节为手工劳作。手工劳作 1 至 4 年级的教学内容包括: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4 年级后分流,按成绩与能力情况分别进入完全中学、实科中学与主体中学。

  德国大多数的联邦州在综合中学、实体中学及主体中学内从 5 年级至 10 年级开设劳技课,课程内容一般由“劳动学课”和“操作课”组成。前者讲授生产劳动和就业的理论和知识,内容包括劳动的含义,劳动的价值与报酬,就业问题,劳动法律,生产、工序、效益、工人的基本素质,安全保护、环境保护,等等。操作课的教学内容有电子、木工、办公技术、缝纫、家政、塑料加工、材料检查、职业指导等。操作课又分必修和选修两类。中学 7 至 10 年级,必修内容包括:办公技术、制图、打字、财会、职业指导、销售(消费)。选修内容,了至 8 年级有缝纫、家政、电子、木工。9 年级有塑料加工、材料检查等技术类和家政、财会、社会等非技术类。10 年级有电器类、护理类、商业类、管理类。这3 类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备有轻重深浅,主体中学 7 年级每周 1 节,8 年级与 9 年级每周为 2 节;实科中学 8 年级起每周 1 节;完全中学 9—11 年级每周 1 节,12—13 年级作为选修课。另外,部分对学习劳技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每周增加 3 至 4 节选修课;所有学生还必须在 9 年级或 10 年级时接受职业指导,参加 2 至 3 周的企业实践,以便今后更好地择业。

  三、德国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与评估

  1.重视实践,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

 德国劳技教学主要在实践中进行。手工教学中,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学会虎钳、锤子、刨子、凿子、木槌、丁字尺等手工工具的使用;中学 7 至 9 年级,还要学会使用一些机械设备。在安排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和购买设备时,安全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所有学校都不准将金属浇铸、树脂浇铸、电镀等技术列入教学范围;玻璃纤维强化塑料、聚氨脂泡沫塑料等材料一律不准作为教学材料。

  2.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德国,中小学的班级人数通常为 25 至 30 名,上劳技课则一般以十几个人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际操作情况如下:必修课将一个班分成两个小班,并且由两位教师分别上课;选修课按专业内容和学生的志愿进行分班。各州的劳技教学大纲一般都只规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不作硬性规定,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教学活动。上课时,灵活采用独立工作、小组工作和伙伴工作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情况下,理论教学全班上,实践教学则分组上。各小组任务不同、进度不同,每个小组都有进行个性设计、确定和调整实施方案的自由,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活动能力和社会合作能力。教师和师傅对各工作小组进行轮流辅导。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学习商业研究科目时,教师将运用讨论、辩论、讲座、角色扮演、调查研究、游戏、模拟、社会访问、现场参观、设计情景、解决某一问题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具体使用什么方法,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来定。

  3.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学活动社会化

  德国在技术教育中积累了一系列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项目教学法”。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制作某一特定的产品来实施教学。项目的产品可以是具体的、有形的物体,如一件衣服、一个工具箱等;也可以是智力方面的成果,如专题报告、电视片等。在德国普通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中,“项目教学法”被推崇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分为决策、计划和准备、实施、评估四个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以学生及其行为为中心,由学生自己决定想要制作的产品,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项目执行计划、准备工具、采购材料、独立自主或分工协作地进行具体操作、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策略、不断检验以确保质量并整理成文,最后展示、销售或赠送完成了的产品。教师扮演主持人和咨询员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醒、提供必要的帮助。

  “项目引导教学法”不仅局限在课堂内,而且扩展至社会,如工矿企业、商场、职业信息介绍中心等。施教者或提供专业咨询者除任课教师外,还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各种组织方法,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各有关方面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在各大型企业,专门设置了独立的学习车间,配备了既懂技术又懂教学方法的师傅,给学生们提供实习机会。这类学习车间不但接纳已被本企业录取、正在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徒,而且免费为来自高校和中学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对他们来说,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又是宣传企业、树立企业形象的好机会。另外,劳动局也派出义务咨询员,医疗保险单位派出义务指导员对学生进行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的职业指导。

  4.完善的教学设备,独特的教学途径

  学校有劳动技术教育的专用教室,不仅设备齐全而且设计—讲究。通常都配备有金工、木工、电工、营养与烹饪、塑料加工等劳技专业教室,总的配置水平与理、化、生实验室相仿,相对来说较为先进。如金工车间,除通常的车、钳、刨、磨、铣床外,还有许多专用机床,甚至是先进的数控机床等。在烹饪专用教室里,配备有整套的烹饪设备,器具应有尽有,而且专用教室设计了 U 型、Y 型、块型、条型四种不同形状的厨房格局。这四种格局的厨房是德国厨房的四种基本形式,学生们可以在专用教室里操作。

  劳动技术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教学途径,就是到企业考察,根据各类中学的性质,一般安排 2—4 次企业考察活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工业、服务业的考察)。学校非常重视企业考察。学校都与当地企业建立了经济性的联系,学生的企业考察活动也得到了企业的支持。由于主体中学毕业生基本走上社会就业,除了“企业考察”活动,还要安排两次针对职业选择的企业实习。一般安排在 8 或 9 年级,学生分头到工厂,和工人一起上下班,干一些简单的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工厂和职业。老师要去看望学生,了解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学生要作汇报,老师则对其进行总结。学生的实习工作,由学生自己联系,作为一种能力的锻炼。学生实习对工厂是个负担,但是工人为了物色未来的学徒,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让其了解本厂,希望这个学生将来成为本厂的一名学徒。学生通过“企业考察”,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下一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也了解了社会,体验了工作实际。

  5.教学评估: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学生劳技课成绩的评定办法有:教师给学生打分、学生之间互评、学生的自我评定。成绩通常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由学生每堂课的成绩综合决定。职业指导、企业实习等方面的成绩按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积极性、态度、能力等在活动中进行评估;技术课程按学生理论方面的作业或小测试的成绩以及完成作品的质量评分;包括劳动、经济在内的理论教学则根据学生的出勤状况、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发言等打分。另外,还要对学生能否主动与老师配合、能否很好地与同学合作、劳动态度是否积极、有无自觉的卫生和环保意识等做出评价。一般不设专门的期末考试。理论考试是在某一教学内容板块结束时进行的。在总成绩中理论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大。劳技课成绩与其他学科成绩一样,按必修、选修及学时、成绩的不同计入总成绩,对学生的毕业、升学、就业等都有影响。

  四、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启示

  我国的劳动技术教育目标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对中小学生实施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要通过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才能使学生树立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各项基本劳动技能,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重大。我们可借鉴德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在教学大纲、教材建设、认识与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1.认识方面

  德国各州普遍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走上社会的重要准备和基础,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基础教育的全过程。社会各有关方面热情参与劳动技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了课内课外整体连贯的教育体系。然而在我国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劳动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受多年来形成的升学应试教育的束缚,把劳动技术教育与升学对立起来,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甚至有一些学校至今未开劳动、劳技课,或者仅仅在课表上排课以应付检查,一些已开设劳动、劳技课的学校存在随意挤占课时的情况,师资、经费、场地等方面缺少必要的保证,以致劳动、劳技课的质量不高。

  2.教材方面

  德国的劳技教育没有统一的国家教材,也没有统一的州教材。教师用书是由教师各自从教育出版社所提供的书单上选择出来,提出申请后,由教育行政部门免费发放的。一般学校采取上课发书,下课收书的形式,各年级...

篇五: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21 年 6 月 20 日* 该文为 2021 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劳动教育途径与方式研究” (2021KY0670)、2020 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评估与长效机制构建研究”(20FMZ049)、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9 年民族教育研究专项“广西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研究” (2019ZJY083)的研究成果T:通迅作者投稿网址:www.jxygl.com.cn摘 要关键词劳动教育旨在培养青少年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享誉国际得益于立法、目的、课程、实践、指导、评估等方面的措施。借鉴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应建立劳动教育法律制度、拓展劳动教育多元化、加强劳动教育指导、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强化劳动教育协同、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等途径来促进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发展。日本 中小学 劳动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迫切需要加强社会经济建设,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1963 年国家出台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与《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均明确提出: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妥善安排好教学、劳动时间,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以正确态度参加劳动。”这两个条例的内容摆正了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被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通过勤工俭学、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技工教育等不同形式得以体现。在实践中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出无数高水平劳动者,使劳动教育独特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随着社会发展,近年不劳而获、劳动意识缺乏、逃避劳动、不会劳动、轻视他人劳动成果等不良思想盛行于青少年群体之中。劳动教育在许多家庭中被软化、学校中被弱化、社会上被淡化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特殊育人价值逐渐消失。这些问题引起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指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热爱劳动。2015 年 7 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劳动教育提升中小学生劳动素养。2020 年3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以上一系列举措表明,党和国家正在强力推进我国劳动教育发展,今后劳动教育将成为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如何有效落实,使劳动教育价值效果切实得到发挥是我们亟需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效在国际上得到高度赞美及享有很大声誉,但有关日本中小学教育研究成果目前鲜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了解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希望能给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实施带来一定参考价值。一、日本劳动教育发展历程1.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劳动教育兴起日本历来重视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生产率的提升。政府希望通过劳动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其劳动教育发展可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早期日本教育与劳动是相互分离的,明治维新时期受英法等国教育思潮影响,1886 年义务教育学校现代课程强调对学生忠孝勤俭教育,其中勤成为日本劳动教育中心指导思想。日本政府明确要求中小学因地制宜开设农业科、工业科,在小学开设了手工劳动课,并且力求做到使之与普通教育相结合 [1] 。1907年日本发布的《小学教育法》对手工业等小学课程进行修订,并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允许女孩选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潘燕婷 杨再峰T(梧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梧州,543002)120 · ·

 择学习缝纫课,这些成为小学劳动教育基础课程。1911 年日本政府出台《儿童劳动与教育》,明确提出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2.二战后日本劳动教育改革二战后日本政府明确指出致力培养和平民主国家建设者,成为日本战后教育重要目标。战后日本政府对中小学教育进行系列改革,中小学课程改革取消了缝纫课,建立了社会学和家政学。1947 年出台的《学校教育法实施条例》将手工艺、家政学、实践活动等与劳动相关课程定为国家标准科目,并规定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劳动课程,以使全国青少年儿童学生获得相应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20 世纪 50 年代,为推进经济建设发展,日本政府出台了各种相关法律政策文件,旨在从小培养国民劳动素养。1951 年《产业教育振兴法》要求通过对学生实施产业教育使其确立对劳动的正确信念,传授产业技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中小学教育改革更为重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为初中毕业的在职青年提供了高中教育机会;企业或工厂的教育和培训也被认可为高中学分。为了满足工业需要,高中职业教育建立或开发了涵盖第二产业的课程,如制造业、机械、电力、化学、建筑学和土木工程。1961 年以后,这一制度通过广播的方式覆盖了全国更广泛的地区。1962 年建立了五年制技术学院,其中前三年包括高中教育 [2] 。1966 年中央教育委员会提交了“扩大提供高中教育”报告,其中建议重新编排高中课程,以适应学生的才能、能力和职业选择。根据上述报告和工业世界的需求,职业劳动课程逐渐多样化和细分化。到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新中学课程细分为农业、工业、商业、渔业和家政学,包括森林土木工程、冶金技术、电气技术、卫生工程、建筑科学、会计、商业、贸易、渔业管理、烹饪、服装设计等,这些使得学生在学校劳动教育体验过程中提前接触产业知识和技能,以期为今后职业做好准备。3.新世纪日本劳动教育走向21 世纪伴随社会产业结构变化,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对劳动者的教育,日本政府也迅速做出相应改革。2006 年《教育基本法》明确提出通过劳动教育发展个人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创造力,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培养自主和独立的精神,强调事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尊重劳动的信念,培养劳动合作精神,以及本着公共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贡献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二、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概貌1.中小学劳动教育保障法律是劳动教育的根本保障。对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发现,日本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政府通过各种相关法律政策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施。如 20 世纪以来,日本先后出台 《小学教育法》(1907)、《儿童劳动与教育》(1911)、《教育基本法》(1947)、《学校教育法实施条例》(1947)、《产业教育振兴法》(1951)、1963 年《日本教育发展》、1965 年《日本教育标准》、1971 年《日本教育标准》、1975 年《日本教育标准》。1976 年《日本劳动基准法律》第五十六条规定,经行政官厅许可,企业可使用满 12 岁以上的儿童从事修学时间以外的工作,而电影和戏剧表演事业还可雇用未满 12 岁的儿童。2006 年《教育基本法》第一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以充分发展个性为目的,努力培养身心健全、具备构成和平民主的国家和社会所必需的素质的人民,并培养其劳动创造能力和自主独立精神,使其重视事业与生活的关系,尊重劳动价值。2013 年《教育促进基本计划》指出,在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中,教育应培养社会生存的基本劳动技能。长期以来不同时期出台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皆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做出明确规定,构成了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立法体系,中小学劳动教育得到应有重视,使得日本劳动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法指导。2.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明确劳动教育目的是劳动教育实施首要厘清的关键问题。有关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日本国内学界曾存在有职业劳动观与劳动陶冶人性两种观点。二战结束之初日本社会经济崩溃,为促进经济发展需求,职业观认为,学校开展劳动体验式学习活动旨在满足职业需求,为未来职业做准备。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是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中小学劳动是以培养职业观和工作观为目的的活动,学校成为社会工作者教育基地。这种劳动教育将从小学阶段开始,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力所能及的劳动教育。特别是要规划好高中阶段的教育和学业学习内容、综合项目工作、校外试工作经验、职业指导等,有效地进行职业劳动教育。学潘燕婷 杨再峰: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121 · ·

 校重组科目及改善职业教育内容,以发展学生在工业、道德、技术发展、环境及能源等方面所需的知识、技能及能力,使学生成为工业劳动力的重要一部分。学校应致力加强职业劳动教育,让学生切实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得知识和技能解决劳动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他们乐意扮演自己的角色,能够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制作游戏工具,并设计游戏方法,利用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物体和事物,认识这些物体和事物的魅力和奇妙之处,并享受与大家一起劳动的乐趣。陶冶人性劳动教育观认为,劳动教育是全人教育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饲养和栽培动植物,对动植物的栖息地及其变化和成长产生兴趣,认识动植物的生存和成长,熟悉生物,并能爱护它们。让学生通过具体劳动活动和经历,对自己和周围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让他们思考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养成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基本习惯和技能,为独立奠定基础。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充分发展公民品质,使他们具备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和社会所必需的劳动素质,发展个人能力,培养自主和独立的精神,强调事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尊重生命和自然的态度,并乐于保护环境;培养反思、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独立的决策和行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天赋和能力;培养自律与关心他人、激励他人、协调合作的精神。当前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有法律明确规定。《学校教育法》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目的规定为使学生具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产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劳动基本技能;初中生劳动教育目的培养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出路的能力;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为对国家与社会有作为的建设者,及拥有所必需的劳动素质。3.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作为教育载体,课程设置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为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成效,日本一直根据社会发展制定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日本的课程设置,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动机,养成学习习惯。日本通过课程开设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1951 年职业课改为职业家政学课。1962 年职业家政学改为技术家政学 [23] ,中小学劳动课程主要是为选择特定职业或者专业领域作为未来职业的学生提供职业或者其他专业教育。这些劳动课程可分为农业、工业、商业、渔业、家政、护理等。1994 年引入综合课程,这些课程提供多元化的学科范畴和科目,包括一般和专业课程,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和才能,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等。近年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着力融入多种课程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劳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感知劳动,中年级是让学生知道劳动重要性,高年级则让他们知道劳动意义。在制订课程时,每所学校应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的教育目标,并考虑学校整体教育及所有科目的能力,应致力确保有关制订课程的基本政策在家庭及地方社区内得以分享。每所学校都应考虑到学生、学校和当地社区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阶段,并利用每所学校的特点制定校本劳动课程,确保能够从超越学科的角度发展学生应对现代问题所需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活动和经验,帮助学生对自己与周围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让他们思考自己及自己的生活;帮助他们养成生活所必需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并为独立奠定基础。4.中小学劳动教育应用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并非仅限于理论之中,而是融入日常学习生活点滴之中。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学校教室、特殊教室、体育馆、走廊、厕所等公共设施全部清洁工作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每日午餐时间,学生每个礼拜轮流值班,戴上白帽子、穿上白厨师服负责给全班同学盛菜端饭,餐车下面放的是牛奶,喝完的牛奶纸盒要叠放起来回收。在午膳或课后指导结束后,学生须清洁教室及学校建筑物的公用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较低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由年龄较大的学生帮助。在综合学习期间,各科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探究性活动课程之间的逐步联系落实不佳。教师应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具体理解自己与当地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积极参与校外活动。教师应让学生持续饲养动物和种植植物,使他们能够加深对动物和植物的了解。教师应提高教学效能,同时积极寻求与日语、音乐、艺术和手工艺等其他科目的协调。特别是在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教师应该努力通过以生活环境研究为中心来指导学生学习科目。关于生活必需的基本习惯和技能,教学应与人、社会、自然和学生相关的学习活动的发展相适。在春季,教师会让学生去种花种树,在手工课上会让学生动手自潘燕婷 杨再峰: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122 · ·

 己画画和做自己喜欢的物品,这种劳动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让学生从小就对劳动热爱、对劳动人民尊重、对劳动成果珍惜。5.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教师要参与学生劳动过程,以身作则。为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效果,日本重视教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参与指导,如在摘水果劳动之中,教师会爬到树上,然后使劲摇动树枝,让果子掉下,而学生则在树下拣选成熟的果子放入小筐。因学生缺乏...

篇六: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21 年第 4 期(总第 304 期)NO.4 , 2021General , No.304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一、引 言劳动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是劳动 [1] ,劳动既创造世界也创造人。从“劳动与教育”结合的视角看,劳动教育不仅包括劳动技术的学习,还在于对学生全面的人格培育 [2] 。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共同进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已经弱化了体力劳动的重要性。据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一天的劳动时间仅为 12 分钟 [3] 。由于长期以来的观念,即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都好,学校和家庭的劳动教育实践内容少之又少,导致人们忽视、轻视体力劳动。但是,从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来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因而劳动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定位,探寻发展路径,尤其是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取代很多重复性、无含金量的工作岗位,对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改革形成倒逼机制 [4] 。放眼国际,部分国家在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探索。总结各国推动劳动教育的思想、政策、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等具体做法,提炼经验,将为我国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路径提供启陈波涌 黄鑫楠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摘 要] 中小学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青少年素质整体提升的重要途径。从国际上看,目前德国、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国的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关注政策、课程、实施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并注重实践与多方合作。以此为借鉴,我国应立足于劳动教育的传统资源和现实条件,以正确的劳动观与劳动教育观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通过完善劳动教育立法与政策,加强课程建设,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其劳动教育功能,推动家庭、学校与社会多元合作,改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等手段,推动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关键词] 中小学劳动教育;劳动观;课程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评价机制[作者简介] 陈波涌,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理论(长沙 410005);黄鑫楠,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长沙 410081)*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编号:18A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07DOI:10.13694/j.cnki.ddjylt.20210428.001

 示与思路。二、中小学劳动教育国际经验的比较分析(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基本完善政策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德国就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发布《关于将劳动教育推广至主体中学的重要建议》,提出德国主体中学在 7~10 年级开设劳动课程,培养其符合时代特征的劳动态度,增强专业行动能力,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5] 。1987 年,《关于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劳动学学习领域的材料》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规定。最近的《工业4.0未来项目实施建议—— —工业4.0小组总结报告》指出,数字技术成为当前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重点 [6] ,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德国教育政策中一直处于重要位置。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政府提出了生涯教育理念,认为劳动教育受益面应该是全阶段学生,生涯教育应当贯穿整个 K-12 教育及高等教育;凡中学毕业生或中途肄业生都应在学校期间就掌握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以适应个体谋生需要 [7] 。与此相应,1977 年出台了《生计教育促进法》,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培养方案存在一定区别,将学生分成职业了解阶段、职业探索阶段、职业选择阶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劳动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8] 。《中等与初等教育法》也提出要为学生升入大学以及培养其职业劳动意识做准备 [9] 。1988 年,英国《教育改革法》提出中小学教育需要开设附加课程(家政、保健知识、信息技术以及生涯指导),加快推动 20 世纪 90 年代劳动教育改革。随后,又颁布了《你的孩子,你的学校,我们的未来:建设 21 世纪的学校制度》,提出注重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教育与生活的连接意识,其中提及的信息素养、职业与创新创业素养也都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 [10] 。英国 0~5 岁的发展框架提出孩子身体发育的健康表现:孩子能有效地使用设备和工具;孩子知道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并掌握保持健康和安全的方法,他们能保持基本卫生并了解个人需求,包括穿衣和独立上厕所 [11] ,在生活实践中强化劳动教育。日本《教育基本法》在教育目标第二条便提到了要尊重个人价值,增长其能力,重视职业和生活的联系,养成勤劳习惯 [12] 。学校教育法第四条与第十条分别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学生掌握生活必备技能;培养学生对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未来出路的能力 [12] 。高中阶段学习指导纲领重视职业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养成勤劳的习惯,要求改革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通过职业教育充实高中阶段学习,包括通过就业体验以及学习相关课程,培养正确的勤劳观、职业观和职业伦理观 [13] 。(二)注重融合与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各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从独立课程到融入学科教学,从学校课程衍生成家庭课程与社会课程等,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德国是典型的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科教学的国家,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涉及职业、学业导向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14] 。巴符州《小学艺术/手工课教学大纲》要求 1~4 学龄段的学生掌握绘画、印刷等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不同织物的缝纫及纺织技术,了解常用材料的属性及工具的安全使用方法等内容 [15] 。《小学综合知识课教学大纲》在内容上与巴符州《小学艺术/手工课教学大纲》大体相当,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劳动教育。社会相关机构也会开展劳动教育活动,3~4 年级的学生可以参与妇女与家庭主妇协会举办的“营养助手驾照”活动,让学生了解蔬菜、谷类、面包等烹饪课程以及餐桌礼仪内容。相比小学阶段,中学劳动教育增加了经济、职业技术模块。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通用教学大纲》中,劳动教育被分成了四个方向:家政、技术、经济与职业。巴符州中学劳动课程108

 开设了生物自然类课程、经济职业类课程、日常与社会技能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 [16]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日常生活行动、个性发展以及职业导向方面的能力。英国劳动教育围绕学科教学展开,大致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研究课程、日常技能学习课程、设计与技术课程以及社会参与性学习课程 [10] 。2004年,英国将烹饪课程纳入国家课程,并要求学生在第一个阶段了解食物来源,使用健康多样的饮食基本原则准备菜肴;在第二个阶段,了解并运用健康多样的饮食原则,学会烹饪咸味菜技法,了解食材季节性,并知道其各种成分,以及如何种植、饲养、捕获和加工;在第三个阶段,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了解健康和营养原则,在咸味菜肴的基础上做出可以进食的健康食物 [17] 。英国国家课程在设计与技能板块将学习内容分成了三个关键阶段,学生要在不同阶段通过各种创造性和实践活动掌握在不同环境中生活与工作的相关技能,例如关键阶段 1:掌握家庭和学校、花园和操场、当地社区、工厂等环境中的知识和技能 [18] 。美国选择基于家庭、社区和社会三个层面结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小学并没有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但强调家庭要开展劳动教育。受生计教育影响,美国开始注重劳动教育在学术课程中的发展,开展倾向计算机维修技术、文字信息处理、商业资料分析、电子报表、计算机辅助绘画设计等众多偏重脑力劳动的课程 [19] 。课程内容包括组织劳动活动、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注重劳动教育从幼儿抓起,其课程涵盖面广。日本的劳动教育分为学科劳动教育、家政课、生产劳动教育、校园环境美化教育、志愿性劳动教育等内容 [20] ,几乎覆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各个阶段的劳动教育目标也不同,如小学 1~2 年级劳动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感知劳动的美好;3~4 年级则是培养学生劳动兴趣,发现劳动价值;5~6 年级则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意义,从而服务社会,发挥作用。韩国于 2015 年将劳动教育纳入了“实科”与“技术·家庭”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未来技术与职业生涯的理解与探索能力 [21] 。“创意体验活动”中包括了自律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活动和职业活动。职业活动包括培养绿色健康生活习惯、保护公共设施和文化遗产等,进行学业和职业的前途设计、职业体验等活动 [22] 。韩国对各个阶段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有非常清晰的要求和细节规定,并在教育部的网站上公布,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具体执行。(三)实践为主,家庭、社会与学校三方共施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需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能力展开,要结合实践进行。德国劳动教育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1987 年德国《关于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劳动学学习领域的材料》提出了劳动学课程应根据教学重点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项目教学、企业参观、企业实习、工厂实践、专家对话、角色扮演、个案调研 [23] 。项目教学法以“任务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4] 。学生对整个生产项目负责,自行完成产品遴选、设计、生产以及销售全过程,教师仅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的作用。英国通过中小学营会开展劳动教育。营会期间有劳动体验类的活动,如制作手工艺品、糕点烘焙等。学生在营会期间需要独立生活,而且大部分的营会都会涉及一些体力劳动活动内容。这一过程可以让孩子学习技能、得到成长,热爱、尊重劳动以及学会创造性地劳动 [25] 。英国还会通过组织学生到农场参观,让学生亲自体验挖土豆、喂羊等活动,帮助农场主准备中饭,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好与快乐。美国劳动教育的场所有农场、工厂以及社区等,如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跟从车间工人学习基本的劳动操作 [26] 。美国另一个重要的劳动教育是通过日间营地模式,让学生在营地期间进行教室整理、游泳等其他课程活动项目,并通过个性化劳动教育措施,对不同阶段、不同情109

 况的学生实施合适的劳动教育内容,避免学生对劳动产生抵抗的心理。日本劳动教育通过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例如,一节劳动教育课的内容是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梅林,要求学生采摘新鲜的梅子,制作梅子汁。学生需要自行采摘、搬运梅子,回到教室后老师教学生制作梅子汁,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不易,从而珍惜劳动成果 [27] 。让家长接受有关家庭教育的信息、学习讲座、商谈,支援地区的主体性措施,推进“家庭教育支援组”的访问型家庭教育支援体制的构筑,改善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推进“早睡早起吃早饭”的国民运动 [28] 。联合学校、家庭、社区,让家长与孩子在放学后或者周末共同体验劳动教育。文部科学省推动引入在学校运营中发挥地域力量的“社区学校”,加强地区和学校联合协作,通过学习城乡建设,推进地域创生的“地域学校协作活动”,整备公民馆、图书馆等地域学习据点 [29] 。韩国通过设定场景、讲解指导开展劳动课程,中小学课程还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意型体验活动”中,通过校外体验学习日做 8 小时的服务活动,活动当日学校课时为 7 小时、服务活动为 1 小时 [22] 。校内服务活动时间不能与其他创造性体验活动领域的时间重复认定。(四)多种评价机制反馈劳动教育实施成效各国在劳动教育的考核方式上存在差异。以德国为例,劳动教育考评方式主要有笔试、口试、实践和展示。如德国北威州劳动教育的考核必须要家政课、经济课与技术课共同参评,取其平均分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成绩,不设笔试,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劳动积极性等。课堂表现有具体的评判标准,包括语言表现占 30%(课堂内表现积极,回答问题正确,展示汇报)、书面表现占 30%(课堂笔记、练习、日记等)、动手能力占 40%。黑森州劳动教育课程分为五个流程:确定明确的目标、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计划、决议和执行计划、评估流程 [30]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得不提及芬兰所采用的档案袋评估方法。学生通过电子档案袋记录自己的成果。在整个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向其他同学提供反馈 [31] 。而英国的烹饪课程设立了补考、重修,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毕业,要求中学生在毕业前需要学会 8 道菜谱,学会进行营养搭配,保证食物健康,劳动教育并非单纯好玩而是落到实处。(五)多方资源合力保障劳动教育实施劳动教育资源保障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法律法规、校外实践基地、知识层面的课程资源、逻辑层面的课程资源等。如德国劳动教育配备有专业的劳动技术教师,教师需要接受劳动教育方向的高等师范教育,完成学校的课程后参加实习、见习,最后参与统一的国家资格考试,合格者方可获得资格。据了解,德国目前有 35所高等教育师范院校设置了劳动教育方向,5 所学校有独立的劳动教育师范专业 [32] 。部分学校配备有独立的劳动教育教室,教室内有专业的劳动设备(烹饪、制造业加工、木工、金属等)。日本每所学校都会配备一块空地提供给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养花、插秧、种菜等。日本《小学学习指导纲领》第十二条提出,应个...

篇七: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22 年第 1 期总第 298 期 Teaching of Forestry RegionNo. 1 2022General No. 298doi:10. 3969/j. issn. 1008-6714. 2022. 01. 029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经验和启示田 华 蓉(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00)摘 要:随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提出,劳动教育课程逐渐成为中小学的重要课程,但在其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着“劳动教育课程地位略显边缘化、内容较为单一、实施流于形式”的问题。德国的劳动教育历史悠久且颇具特色,在劳动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坚持普通教化和社会经济教化并重,劳动教育内容丰富,涉及劳动、经济、科技三大领域,以项目教学的方法开展劳动教育,注重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五力”。借鉴德国劳动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对于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德国;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714(2022)01-0121-04收稿日期:2021-05-12作者简介:田华蓉(1996—),女,湖北恩施人,硕士,从事劳动教育研究。自 2015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劳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2018 年 9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至此劳动教育被纳入了“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之中。2020 年 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尚待改进之处。2021 年 3 月“两会”的召开,与会代表再次强烈呼吁“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寻找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连结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绝不只是“动动手,流流汗”,要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加快建立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劳动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之下,立足于本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借鉴和学习他国劳动教育的优秀经验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一、立足本土———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反思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经历了探索与创新、跃进与偏离、规整与失衡、整合与削弱、重塑与再出发的五个阶段[1] ,随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提出,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劳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体系的短板,在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之中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劳动教育课程地位略显边缘化。在受应试教育传统影响颇深的中小学校园之中,劳动教育的课程地位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而言,其地位略显边缘化[2] 。一方面是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够清晰,存在着思想上和情感上懈怠劳动教育的倾向,有部分教师甚至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劳动教育的价值受到了异化。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不够重视劳动课,存在“劳动课等于自习课”、“劳动课不考试,学不学都一样”等轻视劳动课的观念,加之家长过于重分数和结果以及教育内部本身存在着功利化的趋向,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下略显边缘化,学校劳动课时常要为语数外等课程让步。第二,劳动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在人工智能渗透社会各个方面的 21 世纪,单一的体力劳动教育早已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认识存在偏差,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从整体上来看,除课堂教授一些与劳动技能技巧相关的知识之外,更加倾向于打扫班级卫生、清理校园垃圾、社区志愿服务、画板报等体力性劳动,忽略了劳动的另一方面———脑力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脑力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当下受脑体二元对立观点的影响,大多数教育者都以体力劳动包办了劳动教— 1 2 1 —

 育,没有给予脑力劳动应有的地位 [3] ,劳动教育的内容较为单一,内容涵盖面较为狭窄,对于经济、职业、科技等领域的涉及较少,缺乏专题性的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对于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型劳动教育等形式开发不够。第三,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式流于形式化。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流于表面,浮于形式,缺乏其内在价值,存在着课堂讲授取代劳动实践、体力劳动取代脑力劳动、劳动课演变为自习课等偏离劳动课程原本宗旨的现象。探寻因由,涉及实施过程中的相关人员及机制:一方面,部分教师存在着应付上级检查而散漫代课的心态,学生间也心照不宣地将劳动课的重要性置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之下;另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缺位,劳动教育政策精神落实不力,劳动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都不够健全,导致劳动课程的实施倾向于形式化。二、他山之石———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历史悠久,从 18 世纪中期以职业基础培训为主的劳动教育到 21 世纪加强学生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主的劳动教育,德国的劳动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与反思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1. 定位:普通教化与社会经济教化并重任何一种教育都具有教化的功能,教化不仅是调节受教育者与世界的关系,而且还调节个体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如何通过劳动达到对个体的教化是德国劳动教育的核心问题。德国的中小学通常将劳动教育称之为“劳动技术教育”,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德国就在中小学确立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独立课程地位,起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功能与其他文化课程的功能相差无几,都承担着普通教化的功能,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劳动技术教育逐渐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功能与定位。基于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理念”“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思想的影响,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与我国劳动教育相比,除了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劳动态度和观念、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等普通教化功能,还承担着技术学习、职业训练、职业生涯探索等社会经济教化功能[4] ,力求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在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还是新兴的综合中学,劳动技术教育都被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职业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径,劳动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和工具性价值都得到了很好的凸显。2. 内容:以劳动、经济、科技三大板块为核心德国劳动技术课程的开设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较之我国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其涵盖面更加广泛。一些联邦州在小学阶段主要开设的是一些涉及自然、环境、社会职业、交通安全、人与饮食以及化学、物理等学科基本知识的常识课程,以此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科技的浓厚兴趣;初高中阶段(综合中学、实科中学、主体中学)主要开设家政学、经济学、职业、网络技术等相关的课程,传统的文理中学不单独开设劳动课程,而是将劳动课程融入其他学科课程之中,同时还注重对高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从各个阶段开设的课程来看,德国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主要以劳动、经济、科技三大板块为核心领域,劳动板块以培养劳动兴趣、锻炼劳动能力、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和态度等为目的,经济板块以了解社会各行各业、进行职业角色选择、初步了解经济学原理和规律、认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形势等为目的,科技板块以学习和掌握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常用的办公软件、新技术、社交媒体使用等为目的,从而延伸出家政学、营养学、国民经济学基础、税务学、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原理等课程,例如 2000 年莱茵-普法尔茨州颁布的中学劳动教育课程计划中就包含了个人领域家政劳动、财务管理、办公软件、能源和环境、纺织品、食品和健康、区域经济和政治情况等 18 项具体内容[5] 。3. 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五力”劳动技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为帮助学生适应当前及将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德国各州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基本上都是以能力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五力”[6] ,即:专业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能力、判断与决定力、社会交往能力、行动力。第一,专业知识能力,从广义上而言是指在某一专业领域之内,能够把不同的概念和事实进行区分,并进行系统化的加工,掌握具有“自身垄断性”意义的知识能力,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之中主要指形成掌握与劳动、经济、科技相关知识的能力;第二,过程与方法的能力指的是运用合理的工具或恰当的方法获得所需知识能力,如学生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所学的植物栽培知识,能独立的养殖花卉,精心呵护;第三,判断与决定能力指的是学生在面对某些情景时能基于自身所学和思考,作出相对合理、理性、正确的判断与决定,学生能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合自身的职业选择;第四,社会交往能力即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能力,涉及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共情能力等,这些能力— 2 2 1 —

 都依靠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劳动交往与关系中逐渐培养;第五,行动力,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综合能力,更是一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不同情境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有效地实施相关的行为,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五力”的培养是德国劳动技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4. 实施:综合课程为载体,项目教学为方法德国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编制大多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以家政学、劳动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进行融合,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形成从简单过渡到复杂主题的连续性课程编制形式[7] 。一方面打破了学科界限,加强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另一方面,将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增强了知识的灵活性和应用性。同时受到教育家绍尔·B·罗宾逊提出的著名的情境分析课程模式即“劳动课程需以情境为导向,协助个体完善对世界的理解”的影响,因此德国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注重情景的创设,多采取项目教学的方法,即通过项目创设一定的情景,以项目为主线进行教学,例如在柏林卡罗施密特高级综合中学中,学校特意创设了“卡罗环保纸制品商店”和“施密特数字制造者车间”两个项目教学实践基地,力图通过使学生参与运营校园企业的方式来实施劳动课程[8] 。学生通过项目的参与和学习,不仅能深入了解一些劳动项目的相关流程与操作,而且也能将平日所学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体会到通过劳动所带来的身心愉悦。三、见贤思齐———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德国的劳动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借鉴价值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劳动教育的价值解读、目标定位、课程内容与方式方法上,对我国的中小学劳动教育都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1. 理性解读劳动教育的双重价值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遭遇了“人”的价值危机,“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发展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遭到了忽视,劳动教育依附于工具性价值之上而忽视了对人全面发展和完善所起到的推动作用[9] 。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不仅定位于“育人”的普通教化功能,而且还定位于“经济—科技—生态”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坚持育人导向的基础之上,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劳动价值观和能力,从而为走向未来生活作准备。因此,我国的劳动教育首先应厘清劳动教育的双重价值,不仅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更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功能定位,同时协调“个人”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到复杂的劳动、经济、科技等领域学习知识和技能,为发展能力和进行职业选择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本身具有的社会经济教化功能,理性解读劳动教育的双重价值。2. 设置能力导向的课程目标德国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为本,以形成劳动技能为用,以适应 21 世纪信息化和技术化的时代需求为核心,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五力”导向的课程目标。反观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仍以布鲁姆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为主,不可否认三维目标的划分方式存在其合理性和可取性的一面,但劳动教育三维目标的制定上未能根据课程特点凝练出具体的能力目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最终的实施效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扬工匠精神,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新时期[10] ,我国劳动教育应结合时代需求,设置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行动力、判断与决策能力等,同时还要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作为核心目标,辅之以劳动技能的训练。能力目标的设置还要根据学龄规律,从小学到高中的能力目标应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最终使学生形成新时代所需要的劳动素养。3. 与时俱进丰富课程内容就整体而言,德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主要涉及科技、经济、家政、职业等多方面的内容,而我国虽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积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但由于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过于简单,很多学校都旨在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和不热爱劳动的问题,从而导致劳动课程内容过于机械与单一,因此有必要借鉴和学习德国劳动课程的经验,丰富劳动课程内容,顶层设计上要拓宽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领域,经济、科技、家政、职业统筹推进,并细化相关内容,开展种植花卉、机械制造、烹饪、工厂参观、校园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加劳动实践机会。随着信息化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十四五”规划的颁布,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具有时代性特质 [9] ,由于劳动教育所具有的...

篇八: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建的几点思考一

 摘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真正使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关键词:劳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技术教育

 2018 年 9 月 10 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体现了以习**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劳動教育的提出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特别是2015 年 4 月 28 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做了精辟的诠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他在讲话中强调“劳动是

 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总书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还站在战略高度,把劳动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拓宽了劳动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范畴。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小学如何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和路径。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贯彻落实《意见》,是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纠正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淡化”现象,促进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需要;是大力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的需要。

 劳动教育应该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技术素养)、劳动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7 个方面的劳动素养。这 7 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培育的重点是:树立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开创未来,将来用自己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观念。劳动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

 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能增强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知识;能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强健学生的体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对劳动的认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爱护公物、尊重科学、敢于创造、遵守纪律、安全生产、勤俭朴素等优良品质。学生在接受劳动技术教育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交替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体会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缺少劳动机会,不会劳动,不重视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一些学校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学了也不考,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这门课也无计划、无考核。还有一些学校是以相近活动代替劳动与技术课。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三)从课程方面来说

 主要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错误理解。新课改取消了劳动技术教育独立设置课程的地位,而将其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领域。所以就出现了两种错误理解的情况:一种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也作为一种课型独立设置,这样就挤占了劳动教育时间和经费。另一种是把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全算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造成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失,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无“名分”无标准

 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校,劳动技术课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课程变成一个学习领域,失去了“正当名分”。小学、初中将劳动与技术课改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一个“学习领域”,并且没有制订劳动与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定位不明

 劳动技术课由学科课程纳入了活动课程,由于定位不明,常态实施就很不容易。劳动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主要表现在课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专用教室改为他用、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流失、一些劳动技术课教师不得不改行。

 (三)无统一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内的各科目不编全国统一的教材,但市场迎合了部分学校和教师,一时间,各种名目繁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包”大量出现并被其广泛使用。由于编著者的认识不同,编写的教材也就不尽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内容不系统、不规范而且没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和学科重复出现,有的内容东拼西凑、支离破碎,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

 三、开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局面的建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恢复分管劳动教育的机构设置,要组织研究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劳动教育指导大纲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人力编写通用的劳動技术教育教材。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行全面督导检查。

 (二)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

 将劳动技术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分离出来,设置独立的学科课程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数。

 (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

 抓好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同等对待。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方保证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各地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保证劳动教育应有的场地和空间。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五)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数,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劳动实践情况的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劳动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作为升学、评优重要参考。

 (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情况督导、考核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督导评价,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我们应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建的几点思考二

 2018 年 9 月 10 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生活便利度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反而不受重视,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该现象背后的真正隐忧在于,根据达尔文“生长相关律”和“环境适应论”,中小学生如果长期缺乏劳动,是否会影响其大脑组织及其他相关器官的退化?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与体验又是否会影响其社会生存能力

 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质言之,如何厘清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何谓、何为和何来”是劳动教育重建的前提性问题。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的劳动生产教育时期(1949—1965 年),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针对当时社会各界普遍轻视体力劳动的现状,国家及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毛**在 1957 年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阶段是“文革”期间的“以劳代全”时期(1966—1976),片面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劳动教育取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阶段是拨乱反正后的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并重时期(1977—1998 年),劳动教育分化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两部分,前者与当时的品德教育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后者重在通过开设劳技课,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第四阶段是素质教育时代的社会实践教育时期(1999 年以后)。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术素养。很明显,劳动教育的命运起起伏伏,虽然在某一时段也曾被以“课程”的形式出现,但真正的实践落实并不到位,更未能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尤其是改革开放 40 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经济增长迅猛期,加之西方市场经济文化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勤俭节约的劳动价值伦理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创造价值和消费娱乐至上的文化大潮。劳动越来越服从于资本工具和商品价值需要,服从于商品交换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劳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劳动者的尊严和独立人格被机器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绩效分配关系所扭曲。工业革命之父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懒惰的,除非你让它有价值,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报酬。当所有人相信这一点,并认为劳动只是为了赚钱,那么劳动的意义就变成了单一性的异化了的事物。在人们接触它

 的时候,自然就会感到厌烦。但是,亚当·斯密没有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劳动并非仅仅为了财富自由,而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劳动教育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存在的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元化区分,这种划分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数字时代劳动的新特点。生产劳动仅仅是劳动的一部分,还应包括服务劳动、精神劳动、公益性劳动、艺术性劳动和走在创新前沿的探索性劳动等等。当代劳动不仅仅是个体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体确证自身幸福的存在方式,是劳动者彰显个体存在价值,激发个体潜能,从而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

 质言之,“无劳动不教育”,对劳动教育范畴的认知需要与时俱进,劳动教育并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之中体现为自理、自立的独立生活活动;在学习之中体现为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与智慧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丰富多样的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公益性活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体现为能正确认识自我,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力所能及各种职业劳动。

 总之,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建...

篇九: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社 会 学观 点 看 劳 动 教 育 的 意义一苏联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理论间题史根东编译在列宁、斯大林伟大思想与实践的指导和影响下程与职业定向教育的工作体 系,苏联广大教 育工作者经过长期正在建设起较 为系统 的普通中小学校 劳动教 育、曲折 的探索过,。苏联教育理论界颇为注意立足于社会变革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证劳动教育与职业定 向教 育的重要意义、新问题,全面而整体性地论。首先,随着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逐步广泛使用了现代技术和先进经营方式,工农业生产这样。,白然需要具有深 刻文化科学水平并受到一 定专业技能训练的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组织性感换言之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要求。与此同时,现代化大生产还要求纪 律 性 与 责任、。,现代生产者应有的个性特征是:高尚的政治道德品质与专业 技术水平术教育的普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高度的经济学素养和深刻而熟练 的 科 学 知识这就决定 了。,实施劳动与综合技对学生 实行全面:发展教育练他们做好从事社会公益劳动、既要授给他们深刻的科学知识,又要训、物质生产以及社会政治活动的准备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这样的学校 对于建 设 社 会 主义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并使之改变为共产主义社会关系要而深远的意义、,都具有无比重。其次,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福利水平从正 反两个方面影响着对青少 年一代的教育工作,使人民的未来有了社会保障。这些,。据资料统计,19 4 。年,苏联全 国月平均工资为提高到8 03 3.1卢布,到196。年,.6卢 布,在198 。年均收入高于1 0,已提高到近17 0 卢布。在19 6 5年,每户每人月平到19 8。年。卢布的家庭 只有4%,,这样的家庭则已上升到5 0 %积极影响是。这些变化对 青 少 年 的他们的物质:比起 过去年代的l司龄人,与文化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社会主义给 他们 提供了发展与选择的广阔天地。然而,新的间题随之产生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迅速影响到人们思想,其中尤为明显 的是,成年人对年轻一代地位的看法变化了。比如,相当多的家长开始认为,“幸福的童年”首先意味 着“无忧无虑”。许多成年人信奉的一条生活逻辑是使孩子们到了自己能够独立安排生活的年龄:父母就是为子女而活着。更有甚者,即,一些家长也此“不忍心满足儿女的一切需要”让他们动手而甘愿操持一切几乎成 了成年人的最高。因,,目标和主 要职责苏联教育界的一 些专家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意无所忧虑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中。他们分析道,在万事、,青少年们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长的一代:社会、家庭、以及整个年给 他 们 学,天经地义地应当养育他 们,上子,让他们整天快活欢乐为他们布置好房间,还应当给他 们 盖 好 房在这样一 些年轻人的,“·⋯,眼里的事情,除了享受与娱乐之外这样甚至在一些模范人物家 中,似乎没有什么可操心。,,也居然养育了寄生心理严重的小少爷和脑力劳动坐等享受他人的劳动果实。他们蔑视一切体力,,甚至到了横行悠肆种一切有求必应、无法无天的地步唾手可得的环境中长大。如果任凭年轻人在这,,那么,就会使他们对物质财 富在人类生活中的宝贵价值对创造物质财富过程 中必然遇到的各种 困 难 与 优,虑,对实现理想境界应当付出的气 力、精 力 的 代价果向社会主义建设输送的是这样毫无创造与奋斗精,都抱有一种浅薄、轻率、错误 的认识。学校如神淮备的劳动者会发展来说,难道不意味着一种失败吗这不也是一种潜在 的不幸与危险吗,对社,。正是基于这一点须教育年轻一代学会合理而理智地利用社会为他们,广大教 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必提供的一切 良好条件少年形成正确而 合理的兴趣和需要。为此,就需要培养儿童与青这样。,遵循社会主义—年一代树立积极的生活态 度共 产主义方向,坚定而 扎实地培养 青少,就成为学校和整 个教育工作体系的一项重要社会—说为了克服青少年思想中的不良倾向政 治任务。具体来,,必须把政52

 拾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沐。随着普及中等教 育的实现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年龄,大大推迟了青少年过去工农子女。,,尤其是 农民子女,参加社会生产的年龄要早得多,大多从 1 4 一1 5 岁开始在青少年开始参加社会劳动的年 龄 多 是 1 7 一1 8,有的甚至从8一1 0 岁开始。现,岁,很多人还 在2 3 一2 4 岁。这样一来,青少年在劳动与社会中受到磨炼的机会 自然大 为 减 少了此产生了一个如何使 广大中小学生受到及早的劳动训练 与社会生活银炼让他 们在劳动能力。由,,、社会经验、政治素质诸方面尽快成 熟起来的问题许多苏联劳动教育专家认 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就是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因为是把物化在生 产工具,物 质生产过程不仅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同时也、原料加工、产品质量 中的知识是 较早参加与其年龄适合的生产劳 动、技能、经验再付诸实践的过程。因此,学生越,就 会 越 深刻、全而地接触、领悟与掌握物化在劳动中的各方面知识 与技能年轻一代接受这些知识。相反,参加生产劳动的时 间越 晚技能的程度越肤浅,、,成效越差念和实际生 活相分离的危险也会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书本概人的全,面发展必将 陷于空谈再次。,苏联教育界的学者们还认为,现代青少年身体发育明显加快,这也是影响年轻一代教育与发展进程的十分重要因素据科学考察。,在人类数千年历史中,人的 身休发 育变化曾经 是很缓慢的人的 身长每一千年只增加1 厘米。在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相应地,,,人的体重、胸围等数据变化也很 微小这一增长过程突然加快了。然而在全世界范围里,近 一 百 年来,。,人的身长每十年竟增加了。世 纪之后.7一。.8厘米。进入二十,增加的速度更有加快 的趋势。在一些国家中时,人的 身长每十年居然增长到1一1青少年身体发育成熟的年龄急剧下降.6厘米。与此同在本世,。纪初六岁,男女青少年发育成熟年龄约 在二 十五一二十到了五十一六十年代,,这一成熟期下降到十八一十九岁 (或十六一十七岁)中儿童成年过程提前了八一十年,换言 之,五十年,。从社会学与生物学角度来看发 育期是保证年 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全面而充分地,较长的儿童生长,传授社会经验,劳动技能、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在青少年期没有可能受到较长时间教 育且没有充裕时 间和足够精力巩 固它们,没有掌握一 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那么,而,,人就不可能在 自然界中立足,当然更谈不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绝不能听任性成熟加快与青少年期缩短等因素对巩 固而深刻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进程产生不良影响恰恰相反面对青少年身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组织的社会性措施“爆炸”,我们应当及时采取积 极而 有以便在青少年身沐发育加快的,同时造的科学文化的墓础知识,保 证他们迅速有序并卓有成效地掌握人类创学会 一定的劳动技能,,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与此 同时一代超过 自己前 代同龄人的地方。,苏联一些学者还认 为,当代青少年不单表现在身体,外形、器官机能的变化与早熟上,而且表现在感知能力年轻一代也完全有充分有利的 生理 条件更深刻而迅、运动水平、智力发展上。这就表 明,今天的速地接受各种知识与经验,这同样是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所难以企及的应当看到越他们在发展与选择生活道 路过程中受到某种偶。,青少年成长的主观 与客观 条件越优,然兴趣与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可能 性越大能因此步入歧途因此,甚至可。,尤其在现 代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及时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向,确立高尚的道德标准正确 的生活道路,只有这样这就是 为什么随 着社会主义建设,才 能帮助他们选择。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职业定向教育应当 日益受到高度重视 并应当得以,对学生的 劳动教育不 断完善的重 要原 因最后。,对 青少年一代实施劳动教育的迫切意义还在于好理想社会—素在这方面,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过程共产主义社会 中必 不可少的重要因众多苏联学者还十分重视 对空想社,是人类最美。,会 主义者的“乌托邦理想”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墓人的伟大预见进行 科学论证当前苏联正在以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学 生走向劳动走向生活走向国民经 济各生产部门的广泛。,、、的社会—实践证明教育学试验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有 关必须把教育。,教学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伟大思想义一共产主义社会的一条重要规律,是建设社会主而且是造就一,代又一代新人的 强大武器。5,

篇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20 年 10 月 20 日摘 要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内涵,把劳动教育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劳动教育尚需进一步加强。

 重温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对新时代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一要坚持“以劳促全”,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二要“在劳力上劳心”,丰富劳动教育的载体;三要由“知行”到“行知”,拓展劳动教育的内涵;四要坚持“教学做合一”,改进劳动教育的方法。陶行知 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 中小学?????? * 该文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陶行知劳育观与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201927303)、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建地方师范院校‘学术弱势群体’学术职业发展路径探究”(2018GA045)、省级学科创新团队项目“农村卓越教师培养创新实践研究”(T201929)的研究成果E-mail:jxyglllb@163.com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立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自此党和政府一直坚持了这一教育方针。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进一步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学校劳动教育长期缺位或处于边缘状态。

 中小学提供给学生的劳动机会太少,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意识,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生中出现“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轻视劳动、不喜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把劳动教育当“小科”,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劳动技术课形同虚设,有的基本不开,有的经常被挤占,无劳动教育师资、无场地、少经费;有的甚至把劳动教育异化,把劳动当做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把劳动教育与劳动改造等同起来。

 由此可见,中小学劳动教育亟待加强。陶行知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他的理论来自艰辛的教育实践与实验,并经过教育实践与实验反复检验与修正,因而能不断进步,历久弥新 [1] 。

 陶行知在他创办和主持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和重庆育才学校有大量的劳动教育实践和劳动教育的论述,劳动教育在其生活教育理论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生活教育是让教育从书本转变到人生、从耳目转变到身心、从狭隘转变到广阔、从字面转变到手脑相长的过程,生活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 [2] 。

 他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学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够为我们今天师陶学陶提供借鉴。

 他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的劳动教育观对新时代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坚持“以劳促全”,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存在“软手软脚” “笨头笨脑”两种病,病症显现在手脚头脑,病根在精神缺失,文化丧失,破解之道在教育 [3] 。

 同时他还认为中国教育致命的弊端就是教“劳心者”不用手,不教陶行知劳动教育观对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林永希1 ???陈中文 1 ??史基升 1,2(1.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湖北黄冈,438000;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5 · ·

 “劳力者”用脑,最后导致学生一无所能,所以他主张手脑并用,革除病因。

 1931 年他在《手脑相长歌》一文中强调说“手脑并用”才能“开天辟地”, “手脑并用”的人才算是“大好佬”。

 他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一是通过劳动,获得事物之“真知”;二是通过劳动,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爱惜劳动成果;三是通过劳动,学会一定的劳动技能, “增进自立之能力” [4] 。

 他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来审视劳动教育,以睿智的眼光强调劳动对人多方面的发展价值,既有智能的又有体力的,既有道德的又有审美的。1.劳动教育同智育、体育相结合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技能,树立初步的职业意识。

 劳动能使儿童的肌体充满活力,提升人的生理素质,促进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呼吸等机能的改善。

 1933 年陶行知在《手脑相长》中说, “手脑相联”便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可除“弱”去“愚”。

 劳动既动手又动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他的学校里不设听差,不聘杂工,男生挑水烧饭,女生倒马桶。

 他认为女生可以通过倒马桶来打破小姐的架子,通过双手劳动,将来会玩出比西方更好的电灯、汽车、飞机等东西来 [4] 。可见,智育与劳动教育结合有利于转识成智,学用结合,把技术融进劳动,让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劳动;体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对于学生意志的磨练有极大的帮助,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2.劳动教育同德育相结合陶行知指出道德观念必须随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倡导每个人“一刷污俗”以“洗心革面”, “种种恶念、恶言、恶行,譬如昨日死;种种善念、善言、善行,譬如今日生”,必须教人打破“贫而乐” “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人生价值观念,树立劳动光荣、尊重劳动的理念 [2] 。

 他认为劳动教育有利于树立国人的自尊自强意识,增进和提升国人的自信心、责任心、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品质。

 为勉励青年打破依赖性,不做贪图享福的少爷小姐,他在《自立歌》中热情讴歌: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他主张真正的好汉既不靠人,又不靠天,更不靠祖上。

 学生要向劳苦大众学习,在开学典礼上他明确讲到渔民、樵夫、农民、村妇等人都有学生“不及他之处”,都可以做学生的指导员 [3] 。

 他还认为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扫地抹桌” 虽为小事却不能不为,帮助学生培养讲卫生、爱干净的习惯,一旦“把扫地抹桌的魄力”推而广之,无论是全国的还是全世界的,一切肮脏、不卫生的东西都可以尽数扫除,可以达到家庭、社会、国家、世界无肮脏的目的 [4] 。

 可见, 德育与劳动教育结合有利于学生德性的养成,奋斗精神的培养,有利于端正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3.劳动教育同美育相结合什么叫美呢? 他说一切活动“如能自慰慰人就叫美”。

 他认为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饭烧得好自己吃得舒服,也使家人舒服愉快,也是一种艺术。

 把事情做到精致,画一幅好画,写一手漂亮字,都是艺术,都是美。

 他认为环境美绝非全赖天工,而主要是靠师生共同劳动来创造。

 晓庄师范学校树木、花草都是师生栽种;学习室、生物馆、礼堂、宿舍、饭厅,都是自己建造;操场、道路都是师生开辟。

 他们艰苦创业,在建造第一所房子时,他与 13 名学生吃住在帐篷,搭露天灶做饭。

 在晓庄学校,一切建筑“一面应与自然环境谋和谐”,另一面应“适合教育、卫生、美术、经济、耐久五种原则”,房舍命名耐人寻味,富有教育意义,礼堂叫“梨宫”,图书馆叫“书呆子莫来馆”,厨房叫“食力厅” [4] 。

 劳动教育与美育活动相结合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懂得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是衣食住行,这些都要靠劳动来获得,此外别无他途,生活中的美也需要劳动来创造。因此,劳动教育本身不能单独作为独立的教育形式而存在,它统领美育和其他各育,能够把美育和其他各育的一切教育内容联结在实践中 [5] 。二、 “在劳力上劳心”,丰富劳动教育的载体1927 年陶行知在《在劳力上劳心》一文中写道“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

 同年,他进一步强调人间有劳力者、劳心者、劳心兼劳力者,只要把这三种人都“化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就可以化除“人间之阶级”,探获“万物之真理”,实现“理想之极乐世界”。

 他认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他不教劳力者劳心”, 并特别指出广大的教师可以帮助实现在劳力上劳心 [4] 。

 他针对传统教育存在脱离林永希 陈中文 史基升:陶行知劳动教育观对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6 · ·

 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弊端,提出了教育要同生活实际相联系。

 教育不能成为也不应该成为“死的教育”,陶行知认为“死的教育”包括“死的学校”和“死的书本”都有一个致命的弊端,那就是没有以生活为中心 [4] 。

 在他看来,教育蕴含于生活,教育蕴含于劳动。

 陶行知认为“生活的教育”是要满足人生需要的教育,所以他倡导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人生有很多需要,比如对面包的渴求,比如对恋爱的期盼,如此等等,学生就应该接受面包教育、恋爱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 [3] 。1.突破学校教育的藩篱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 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

 1939 年,他指出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就是要从鸟笼里把教育解放出来 [6] 。

 这是因为“学校即社会” 就好像从天空里捉来一只活泼的小鸟, 把它残忍地关在笼子里一样, “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打开笼子放鸟归林, 让它在蓝天中恣意翱翔,把学校的一切彻头彻尾向自然界里延伸 [4] 。

 他创办上海工学团,将学校、工厂、社会打成一片, “产生一个富有活力的新细胞” [4] 。

 工学团就是一个小工厂、小学校、小社会。

 工学团规模可大可小,在工学团里,人们既可以进行劳动生产,又可以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晓庄师范学校为开设劳动必修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辟农田二百亩供学生种田; 拨荒山数座供学生植树造林;设农艺馆、工场、畜牧场、苗圃、合作社供学生劳动;校务工作如文书、会计、杂务、卫生都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扫地、抹桌、烧饭、炒菜、洗碗、理发、制衣全部由学生轮流去做;开设手工课,设立木匠站;到工厂参观,到农场见习,学习劳动本领;陶行知还亲率学生参加修路、架桥、开井、除蝗虫等公益活动。2.坚守劳动教育的“教育”本质2018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劳动教育涵盖了劳动思想观念、劳动技术知识、劳动技能的教育等三个方面。

 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这一论断也揭示了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是通过学生的劳动来达到育人目的一种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虽然通过劳动的形式来开展,但它的真正内涵是“教育”,它的目的是“立德育人”。

 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热情的激发,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能力的提升等等方面正是劳动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

 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必须深刻领会、体悟劳动和教育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劳动教育由“劳动”和“教育”两方面融合贯通而成,单纯有“劳动”或者单纯有“教育”都不是劳动教育, 只有教育没有劳动不是劳动教育,只有劳动缺失教育同样也不是劳动教育 [7] 。

 中小学劳动教育当务之急就是要尽量找准劳动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 通过教育有效地增强学生劳动能力,通过劳动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3.丰富劳动教育的载体陶行知明确告诉我们劳动教育与生活教育在内涵上高度一致,凡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也都可以变成生活教育的场所,乡村、工厂、社区、里弄、街道、监狱、战场都是教育的载体 [8] 。

 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有丰富的载体。

 一是要努力形成合作育人合力。

 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协同性,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类型密切配合。

 鼓励学生在家庭参与敬老、爱幼、孝亲等方面的劳动,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扣好日常劳动教育的第一颗纽扣;以学校劳动为支点, 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参与环境美化、卫生保洁、植树绿化等活动,积极参与与劳动有关的各类社团,大力开展各类勤工俭学活动, 组织多种多样的劳动兴趣小组,围绕劳动教育这一核心主题认真开展团会队会班会、手工劳技展演等活动,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学工学农活动。

 二是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性,主动扩容以涵盖变化发展了的劳动现实,加强社会公益性劳动,创新创业创造性活动,融合生活、服务、生产等劳动。

 三是积极构建彼此衔接紧密的劳动教育体系。

 中小学劳动教育要体现系统性,以本学段为重点,主动对接高等教育,培育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青少年劳动观念、知识、能力、习惯相统一的终身发展。

 四是建构劳动教育综合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要体现整体性,通过整合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相关课程,形成目标、内容、方法、管理、评价等相关联的劳动教育综合课。林永希 陈中文 史基升:陶行知劳动教育观对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7 · ·

 三、由“知行”到“行知”,拓展劳动教育的内涵1.从“知行”向“行知”转变在金陵大学读书时,陶行知笃信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学说取名知行。

 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和社会实践,他修正了王阳明的看法,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34 年改名为“行知”,他的认识论从“知行知”转变为“行知行”,把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换上了社会生产实践的新衣 [9] 。“行知行”公式说明了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这一唯物主义的辩证关系。

 陶行知于 1930年发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一文,无情鞭笞了“先知后行”的说法,他指出“知识”就像开矿那样要自己去“取”来, “取”便是行,先知后行的学说给中国学界带来了负面影响, 麻醉了不少中国学子,让他们养成了不去取、不敢行的习惯,最终也就不能行并一无所知。

 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如果有所知,也不过是知人之所知,不是我之所谓知”。

 他大声疾呼“先知后行学说的土壤里,长不出科学的树,开不出科学的花,结不出科学的果” [4] 。2.劳动实践是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他认为真知识来源于实践, 行是第一性的,知是第二性的。

 他说“...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10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