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浅谈“丑的美学”丑的美学5篇

时间:2022-10-05 19:50: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浅谈“丑的美学”丑的美学5篇浅谈“丑的美学”丑的美学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JournalofGansuEducationCollegc(S(】 clalSch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丑的美学”丑的美学5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丑的美学”丑的美学5篇

篇一:浅谈“丑的美学”丑的美学

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 0 0 4 . 2 0 ( 2 )Jo u r n a l o f G a n suE d u c a tio nC o lle g c ( S ( 】

 c la lS c h Ic c s)V 0 1. 2 0 N o . 22 0 0 4孔子思想中有关“丑’ ’ 的美学内涵王梦湖(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7 3 0 0 7 0 )【摘要】

 在孔子思想中. 丑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外在感性形态在人的感受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感性效果. 而主要是根据事物的外在形态所蕴含的内容而得到的一种伦理判断。【关键词】

 丑; 仁; 礼; 中庸【中图分类号】

 Io l【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9 —4 9 38 ( 20 0 4 )0 2一o o l8 一0 4在孔子思想中. “丑” 不是事物的外在形态本身在人的感觉领域内所引起的一种视觉、 听觉等的感性效果. 而是事物的感性形态在人的心理感知过程中以“内容悖于形式” 的状态出现在人的理性判断中的感知结果。

 所谓“内容悖于形式” 是事物的外在形态( 形式)或人的思想观念、 行为活动等因素所承载、 蕴含的政治观念、 伦理道德等内容大大超过了或不足于形态( 形式)本身所应承载的有关内容的量的限度, 是内容对形式的扭曲与反动的结果。一、 “人而不仁。

 如乐何?”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 。

 “仁” 的根本问题在于确立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一种个体与社会群体间的和谐关系。

 它所体现的是早期奴隶社会中氏族贵族派的一种“原始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 [ 1]。

 孔子对“仁” 的解说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价值、 意义的重新认识、 重新解释的基础之上的。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 《论语・子罕》 )将人从原始宗教意识的束缚中唤醒, 使个体认识到自身生命的意义, 认识到人之为人的重要因素. 从而引导个体确立对待自身生命及18对待他人的态度与行为准则. 帮助个体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属. 并在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寻求自 身人性基础之上的各种欲望的合理满足。

 孔子认识到天地之间人的性命是最为重要的, 他家的马棚烧毁了, 他先问“伤人乎?”( 《论语・乡党》 )而不是问烧死了马没有。

 这种“泛爱众而亲仁” ( 《论语・学而》 )的精神体现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 博爱之情。

 仁者, 爱人, 是他思想的基础与目的。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这样一种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认识, 孔子要求子弟爱惜生命, 尊重他人的生命价值. 以期成就一种平等、 诚实的人际关系; 对生命个体自身而言. 他倡导一种有所作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此来充分拓展个体生命的价值, 丰富人生的意义。

 这种态度就是儒家所谓“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人生理想。

 在此基础之上, 孔子提出了人生第一项最基本也最具持久性的任务——品德修养。

 品德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伦理范畴. 也是用来衡量一个人价值的主要尺度。

 在孑L 子看来, 品德修养是对人间真理( “仁” )的追求活动自 然内化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境界。

 他认【收稿日期】

 2003一10一08【作者简介】

 王梦湖( 19 7 4 一). 男. 甘肃甘谷人.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万方数据

 为一个人一旦拥有了高尚的品质. 在“仁” 的理想的支撑下既使过一种在别人看来是十分贫寒、 十分简陋的生活也是幸福的。

 他不但非常赞赏得意弟子颜回的这种贤者风范: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 ( 《论语・雍也》 )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因为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 非其罪也” ( 《论语・公冶长》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论语・述而》 )。

 在孔子看来, 仁人应该具有完善的人格。

 因为内在的精神品质是个体最有价值的财富. 外在衣着的破旧、 贫寒根本不是丑. “衣敝媪袍, 与衣狐猪者立. 而不耻者. 其由也与!

 ” ( 《论语・子罕》 )“士志于道, 而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 ( 《论语・里仁》 )孔子始终持守着一种诚恳的人生态度. 他希望人们对“仁” 的追求和对人格修养的追求能内化为一种个体的内在的精神要求. 将“仁” 体现在平凡的日常行为之中。

 他对那些外表诚恐诚慌而内心傲慢不逊的虚假行为极为反感:

 “巧言、 令色、 足恭, 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

 ” ( 《论语・公冶长》 )有一次,子L 子病危. 子路让门人以家臣的身份为他准备丧事, 他大声长叹:

 “无臣而为有臣, 吾谁欺?欺天乎?” ( 《论语・子罕》 )在孔子看来, 个体自觉、 主动地实行( 践)“仁” 的活动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对品德、 名望的追求不应以某种外在目的为转移,无论是对别人的尊敬, 还是对长辈的孝敬都应出自内心的一种真实的需要: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 《论语・为政》 )如果说“立德” 是孔子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向内升华的结果, 那么“立功” 可以说是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认识向外延伸、 要求一种外向性的有形实现的必然要求。

 孔子一生身体力行. 为实现其人生目标而周游列国, 虽屡屡碰壁, 但仍孜孜以求, 即使明知不可能, 仍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 在孔子思想中, 这种能为理想献身、 为国为民抛弃了个人私利的人才是大写的人, 是一个“立” 起来的人( “三十而立” )( 《论语・为政》 ). 是天地之间最美的人。

 相比之下. 那些蝇营狗苟, 既无片德以示后人, 又无寸功施惠于世的“无为” 之人是遭到孔子谴责的。

 他曾对放浪形骸、 颇具道家风范的老友原壤愤恨地说:

 “幼而不孙弟. 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 是为贼。

 ” 同时又像不解其恨似地“以杖叩其胫” ( 《论语・宪问》 )。正是在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 子在川上日: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 《论语・子罕》 )他认识到生命是短暂而又弥足珍贵的, 人生在世。

 即使建立不了伟大的业绩, 也应有高尚的品德.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 否则便是白活,“是为贼” 。

 因此. 无功无德、 无所作为的人生是一种丑恶的、 虚假的存在。二、 “非礼勿听”孔子倡导“仁” , 一方面是引导个体对自身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另一方面又将这种认识活动限定在他所追求的那种等级关系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实现。

 因此事物的存在与人的言行所体现的社会化特性就成了判断其美丑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其一, 从事物的外在形态看, 纯粹的自然状态以及体现不出人所应有的教化意义的一切形式都不是美的, 所谓“虎豹之稃犹犬羊之荇” ( 《论语・颜渊》 )。

 因此, 孔子要求人的服饰、 容貌、 举止、 言行、车驾、 居所、 嫁娶、 祭祀、 宴饮等方面要有“礼” 所要求的、 与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相称的人为的修饰。

 “文之以礼乐, 亦可成人矣。

 ” ( 《论语・宪问》 )如果事物的外在形态或人的言行缺乏与“礼” 的内容的一致性, 事物便不能称为美的。

 因为这些人事修饰蕴含着丰富的礼仪、 伦理的内涵, 指认着主人在等级社会中、 尊卑长幼的人伦秩序中的位置以及与此相应的个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二, 从人的行为活动来看, 一切有悖于礼教的行为、 言论、 思想等都是遭到孔子的强烈反对的。在孔子学说中, “礼” 是作为实现其“仁” 的目的的手段而提出来的. 它来源于孔子对远古奴隶制氏族社会时期人类的一些具有等级色彩的社会习俗、行为规范的重新解释。

 他向社会宣传的这种时时要恢复的“礼” 承载着孔子“仁” 的社会理想。

 其根本的目 的是要按照早期奴隶制氏族社会贵族派的社会理想为标准来建立一套能够对上至统治者下至奴隶的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起一种直接或间接的规范、 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 社会组织原则以及个人享乐、 审美等的评判标准, 使人的一切思想、 行为只能在等级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得到相应地实现, 从而使群体社会结构始终处于一种平衡与和谐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礼” 对社会思想、 言行构成一种全面约束、 限定的情况下, 个体的思想行为只能按照“礼”的规定来展开, 一旦突破了这种承载着“仁” 的内容1 9  万方数据

 的“札” 的界限. 便是越礼, 在孔Ji看来. 越礼不仅是J{ 恶的, 而j{ 足一种有罪的行为。

 因为越礼的思想行为会刈已有的社会秩序、 等级制度形成一种严蓖的威胁和挑战, 季氏用“八佾舞于庭” , 孔子愤恨地责问: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 《论语・八佾》 )他的这种批判不是因为歌舞率身所具有的不足, 而仪仪楚歌舞的规模“八佾” 违背厂周礼的规定。

 这魁纠周天『. 的蔑视. 是诸侯斟i某不轨、 称霸割据的野心的流露。

 同样, 对“《音召》 乐” . 孔子称赞它“尽美矣, 又尽善也。

 ” 但对歌颂周武E 的“《武》 乐” 却褒贬参中. 共至有瞧不起之意, 称它“尽美矣. 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 原因仅仅是“《韶》 乐” 符合礼教.故衙是完美无缺的; 他对“《武》 乐” 之所以不以为然. 其原因是“《武》 乐” 虽然形式完美. 能引起人的感官愉悦, 但其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政治伦理内容不符“礼” 的标准( 《武》 乐称颂的是一种“犯上作乱” 的精神…至少它流露了一种对这种精神的礼赞情绪). 故而便难以将其称为尽善尽美的。可见. 在孑L 子看来, 一事物是美是丑. 不仅是事物本身的形态( 形式)在人的感觉领域内弓l起怎样的感受效果, 最主要的是事物的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是否符合“礼” 的要求, 人的思想行为是否与以“礼”为表现形式的等级关系原则相一致。

 孔子关于丑的判断很少带感觉本身的因素, 更多地带有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 它几乎直接来自一种主体的理性感知判断, 体现着强烈的社会性。应该看到, 在某些特殊的社会历史阶段. 一个关于美丑的判断标准是社会有机体的一根极其敏感的神经. 哪怕一点小小的对美丑判断标准的变化也预示着巨大而深刻的社会思潮的变化。

 季氏“八佾舞于庭” 不仅是主体欣赏趣味的变化. 更反映了主体政治权势和社会等级结构的变化。在艺术欣赏、 审美判断的领域内孔子极力坚持以“礼” 为最高标准, 其目的是防止个体行为在个人趣味的名义下突破“礼” 的规范。

 他所有的努力就是耍维护、 恢复已不复存在的早期奴隶制氏族贵族的社会等级制度。

 或者至少要防止引起现有社会等级关系的剧烈变革. 因此孔子不厌其烦地告诫弟子: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论语・颜渊》 )而且他还郑重其事地宣布“放郑声” , 因为他说“郑声淫” ( 《论语・卫灵公》 )。

 其实“郑声” 并不是如何淫邪、 丑陋, 而只是他“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 《论语・阳货》 ), “郑以淫声见绝于圣2 0人. 而与诗无涉。

 ” 嚏一句话, 非礼. 不仅不美. 而且邪恶、 有罪。

 这种无奈之举. 表现了孔子对那些越过礼教的藩篱追求声色享乐的人们的一种绝望的厌弃和怅然无奈的自我回避心理。三、 “过犹不及”“仁” 是孔子学说的“目的论” . 也是孔子一生的最高追求。

 他向社会宣扬“仁” . 其目的就是要成就~种使个性得到张扬、 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的理想化的社会。

 但是, 作为实现这一目的之手段的“礼”却要求规范、 限制个体的一切有违等级制度的思想行为. 它的本质就是要求社会生活的等级化. 而且它在实现过程中又是以强调人与人之间尊卑老幼、贵贱有别的等级化形式展开的。

 可以说. 孔子“复礼” 的实质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死死地维护旧有的等级关系, 不愿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对这种关系有所突破。

 这样目 的与手段之间便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冲突, 它使主体在追求目的的过程中同时从自身出发将目的本身首先给否定、 取消了。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 “中庸” 的介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缓解、 冲淡甚至掩蔽了这一根本性的矛盾冲突。“中庸” 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 它一方面指导着社会组织原则. 即要求统治者对民众的奴役、掠夺要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不可过度, 否则物极必反.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取舍原则. 要求人们在追求声、 色等感官享受的过程中保持适度, 不可一味地放纵感官欲望, 纵情于声色犬马的享乐之中。

 也就是说孔子要求将人的一切行为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进行, 实现个体欲望的有限满足,使个人的欲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又不至于因过分追求感官享乐而对社会秩序、 等级原则带来冲击或破坏。

 正是在上述“中庸” 思想的基础之上, 孔子反对艺术表现及审美活动中的过度行为. 肯定那些符合“礼” 的要求的单纯朴素、 脉脉温情的美。

 他赞美《关雎》 , 说它“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 《论语・八佾》 ). 在他看来.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 最美的状态就是“文质彬彬” ( 《论语・雍也》 )。

 因此他很反感侈华、 浓艳、 强烈的色调, “恶紫之夺朱也”( 《论语・阳货》 ), 要求各种颜色浓淡相间、 和谐有序. 这样才能产生美感, 即所谓“绘事后素” ( 《论语・八佾》 )。四、 “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 之食也”孔子思想中有关“丑” 的美学内涵根源于其  万方数据

 “f :

 ” 的社会理想. 它带有深厚的伦理化色彩, 相比之卜, 它缺少道家思想中那种超远、 玄妙、 深邃的哲学意味。

 孔予提倡“仁” . 其根本目的是要维护、 建矗:

 一种早期奴隶制时期貌似温情脉脉、 朴素单纯的婵想社会. 给社会确立u 一种基本的秩序. 因此, …切有碍下实现这种社会臼标的行为、 思想、 言论甚至事物的外表等就自然成了孑L 子所否定、 反对的对象J’ 。

 可见, 在孔f 思想中有关“丑” 的美学内涵还处在伦理学美学的发展阶段, 他所谓“丑” . 就是事物的外在形态、 人的言论、 思想、 行为、 举止、 服饰等超出厂等级社会所能允许的范围, 对即有社会结构构成r 一种突破性冈素. 因此在孑L 子思想中. “丑” 不足源于事物的形态、 属性与主体精神...

篇二:浅谈“丑的美学”丑的美学

艺苑            文学品析浅谈“丑的美学——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丑形象说起刘卿莉 徐冉 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       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     摘 要本文以诗歌、小说、戏剧中的实例入手从识丑、辩丑和审丑三个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丑为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如何体现审美意识并呼吁看清“审丑”的目的与本质处理好审美与“审丑”的平衡关系。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审丑文学审美价值识丑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丑”之意象“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在诗歌中不乏丑的意象闻一多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笔下却鲜见浪漫而是公然宣称“这断不是美的所在”把“死水”中朽烂的破铜烂铁、残羹剩菜等丑的事物呈示出来对传统的审美理想进行颠覆和破坏如闻一多的《口供》“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堆里爬。”徐志摩则在《语丝》上译介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中《死尸》一诗这是一具美女的溃烂的死尸发出恶腥粘昧苍蝇在飞舞蛆虫在蠕动。而徐志摩评价此诗是“恶之花中最奇艳的花”。在小说中丑的意象更是比比皆是我们可以被《我们仨》 平凡的世界》所感动也会被小说中丑的意象所震撼。这种异质类的想象就是刻意要把人们推到传统审美意识的边缘。也有人说现在的小说似乎继承了传统悲剧的特性在叙述中常常是“要把美好的毁灭给人看”。而在经典的“审丑小说”《金瓶梅》里则更是典型。在《金瓶梅》的艺术世界里没有理想的闪光没有美的存在更没有一切美文学中的和谐和诗意。在戏剧中丑角更是不可或缺中国传统戏剧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行丑角是排在最末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丑角不重要传统剧目中有不少是以丑角担当剧中主要人物的戏剧史上也出现过许多把丑角演好、演绝了的名丑如昆剧早期的文丑杨鸣玉、京剧文丑罗寿山、京剧早期武丑王长林等。①就拿豫剧名丑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中精心塑造的知县唐成这个人物形象来说在舞台上他说话时声音尖细走路时步法蹒跚看状纸时得把状纸贴着鼻子尖 高度近视 高兴起来跟手下衙役搂肩搭背受惊吓时脚一跳身一颇小眼睛瞪得溜圆发倔脾气时乌纱帽一摘小猪尾巴辫翘得老高。然而这些丑的意象却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为文学作品的展开埋下伏笔甚至其中的一些本身就代表着另一种角度审美观。二、辩丑——丑形象的理论分析在传统中国从道家《庄子》起就十分重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像《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里的兀者王骀叔山无趾、申徒嘉这些丑的形象形貌粗陋怪异但是被庄子以“齐美丑”的思想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的确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以“道”、“气”为核心的本体论视万物为一体事物无论美丑皆“通天下一气耳”对美丑的划界并非如西方那么清晰另一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诗性思维重视感性多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对人的非理性精神要素有相当程度的重视。因而中国文化显现出美丑兼审的特点 。所谓的美丑是主观的情意和想象力赋予的对象。米芾认为石以瘦、绉、漏、透为妙苏轼则能从中见出文饰及形态之丑。概括来说在中国的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这样几个重要观念或倾向④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宝玉挨打》写宝玉会过贾雨村回来得知金钥 儿自尽“五内摧伤”“茫然不知何往”以致和贾政撞了个满怀。这些叙述传达出金钏儿的死给宝玉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精神痛苦。再看看金钏儿死后其他人的反应。宝钗到王夫人处道安慰王夫人说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话中隐瞒了事实虽提到自己的罪过实在是为自己开脱。而宝钗为劝慰王夫人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冷冰冰的话正反映出宝钗灵魂深处的冷酷无情。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王夫人的推诿、薛宝钗的冷漠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唐代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这种以丑衬美的认识早于西方近千年。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其效果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形象的对象它的内容会引起人们道德伦理的批判而形式却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丑显示着生命力 万方数据

     年 月文海艺苑竺皇 至塑皇生  曼坠旦∑鱼垒生生呈旦∑的旺盛勃发着一种恶狠的自虐性的快感。。丑陋的外表下展示出的或是主人公的或是作者的非凡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使得丑形式成为呈现充沛高尚的人格精神的独特载体“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因此这里的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化外表丑为心灵美的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很多例子。拿第一部分中提到的《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唐成形象极丑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个人物内在美好品质也逐步展现出来他立下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做官宗旨在公堂上他伸手向衙役借钱一再声明“下个月还你”是为了拿借来的银子去周济为父申冤的民女更主要的是他对权倾天下的当朝奸相严嵩和严嵩的亲妹子诰命夫人严雪娇一概不卖账当他的那些原本威风十足、道貌岸然的上司们一听到新发生的两桩诉案均涉及到诰命夫人一个个吓得推的推、溜的溜时他却为两张大状最后交到自己手中而暗暗欣喜在审案时他与诰命夫人斗智斗勇终将其绳之以法解送进京。观众透过其丑陋的外表、诙请的语言和滑稽的动作却看到了他的勤政、爱民、清廉、机智、不畏强权敢于伸张正义等美好的本质外在的丑和内在的美既形成鲜明对比又在同一个人身上和谐地、合理地得到统一令观众在看到戏的末尾时由于充分领略到人物的内在美对其产生由衷的喜爱、尊敬、赞佩的情感以至完全忽略了他的外表丑甚至从中获得强烈的审美快感也就是说这时候在观众眼内这个人物形象不再是丑的而是美的了。化对象丑为作者美的也很多。比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居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都是以善的标准批判丑以审美的标准欣赏艺术形式从而体现作者的崇高价值观。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一类化丑为美的作品始终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即感官丑到升华的美。而讽刺的是在大众媒体的渲染和推波助澜下人们越来越怀疑是否已步人了恶俗审丑时代的误区乃至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近日炮轰中国当代文学称新锐小说粗鄙成风往死里写脏、写丑堪称世界文学之奇观吮而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呼应了曹文轩的观点认为情况可能比曹文轩描述的还要严重目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着暖昧的封面和“粗鄙化”的广告语公开声称“身体写作”、“胸脯写作”、“私人写作”的作品比比皆是。这样的一批“显丑”作品无疑是在迎合人们“窥奇”“窥私”的低级趣味我们从连篇累牍的“先锋小说”里看到脏的、丑的、恶的东西然而我们在为这些作家的低龄化和“勇敢精神”说惊讶时却没有感到任何一点心灵层次的触动。同样是写丑为何这类作品却被“雨打风吹去”的时代糟粕呢 “不少当代中国作家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养不足而常常局限于对审丑这一形式的借用而匮乏像卡夫卡等西方作家在审丑背后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批判、对小人物的关怀、对人类个体精神的反思。而审丑的泛滥对人性丑恶阴暗的过度阐释颠覆了以往文学对人性的真诚书写。他们为了迎合市场而不惜展示秽丑、诲淫诲盗泯灭良知。这样的作品有如昙花也许能热闹一时但终将被历史波涛所淹没。” 在笔者看来主要就是由于这些作品的作者在创作之前本身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没有自身感悟的化丑为美的过程也没有审视的高度和过程以导致读者在阅读时候的审美过程是中的文字只能算作是“写丑文学”而不是“审丑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名噪一时的当代小说尚不在我的讨论范围里。三、审丑——丑形象的审美价值根据课本所学文学活动油四个方面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综上所述文学作品里丑的美学意义也是通过这四个方面来体现的第一从世界方面表现最为直接就是前文所多次提到的“丑显示着生命力的旺盛勃发着一种恶狠的自虐性的快感。”丑的表现往往在使人们在感官上对世界的认识更鲜明、更深刻。第二从作者方面在真正意义上的“审丑作品”中。丑的意象是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法对世界丑恶形象的体现这一表现要求作家在前期对于真实世界的“审丑”过程中就要以审美的眼光来洞察。因而这种表现对于客观世界的表现力通常还要强于惯性思维的审美表现而更能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以及在整个丑与美转换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个人价值观与世界观。第三从作品方面丑的意象是作品异质的突出表现有的美学著作里也明确把“审丑”归入审美的美学范畴。许多作品中表现出的丑的对象的确是极丑的然而放在整体的作品中通过其在作品中的作用或是其行成的整体意象来分析审美价值就不言而喻了。而从这一方面来说把丑的意象引入文学也使得文学作品的艺术空间被大大拓宽了。第四从读者方面丑的意象被读者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接受即是“审丑作品”的最大功效。依然举文章第一部分《死水》为例描绘了一沟又臭又脏的死水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嫉恶如仇的破坏欲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读者无一不被这样一种文学家的表现力和价值观说感染。从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方面无一不体现了巨大的审美价值。以一部《丑的美学》而被奉为现代丑学开创人的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只是能代表人性的负面。作家应当具有“精神的明辨力”要担负起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笔者无意与夸大或贬低“审丑”的价值然而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丑的美学”并倡导大众把握审丑与审美的内在关系与平衡毕竟从本性来说人类崇尚真善美的特性不会改变。“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依然是文学世界的本质。注释①中国传统戏剧中的丑角美    帕  咖   ∞     幽 洲 叩           ②丁楚洁语文课堂中的审丑教育文学教育        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丑观念中国文学网              ∞吐④同上⑤潘知常美学的边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舰    年版第   页匿垛光潦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  年版⑦黄波文学应该让人舒服湖北日报    年 月  日 断的戛然而止的尚没有触及心灵的层次。因此他们说创作 万方数据

篇三:浅谈“丑的美学”丑的美学

aanxi Jiaoyu· Gaojiao·高教2013年 12期文化艺术作为审美范畴,美学中的 “丑”不等同于伦理学范畴的 “恶”,它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内涵丰富又颇多歧义,大致包括如下几种:1.丑和美是相对的,其美学意义也具有相对性。

 2.美丑对立,将丑确定为美的反面,美的负价值。美带来愉悦和快感,具有审美意义,丑则带来痛感和不安,不具有审美意义。

 3.美丑对照、以丑衬美,最终化丑为美。

 通过表现丑来揭示美,即艺术创作中的 “现实丑向艺术美转化”。

 4 .形式丑,指对象审美外观上的一切有悖于常态的不和谐的形式。

 5.丑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和美学价值,因为 “丑”照亮生活中存在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彰显生活的完整性;作家还可以借 “丑”的描绘显现艺术人物的个性特征。

 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专著 《丑的美学》明确了丑在美学中的独立地位。李斯托威尔也确认丑独立存在的理由是 “丑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理想的种类典型,而是特征。”[ 1 ]美学大师叶朗先生认为 “丑”有一种 “意义的丰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等。本文拟以《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形象分析为切入点,谈谈对 “丑”的美学意义的具体思考。美丑对照及“丑”对生活、 人性的启发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在 1827年发表的剧本 《 〈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他认为 “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2 ]。

 ”如果创作的过程能做到美丑对照,相反相成,可以使人们对崇高优美产生更强烈的感受,而如果将美与丑相割裂,那就失去了自然的完整面貌,也就失去了真实。

 雨果把这种原则贯穿在 《巴黎圣母院》创作的全过程。1.人物外在面貌的 美丑对照《巴黎圣母院》中的西莫多可谓奇丑无比:

 他 “那四角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红毛底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只大瘤遮住了的左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 3 ]。

 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吉普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则是美的化身:

 “整个身段细巧纤弱、灵活如黄蜂……两肩裸呈,裙子不时掀开,露出秀美的小腿;何况黑发如漆,明哞如火。

 ”[ 4 ]副主教克罗德外表友善,卫队长弗比斯外表俊美等,这几个角色形成一幅完美的美丑对照的画卷。但是,作家并非只是简单地对美进行照亮,对丑进行涂饰,而是 “经过艺术表现从丑恶的现实中揭示出社会和人生的本质特征的深刻内涵,传达诗人 (作家)

 因现实的丑恶而产生的忧郁、愁思、不幸等情感及叛逆精神, 是要在丑恶的现实中发现其深邃的审美价值,从而化腐朽为神奇。

 ”[ 5 ]即叶朗先生所谓的显现 “生活的本来面目”。

 因为生活中不仅存在着美的、健康的、光明的东西,也存在着丑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2.人物内 在品质的 美丑对照卡西莫多外丑内美,弗比斯外美内丑,克罗德外善内恶, 爱斯美拉达内外兼美。具体讲,爱斯美拉达性格率真,同情弱者,她的品质表现在善良、坚贞、刚烈、嫉恶如仇等方面;卡西莫多是美丑善恶辨证的组合体。

 他外表奇丑,内心奇美: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 “虎口”中救出了爱斯美拉达,用 “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

 在圣母院中,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美拉达,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恰好形成品质上鲜明的对比。

 但是,其天性也是善恶并存的:善表现为对爱斯美拉达的卫护,恶表现为对克罗德的愚忠。这种 “恶”又包含着 “善”因———对克罗德的感恩。这个简单的 “丑八怪”,被雨果赋予了丰富深刻的美学意义。3.“丑”对生活、人性的 启 发首先,卡西莫多与爱斯美拉达,一丑一美,一病态一健康,一艳丽一阴郁,构成生活的完整性。

 同样的例如罗丹的雕塑 《欧米哀尔》中的干瘪的老妓女形象,波德莱尔的 《恶之花》中的许多丑的意象,巴尔扎克的 《人间喜剧》中的许多丑的意象等,讲的正是生活的两面性,完整性。其次,卡西莫多与克罗德,一善一恶,一正一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构成人性的辨证统一体。克罗德的 “作恶”在客观上有“造善”的功能,他是卡西莫多成就人性善的 “恶根源”。克罗德贪恋美色,虚荣、权势,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这些内在的恶劣品质,与卡西莫多的简单、善良相互照应,共同构成了完整人性的两面,即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从现象上看是两个,从本质上讲是一体。最后,卡西莫多自己的 “内宇宙” 也是一个善恶统一体。

 分“丑”的审美思考———卡西莫多 形象分析及“丑”的美学意义李莹波【 摘要】文章以 《巴 黎圣母院》中 卡西 莫多 形 象分析为 切入点, 借此剖 析文学作品中 “丑”的 美学意义。

 作为 审美范畴, “丑”的审美价值体现在美丑对照、美丑对立、以 丑衬美、化丑为 美、形 式丑等几个方面。

 它 是文学作品解读生活本质、启 发人性的 独特方式之一, 是作家塑造典型 人物形 象、显现作品意识形 态性的 重要手段, 因 而在指导文学创 作方面具有一定的 美学意义。【关键词】丑 卡西莫多 美丑对照 化丑为美 形式丑13

 Shaanxi Jiaoyu· Gaojiao·高教2013年 12期析卡西莫多形象, 绝大多数人认为他外表丑陋与内心高尚而形成 “表里不一”的缺陷,但是仔细剖析我们发现,卡西莫多的外在形象与他的 “内宇宙”是有相通之处的:

 外貌的丑陋与内在品质的卑微、愚忠是内外共鸣的。而爱斯美拉达的出现以及她的送水之恩使得他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爱的温暖, 为他后来的勇敢、反抗、顽强、执著带来 “善动力”。通过卡西莫多的这种自我对比,不仅印证了人性的复杂性, 更强有力地证明了人性善的培育不仅需要善的动力,同时也需要恶的动力。“丑”对文学创作的指导1.美丑对立、以 丑衬美、形式丑等是作家塑造典型形象的 手段之一美丑对立是指丑作为美的对立面,体现一种负面的价值。以丑衬美、化丑为美是指文学作品中丑的人、事、物,它们或是作为美的陪衬, 或是因为含有艺术家否定性的审美评价使得丑的对象自己成为对其自身现实存在的否定,以丑揭示或者讽刺丑,生活丑因而转化成艺术美,具有了审美的正面价值。叙事性作品尤其是小说, 要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的特点首先是要具有独特、鲜明、丰富的个性。

 美丑对立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美的更美, 丑的更丑。

 例如爱斯美拉达 (美)

 ———卡西莫多 (丑)

 ; 爱斯美拉达 (真)

 ———弗比斯 (伪)

 ; 爱斯美拉达 (善)

 ———克洛德 (恶)

 ; 卡西莫多 (外丑内美)

 ———弗比斯 (外美内丑)

 等等; 外貌、外在行为 (肉体)

 与内在品质 (心灵)

 之间的美丑映衬可以使人物形象模糊、丰富、多彩,意义含混,价值多解。

 例如克罗德外表严肃冷峻,内心欲火中烧、丧失理性; 纨绔子弟弗比斯外表俊美, 内心却无情, 无义; 小说中观看行刑的群众热情、激动却内心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 私冷漠, 类似像鲁迅笔下的诸 “看客”等等, 这些人物因为展示人性的复杂与丰富, 美丽与丑陋而显得形象独特、丰富而意义朦胧。形式丑是塑造典型人物个性特征, 彰显人物个性风格的又一有效手段。

 美的形式以对称、统一、和谐、整齐,合比例等为特征,而丑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往往与怪、奇、粗、拙、简、朴、生、涩等有关形式的概念内涵相通。近代以来,许多艺术家开始意识到丑的形式比美的形式更富表现力。

 卡西莫多的驼背,阿 Q头上的癞疮疤,影视作品中的独眼龙,自然界的怪石,险山等等,绘画中不和谐的色彩搭配,音乐中不协调的或嘈杂的音程,艺术家这么做,有的是 “为了描写人格中的冲突和不和谐,有的是为了给静止的生活赋予活力”,有的是 “为了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6 ]中国美学中,丑的形式只要能够表现宇宙生命力,同样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甚至丑到极点便是美到极点。丑的形式里同样积淀着理性内容,渗透着艺术家全部的生活经验、人生理想与审美期待,因此也是有意味的。

 依靠丑的形式,艺术家那种朦胧的、飘忽不定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被固定为可以名状的、可以传达的情感模式,丑的形式使审美对象的个性更突出,更富有召唤结构。2.化丑为 美是文学作品意识形态性的 深刻 体现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是说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活动。

 文学的审美取向决定了文学既可以写美的对象,也可以写丑的对象。作品中的丑往往因为对现实生活中丑的揭露和讽刺转而产生审美正价值。

 而作品的意识形态性之一就是对现实社会阴暗本质的揭露和批判。

 正如法国文艺评论家波德莱尔所说的:

 “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这是艺术的奇妙特权之一。

 ”[ 7 ]卡西莫多是 《巴黎圣母院》中的核心人物,这部小说的意识形态性正是由于他丑陋的外貌、独特的性格、举动,悲惨的经历而深邃。作家通过他的丑揭示十五世纪封建制度下的罪恶根源,表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现人道主义思想。通过他与克罗德的对比, 批判教会的邪恶和伪善, 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通过他与爱斯美拉达的悲剧,表现了作者对善良无辜者的赞美和同情;通过他和乞丐王国的故事,歌颂下层人民反抗黑暗势力的斗争。总之,在更深层次上表现社会生活的两面性,完整性,表现人性中灵与肉、善与恶的较量,美与丑的辩证统一。综上所述,作为审美范畴, “丑”内涵丰富,更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本文以卡西莫多形象分析为切入点,剖析 “丑”的这些价值及其对生活、 人性的启发, 对文学创作的指导等, 借此证明“丑”的重要性。

 不过,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提醒作家 “不要忘记自己是人,不要像猪猡掉在泥淖中淹没自己,我们要前进,要超越。我们不但要承认自己的渺小和丑, 更要追求那闪烁着人生光辉的伟大和美。”[ 8 ]现代派、后现代派艺术陷进丑的泥潭,作为一种宣泄、 抗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却不符合审美发展的最终方向。参考文献:[1]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 史评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0:233.[2][法]雨 果.〈克伦威尔 〉序[M].十 九世纪西 方名 著选( 英法美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1990:373.[3]陈敬容译.雨果文集(第 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2:53.[4]雨 果著,施康强 , 张新木译.巴 黎圣母院[M].南 京:译林出版社,1995:63.[5]马 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323.[6]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 史评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0:234.[7]伍蠡甫主编.西 方文论选(下 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79:225.[8]蒋孔阳.说丑[J].文学评论,1990,(6).作者单位:

 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陕西咸阳文化艺术14

篇四:浅谈“丑的美学”丑的美学

12年第6 期重庆三峡掌院学报^ b .J O U R N A L0 FC H O N G Q I N GT H R E EG O R G E SU N IV E R S IT Y 、 , 0 1. 2 8N o . 14 26 .2 0 J 2第28 卷( 14 2期)论丑的美学价值潘晓霞( 宿迁学院中文系, 江苏宿迁2238 0 0 )摘要:

 丑在审美领域中有其独特的价值, 它不仅能彰显现实, 真切写出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而且对于丰富艺术表达样式和美的衬托有它独到的一面。

 这无论在艺术理论上还是艺术实践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美学价值。关键词:

 丑; 化丑为美; 审丑价值中图分类号:

 1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813 5( 20 12)0 6 —0 0 83—04一、 丑的界定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它的审美价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美学史上曾有过长期争议。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了丑的相对性和语境性存在, 认为“每一件东西对于它的目的服务得很好, 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务得不好, 则是恶的和丑的。

 ” …19 也就是说, 丑无功用, 无价值; 朱光潜提出“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 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2】

 15, 由此可以看出, 丑是无价值的, 或者说是一种负价值的;休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 而且还构成了它们的本质……美只是产生快乐的一个形相, 正如丑是传来痛苦的物体部分的结构一样。

 , , 【3]334 可见, 丑关联着痛苦与不愉快,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 德国“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作为低级认识的美和丑, 他认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

 而这完善就是美。

 据此, 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 这是应当避免的” 。

 【4J18 故而, 美是完善的, 有着肯定价值的, 不完善的便是丑, 它具有否定的价值。在先秦时期, 美学以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核心, 要求“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5】

 _ 7 0 仁爱精神是人格美的本质, 是最高的善。

 因此, 人们认为美就是善, 对之加以赞美和弘扬; 恶就是丑, 强调对丑恶的揭露和批判, 于是丑就和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 联系到了一起。综合以上观点, 我们可以得出, 美是一种正价值, 而丑是一种负价值。

 如果美是形式上的和谐、 匀称,那么丑就是不和谐、 不匀称; 如果美是在情感上使人愉悦, 那么丑就是使人厌恶; 如果美的内涵是善的,那么丑就是恶的。

 但是美与丑的分界并不是完全绝对的。

 世间万物具有多元性, 形式与内容, 现象与本质,这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外在形式的美不能代表内在的美, 外表的丑也不能代表心灵内部的丑, 现象掩盖着本质, 使人不能轻易的判断。

 因此, 丑的定义是复杂的。

 传统美学认为, 丑是残缺, 是畸形, 是对生命力的扭曲和破坏, 是恶的形象展现。

 但是随着时问的推移, 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 对美丑的审视标准也不断改变, 历代美学观点有其合理的地方, 也存在着偏差。《诗经》 有云: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优美娴淑的女子是男子心中迷恋与追求的对象, 于是美就是一种精神状态, 缺乏了这种精神状态, 就是丑。

 到了唐朝, 女子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 唐代的绘画、 雕塑、 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便是丰肥浓丽, 热烈放恣。

 玄宗的贵妃杨玉环体态丰腴, 有羞花之美, 为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更是家喻户晓, 流传千古的胖美人的典范。

 可收稿日期:

 20 12一0 9 —22作者简介:

 潘晓霞( 19 7 5一), 女, 江苏宿迁人, 文学硕士, 江苏省宿迁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万方数据

 潘晓霞:

 论丑的美学价值若是此等美人生在以瘦为美的年代, 还能称作美当突出的外形和内心的美丑对照。

 人们看到这样一吗?故而不同的美只在一定的审美时期作为美, 若组强烈对比, 心中自然形成一种趋于美的评价。换了审美标准, 美就不能为美, 丑就产生了。德苏瓦尔说:

 “丑是一种背景, 用来增强美的丑的产生与社会有着莫大的关系, 艺术自身发光辉。

 ” 【8】

 7 4艺术家们的创作虽多以丑的形象出现,展规律使丑得以产生。

 古希腊时期, 美成为古典时但其实质还是为了表达美, 只足因为唯美的表达已代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 丑难以体现, 唯美是从的到极致, 需要更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和表达内容, 而审美情结贯穿了西方两千多年的历史。

 19 世纪, 西通过美与丑的对比可以加深欣赏者对美的感受。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社会越来越混( 二)揭露丑恶, 以恶为丑乱无序和动荡不安, 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的伦理道德在艺术史上, 艺术家通过对“丑” 的艺术形象统治整个资本主义社会, 传统道德的让位与沦落、的塑造, 不仅有以丑衬美的效果, 还能以丑嘲恶,冷酷的现实使西方人看到了和谐美的单纯、 幼稚、揭露灵魂的丑恶。甚至虚伪。

 过去的作品已经不能表达他们的内心世在我国, 唐代柳宗元的杂文《乞巧文》 , 运用界, 转而推崇表现现实丑恶和荒诞的作品。

 18 53年,反讽的方式, 将巧夫们投机取巧, 奴颜婢膝的巧诈德国哲学家兼美学家卡尔・罗森克兰茨在他《丑的美之害和丑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清代李伯元的《官场学》 中大胆反抗传统的审美观, 为丑立言:

 “要想完现形记》 大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整的描写理念的具体的表现, 艺术就不能忽略对于种种腐败、 黑暗和丑恶的情形, 并对那些骨子里卑丑的描绘。

 如果他企图把自己局限于单纯的美, 他鄙无耻的官僚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讽刺。

 五四之后,对理念的领悟就会是表面的” 。

 【615。

 2西方20世纪的鲁迅的《阿Q 正传》 成功地塑造了阿Q 这个被封建文学和艺术开始被丑艺术主宰。

 “20 世纪的现代主统治严重扭曲了灵魂的流浪雇农形象。义新思潮, 把艺术丑的视野拓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对丑的揭露同样深刻。

 作品领域, 其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胖子与瘦子》 中, 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见面, 当是一个审丑的时代。

 ” 【7 】

 39至此, 现代美学认为丑是一个知道对方成了大官时, 竟然说话发抖, 弓腰曲非理性的感性显现, 是一种强烈的不快的心理刺激,背, 身体一下子蜷缩起来, 一脸的谄媚之态, 这一是带理性的生命感受, 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审美价值。系列的丑态无一不让人感受到他人格的卑劣。纵观丑的历史发展, 丑艺术反映的是生活中客观存这类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 它们的审美价值大在的一切缺陷与丑恶。多数都是通过“丑” 的艺术形象来揭露、 控诉与贬斥社会的黑暗与丑恶。二、 丑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三、 化丑为美的艺术途径丑逐渐成为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内容题材, 它为我们开拓了审美的视野, 丰富了艺术的空间, 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美丑对照, 以丑衬美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雨果在他的浪漫主义艺术宣言《克伦威尔・序言》 中写到:

 “丑就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 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 美与恶并行, 光明与黑暗相共。

 ” 莎士比亚、 歌德、 莫泊桑等文学大家同样认同, 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地运用了美丑对比、 以丑衬美的方法, 使得作品内容丰满, 美学意蕴深厚。最典型的是《巴黎圣母院》 中的伽西莫多, 外表奇丑无比, 内心却纯真善良。

 弗比斯在他的映衬之下, 显得十分虚伪、 丑恶。

 帅气的外表并不能为弗比斯加分, 反而形成一种讽刺, 二者身上形成相一8 4 一美与丑, 看似对立, 实则存在互化的辩证关系。汉代的刘安说过, “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 , 可见美与丑的相对性, 也预示了美与丑在既定条什下发生互化的可能性, 所谓“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 ,美丑之间有着相互转化的艺术途径。( 一)赋予丑的事物内在意义罗丹说:

 “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 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只要用魔杖触一下, 丑便化成美了——这是点金术, 这是仙法!” [ 9 131这里所说的丑美的转化并非将现实中丑的形象转变成艺术上美的形象。

 客观上说, 丑的形象即使转变为艺术中的形象也无法算作美。

 因此,这里的美是指欣赏着被形象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所吸引, 不再顾及其形式的美丑。

 就如罗丹的《欧米万方数据

 重庆三峡掌院学报哀尔》 , 演绎的便是一种撼人心魄的真实。

 欧米哀尔本是巴黎著名的妓女, 然而此时的她青春已逝, 光华不再, 岁月 在她的身上留下了一道道粗糙的皱纹,生命之火已烧尽, 只剩下干瘪的皮囊, 屈膝低头,萎靡不振。

 从形象上来看, 任何一个人看到此时的欧米哀尔都可以说她是丑陋的。

 即便如此, 人们依然觉得美, 其奥妙就在于其以富有内在真实的残缺、丑陋的艺术形象去唤起审美主体对人生现实的切身体验, 通过这个形象, 人们能够感受到青春短暂,光阴似水的无奈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因此, 作为艺术, 它就具备了审美的价值, 成功的转化成了艺术中的美。( 二)艺术家健康的审美情感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会渗透进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 个人的爱与恨融入到客观的事物中去, 所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就成了作家主观精神和事物客观性质的结合体。

 丑的事物通过作家健康的审美情感的融入, 其所具备的审美价值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因此, 艺术家应该从健康的审美情感出发,于无形中感染读者, 指引一种正确的价值方向。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 所写的几乎都是卑鄙丑陋的事, 但作为艺术作品它本身却是美的。

 这就因为作者从崇高的理想出发, 以美好的心灵正确评价了生活中的丑恶, 对丑恶做出了否定。这样在对丑恶的直接否定中间接地肯定了美; 在对卑鄙的直接否定中又间接地肯定了崇高。

 只有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 怀着健康的审美感情, 才会去揭露丑、 鞭挞丑, 从而化丑为美。( 三)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以夸张讽刺的表现手法, 使艺术表达具有喜剧的滑稽效果, 读者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对丑的思考, 分清美丑的界限, 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鲁迅曾赞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 , 认为中国历来的讽刺小说中没有能比他写得更好的了。

 以其中的《范进中举》 为例, 小说中, 作者极其夸张地写范进发疯的一系列动作。

 他口里喊出的“噫!

 好了!

 我中了!

 ” 六个字, 仿佛从痛苦与欢乐凝聚在一起的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 有着一种令人颤傈的力量, 作者将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灵魂深处, 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之中, 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四、 丑的审美意义( 一)价值引导, 唤起对丑的憎恶古希腊以来所提倡的审美观使得人们很难从作品中看到丑的东西, 现实中的黑暗、 残酷、 腐朽的一面很难被世人注意到。

 当人们生活于丑中却不自知时, 社会也就无进步可言了。

 人们只有看清了生活周围的丑, 才能知道什么是美; 否则, 沉迷于丑恶之中, 腐败的风气1旦形成, 社会的末日便也到了。

 幸运的是丑即使经过人为的故意掩饰, 却还能冲破墙围展示在人的面前, 使人无法忽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隐藏的矛盾逐渐锐化, 被人们刻意保护起来的美好和谐再也遮掩不了现实的丑恶。蔡仪先生认为典型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是一定现实生活的本质反映m 】

 37 1。

 故而艺术家于生活中取材, 通过观察、 分析, 深刻的认识并揭示其本质以及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意义, 塑造典型的社会环境或典型人物, 充分彰显现实, 使人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刻的认识到存在于生活周围的不合理的丑现象, 唤起人们对丑的憎恶, 产生一种特殊方式的美感效应。

 如此, 人们认识到了丑, 觉察到身边的丑,在潜意识中远离丑。丑的艺术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与社会意义, 直抵人的心灵深处, 对心灵与人性的探索与思考, 揭示真实的人性, 唤起对丑的憎恶, 在拯救现代人的灵魂和批判不合理的现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彰显现实, 形成对美的追求人们审视丑, 对丑进行否定, 转而追求美好,才可能达成真正的和谐社会。

 因此, 当审丑的时代到来的时候, 实际上正是这个时代发展进步的一个推动过程。

 人们告别过去的苦难, 迎来新的幸福,憧憬着未来的自由生活, 这不仅是社会的进步, 更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超越。

 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在“审丑” 所产生的否定性力量中实现了主体的自我超越。文学史上, 无论是浪漫主义作家还是现实主义作家,几乎都注意到了丑, 各位文学大家如司汤达、 巴尔扎克、 福楼拜等都把丑作为他们描写的重要题材。将丑作为描写的对象, 他们的目的无疑是要通过了解丑来最终克服丑。

 人只有认识到存在于生活中的丑, 才能正面进行思考, 化丑为美。

 艺术地表现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 感受社会现实的黑暗、 腐朽面, 从而为改造社会现实朝美的方向发展而努力。( 三)以丑显真, 引发对人生的探讨俗语云: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 艺术亦是如此。

 历代优秀的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都会丑一RS —万方数据

 潘晓霞:

 论丑的美掌价值中寓美, 美中寓丑, 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更具界定, 从它的发展流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丑的意义被真实性。

 清代脂砚斋在评《红楼梦》 谈及美丑之间一步一步地挖掘出来, 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意义范的关系问题, 他说:

 “最恨近之野史中, 恶则无往不畴, 且丑地位的上升也是对社会发展和人们心理变恶, 美则无一不美, 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 …】

 523化的一种适应。

 它既是艺术表现中的一部分, 也真脂砚斋认为无尽的夸大人物形象的某一点, 将人物实地反映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是一种人类心类型化、 脸谱化是最不可取的。

 美的创作中不可缺理的自我救赎, 它忠实于我们自己对世界的真实感少丑的描述, 任何一部作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真实受, 它对生活的态度是严肃的, 且富有思想性, 它性, 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作品创作的用否定的方式获得它所要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但是意义和价值。缺乏思考深度、 没有底线, 只是赤裸裸的展现丑的在先秦诸子中, 庄子是以丑论道的杰出思想话, 那么它...

篇五:浅谈“丑的美学”丑的美学

05 年 11 月第 21 卷第 6 期唐 都 学 刊Tangdu JournalNov.Vol. 21 No. 62005收稿日期 :2005 - 08 - 10作者简介 :李大敏(1962 - ) ,女 ,陕西华县人 ,西安财经学院文化艺术系副教授 ,文艺学硕士。丑 的 美 学 意 义李大敏(西安财经学院 文化艺术系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 : 丑在人类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既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更是艺术创造、 艺术鉴赏中的重要内容 ,它衬托美、 突出美。对丑的表现与鉴赏 ,能使审美主体在体会感性世界的丰富与多彩中 ,领悟历史与人生的多层次意蕴 ,提升审美感受。关键词 : 丑 ;审美主体 ;审美视野 ;美感中图分类号 : B83 - 02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 1001 - 0300(2005)06 - 0124 - 04   如果说美的本质是合乎人本性的存在 ,那么丑则是一种与之对立的非人性特质的表现。正如鲍姆嘉登所言: “完美的外形 …… 就是美 ,相应的不完美就是丑。美本身是观者喜爱 , 丑本身使观者嫌厌。

 ”一 ,它与崇高、 优美、 悲剧性、 戏剧性共同组成了重要的审美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丑具有其独特审美意义。[1](P290)在美学史上 ,丑是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作为美的对立面 ,丑是在衬托、 突出和彰显美的过程中 ,确证着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异化理论我们可以得知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出的一切并非都是美的 ,美与丑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结果中所孕育的双胞胎 ,所不同的是 ,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而丑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由于爱美趋善的天性 ,丑一直是人们否定、 鄙弃和挞伐的对象。在人类的审美史上 ,丑则要积极活跃得多 ,它不仅变化着形象、 变换着角色 ,自始至终地出现在人类的审美视野中 ,而且还伴随着美并与美共同演奏着人间欢乐与痛苦的二重奏。由于时代环境和社会形态的不同 ,丑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也不尽相同。原始时代 ,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由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尚不具备独立性 ,主客不分 ,因而宗教意识占据了人的思维意识的主导地位 ,丑恶的形式往往和宗教的神圣感结合在一起。在原始人眼中 ,世界到处潜藏着恶意的精灵和鬼怪 ,充满了神秘和恐怖 ,以至于人们丑美难分、 丑美混淆。到了古典时期 ,美与丑对立而分明 ,但丑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美、 突出美和彰显美。这是人类审美史上一个为美唱颂歌的时代。19 世纪以后 ,古典时期的审美范围被进一步扩展 ,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 ,提出了对丑的呼唤。雨果在 《克伦威尔序》 中说:古代的人 ,面对着使人陶醉的大自然 ,最初的话语只是一种赞歌。但到了近代 ,人接近了现实的真实 , “她会感到 ,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接近人情的美。她会发现 ,丑就在美的身旁 ,畸形靠近着优美 ,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 ,美与恶共存 ,光明与黑暗相共。

 ” 无处不在的丑 “一方面创造了畸形与可怕 ,另一方面创造了滑稽与可笑。

 ”里美、 巴尔扎克、 福楼拜、 左拉等都高度赞扬丑所展示的无情的真诚 ,并要求作家以科学的态度去描写生活的真实 ,以健康良好的胃口面对生活中最丑恶的东西。认为无论是丑是美、 是善是恶 ,只要是生活的真实 ,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进入文艺领域。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意义 ,艺术家们都以生活的真实、 丰富与复杂的名义 ,肯定了艺术应当描写丑 ,确定了丑在人类审美活动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存在的价值意义。于是 ,西方近代作家作品便开始着重描写更为广阔与复杂的社会人生 ,这不仅丰[2](P373)梅・421・

 富了作家的创作领域 ,也为读者展示了更为真切、 更为广泛的人类现实生活的真实图景。尽管如此 ,丑却一直是作为附庸、 反衬和阴影出现在美的左右。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哲学的演进和工业化的加剧 , “人与社会、 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人与我四种关系出现了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 ,并产生了全面的扭曲[3](P5)异化和扭曲这些非人性的社会存在 ,导致了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 ,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因此得以产生 ,西和严重的异化。

 ”方现代艺术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将丑作为审视人类社会的角度 ,使丑成为艺术表现的主角。丑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 ,而且成为作家歌颂的对象。以陀斯妥也夫斯基和波德莱尔开其端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一反古典时期崇美抑丑的文学观念 ,开始大唱丑的赞歌 ,宣传丑的美学。波德莱尔的 《恶之花》 告诉人们 ,他要歌颂的是恶 ,是丑 ,他所献出的是一束 “病态之花” 。20 世纪以来 ,受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对丑的偏爱已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 ,丑以现代艺术主角身份从各个方面渗进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领域。艺术家十分注重对世界做忧郁病态的描写 ,不再把丑仅仅看作是道德谴责的对象 ,也不再将拯救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 ,而是把社会之恶、 人性之恶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关照和表现 ,表现出对颓废的 “欣赏” 和对丑恶的 “赞美” 。在 20 世纪的现代美学中 ,丑这个在传统美学中只作为否定、 衬托的因素 ,一反常态 ,与荒诞一起 ,代替了崇高与滑稽 ,成为人们非理性审美理想的对象。无论是原始时期的美丑合一 ,古典时期的抑丑扬美 ,还是现代主义时期的对丑的欣赏与颂扬 ,我们可以看出 ,丑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总是与美相对应而存在的。没有丑的映衬 ,就不可能有美的彰显 ,有了丑 ,美才可以被突显出来。葛洪说: “不睹琼琨之熠烁 ,则不觉瓦跞之可贱;不觌虎豹之蔚 ,则不知犬羊之质漫。

 ”用美丑对比 ,在对丑的表现和揭露中显示和歌颂美。中国古代庙宇中佛像的庄严肃穆、 无限慈悲 ,这一美的形象却是建立在人间的广阔苦难之上的 ,是人间“丑” 的反衬;现代主义作品发掘 “那种使人震撼颤栗、 使人厌恶、 使人觉醒” 的丑 ,更是建立在对人类社[4](P167)艺术家在创作中运会美好理想境界对比与追求基础之上的。回首人类的审美历史 ,丑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们的审美视野 ,始终与美相互依存、 相互斗争、 相互转化 ,只是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上 ,由于时代的不同 ,其价值和意义有所不同而已。丑的形式固然属于残缺、 无用 ,外形也令人厌恶、 不快 ,但它为人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可参照比较的对象 ,作为一种背景 ,增加了美的光辉 ,使美显得更加明显和强烈 ,使审美主体带着一种更新鲜、 更敏锐的感觉朝着美上升。二丑是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领域 ,是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内容题材。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 ,但创造的结果却不仅仅是美的 ,而是有美有丑 ,丑美相依 ,因而丑成为人们审美活动中永远绕不开的对象。就艺术题材来看 ,无论什么艺术形式都不可能完全表现美而摒弃丑 ,最明显的莫过于戏剧艺术。冲突是构成戏剧的核心要素 ,而所谓冲突无非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冲突。小说、 绘画、 雕塑等其它艺术形式中的例证也比比皆是。纵观历史 ,无论哪个时期的艺术作品 ,都不乏以奇丑怪异为对象、 化丑为美的艺术审丑的经典范例 ,作为艺术审美 ,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绘画艺术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生长的丑与变形的怪能引起人们特殊的审美感受 ,现实中一块丑陋、 怪异的自然物 ,往往能引起画家的注意并激发创作兴趣。西方绘画史上诸如公元 1 世纪的希腊雕塑 《拉奥孔》 群像的变形处理 ,17 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的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19 世纪俄国画家列宾的 《祭司长》 ,以及毕加索的绘画 《格尔尼卡》 等等 ,都是以丑作为创作主题 ,去表现丑、 刻画丑 ,以达到艺术化审丑的目的。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 ,丑的本质就由暗昧朦胧变得清晰昭著 ,丑被揭穿 ,也就是丑本质上的被否定。经过艺术家艺术化过的丑就不同于一般现实生活的丑 ,现实的丑一经转化成为艺术形象 ,就成为抨击丑的巨大力量。从艺术效果来看 ,人们正是透过艺术化的 “丑” 而获得了美感。被赞为 “丑得如此精美” 的罗丹的 《老妓》中 ,年老的欧米爱尔肉体承受着垂死的痛苦 ,她那干瘪丑陋的身躯、 琐碎而扭曲的曲线、 绝望麻木的神色 ,处处显示出生命的枯竭 ,罗丹正是通过老妓的丑得无与伦比来揭示了造成她丑之为丑的本质 ,这才深深撼动了人们内心深处不死的良知 ,使人们洞悉了人生和现实世界的种种阴暗和片面性的存在。丑在艺术中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对人们认识当代社会具有广泛的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人被异化、 人性被扭曲的现象愈来愈严重 ,用离奇的方式表达对荒诞的社会存在的感知 ,已成为艺术家惯用的表现手法。法国新现实主义艺术家凯撒作于 1958 年的作品 《挤压》 ,则是将废弃的汽车排汽消音器进行挤压所形成的 ,肮・521・

 脏的油箱和连接在一起的排汽管道 ,看起来极像似一堆腐烂的动物的内脏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离经叛道的要数艺术家杜尚 ,1917 年 ,他向美术展览送去的名为 《泉》 的 “艺术” 展品 — — — 一件陶瓷男用小便器。他把一件平常人们视为肮脏、 丑陋、 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工业品摆上人们视为高雅堂皇的艺术殿堂。它昭示人们能够用一种双重眼光来对待自己的一切制造品 ,这既是对艺术传统观念的挑战 ,更是向艺术和美学传统的挑战。文学艺术中以丑为题材更为普遍。艺术家无论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美作为描写的对象 ,还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丑作为描写对象 ,都是出于对现实世界审美关照的需要。雨果的 《巴黎圣母院》 中的伽西莫多、 鲁迅 《狂人日记》 中的食人者、 卡夫卡 《变形记》 中的大甲虫以及代表象征主义顶峰之作的艾略特的《荒原》 中所展示的社会与人生的图景以及马尔克斯《家长的没落》 中那个百岁时还在发育、 指甲变成了化石、 150 岁时长出新牙的独裁统治者等 ,都是对丑进行具体而形象的描述。作者将现实的丑化为艺术的 “丑” ,将自然世界变形为作者心中的世界 ,然后再转化为读者美感中的艺术形象 ,从而引起读者的审美体验。如果说 19 世纪以前 ,丑仅仅是文学家观照世界的对象的话 ,那么 20 世纪以来 ,现代主义文学家则将丑作为观照世界的主要对象 ,丑成为艺术家认知世界的主要角度和表达自我体验的主要言说主题。描写存在被忽略、 需求被抑制、 精神被挤压、 形体被扭曲等以人的生存意义丧失为内容 ,以怪异、 荒诞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大量地涌现出来。说明艺术家所感觉的世界已不是正常的世界 ,而是哈哈镜中变形的世界 ,是文明世界中出现的畸形与矛盾 ,世界的混乱、 颠倒和荒谬 ,人的主体价值的贬低、 命运的蜕变和主体意识的失落等 ,造就了艺术家审丑的理由。黑色幽默派作家约瑟夫・ 海勒的小说 《军规第二十二条》 ,荒诞派戏剧家尤内斯库 《秃头歌女》 和贝克特的 《等待戈多》 ,卡夫卡的表现主义小说 《城堡》 、《变形记》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 和后象征主义艾略特的长诗 《荒原》 等都是这方面的杰作。它们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种因不能掌握自己命运而产生的绝望、 孤独和冷漠 ,从而去寻找摆脱它的途径。三人类的创造性的实践劳动孕育和生产出了美与丑这对矛盾体 ,是丑成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也正是由于广泛的社会异化现象的存在 ,使丑逐渐取代621・美在艺术表现中的主要地位 ,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角。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艺术一直是朝着美的方向发展 ,甚至可以说艺术就是美。而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 ,艺术却沿着丑的方向不可遏止地发展起来。这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也有艺术自身要素和美学理论背景原因 ,可以说审丑是人类在心智成熟时期对自身活动结果的一种审美观照方式。但对丑艺术的鉴赏却需要有十分健康的心态和审美心理 ,从而真正领悟丑艺术对现实的价值意义。首先 ,艺术地表现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 ,感受社会现实的黑暗、 腐朽面 ,从而为改造社会现实朝美的方向发展而努力。艺术根源于现实 ,正是现代社会中的诸多的丑的存在 ,才使得艺术家将丑推到了艺术表现的主要位置上。19 世纪以来的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在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 ,也造成了人们精神的贫困和广大劳动阶层的赤贫 ,社会的异化造成了人的自我的丧失 ,并使人不断地产生太多的沦落感、 恐惧感和哀伤感。斯特林堡在 《鬼魂奏鸣曲》 中 ,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欺骗、 倾轧的世相作了深刻的揭示 ,卡夫卡 《地洞》 中那只惶惶不可终日的老鼠、尤奈斯库 《秃头歌女》 中那对陌生如路人的马丁夫妇 ,以及显示人的卑微、 可怜、 无价值、 无意义的尤金・ 奥尼尔 《毛猿》 中的扬克等。艺术家正是借助文学艺术这面社会镜子 ,将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百态形象地展示出来 ,以便我们能够反观与自醒自身的生存状态。社会是人的异己力量 ,它将人异化为非人 ,这种社会是应予以批判和否定的 ,丑艺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是深刻和不留情面的。它更能传达一种主观感受 ,能让读者痛苦地去体验社会人生的另一面 ,去领略人生的 “内在本质” 。其次 ,艺术地表现丑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感受自身的丑陋所在 ,从而使自己变得美好起来。虽然社会对人的异化是造成丑的主要根源 ,但社会的...

【浅谈“丑的美学”丑的美学5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