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七事变【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七七事变
《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 , 日本政府决定动员 40 万兵力, 希望用武力灭亡中国。
清水节郎大尉指挥士兵作战
1937 年 7 月 7 日下午, 日本华北驻屯军第 1 联队第 3 大队第 8 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 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
晚 7 时 30分, 日军开始演习。
22 时 40 分, 日军演习地带传来枪声, 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 , 日方立即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 遭到中国第 29 军第 37 师第 110旅第 219 团拒绝。
日军一面部署战斗, 一面因“枪声” 和士兵“失踪” , 与中国方面交涉。
24 时左右, 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
松井称:
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 突闻枪声, 当即收队点名, 发现缺少一兵, 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 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 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 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为由, 予以拒绝。
不久, 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 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
同时, 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 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
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 经与日方商议, 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
此时, 日方声称的“失踪” 士兵已归队, 但隐而不报。
7 月 8 日晨 5 时左右, 日军发动炮击, 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 219 团第 3 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进行顽强抵抗。
地理背景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 15 公里的永定河上, 既是南下的要冲, 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 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
史料记载, 自金代开始, 中原腹地进京, 皆要在卢沟桥停留, 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
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 北京就是一座死城, 华北也就唾手可得。
宛平城建于 1640 年, 是捍卫北京城的军事要塞。卢沟桥在地理上就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日军只要能占据卢沟桥, 平汉交通为之堵塞, 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 华北就可以拿下。
于是, 日军攻击驻军地, 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进行阻挠, 开启了 日中战争的序幕。
编辑本段军队配置
相田中义一根据会议内容起草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 内称:
“惟欲征服支那, 必先征服满蒙; 如欲征服世界, 必先征服支那。
”
1931 年 9 月 18 日, 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 占领中国东北, 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 。
日军占领东北后, 将魔爪伸向华北, 阴谋策动“华北自治” 。
1936 年 6 月, 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 及《用兵纲领》 , 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 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
8 月 7 日, 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 , 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 进犯苏联, 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
同时, 还根据 1936 年度侵华计划, 制定了1937 年侵华计划。
从 1936 年 5 月起, 日本陆续增兵华北, 不断制造事端, 频繁进行军事演习, 华北局势日益严峻。
当时, 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 29 军, 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1936 年, 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 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
七七事变爆发前夕, 北平的北、 东、 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
北面, 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 西北面, 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 8 个师约 4 万人; 东面, 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及其所统辖的约 17000 人的伪保安队; 南面, 日军已强占丰台, 逼迫中国军队撤走。这样, 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 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 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 进而控制冀察当局, 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 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 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1937 年 7 月 7 日下午, 日本华北驻屯军第 1 联队第 3 大队第 8 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 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
晚 7 时 30分, 日军开始演习。
22 时 40 分, 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 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
“失踪” , 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 中国第 29 军第 37 师第 110旅第 219 团严词拒绝。
日军一面部署战斗, 一面借口“枪声” 和士兵“失踪” , 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
24 时左右, 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
松井称:
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 突闻枪声, 当即收队点名, 发现缺少一兵, 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 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 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 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 枪声非中方所发, 予以拒绝。
不久, 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 若中方不允许, 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
同时, 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 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 包围进攻态势。
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 经与日方商议, 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
此时, 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 但隐而不报。
7 月 8 日晨 5 时左右, 日军突然发动炮击, 中国第 29 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
“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 ,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 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
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 219 团第 3 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编辑本段中方反应
日军发起七七事变后, 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 呼吁:
“同胞们,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 才是我们的出路!
” 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占领中国!
” “为保卫国土流血!
” 的口号。
蒋介石提出了 “不屈服, 不扩大” 和“不求战, 必抗战” 的方针。
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 秦德纯(第 29 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
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 , “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 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 号召全民抵抗。
蒋介石也于 7 月 17 日发表了 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战争的序幕。
七七事变爆发后, 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抵抗。
日军见暂时很难占领卢沟桥, 便进行“现地谈判” , 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 另一方面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编辑本段后续发展
7 月 9 日、 11 日、 19 日, 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 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
“现地谈判” 使日军赢得了 增兵华北的时间, 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据北平
局的视线, 迟缓了 第 29 军布兵应战的准备, 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
到 7 月 25 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 6 万人以上。
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 又在 7月 25 日、 26 日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26 日下午, 华北驻屯军向第 29 军发出最后通牒, 要求中国守军于 28 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 否则将采取行动。
被宋哲元拒绝,并于 27 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 坚决守土抗战。
同日, 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 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 29 军发动攻击, 增调国内 5 个师约 20 万人到中国,
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
“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
” 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
中国军队负隅顽抗。
7 月 28 日上午, 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
当时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 20 师团, 关东军独立混成第 1、 第 11 旅团, 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 1 万人,在 100 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 数十架飞机掩护下, 向驻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 北苑、 西苑的中国第 29 军第 132、 37、 38 师发起全面攻击。
第 29 军将士在各自驻地背水一战。
南
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 第 29 军驻南苑部队约 8000 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 1500 余人)
掘壕进行阻挠, 最后, 第 29 军副军长佟麟阁、 第 132 师师长赵登禹战死, 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殷汝耕
28 日夜, 宋哲元撤离北平, 29 日, 北平沦陷。
29 日凌晨, 冀东保安队第 1 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 2 总队队长张砚田, 在通县发动起义, 活捉殷汝耕(后逃跑)
。
7 月 29 日, 第 29 军第 38 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 攻击天津火车站、 海光寺等处日军, 遭日本军机的猛烈轰炸, 伤亡极大, 遂奉命撤退。
30 日, 天津失守。
编辑本段事件影响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 中国在东方开辟了 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新四军。
1937 年7 月, 日本法西斯集团经过充分准备后, 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 把 6 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 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七七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 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 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 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 “民族意识胜过一切” 的思想, 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 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 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 从沿海到内地、 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 如火如荼。
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对手是空前觉醒的中华民族, 所以这就注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中华民族则一天天开始复兴。
卢沟桥畔的枪声引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圣火, 将中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人民团结一致, 以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辉煌战绩, 一扫中国近百年尽遭侮辱、 积弱不振的形象, 第一次赢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爆发后, 中华全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 8 年抗战、 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编辑本段中日关系
当试图重新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 常常不得不面对现实国际政治语境的复杂性。
一个纯粹的怀念, 也背负上了现实国际政治的负担。
这种全民族式的纪念给日本舆论和民众带来了 巨大的冲击与反思,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承认中日关系是东亚最重要的国与国关系之时, 在中日关系逐渐改善的语境里又该如何面对“七七事变” 的纪念日?
在一种良性的国际政治语境中纪念“七七事变” , 人们常常担心历史会影响现实政治。实际上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公众怀念没有边界, 当面对“七七事变” 的时候, 不仅仅是面对抗日之战, 也是在面对正义与邪恶直接交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因此在公众怀念的氛围里, 所有的现实政治也都在反省和反思。
而承认与感念今天难得的中日关系, 并不妨碍回到历史的眼泪里。
对“七七事变” 的纪念, 也不会妨碍中日关系向良性发展。
失去了7 月 7 日的怀念, 失去了 9 月 18 日的愤怒, 中日关系才是不完整的。
公众怀念更为寻找一个现代国家意识的开端。
“七七事变” 之前的中国, 在分崩离析的思想中艰难跋涉。
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社会心理都在从专制向民主, 从帝制向共和转型。
形式上的内战和思想上的内耗, 其实远远没有解决中国人民族性的弱点和心理观的封闭。
“七七事变” 的发生, 用最简单也最残酷的丛林法则告诉中国人, 这个世界总有许多残暴和血腥, 不反抗就会灭亡。
因此, 超越现实政治语境的公众怀念, 更是一种最基本的公民历史观和发展观教育。
这些都是现实政治所无法给予的。
不必因为期待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 而刻意回避历史上的那些灾难。
更不用因为某位日本领导人善意的历史态度, 就对历史灾难采取低调的纪念方式。
7 月 7 日是中国人自己的国殇日, 这一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太多的意义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 失去了 7 月 7 日的中国历史, 也是不完整的。
编辑本段现实意义
在 21 世纪, 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别珍视和发扬。
日本军国主义在和平年代仍然阴魂不散, 日本极右势力极力通过各种方式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
中国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只有尊重和正视历史, 才能赢得未来。
1937 年 7 月 7 日, “卢沟桥事变” 拉开了 中华民族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
一个以宽容、和善、 仁义作为道德标准的民族, 开始在一种痛苦中学会以血还血、 捍卫生命和民族的尊严。
70 年过去了, 之所以还在纪念“七七事变” , 并不是仅仅纪念那个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日子, 而是纪念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八个年头, 所要怀念的英烈也不仅仅是“七七事变” 中抗敌的勇士, 而是整整八年抗日战争中死难的所有勇士和平民。
因此, 每一次的“七七事变” 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九一八事变” 纪念日, 都有充分的理由用最隆重的心态去怀念和反思。
“七七事变” 纪念日是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寄托了 中国人在
卢沟桥老照片
近代和现代国际政治上太多的尊严和荣誉。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重要过程, 那么“七七事变” 就是为纪念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所选择的注脚。
从这个注脚开始, 整个中国已经被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大潮所席卷。
抗战胜利到现在已经近 62
年了, 当年的抗战老...
【七七事变【完整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