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途径,供大家参考。
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现状及途径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 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 指明着力加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农村文化 作用 困境
途径
农村、 农业、 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 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新蓝图。
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 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一个民族的魂。
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 即凝聚、 整合、 同化、 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
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 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 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
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 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 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1]因此, 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
农村为方向, 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 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
只有这样, 才能凝聚人心, 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 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一)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 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 向心力和创造力。
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 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 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
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可以促进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式经济的发展, 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 这种以一种社会性的“个体” 因素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就成为一种阻碍。
它对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 使得它对于群体利益往往漠不关心, 甚至会以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方式来满足“个体” 利益, 以至于“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的不合理现象依然在当今中国农村中存在, 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个人之间的交流, 影响了农村凝聚力、 向心力的形成。
因此,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 用适应现代社会、 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阈限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 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 学会与他人交流, 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 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 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 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
响, 农民在生活富裕后, 满足于小富及安, 满足于传统的“二亩地,一头牛, 老婆、 孩子热炕头” 的生活方式, 在经济上表现出不思进取,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 赌博现象随处可见等。
因此, 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除陈去旧, 革除弊端, 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 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 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 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 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 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 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三)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 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 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 认为农民反正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 就得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只要风调雨顺就会有好收成, 对科学知识的学习、 运用与创造持不屑态度。
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科技运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用已是有目共睹, 世界的农业生产已经步入规模化、 集约化的生产模式, 若是中国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 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因此, 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 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 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 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这样, 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 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四)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作为一个传统
的农业社会, 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但是, 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 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 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 具备城镇化的素质、 修养和能力。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 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 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 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二、 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虽然发展农村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
(一)、 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 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中国现存的文化样式是农业文明的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
[2]因此, 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 生活方式、 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 始终以家庭、 宗族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 也体现了斤斤计较、 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
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 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 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 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 封建迷信盛行、 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
(二)、 城乡 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
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 进行市场经济
建设, 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
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 差别, 一方面, 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 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 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 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 另一方面, 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 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 进入农民的生活, 又使农民产生了 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 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 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三)、 农村教育水平低下, 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
目前, 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 教育设施还不健全, 农民教育水平低, 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 使得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少, 而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不愿意下乡 , 于是, 全国 4. 97 亿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 12%, 小学及以下的占 90%, 全国 92%的文盲, 半文盲在农村。
同时, 教育的高消费又使得广大农民望而却步, 许多人家让孩子念完初中、 高中就不错了, 大学免谈。
科学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的贫瘠、 文化的落后。
即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 农村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旧贫困, 科技依然滞后, 鲜有改变, 镰刀割麦、 老牛犁地随处可见。
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上了大学, 也只是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 很少有回到农村的, 更不用说城里人愿意下乡 了。
这些成为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是口号与侈谈。
(四)、 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
的推动下, 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 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
而中、 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 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 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 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 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五)、 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 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 相对而言, 经济发展水平好,文化传统悠久, 领导重视的地区文化设施比较健全, 电视, 电话, 甚至电脑、 网络得到普及发展。
而经济发展落后, 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 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 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 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六)、 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 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提高。
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
对于文化建设, 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 文化工具的简单建设和配发, 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 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 的摆设,没有发挥发文化应有的作用。
三、 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 经过5 年的努力, 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县、 乡 、 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 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
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文化队伍不断壮大, 农民自办文化更加
活跃。
文化产业较快发展, 看书难、 看戏难、 看电影难、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 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
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
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 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首先, 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 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 进一步加强乡 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 镇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发展县、 乡 镇、 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 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 图书室、 文体活动中心, 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 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其次, 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 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 村文化建设中, 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实现经济、 社会、 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 使双方共赢发展。
(二)
推进农民群众文化软性素养的提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培育新型农民。
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的素质不提高, 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
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 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 农民发展的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 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 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 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
同时, 通过外种渠道、 层次、形式, 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 引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 农村文化阵地, 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它, 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它。
在实践中, 应当继续发挥以文化“三下乡 ” 活动等为主题的文化教化功能, 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
只有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 培育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革除陈规陋习,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 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 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 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
一方面, 加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 协调、 组织、 管理农村的教育资源,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 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
另一方面, 建立起文化间的交流协调机制。
中国农村新文化的建立, 需要在以现代化文化为背景下, 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造, 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 飞跃, 真正发挥农村文化管理者的主体意识, 从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吸纳发达地区, 发达领域的先进文化, 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优化融合。
(四)
加强法制建设, 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
农村文化建设必
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 才能确保文化建设能够健康、 有序的发展。
在农村新文化的建立中, 我们应当把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 政策法制化、 规范化, 为农村文化的发展、 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同时, 在农村教育中, 要加强法制教育, 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 顾伯冲 发挥新农村文化的 “软实力” 光明日报[N] 2006. 2. 16 [2] 杨善民、韩锋 文化哲学 [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58 [3] 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光明日报[N]
2006. 2. 14
【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现状及途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