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举一与反三(范文推荐)

时间:2022-09-27 19:00:06 来源:文池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举一与反三(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举一与反三(范文推荐)

 

  “举一” 与“反三”

  罗泽海 通讯地址: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中学

 邮编:

 523770 关键词:

 举一反三

  激发

 迁移

 尊重

 主体

 参与

 活教材 摘要:

 1、

 不同的课文对学生的影响不同 2、

 老师可以自己选文章作课文 3、

 鼓励学生推荐美文作课文 4、

 没有正确答案, 只有较好答案 5、

 学生本身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 正文:

 我们常讲“举一反三”, 总认为只是学生的事, 殊不知, 举一反三, 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我们老师的事。

 举什么样的例子, 才能与学生固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 才能实行知识的迁移, 使学生“反三”。“举一” 是措施,“反三” 是目的。

 “一”要是没有“举” 好, “三” 也就“反” 不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不过是个例子”。

 “课文” 就是老师所“举” 的“例子”, 就是那个“一”。

 既然它不过就是个例子, 我们老师上课就不能只为了上课而上课, 也没有必要把课文看得如何的神圣。

 课文只是个起点, 它是课外语文学习的扩散点, 是学生进行“反三”的桥梁。

 换句话来说, 如果课本上的文章不能使用我们的学生“反三”, 那它就不是好例子,我们就不能“举” 它。

 事实上, 我们现在使用的大一统教材, 虽几经改革, 但依然跟不上社会的步伐,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汪莹所说, “教材内容偏深、 偏难,学习要求偏高”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人化、 伟人化、 男性化倾向” , “缺乏时代气息”。再加上语言习惯的差异, 写作背景的复杂, 学生就更有一种陌生感。

 如鲁迅先生的文章, 文字艰涩,其中有很多浙江方言, 叫学生们怎样去突破文字的栅栏,怎样去产生共鸣, 怎样去生发联想呢。

 更何况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深刻, 岂是十几岁的孩子所能企及的。

 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自己编教材, 选一些文质兼美又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岂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联想、 更

 容易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也不就事半功倍了吗。

 为什么一定要坚守课本而不放呢? 例如, 前不久, 报纸电视里掀起了关于设置“禁。

 讨区” 的讨论, 我就编选了《这也是一种施舍》、《高贵的施舍》、《搬砖》、《尊严》 等一组关于乞丐的文章,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也引导他们如何去拓展阅读。

 结果学生写出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现在提倡搞校本研究, 编校本教材, 目的就是要我们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 高度尊重学生主体, 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交际表达能力。

 现有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整合。

 既可以以主题为单元, 如思乡 、 亲情、 爱国立志; 也可以以同一写作特点的文章组合为一单元, 如对比, 就可以把《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 组合成一单元;如铺排, 就可以把《白杨礼赞》、《谁是最可爱的人》 等放在同一单元; 又如语言“陌生化”这一特点, 就可以把《夏日 绝句》、《不朽的失眠》、《阳光, 也是一种语言》 等编在一起。

 我们编选的教材, 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喜欢。

 只有老师喜欢,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点燃学生的热情, 才能感染学生。

 如果连老师自己都不喜欢的文章还要硬上, 味同嚼蜡, 不仅不能使学生受益, 而且还会破坏学生对语文的兴致, 甚至会使老师的热情减退, 影响对教学的追求。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 但“举一” 的过程决非老师全包, 也可以由学生来参与。我在上课的时候, 经常叫学生推荐他喜爱的文章, 叫他谈谈推荐的理由, 经老师同学认定后作为课文来上。

 我每周都要每个学生推荐一篇好文章, 这个推荐的过程, 其实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他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 他要推荐一篇好文章, 他至少得看三篇文章。

 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美文这种做法, 不仅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他们推荐的文章被选作教材的时候, 他们那个高兴劲儿甭提有多高了。

 我们有些老师喜欢夸夸其谈, 整节课都在那里讲啊讲, 没有留时间给学生“反三”,这实在是一种浪费。

 正如一出戏, 老是只停留在开头, 是没有什么味的。

 真正的好戏是要学生来唱的。“反三” 才是戏眼, 才是高潮。

 让学生主动、 积极地思考, 通过交流、 讨论甚至辩论,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或由此生出联想、 比较, 这就表示学生有所得。

 学生有所得, 就是老师有所得。

 既然“举一” 可以“反三”, 那么答案就可能不止一个。

 我认为没有错误的答案, 只有较好的答案。

 答案正确与否, 是我们成人(老师或编者)

 以自己的眼光来判断的, 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的眼光得出来的。

 如果正确答案离学生思考的结果相距太远, 那这个正确答案就毫无意义了。

 答案正确与否, 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思考。

 只要自圆其说, 有根有据, 就应当给予肯定、 给予鼓励。

 况且, 形象大于思想,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不见得成人的观点就对, 学生的看法就错。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 一文的主题, 有的学生说“仓廪实而知礼节, 菲利普夫妇的表现是穷人的无奈”, 有的学生说“穷困乃万恶之首, 都是贫穷惹的祸, 贫穷异化人性”, 有的学生说“都是虚荣心在作怪”, 这些答案远比以前教科书上讲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要丰富得多, 也更切近学生的实际。

 谁都没有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 以怎么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呢。

 更何况,重视金钱, 也决非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现象呀。

 可能有的时候学生的答案很幼稚, 但如果经过讨论之后, 全班再也没有更深刻的思考、 更好的联想, 那么, 这个幼稚的答案, 就是最好的答案。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切为了学生。

 “举一” 是为了“反三”, 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如果“举一” 不能“反三”, 那就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反三” 是检验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准。

 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学生本身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

 我们老师应该坐下来, 向学生看齐, 以学生为出发点, 也以学生为归宿点。

 学生的思想、 情感、 生命体验,是我们活的教材, 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 才是我们最好的教参。

  【参考文献】

 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东莞教研网 罗泽海 2.《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 汪 莹 3. 《与时俱进推进语文教材改革》 沈河教育网 作者:

 顾之川

【举一与反三(范文推荐)】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