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奥鹏(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起专(2022年)

时间:2022-09-26 16:40: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奥鹏(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起专(2022年),供大家参考。

奥鹏(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起专(2022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象-----概括的说是研究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事实或实践活动。具体说,可以包括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初等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的关系、初等教育改革的规律、过程、评价、设计等方面。

 2、“两基”、 “两全”------“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教育投资体制------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4、幼小一贯学校 ------- 2004 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幼小一贯学校”的计划。文部科学省决定从 2005 年试行、2006 年正式设立“幼小衔接推动班”制,为未来正式实行“幼小一贯学校”作准备。其基本特点是: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5、“两个必须”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二、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试述初等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

  答:

 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巩固和反思阶段;实施阶段。

  2、简述当前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答:

 (一)过去的学制改革未充分重视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

 (二)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历史眼光、世界眼光与未来眼光。

 (三)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学生身心潜能充分发展与健康发展的关系。

 (四)过去的学制改革有不顾条件而盲目蛮干之弊。

 (五)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教育事业整体改革的配合。

 (六)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充分考虑全国各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七)过去的学制改革中政治与行政干预过多。

 (八)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积极与稳妥的关系。

 如果我国党和政府、教育界、学术界真正能够正视我国学制的现存问题,能够认真地从过去的学制改革中吸取经验教训,能够扎扎实实地通过长期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找到建立适合我国各地和不同学生实际的、高效率的学制的理论与具体方法,那么中国教育的面貌就会彻底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3、简述国际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可结合具体国家说明)。

 答:

 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 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作为各国教师资格认证的主要内容,其认证程序和内容均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美国最早在 1764 年,在佛蒙特和罗德兰这两个殖民地首先通过法律,考核代聘教师者的能力并发放许可证;英国在 1944 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就规定了有关单位须定期进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考试合格发给资格证书,未取得证书的不准担任教师工作;法国则在1816 年,第一次规定了教师的能力考试和证书的发放问题。

 4、

 说出你所掌握的课程定义,你认同哪种?谈谈你的看法。

 一般的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规定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应将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程实际达到的水平。

 三、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谈谈你对择校运动的思考。

 答:

 选择学校运动根本目的是要运用市场方式重建公共教育体制,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充分满足各种教育需求。与过去教育改革不同的是,它试图通过自由择校来引进竞争和市场机制,从而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找到新的动力——市场的力量。在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公立学校系统的垄断开始被打破,这促进了学校教育服务向多样化发展,学校教育服务体系开始从一种“供给者”体系转向 “需求者”体系。

 2、选择我国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中的 2—3 个阶段,简述其主要改革内容并结合当时实际进行评价 答:(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农村义:(2)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要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德育工作。(3)加强信息技术和外语教育,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外

 语教育。(4)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师资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训与师范教育。(5)依法治教,完善督导评估机制。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教育执法与监督力度,真正做到依法治教

  四、分析题(共 30 分)

 1993 年,俄罗斯公布了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分为两种,分别与三年制和四年制小学相 适应,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课程或课程类型 三年制小学 四年制小学

 一 二 三 总比(%)

 一 二 三 四 总比(%)俄语 4 4 4 15.0 3 3 3 3 11.9 语言和文学 4 4 4 15.0 4 4 4 4 15.8 艺术 2 2 2 7.5 2 2 2 2 7.9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1 2 3.8 2 2 2 2 7.9 数学 5 5 5 18.6 4 4 4 4 15.8 体育 2 2 2 7.5 2 2 2 2 7.9 工艺学 2 2 2 7.5 2 2 2 2 7.9 以上统一必修课 19 20 21 75.0 19 19 19 19 75.2 有选择的必修课 5 4 3 15.0 1 3 5 5 13.9 学生必修课总数 24 24 24 90 20 22 24 24 89.1 选修课、个别课或小组课 2 3 3 10 2 3 3 3 10.9 每周课时数 26 27 27 100 22 25 27 27 100

 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俄罗斯 1993 年小学课程方案的特点,谈谈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答:俄罗斯 1993 年小学课程方案把课程改革作为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在政策上、投入上、实践上、研究上均高度重视,大力倾斜,在课程决策,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开展广

 泛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运动,这一运动有以下特点:

 1.课程决策开放化 2.课程目标层次化 3.课程结构动态化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思想、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等的全方位变革。关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问题,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仍然有不少共性的原理与规律,值得我们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1.转变课程观念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而要成功地实施课程改革,课程观念的改革是基本前提。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历次的教育变革都是以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社会性的教育理念的大讨论为背景的。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综合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始于对 60 年代中叶以来美国教育质量连续下降的深刻反思和对国际经济、技术激烈竞争的积极回应,由教育专家提出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试点并为社会所接受后全面铺开的。50、60 年代英国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兴起源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引发的传统课程观念的变化,人们普遍认为活动课程较之传统学科课程更有利于尊重学生的态度和兴趣,更有利于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德国70年代以后的建立综合中学和综合课程改革发端于70年代以后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民主、平等、发展成为德国民众的共识,由此引发对传统教育存在的机会不平等、分裂的学校体制、相去甚远的课程结构和不同轨道不同出路等现象的强烈不满与批评,从而确立了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综合的课程结构和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合一的综

 合中学。我国也要注重课程的开发和宣传.调动社会各方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积极性,尤其是作为课程决策层面的教育行政人员和课程实施层面的广大教师,更应具备积极、灵活实施新型课程的观念、能力和必要素质。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变革、文化变迁和教育系统内部调整的挑战,应树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课程观,突出课程的科学化、未来化、多样化、综合化、实践化等特征。科学化即要求课程内容反映最新科技成果,课程实施要运 用现代科技手段,课程改革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未来化即面向未来改革课程,加强基础学科和设置未来学科,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多样化即根据地区、学生差异提供可供自由选择的灵活而广泛的课程和教材;综合化即研究、探索并开设综合课程,加深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化即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格化即强调课程的精神价值,强调以此来完善学生的人格。

 2.给予学枚、教师与学生更多课程决策权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正如前文介绍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决策体现了一种两级格局.既注重中央的集权与统一控制,又强调适当分权给地方学校、教师与学生。我国长期以来在中央集权管理的教育体制下,形成了统得过多过死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除地方教材外)都由国家统一编制与审查.课程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是一种单一层次的课程管理体制,难以真正体现教材的多样化与弹性化,难以满足不同情况、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必须改革这种课程决策机制,在保证课程总体

 方向的情况下让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决策、审议。在国家级课程、省级课程之外,县市可根据地方经济与文化特点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学校可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教科书的权利,教科书的编写者可以是专家、督学,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或新思想、新实验的推广者;学校,学生可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对教科书、部分课程编制、课程内容、教学进度、成绩标准等提出建议和作出决策。此外,要加强课程研究者、决策者之间的联系,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以使各项课程研究成果得到重视,进而把这种研究贯彻到与自身的可能性和特定教育资源相适应的课程准备、分析和实施过程中去。为此,培养足够的课程研究与开发人员,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交流费用相当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保证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以促进地方课程研究的发展,保证课程开发与实验的顺利开展。

 3.实现课程目标层次化是课程改革 16 有效保证。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目标体现出层次化的特点,课程目标既可以是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学校目标、学科目标,甚至是单元目标,从各个层面有效地保证了课程设计与编制的意图。在我们以往的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课程目标馄杂、笼统等问题,如只注意教育目标而忽视学校目标,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目标而忽视单元目标。参照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为避免纷乱和流于形式,有必要分清课程目标层次,使之具体化。首先,课程目标要依据教育目标,所以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都是课程的目标,至于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则是课程设计中直接依

 据的目标。学科目标是全国性的,所以设计的目标有较大的原则性。每一教学单元的目标由教学参考或手册规定,但各科任课教师可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参照教学参考或教师手册,决定更具体、合适的单元目标。在这样的课程目标体系中,单元目标是完成学科目标的手段,各学科目标是完成学校日标的手段,各级各类学校目标是完成国家教育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层次的划分,保证了课程目标的明晰性、具体化,为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指南。其中,教育目标要反映立国思想和教育政策;学校目标要体现学校性质和学生出路;学科目标应涵盖各 科目性质和原则规定;单元目标的制定则离不开教材性质及有关规定。但无论哪一层次的课程目标,都要以社会需要和儿童需要为基础。

 4,优化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我国应加大优化课程结构的工作力度,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普通文化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比例关系。应通过必修课的形式保证学术性基础学科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中小学教育是非定向性的基础教育,其文化基础知识应具有广泛的迁移性、适应性,为学生入学及步人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必修课的范围应该以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为依据,具有全面性,同时还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增加必要的新内容。在必修课之外,应广泛开设选修课。因为选修课设置灵活多样、内容更新周期短,联系实际紧密,突出实际应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兴趣、个性特征,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在加强学科课程教育,为学生打下系统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的前提下,中小学教学应大力强化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师应加强对活动课程学习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同时充分发挥活动课程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实现其与必修课、选修课等各要素之间的互补与配合。要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在学习结果方面是指有关态度、理想、兴趣和情感方面的学习;其学习环境是在学校及班级环境中,无论是学校建筑、设备等物质环境,或师生关系、同学团体,分班制度、奖惩办法等社会环境,还是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及升旗、班会、周会活动等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使课程改革成功,正确地认识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是重要条件。

 5.更新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未来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

【奥鹏(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起专(2022年)】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