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推荐)

时间:2022-09-22 15:55: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推荐)

 

  我国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因分析及其预防 摘要: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青少年犯罪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它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事关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是长期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主要从动因与预防两方面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进行研究。

 关键字:

 青少年

 犯罪心理

 校园

 环境

 社会

 家庭 一、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

 它一般是指 14—25 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 14 岁为起点。

 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 它是指 6—25 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 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本文以下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狭义的概念。

 二、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一)

 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年鉴》 统计, 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比例在不断增加。1959~1963 年, 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占整个刑事犯罪案件的 30%, 1976年一下子上升到 60%, 1986 年又猛跳到 72. 47%, 现在仍然有上升趋势。

 而且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 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80%以上。

 有详细资料显示, 我国有 2. 2 亿青少年, 平均每分钟就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并且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动向, 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 犯罪性质暴力化, 犯罪手法成人化和智能化。

 (二)

 青少年犯罪特点 (1)

 犯罪主体年轻化。

 青少年从事犯罪的年龄越来越小, 未成年犯罪比率逐年攀升, 如近日热议的 13 岁少女屠尸同伴一案, 手法令人骇然。

 (2)

 犯罪主体男性化。

 青少年犯罪中, 以男性犯罪为主, 一项统计表明, 青少年犯罪人数中, 男性犯罪占 90%以上, 女性则不足 10%, 这主要与他们的生理状况有关。

 (3)

 犯罪手法暴力化。

 青少年犯罪手法越来越残暴血腥, 轮奸、 肢解尸体, 甚至剥皮剐肉屡见不鲜, 如李天一轮奸案以及马加爵屠杀宿舍成员。

 这主要是因为

  青少年易冲动、 心理不成熟所致。

 (4)

 犯罪形式团伙化。

 近年来, 未成年团伙犯罪率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体力, 胆量, 经验不足, 采取团伙犯罪更能成功。

 (5)

 犯罪动机突发性。

 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 占有欲强、 好激动、 肚量小、自控能力差。

 往往因为一句话、 一件不顺心的事, 就临时起意, 盲目动手而为之。

 三、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一)

 生理因素 青少年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 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他们迫切要求自主, 独立, 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易冲动、 好模仿、 半成熟半幼稚、 好奇心重, 存在不负责任的游戏心理。

 青少年社会经验尚浅, 易受社会投机分子引诱, 如果再得不到良好的诱导, 此时青少年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

 社会因素 (1)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人生观、 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加入 WTO, 外国不良文化正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 现在流行的所谓的性开放、 快乐至上、 个人至上、 金钱万能无不改变着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

 青少年正处于形成良好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但其思想不坚定, 易动摇, 极易抛弃原来的崇高理想, 形成不良的人生观。

 (2)

 不良媒体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 国外暴力黄色视频网站的流入, 淫秽、 色情图书的出版对青少年犯罪起着直接的诱发作用。

 据北京市少管所调查结果显示, 在押的少年犯中, 80%是由于看了暴力黄色录像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青少年是非能力薄弱, 易受外界刺激, 模仿能力强, 观看的暴力色情影视后, 受到刺激后, 容易发生犯罪行为。

 (3)

 政府监管体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政府的管理不够。

 我国明令禁止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 而事实上网吧的主要客户就是青少年, 中国的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这急需政府加强社会监管力度, 为青少年塑造一个和谐纯净的社会。

 另外, 我国针对社会上利用未成年犯罪的人设立的法律还不完善, 也需要政府积极完善法律, 构建法治社会。

 (三)

 家庭因素 (1)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一般有三种:

 自由放任型、 溺爱型、 粗暴型。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有不同的影响, 自 由放任型加重了青少年叛逆,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溺爱型家庭什么事都依着孩子, 娇纵惯养, 青少年往往自私自利; 粗暴型

  家庭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 却使孩子从小缺乏爱的呵护, 子女心理压抑无处释放,最终造成犯罪。

 (2)

 家庭矛盾对青少年影响。

 家庭因素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大因素。

 不久前, 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联合对 1963 个家庭的孩子进行调查, 从他们十几岁一直跟踪到 30 岁。

 研究人员将与亲生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和与继父或单身 母亲一起生活的孩子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与家庭和睦的孩子相比, 家庭冲突多的孩子更容易辍学、 成绩差、 抽烟、 喝酒、 吸大麻以及未婚先孕。

 (四)

 学校因素 (1)

 应试教育的缺失 我国的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 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学校为了取得升学率, 以满足社会及家长的期望, 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 只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校教育的不平衡, 对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了 不良影响。

 这也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人数上升的原因之一。

 (2)

 学校管理问题 学校的管理方式一般有两种, 严厉型和宽松型。

 严厉型的学校对学生要求严格, 而青少年具有严重反抗心理, 学校的严厉只会加深学生的叛逆感。

 宽松型学校, 这类学校校纪不严, 学生不受约束, 致使少数学生与社会上不良分子接触,而被引诱走上犯罪。尤其是那些被强令退学或开除的学生, 离开学校后无人管教,往往更快的加入到违法犯罪的行列中。

 (3)

 教师素质不高

  现代社会有个别老师没有师德, 责任心不强, 对于差生不是积极引导, 关注,而是嫌弃、 放弃、 歧视他们, 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产生对抗的心理和行为。

 有些老师甚至道德沦丧, 利用其权威, 诱使青少年犯罪。

 四、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

 青少年自 身树立正确价值观, 形成法制观念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和法制观念。学校作为青少年直接教育机构, 有责任加强青少年道德培养,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问题学生积极关注, 引导,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法制部门做好法制宣传, 使青少年懂法而不犯法。

 (二)

 净化社会环境 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关部门要

  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规章制度, 研究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 加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 学校附近的游戏厅、 录像室、 网吧等不健康场所, 要坚决关闭, 避免社会黄、 赌、 毒对青少年的诱惑。

 对于其它青少年娱乐场所也要从严管理, 规范运作。

 (三)

 完善家庭环境, 和谐家庭关系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启蒙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所以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应采用民主、 平等、 宽容的方式教养子女, 家长也要学习青少年心理学、 教育学、 法律知识, 提高自 身素质和法制意识, 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注重言传身教, 与子女建立平等、 民主、 相互尊重、充满善意的关系, 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此外, 还应尽量避免家庭纠纷对子女的影响, 拒绝暴利虐待子女。

 (四)

 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学校教育必须把法制宣传教育落实到学生教育的每一环节上, 落实到教师的工作实际中, 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法制教育。

 二是教师不仅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 同时还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 鼓励并多给他们表达和表现的机会, 不应冷落、 歧视。

 三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开始的, 学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 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是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学校要随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尤其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学生, 学校要给予更多关注, 使其更多感受来自 校园大家庭的温暖。

 青少年犯罪社会的一项重大问题, 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了解青少年心理, 从社会、 家庭、 学校入手, 齐抓共管。

 让我们一起努力, 为青少年构建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高燕 青少年犯罪原因初探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年第 3 期 袁梁 我国家庭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研究 知识经济 2011 年第 13 期 杨春黎 家庭因素和家庭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与预防 河西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3 期 解晓红 校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法制与社会 2009 年 2 月

【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推荐)】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