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16 09:50: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供大家参考。

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通过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或探究中发现的多层次的问题,教师巡回观察参与、及时指导互动、实时反馈情况,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方式之一,极大地挑战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已被日益广泛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通过我校多年的教学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育的情况是,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弱、知识经验少、反应能力慢、自学主动性差、缺乏自信心、学习胆量小等特点。上课时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多是简单的模拟识记,导致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形成不爱听课和不想学习的倾向。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存在越来越多的困难,失去兴趣和耐心。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积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应尽力在课堂教学上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营造民主平等自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和分享发现的快乐。因此,探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组建合作 探究学习 小组的研究 —— 科学分组,明确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用的前提。

 分组前: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如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聊天、家庭访问、观察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家庭背景。` 分组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爱好、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 4 ~ 6 人。力求在学习能力、行为能力和人际能力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这样既能保证组内优劣互补,又便于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分组后: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等个性差异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计时者各一名,这个环节可由教师指出或学生自己选均可。其中组织者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记录者负责本组实验操作过程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发言者汇集本组的讨论结果、实验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计时者控制好每个组员发言的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

 二、小组合作探究的 时机 和 内容设计的研究 —— 活选内容,恰抓时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可以通过以下环节来把握小组合作探究 的时机和设计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在新旧知识衔接时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情境,体现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新知识的学习,由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汇报来完成。

 2、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在小组里汇报自己观察所见和探究所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探究、实验记录,形式可以多样,随学生特长所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疑难,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指导学生分小组继续展开讨论探索,得出初步结论,并整理本小组达成共识的观点、做法、结论、以及拟出准备向大组或全班提出,寻求援助和解决的疑难问题。

 3、在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展时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时机成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理解和掌握了重点难点。这样能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4、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有效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5、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练习时要将讲、练、思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思考、难点讨论”的方式,在课堂练习出现普遍性错误时,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6、在复习、巩固总结阶段时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在复习巩固总结阶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复习、总结方式,教学时可把内容转化为问题的探究,要使学生的能力在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在复习总结时从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在解答开放性问题、自由创作时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新教材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合作氛围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8、在知识深化、拓展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实施的研究。

 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对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问题,许多专家提出不少学习模式或教学模式,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在教学中灵活选材、激发兴趣、设置任

 务、适时引导、适时“留白”、循序渐进、自主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动脑动手,在探索中激发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明确合作探究目的。

 提出问题阶段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开始。一方面要注意问题的适度性,既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合,又要与学科内容相联系;另一方面要提供合作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发散思维,激起学生的兴趣。质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兴趣的激励下学生们一定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进入良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一是提出问题。可以由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二是确定选题。学生依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况,调动原有知识经验,经过讨论、诱发思考,确定研究选题。

 2、明确问题,设计合作探究方案。

 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目的后的主要任务是分组和计划。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前,必须明确焦点问题——讨论什么。内容方面的,这个焦点问题或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或是课文的中心点,疑点„„总之讨论的问题一定有必要性和必须性,绝对不可为了形式而讨论。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如特别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特别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点拨,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且学生能够研讨出结论的问题,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主张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个任务,各合作探究小组要自己去分析需要哪些知识,先完成什么,如果可能的话,可形成正式的探究方案,再由教师和学生讨论评定。教师在这一过程要明确提出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把小组总体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作为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环节,层层推进,指导学生分工协作。

 3、讨论问题,实施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突出的表现是合作探究过程。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决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扶”和“放”。“扶”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适时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劳动果实”。“放”是指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针对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教师要参与到各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给予必要和及时的指导。

 4、解释问题,交流合作探究结论。

 对各小组探究学习中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给学生学习方法上指导,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组间学生相互讨论,生生合作,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5、反思问题,巩固合作探究成果。

 这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结尾部分。首先是合作探究小组内的反思,教师和小组成员一起对已经形成的解释进行评价;还可以针对从证据到解释的过程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一定的回顾和指导。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出与他们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解释,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其次是进行合作探究小组间反思,在小组间交流和共同反思中,各个探究小组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间的对话和讨论,引发进一步的探究。

 课堂小结也应师生合作参与进行,先让学生谈学习心得体会,谈学习中的注意事项,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学生之间交流自身学习的体会,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小结从而达到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之目的。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效率提高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它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在小组成员间构建开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却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和研究的问题,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在认真调查,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后,精心设计和研究,大胆实践和应用,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把教材上的知识设计成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讨论。如在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已知正方形、长方形等特殊的四边形的内角和是 360°后,先要求学生猜想、探究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度数,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唤起,学生分析、猜想、讨论,试图找出正确答案。找到正确答案后再让学生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激发学生去回顾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并用去解决目前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激起对合作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科学设计过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习数学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力争做到: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完成,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如在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老师可先设计问题:已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能不能利用三角形来求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和呢?这样的问题,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主动进行尝试。然后教师再引导合作探究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概括,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成果,由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经历合作探究,留足探究空间、时间和自由度。

 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会经历几个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非常关键,问题空间有多大学生的空间就有多大。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合作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探究时间。学生不断通过新的发现引发新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又生发出新的探究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在宽松、

 自由的氛围里开展研究,自主地经历了探究的过程,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才会有不同的发展与表达,学生的经验才会逐渐积累,认识...

【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