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脑科学汉字教学研究(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基于脑科学的汉字教学研究 ——趣味联想识字, 激发母语学习潜能 辽沈地区协作体业务部主任 “学习力” 总课题组小学研究员李蕊 一、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所谓童子功泛指从小练习打下的一种基本功。
实际上,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存在着一种学习力“童子功” 的现象。
我们把小学阶段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学习方面的“童子功”。
比如在听的方面, 小学生应当具有听得敏感、听得清楚、 听得完整、 听得懂、 听后记得住等听的能力; 在说的方面, 小学生应当具有说得准确、 说得流畅、 说得完整、 说得丰富、 说得有逻辑性、 说得动听等说的能力; 在读的方面具有口齿清晰、 语言流畅、 抑扬顿挫、 有语感等大声朗读能力和无声、 快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写作方面, 小学生应当具有主题集中、 想象丰富、 语言丰富、 用词准确、 结构完整等写作能力。
“学习力的童子功” 思维导图 为了扩大识字量, 使孩子们提早进入独立阅读, “学习力” 课题组专门编写并启用了《科学阅读》 教材, 用来作为小学一年级孩子识字的载体, 称之为——科学识字。
课题实施几年来, 每一间课题校都能基于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基于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有计划、 有步骤地研究课题、 实施课题。
在深入课题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在识字教学的研究方面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 发现了很多规律, 也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我们的汉字源远流长, 它是几千种文字中唯一一种象形文字。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我们一直在思考:
既然我们汉字如此特殊、 生命力如此顽强, 那么, 他能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起到哪些特殊的作用?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思考:
那就是基于联想思维来激活联想思维。
所谓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 没有固定思维方式的自由的思维活动, 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课题研究的实践例证 1、 实践案例。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基于” 和“激活”。
先用这样的案例来诠释我们的思考:
汉字教学过程中的游戏环节——汉字开花。
(图 1)(图 2)
图 1 是一幅汉字开花图, 去掉图画就变成了图 2, 中间的“马” 字我们叫它“字根字”, 周围的“妈、 吗、 玛、 码、 骂、 蚂” 字是由“马” 字加偏旁滋生出来的新字, 我们称它为“滋生字”。
观察字根字与滋生字之间无论是字音、 字形都有相似之处。
这就是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 正是这种独特的造字方法, 赋予了它独特的联想功能。
使得每一个汉字都给予了我们进行联想思维的基础。
这样的训练, 就可以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 而且除了有深度外,还关注了广度, 那么这些都是由一个字带来的。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借鉴了香港大学一位教授的研究发现—— 1、 中国人在阅读汉字时和外国人在阅读拼音文字时, 他们的脑电波的机理是不一样的;
2、 汉字具有二维图形的功能, 它在记忆的时候更多的涉及并调动了 人的右脑, 人的右脑是图形思考、 图形记忆。
而我们在识字教学研究中的实践也恰恰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下面是“乌” 字从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的字形演变过程:
(图 3)
字形演变到现在, 虽然经过慢慢简化, 横平竖直, 但我们依旧可以看出它原本的影子。
(图 4)(图 5)
这个“乌” 字(见图 4)
的作用不是添什么或者去什么这么简单, 而是哪些内容里面含有“乌”。
这些零散的信息, 一时间我们还看不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但是通过观察比较, 长时间训练下来, 再遇到这样的内容, 学生很快就能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见图 5)。
从字到词到主题事件,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思维训练, 而这个思维训练是由图形展开的。
(图 6)
这个联想的思维跟前面的又不一样, 它所体现的是词与词之间的含义上的联系。
当看到“日本” 这个词的时候, 我们不仅会想到民俗文化方面的日本料理、和服、 相扑; 想到旅游风景方面的富士山、 樱花、 北海道; 想到南京大屠杀和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事件; 还会想到核辐射乃至它所带来的水污染、 空气污染甚至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等等。
无论是其中的料理、 和服、 相扑任何一项都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 任何一项都可以成为激活孩子再一次进行联想的基点。
在我们开发的过程中, 孩子能想到很多、 能说到很多, 那么他的视野就扩大了很多。
对一个事件主题的思考也就越来越全面, 越来越周全。
2、 实践课例。
再用这样的课例来诠释我们的思考——汉字教学中的“比较和发现” 环节。
比较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鼻祖, 也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基础, 它的产生是基于事物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可以说, 自从人类思维的产生,比较思维方法就存在。
它是思维方法中最古老、 最基础的一种, 只要有人类思维存在的地方, 你就能在那里找到比较这种思维方法。
比较思维方法存在于一切思维活动中, 正因为如此, 才奠定了它的研究意义。
(图 7)
当(见图 7)
屏幕上的词语孩子们认识之后, 老师说:
“就是这屏词语, 看看能不能通过同学们的比较有哪些新的发现? ” 于是比较和发现的环节拉开序幕。
首先同学们发现“波涛汹涌” 四个字都是三点水旁的汉字。
那么基于汉字造字方法和表意功能的联想思维训练中学生又联想到 9 个三点水旁的生字(见图8), 用时 32 秒 28 毫秒。
(图 8)(图 9)
然后, 学生发现:
“航船—船尾—尾随—” 是一条词语接龙, 于是基于汉字独特的搭配与构词优势的词语接龙(见图 9)
用时:
1 分 23 秒 9 毫秒。
(图 10)
(图 11)
接下来学生发现“无影无踪” 这句成语是 ABAC 结构的词语。
而这个联想思维跟前面都不一样, 它所涉及到的是汉字特有的词语结构的相似性 (见图 10)。用时 2 分 17 秒 28 毫秒的相似词语联想, 当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触即发、 铺天盖地。
我们可以看出:
这样的训练会提升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创新就是通过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的组合再利用, 那么, 短时间内所能调用的信息量的大小是非常关键的。
(图 11)
(图 12)
最后, 学生发现“艰” 字换偏旁可以成为新字, 组成新词, 再造成新的句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事件。
那么这个联想的思维(见图 11)
跟前面提到的第一种由字根字到滋生字到词语到事件的汉字开花不一样, 它不仅涉及到了联想思维而在联想之前还要有一个比较思维的过程。
而这个比较思维的内容就是以汉字字形的相似性为出发点的。
这个思维导图(见图 12)
跟我们汉字开花的形式非常的像, 跟我们孩子们的联想思维的形式也非常的像, 这三点不谋而合。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助手张光鉴老先生是这样评价它的:
“集形象、 逻辑、事件为一体的‘可视化’ 的思维导图, 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是非常好的方法!”
现在我们来梳理比较发现这一教学环节:
这个环节中有四项训练内容。
三点水旁生字拓展, 用时 32 秒 28 毫秒共出现 13 个相关汉字; 词语接龙用时 1 分 23秒 9 毫秒共出现 33 个词语; ABAC 式词语拓展用时 2 分 17 秒 28 毫秒共出现 33个相关词语;“艰” 字换偏旁成新字、 组新词、 造新句用时 2 分 9 秒 17 毫秒共出现 11 个生字、 词语及句子。
就这个环节的表面看:
这样一个环节, 在短短的 6 分 21 秒 82 毫秒内, 孩子们通过自主发现互相补充使识字量不断扩大, 而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词语或成语, 为将来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
但当我们深入思考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
这样的识字与过去完全不同。
数量上比以前增加数倍; 学生要先进行比较发现规律之后再去思考; 通过自己的思维去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
它是在训练字、 词、 句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思维能力的训练来提升学习能力, 最后达到自主学习、 拓展学习的目的。
三、 课题研究的新思考 随着课题实施的深入, 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1、 力求把这种学习汉字的形式由课堂上的教师指导延伸到学生自主的课前预习和课后整理的环节。
课前, 学生把课上学到的学习汉字的方法运用到课前对新内容的自学, 通过联想、 比较等思维方式对所预习汉字的音、 形、 义进行梳理和学习。
课后,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已有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到把所学习
的汉字与以往所学的内容依据音形义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进行进一步整理归纳,形成记忆的知识串或知识网。
2、 力求把这种学习汉字的内容由字形方面的联想逐步拓展为依据字音或字义方面的联想。
例如:
与字音相关的内容——同音字开花、 多音字开花、 音近字开花等;
同音字开花多音字开花 与字形相关的内容——部首开花、 部件开花、 字根字开花及形近字开花等;
部首开花
形近字开花
部首开花形近字开花 与字义相关的内容——一字多义开花、 同义字开花等。
一字多义(依据字的不同含义组词)
开花同义字开花 预习过程中能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复习过程中能结合已学、 未学, 课内、 课外把相关的内容紧密结合形成牢不可
破的知识网。
这样, 不仅锻炼了比较与联想的思维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能否依据汉字的结构特点联想? 能否依据词义的相同、 相近与相反展开联想?
四、 课题研究的启示 既然我们在汉字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有最新的发现——《顶中区 N200:
一个中文视觉词汇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
我们中国人阅读汉字时跟西方人阅读拼音文字时, 脑电波很不一样; 我们的汉字具有二维图形结构, 汉字加工更多地涉及并调用右脑功能。
那么我们就一直在研究的过程中思考:
我们还能利用汉字的哪些独特性的优势, 在脑科学领域中做出更多地开创性工作。
实践告诉我们—— 整个的识字过程是在扩大识字量, 但更重要的:
这是我们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在学生学习初始阶段:
学会优秀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和提升学习能力的最了不起的过程。
不过, 我们还是希望在认识汉字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利用汉字独特性的优势, 在脑科学领域中做出更多开创性的工作,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乃至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于脑科学汉字教学研究(完整文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