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邮政储蓄银行发展构想(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构想
崔兴华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承继原国家邮政局、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经营的邮政金融业务而形成的资产和负债, 并从事原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批准/核准的业务, 继续使用原商标和咨询服务电话,各项业务照常进行, 客户毋需办理任何变更手续。
目前, 邮政储蓄银行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覆盖城乡 二元经济的金融机构, 拥有 36 家省级分行、 420 多家地市分行、 2 万余家支行以及 3. 6万家营业所。
邮储银行服务网络 2/3 以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特别是在服务“三农”、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邮政储蓄制度的现状 第一 1986 年邮政恢复办储蓄的时候, 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商定:邮政储蓄吸收的资金, 全部缴存中国人民银行, 作为国家信贷资金的来源。
邮局经办储蓄所需要的资金, 另由人民银行拨给。
为了 调动邮政企业经营储蓄的积极性, 进一步办好邮政储蓄, 大力吸收存款, 扩大信贷资金来源, 自 1990 年 1 月 1 日起, 邮政储蓄就由邮局代办改为自办网点, 邮电部门吸收的储蓄存款转存了 人民银行, 列入国家信贷计划。
第二, 邮政储蓄一直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利率。
储户的存款利息由邮电部门支付, 人民银行对邮电部门支付转存款的利息, 邮电部门
获得的利差就是经营的收入。
邮政储蓄转存款的利率, 由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商定, 如遇国家统一调整利率, 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也作相应调整。
第三, 严格依法办理邮政汇款转储蓄存款业务。
办理邮政汇款转储蓄存款业务, 必须严格遵守“存款自愿, 取款自由, 存款有息, 为储户保密” 的原则。
不得以任何借口, 不经收款人同意将邮政汇款转为邮政储蓄。
对违反邮政汇款转储蓄存款业务规定、 损害用户合法权益、 强迫用户汇转储的人员, 一经发现, 必须严肃处理。
严重的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并进行通报批评。
(在此之前, 也有一少数部门没有遵循这些原则, 列如揽储付高息)
第四, 严格执行“专款专用” 制度。
邮政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专款专用” 制度, 严禁储蓄占用汇兑款。
开办储蓄业务的局所, 必须按规定留足储蓄备付金。
用户支取储蓄存款时, 不准用汇兑资金垫付,以保证汇兑资金完整。
二、 对现有改革方案的分析 (一)
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势分析 1. 网络优势 截至 2008 年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达到 36508 个。
这些遍布城乡 的网点, 既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优势, 也是邮政储蓄银行创新的基石所在和依托, 其中县及县以下地区网点占到 2/3 以上。
邮政储蓄有 60%的网点、 邮政汇兑有 70%的网点分布在县以下农村地区。
在国家政策逐渐向三农倾斜的基础上, 这种网点的分布数量和结构都有利于邮储银行优势的发挥。
拥有网络优势,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就可以做了 别人做不了 的事, 满足用户多方面的要求。
邮储银行很好地利用了邮政集团信息, 并结合自身的资金优势, 实现了信息流、 实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 , 为企业的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提供便利的运作条件, 避免了企业在现金结算中大量现金运送的风险。
到 2008 年年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办公司业务的网点将达到 3000 个, 基本覆盖到市县。
2. 资金优势 2008 年末, 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超过 2 万亿元, 仅次于工行、农行、 建行, 列全国第 4 位。
全国邮政储蓄绿卡用户达 2. 7 亿户, 新开办的公司存款超过 700 亿元, 小额信贷放贷 300 多亿元。
如果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 也会像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一样, 谋求在境内和境外上市, 这会进一步拓宽其融资渠道, 提高其自有资本的数量。
邮政储蓄银行资金数量上的优势为其将来的批发业务将提供有利的条件。
邮政储蓄银行具有资金运用的质量优势。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没有任何坏账之忧。
这主要是因为在老的体制下, 邮政储蓄的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 资金自主运用渠道狭窄, 这一方面限制了 资金运用业务的开展, 也为其规避了资金运营的风险。
3. 成本优势 邮政储蓄业务是在邮政业务的基础上开办的, 基本上不需要专门为开办储蓄业务而在开营业场所, 因此经营成本相对较低。
此外, 因
为邮政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 国家从多方面给予其优惠及扶持政策, 也大大降低了 营运成本。
比如在场地成本方面, 国家政策规定,政府在城镇建设中, 邮政网点作为必要的配套设施按人口、 服务等纳人政府发展规划中。
一般邮政使用的场地按建筑成本价向开发商购买,免除地价。
而相比较而言, 银行的营业场地基本上按市场价购买或租赁, 并且往往多分布在商业繁华区, 场地成本支出居高不下。
再有,在人员成本方面, 人员工资、 福利等支出一般都是企业成本中的重要组成。
邮政长期亏损, 员工收人一般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
而商业银行人均收人列当地前列, 成本远远大于邮政储蓄。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 城市中场地成本和人员成本必然会有所上升, 但毕竟不是所有的场地和员工都要更换, 其平均成本仍将具有优势。
4. 品牌及信誉优势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邮政储蓄和汇兑服务及其它基础金融服务在网络、 产品、 客户等方面很早就已经形成了 自己的特色, 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得到了 广大城乡 居民的认可。
邮储银行也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改进服务方式, 树立了 良好的形象, 得到了 社会各界的好评。储蓄业务的开展, 使邮政储蓄机构在广大居民中建立了 良好的信誉,为开展金融服务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信誉是现代金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为新业务开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条件。
目前我国的诚信环境已经成为了 阻碍我国金融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政策的因素、 体制的因素、 个人的因素, 当然更有金融机构自身的因素。
所以邮政储蓄长期的业务开展和优质的服务所建立起
来的良好信誉, 将为邮政储蓄进一步拓宽业务和开展新的金融服务业务奠定良好的信用环境。
5.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之于商业银行的市场战略具有重要影响。
依托于资源融合优势、 企业组织优势和规模优势,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城市和农村均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小城镇建设的兴起,由城市居民、 外来务工者、 流动人口所形成的城市人口资源和劳动力要素, 带动了 金融服务需求的急速增长, 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城市金融战略--社区金融服务, 提供了 稳步扩张的客户基础。
在农村地区“三农” 经济发展对于涉农金融服务在总量、 结构、 品质等层面的多元需求, 为具有网点多、 覆盖广、 联网率高等整体优势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提供了 涉农金融服务的市场空间; 尤其是随着四大国有银行实施县域以下金融市场退出战略之后,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地位更加明显。
6. 与邮政企业协同效应 邮政储蓄之所以能够形成比其他银行更加广泛的地域和网点优势, 原因在于其与邮政之间形成的资源共享, 由于利用了 原有邮政的普遍服务网点, 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邮政储蓄网点的边际成本低, 投资少, 见效快, 与邮政之间有效地实现了 成本低、 业务互补、 服务交叉的相互效应。
邮政储蓄银行与邮政的协同优势并不仅仅停留在储蓄网点和信息系统的共享上, 更基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控股平台, 建立起了 包括银行、 基金、 保险多种金融业态的金融控股集团, 为将来发
挥集团协同效应的竟争优势, 向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实现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
邮政储蓄银行的劣势分析 1. 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目 前, 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债和市场投资、 协议存款两大类低信用风险业务, 在资产选择上缺乏主动性, 无法构建起多样化的组合. 在负债结构方面, 邮储蓄银行的资金来源极为单一, 就是为居民储蓄存款, 且活期存比重要低于一般商业银行 30%左右, 不仅造成邮政储蓄存款成的上升, 而且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
长期以来, 邮政储蓄只开办存款业务以及部分代收代付类的中间业务, 不能办理贷款业务。
使得邮政资金的运用渠道十分有限。
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如教育储蓄、 小额抵押贷款等均不允许邮政储蓄部门办理, 产品品种单一,从而难以产生业务联动效益, 规模效益差。
2. 人才和技术设备劣势 邮政储蓄银行三分之二的网点在农村, 难以吸引高学历和高技能的员工; 邮储从业人员过去大多从事邮政业务, 加之邮储人员和邮政人员频繁换岗, 不能很好的进行培训金融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储蓄管理不到位, 缺乏贷款经验和识别风险的能力; 对金融法律、 法规等缺乏了 解和掌握; 金融人才流向高收入的非邮政行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员工为了 完成任务, 接受培训的机会不多, 效果欠佳。
由于以上原因, 员工业务素质不高, 服务能力不能提高, 难以形成具有商业化、 专业化的金融文化, 也给邮政储蓄银行的品牌建设造成障碍。
银
行多种类业务的能力较弱, 制约了 邮政金融产品的开发。
另外邮政储蓄虽然在网络上具有比较优势, 但在科技设备上明显落后, 尤其是电脑设备非常老旧。
邮政储蓄基础设施不到位, 大部分网点特别是农村地区, 都是原有的老式简易的钢管栏杆, 封闭做得不好, 没有安装防弹玻璃, 安全设施较为落后。
3. 创新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 邮政储蓄延续着吸收储蓄存入人民银行的经营模式,形成了 “只存不贷无风险” 的观念。
金融创新是保持和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所在。
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网点优势、 IT 优势、客户优势, 但是还没有将这些有效地服务于金融创新。
以往邮政储蓄银行的中间业务大多停留在代发工资、 代发养老金、 代收水电费等以代收代付为主的低层次、 低技术含量的业务上, 不能满足高端客户的金融需求, 也不利于邮政储负债成本的降低。
三、 关于邮政储蓄改革的构想
第一改革的要点可以用五句话归纳:“分离业务, 独立核算, 以盈补亏, 调整结构, 加强监管”。
分离业务:
将邮政的普遍服务运营与通商类服务运营分离开来,在国家邮政局下分设快递、 邮储、 代理等独立运作的业务实体。
将目前混用的办公设备划给普遍服务部门, 通商类业务部门仍需借用的,普遍服务部门可以按合理的价格收费。
独立核算:
即对分离后的经营主体采取独立核算、 分别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办法进行管理。
通过几年的试运行, 就可以搞清楚各
类业务的成本及其他核算数据, 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据。
以盈补亏:
就是下面分开经营, 上面并账补贴。
国家邮政局用下属通商类业务部门的盈利和缴费来弥补普遍服务的亏损, 如果仍有缺口, 则由财政给予补贴。
调整结构: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邮政部门自身调整业务结构, 将发展业务的重点从邮政储蓄转向邮政的本业, 努力提高邮政领域的竞争力。
邮政属于规模经济行业, 只有扩大信函数量, 现有的投递网络和设施才能充分发挥效用。美国每年人均信函达到 700 封, 英国为 300 封, 而我国只有 15 封, 差距大, 说明邮政还有潜力可挖, 特别在银行账单、 广告等方面还有拓展的余地。
二是邮政储蓄部门要调整资金运用结构, 随着其他业务的展开,逐步减少向央行的转存款, 提高邮储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监管:
应明确邮政储蓄机构的金融机构属性, 使其在业务上接受有关监管机构的监管, 消除经营中的违规行为。
第二改革的要点是, “分离机构, 市场化运作”。
分离机构:
可在适宜的时机将邮政储蓄从邮政部门脱离, 成立完全独立、 自主经营的邮政储蓄银行。
其他通商类业务如快递, 也可以分拆上市, 或吸收外部资本进行重组。
市场化运作:
脱离邮政体系机构按照市场规则运行, 其盈利不再用于亏损部门的补贴, 而是依法纳税。
获得专营权的, 政府还可以考虑收取合理的专营费。
机构脱离后, 邮政系统普遍服务的亏损部分全部由财政补贴, 但随着邮政体系的分拆、 业务结构的调整和业务发展, 财政承担部分应比改革前的亏损相对要小得多。
第三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
近几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 机构改革的力度, 一大批县(市)
支行及其附属机构被撤, 农村地区金融问题凸现。
这同时为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提供了 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农村, 邮政企业的优势无法体现, 邮政储蓄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邮政储蓄可以低成本、 快速地填补这些机构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白。
第四开展中间业务。
我国中间业务有很大的市场, 即使是那些已开展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也不过处于起步阶段。
那么邮政储蓄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网络优势, 大力挺进中间业务, 与其他商业银行平分秋色。
此外还可以为农村居民开办简易人寿保险, 不仅可以为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农民提供一定水平的生存保障, 而且还可以办理用保单到金融机构质押贷款的新业务, 从而为农民和一些乡 镇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融资途径。
继续重视解决邮政储蓄分流农村资金问题, 密切结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实行有效的监管政策, 积极引导邮政储蓄银行资金依商业原则回流农村, 在保证安全基础上, 争取以一定比例的邮政储蓄资金用适当形式投向“三农” , 参与新农村建设。
五、 结束语 改革要注意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将改革用作解决短期问题的工具,二是照搬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
此外, 在涉及国家重大政策的问题上,必须站在全体国民的角度, 消除部门利益的偏见, 才能防止改革导致的政府信誉损失。
鉴于我国邮政...
【邮政储蓄银行发展构想(精选文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