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班级 机械 1008 姓名
郑显亚 学号
201004000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 我认识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在中国有如此广泛的传播呢? 我想除了是当时政治的、 革命的等实践需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 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若干基本观点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相似相通之处, 尤其是儒家的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唯物史观、 社会理想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正如皮亚杰发生认识学所说,“任何一种新知识的接受, 其图式和知识体系都不能和旧有结构差别过大”。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及普通民众最终认可和选择马克思主义, 与接受主体自身的文化底蕴相关, 即“除了实践上的根据外,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新青年们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原因, 还在于学理上的相容性和相似性” 。
那么下文我将根据自 己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 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相似相通之处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起的作用。
一,唯物论 一直以来, 让西方人困惑惊讶的一个问题是:
中国竟有那么多的人信仰无神论, 中国人是如何摆脱死的恐惧又如何寄托精神实在是不可思议。
以往我们将这归功于马克思主义
唯物论在中国的传播及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实际上让中国人如此轻易接受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早有此渊源。
儒学中的唯物主义传统重人轻神、 重现实, 对现象背后的本质往往存而不论, 或认为除可感知得物质世界之外别无本体,孔子以“人本” 代替“神本” 。
庄子的“天人合一” 思想,“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他认为, 天与人本来就是合一的, 只是因为人们的主观区分,才 破坏了天与人的统一。
荀子认为“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 谓之化; 有化而无别, 谓之一实 ” 事物状态变化而其本质不变, 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实”
, 在气一论者看来 就是“气”
, 提出了“化不易气” 的思想。
张载认为“知太虚即气则无”,“知虚空即气则有无、 隐显、 神化、 性命通一无二。” 其中“太虚” 也是“气”, 唯心论者所说的“无”并不存在, 实际上“有” 和 “无” 都统一于“气”
。
这表明气一元论所说的“气” 是物质性的客观实在。
这些观点都表明了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无神论和唯物论的传统。
可见, 在哲学世界观方面, 可见在哲学世界观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某些观点的相似相通, 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无神论思想和朴素的唯物主义传统, 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思想, 也使得普通的中国大众可以毫无困难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二、 辨证法 辩证法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几千年来, 中国的先哲们在观察自 然和社会的过程 中, 形成了极为丰富和深湛的辩证思维、 辩证观点和 辩证方法。
孔子提出“两端” 观念, 同时孔子盛赞中庸之道, 他说: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 老子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 已成为人们的常识。《易传》 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更是精粹更深邃的辨证观点。
上面提到的庄子的“天人合一” 思想,“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的“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都是在辨证的观察天、 地、 人之间的关系。
以及中国古代盛行的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则是在辩证的观察整个世界万物。
宋代以来,张载提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 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的深湛命题; 程颐明确提出 “物极必反” ; 邵雍宣扬“一分为二” ; 朱熹更讲“一中有二“等观点都包含了比较丰富的辩证法, 到明清之际, 王夫之提出了关于动静、 新故的深刻观点。
这些观点都富含辨证主义思想,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的辩证观点。
所以, 当中国学者接触到西方哲学的辨证法时并不感到陌生难解, 这些正是中国人能够比较快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将之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给合的深层文化背景。
三、 认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基础, 正确地阐明了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而中国传统哲学对上述问题同样做了多方面的探讨, 提出了许多符合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深刻见地。
首先在主客观统一方面, 管子的“所以知” 和“所知” 是最早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 主观和客观加以区分; 王夫之对“能” 与“所” 则对其表述得最明确和深刻。
在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方面, 先行于知, 由行致知; 知之明也, 因知进行; 注重实效,以行证知; 知行并进, 相资为用等观点最为接近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理论雏形。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统一方面, 荀子的“天官薄类, 心有征知” , 王充的“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 王廷相的“思与见闻之会” 等命题粗略地接近于毛泽东在《实践论》 中指出: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一正确的认识论观点。此外, 王充的“两论相订, 是非乃见” , 司马淡的“一致百虑, 殊途同归” 的真理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相契合。
因此, 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认识发展的过程、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方面的思想已经是相当丰富的, 这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论和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论的相似相通。
同时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认识论方面的观念基础。
四、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 恩格斯的创造性贡献, 但在此以前亦非全无端萌。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认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 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 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中也有类似观点的表述,《管子》 书云:“仓禀实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 孟子的“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 王充的“礼义之行, 在谷足也” 等思想都与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有吻合的地方, 肯定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肯定丰衣足食是道德觉悟的必需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物质生活条件在生活发展过程的决定作用。
此外孟子的“民贵君轻” 的“民本” 思想, 以及“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的“民本” 传统, 则更体现出了作为物质生产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这些都体现了在唯物史观上中国传统哲学的相似相通的观点。
五、 社会理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 最先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得以传播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唯物史观。
共产主义理想是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
但是, 在先秦道家老庄学说中保存着对于原始生活的怀念, 提出了对于阶级剥削的抗议。
儒家经典 《礼记.礼运》 篇中宣扬“大同” 的理想。大同社会的原则是“天下为公” , 其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不独亲其亲, 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
“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
孔子憧憬的是一种使少有所养、 老有所终、互相关怀爱护、 和谐安定的集体富裕社会。
毫无疑问,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契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 思想。
此后, 大同社会成了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康有为的《大同书》 就勾画了一个去“九界” , 除私有则产、 消灭阶级、 人人平等幸福的太平大同社会的蓝图。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理想尽管有空想与科学的区别, 但就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 财产公有、 人人平等、 生活富足安定而言, 又有一致之处。
五四时期, 中国知识分子正是在“大同” 思想的基础上接受社会主义理论, 把两者相提并论的。如蔡元培就认为儒家的大同思想是“一种社会主义学, ‘有
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 的意义; 且含有男女平等主义。
” 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 。
后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一文中直接把共产主义说成是“到达世界的大同” 。
可见, 儒家大同思想使中国人对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有亲切的认同感, 对马克思主义少了一层认知障碍, 从而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从以上五个方面我们对比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观点的相似相通之处, 我想当时除了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 首先是基于救亡图存、 趋向现代化的实践需要而不得不向西方学习, 选择和认可了马克思主义之外。
还应有一个更加深层的原因, 那就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内在的决定着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任何外来的文化,如果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不把自己的根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 即使是文化的精华, 也不可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 开花、 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更是中国先贤和人民经过历史的沉降的结晶, 虽然两方无论时间还是地域都相隔甚远但是在某些主要观点上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
两者在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继承性上是统一的, 皆包含着具有普遍价值的真理性颗粒。
所有的这些让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救亡图存和发展崛起的
基本指导思想。
也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更加的相互影响融合。
综上所述也正是上述各方面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可以更加广泛的传播。
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更容易被中国的普通大众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精选文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