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学生怎样学好数学 我校的生源质量较差, 八年级又是一个两极分化加剧的年级, 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往往产生畏惧数学心理, 容易丢失自信心, 造成恶性循环。
要扭转这种局面, 除需要改进教法外, 还需要研究学法。
本文是笔者针对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一些研究和指导。现整理如下, 敬请同行斧正。
一、 情况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理解力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知识的不断丰富, 学习自觉性的不断增强, 因而初中教材也随之加深拓广, 老师的教学也由扶着学生走路到逐渐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走路,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一年来,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能同步前进, 但少数学生有的很快适应了初中教学, 通过自己的努力, 进步很大; 也有的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初中教学,自信心下降, 与其他学生拉大了差距。
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这种差距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还会不断加大。
本人觉得对于不能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中不能顺其自然, 而应力求改变现状,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尽快把学习成绩赶上去。
我认为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是事半功倍的关键所在。
二、 具体措施 在运算方面学生小学已学过加、 减、 乘、 除, 初中只不过扩大了数的范围。
要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并不难, 练习中的一步到位的与新知识有关的简单的题也并不难做, 难的是较复杂一点的、 与以前学过的又没有掌握好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一点的题。
所谓“数学学习, 一步跟不上,则步步跟不上” , 就是指的这一类的题。
但这并不是说, 因为这样, 就不要去学新知识, 就学不好新知识。
怎样努力呢? 能不能介绍一点行之有效且并不难学的好办法? 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操作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1. 该记的记, 该背的背, 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有的学生认为, 数学不像英语、 史地, 要背单词、 背年代、 背地名,数学靠的是智慧、 技巧和推理。
我说你只讲对了一半。
数学同样也离不开记忆。
试想一下, 小学的加、 减、 乘、 除运算要不是背熟了“乘法九九表” ,你能顺利地进行运算吗? 尽管你理解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 但你在做 9*9 时用九个 9 去相加得出 81 就太不合算了。
而用“九九八十一”得出就方便多了。
同样, 是运用大家熟记的法则做出来的。
同时, 数学中还有大量的规定需要记忆, 比如规定 (a≠0)
等等。
因此, 我觉得数学更像游戏, 它有许多游戏规则(即数学中的定义、 法则、 公式、 定理等)
,谁记住了这些游戏规则, 谁就能顺利地做游戏; 谁违反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被判错, 罚下。
因此, 数学的定义、 法则、 公式、 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 朗朗上口。
比如大家熟悉的“整式乘法三个公式” , 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 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 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 特别是八年级即将学的因式分解, 其中相
当重要的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 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对数学的定义、 法则、 公式、 定理等, 理解了的要记住, 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 在记忆的基础上、 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
打一个比方, 数学的定义、 法则、 公式、 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 锯子、 墨斗、 刨子等, 没有这些工具, 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 有了这些工具, 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 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
同样, 记不住数学的定义、 法则、 公式、 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
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 技巧和敏捷的思维, 就能在解数学题, 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2. 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
“方程” 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 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 其次是不等量关系。
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 。
比如等速运动中, 路程、 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 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
速度*时间=路程, 在这样的等式中, 一般会有已知量, 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 , 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 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
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
八年级、 初三学生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元二次方程组、 简单的三角方程; 到了高中学生还将学习指数方程、 对数方程、 线性方程组、 参数方程、 极坐标方程等。
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 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 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
物理中的能量守恒, 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 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 都需要建立方程, 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
因此, 学生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 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 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 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善于用“方程” 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 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
“数形结合” 的思想 大千世界, “数” 与“形” 无处不在。
任何事物, 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两个属性, 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
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棗-代数和几何, 代数是研究“数” 的, 几何是研究“形” 的。
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 , 研究几何要借助“数” , “数形结合” 是一种趋势, 越学下去, “数” 与“形” 越密不可分, 到了高中, 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 叫做“解析几何” 。
在初三,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象了。
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
题明朗化, 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而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 要重视“数形结合” 的思维训练, 任何一道题, 只要与“形” 沾得上一点边, 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 这样做, 不但直观,而且全面, 整体性强, 容易找出切入点, 对解题大有益处。
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数形结合” 的好习惯。
(3)
“对应” 的思想 “对应” 的思想由来已久, 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 一本书、 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 , 将两只眼睛、 一对耳环、 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 ; 随着学习的深入, 还将“对应” 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 对应一种关系, 等等。
比如在计算或化简中, 将对应公式的左边, 对应 a ,
y 对应 b , 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 即。
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题。
八年级、 初三学生还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
“对应” 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4)
“转化” 的思想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化未知为已知” ,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 方法和手段, 逐渐将它转变成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 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
比如, 学校要扩大校园, 需要向永嘉县征地。
永嘉县给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地, 如何丈量它的面积呢? 首先, 使用小平板仪(有条件的话使用水准仪、 经纬仪)
依据一定的比例, 将实际地形绘制成纸上图形, 然后将纸上图形分割成若干块梯形、 长方形、 三角形, 利用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之和, 也就得到了这块不规则地形的总面积。
在这里, 我们把无法计算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 从而解决了土地丈量问题。
另外, 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多元方程、 高次方程, 利用“消元” 、 “降次” 等方法, 最终都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 然后用已知的步骤或公式把它们解决。
“转化” 的思想, 是解题的最重要的思维习惯。
面对难题, 面对没有见过的题, 首先就要想到“转化” , 也总是能够“转化” 的。
平时, 要多留心老师是怎样解题的, 是怎样“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化未知为已知”的。
学生之间也应多交流交流“成功转化” 的体会, 深入理解“转化” 的真正含义, 切实掌握“转化” 的思维和技巧。
三、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 新运算时, 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 水到渠成, 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 。
因此说, 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 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 不光是学习新知识, 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 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自学能力越强, 悟性就越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 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
因此, 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老师讲新课前, 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 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 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 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 都是正确的, 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
因此, 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 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 就不难自学新课。
同时, 在预习新课时, 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 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有些学生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 或者是“一听就懂、 一做就错” ,就是因为没有预习, 没有带着问题学, 没有将“要我学” 真正变为“我要学” , 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
学来学去, 知识还是别人的。
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
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 法则、 公式、定理, 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能独立解题、 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四、 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 总是看见有些学生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 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
当然, 俗话说, 艺高胆大, 艺不高就胆不大。
但是, 做不出是一回事, 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
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
要去分析、 探索、 比比画画、 写写算算, 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 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 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
你都没有动手去做, 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 即使是老师, 拿到一道难题, 也不能立即答复你。
也同样要先分析、 研究, 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向你讲授。不敢去做稍为复杂一点的题 (不一定是难题,有些题只不过是叙述多一点)
, 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具体解题时, 一定要认真审题, 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 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
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 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 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 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
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 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 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
有些学生老师讲过的题会做, 其它的题就不会做, 只会依样画瓢, 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 无从下手。
当然, 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 不一定找得准。
但是, 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
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 得出的越多越好, 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的、或与结论有关的、或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关的,进行推理或演算。
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 条条大路通北京。
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 加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 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数学题目是无限的, 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
学生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 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
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题海无边, 总也做不完。
关键
是学生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
当然, 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
一是“熟能生巧” , 加快速度, 节省时间, 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 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 记忆所学的定义、 定理、 法则、 公式, 形成良性循环。
【八年级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精选文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