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12 12:45: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江津区吴滩小学校

  朱铧 再读 《数学课程标准》, 使我对其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对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学手段、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各方面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这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几年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 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

 一句话,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听——学生在辩论争鸣; 看——学生在合作探索; 一言堂变成了群言谈……但欣喜之余, 对新课程背景下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 我们不难发现, 由于没能准确把握《数学课标》 的内涵和实质, 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 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 情境模式化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 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感受数学的力量,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但在很多课堂上, 过于强调情境, 几乎离开情境, 就无法从事教学。

 有的教师为了创设情境, 煞费苦心, 结果创设的情境牵强附会, 弄得师生苦笑不得。

 重读新课标, 我们可以体会到, 新课标提倡用新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 但并不是全盘否定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改革是扬弃而不是抛弃。

 所以,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必每课必设情景。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准确把握每节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 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景。

 当然, 也有些内容, 离开了情景的支撑,学生就会学的乏味, 降低学习效率, 此时情景就显得不可或缺。

 但有些内容开门见山地出示例题, 同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浓厚探索欲望。

 如上面例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 学生有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乘法的基础, 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没有必要再从情景中去绕一个圈。

 二. 应用教条化 传统的数学教育是“考试教育” 和“题型教育” , 是“就题论题” 和“纸上谈兵” , 学生遇到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 才会显示其价值, 展示其魅力, 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新课程强调把数学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关注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 分析现实社会, 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使他们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学。

 这样,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而且可以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节数学课都必须和生活联系起来。

 在部分教师心目中, 如果不把数学课和生活联系起来, 就是偏离了新课标精神, 于是就出现了与生活强拉硬扯的数学课。

 比如, 前段时间听的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众所周知, 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形成计算技能上, 执教老师却把重点放在了应解问题上, 而对于算理、

 算法如蜻蜓点水般做了简单引导。任何东西都有它自身的最大负重值, 超过极限,适得其反。

 计算也如此, 承载太多功能, 必将失去该有的价值。

 当学生初步理解算理, 明确算法后马上应用, 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学习者计算技能形成规律, 及时组织针对重、 难点的专项练习。

 “没有金刚钻, 不揽瓷器活” , 如果在了强有力的工具保障后, 再去解决实际问题, 相信学生的底气会更足。

 所以说, 教师要找准“学” 与“用” 的对接点, 不要让应用成为课堂的羁绊!

 不然, 学生将失去“解决问题” 的“强有力的工具” 。

 三. 操作简单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 又是智慧的创造者。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 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

 由此可见, 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

 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教师也特别注重这一点, 组织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 千方百计的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 动口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学数学, 其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类似操作是操作, 思维是思维, 把操作与思维完全隔裂开来的现象并不鲜见。

 比如, 一节《一位数除两、 三位数的除法》 课, 上课伊始, 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位除一位数有余数除法” 的计算方法, 然后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得到“一位数除两、 三位数除法” 的计算方法, 接着让学生拿出与数据对应的小棒让学生分, 最后进行巩固练习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思考了, 也操作了, 至于操作与思维有什么联系? 操作的作用是什么? 就连老师也说不清楚。

 完全把操作置于思考之外, 象是计算的一种附加成分。

 试想, 这样的操作有何用? 其实这里完全可以通过操作达到让学生理解算理的目的。

 如:

 48÷3, 先分 4 捆(每捆 10 根)

 , 平均分成 3份, 每份 1 捆, 也就是一个十; 把剩余的 1 捆(10 根)

 与 8 根合起来, 再平均分成 3 份, 每份 6 根, 也就是 6 个一。

 这样让学生通过操作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要“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哪一个的上面” 的道理。

 操作服务于思维, 反过来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强化。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 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操作” 是一种“明线” , 而这“明线” 的背后隐含却是真正要欣赏的“暗线” 。

 四. 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形式化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 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 因此, 教师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 就必须时刻牢记“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 “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 “尊重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权利, 提供给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 不断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 这就是每位教师必须完成的责任。

 新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参与、 强调实践、 强调探究、 强调经历。

 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空间。

 而我们的部分教师有时对此却操之过急, 明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或小组去探索, 为了节省时间, 为了展示教案中预设环节, 刚刚布置任务, 却又“草草收兵” 。

 比如:

 一位教师在执教 《方向与位置》 一节课时, 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

 “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 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 采用的方式是小组合作,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长方体、 正方体模型和长方形、 正方形纸片, 让组内成员(5 人一组)

 一一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然后把看到的物体形状用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摆出来, 这一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将心。

 而这位教师布置任务后的不到2 分钟, 就勿勿让学生到黑板上把自己看到的形状用平面图形贴出来。

 试想, 学生从看到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到用平面图形表示出来, 这其中要经历从实物——到表象——到平面的过程,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的是时间, 是观察, 是思考。

 这位教师却采取了急于求成的做法, 其结果只能是“入不付出” 。

 五. 媒体形式化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它能向学生展现具体、 形象、 直观且音画并茂的视听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客参与学习。

 因而在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

 这种多媒体的直观、 形象、 生动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求知欲有无可争议的优势。

 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 事实上有些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往往成了“幻灯片” 、 “电子黑板” 的简单累加, 教师则成了机器的操作员和画面的讲解员。有的课件制作得花里花俏,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妨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这样的教学中, 教师失去了与学生互动交往过程。

 试想, 长辞以往, 何谈师生的心于心的勾通, 情与情的共鸣, 思与思的碰撞? 这从中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得多。

 据调查, 小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存在着“向机” 心理, 只要一使用多媒体, 学生就会神色飞扬, 茅塞顿开。

 而实际上学生兴奋得是有趣的画面, 美妙的音乐, 而这往往掩盖了知识本身的吸引作用。

 “以人为本” 的理念是教学中一条基本原则; 教师的作用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多媒体作为一种技术手段, 始终都应当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 而不是为了展示课件的制作技术的高低。

 课堂要强调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因而我们制作的课件是帮助学生思考数学概念、 理解解决方法等。

 课件的使用要真正为“学生更好地学数学, 教师更好地教数学” 服务, 设计者必须领会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 以此为准绳, 认真推敲; 本课有无必要使用课件; 哪些环节使用课件对教学有益处; 怎样设计教学环节等。

 只要我们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根据教学目的, 努力探索, 不断总结,多媒体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积极作用, 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应根据小学生学数学的特点, 以促进学生动脑、 动口, 积极参与为着眼点, 让学生在课件展示后, 视觉、 听觉等感官起到良好效果外,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学知识本身有深刻认识。

 总之, 只有深入学习《新课标》 , 领会其精髓, 处理好改革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 在反思中研究, 在实践中思考:

 既要做理论层面上的思考, 也要做实际操作中的求证; 既要有教学活动的创新, 更要考虑教情与学情的实际。

 因为基础教育改革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交互。

 让我们提升自己, 追求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几点思考】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