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中国茶文化论文 这个学期选了中国茶文化这门选修课, 使我对我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又多 了一份了解, 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热爱, 对我们中华民族多了一份敬仰与骄傲。
在品味中国茶文化中, 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进深与源远流长。
摘要: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 是一种饮料。
而茶文化指的是茶的人文科学, 即以茶为载体, 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 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国既是茶树发源地, 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
历史悠久, 茶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饮茶之久, 茶区之广, 茶艺之精, 名茶之多,品质之好, 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茶文化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内容广泛, 包括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茶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
“清茶一杯”, “客来敬茗”, 既有物质上的享受, 又“精行俭德”,陶冶情操。
代表高雅朴实的民族风尚。
关键词: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传统文化
内涵
形成与发展
茶道 正文:
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 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 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 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科技教育、 文化艺术、 医学保健、 历史考古、 经济贸易、 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 包
含茶叶专著、 茶叶期刊、 茶与诗词、 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 茶与美术、 茶与婚礼、 茶与祭祀、 茶与禅教、 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 茶事掌故、 茶与故事、 饮茶习俗、 茶艺表演、 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 冲泡技艺、 茶食茶疗、 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 2737 一 2697 年, 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 中:
"苦茶久食, 益意思"。
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 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 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
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饼成, 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在晋代、 南北朝时期,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 渐问世, 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 起着一定的精神、 社会作用。
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
780 年陆羽著《茶经》 , 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探讨了饮茶艺术, 把儒、 道、 佛三教融人饮茶中, 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 茶诗,有《茶述》 、 《煎茶水记》 、 《采茶记》 、 《十六汤品》 等。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 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 佛教徒的"干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 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 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 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 还赐绘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 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 有人迁徒, 邻里要"献茶"、 有客来, 要敬"元宝茶", 定婚时要:
"下茶"结婚时要"定茶", 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在明清时期, 茶文化得到了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 炒青、 烘青等各茶类, 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 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 、 《品茶图》 、 文微明的《惠山
茶会记》 、 《陆羽烹茶图》 《品茶图》 等。
茶类的增多, 泡茶的技艺有别, 茶具的款式、 质地、 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 茶书、 茶事、 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茶叶从 1949 年产的 7500 吨发展到 1998年的 60 余万吨。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 1959 年, 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 包括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 黄山毛峰, 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 君山银针, 信阳毛尖, 武夷岩茶, 安溪铁观音, 祁门红茶。1982 年, 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 1983 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1990 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1993 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 1991 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 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 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 吸引了日 、 韩、 美、 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 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 云南的普洱茶节, 浙江新昌, 泰顺、 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 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 静神, 有陶冶情操、 去除杂念、 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 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 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 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它通过沏茶、 赏茶、 品茶, 来修炼身心。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 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唐朝《封氏闻见记》 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当时社会上茶宴是
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在唐宋年间, 人们对饮茶的环境、 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 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 寺院茶宴、 文人茶宴之分。
宋代开创了「斗茶」 , 「斗茶」 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在南宋末期日 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 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 本, 成为中国 茶道在日 本的最早传播者。
吴觉农先生认为: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 高尚的饮料, 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是一种艺术, 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
” 庄晚芳先生认为:
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 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 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 美、 和、 敬”他解释说:
“廉俭育德、 美真廉乐、 合诚处世、 敬爱为人。
” 陈香白先生认为:
中国茶道包含茶艺、 茶德、 茶礼、 茶理、 茶情、 茶学说、 茶道引导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 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茶艺:
讲究环境、 气氛、 音乐、 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道:
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 伦理、 道德, 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 品味人生, 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 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
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 如有点心招待, 应先将点心端出, 再奉茶, 俗话说:
酒满茶半。
奉茶时应注意:
茶不要太满, 以七分满为宜。
水温不宜太烫, 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 端出的茶色要均匀, 并要配合茶盘端出, 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
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 面带微笑, 眼睛注视对方并说:
“这是您的茶, 请慢用!
”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 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 重视人的群体价值, 倡导无私奉献, 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
主张义重于利, 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倡对人尊敬, 重视修生养德, 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 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 市场竞争下, 紧张的工作、 应酬、 复杂的人际关系, 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
参与茶文化, 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 以应付人生的挑战, 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
经济上去了, 但文化不能落后, 社会风气不能污浊, 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
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 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 创建精神文明、 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
茶文化具有知识性、 趣味性和康乐性, 品尝名茶、 茶具、 茶点, 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促进开放, 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 使茶文化跨越国界, 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中国茶文化学习心得(范文推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