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时代下银行角色转变,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 搅局行业, 冲击着传统金融服务,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
信息时代, 数据深刻影响着银行的未来发展。
在中国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下, 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 深入洞察复杂且充满变化的市场成为了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催生了互联网金融, 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则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力。
对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 华夏银行(600015, 股吧) 总行电子银行部市场营销室经理曹新民在接受财经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互联网环境改变了金融客户的行为习惯, 并且交易信息透明化, 交易成本显着降低。
此外, 交易行为和信息数据的掌握方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因此, 在互联网时代, 谁拥有数据谁就获得了话语权。
数据的价值来源于对交易行为和信息数据的深层挖掘和研究, 才能做到精准定位和营销, 才能通过数据挖掘, 开展高附加值的增值业务, 进而根据不同客户和市场需求设计不同金融产品。
他认为,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 金融行业、 互联网行业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 行业融合日渐深入。
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 两者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均利用各自的优势地位和产品服务于客户, 同时在服务客户的同时相互渗透和转化, 形成金融行业、 互联网行业的逐步融合。
数据显示, 2012 年末, 四大行网银客户数量已经超过了 4. 3 亿户, 招行个人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达到了 90. 66%。
交通银行(601328, 股吧) 电子银行分流率现已超过 76%, 通过人工处理的业务已经不到 30%, 而三年前的这一比例还在 50%。
比尔盖茨曾预言, 传统银行不能对电子化作出改变, 会成为 21 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
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则表示, 目前电子渠道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服务的主渠道。
在数字化金融时代, 基于 IT 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完全可以从技术上取代传统商业银行的功能。
“数据” 争夺战
电子支付被互联网企业拔得头筹, 这一直是银行的痛处所在。为了 夺回领地,各大银行也在通过大力发展手机银行, 打造银行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纷纷涉水互联网金融, 抢夺“数据” 控制权。
中国建设银行(601939, 股吧) 在去年推出了 网上商城善融商务(BUY. CCB. COM)
。
英国《金融时报》 曾引述该行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的一位高管的话称:
“现在我们去做这个平台, 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 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改变银行脱媒的现状, 用我们自己的平台留住客户。
否则, 在整个价值链和服务链上, 我们将被压缩得越来越窄。
”
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的 《2013 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第一季度, 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 56. 12 亿笔业务, 金额 217. 59 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 29. 99%和 26. 20%, 其中移动支付 1. 98 亿笔, 金额 1. 10 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 139. 30%和 206. 46%, 移动支付增长速度位于各类支付业务之首, 这与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有相当的关联。
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 主要得益于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 未来也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壮大的关键跳板。
对于华夏银行的移动支付发展战略, 曹新民对记者表示, 当前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的趋势明显, 移动支付的渗透率正在赶超网上支付的渗透率。
华夏银行已将手机银行、 Pad 银行列为华夏平台金融重要发展战略, 并将于今年面向社会推出新一代手机银行、 Pad 银行。
移动互联网提高了 金融数据收集能力, 大数据为金融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思路。
一直以来, 金融行业对数据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 金融业务和服务的多样化和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扩大, 金融行业的数据收集能力逐步提高, 将形成时间连续、 动态变化的面板数据, 其中不仅包括用户的交易数据,也包括用户的行为数据, 导致数据量成几何倍数增长, 即形成海量的数据。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 简单的数据收集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对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只有对金融数据进行复杂分析, 才能快速匹配供需双方的金融产品交易需求, 才能发现趋势和隐藏的信息, 才能让金融企业洞察和发现商机。
此外, 交通银行也开始采用“大数据” 挖掘和分析技术, 解决信用卡中心电话服务系统人员规模庞大, 服务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
通过对海量语音数据的持续在线和实时处理, 处理客户身份信息、 客户偏好信息、 服务质量信息、 市场动态信息、 竞争对手信息等重要内容, 并进行归集、 处理、 存储、 调用和分析。
为服务质量改善、 经营效率提升、 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支撑, 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对此, 交行董事长牛锡明曾表示, 银行未来将向智慧银行转型, 即将银行建设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拥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具备透彻的感应度量、全面的互联互通、 深入的智能洞察三大能力, 实现对客户资金流、 信息流、 物流的三流合一管理, 从而帮助企业打通供应链各个环节, 成为企业的全能财务管家。
大数据时代, 银行的新角色
曾几何时, 作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 银行探测、 收集、 整合企业信息的能力是无人匹敌的。
但互联网的出现, 打破了银行原有的信息优势。
在新的规则下,银行必须做出改变去主动吸引客户, 遵循网络规则, 适应全新的生存环境。
在新环境下, 信息不再如以往一样, 由用户主动且标准化的准确推送。
需要银行扩大触角, 主动出击, 全面的收集、 分析、 辨别庞杂纷乱的信息, 改变运营思路, 重新审视市场与自身。
在改变运营思路方面, 欧洲某大型银行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该行每年有650 个直邮营销推广项目 , 发放将近 6 千万封电子直邮, 但是他们的营销效率,在几年前, 却是逐年下降。
分析后发现问题在于他们太过依赖于电子直邮, 而没有充分利用公司的多渠道虽然公司有不同的渠道接触客户, 但是每个渠道都有自己的客户接触策略, 这就造成客户的资料和历史数据信息分散, 无法根据客户的特性来制定个性化营销方案, 也没有形成与客户的有效反馈。
最终导致客户接收到的信息非常混乱, 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
随后, 这家银行运用了 IBM 提供的解决方案, 将客户端进行了多渠道整合,不仅对银行的 IT 基础架构作了根本性的调整, 还改变了银行的产品、 渠道、 流程甚至是组织结构。
例如, 一个客户在网上点击查询了 有关房贷利率的信息, 系统就会提示呼叫中心在下一次的电话交流中推荐相关的房贷产品, 如果发现客户的确对房贷感兴趣, 之后有关房贷的营销推送信息就会发给这位客户。
如果恰巧这位顾客进入到一个银行网点办理业务, 柜台服务人员就会抓住这个机会向他详细讲解房贷相关的金融产品。
这样就形成了客户在网上, 电话, 直邮和实体店面等不同接触渠道间的完整体验。
曹新民认为, 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 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具备互联网思维, 一方面,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转变经营方式, 用互联网思维来做金融,深化电子银行创新、 有效结合和运用互联网进行金融的边界和市场拓展, 提高用户体验来激发和拓展用户需求, 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加深合作来获得进一步发展。另外, 由于互联网经济具有边际成本趋向于零的特点, 因此可通过搭建平台形成自身的生态系统来吸引大量的用户和商家, 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他看来, 商业银行要从主要围绕企业线下经营活动开展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逐步发展为更加重视企业线上经营活动的经营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积聚的大量客户群体, 通过合作、 交互、 对接、 挖掘、 分析等多种方式
和手段, 来获取客户信息, 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银行自身的客户。
同时, 涉入网购、商城、 移动支付等非传统银行业务领域, 并以此为基础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源头抓住客户, 掀起渠道的电子化革命。
此外, 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深层分析, 将信息"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
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 将庞大用户群的信息流、 资金流、 物流、 商流整合起来, 形成了 基于客户交易行为的"大数据"。
商业银行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积累、 研究、 分析和深层次挖掘, 逐渐产生了客户的基于互联网数据分析下的"商业信用", 体现了信息的潜在价值。
商业银行可依据信息"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 从而可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甚至, 在互联网金融的纵深发展, 银行作为天然的"信用中介"作用将日益突出和扩大, 未来可能成为信用的担保者、 信用信息的提供者、 信用评级的评估者。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时代下银行角色转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