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关于全省  机构  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

时间:2022-09-11 16:35:02 来源:文池范文网

关于全省  机构  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关于全省  机构  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安排,由常委会副主任马尚英同志牵头,组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全省  机构  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全省  机构  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

篇一:关于全省  机构  情况的调研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 2009 年工作安排, 由常委会副主任马尚英同志牵头, 组成了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程正明同志任组长、 副主任委员王家勋同志任副组长,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 省农牧厅及部分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和有关市州人大代表参加的调研组, 于 2009 年 5 月至 9 月, 对我省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省发改委、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农牧厅、 省林业厅、 省扶贫办、 省中小企业局、 省农垦集团的专题汇报, 并先后赴河南、 山东、 湖北、 重庆和我省平凉、 庆阳、 白银、 金昌、 临夏 5 个市州的 10 个县、 22 个乡镇、 46 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 召开座谈会 20 次, 填写调查表 300 份, 调研覆盖面大, 工作比较扎实。

 经过调研, 总的印象是:

 在党中央加大农业投入和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 我省农业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解决了粮食自给不足的矛盾, 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逐步向产业化、市场化、 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迈进, 农民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 由此带来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多元化发展。

 在我们召开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和走访农户现场, 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热情赞扬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一致认为当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农民增收最多的时期。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省农民收入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一)

 农民收入变化的几个阶段

  总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民收入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

 , 稳定增长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省全面推行,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出现了 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978 年的 101 元增加到 1993 年的 551 元,净增 450 元, 增长 4. 46 倍, 年均递增 10. 47%。

 第二阶段(1994-1998)

 , 较快增长阶段。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 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宏观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特别是为农村非农产业的成长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也为农产品的需求开辟了市场。

 1994 年和 1996 年国家两次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提价幅度为 40%左右, 市场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这一阶段,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551 元增长到 1394 元,净增 843 元, 增长

  1. 53 倍, 年均递增 11. 22%。

 第三阶段(1999-2002)

 , 缓慢增长阶段。

 受 1997 年亚州金融危机的影响, 乡 镇企业效益下滑, 农村经济发展趋缓。

 同时, 由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 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 农产品销售不畅。

 这些不仅影响农产品需求增长

 和价格走高, 而且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 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这一阶段,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394 元增长到 1590 元, 三年增加了 196 元, 年均增长 65 元。

 第四阶段(2003-2008)

 , 快速增长阶段。

 十六大以来, 中央连续发了关于农业发展的六个一号文件, 将农民增收确定为“三农” 工作的核心目标, 确立了 “多予、 少取、 放活” 的方针。

 一是免除“皇粮国税” , 让农民休养生息。

 我省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 全省农民人均减负 72 元。

 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增加对“三农” 的投入。

 仅2006 至 2008 年 7 月, 全省用于农业事业专项资金、 向农民发放的各种补贴、 补助资金的总额达 194. 39 亿元, 其中:

 中央财政安排 13. 102 亿元、 省财政安排 33. 83 亿元、 市县安排 26. 54 亿元。

 三是实施种粮补贴、 良种补贴、 农机具购置补贴、 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奶牛、 生猪良种、 能繁母猪等直补政策, 直接增加了 农民收入。

 四是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 起到了抑制粮食价格下跌和稳定农民收入的效果。

 五是致力于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

 全省农民工输转由 2002 年的 267 万人增加到 2008 年的 426 万人,增长 1. 6 倍, 年均增长 8%; 劳务收入由 40 亿 1 元增加到 256 亿元, 增长 6. 4 倍, 年均增长 36%。

 六是深化农村改革, 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乡 镇机构、 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 机制体制保障。

 这一阶段是我省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 人均纯收入由 1590 元增长到 2723 元, 净增 1133 元, 增长 71. 26%, 年均递增 11. 36%。

 (二)

 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2008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723. 80 元, 比上年增长 16. 95%, 增幅比上年提高 7. 8个百分点, 是继 2007 年我省农民纯收入增速 9. 1%水平后的又一新高, 增速为 10 年以来最高, 位居全国第九位。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 867 元, 增长 21. 2%; 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543. 2 元, 增长 8. 2%; 人均转移性收入 293. 1 元, 增长 80. 4%。

 分析这一收入现状, 我们认为:

 1、 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 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近年来, 根据省委、 省政府建设劳务大省的战略部署, 各级党委、 政府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创业能力和科学种养能力为目标, 组织实施了 农民科技培训、 “阳光工程” 、 扶贫“雨露计划” 、 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 全方位、 多层次提升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 劳务经济成为拉动农民增收, 尤其是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渠道。

 2008 年, 全省劳务输转 429. 5 万人, 劳务收入 256. 4亿元, 增长 28. 1%。

 人均工资性收入 867 元, 比上年增加 151. 55 元, 增幅达 21. 15%, 其增加额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达到 38. 38%。

 2、 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1)

 种植业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保障。

 全省着眼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从战略主导产业、 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马铃薯、 苹果、 中药材、 蔬菜等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到 2440 万亩, 玉米制种、 酿造原料、 油籽等优质专用农作物面积达到 1638 万亩, 大宗鲜活农产品外销量达到 1160 多万吨, 农产品出口额接近 2 亿美元。

 农业的健康科学发展, 使得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稳定增加, 种植业收入仍然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近 70%。

 (2)

 畜牧业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 广大农民自古就有善于养殖的传统。

 按照省委、 省政府坚持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的要求, 各地重视种草养殖, 发展养殖小区, 狠抓优质畜禽保护和良种培育, 认真落实中央扶持生猪、 奶牛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近年来草食畜牧业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据统计, 去年全省大牲畜存栏达到 597. 67 万头, 羊猪存栏分别达到 1647. 89 万只和 578. 6 万头, 肉类总产量达到79. 21 万吨。

 农民从畜牧业上的收入明显增加, 比上年同比增长 32. 21%。

 尽管 2008 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只有 56. 7%, 同比下降 416 个百分点, 但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 收入来源发生重大变化, 增收途径向多元化转变。

 由于我省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收入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收入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殖业收入向种殖业、 畜牧业、 林业、 水产业等大农业收入转变, 农民现金收入由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转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并举。

 目前, 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 而工资性收入已超过农民收入的近 40%。农民增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 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

 4、 省内区域差距明显, 农民收入呈区域性不平衡。

 2008 年, 嘉峪关市、 酒泉市、 张掖市、 金昌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6452 元、 5761 元、 4514 元和 5015 元, 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多。

 而甘南州、 定西市、 临夏州和陇南市等南部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 2136 元、 2049 元和 1847 元、 1780 元, 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各市州内县市区之间差距也较明显, 如兰州市安宁区达到 6158 元, 榆中县只有 2393 元。

 通过比较分析, 使我们受到许多启示:

 (1) 改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硬道理,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近年来, 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能够快速增长, 正是农村综合改革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果。

 (2) 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 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

 正如中央指出的, 农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 必须加强; 农民是一个 2

  弱势群体, 必须扶持。

 这是稳定农村大局、 稳定民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3) 多元化收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突破, 必须进一步引导和保护。

 要支持农村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 鼓励和保护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农民收入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

 二、 制约我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几年我省农业的较快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 广阔前景。

 但是我们也看到, 我省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发, 农业基础薄弱, 产业化程度较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因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还很多, 增收难度较大。

 (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业发展的资源性约束不断加大。

 我省 70%是干旱山区, 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低, 有效灌溉面积少, 仅占耕地面积的 30. 5%, 灌区配套设施水平低, 大水漫灌现象普遍存在, 现在全省仍有 77 条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监测和防洪能力较低。

 设施农业、 节水农业、 生态农业比重低, 且主要集中在蔬菜生产上。

 农村道路、 通讯和商贸服务网点都比较落后, 信息化水平低, 制约了农村发展。

 同时, 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1/2, 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 而且水资源

 的利用率不足 50%, 河西有的市县常年缺水。

 总体讲, 人增、 地减、 水缺的状况将越来越严重。

 (二)

 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弱, 金融支持跟不上, 科技、 资金动力不足。

 尽管近几年我省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从总体上讲, 科技投入匮乏、 农业基础研究滞后, 仍是主要矛盾。

 一方面缺乏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农业公共技术储备, 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 推广应用效率低。

 农民贷款难更是一个普遍问题。

 农村金融网点少, 在多数地方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为农民服务, 金融机构又普遍强调信贷资金的抵押、 担保, 操作规程与农村实际不相适应, 加之农民本身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弱, 信用状况没有保障, 难以取得贷款。

 这就使得农村发展缺乏科技、 金融两大重要支撑。

 (三)

 农村市场仍在发育初期, 农产品流通不发达。

 在我省多数农村, 农产品流通设施少, 批发市场、 集贸市场、 农产品基地没有形成大的规模, 示范和带动作用弱。

 由于市场不健全, 信息缺乏, 农民不能按照市场信息组织一定规模的生产, 且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市场需求都存在差异。

 同时, 市场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 多数农产品的销售是个体贩运和农民自销, 尚未发育形成自己的经销队伍和网络, 不仅不能占有市场, 而且交易成本高, 风险大。

 (四)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 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

 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715 个, 带动农户 192 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 41%, 且规模小, 带动能力弱。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4281 个, 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民会员 103 万人, 占农民总数的4. 95%, 而且大多以“松散合作” 为主, 利益分配机制不规范, 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发挥作用有限。

 2008 年底, 山东省销售收入 100 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9616 家, 占总数的75. 8%, 年交易额过 500 万元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830 家, 占总数的 6. 9%;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 26042 个, 有注册登记的合作社就达 11139 个, 出资总额 68. 5 亿元,合作组织成员 360 万户, 全省 40%的农户参与了合资经营。

 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型、 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型、 农产品基地带动型、 专业合作社带动型、 专业协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 的经营形式已非常普遍。

 在利益分配上, 已发展到农民与龙头企业共同分享加工、 销售等多环节利润, 已经从订单关系发展到合同契约关系, 实现了合作制按利润返还、 股份制按股分红的演进, 许多地方的土地变成了 “股权” , 农民变成了“股民” 或者“工人” 。

 这使我们真正看到了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与山东省的明显差距。

 (五)

 农民综合素质偏低, 创收能力弱。

 2007 年, 我省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56. 35%, 很少识字的比重达 15. 24%, 与其它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东部地区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63%,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30%, 文盲和半文盲占7%; 中部地区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53%,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38%, 文盲和半文盲占 9%。

 由于文化素质低、 技能单一、 观念滞后等原因, 我省多数打工农民主要从事的是拆迁、 挖煤、 修路、 摘棉花等粗重简单劳动, 收入相对较低。

 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已经成为我省农村产业结 3

  构调整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

 三、 我省...

篇二:关于全省  机构  情况的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 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目前两城区的 33 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 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

 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 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 33 个街办 乡镇 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 33 人 社矫辅助人员 39 人 社矫志愿者 147 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 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 监护人协议书、 公益劳动记录、 每月小结、 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

 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 117 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 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 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 2003 年 7 月 10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 公、 检、 法、 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 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工作主体的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 《刑法》 、 《刑事诉讼法》 、 《监狱法》 、《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 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 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 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 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 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 监狱办理假释、 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 两城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两城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目前多数街办的社矫对象人数已呈逐年萎缩的地步。常此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可能将难以为继。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 社区矫正组织一一特别是负

 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

  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 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 3 人或 3 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

 但由于客观原因 两城区各司法所基础建设均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作的同时还兼有街办(乡镇)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有的街道办公经费较为紧张。目前两城区大多数司法所无车辆、无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工作装备个别所连基本的独立办公用房也未解决。在办公经费上我市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 6000 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 3000 元。我市两城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 需要公、 检、 法、 司、 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 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

 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在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省、市领导强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振奋精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

 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主任、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副主任、公、检、法、司、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局以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相关事宜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各街办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改造以及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权责

 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 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

  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

 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其次配齐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云岩区配备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做法是一个司法所招聘一至二名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但因待遇太低每月每人 500 元标准而无法稳定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两城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 1000 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五)规范执法身份

  建议由省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协调省政府法制办统一制作社区矫正工作执法证件或由市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统一制作工作证件同时为社矫工作者统一制服以便于顺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篇三:关于全省  机构  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县养老保险情况的调研报告

  铜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李东春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对于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提高思想认识 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指导工作实践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及调研分析找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将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现将调研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我县自 1986 年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以来养老保险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保证了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所显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观念滞后参保意识淡薄

 尽管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实行多年很多离退休人员已经从中受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缺乏足够认识这在许多非公企业中普遍存在。首先从私营业主看他们从事生产经营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尽可能的压低成本认为为职工办养老保险是额外支出、无效投入、吃亏买卖因此不愿参保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能躲就躲、能赖就赖。工作人员到企业做动员工作时曾多次被拒之门外其次从非公企业职工看一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小型业主看到劳动力相对过剩需要就业的劳力远多于现有岗位就在招工时明确提出除工资外没有其他任何待遇爱干就干不干走人。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求职者非常珍视现有的岗位虽知应该参加社会保险但害怕在提出参保要求后遭雇主拒绝甚至失去工作。二是收入较低500 元左右的月工资除维持家用外再拿出部分钱来参保确实困难。三是小农意识作怪没有长远思想今天干了明天干不干再说拿到现钱是重要的。再次一些个体工商户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如果参保就必须自己把企业、个人负担的保费全部交上相对有单位的职工来说他们觉得不划算还不如买商业保险所以不想参保。

 2、劳动力就业形式灵活流动性加强制约扩面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发达以往在一个单位干一辈子的情形已经鲜见。企业的用工形式日趋灵活劳动者在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日益频繁。不少用人单位认为职工反正也干不了多久为其办社保不划算同时许多农民工由于对养老保险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办保险手续繁杂换了工作还要转来转去干脆也就不办了。有人说“今年在广州打工上的养老保险明年到北京就没有了。上保险没啥意思。”就业对劳动者而言要比某项社会保障更重要。如果就业的流动性与保障发生冲突现实的选择当然是先就业、挣钱保生活。有人说“一直打工上保险将来才有可能领„养老金‟要是过两年回家种地去保险就没了。”土地仍是大多数农民工心底里根本性的依靠。能不能一直在城里打工、打工期间会不会一直上保险相信农民工多半没有把握。如此看来不是农民工太傻不会算长远账而是针对农民工参保的制度有欠缺和不便。

 3、保险机制的缺陷影响扩面工作

  我国养老保险虽然实行的是个人账户制但由于存在转换成本目前养老金的支付实质上是现收现付制。近几年来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逐年提高征缴率却有所下降不但老职工的个人账户是空的新职工个人账户资金也被挪用使一些个人账户成为“空账”。不但部分积累的初衷未能达到反而使社会对已退休者和在职职工的隐性债务显性化增加了社会保障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非公有企业认为参加社会保险是自己交钱养活国有、集体企业的退休人员因而缺乏参保的积极性。

  缴费手续太烦琐。根据现行政策保险费由地税部门征缴缴费人需要到保险经办机构开具申报单到地税部门缴费再返回保险经办机构无形中给缴费人增加了负担。

 缴费机制死板。一些企业老板反映职工流动大如给其交纳了养老保险后他随意离厂没有制约办法所缴保险费也不能退回企业白白损失。这也是降低企业主参保积极性的一个原因。

 缴费比例过高。

 一些企业认为缴费比例过高 养老保险 29、 医疗保险 9、 失业保险 3 合计 41 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发展。私营企业大多数属于新建单位没有退休职工老板算经济帐觉得太吃亏。

 4、立法层次低强制力弱。目前我国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虽然不少但大都立法层次较低内容也不尽完善强制力弱特别缺乏对非公企业的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切实可行的参保措施。另外保险经办机构只是经办机构职权有限对企业没有任何制约措施保险费的收缴力度低。如业务人员下乡

 到企业进行扩面、促报促缴工作经常遇到冷面孔却没任何办法就是有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帮忙也是举步为艰没有实际效果。

 二、对策和建议

 为尽快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早日建成广泛覆盖各企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养老保险扩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强化参保意识增强积极性、主动性 针对一些企业及职工对社会保险缺乏足够认识而不愿参保的现象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方针政策做好解释工作强化服务意识让广大群众了解政策充分认识社会保险的重要性。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而养老保险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征缴养老金是国际社会的通常作法是大势所趋。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运作几十年达到了很完善的地步不缴纳养老金是违法行为。在美国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享受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好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应做得更好二是实现“以人为本”维护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需要。养老保险关系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实现职工“老有所养”的重要保障三是维护企业长远利益的需要。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从眼前看参加保险好象是加重了企业负担但从长远看却是减轻了企业负担四是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备足发展后劲的需要五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同时对应参保而不参保和拖欠保险费的单位、个人予以曝光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2、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吸引参保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扩面参保措施。一是进一步巩固“两个确保”。要加强对社会保险费收支情况的研究和预测预警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确保发放机制。要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和运作在保值的基础上促使基金增值并减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对收支缺口首先要通过扩大覆盖面、强化基金征缴等办法解决眼睛不能只盯在上级的调剂上二是强化社会保险扩面稽核和基金征缴。要在“扩面、稽核、接续、征缴、清欠”上下功夫做到依法扩面、规范稽核、及时接续、强化征缴和清欠。要突出扩面重点养老保险重点放在私营企业及灵活就业人员和个体工商户上。在扩面、

 清欠、征缴过程中关键是工作如何做到位要建立数据库摸清底数一家一家地查实有缴费能力的坚决纳进来三是在巩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建立企业年金制四是落实“巩固、提高、拓展”原则进一步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扩大并规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内容五是继续加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缴费人数以及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情况的稽核继续开展社保基金专项监督检查开展反欺诈工作。

 3、理顺现有“社保经办机构”机制便于开展社会保险工作

 既然是经办机构就不具有执法职能而扩面、稽核等工作本身却是执法行为这是一对矛盾。因此建议或是赋予社会保险执法的相关职能、权力或是扩面、稽核工作不由经办机构负责。

 建议社会保险工作早日施行直管统一人员编制统一工资标准统一经费拨付脱离地方干预增强经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尽快出台《社会保险法 》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这些法规政策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具有法律效力但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却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对非公企业使城镇所有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都能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也都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或个人将依法受到相应处罚

篇四:关于全省  机构  情况的调研报告

干部进村镇调研报告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调查通过深入基层. txt 关于上报《安徽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 调研活动调研报告》 的报告水利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 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 大力弘扬沈浩精神, 加快推进全省农村水利发展, 安徽省水利厅于 2010 年 2 月~5 月在全省水利系统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进镇村” 调研活动。

 通过对调研活动成果的全面梳理和总结, 形成《安徽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 调研活动调研报告》, 现随文上报。

 此次调研活动共组织全省水利系统干部和管理、 技术人员 10151 人(次)

 参与, 实地走访行政村 932 个, 召开座谈会 432 场, 举办各类讲座、 培训、 咨询等 500 余场, 察看农村水利工程 1400 多处。

 活动中,共发放《农村水利宣传手册》 16340 份, 农村水利调查问卷 12290 份, 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调查表 3080 份。

 通过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 水利干部职工深受教育, 促进了全系统作风的深入转变, 树立了水利行业的良好形象。

 从调研情况来看, 新中国成立以来, 安徽省农村水利工作总体上保持着健康稳步发展的势头, 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及灌溉工程体系, 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在推进农村水利发展过程中, 全省水利系统不断理清思路,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强化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 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做法, 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在调研中发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随着农村水利工作形势的变化, 近年来全省不少地方农村水利工作存在着认识淡化、 投入弱化、 设施老化、 功能退化、 管理僵化、 执法软化的现象, 从而导致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不完善、水利设施功能衰退、 农村水利投入渠道不畅、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严重缺位、 农业水费征收困难等突出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 我们认为,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 发展、 服务安徽崛起的要求出发, 加强全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 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指导地位。

 要以规划为依据, 整合涉水项目资金, 统筹安排、 集中使用, 切实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建立完善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和新政策。

 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发展的投入,加大“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力度, 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

 三是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要着力提升县 (区)

 水利系统自身能力, 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是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深入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加快水价改革, 加强水费征收工作, 大力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五是从政策层面重视和支持农村水利工作。我们将建议省政府出台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排涝费由各级财政予以补贴, 不再向农民征收。

 特此报告。

 二○一○年六月

 日安徽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

 调研活动的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 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 1 号)、《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皖发〔2008〕 10 号), 大力弘扬沈浩精神, 加快推进全省农村水利发展, 更好地服务“三农”, 结合我省水利工作实际, 省水利厅于 2010 年 2 月~5月份在全省水利系统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进镇村” 活动。

 在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至 4 月下旬调研活动全面结束。

 通过对整个调研活动成果的全面梳理和总结,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 调研活动开展情况(一)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2 月 21 日, 省水利厅印发了《开展全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 活动实施方案》, 确定从全省水利系统选派干部和管理、 技术人员 10000 人(次), 组建 17 个工作组, 分别由厅领导带队, 深入全省17 个市、 104 个农业县(市、 区)

 的乡镇村组和有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根据各市所辖农业县(市、 区)

 的数量分布, 17 个工作组共下设 48 个工作小组, 每个工作小组进驻镇村工作时间不少于 10 天, 到每个县(市、 区)

 进驻乡镇不少于 2 个, 到每个乡 镇进驻行政村不少于 2 个。

 3 月 1 日, 省水利厅召开全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 活动视频动员大会, 调研活动正式启动。

 为保证活动有序开展, 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全省水利系统

 “万名干部进镇村” 活动办公室, 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全省各市、 县(市、 区)水利部门也认真落实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 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二)

 明确目的, 突出重点。根据“万名干部进镇村” 活动实施方案, 此次调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针对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作实际, 以及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现状, 开展调查研究, 问需于群众、 问计于群众、问政于群众, 总结典型经验, 提出农村水利工作建议与意见; 开展水利技术指导与培训, 帮助解决农村水利建设、 管理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开展水利政策法规和农村水利知识宣传、 咨询与培训等。

 重点是调查了解 7 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农村水利规划编制和农田水利建设、 管理情况; 二是县级水利部门能力建设、 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村镇基层水利人员队伍情况; 三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情况; 四是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运行管理情况; 五是机电灌排工程建设、 更新改造及运行管理情况; 六是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水利建设“一事一议” 以及财政奖补政策实施等成功经验; 七是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水利工作的需求和意见、 建议。(三)

 深入基层, 注重实效。

 调研组通过走访村组, 召开包括乡镇、 村有关领导、 乡镇水利人员、 行政村负责人、 自然村有关村民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 实地察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情况等形式, 全方位深入基层, 察民情, 听民意。

 据不完全统计, 本次活动共有水利系统干部和管理、 技术人员 10151 人(次)

 参与, 实地走访行政村 932个, 召开座谈会 432 场, 察看农村水利工程 1400 多处。

 活动中, 共发放 《农村水利宣传手册》16340 份, 农村水利调查问卷 12290 份, 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调查表 3080 份, 举办各类讲座、 培训、 咨询等 500 余场。

 通过深入基层、 深入一线、 深入村组, 调查研究, 掌握第一手资料、 第一手情况, 了解广大农民群众所思所盼, 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 活动得到了省领导的关注, 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和省委常委、 副省长赵树丛先后作出批示, 充分肯定了活动的重要意义, 并就认真开展好活动提出期望和要求。

 根据省领导的批示精神, 整个活动遵守群众路线, 强化群众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

 通过深入基层水利工作第一线, 面对面与普通群众沟通交流, 增强了各级水利部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 密切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感情。

 通过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 使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深受教育, 促进了全系统工作作风的深入转变, 进一步树立了水利行业的良好形象。

 二、 全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 全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各级水利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下, 广泛持久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全省农村水利工作总体上保持着健康稳步发展的势头。(一)

 全省农村水利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 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特别改革开放以来, 全省农村水利发展逐步形成了政府组织引导、 群众投工投劳、 引入市场机制调节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模式, 全省农村水利快速发展, 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 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防洪、 灌排工程体系。

 全省共兴建水库 4837 座, 总库容 196 亿立方米; 整治河道 400 多条, 修筑堤防近 2 万公里; 打机电井 19 万眼; 整修塘坝近百万处; 发展固定机电排灌设备装机 160 多万千瓦, 开发利用小水电装机 75 万千瓦。

 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近 5180 万亩; 已除涝面积 3370万亩, 占易涝耕地面积的 92. 6%; 堤防保护耕地面积已达 3536 万亩; 建成节水灌溉面积 1100多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 万平方公里; 解决了 980 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随着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 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生产、 生活条件也逐步改善,特别是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省的粮食总产量仅 128 亿斤。经过 60 余年的建设, 到目前, 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600 亿斤左右, 比 1949 年翻了两番多。在耕地面积减少、 人口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 我省不仅解决了 6700 多万人吃饭问题, 而且每年还向国家提供 50 多亿斤商品粮,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表明, 大力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稳定和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进而达到旱涝保收, 是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 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

 同时, 由于农村水利的全面综合治

 理, 防洪、 除涝、 灌溉、 供水等保障不断增强, 对促进全省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二)

 近年来发展农村水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 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 省政府的总体部署, 特别是按照省委、 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 要求, 全省水利系统不断理清思路,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推动农村水利建设健康发展, 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 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是加强对农村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均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机构, 并坚持每年组织召开动员会、 现场会、 开展督查活动等, 努力推动全省农村水利建设。

 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每年都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 评比,推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 深入地开展。

 省水利厅通过制定 《关于加快农村水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 等规范性文件, 指导各地开展农村水利建设。

 注重规划先行, 组织各市、 县(市、 区)

 编制了农村饮水安全、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一批农村水利专项规划。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编制工作, 截至目前, 全省已有 99 个县(市、 区)

 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72 个县(市、 区)

 的规划已通过政府或人大的审批。

 通过规划引导, 有效地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是大力开展重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按照省委、 省政府的部署,以水利民生工程为抓手, 积极推进重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2005~2009 年, 全省累计投资 40. 2亿元, 解决了 980 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2007~2009 年, 累计安排 1328 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稳步推进淠史杭、 驷马山等 7 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1998~2009 年已累计投入 12. 7 亿元。2001~2009 年, 累计安排了 14 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全面完成 33 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 总投资 12. 57 亿元。

 三是积极推进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005 年以来,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央补助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加大, 中央和省级资金累计投入 5. 38 亿元。

 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 群众筹资投劳为主体、 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推进农村水利建设。

 据统计, 2007~2009 年, 市县乡合计投入分别约 4. 3 亿元、 6. 7 亿元、 8. 3 亿元。“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政策实施后, 全省有 90%的县区、 70%的乡 镇、 50%的村组开展了“一事一议” 试点工作。

 郎溪县 2009 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 488 万元, 其中安排到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达 316 万元, 占全部奖补资金的 65%。通过重点倾斜, 有效地调动了农村干群对农田水利建设筹资酬劳的积极性。

 四是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2004 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发改委、 省水利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完成改革任务, 初步建立了体制顺、 机制活、 人员精干、 服务优质、 运行高效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同时, 大力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 积极推动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 全省已建立各类用水户协会215 个。

 如:

 定远县成立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总站, 安排 6 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专门从事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 管理工作; 广德县成立水库管理中心, 将全县 16 座小(一)

 型水库全部收回县水务局管理。

 三、 当前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 近年来很多地方农村水利存在着认识淡化、 投入弱化、 设施老化、 功能退化、 管理僵化、 执法软化的现象,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工程体系不完善, 设施功能衰退。

 我省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 配套不全, 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严重、 效益衰减等问题, 用水效率低。

 大型灌区工程配套率不足 40%, 且...

【关于全省  机构  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