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考试命题,新思维(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两人谈
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义平 闽侯县尚干中心小学
陈贤波 陈贤波(以下简称陈):
近两三年来, 我比较关注你的一些语文考试命题, 觉得与众不同, 很多试题不但令人耳目一新, 而且令人赏心悦目, 对此, 我很想了解你的思考。
张义平(以下简称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小学阶段的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方式, 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它的选拔和甄别功能淡化了, 但反馈与诊断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
其原因是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不能从教学实际出发, 不能为教学服务, 不能引领课改的纵深发展。
一句话, 考试的命题研究滞后, 考试的内容依然“繁、 难、 偏、 旧”, 不能有效地发挥其评价所具有的促进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本质功能, 不能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不能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一成不变的笔纸考试的面孔,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线老师课堂教学的走向。
只要留心一下学生手头五花八门的练习, 你会发觉其实很多是繁杂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们在积极倡导考试方式多样化的同时, 加强命题改革, 审视与研究符合课程理念的命题方式, 让笔纸考试真正发挥其正常的评价功能,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这是我的一些想法。
陈:
这一点, 我深有感触。
比如:
你喜欢考查学生的写字, 不管是中年级还是高年级总有一题抄写词语的题目, 且要求在田字格内, 工工整整地书写, 看似简单, 但指向性特别好, 当然对一线老师来说,评价的标准尺寸不好把握, 弹性较大。
张:
刚开始, 如你所言, 许多老师不理解, 常抱怨这类题目毫无意义, 怀疑是给学生派送分数, 提高所谓的合格率。
事实上, 这是大家对小学阶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的认识出现偏差所然。
第一学段的老师抓了学生的写字, 到了第二学段就开始松懈、 怠慢, 至第三学段就放任自流了。
再者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为例, 文中有关写字教学的描述有 6 条共 151 字, 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且层次分明。
说到这里, 我不得不说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对写字教学重视的程度,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篇课文后面都留有篇幅供学生对生字的描红和临摹, 从笔画笔顺到字间架结构, 从铅笔字的练习到钢笔字的书写, 有条不紊, 累积递进。
我想这不仅很好体现了课标的理念, 而且彰显了编者一种深远的目光, 没有对汉字一种热爱的情怀, 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还有我研究一些中考和高考的命题, 亦有书写类考查的题目, 只是评价标准更高而已。
只要认识到位, 评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说到底, 还是理念问题, 为什么不从小事抓起? 为什么不把小事做实做好呢?
所以, 理念的转变, 要诸付于行动, 并不是嘴上功夫, 叨念而已。
陈:
刚才说写字, 我认为你的命题起到很好引领课堂教学的作用, 让教师确立一种把小事抓好, 把小事做好的理念。
我还发现, 你的命题中, 能从学生生活视野中汲取命题素材, 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如:六年级有这样一道题目, “这些广告语, 虽然生动有趣, 但用了错别字, 你能改正吗?
”
一个关于电蚊香片的广告:
默默无蚊 一个关于钙片的广告:
钙世无双 一个关于某女歌星的广告:
妹力四射 张:
这是一道用“广告语” 来包装的改错别字的题目, 富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 彰显一种时尚的社会大众文化。
首先, 不能置否的, 在经济社会中, 我们的生活已打上了这种广告文化深刻的印迹, 因为利用错别字制造奇妙的广告效果, 从电视媒体、 到户外墙体的广告, 这种现象触目皆是, 我们是见怪不怪的, 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 这显然不是学生所要习得的规范语言。
能从学生生活视野中汲取这样的命题素材, 学生自然感到亲切, 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生活处处有语文”, 在这里得到一个很好的诠释。
其二,“默默无蚊”、“妹力四射” 改造于人教版十二册课文中出现的词语“默默无闻”(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
和“魅力”( 《向往奥运》), 找到了一个课堂教学内容和测评内容很好的结合点, 给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测试点既源于文本, 又高于文本, 凸显语言的习得, 是经历一个从积累到运用, 从运用再到积累反复循环上升的过程, 而且是放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 不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语言
的实用价值, 还强化了规范用字的意识。
陈:
你对考题的描述语, 似乎很讲究。
比如诗句默写, 以往的考题大多直接给出要求默写某作者的某一首诗, 显得单调乏味, 没有层次感。
而读你的考题描述语, 少了以往直接下指令的口气, 一改呆板、冰冷的面孔, 多了温和的语气, 自然也多了一份鼓励和期待。
常常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而且富有文化气息。
如六年级的试题:
“松、 竹、 梅素有‘岁寒三友’ 的美称。
中国文人喜欢用它们来赞美人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你能默写出有关这方面的诗句吗?
有关写竹的诗句:
有关写梅的诗句:
有关写松的诗句:
张:
这是对考题加入了诗歌本身的文化要素, 把要求默写的诗句放置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 以一种较开阔的视野来考查学生古诗的积累, 包括思想感情的积累。
当然, 对小学生而言, 只能是有限度地挖掘诗歌的文化内涵, 不能拔高要求。
但对教师而言, 我想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不然, 我们的诗歌教学很乏味, 很沉闷, 更谈不上彰显诗歌固有的灵性。
陈:
“灵性” 这个词我很喜欢。
比如三年级这道题:
你能想出哪些词语来描述图中的情景?
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题目, 其实内涵十分丰富。
折射出词语的积累、 运用的语文学习的一个历程,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广阔的思维空间, 没有太多的限制, 虽然脱胎于“看图写话”, 但充满了灵性和创意, 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富于审美性。
张:
这也算是一种简约美吧。
插图首先给试卷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当然这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是能给学生带来更感性的冲击, 唤醒积淀于孩子心中某些的词语表象与记忆, 勾引起相关的词汇来描述图中的景物或人物的表情、 神态。
另外, 图文并茂的试题形式, 会让孩子兴趣春意盎然。
陈:
你常常说试题要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 我的理解是, 你的命题注重从运用的角度考查积累, 避免单打一的考试方式, 能从课文内容中提炼出一个主题, 然后以此主题串起相关的内容, 整合成一个板块, 如:
四年级的一个考题,“说起‘水’, 真是无处不在。
你瞧, 诗人、 作家笔下的‘水’ 多美呀!”
(1)
竹外桃花三两枝,
。
(2)
, 疑是银河落九天。
(3)
千里莺啼绿映红,
。
(4)
我们学过的课文不少与“水” 有关。《趵突泉》 里写道:
“看那三大泉, 一年四季, 昼夜不停,老是那么翻滚。
你立定呆呆看三分钟, 便觉得自然的伟大, 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永远那么
,永远那么
, 永远那么
, 冒, 冒, 冒, 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5)《古井》 里泉水就像母亲
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 陶冶人们高尚的品格。
(6)
水本无色, 明明是清水, 流到“五彩池” 里却有了不同的颜色:
红的, 黄的, 绿的, 蓝的, 紫的。
由此, 我会联想到许多描写色彩的四字词语:
、
。
(7)
人们赞美月光, 喜欢说“月光如水”, 说人多情则用“柔情似水”, 请你试着写出带有“水” 字的成语或四字的成语:
、
、
。
(8)
3 月 22 日是“世界水日”, 请你写一则广告语, 告诉人们要珍惜水资源, 节约用水。
张:
有这种倾向。
我不喜欢简单再现课文内容, 至少对考试的内容有所提升, 让孩子跳一跳摘到桃子更有味道。
也许像人们所言, 考查的是孩子的语文能力, 而不是机械的记忆, 命题要体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不拘泥于课本, 又不游离于课本, 找一个与课本“若即若离” 的命题点, 是我命题的一贯思路。
陈:
强调整合是你的命题一大特点, 而且整合的度也恰到好处, 即便一个仿写句子也很有味道, 全然改变了单一造句的考试方式。
如六年级有样一道题:“著名作家朱自清曾经感叹:
日子从我手中溜去,就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
在你眼中, 时间像什么?请仿照着写一句话。”
在我眼中, 时间就像
张:
我更多的是想考查学生的语用情况, 给出一个的语境, 触及孩子的心灵, 用感情来写句子, 让孩子的言语充满智慧, 我深信, 孩子会写出许多的名言名句, 只要给他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
所以, 我不大赞成给出某个词, 叫学生生硬地造句。
不是常常见到学生从低年级就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弯弯的月牙像一条小小的船儿” 的句子, 到了小学毕业了, 仍然靠此句打天下, 真所谓屡试不爽, 经久不衰啊!
难道是我们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 言语能力没有得到应有提升? 显然不是!
只是我们的命题设计不好, 没有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陈:
最后, 我们谈一谈习作吧。
张:
习作的话题很沉重, 老师总是不满意学生的习作, 学生总是不喜欢习作。
其中原因也许很多,但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让学生习作的门槛太高, 要求过多, 习作可供学生习作的话题单调、 呆板。这样看来, 责任在老师, 不在学生。
有人用“四化” 即“虚假化”、“成人化”、“僵硬化”、“机械化” 来概括当下小学生的习作生命状态不是没有道理的。目前, 我所能做到的在习作命题和评价方面尝试变革,尽量给出一些鲜活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并且能写自己诚实的话。
如六年级的一个习作题:“小鸟飞出笼子后, 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你展开想象, 编一个故事, 题目自拟。”
以图文结合的形式, 既简约又生动有趣, 而且可供学生想象的空间大。
从学生习作的话题来看, 几乎括攮了家庭、 学校、 社会、 环保等方面, 其中不乏“名作佳篇”。
我认为, 只要命题恰当, 学生的习作能够做到个性化的表达, 充分体现出“童言无忌”、“童趣盎然”、“童笔生花”。
【语文考试命题,新思维(完整文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