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语文命题新思维(教师论文)(完整)

时间:2022-09-11 16:10:05 来源:文池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命题新思维(教师论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语文命题新思维(教师论文)(完整)

 

 语文命题新思维语文命题新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纸笔测试依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形式。因此,在积极倡导考试方式多样化的同时,加强命题改革,审视和研究符合课程理念的命题方式,让考试真正发挥评价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显得很有必要。

 一、链接生活──让命题焕发时代的气息一、链接生活──让命题焕发时代的气息 题例:一卖皮鞋的商家为了招揽顾客,打出了这样的广告:“牛皮皮鞋,绝对牛皮。”出人意料的是;几天下来,少有人问津。商家老板十分纳闷,这是为什么呢?聪明的你,能为老板找到其中的原因吗? 简析:这道题从语文练习的角度上说,实际上就是检测学生对语言多义性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的能力。但是,经过这样的生活包装之后,显然增加了“广告用语”这一富有时代鲜明特征的背景依附, 从而使这道题变得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语文问题, 而变成一种时尚的社会文化。而生活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早已纳人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中,生活中出现了广告用语错误的现象学生并不少见, 学生看到这道题自然感到它离自己很近, 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的检测,就不仅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文化熏陶的过程, 它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实际价值, 进而强化了规范用字的意识。

 反思:语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素材就应接轨学生的现实世界。因为语文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在不减弱知识成分的前提下给纯粹的语文命题加以生活化的包装, 把对语文知识的检测放置在丰富现实的生活情境中, 真正使语文命题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新意呈现──给命题设置趣味的形式二、新意呈现──给命题设置趣味的形式 题例:小明请吴老师写了一条格言卡片,可拿到家却怎么也排不起来,请你帮他排一排。

  简析:这道题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从呈现方式上说,试卷运用了文字、图形、排序、故事情景创设(帮助小明)等综合形式,具有亲切感和亲和力,同时又寓语言训练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这种趣味情境中自然兴致大增,乐此不疲,尽情开动大脑,合理选择排列文字信息。从价值功能上说,这道题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语言转换、语言组合训练,而且还蕴藏着盲人的意义。

 “请你帮帮他”这几个字赋予学生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 他们当然会热情地、兴趣盎然地帮助小明排好卡片。

 因此排序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品格的过程,而拼出的答案“知错改错不算错,知错不改错中错”,又渗透了如何面对错误这方面的思想教育。

 反思:语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形式就应富有创意。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一方面做到题型丰富,听、说、读、写、圈、画、连、点等形式均可出现,以不断刺激学生大脑,增加学生答题的快乐,启迪学生心智;另一方面,注重图文并茂,在试题中插人学生喜欢的动物、植物、几何图形。表格、图像以及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画面,使试卷赏心说目,具有亲和力。

 三、孕育人性──为命题注入和谐的暖意三、孕育人性──为命题注入和谐的暖意 题例:根据韵母,请帮助迷路的汉字找到自己的“家”。

 简析:这是一道充满暖意的试题。从纯语文的角度上说,这道题就是要求“选择合适的汉字写在相应的音节下面”。但是,编题者设置了“汉字迷路”这样一个场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了试题,成为试题中的一个角色,非常乐意地帮助汉字“找到自己的家”。试题还教育学生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十分巧妙地传达了善与美。同时,试题又渗透了“爱家”的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汉字也有自己的“家”,有家是一种幸福。

 反思:语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内容就应蕴含人文关怀。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命题放置在学生人性发展的高度, 结合语文知识点的检测, 加人一些能够弓泼学生道德碰撞、情感共鸣的因素。同时,还要赋予试卷以人文情调,如在卷首写上开考寄语,卷中写上关照鼓励语,卷末写上小结提示语等,让学生看了舒心、暖心。

 四、引领应用──使命题折射知识的价值四、引领应用──使命题折射知识的价值 题例:东东很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向来民主的爸爸妈妈并不反对,只是要求东东说出买电脑的充足理由。你能帮东东想出理由,使他如愿以偿吗?请把想法写下来。

 简析:这道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不少学生都遇到过的现实问题,它自然就道出了学生的心里话。学生在这样充满生活化的真实场景中,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写出的答案精彩纷呈,各显奇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得到了真实的应用,语文能力也由此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展现,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原来语文可以这么奇妙,这么有用,它可以与人进行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解决自己的生活难题,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学语文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反思:语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就应该引领现实应用。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语文知识依附在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 或直接从生活中摄取素材, 加以适当改造, 引领学生发掘自身灵性, 寻求语文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本质联系, 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探求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注重整合──令命题凸显学科的特性五、注重整合──令命题凸显学科的特性

 题例:张明是一位五年级学生,下图表示的是他一天放学后的活动情况。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谈谈你对张明的评价。

 简析:

 这是一道颇具综合性特点的试题。首先是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整合。学生要想对张明作出个人的评价,看懂这幅折线统计图是关键,也就是说,先要明白图中的每个线段所表示的意思,因而必须具有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这就涉及到数学科的学习内容。其次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之间的整合。这幅折线统计图展现的是张明放学后17:10──18:00 之间的行动情况,尤其是张明曾经在“商店”“游戏机店”“邻居家”三个地方停留过, 这就给学生的个性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每个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合理的想象,对张明的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和评价。有人认为,张明是个贪玩的学生,他到商店买零食吃,又去游戏店打电子游戏,再到邻居家玩,很迟了才回家。而有人却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张明是个热心肠的人,他到商店是帮妈妈买生活日用品,路过游戏机店时看见别的同学在玩,便进去劝阻,最后又到邻居家为生病请假的同学补课。在分析信息展开评价的过程中,尽管结论不同,但都表现了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判断,而且从否定或肯定的答案中受到启发,或吸取教训,或视为榜样。

 反思: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拓宽命题思维,拓展命题空间,打破学科界限,贯通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赋予试卷丰富、多样的功能,尽可能使有限的试卷成为融合听说读写能力、整合三维目标、汇合学科知识的载体,从而全面、综合地测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研究例谈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研究例谈 浙江岱山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赵飞君 当前,各地学校对“考试评价”的思考多限于评价方式,对“考试命题”的研究极少,导致评价与教学的脱节,使评价发挥不了应有的导向、检测、激励、改进等作用。基层教研员虽然自身对考试命题有所思考和探索, 但所起的作用往往只是提供一份期末终结性评价的试卷,没能对教师进行考试命题的培训与指导。笔者对考试命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发。

 一、考试命题的方向一、考试命题的方向 基础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这样的地位,决定着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力求体现基础性,即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基本过程方法、基本态度情感等。

 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设”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并把评价的内容具体化为五个方面(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

 习)。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很多时候难以也没有必要通过书面考查来反映,书面考试考查的主要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对这三块内容的命题要努力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在有限的试题中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造性。命题应力求有创意,摒弃过去那种机械、专制、沉闷的内容,体现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生活性。要求考试内容的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表达能力,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

 趣味性。形式的趣味性主要包括卷面活泼,命题语言轻松,富有亲和力、鼓励性等;内容的趣味性,一方面是指题型丰富,以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提高学生答题的兴趣,启迪心智,另一方面是指内容开放,让考试的过程也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试题内容编制思路二、试题内容编制思路

 (一)知识与能力融合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掌握语文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语文能力。因此,命题时要避免把知识点的考查细碎化、机械化,尽可能使所出题目与对能力的考查相融合,使学生摆脱“做死题、死做题”的窘状。比如对“修辞手法”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题例:读下面这段话,选填合适的比喻成分,并按提示写比喻句。

 进入天山,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朵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

  )。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上飞泻下来,像(

  )。这飞泻下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

  )。再往里走,是蜿蜒无尽的原始森林,密密的松林像(

  )。溪流的两岸,满是野花,红、黄、蓝、紫,五彩缤纷,像(

  )那么华丽。

 (1)无数撑天的巨塔

 (2)千万条交耀的银练

 (3)千万朵玲珑剔透的珠花

 (4)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

 (5)绵延的织锦

 天山的雪峰令我们神往。

 你能想象出大雪漫天飞舞的景象吗?请用几个比喻描绘出来。(可以是课内外积累的语句)

 这道题所考查的是学生的多种能力:透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想象事物的能力,运用恰当的比喻把事物描述生动、具体的能力,品味词句的能力。这样的命题着眼于对修辞作用的感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突破了对修辞知识的考查。

 再比如对句式的考查, 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句式, 目的之一是增强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句子的能力, 目的之二是使学生在平时的说话与习作中能灵活运用, 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对于句式的考查,过去的命题多是提供一个句子,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或几种说法。

 这样的题型检测的只是技术层面的能力, 而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实现运用的能力。

 我们祖国的语言很丰富,一种意思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正所谓“语随境生,语随情生”,同样一个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最合适的表达往往只有一种,所以,命题应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流畅地表达的能力。

  (二)积累与运用并重

 积累怎么考呢?还是要以积累的目的为出发点与归宿。积累的目的一是丰富语言的内储,从而丰富语言的表面,比如词语的积累等;二是培养语感,厚实语言与文化底蕴,比如古诗词的积累等。当前,积累内容的命题跟以往相比,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

 题例:根据句子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自不量力

 回天乏术

 调兵遣将

 足智多谋

 变幻莫测

 不计其数

 古今往来,战场上形势往往(

  )。就说“赤壁之战”吧,曹军 80 万,东吴军 3万,谁都以为周瑜是拿鸡蛋碰石头,(

  ),再怎么(

  ),也是(

  )。不曾想东吴的将领(

  ),用火攻之计打得曹兵死伤(

  ),曹操败走华容道。

 这是一道词语的积累运用题,依托课文《赤壁之战》的内容,设计语言运用的环境,考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程度与运用能力。

 题例:古诗句(格言、名言等)积累运用题。

 初春,我信步来到郊外,柔和的春风拂面而来,好舒服。的确是“_____________”。瞧,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绿的、紫的……我不禁吟诵起朱熹的诗句:“_____________。

 ” 春天如此充满生机, 可要珍惜这春光哟, 不是说 “_____________” 吗?

 这道积累运用题在命题上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1)注重创设运用的情境,创设运用的情境和简单地指定默写某个内容相比,好处在于避免死记硬背,使背诵必须跟理解相结合。(2)注重引导形成记忆的储块,检测是否能迅速地对语言精品进行检索提取。(3)赋予积累的内容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课内与课外衔接

 1.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

 一般来说,对于一篇课外文章的阅读,题目的设计会遵循这样三点:教材中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教材中字、词、句、标点方面的基础要求,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题序的编排则会沿着文章的写作顺序与读者在阅读中的思考进行来安排, 从而使题目的设计超越考查学生的目的,为学生阅读提供引路性、启发性的帮助。

 2.课内词句的课外运用。

 题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A.这家新开的工艺品店里,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既精美又可爱,看得我(

  )。

 B.看着我们班的滑稽明星表演的相声,同学们(

  )。

 C.爆炸声(

  ),太可怕了。

 D.他的这个感人故事(

  ),

 我们要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学习他。

 以上四句话中可填的词语并不是唯一的,但是也有一个下限的保底,即可以填...

【语文命题新思维(教师论文)(完整)】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