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10篇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科学普及实践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的 现状与对策建议刘仪辉,余亚微摘要新媒体作为近年来一种新餉传播和媒体形态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了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普及实践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与对策建议刘仪辉 , 余亚微摘要 新媒体作为近年来一种新餉传播和媒体形态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 本文梳理了当前中医
药文化传播途径的现状 , 分析了网站 、 微信 、 微博 、 短视频和手机软件等媒介传播存在的问题 , 最后给出了解决问题
的对策建议 , 力争实现传播形式多样性 、 趣味性 、 通俗性 , 传播内容权威性 、 真实性 、 实用性 , 传播目的回归性 、 纯
粹性 、 科学性.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 中医药文化 ; 传播中图分类号 G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
(
2019
)
246-0174-03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总是无处不在地改变着人
们的生活 , 传播媒介的革新也不例外 , 技术发明往
往催生新的传播手段 。
新媒体有多种版本的定义 ,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得出不同含义 。
美国 《 连线 》
杂志对新媒体 (New
Media) 的定义是 “ 所有人对
所有人的传播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
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
播的媒介等 。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 新媒体作
为一种新的传播和媒体形态 , 它将内容数字化 , 利
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面向全球用户即时提供
海量信息并为所有用户创作新的内容提供便利 。
新
媒体时代下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
调查了解当前现状 , 分析存在的问题 , 研究对策是
文化传播研究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1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
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
与电视 、 广播 、 报纸等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相比 , 它具有即时性 、 开放性 、
分众性 、 融合性 , 低成本全球传播海量信息 , 内容
个性化 、 社群化 , 检索便捷化等特征数字化的
传播内容促进了传播过程的双向互动性 , 同时也促
进了传播内容的生成性 。
目前中医药文化网络传播
主要是通过网站 、 微信 、 手机短视频 、 微博以及专
门的手机 App 软件等方式 , 这些新媒体的传播方式
都具备数字化和互动性的特征 。
互联网传播中医药
文化要注意营造氛围 , 合理解读 , 创新理论知识 ,
创新技术方法 ,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切 。
当前中医药
文化传播的现状距理想的目标状态还存在一定差距 。网站方面 , 目前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网站主要是
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官方网站文化专栏 、 省市县中
医院网站文化专栏 、 健康类专题网站和少数中医药
科研机构网站文化专栏 。
例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官方
网站设有 “ 文化江中 ” 栏目 , 北京中医药大学官方
网站设有 “ 中医天地 ” 栏目 , 广州中医药大学官方
网站设有 “ 博物馆 ” 栏目 。
网络上还存在一些企业
经营的中医药网站 , 例如 “ 中医中药网 ” “ 养生之
道网 ” 等这些网站的经营主体都是企业 , 网站内容
非常丰富 , 网站日访问量也非常大 , 但其发布的内
容在专业性和科学性方面不如中医药权威机构 。
中
医药权威机构的中医药文化网站或专栏也存在一些
问题 , 例如网站疏于维护导致内容更新速度很慢 ,
网站开发较早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 内容学术性强 、
实用性差 、 枯燥乏味 。微信作为一款免费即时通讯应用程序 , 根据该
企业 2019 年初的数据 , 微信月活跃用户已超 10 亿 。
微信作为国内用户数最多的社交软件具备强大的文
化传播的效力 。
目前有很多微信公众号致力于传播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 , 例如 “ 悦读中医 ” “ 中医养
生 ”
“ 中药养生 ”
“ 中药百科 ” 等微信公众平台都发
布了大量关于中医药文化的知识 。
除此之外 , 微信
还可以通过朋友圈和微信群对信息进行传播和转基金项目 :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 中医药健康文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项目编号 :
GJJ170715
).
通讯作者 :
余亚微 , 讲师 , 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管理.作者简介 :
刘仪辉 , 讲师 , 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化教育.《 科技传播 》 2019-11
( 上力17411 上内文 .indd
174 2019/11/7
14:01:42
科学普及实践发 , 具有传播速度快 , 受众面广的特点 。
但是 , 调
查发现关于中医中药的微信公众号注册主体大多数
都是个人 , 少部分是医药专业人士注册的 , 大部分
账号是非专业人士凭个人兴趣爱好发布中医药养生
保健文章 , 内容较为杂乱 。
因此 , 微信公众号虽然
有海量中医药信息 , 却也鱼龙混杂难辨是非 。短视频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 , 一
般是传播时长在 5 分钟以内的视频 。
随着各类移动
终端的普及和网络的提速降费 , 短小精悍又有趣的
大流量视频传播内容逐渐获得网民的青睐 。
近年来
闲暇之余观看短视频成了很多人的爱好 , 2019 年 5
月短视频 App 活跃量数据中 , 仅抖音一款 App 就有3.
5 亿的月活跃用户 。
快手 、 西瓜视频 、 火山小视
频等软件同样达到了
1 亿的活跃量 [3] o 短视频是当
前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媒介 , 例如用 “ 中医 ” 关
键词搜索到几百个抖音 App 注册账户 , 涵盖中医养
生文化 、 中医知识教育 、 中医文化传播等内容 , 它
们发布的各类视频作品数量成千上万 。
短视频应用
的飞速发展正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的方式进行信息分享 、 传
播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媒体 。
微博具有发
布信息速度快 , 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 而且可以
发布图片和分享视频 , 微博发布信息的速度远超传
统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 。
微博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
自主性 、 选择性 ,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
内容质量决定是否 “ 关注 ” 某用户 。
笔者同样用 “ 中
医 ” 关键词搜索新浪微博用户 , 粉丝超 100 万的用
户有很多 , 这些用户发布的内容主要围绕中医健康
养生 、 中医药知识话题 , 而且账号主体大多数是
个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 , 手机应用软件成为中医药文
化传播的新阵地 , 很多企业为了营销推广需要都开
发了很多免费的中医药 App,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宣
传推广了中医药文化 。
例如 “ 中医通 ”
App 定位为
中医学习和生活的小帮手 , 以实用性 、 趣味性为特
色 , 通过图片认识中药 , 还包括中医四大经典 、 四
小经典等内容 。
“ 中医古籍 ”
App 收录历代医家海量
著作 , 包含中医入门 、 养生保健 、 本草方书 、 临证
各科等详细分类 。
“ 中医智库 ”
App 根据其软件自我
介绍有 2
000 古籍 、 4 万医案 、 30 万方剂 , 提供随
时随地自由听书 。
手机应用软件市场还有诸如中医
药宝典 、 养生文化大全 、中医常识大全等各类 App,
琳琅满目 , 但若要选一款合格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软
件会让人无所适从 。新媒体时代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是网
站 、 微信 、 微博 、 短视频 、 手机应用软件等 , 它们
传播方式多样内容包罗万象 。
同时传统媒体中的报
纸 、 广播 、 电视也有一部分宣传功能 。
户外电子屏 、
移动电视 、 楼宇展板等实体媒介是中医药文化传播
的有益补充 。
令人遗憾的是传播受众最广 , 用户群
体最大的微信和短视频的注册主体基本上是个人 ,
中医药权威机构创建的账号非常少 , 专业机构利用
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积极性不高 , 参与度不够 。
个人创建的账号在发布内容时因自身专业性不强 ,
缺乏信息审核流程 , 客观上导致一些虚假信息 、 不
实信息充斥网络 , 误导人民群众 , 产生不良影响 。2 中医药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2.1 传播形式单一枯燥相比第一代媒体报纸 、 第二代媒体广播 、 第三
代媒体电视和第四代媒体互联网 , 新媒体的传播形
式已经取得很大进步 , 新媒体传播汇集数字 、 交互 、
移动和个性等多因素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趋势 , 而且
适应了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
但总体来看 ,
传播的形式仍停留在文字 、 图片 、 视频 , 基本上是
依靠网络的线上传播 , 形式仍较为单一 , 内容也比
较枯燥 。
形式多样的传播途径应该做到线上线下相
结合 , 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主要集中在互联网 ( 线
上 )
, 互联网的传播从形式方面已经较为丰富 , 但线
下的形式比较缺乏 。
对于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不仅需
要互联网传播 , 更需要人们去亲身感受 、 切身体会 ,
促进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2.2 传播内容虚假浮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医药文
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积淀具有良好的群众知晓度 ,
几乎家家户户都对中医药知识略知一二 。
但现实存
在的情况是当前各类中医药宣传网站和软件充斥着
大量医疗保健的商业广告 , 通过惊艳的标题和浮夸
的内容吸引眼球 , 为达到营销产品目的不切实际地
夸大中医治疗效果 , 违背科学地编造治疗奇迹 。
网
络上出现了治疗疑难杂症的 “ 祖传秘方 ” , 甚至包
治百病的 “ 神医大仙 ” 这些负面内容严重影响中医
药文化的健康传播 。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微信公
众号的账号主体都是个人 , 作者仅凭个人兴趣或网
络摘抄东拼西凑就发布一些所谓的健康养生文章 ,
发布内容随意性强 , 其真实性 、 科学性得不到保障 。
2.3 传播目的商业逐利当前有些健康类网站和中医药手机软件看似发
布中医药保健知识 , 提供诸多中医养生之道 , 实则
在内容中植入很多中医药广告 , 其真实目的是推销175,2019-11
(±) 《 科技传播 》11 上内文 .i
ndd
175 2019/11/7
14:01:42
科学普及实践各类保健品 。
有些微信公众号创建初期为吸引用户
关注 , 发布优质原创中医药文化内容 , 发挥了传播
文化的作用 , 但因后期关注量上升或其他原因也逐
渐走向商业逐利道路 , 开始推送广告 。
商业逐利行
为容易破坏中医药文化的群众基础 , 容易歪曲中医
药文化的精神内涵 。3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对策建议3.1 传播形式应具备多样性 、 趣味性 、 通俗性实施全方位立体式中医药文化传播 , 除了借助
新媒体传播之外 , 还可以釆取例如可以釆取参观中
医药博物馆 、 中药种植基地 ; 体验热敏灸技术 、 中
医健身气功 ; 建设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等方式传播
中医药文化 。
近年来 , 江西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中
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工作 , 不断提高中医药的知名度
和美誉度 ,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 创新思路方法 , 把
握宣传规律 , 创作优质作品 。
学校成立岐黄国医外
国政要体验中心 , 编写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课外读
本 , 实施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 , 打造了集中
药标本 、 种植 、 炮制及中医推广为一体的中医药文
化体验区 , 举办中小学教师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培
训班 , 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一系列举措 ,
深入创新传播中医药文化途径 , 情境式 、 体验式学
习中医药文化 。
这一系列举措深度传播了中医药文
化 , 扩大了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 增强了中医药服
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 多措并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
效果 。3.2 传播内容应具备权威性 、 真实性 、 实用性为规范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 , 可以釆取诸多措
施减少虚假浮夸内容 。第一 , 鼓励权威机构创建微信公众平台 , 发布
专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信息 。
例如中医药科研院所 、
中医药杂志社 、 省市县中医院都是比较权威的微信
公众号账号主体 , 这类账号主体发布的消息一般具
有较高的可信度 。
能够让微信用户获得科学的中医
药文化知识 , 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公信力 。第二 , 中医药院校应完善和建设中医药文化传
播专题网站 , 采用通俗易懂 、 喜闻乐见的方式科普
中医药知识 , 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 。第三 , 为杜绝网络虚假浮夸的内容 , 保障群众
身体健康 , 互联网监管部门要加大网络内容监管力
度 , 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3.3 传播目的应具备回归性 、 纯粹性 、 科学性一方面 , 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该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医药经营市场 , 正本清源 , 以
正视听 。另一方面 , 广大群众也应提高自身的中医药知
识辨别能力 , 不要盲目轻信网络言论 。
中医药文化
传播应该记初心 , 担使命 , 淡化商业利益 , 回归中
医药文化内涵 。
互联网传播中医药文化要以中医养
生知识 、 中医养生文化为突破口 , 传播中医的哲学
观 、 生命观 、 思维方式等 , 让人们形成正确的健康
价值观和科学的养生保健方法⑷ 。
通过文化宣传和
切身体验让人们热爱中医药文化 , 运用中医药文化 ,
传承中医药文化 。4 结语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
战 , 传播媒介越丰富 , 人们对于媒体的选择也越多 。
中医药文化传播事业需要及时适应新媒体 , 新变化 ;
主动创造新机遇 , 新发展 。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站 、 微信 、 微博 、 短视频 、
App 软件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创作合适内容宣传推广
中医药文化 。另一方面中医药权威机构要积极参与到中医药
文化传播事业中 , 成为中医药文化国内传播和海外
传播的中坚力量 , 营造全社会信中医 、 用中医 、 爱
中医的良好风气 。最后 ,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虚假中医药知
识的筛查和监管 , 建立内容审查机制 , 营造风清气
正 、 科学务实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络环境 。
中医药
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 传承...
篇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教育现代化·2018 年 7 月第 30 期人才培养与机制创新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8.30.00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一个国家和民族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文化自信呢?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是对自身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1] 。我国独有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精髓、凝聚与提炼,是中医药知识的“根”和“魂”。因此,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中,树立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医药文化自信,对于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决定着中国人的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取向。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将其有效地运用于广泛的社会实践之中,将其转变成源源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需能够深刻理解其基础与渊源、熟知其发展历程、准确把握其本质与精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中医药文化是杰出的范例,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思想基因和核心理念[2]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相偎相随的母子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中医药文化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医药文的成长与发展又反哺和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引以为荣的光彩展现。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以“精气-阴阳-五行”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象思维为主导思维模式至当代统编教材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共识,中医经历了不断变化发展的历程
[3] 。历史见证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世界承认了中医药学的地位。因此,中医药学不仅仅是一门医学,它更是在传统文化沃土中萌发并茁壮成长起来的、集儒释道为一体的人类最具旺盛生命力的一门学科。中医药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之典型代表。所以,中医教育只有重视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提高中医教育的质量。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初心是培养心怀天下百姓、具有仁义之心的医药工作者,“医者仁心”便是在传统“以人为本”文化思想影响下对医者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的高要求。具体来说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具有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多元化、高素质中医药及相关专业的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这正如习近平提出要用中医药文化自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李寒冰,吴宿慧(河南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河南 郑州)摘
要: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医药院校教学中树立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中医药文化的渊源、中医药的传承与发扬以及中医药教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医药文化自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本文介绍了近年我校中医药文化自信教学教育的一些经验及成果,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关键词:中医药;文化自信;人才培养本文引用格式:李寒冰 , 吴宿慧 . 中医药文化自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J]. 教育现代化 ,2018,5(30):5-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 81473435;81503363) 资助项目;河南中医学院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2015XCXRC02)。作者简介:李寒冰,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研究。通讯作者:吴宿慧,女,副教授,从事中医药在健康衰老中的应用研究。万方数据
6 教育现代化·2018 年 7 月第 30 期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投稿邮箱:chinajyxdh@163.com人才培养与机制创新马克思唯物辩证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可见,在广大师生中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不忘初心”的必然要求。二
建立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发扬光大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直以来中医药文化向世人讲述着中国特有的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国内外优秀学子去追寻“中医中药”梦。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发扬光大的途径,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从 2015 年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到 2016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的审议通过,以及《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具体规划的发布,中医药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医药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 [4] ,中医药文化开始在世界舞台展现更好的自己。传承与发扬中医药事业的前提是中医药继承者增强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而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在传承过程中能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有主动而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等文化元素”的高度统一,其中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最核心部分,也是哲学的根本性问题[5]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庸”的认识论和“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三者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们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一直以来主导、模塑并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构建、发展与完善。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根和魂。深刻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将有助于增强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这是中医药事业焕发勃勃生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当前需要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6] 。三
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宣教是中医药教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习近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求。在践行的方法和途径上,强调了三点具体要求:首先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榜样作用;其次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发挥教师和学校的教育主渠道作用;最后是发挥各种文化形式潜移默化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各类优秀的文化形式之中,以扩大宣传渠道。这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从理论的层面融入到了现实的工作与生活中,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时时泛起怀疑祖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诟病鄙视中医的“歪风邪气”。更有甚者一些高层知识分子和社会名人,或为博取眼球提高知名度,或为真相所迷惑,曾极端地否定祖国传统医学,对广大百姓起到严重的误导作用,影响极坏。因此如何深入挖掘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定位好该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不仅涉及到中医药传统文化这一瑰宝的历史传承问题,更对当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方向有影响。以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医药类高校的文化实践教育,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中医药院校的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既是长远的战略考量,也是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担当。因此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宣教和教育是重要的教书育人手段,特别是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通过这种教书育人手段 , 将极大促进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践行。四
作为国内成立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我校中医药文化自信教学教育的经验及成果我校创建于 1958 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我校一直强化以文化人理念培育德术兼备人才,坚定文化自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为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如实施“文化铸校”工程,“深入开展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和课程建设力度,提升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质量,增强文化自信”。学校立足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以医圣张仲景辉煌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济民情怀为坐标,以中原中医药文化的厚重历史与发展需求为担当,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德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中医药文化育人功能。“突出仲景,注重传承”是我校的专业教育特色和中医药特色文化。在校园硬件建设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学校大门装饰了“河洛旭日、嵩山晓月”的大型浮雕,充分融合了中国、中原和中医的元素;仲景文化广场以医圣张仲景塑像为核心,建设了仲景生平浮雕墙万方数据
7 教育现代化·2018 年 7 月第 30 期人才培养与机制创新和《伤寒杂病论》序言碑刻;结合中医药文化元素对校区内道路进行了命名;建成了展示古今中外医德典故及格言为主题的医德馆;形成了中医源展厅、百药苑、百方苑、百穴苑、餐桌文化等;还参与了《精诚大医》等多部反应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的拍摄,每年举办“仲景学术文化节”,构建学术传承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批“全国中医药文化立传教育基地”、“全国医学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中原最具魅力大学”等荣誉称号。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教育机构,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以传承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在实践中积极培养广大师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心,力争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教育教学机构树立典范。参考文献[1]
刘林涛 . 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2]
翟艳会 , 朱向东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探讨 [J]. 中医研究 ,2017,30(03):7-10.[3]
刘哲 . 中医理论的发展特点及其思想文化基础研究 [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4]
吴帆,朱庆龙,欧德先 .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新视角 [J]. 课程教育研究,2017(51):238-239.[5]
孙建中 . 论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核心价值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28(09):2505-2507.[6]
王烨燃 , 赵宇平 , 马晓晶 , 等 .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 [J].中医杂志 ,2017,58(12):991-995.(上接第 4 页)源环境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探寻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个模式中最重要之处在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分方向设置专业课程,与其它课程互相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课程体系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设立时间短,人才培养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转变当前的认识误区,顺应教育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改进专业课程的宽泛性,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监督,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在当前资源环境类人才紧缺的大背景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前景依旧值得期待。参考文献[1]
蔡湘文 , 林珍铭 , 高崇辉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及实现效果的探讨—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7):69.[2]
陈秋计 . 地矿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建设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44(3):306-308.[3]
梁亚红 , 鲁迪 , 张久铭 . 地方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J]. 中学地理 ,2015,(5):47-50.[4]
黄贤金 , 赵小风 , 钟太洋等 . 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J]. 高等农业教育 ,2011,(12):40-42.[5]
刘冰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 [J]. 考试周刊 ,2013,(76):166-167.[6]
常胜 , 汤弟伟 , 孙毅等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J]. 城市地理 ,2016,(2):212-213.[7]
齐元静 , 张建军 , 史明昌等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三位一体”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 [J]. 中国林业教育 ,2015,33(4):38-41.[8]
林健 .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5):1-9.[9]
袁晓兰 , 邸向红 , 刘连兴 . 地方本科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建设初探——以德州学院为例 [J]. 德州学院学报 ,2015,31(2):13-16.[10]
彭位华 , 张勇 , 刘雪艳 . 专业调整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J]. 皖西学院学报 ,2013,29(1):134-137.[11]
毕华兴 , 朱清科 . 关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J]. 中国林业教育 ,2008,(4):16-18.[12]
马廷奇 , 史加翠 . 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J].现代教育科学 ,2011,(5):104-107.[13]
为优材提供沃土—中国人民大学探索人文社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N]. 中国教育报 ,2010-7-3(1).[14]
陈妹琼 , 张敏 , 郭文显等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 [J]. 广东化工 ,2014,41(11):256,262.万方数据
篇三: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大家好,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曲黎敏教授谢的一本书, 叫《中医与传统文化》, 那么这本书呢, 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读的。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作者的相关信息, 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特聘顾问。
她既有深厚的国学素养, 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 又兼通西方人类学。
多年来, 他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 主张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上才有意义, 主张从生命之道来解读文化和科学, 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对自我的生命本能和心灵有着充分认知和反省的时候, 才有可能拥有对中华之道的觉悟和健康自在的人生。
那么她的主要著作:
《中医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从头到脚说健康》。
那么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本书呢, 主要是关于曲黎敏教授关于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解读, 他有一个观点即是:
道以医显, 医道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反之, 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呢,
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从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 原始生命观、 人文之光、 道教和医学、 中国佛学与医学、《黄帝内经》 天道观、 医道观和另眼看中国等 8 个部分予以阐述, 分析了医学观念的发生与儒释道等各种思想的融合与分别, 剖析了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指出了医道是中国文化集中的体现, 而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那么刚才也说了, 这本书一共有八章, 这个第一章, 讲的就是中医的起源问题。
作者从巫文化和史文化入手, 展示了一系列中医起源的学说, 从而归纳了中医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包括地理环境因素、 社会结构及其伦理中心、 中医学产生的人文背景三个方面), 阐明了中医文化的特征(包括强烈的历史意识、 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 有机的自然主义、 超越语言四个方面)。
不仅说了中医的起源, 还总结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深化, 告诉我们中医学是多元化的产物, 并从天人文化、 人文文化、 大统一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从而揭示了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包括中医学是人的学说、 道的学说两个方面)。
这个第二章呢, 主要讲的是原始生命观, 作者从远古时代的神话文化入手, 分析了 龟甲蓍草的意义及远古时代仪式的意义, 总结了原始思维的特征 (包括集体表象、 神秘互渗律、原逻辑的思维三个方面), 引出了远古时代的图腾文化, 作者将它分为混沌初期、 人首蛇身、从蛇文化到龙文化三个时期来进行表述, 也从蛇文化到龙文化过渡到中国文化的倾向问题,这也就牵涉道了一个重大问题, 那就是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
说道表达方式, 中国自然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汉字, 从而作者就汉字文化与医学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说道中国的古代文化, 那就不可避免的要说道中国的儒释道精神, 所以接下来的三四五章, 作者就主要阐述了儒释道思想与医学的渊源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 这个第三章, 第三章主要讲的是儒家思想与中医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者开门见山的直接讲了儒家与医学的渊源, 从最初对儒的解释道儒家精神对医学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有好有不好的。
紧接着就讲述了道家与医学的关系, 这里要解释一下, 这章主要家的是儒家, 所以要明白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这里先按下不提。
作者从道家思想渊源道老庄思想讲了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当然, 第四章就是紧接着上一章的道家, 阐述了 道教和传统医学的关系问题。
从道教的开创开始告诉我们道教的来源、 道教流派, 以道教的形成发展当背景, 讲述了道教的生命观, 从而引出道教与中医之间的渊源问题。
从第四章我们就可以看到道教与佛学的不解之缘, 座位一个接受外来思想而又参酌了传统思想的东西, 作者先说明了这个文化接受佛学的立场, 也就是佛学在中国的形成发展,从而向我们说明了佛教生命观及佛学与传统医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然, 大家都知道, 儒释道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自然, 作者也在这一章的结果给我们理了理这儒释道三家的辩证关系, 对儒释道三家就本身和对传统医学之间的关系两方面进行了比较。
讲完了 以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 我们自然该过度到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上, 所以, 第六章主要就说明了《黄帝内经》 的天道观, 作者从《内经》 与古代天文之间的关系, 说明了中医基本概念与天文学之间的关联, 这一章, 注重于说明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宇宙万物本原的论述, 同时也阐述了《内经》 中的天地结构论和古代传统文化中关于天地结构的各种学说作了辩证分析, 从而引出《内经》 中的一个核心思想, 即天人合一观念。最后就天人合一观念展开了详尽的解说。
接下来, 这个第七章, 主要讲的是医道, 作者从传统文化与医学精神的本质的一致性展开了论述, 从而说明了中医的独特思维方式(包括独特的内向认知、 重视意象的知觉、 形式上的齐合性三个方面), 从我们独特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中医对人体、 疾病的基本认识,正是因为我们的基本认识与西方医学之间的差异性, 以及近代西医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似乎陷入了困境, 作者就这个问题, 从中医近代的发展、 内在外在等各种因素分析了中医陷入困境的原因, 也简单对比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性与联系。
说了 中西医之间的碰撞, 淡然我们就要明白我们的发展路线, 在第八章当中, 作者列举了利玛窦、 莱布尼兹等人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做出的贡献, 进一步说明了中西医发展的背景差异, 同时也告诉我们中西医之间融合的必要性。
讲完了 大概内容, 由于时间关系, 下面, 我就将我认为的这本书的主要看点象大家简单展示一下。
首先是中医的起源发展, 也就是我们的第一章, 关于中医的起源, 至今没有定论, 大致有:
1、 本能说 2、 劳动说
3、 大脑结构进化说
4、 巫术说
5、 圣人说等,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 医学是经过漫长的错综复杂演化过程, 才逐渐形成自身完整的医术体系。
那么为什么中医会产生在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再看这本书之前,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弱智的问题, 如今看完, 竟是自己无知了。
这本书上提到了三个因素, 包括地理环境因素、 社会结构及其伦理中心、 人文背景, 当然有这样的背景, 自然是会成就中医文化的特征, 包括强烈的历史意识、 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 有机的自然主义、超越语言。
其次就是儒释道对医学的影响, 先看一下儒家。
1、 儒家精神对医学的良性影响 道德教育和伦理政治使儒生大量介入医学事业。
理性精神使医家弃巫祝用医药。
大统一的社会制度重视对医籍的统一整理、 保护。
2、 儒家思想对医学的不良影响 尊经崇古造成了医学的停滞不前。
伦理及实用的作风也妨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使中医理论实用化、 经验化。
儒医重理义不重实修的风格淡化了 我国医学内向认知体系, 从而形成医学义理的蔚然大观, 而内向认知体系则彻底地并入道教。
在来看一下道教的, 在这首先要了 解一下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道家思想是秦汉以前形成的一种哲学流派, 而道教则是汉魏以后把“道” 人格化为神, 并将老子神化的一种宗教。道家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主流之一, 而道教是中国民间传统思潮的主流。
区分了道家与道教, 我们先看一下, 道教于医学的意义在于, 它吸纳了道家思想的悟道、 证道理念, 和方技神仙家的实证、 实修, 从而超越了普通医学的范围。
研究中医理论绝不能绕过道教, 从医家上讲, 道医对医学的贡献显然大大的超过了 儒医, 尤其是宋以前的道医, 如葛洪、 陶弘景、 孙思邈等。
道医多讲究实修, 重视实践, 他们讲气脉、
经络、 方药等往往见解独到, 出人意表。
其经络理论多从气功导引来, 重“奇经八脉”。
又因其避之于山野, 针药不俱之时, 便以按摩导引为其首选, 可以真正做到“手到病除”。
在重视保健养生的今天, 道医的一些方法值得钩陈光大。
我们重点看一下一下这几个方面, 1、《太平经》 与中医学 ①《内经》 重平衡, 《太平经》 重交感
阴阳观是《太平经》 的自然观, 虽然也讲阳尊阴卑, 但它重视阴阳的交感和合, 这一点使它超越了汉代经学及《内经》。
②五行学说“尚火抑金”
《太平经》 主张天地由四时五行构成, 天理以气为语言, 表现为四时; 大地则以五行为象。
③神仙系统的创立 ④守五脏神法 ⑤“反向而行” 的修炼原则 2、 葛洪的医学 ①葛洪的仙药 a、 金石矿物类药
b、 五芝(灵芝、 石芝、 草芝、 肉芝、 木芝)
c、 具有滋补作用的草本药 ②葛洪论辟谷
单独辟谷不可以长生。
③葛洪论胎息
胎息, 是因人处在胎息状态下, 像胎儿在母腹中那样, 能不以口鼻呼吸而得名。
④葛洪论房中 3、《黄庭经》 与中医学 ①三田与九宫
三田, 即上丹田(脑), 中丹田(心), 下丹田(关元)。
三田学说是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理论, 被认为是精、 气、 神、
能量转化的重要场所, 称之为“田”, 与医家的“穴”有
很大的不同, “穴” 是点, 而“田” 是面, “田” 可耕种, 并可养育生苗成熟。
九宫, 是道教对头部的人为划分, 包括:
明堂宫、 洞房宫、 丹田宫(泥丸宫)、 流珠宫、天庭宫、 极真宫、 丹玄宫、 太皇宫。
②脏腑有主神说
《黄庭经》 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 每部有八景神, 共有二十四真(神)。
诸神的名号根据该脏器的形态功能取意, 或根据对这些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而相应撰造, 对中医脏腑理论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 让我们来看看, 佛学对医学的影响, 学佛者当学五明, 即声明、 因明、 工巧明、 内明、 医方明。
医方明包括医论、 医术、 方药、 卫生保健、 咒禁等, 它们都对中国医学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
实际上儒释道三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互动、 互补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 中国文化是儒、释、 道、 医互补的文化, 正是儒释道医四者的文化合流,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儒、 释、 道、 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 如天人观念、 阴阳五行学说、 气学说等。
关于儒释道三家的相互比较, 作者从人文观、 生死观、 性论三方面做了分析, 大家可以简单看一下。
至于《黄帝内经》 天道观这一块, 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句话, 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的现代
医学, 目前还难以全面的评价并认识具有几千年历史渊源的中医文化。
所以, 我们有足够自信的资本。
即是说道了这里, 就简单说说中西医之间的问题。
先来看看, 社会上对中医危机的认识。
现代关于中医存废而形成的流派主要有:
①剥离派:
将那些巫术、 哲学等非科学成分丢弃。
②改造派:
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中医的传统体系改造成科学体系。
③补天派:
立身于中医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 对不足的地方给予修补。
④重认派:
重新认识医学的目的, 重构医学的价值系统。
⑤重构派:
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做一番重构。
⑥中西医结合派⑦现代化派
中医:
是关于人的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的相互关联的学说, 它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自我发展, 自我和谐为宗旨, 强调生命的动态的统一与和谐, 即形气相感, 形神合一。
a、 它是治人的医学, 以病人为本;
b、 以调动人体自愈力为主;
c、 治疗方法强调身心互动;
d、 在其分支道教医学中, 讲究充分调动人的念力;
e、 重视人文关怀。
西医:
是关于人的生命结构及其功能的学说。
它人为的分裂了精神和肉体, 它的治疗观时切除病灶, 改变病理, 取代和干扰人的生命活动, 是讲究定性、 定量、 定位的学问。
西医治疗学存在的四个难题:
a、 病人不是主体, 医生是主体;
b、 以确认疾病为前提, 误诊率越来越高;
c、 大量使用抗生素;
d、 用药物代替人的自愈力。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 古老的中医与年轻的西医都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 如何实现医学的跨文化沟通, 如何在 21 世纪, 是中医大有所为, 是伟大的中医医道复兴、 昌盛, 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谢谢大家, 我要讲的大抵就是这些了。
篇四: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健康JIN RI JIAN KANG2016 年 6 月 第 15 卷 第 6 期June 2016 Vol.15 No.6 ·308·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衡量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政府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来保护中医药文化,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传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分析1.1 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物质形态和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一种思想和方法体系,一切中医药服务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中医药文化这一基础之上的。1.2 中医药文化的五大特点中医药文化具有五个显著特点:广泛性、基础性、特殊性、普世性、时代性。第一,广泛性。中医药文化的广泛性是由其本身性质所决定的,文化本身是具有强大包容性的,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中医药文化不仅包括与其相关的精神文明部分,还涉及物质文明部分,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另外,中医药文化的广泛性特点也是其得以不断传承和延续的基础。第二,基础性。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中医药事业是以中医药文化为生存脉络的,没有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事业势必无法发展,甚至会走进错误的方向。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性特点也是其几千年来不断得到丰富和传播的条件。第三,特殊性。中医药文化同中华民族的其他传统文化之间是存在差别的,中医药文化主要体现了中医药的本质和特色,它是伴随社会发展和医学事业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因此,中医药文化并不完全是一种传统文化。同时,该类文化又与外来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医药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其发展节奏也是伴随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这也是其独特魅力所在,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的特殊性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第四,普世性。中医药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要求,更是社会各界乃至世界的共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文化具有感染人、塑造人和提升人的作用,其普世性也决定了其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弘扬。第五,时代性。中医药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中医药文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伴随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中医药文化必须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创新来体现其时代性特征。2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对策2.1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当前,我国共有46所中医院校,还有近百所设置了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每年都有十余万中医药学生在这些院校中接受教育。但是伴随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很多中医药院校逐渐呈现了西医药化的变化趋势,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方面,很多院校都加入了过多的西方思想,这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以中医药教育为核心和重点,遵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加强对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培养一批热爱中医药文化且具备扎实文化功底的中医药人才。2.2 强化中医药文化渗透教育渗透教育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强调的是潜移默化,中医药文化也正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中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的。近年来,很多影视作品纷纷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医药文化传播给他们,这是强化中医药文化渗透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另外,一些中医医院可以通过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建筑、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诊疗服务等方式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使患者在接受诊疗的同时自愿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药文化渗透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3 注重中医药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载体的不断增加,更多的新型传播媒体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相比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体,人们更倾向于“微博”、“微信”这类新兴交流平台,其快捷、即时、原创的特点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传媒信息的要求。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也可以使中医药文化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从而使人们更加全面具体地接触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2.4 加强中医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在国际文化交流不断增强的今天,中医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成为其传承发展的强烈诉求。但是由于不同文化的特殊性,中医药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往往受到翻译不准确和合法性较低的影响,导致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偏低,传播范围较为狭窄。为了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广泛传播,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经验,积极寻找中医药文化同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在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的同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和发展。4 结语中医药文化在发展中不仅面临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药界的相关工作者以及爱好者要积极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认真分析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途径,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不断传承与进步。参考文献[1]李秀明,张本.在中医药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J].国家医药,2015(08).[2]邱海云.中医药文化的特点和有效传播途径[J].中国文化保护协会,2016(02).[3]黄学武,张文新.关于加强中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国中医药报,2016(07).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传承陆冰盈(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山东 青岛,266000)【摘 要】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完善和进步,为人类认知生命、维护健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还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然后从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介绍了促进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对策。【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内涵分析 传承对策万方数据篇五: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209 - 医药卫生 2017 年 12 月 第 3 卷 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浅析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渗透与传承张钰唯
西安高新唐南中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是世界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关系到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和优秀文化的传播继承,青少年作为文化继承的后备力量,肩负着时代责任和使命。通过分析中医药文化教育在青少年中教育的现状,认为国家层面、专家学者、教育机构的重视是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渗透与传承的基础和坚实保障。多层面的宣传引导,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其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是其传播效率的决定和关键因素。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青少年;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75(2017)12-0209-0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她是世界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传统医学。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优势与现代医学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我国人民医疗健康保障的任务,是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脊梁。
随着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印发,《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在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中,2016 年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人民健康理念的逐步深入及中医药的广泛普及,国家已经把中医药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中医药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之时,抓好中医药的传播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专家学者、医药卫生部门及教育机构也越来越认识到中医药文化在中学教育中逐步普及的重要性,青少年对中医药认知度的高低关系到传统文化继承及中医药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要发展中医药,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高等教育阶段才开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必然为时已晚,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学习也应当如同京剧、书法、国画、相声等传统文化一样“从娃娃抓起” [1] 。
许多地方也逐步出台相关的政策及举措,加大中医药文化在中学生中的传播和推广。《规划》要求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多次会议上表示,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可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接受程度,设计恰当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模式。
随着国家层面、专家学者、教育机构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重视,近年来,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活动如雨后春笋在各地蓬勃发展。北京市 2009 年就开始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课程,有近 9 万中小学生选修中医药文化课,北京和浙江在这方面是先行者,其他省份也纷纷响应。2017 年 2 月 14 日,由多家组织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医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医药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中医中药校园行”在2017 年 3 月份启动并引发关注,在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小学举办有关中医中药公益科普活动,通过中医药科普宣传和趣味性的体验活动,集中展示中医药魅力,寓教于乐,让青少年了解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医中药文化、认识中医中药功能、感受中医中药魅力,在青少年中播撒中华文明的种子,为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储备后续力量。人大附中 2016 年在学校开设了中医保健养生手法选修课。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通知》。2017 年 9 月始,广州市推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旨在弘扬优秀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国家中医药规划纲领,中医药负责人讲话,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足以证明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普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中医药文化教育进入高中课堂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2]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不仅能普及中医药知识,助力青少年的健康人生,而且能将中华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增强文化自信。北京中医药大学学者经论证评议,设计了《中医健康生命文化调查问卷》,以此为工具,进行了北京市中学生生命健康观及对中医药文化认知需求的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 10 所学校初中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共获有效问卷 2270 份。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初中生对健康、生命的认识较为模糊,对中医药文化兴趣高但认知度不足,缺乏可靠的了解渠道。普及中医药文化,进行生命观、健康观教育,已经成了中学生的迫切需求。
[2] 如何在青少年中普及推广中医药文化成为许多学者及教育者关注的话题,一些学校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学校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确定教育内容,着力建设包涵中医药文化内容的精品传统文化课程,并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将其纳入大、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 [3] 。有的从普及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手法切入,在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方式的实施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和体验性。根据青少年的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了解中医是什么,中医能给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什么,能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比如,为什么现在有的女孩子有不孕不育现象?究其原因,发现这些女孩子在青春期时有喜欢吃冷饮、穿低腰裤、光脚等习惯,导致生理上宫寒,中医认为,这种症状不容易受孕。有的地方建立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创新中医药文化体验载体。加强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种植科考基地、中医药体验馆、中医药小镇等的开放教育功能,增加中小学生中医药认知板块,提高教育和体验的针对性。根据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体验,感受中医药文化,向学生传达准确、科学、权威的中医药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 。
此外,“一课堂、一花园、一读物、一成果”等“四个一”系列科普活动值得借鉴学习。包括开展讲座、参观神农草堂、创编中医药文化学习宣传读物、组织知识竞赛等丰富形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中医药的兴趣,传播中医药文化。一是开展“一课堂”——“神农学堂”系列讲座。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与“防微杜渐”的廉洁文化异曲同工。可以邀请本地中医药大学、中医医院知名专家和志愿者,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治未病”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讲解、坐堂接诊等形式,选择百合、梅花、竹等“以物喻廉”代表药用植物,阐释其象征意义及传统文化,配合制作宣传手册、廉洁绘画比赛等,做到“以药喻廉,植廉于心”。二是认知中药。通过介绍“十大老字号”、“四大南药”、“十大广药”等,并配合手指操,药材实物展示等,让青少年感受中医药的神奇魅力。三是互动体验。夏秋配合中药香囊 DIY 课程,了解所用药材药用功效等内容;冬春季节制作通草画,通过闻香识药、中药拼图等,观察通脱木植株、茎髓形态。开展“一花园”——科普参观与“神农花园”活动。组织学生或亲子团实地参观神农草堂,参观过程中举行科普有奖问答,寓教于乐,让学生们了解所看所学的知识。参观后,由神农草堂提供易种、特征明显、与生活关系密切药用植物种子,如薄荷、两面针、凉粉草等,并提供相关种植指导,由校方在学校花园开辟小小“神农花园”,组织学生们种植养护,或对学校现有植物增设“科普铭牌”,加入中医药知识,让学生们养成观察植物生长的习惯,以期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开展“一读物”——创编中 (下转第 210 页)
- 210 - 医药卫生 2017 年 12 月 第 3 卷 影像与检验 影像与检验 原发性肝癌采用螺旋 CT 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汤学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四川 仁寿 620500
摘要:目的:分析螺旋 CT 对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择取 80 例 HCC 疾病患者进行螺旋 CT 的扫描检查。结果:①80 例 HCC 疾病患者包括 65 例单发病灶和 15 例多发病灶;②平扫期扫描过程中发现 66 个病灶;③肝动脉期的扫描过程中发现 95 个病灶;④门静脉期的扫描过程中发现 108 个病灶。结论:螺旋 CT 的多层和多期扫描可以显著提高 HCC 疾病的定性诊断。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螺旋 CT;诊断;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75(2017)12-0210-01
本文主要分析螺旋 CT 对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本院 80 例 HCC 疾病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期间,上述均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精确诊断,且患者中均没有患其他类型的疾病。HCC 疾病患者中男女的比例为 1:1,年龄均在 41 岁至 80 岁间,平均年龄是62.5±5.4 岁。所有上述 HCC 疾病患者的家属均已知晓病情,另外本次研究均不违背伦理学原则。
1.2
方法 [1] 采用螺旋 CT 机进行扫描检测。选用碘海醇作为造影剂,碘离子的浓度是每升 350 克,造影剂的总量按照每公斤 1 到 2毫升计算,造影剂的注射速率是每秒钟 3 至 4 毫升。上述 80 例HCC 疾病患者均在行增强扫描之前进行平扫。所有患者在造影剂注射后的 20 至 25 秒后开始进行动脉期的扫描,在 45 至 60秒后开始进行静脉期的扫描,而在 300 秒后开始进行延迟期的扫描。螺旋 CT 机的扫描参数如下:120 千伏、200 至 250 毫安,矩阵设置成 512×512,层厚及间距分别设置为 5 毫米及 5 毫米。
2
结果 80 例 HCC 疾病患者均被确诊,共发现 108 个病灶(包括65 例 HCC 患者单发病灶和 15 例 HCC 患者多发病灶)。其中肝部左叶有 45 个病灶,肝部右叶有 63 个病灶,病灶的直径多分布在 6 至 19 厘米间,有 79 个病灶的直径大于 5 厘米,29 个病灶的直径大于 10 厘米。有 89 个病灶呈类圆形或圆形、13 个呈分叶状、6 个呈不规则形状。
平扫期扫描过程中发现 66 个病灶,其中 45 个是低密度灶,11 个是高密度灶。
肝动脉期的扫描过程中发现 95 个病灶,其中 14 个病灶呈低密度性无明显的强化;46 个病灶呈中心性低密度型强化;35个病灶呈均匀性高密度强化。在血管强化的影像中,肿瘤血管多显示为扭曲紊乱和粗细不等的影像,其中 25 个病灶显示出 1条较为粗大的血管影瘤体,32 个病灶显示出多条异常增粗的血管影以及向四周到处蔓延的瘤体,其主要表现为广泛的结节状和不规则的迂曲条状血管影。总共发现了 40 个有肝内转移的子灶,大部分呈现结节状,主要存在于患者远段的肝肿瘤的边缘或肝实质,其中 28 个子灶在肝动脉期出现不同程度的明显强化。
门静脉期的扫描过程中发现 108 个病灶,其中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灶的个数比 2:3:22。有 46 例 HCC 疾病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其门静脉存在癌栓(包括门静脉的不显影、增粗或充盈),其中有 22 例存在于门静脉右支、10 例存在于主干部位、14 例存在于左支。同时发现 12 例患者出现肝门的淋巴结转移,10 例患者出现下腔门静脉栓癌,11 例患者出现腹膜后的淋巴结转移现象;上述患者的 CT 图像主要表现出肝内血管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分支受压、边缘的中断、侵蚀、破坏等等。在门静脉期,肝肿瘤的实质强化出现迅速降低的趋势,出现表现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其肿瘤血管稍等同于正常肝实质。
3
讨论 HCC 为常见恶性肿瘤,该疾病的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因为 HCC 疾病预后很差,所以其自然的生存期低于 3 至 6个月 [2] 。现阶段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肝癌的切除术以及放化疗和各类介入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虽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已经提高了大部分 HCC 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因为早期行之有效的诊断缺乏,大多数 HCC 疾病患者在初诊时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机会,使得 HCC 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仍低于 6% [3] 。
螺旋 CT 因为将全肝扫描的时间大大缩短,使得其可以充分的进行肝脏的多层扫描和多期扫描。肝脏的多期增强扫描主要基于机体肝脏双重的血供特点进行,从而得到不同时相的最佳影像资料 [4] 。例如:HCC 主要通过肝动脉进行供血,其在早期增强扫描时表现出 CT 值的快速上升,进而表现早期强化现象,而之后迅速下降,正常的肝实质的强化幅度则逐渐上升,从而表现为病变部位的低密度现象。
总之,螺旋 CT 的多层和多期扫描可以显著提高 HCC 疾病的定性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宝玲,周连新.螺旋 CT、能谱 CT 和 MRI 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比较[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6,19(04):467-470. [2]李永琴.多层螺旋 CT 多期扫描在原发性肝癌(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4,29(09):1134-1136. [3]李明通.螺旋CT与MRI对于原发性肝癌病灶诊断效果的对比观察[J].肝脏,2014,19(08):619-620. [4]郑成权.螺旋 CT 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05):775-776.
(上接第 209 页)
医药文化学习宣传读物活动。为巩固学习效果,通过印制中医药文化学习折页、图册及学习纸,以“中医小常识”、“十大名医”、“十大广药”等为主要内容,并研制中医药文化科普动画,比如以小神农主角,挖掘神农尝百草、神农与赭鞭、神农与精卫鸟、神农与耒耜等系列故事,让中小学生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中医学...
篇六: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代青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一、前言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颗明珠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当代与世界日益关注中医药相反我国中医越来越面临着被西医取代的境况。相当一部分国人盲目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他们否定中医药的科学性。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去了解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了解目前当代青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程度我们小组开展了本次调研的工作。希望此次的调研结果能给予相关部们以帮助。二调查形式 1、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2、调查方法校外走访
3、调查人数80 人
4、调查对象广州地区的当代青年 5、问卷情况发放 80 份回收问卷 80 份有效问卷 80 份 6、调查时间2011 暑假期间
三、调研内容统计及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的调查问卷共设置 11 道题目包括 10 道选择题和 1 道问答题针对广州地区青年对中医药文化的意见和建议对广州地区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
调研数据统计和分析如下
8%88%4%1.您有看过中医或吃过中药的经历吗A.经常B.有时C.从来没有
由调查结果得出有 88%的人有时去看过中医或者吃过中药而只有 4%的人从来没有这些经历8%是经常去看中医或者吃中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对中医并不陌生基本上对中医都有过接触。说明我们的中医在中国还是有着一定的市场故我们更应该加大对中医的宣传使中医能够更好地发展。
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有着 41%的人是服用过中草药 32%的人接触过中成药 11%的人有过接受推拿按摩的经历10%的人接受过正骨的治疗5%的人接受过针灸而只有 1%的人有过其他的经历。中医博大精深有着许多独特的治疗方式。像中草药、中成药很受人们的欢迎而相比之下推拿按摩有不足之处。像这些西医不具备的治疗方式我们更要发展起来使其在中医药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65%的人对中药的理解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的药物有 32%的人认识是天然生长的药物 有 3%的人认为是在民间采集的药物 而没有人认为是在中国生长的药物。虽然 65%的人能够知道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药物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清楚中药是什么虽然他们跟中药有过接触但他们对中药只是存在一个笼统的认识。所以就需要我们相关的部门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使大家都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中药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医药文化才能更好发展。
从上表我们知道有着 42%的人还是很关注中医药文化的可也有 42%的人只是零星地去了解了一些还有 12%的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去了解的更有 4%的人对中医药文化漠不关心。从这可以看出并不是很多人真正地去关心中医药文化其原因主要是中医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不深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中医的影响力使中医真正利民、惠民。这样才会有着更多的人去关注中医药文化进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5.您认为中医药的优势是什么4%9%30%21%21%15%A.药品廉价B.天然产品副作用少C.强调整体性治疗D.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好E.对疑难杂症有自己的治疗方法F.其他[详细] 大家都清楚相比于西医中医有着自己的特色、优势。从上表可知道有着 30%的人认为中医的优势是副作用少21%的认为是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好21%的认为中医强调的是整体性治疗15%的认为中医对疑难杂症有着自己特有的治疗方式9%的是认为中药比较廉价 还有 4%的是其他方面的优势。
从这里我们知道大家其实对中医的优势还是比较清楚的也只有大家清楚了中医的优势大家才会去接受中医药文化。所以我们的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我们中医的优势使中医优势更好地体现出来。
由调查结果得出其实大部分人都愿意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我们的日常饮食和生活。而其中多数人是不懂得相关知识的。可见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注重中医理论的宣传使大家能够更好认识中医理论并能够运用其去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真正做到中医为民所用。
从上表我们可以知道有着 55%的人是在西医疗效不佳或者久治不愈的时候才选择中医的治疗不难看出中医不是他们治病的第一选择。还有 38%的人是受别人的影响才选择中医。所以中医首先要做到的是怎样让中医成为人们的第一选择而并不是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才去选择中医。
确实在中国有着许多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中可得出有着 25%的人认为是政府投入不够有 23%的人认为是中医药人才缺乏19%的人认为是宣传力度不足。中医药要发展首先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故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医的投入。人才资源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所离不开的所以要注重发展教育多方面训练培养出更多与中医药相关的人才。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大部分人对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并不是很看好确实我们有着很多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故我们要做的是使大家看到中医药的潜力提高大家对中医药的好感。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才流向中医药才会有更多的人去致力于中医药的发展。
从调查结果得出要使中医药发展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大家的建议主要有积极开29%48%22%1%9.您认为今后中医药发展的前景如何.十分好B.一般C.在艰难中曲折发展D.前景渺茫18%18%14%15%16%17%2%10.您认为如何提高中医药在大众中的影响A.政府每年拨出充足经费,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B.积极开展中医义诊活动C.多举行中医药相关的讲座D.中医药传统技术演示E.开放中医药博物馆F.出版通俗易懂的关于中医药方面的图书、影视作品等G.其他 [详细]
展中医义诊活动政府每年拨出充足经费加大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出版通俗易懂的关于中医药方面的图书、影视作品等开放中医药博物馆多举行中医药相关的讲座以及中医药传统的技术演示。
11.您认为国家应该怎样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 在本题作答中参与调查的同学就中医药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其答题的结果整理归纳如下 1政府方面①规范并重视中医药发展完善中医药发展的制度加大对中医药的投资 加大宣传的力度 努力为中医药争取其国际地位。
②在理论上使中医药科学化在经济上放宽政策切合实际地大力宣传加强全国各地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③健全相关行业的规定规范从事中医的人员的从医素质如需考证等级。④在就业方面丰富对毕业生的指导只有这方面的人才多了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2教育方面①从娃娃抓起使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到这种文化慢慢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积极性培养其成为以后中医药研究的人才。②注重现在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多渠道谋发展。
3科研方面: 尽快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将现在的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充分研究出来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如建立中草药指纹图谱库。
4其他多点开展中医义诊活动让百姓对中医药的了解更深刻感受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四、经过调查分析得出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发展我国中医药产业问题上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讨论大多从中医药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标准上做文章或从绿色贸易壁垒入手还有的是从中医药产品的现代化、国际化角度讨论问题。但唯独中医药文化传播问题鲜有人提起就算是提及也是在文章中略略带过没有深入研究。
第二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欠缺中西药文化的结合。中药是我国的国粹中国人相信中药是因为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相反外国消费者尤其是西方消费者很难接受中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在中西药文化中寻找共同点或合理地弥合它们的差异。一味地对外宣传中药的优势和西药的劣势只会使国外消费者对中药更
加反感。所以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雄厚基础和岭南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加强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进行中医药尤其是中医药文化交流。
第三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品牌。产品的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品牌不仅包含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还包括产品的文化内涵好的中医药品牌会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中医药老字号必须重视塑造强有力的产品品牌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氛围加速我国中医药产品的国际化进程。
第四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标准障碍。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西方国家要求对中药的药理药性有精确和可信度高的报告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药企业达不到这一要求。目前我国中药包含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成分企业很难提交精确的药检报告来通过欧美等国的审核进而导致中药不能作为药品进入国际市场并合法销售。
五、调研建议 针对上面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和查找资料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1. 提高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首要措施。目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等都没有认识到中医药文化传播对中医药产品国际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如果说中医药产品国际化需要软硬两种条件的话那么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就是中医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软条件缺少这一条件支撑的硬条件本身(如产品质量、成分确定、疗效稳定、产品成本等等)很难有所作为。所以一要着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宣传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二是大力宣传和弘扬“大医精诚”的中医药文化精神配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加强行风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取多样化形式积极宣传中医药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历史贡献和发展意义大力宣传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特色和优势广泛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
2.发挥中医药自身优势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医药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除了治病之外还能起到保健和养生的功效这与国际上刮起的草药保健热不谋而合。既然如此何不借此机遇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呢?我们应该以中医药文化为载体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挖掘中医药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培育国际知名中医药品牌不断地传播和演绎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产品国际化铺路搭桥。
3.组织中医药和语言学科领域的专家联合攻关消除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语言障碍。语言是彼此沟通的桥梁中医药有很多专业名词如阴阳平衡、归经等等较难理解。如何用外文通俗易懂地阐释中医药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可以组织中医药专家学者统一进行整理、编写然后再让研究外文的专家们来翻译英译名的选择应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强调规范、通俗适合西方思维习惯以便于交流。积极实施人才强文战略。打造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专家型人才和普及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深入研究挖掘中医药文化的优秀内涵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进一步研究强化中医院、中医药企业的传统文化氛围的方式方法加强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努力提高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4.合理利用传媒来传播中医药文化。在利用各种媒介(图书、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传播中医药文化时要注重适度、合理、可信的原则做好受众定位、受众调查和市场预测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合理使用中外文力争中医药文化进人西方主流社会。比如对名药、名方、名医、成功的治疗病例进行系列介绍等等。
5、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信息网借助网络技术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传统文化大多处于封闭状态而独立发展起来与外界文化信息较少交流。而有生命力的文化应该是开放的文化。当今互联网已成为“第四媒体”。作为开放性的媒体它使全球成为一个共时性的超越国界的整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面对的是整个世界。
6、积极开展中医药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推进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宣传我国中医药传统理论普及中医药知识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可借鉴国外药物研究成功经验掌握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规定和要求及发展变化趋势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的科技含量。
积极推进中西药文化的结合提高国外消费者对中医药的认同感。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中西药文化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尽量做好弥合两者差异的
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目的。
7、着力加强平台基地建设培育新兴中医药文化产业。
继续扩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推进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和申报工作努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基地、 新平台和新品牌。
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 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新兴中医药产业。
全力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产品的研发、 推广和应用。
与省旅游局密切配合 努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业壮大发展。
六、结束语 希望本次的调研结果可以提升大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同时公众能真正地认知中医药文化遗产投入到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使我们中医药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七: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药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Significanc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Promoting TCM Culture in Campus 作 者:王国强
作者简介: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期刊名称:
《创新人才教育》 复印期号:
2017 年 02 期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作为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精神血脉,而教育则是此精神血脉得以延续的载体和先机。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和希望在孩子。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既有培育人才的现实意义,更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
第一,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2010 年 6 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它强调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核心哲学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抓手和路径。
基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天然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责任和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发挥其在儿童潜能开发、人格培养、道德树立等方面潜在的巨大作用,有助于延续中华文化的基因,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从根本上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民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第二,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素养,使其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通过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而创新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不少地方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大方家回民幼儿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幼儿园活动 1 个月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出勤率平均高出 10%。北京宏志中学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年来,学校已经有不少学生考上北京中医药大学。
随着传统文化的振兴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更加理性,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审美情趣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认同和接受。人们对中医药知识和相关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坚持依托传统,坚持立德树人,向青少年传递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积极引导他们认识中医药文化、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三,实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前景美好。2015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 60 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他在 2016 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强调,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
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强研究,积极做好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的顶层设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一项开创性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成果,离不开对各层面、各要素的统筹考虑。因此,在工作伊始,就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各阶段儿童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需求,开展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规划、教材编制、教学模式研究等工作;构建能听懂、有特色、重体验的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在推进工作中,要注重师资的培训,强调因材施教,重视课程的设计。推进者既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载体作用,要统筹调动多部门、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二是要联系实际,合理确定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培养目标。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未来的小郎中,而是要让这门国粹赢得广泛的受众基础,同时普及健康养生知识,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少一些过于高深的知识传授,多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在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是要区分对象,精心设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具体内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程度设计恰当的模式。例如,对学龄前的儿童要以兴趣吸引为主,通过设定不同的健康教育主题,讲授中医药文化的科普故事;创编健康养生的小游戏,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小学阶段以接触体验为主,学生通过种植中草药、学习眼保健操等中医按摩方法和聆听校本课程讲座来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学阶段以探索思考为主,学生通过聆听中医药文化专题讲座、选修中医药研究性课程和参与社团实践来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扩展视野、提升道德修养。人大附中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学校创建中医药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中医药讲座、体验活动等;学生自发创作有关中医药的宣传片等。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在将来条件成熟的时候,学校可以开展中医药知识大赛,如开展《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本草纲目》知识大赛。《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本有关中医知识的书,其中也蕴含很多哲学思想和生命科学知识。通过知识大赛,学生既可以学习先贤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与养生知识,又可以学习其中的古汉语知识和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另外,要鼓励学生学习古汉语。如果现在的学生对过去的古汉语都读不懂了,那么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精髓可能就了解得少。开展中医药知识竞赛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热情。2016 年,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举办了《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四是开拓创新,努力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要积极开拓思路,采取不同路径,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中医药技术及知识
技能与培养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有关人员可以编写适合青少年的中医药读本、创作中医药漫画等;也可以依托各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如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标本馆、国医堂、中医)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同仁堂的生产车间以及药房,让他们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底蕴。
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手法特别是中医推拿手法作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中小学科学普及中医推拿手法,可以使中小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中国古老的推拿术、了解人体的常用穴位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推拿手法来预防和缓解如头疼、感冒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病,使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在学校为同学服务,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在家里为长辈保健,尽小辈的一份孝心,加深与家人的感情,使生活、学习的环境更加和睦。
篇八: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特征郑国庆1, 胡永美2( 1.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 'N 院, 浙江温州3250 27 ; 2.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香港0 0 8 52)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中医药国际传播最主要的特征是先进性、 全球性、 跨文化性和大众传播性, 它要求所传播的中医药文化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其传播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类的共同利益, 其传播的目的在于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在不同文化体系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传播的方式通过大众媒体进行, 并能引起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和关注。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国际传播; 特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是中医药学思想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明的结晶,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药学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独具特色的财富和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 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国际传播, 主要是指传播者通过大众传媒向外传播的信息。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广义的国际传播包括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狭义的国际传播仅指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它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开而兴起的。
现就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特征试作阐述。l先进文化毫无疑问, 只有时代的先进文化才有传播意义,抛开先进性, 国际传播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先进文化主要是由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构成, 其核心部分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先进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科学性, 即先进文化要正确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本质与发展的规律; 第二,民族性, 即以本民族的文化作为载体和基础; 第三,开放性, 即先进文化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第四, 时代性, 即先进文化反映时代的主流和方向; 第五, 创新性, 即先进文化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趋势和特征。中医学不仅属于医学的范畴, 还寓有人文科学的内涵。
科学是反映自然、 社会、 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前者更强调客观性, 后者常带有主观性。
但两者又密不可分, 互补互动。
科学为人文奠基, 人文为科学导向。
以维护健康、 防治疾病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中医・16・学反映了人体的客观规律,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同时中医学植根于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 含有大量的人文内容。
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内容与人文哲学内容是水乳交融、 难以分割的㈨。2 全球传播全球传播所涵盖的范围比传统的国际传播要大得多, 它是国际传播的扩大与发展, 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 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口】
。
具体表现为, 全球传播立足于全球性, 全球传播建立在电子技术高度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 全球传播与全球化相对应, 传播的主体呈现多元化, 参与全球传播的不仅有国家, 还有非国家行为主体; 传播层次丰富, 涵盖社会文化、 大众传播、 个体活动、 民间交往等等。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和医学科学的特色, 由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疗效,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自身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是中医药学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基础。
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 中医药走出国门, 融人当地社会, 为当地人民的医疗保健服务, 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H J:
( 1)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20 个国家和地区,在一些国家迅速普及。
( 2)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 据不完全统计, 国际上至少有1 o o o 多个中医药机构和民间学术组织, 每年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有几十个。
( 3)中医教育发展迅速, 如澳大利亚、 英国、泰国等7 所正规大学中设立了中医针灸专业。
( 4 )很多国家和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 中医药在一些国家已经合法化。
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据统计, 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卫生合作协议中, 有50 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的内容, 与我国中医药主管部门单独签署中医药合作协议的有
17 个国家和地区。
( 5)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重视中医药, 20 0 1年9 月 , 在文莱召开W H O 的地区会议上, 通过了由我国政府参与起草的传统医药地区发展战略。
20 0 3年5月 在日内瓦召开的W H O 第56届年会上, 通过了我国政府积极提倡的20 0 2~20 0 5年传统医药战略。
( 6 )许多国际大型制药公司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如在美国, 一些著名的大学, 如哈佛、 斯坦福等大学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室。
总之, 中医药文化究其本质是属于东方的,但究其价值而言是全球的,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全球传播。3大众传播大众传播( M a ssC o m m u n ica tio n )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 杂志、 书籍、 广播、 电影、 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 知识的过程。
19 4 5年11月 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国际大众传媒是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 而互联网带来了信息革命。
网络传播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 它汇聚了多种传播手段的优势,在人类大众传播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互联网已经毫无疑义地成为2l世纪国际传播的最主要媒体, 使国际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5j。
因此,网络传播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的结合,它一方面在“推出” 信息另一方面也在“交流” 信息。因此, 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大众传播, 而网络传播无疑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4 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必然带有跨文化交流的特征。
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及组织、 国家等社会群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 而这一切又会影响传播方式和传播对象的接受程度。
国科发外字[ 2006]292号, 科学技术部、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 的通知中指出:
“中医药文化得到传播。
出版发行l一2种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中医药学术刊物; 建立5个多语种的国际中医药信息区域中心, 在中国建立传统医药国际信息中心; 建立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中医药教育培训国际区域中心、 示范中医综合医院各5一10 个; 完成一批用于中医药国际医疗、 教育、宣传的中医药教材、 古典医籍和现代研究成果的翻译和编撰工作。
”中医药文化要走向国际化, 中医语言的翻译不可少。
翻译不仅是两种文字的相互转化, 翻译活动所完成的是将文化内涵在两种语言之间阐释和传播。
中医药学是中医药文化的载体, 对文化内涵的处理得当与否决定了翻译质量的高低埔J。
因此, 从文化构建的高度认识中医翻译,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以及译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文化了解的不断加深, 越来越多的中医术语及表达逐渐被译语读者认可, 越来越多的中医经典著作被成功地译介出去。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 是中医的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李幼平等∞1《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策略》 指出, 中医药现代化的定义可简述为:
中医药现代化= 标准化+ 科学化+ 国际化。
标准化是科学化的前提, 标准化和科学化是国际化的前提。
李振吉等¨ 列明确提出“运用标准化战略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
C o ch r a n e系统评价是国际公认的最佳证据之一。
目前, 中国研究者已注册C o ch r a n e系统评价题目14 3个, 发表研究计划书117 个, 系统评价全文9 3个, 其中针灸和中医药共39 个系统评价。
这些世界级证据对于将中医药介绍给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心内科教授W illia mB ill H o o d 致信称“您们的努力使世界了解了中医药” J。
” 因此, 中医药的现代化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而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接受和关注日益广泛, 国际影响不断提高, 对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郭传杰. 科学文化:
先进文化的基石与先导[ J].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一文化研究, 2002( 5):
2.2王永炎. 概念时代应重视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 J]. 中国科学基金, 2008( 3):
156—158.3刘继南。
周积华, 段鹏, 等.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国际关系的新视角[ M ].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112—113.4 李振吉, 龙致贤, 程四林, 等. 建好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 0 5, 3( 10 ):
10 —15.5汪飞舟.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策略[ J]. 现代传播. 20 0 1( 5):
33—37.6李幼平. 吴豢相。
刘关键, 等. 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关于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策略[ J】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7 , 7 ( 4 ):
83—85.7 李振吉, 沈志祥. 姜再增, 等. 运用标准化战略推进中民药的国际传播[ J].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 2002。
5( 4 ):
l一6.8 吴泰相. 李幼平。
张呜明, 等. 全球化时代的证据:
C o ch ra n e协作圃对世界的贡献[ J】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8, 8( 12):
l0 29 一l 031.・17 ・
篇九: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关键词:运动养生 情志养生】一、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内容及思想运动养生文化在我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经不同时期的不同养生专家不断总结和补充,给运动养生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调神、养精、练气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1.强调“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经典的养生及医学论述中,大都提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比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古人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则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说明身体的活动能够使体内精气流通,活动是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由此可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是传统养生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身体活动达到健康的目的,是中医防病和养生的重点。中医养生理论反对长时间坐卧,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同时中医养生还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术数”,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各种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的运动养生健身法,以上均说明身体不运动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不难看出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锻炼,而且精于锻炼的。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认识到运动对人体健康及寿命的积极影响。这些观点都说明了“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身体不间断地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从而不受疾病的侵扰,才能使整个生命过程充满活力。所以,运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2.“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运动养生的基本核心理念传统运动养生中注重“以和养生”。综合传统运动养生观,我们发现传统运动养生学中有很多关于“和”的阐述,运动养生学上的劳逸适度、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动静合宜所形成的最佳状态称之为“和”。我们认为“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理念。古代养生学中提到的“和于术数”、“不妄劳作”的思想,要求正确地掌握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就有动静兼养的含意,同时“不妄劳作”应以“形劳而不倦”为标准,要求人们生活中要劳逸结合,过度劳作,影响健康;过度安逸,
同样也违背养生之道。晋代养生学专家葛洪强调“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认为劳动、运动时身体可以动摇血气、滑利关节,对健康长寿有益,但是运动太过或不及都会伤身,而且影响健康长寿。可见,传统运动养生观认为生命的存在是由矛盾着的双方所构成的,运动养生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劳逸的协调平衡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如果矛盾双方的发展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生命失去存在的条件,二者只有在一定限度内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生命在于运动,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长期实践我们认识到,采取劳逸结合、动静兼养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3.传统运动养生注重“内外双修”与“形神兼养”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指导思想是心身统一,调心在于养神,练身在于行健。“心身统一”是传统体育养生对待人体生命的整体认识观。“心全于中,形全于外”是传统运动养生对待人体生命的基本要求,“形神共养,性命双修”是传统运动养生的炼养观。我们可以看出,以西方体育为基础的运动方式多注重以肢体的运动来追求健与美的身形,从而达到改善体质健康状况的目的。传统运动养生观不仅注重“以动养形”以提高人的体质健康水平,而且更加重视对“神”的调养,形成了“形神兼养”的运动养生理念,讲求对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使人的身心全面健康,这也是中西运动养生观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点。二、通过传统运动养生法养生传统运动养生中注重形神兼养的方法主要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练功十八法等。几千年来,它对于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的演练是在松静、舒缓的状态下进行的,在“柔而不软、松而不散”的肢体运动中,形成一种悠然、轻快、宁静、专一的环境。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心静体松,精神内敛,调整身形,以意导动,强调精神松静和意识的引导。这样可以使练习者既无体能的明显消耗,也无精神上的高度紧张。这种以心行气练意的活动,可以直接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大脑皮层运动区域的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域处于静默状态,使大脑活动得到调节和休息,从而可以纠正由于大脑皮层高度兴奋产生的焦虑、激动和失眠现象。同时练习太极拳还可通过柔缓且连绵不断的肢体运动与形、神、意的配合,形成机体与精神合而为一、松静自然的状态,修身养性,使情绪趋于稳定平衡,能够有效地消除心理的亚健康状态。三、中医情志养生的特点 1.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金元时期朱丹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养生。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
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的精华。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3.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4.动静结合的恒动观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辩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中国哲学亦有“主静”说。老子说:“清静为天下之正”,“不俗以静”;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中国养生学也受此影响,发展成养生、修身理论,吸收了道家气功为医疗气功。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的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养生保健之大旨。5.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
辩证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和优势。中医确定的整体辩证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色。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方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达到健康长寿。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医将这种原则概括为“知常达变”。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治。辨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辩证施治。在练功时,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病的性质来选择有关锻炼项目,采取适当的锻炼方法,以提高练功的效果。四、中医情志养生的方法介绍●养心法
“养生之法,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所谓养心,就是要保持心理的平衡,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持胸襟开阔及愉快明朗的心境。
●用脑法
大脑用进废退,老人适当地用用脑,可以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增加血流,改善脑的功能状态,预防脑病的发生。
●有为法
老有所为,做力所能及、自己喜欢的工作,保持生活适度紧张,有益于健康长寿。
●怡情法
本法也叫做“文化养生法”。是指通过学习、欣赏、习作、创作等形式,研究诗歌、绘画、雕塑、音乐、棋艺、集邮等等,使老人能够对客体包蕴的美有所领悟、享受,从而转移性情,排除忧思,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
●交友法
老人交友谈心,可以解除郁闷,激活心灵,舒畅情怀。
●逸游法 老人应该择日进行郊游,或春日踏青,或重阳登高,皆可怡悦心情,强健体魄。
●还童法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保持一颗童真的心,就有着一个愉快的心理,人的心理年龄就会远远低于实际年龄。
●无畏法
智者养生,不怕老,不怕病,不怕死。
●幽默法 幽默是心理的调节器,给人带来微笑、信心、乐观,驱走悲观、忧愁、沮丧,缓和紧张情绪,抚平心灵创伤,激励奋发向上。
●淡忘法 “无遗忘即无幸福”,对于那些构成不良刺激的回忆,采取淡忘的方法,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使老年人豁达、开朗、愉快。【参考文献】[1] 申 诚:《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华夏文化》(西安)1994 年 0506 期第 101‐104页[2] 王保勇:《树立传统运动养生观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京)2011 年 1 期第 35~38 页
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我对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查摆和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差距和不足,理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习深度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在抽时间和挤时间学习上还不够自觉,致使自己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些欠缺。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多,有时不耐心、不耐烦、不耐久,实则是缺乏学习的钻劲和恒心。学用结合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写文章、搞材料有时上网拼凑,求全求美求好看,结合本单位和实际工作的实质内容少,实用性不强。比如,每天对各级各类报纸很少及时去阅读。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是服务不深入不主动。工作上有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围绕中心、协调方方面面上还不够好。存在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参谋和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比如,到乡镇、部门、企业了解...
【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