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资政报告:加强城市公园和文化主题公园布局建设(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文化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场所。它是根据特定的主题创意,主要以文化复制、文化移植、文化陈列以及高新技术等手段,以虚拟环境塑造和园林环境为载体来迎合消费者的好奇心,以主题情节贯穿整个游乐项目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城市公园和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将之视为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魅力、增强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目前主城区拥有龙湖公园、舜耕山公园、八公山公园、八仙阁公园、上窑公园、卧龙山公园、八公山地质公园、南塘公园、十涧湖湿地公园、老龙眼湿地公园、大通湿地公园、五一公园、淮河公园等10余座综合性和生态开放型公园,公园面积总计约2000公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布局不够合理。虽然我市公园布局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服务半径要求,但分布情况并不理想。田家庵区作为中心区,公园分布数量明显多余其他区,不仅有我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龙湖公园,还分布着淮河公园、老龙眼湿地公园(泉大资源枯竭区生态修复工程组成部分)、舜耕山公园(与舜耕山风景区融为一体)等生态开发型公园。西部的谢家集区、八公山区除了八公山地质公园(与八公山风景区融为一体)、卧龙山森林公园外,仅有一座面积较小、设施陈旧的八仙阁公园;
大通区境内也仅有大通湿地公园(泉大资源枯竭区生态修复工程组成部分)和五一城市公园;
山南新区目前除了中央水系公园和烂尾的志高动漫园(科技、文化主题公园)外,尚无一座综合性公园。与省内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等市相比,我市公园建设布局不够均衡,特别是合肥市每个区几乎都分布一座综合性公园,而生态型公园、游园等则遍布城区。与我市近邻的蚌埠市,主城区分布着三座综合性公园,高新区分布着一座综合性公园—张公山森林公园。从调研来看,我市城市公园和文化主题公园布局建设情况在全省均处于中等偏下位置。十年前,皖北的阜阳、宿州、淮北在公园建设方面还远不及我市,但现在已呈赶超之势。公园分布不均衡、总体数量偏少,与我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现状密不可分。我市是一个缘煤而兴、以煤电为支柱产业的资源型城市,随矿建镇,城市呈点状、带状分布,城乡交错比较突出。城市建成区的高度分散使得我市城市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城市规划的实施难度较大,而公园的布局建设又与城市的规划建设水溶交融、相互影响。众所周知,我市西部城区和大通区均属于老矿区,城市建设严重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导致公园的布局建设明显不及中心城区。随着五大发展美好淮南的持续建设,各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必将日趋缩小。特别是,近几年我市东部城区借力高铁高速和东进南扩战略,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而西部城区与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无缝对接、融合发展,也必将加速提升其经济规模——这些都将为城市公园和文化主题公园的布局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2、建设理念亟待创新。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市民需求的满足程度。它既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因此必须重视公园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公园建设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更优美的人居环境。目前,我市在城市公园设计、建设中还未完全做到以人为本。比如,我市不少公园的草坪上都插着一块“禁止践踏草坪”的木牌。而在很多大城市,草坪上人们可以随意玩耍,甚至可以举办篝火晚会和野餐活动。城市公园不仅仅是公共景观,它还是人们参与公共活动的平台和载体,公园的“公”字就表明了它的公共属性。但在我市公园中,能明显感觉到人们对景观的创造参与程度还不够,人们在公园里只是作为一个观众观赏景色,而没有参与到公园景观的规划和建造之中,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城市公园的实际意义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而忽视人们的行为和活动需求。如:龙湖公园仅在主入口处设置了残障人士通道,而从其他侧门残疾人士都无法通过;
有的公园垃圾箱数量不多,且摆放不科学,大多设置在园内道路两侧,在儿童玩耍、聚集的区域较少见到;
公厕数量偏少,在我市最大的龙湖公园内仅有2座公厕,而其他公园也仅有1座公厕,在人流量高峰时入厕极不方便。而作为公园的主力人群,适合老年人的设施也总体偏少,老年人除了玩玩为数不多的健身器材,就是散散步或在树林里打打拳。此外,综合性公园中经营性项目较多,占据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如龙湖公园内几乎遍布收费项目,不仅动物园、植物园收费,其他经营性项目全部收费,导致公园内可供人们免费游玩的地方太少,改变了公园的公益属性,很多市民对此颇有微词。
3、管理水平总体偏低。目前,我市城市公园中除龙湖公园设施相对完善、环境相对优美外、管理相对成熟外,不少公园存在设施维护差、环境质量差、景点档次低等问题,如八公山区的八仙阁公园不仅景区面积小、设施陈旧,水体质量也亟待改善,水池内的换水设施损坏多年,形成死水,水体发绿、氨氮含量严重超标;
景区内的长廊、座椅、石凳等长期无人保洁,整个公园显得破败不堪。而在建的公园也好不到哪去,如:位于田家庵区与谢家集区交界处的十涧湖湿地公园,其“国家湿地公园”的名称早已由国家住建部下达,但由于我市于2013年全面废除了BT建设模式,导致投资方深圳安防集团撤资撤人,公园建设陷入停顿。至今,该景区还处于停工之中,已经建好的亲水平台、游客服务中心、公厕等设施由于无人维护,现已破旧损毁。无独有偶,烂尾至今的志高动漫园的设施设备也存在老化破损现象,诺大的公园形同一片废墟。同样令人忧心的还有舜耕山公园,在舜文化长廊上可随处看到游客的信手涂鸦,景区的石板路上垃圾较多,没有做到即时保洁。而远离市区的上窑公园(与上窑山风景区融为一体)也存在设施老旧亟待更新等共性问题。除此之外,新建成的公园也由于缺乏维护而呈现“早衰”之势,如:今年春节前投入运营的淮河公园现已遍地垃圾,草坪因无人浇灌而枯黄衰败,受损的道板砖也未及时更换。市级公园的管理状况尚且如此,一些区级公园和街头游园更是“惨不忍睹”。公园里摆摊的、打牌的、遛狗的比比皆是,在淮化生活区公园里,不仅水面无人清理、长满绿藻,假山后和犄角旮旯处还成了人们大小便的地方,整个公园都弥漫着一股骚臭味。
三、对策建议
第一,要因地制宜推进规划布局
根据我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征求意见稿)》提出的远期目标,我市计划在2030年前规划建设市级综合性公园13座、市级专项公园5座、区级公园22座。在公园布局建设中必须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自然条件相结合。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采石坑和沿淮低洼地段所形成的连片水面,建设以水景和水上休闲娱乐为主要景观的城市休闲公园,为市民提供观光、划船、垂钓、野营、野炊等休闲活动,如规划中的淮西湖公园(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计划2018年开工)、泉大公园(将大通湿地公园与长山水库连为一体)、洛涧公园(区级公园,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等。二是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公园本身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在公园规划建设中必须要与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统筹考虑,同步推进。目前,我市城市建设的重心在山南,按照市委市政府主攻山南的决策部署,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山南新区的路网、水电气等市政配套设施和住宅区建设将是“重中之重”,聚项目、聚人气将是主要目标。从远期规划来看,山南新区未来将建设中央公园(对现有中央水系进行改造,提升观赏和休闲娱乐功能)、青年公园、体育公园、金牛公园、工业区公园、城南公园、淮南儿童公园、淮南民俗文化园。同时,东部城区也规划了2座市级综合性公园、3座市级专项公园;
西部城区规划了3座市级综合性公园,其中唐家山公园计划2018年开工建设。从规划布局来看,我市达到了市级公园服务半径2000-3000米、区级公园服务半径1000-1500米,可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休闲需求。
第二,要以人为本推进公园建设
公园是面向全体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它的建设水平体现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包容程度,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公园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位,让人们通过公园建设的细节来感知城市的温度和气质。要提高公园绿地面积,多种植耐压、耐旱、耐病虫害的品种,让市民能够走上草坪休闲休憩;
要缩减园内经营性项目数量,将大部分公共空间免费向市民开放;
要做精做优动物园、植物园等传统项目,并结合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市场需求等现实因素,本着精品、优质、安全的原则,引入适宜人们休闲玩耍的游乐项目;
在进园项目的选择上要力戒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倾向,多引入亲子、益智、健身、怡情的活动项目,致力于打造清新、亲切、舒适的游玩环境。要兼顾弱势群体的现实需求,在园内增设盲道,在公园和各景点入口处增设无障碍通道,保障残障人士顺畅出入;
要科学设置垃圾箱,做到垃圾不落地;
要加强清扫保洁,消除卫生死角,特别是对水体水系要加快循环更换,避免出现黑臭现象,对已恶化的水体要加快治理,切实提高水环境质量。
第三,要彰显特色提高魅力指数
城市的竞争在于保持特色、发挥优势,而公园的建设管理也在于集聚优势、凸显特色,如芜湖方特、常州恐龙园、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等都是靠自身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我市目前公园整体档次不高、缺乏特色,综合性公园与其他城市相比景点规划不够合理,观赏价值有待进一步提高,互动性项目偏少,景点设施陈旧,虽然从数量上看似乎也算少,但质量不高,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不够,去公园游玩的主要以老人、儿童居多,整体的认可度、参与度还有待提升。这与五大发展美好淮南建设不相适应,特别是与共享发展理念还有很大差距。要彰显特色就要做到“两个立足”:一是立足文化基因。淮南是蔡楚文化、汉文化、淮河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的汇聚、杂糅之地,文化底色浓郁、文化内涵深厚、文化传承悠远,要将文化基因、文化个性充分浸润、融化于公园的规划设计之中,可将淮南子、二十四节气和春秋战国、汉唐宋等历史朝代中有关淮南(包含古寿州)的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体现出来,目前龙湖公园已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建设了淮南子文化墙;
舜耕山公园也建了二十四节气长廊。二是立足城市特色。淮南以煤而兴,既有本地原住民又有从东北、山东等地迁移而来的矿工,是一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淮南的城市个性与上海有相似之处,但城市文明远不及上海。公园作为一个城市的门面,它必须要体现市民的涵养、政府的眼光;
不仅要把公园建设的景色优美、怡神养心,还要通过公园这一平台来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展现城市气质。在公园设计建设中要针对市民的心理需求、消费需求、生活习俗等,科学合理的建设景点、完善设施、加强维护,不断提高公园的美丽指数、宜人程度。要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市委市政府应就解决志高动漫园项目遗留问题列出时间表,制定路线图,通过引入国内外优质投资商和游乐项目运营商,并对相关配套设施予以完善,让这座我市目前规模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尽快从“沉睡”中醒来,从“阴影”中走出,发挥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淮南增光添彩。
【2024资政报告:加强城市公园和文化主题公园布局建设(完整文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