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懂悟透“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历史经验,“两个结合”被再次提出。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深邃思考,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之间的辩证关系。“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史的科学总结,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创新提供重要遵循,是在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方法准则。
一、“两个结合”符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张力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出场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两个结合”,标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高度。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贯穿百年党史实践进程的内在机理,也是赋予其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历史逻辑:“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进程的历史必然
历史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特征,即事物的形成、发展过程蕴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历史逻辑以理论逻辑为学理支撑,检验理论逻辑的科学性、真理性,推动理论逻辑的发展。“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从“一个结合”发展到“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广袤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孕育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成长于奋斗、牺牲、创造的百年党史中,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条件进行思考的结果。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历史起点。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难,英勇的中国人民纷纷走上救亡图存之路,但由于缺乏革命理论和革命力量,最终导致革命失败。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们看到了曙光。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这段历史时期,留学日本的李大钊、留学法国的蔡和森、留学俄国的瞿秋白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洞察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具有巨大价值,纷纷传播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如,李大钊先生曾提出“理想应用于实境”的思想,这里虽未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说法,但已经蕴含了这层深意。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初步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实现“两个结合”具有开创意义。首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好的真理”“最好的武器”。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提出“有的放矢”的著名论断,破除了教条主义的束缚;
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探索出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革命道路。其次,对“第二个结合”作出了开创性探索。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指出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期,“两个结合”的思想已经形成,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导致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阻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取得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首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次,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深入探索。我们党也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譬如,邓小平同志赋予《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以“小康社会”的时代新意;
江泽民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德法结合思想融入中国传统德治文化之中,作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正确决策;
胡锦涛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相结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进程继续推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凝练升华。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时代跃迁。首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使得党和国家的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对“第二个结合”作出原创性贡献。习近平将文化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深入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强调其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渊源性地位,“两个结合”的提出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四个历史时期的实践历程表明,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对“两个结合”进行持续探索推进。唯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才能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
(二)理论逻辑:“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内在发展特质的深刻把握
理论逻辑作为理论自洽性和科学性的逻辑设定,是对理论体系本然状态的内在要求,表征出理论发展的应然性特征,即事物的发展本就应当如此。理论逻辑反映着历史逻辑,并在扎根历史实践的土壤中得以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出场,是“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时代升华,也是对“两个结合”的科学真理性及其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揭示。百余年来,党取得一系列历史成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这样的科学阐述和全面概括,涵盖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发展的理论逻辑。
首先,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与仅仅停留于美好设想之中的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严密论证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系统总结欧洲工人运动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则。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的理论。时至今日,“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指明了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康庄大道。正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张力吸引着近代中国向其靠拢。其次,理论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并非为少数精英传话,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发声,具有高度的革命性和人民性,这里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的、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的革命。自私有制产生以来,人民大众始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其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被湮没,直至马克思主义诞生,创造了三大理论武器,才使得人类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给近代处于被压迫境地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为当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提供本质要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这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并非机械的重复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产生又指导实践发展,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从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的理论。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只会虚假地、抽象地、空想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断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命与灵魂。坚持人民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缘起的重要理论品质。再次,理论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在充分汲取世界性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开放理论,是属于全世界的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全球适用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时代性的理论。虽然马克思主义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但不能将其教条式地指导各国实践,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此,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落地生根的问题,寻求与中华民族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充分贯彻和充分彰显,实质上就是验证了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它的内源性动力与中国具体实际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相契合,从而被用以指导实践。
(三)实践逻辑:“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的客观需要
实践逻辑是对实践过程中蕴含的客观关系的学理表达,凸显出实践过程的实然性特征,即历史实践、当下实践中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事实状态。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的实质性内容,更是理论逻辑得以建构的主要来源,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只有与实践逻辑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两个结合”的提出,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形成于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现实生活之中,凸显出理论如何照进现实的问题。
“两个结合”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近代中国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尝试种种救国方案未果,逐渐意识到中国迫切需要一整套革命理论。为何马克思主义能在众多思想中脱颖而出?毛泽东对其进行了回答,即“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正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话语场之内,与中国客观社会条件具有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理论才得以落地生根。
“两个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出现了“左”倾、右倾错误,这些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毛泽东最早提出“一个结合”,就是针对党内高级干部中存在的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其指导下,中国逐渐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信奉苏联经验,导致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一度面临较大困难。毛泽东深刻反思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弊端,强调“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出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完成“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及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顺利推进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两个结合”是新阶段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需要。百余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带领中国人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但是,我们依然要警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生的诸多不确定性,认识到新的赶考之路上要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我国现实问题,作出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贡献。与此同时,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具体实际中单列出来,更加突出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中国特性,“两个结合”被正式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即是对“两个结合”的充分表达。
客观需要与历史使命的共同发力,实现了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成功转型。我们必须坚持做好“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在实际应用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的结合,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现阶段的实际问题,又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力量,回答好理论如何照进现实的问题。
二、新时代“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进程的重要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坚持“两个结合”的基本路向,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经验总结。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一个结合”占据主流地位,经过中国共产党长达百余年的深入实践,才得以实现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时代跃进。“两个结合”的提出,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理论形态,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两个结合”的时代价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不是教条,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强大的力量。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紧抓“两个结合”的着力点,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领导人民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只有做好“两个结合”工作,才能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中引领时代之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两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拓展。以“两个结合”的出场为标志,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地位被重新定义,拓展了中国具体实际的内涵;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地位被重新定义,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回眸党的百余年历史,中国共产党虽在实践中注重“两个结合”,但受到当时的现实条件制约,尚且没有将其上升至理论高度,“第二个结合”同“第一个结合”尚未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进入新时代,“两个结合”的提出,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升至理论高度,马克思主义发展进入新境界。
“两个结合”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崭新突破。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矢志不移地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将“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的历史根基;
另一方面又大力倡导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形成更具民族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即是对天下大同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两个结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路径,有利于真正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任务。
“两个结合”实现了新时代理论掌握群众的方式创新。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若要使群众认知这一理论并自觉转化为实践,必须首先厘清一个问题,即这一理论与转化主体是否实现了文化联结,这关系到群众能否将自身的文化认知以及实践活动同理论接受过程相融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结果,在于这一科学理论与中国话语场的内在契合性,能够融合中国历史文化、凝聚群众,继而被群众掌握并被用来推动实践发展。忽略“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中国特色,也就不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两个结合”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继而掌握群众提供了契机,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内涵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理论空间。
(二)“两个结合”的主体意义:有利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一具有定海神针作用的统领优势与贯穿意义,直接关系到“两个结合”的落实效果。相应地,“两个结合”的贯彻落实,为中国共产党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能够长期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奋斗中始终面临并亟待回答的重大课题。1945年,针对黄炎培提出的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窑洞之问”,毛泽东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当前,国内外风险与挑战交织并存,如果缺少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久而久之,必将积重难返,威胁到党的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党员基数最庞大的政党,何以跳出这一历史周期率?习近平同志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将自我革命从精神层面的软规约提升至制度层面的强约束。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结出的硕果,阐述了“两个结合”之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主体意义。
新时代坚持“两个结合”,是党实现自我革命的有益指导,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敢于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红色基因。一般而言,长期执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跳出历史周期率,即“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人应当是无所畏惧、勇于斗争、自我革命的先进战士,恩格斯也曾高度评价马克思一生的革命精神,指出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经过百余年实践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长期执政的目标高度上,把马克思主义同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答案。另一方面,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品质,党的自我革命源于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忧患意识的历史传承。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由于缺乏忧患意识,不懂得及时反思,从而深陷历史周期率的沼泽。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奋斗中孕育而出的忧患意识,为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回望百余年历史,忧患意识已深深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两个结合”的提出,使得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同新时代党建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进行深度融合,为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两个结合”的主体意义,一方面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时刻秉持底线思维,未雨绸缪;
另一方面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接续勇于自我革命的宝贵精神,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两个结合”的目标旨归:最终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两个结合”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两个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续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方面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格局加快演变,人类社会面临严峻考验;
从国内方面看,迫切需要回答何以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上新的战略目标。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叠加,构成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面对“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唯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智慧,才能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真正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两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有利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原理的过程中,满足本民族的发展需要。只有始终坚持并持续深化“两个结合”,才能为党在新时代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实现所设定的奋斗目标提供科学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
“两个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文化底蕴。文明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对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继承。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的最新理论成果,“两个结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例如,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即是古代民本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有机融合。“两个结合”的提出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达到了空前的历史深度,既为复兴中华文明提供了契机,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文化底蕴。
“两个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掌握群众的科学理论体系,更是用以指导人们实践的强大物质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多方力量,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很关键的一点。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适用性,但若不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和运用,它的真理性作用便无处发挥。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政治性话语,呈现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进入新时代,“两个结合”的提出更容易引起人民群众共鸣,从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回首过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走出一个个坚实的脚印。立足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展望未来,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三、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实践路径
推进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需要多方要素的共同支撑与协调配合,而实现路径则正是在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而作出的最终选择。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髓要义,“两个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说服力,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遵循。
(一)遵循“六个坚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本原则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如何不断谱写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力量源泉。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征程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只有及时回应人民之问,才能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力量源泉。第二,坚持自信自立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精神特质。所谓自信自立,就是强调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第三,坚持守正创新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思想原则。“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必须牢牢坚持守正创新原则。第四,坚持问题导向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现实基础。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中心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因此,唯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才能顺应时代呼唤、进行理论创新、破解时代课题。第五,坚持系统观念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工作方法。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科学行动指南。“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只有坚持用系统思维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全面推进理论创新。第六,坚持胸怀天下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提出了为人类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唯有以胸怀天下为价值引领,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二)高举思想旗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党的百余年历史深刻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作为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引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走在时代前列、战胜艰难险阻、赢得历史主动、推进事业发展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新的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举思想旗帜成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保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激烈竞争,唯有坚持“两个结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一方面,继续坚持真理。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持不等于固守,教条抽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不得,而是从根本上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党必须认真领悟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武装头脑、指导行动的能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先进性。另一方面,继续坚守理想。我们坚守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关键在于其科学性,但是科学信仰不会自发生成,正所谓信仰的坚定来自理论的清醒。所以,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懂、弄通、做实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补足精神之“钙”,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具体行动,推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落地扎根。
(三)赓续民族血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文化根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绝非偶然,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承担起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色,将其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文化源泉,“两个结合”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色和鲜活的民族表达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赓续民族血脉成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文明根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推进“两个结合”,必须深入挖掘传统基因密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时代精神融入其中。一方面,在“优秀”上下功夫。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绵延发展滋养浸润着自强不息、忠诚守信等传统美德,使其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但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从当下视角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存在时空限制。因此,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注重筛选、去伪存真,根据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扬弃地继承,充分发掘有益成果,让马克思主义绽放新的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辉。另一方面,在“创新”上开新路。基于时代特色和实践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重要借鉴价值的文化要素予以转化、诠释,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养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充盈和升华。
(四)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直接动力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斗争中诞生、发展、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彰显强大生命力的底蕴所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历程中坚持斗争,一方面是与国内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另一方面是与党内各种机械化、教条化、片面化的错误倾向开展斗争。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践并创新发展了伟大斗争精神,在斗争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成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直接动力。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斗争史。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中国共产党需要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斗争精神,强化与时俱进的品质,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斗争精神进行继承与创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有矛盾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所以说,把斗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纲领里并落实于实践中,方能称自己是真正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为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不断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更大成功。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敢于斗争、敢于创新品质的继承和升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富有斗争精神。无论是突破重重阻力的商鞅变法、抑或是近代以来不满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再或是反击日本的全民族抗战等等,中华民族都以实际行动反抗压迫,以斗争精神喊出时代最强音。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回应这些挑战和问题,就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秉承伟大的斗争精神,解决一个个矛盾,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更多利益,使斗争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下去。
(五)走稳中国道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康庄大道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道路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涵盖党领导人民革命救国、建设兴国、改革富国与复兴强国四阶段奋斗内容。“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道路之所以成功,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的深刻昭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朴素社会主义因素的继承发展。我们有充分理由坚信,坚持中国道路是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正确选择,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稳中国道路成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康庄大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中国道路的时代表达,它不是简单延续传统历史文化“母版”,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发展;
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模板”,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不是其他道路的“再版”,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基础上对其他社会主义道路的弊端进行扬弃;
不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翻版”,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立足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道路前进、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在实践中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开拓进取、勇毅前行,努力走好自己的路,不断增强中国道路的实力。唯有将“两个结合”贯彻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和创新全过程,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同志们,“两个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连接,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命题中。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面临着许多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论是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本上是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其中,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统领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知判断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篇我们要继续书写的大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将继续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树立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科学研判新形势新任务,推进“两个结合”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持续拓展,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再创新的奇迹、取得更大胜利。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读懂悟透“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完整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