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心理委员角色定位及有效管理(2022年),供大家参考。
2018 年 8 月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组成部分,是协助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很多心理委员角色存在定位模糊、管理缺失或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本文试图探讨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探索心理委员的有效管理策略,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心理委员的效能。一、高校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一)心理知识的宣传员心理委员作为班级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骨干,担当着心理知识宣传员的角色。首先,心理委员负责宣传日常心理援助信息,即学校心理咨询场所、时间、教师、电话及心理咨询预约制度等。其次,心理委员有义务负责印发心理知识手册,开展诸如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团体活动、心理影片展播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发展规律知识、心理调适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 进而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二)心理健康的示范者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往往决定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如果仅将心理委员定位为宣传员会影响、限制其工作的开展。因此,班级的心理委员还应成为心理健康的形象使者。心理委员应当主动了解心理学知识,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心理健康理念,通过榜样的力量对班级成员形成积极的暗示作用,进而影响和感染班级其他学生,提高整个班级的心理健康水平。(三)心理动态的信息员心理委员与学生朝夕相处,在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随时观察班级学生在情绪、人际、学习、生活等方面动态信息,发现并上报潜在的心理危机。实践证明, 心理委员及时提供预警信息,有助于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得到有效的救助 [1] 。另外,在心理危机发生后,还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不间断地跟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委员可以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追踪并反馈信息。(四)心理问题的助人者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班级心理委员如遇到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从心灵上接纳、关怀该同学,运用倾听、合理劝导、理性分析等方式帮助当事人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当然,由于心理委员受到的专业培训有限,对其提供心理辅导的能力不能过度拔高。必要时,心理委员应鼓励或转介心理问题较复杂的学生前往咨询中心接受心理辅导。据某高校数据统计,接受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的学生中,约 30%的学生来自于心理委员的指引 [2] 。二、高校心理委员的有效管理(一)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虽然多数学校将心理委员设定为班级中与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并驾齐驱的重要位置,但似乎并没有明确、具体的事务需要处理,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监督与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学校整体心理工作体系上予以明确的认定,将心理委员纳入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各级之间相互沟通、紧密联系,不仅方便心理委员角色得到认可,而且利于其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二)明确心理委员岗位职责学校应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规范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心理委员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该怎么做。首先,鼓励或规定心理委员选修、辅修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其次,制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与其他班委积极协调并落实。再次,心理委员可以负责策划并组织贴近实际、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运用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关注并辅导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并将行为异常、心理危机隐患的学生情况上报辅导员或心理咨询中心。(三)健全心理委员选拔制度心理委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效果。在选拔心理委员的过程中,应采取自愿报名、他人推荐、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把关,录用具有较好胜任力的优秀学生。首先,学生自愿报名,填写个人基本资料,完成自我分析报告,进行 SCL-90、人格问卷、价值观量表等心理测试。其次,心理教师根据报名者的基本信息、心理测试结果、他人推荐信,选择爱好心理学、助人动机强的学生作为候选人。研究表明,优秀心理委员最初动机是对心理学感兴趣和喜欢帮助人,面对求助者的负性事件、情绪,心理委员需要给予其无条件的关爱 [3] 。再次,组织现场面试,将语言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候选人确定为心理作者简介:张艳(1990— ),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要:文章先分析了高校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并提出了高校心理委员的有效管理策略,包括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明确心理委员岗位职责;健全心理委员选拔制度;进行心理知识与技能岗前培训;加强后续质量督导;规范考核与激励制度。关键词:高效心理委员;心理健康;角色定位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8)16-0095-02DOI:10.16681/j.cnki.wcqe.201816056高校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及有效管理张艳,王飞(川北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100 )
2018 年 8 月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后,有计划地实施高校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地方高校培养一批批骨干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2.构建多角度的教师队伍考核体系,严把教育质量关。针对教师不同类型层次、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岗位职责、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分别制订针对不同岗位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考核重点,促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例如,学校可以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其中教学型教师主要指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具有良好师德风范的一类教师群体,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教学学术研究及教改项目、成果,竞赛获奖和指导学生获奖等;二是教学的全过程,包括从课前大纲、教案的准备、课堂实践教学质量、课后教学的改进到学生的作业、毕业论文、考试等。三是师德, “一票否决”保障落实的师德考核。学校应将教师的思想政治考核作为教师素质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成立各级思想政治考核小组,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或参与优秀教师评选。3.构建多主体的教师激励体系,促进教师成长。建立激励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奖励体系,使教师主动参与成果转化工作。根据教学研究的特殊性,教研教改成果可以是课堂内容的优化,也可以是教学方式的变化。这样可以保证教师的最新理想成果落地生根,为新教师做一个很好的榜样,还能有效调动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积极性、落实教师队伍质量责任制。领导干部可以加大对各个教师所从事相关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调研和政策制定的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青年教师学术黄金期的特点,制定相关特殊政策,为他们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创造有利条件。地方高校要及时指导、督促和检查科研教研教改落实情况,进行效果评估,对教师教学科研成绩进行认定和奖励,使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的地方本科高校享受到福利,从根本上提升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三、结语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需要以立德树人为重点,强化教师队伍教学观念,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需要实施中青年教师提升计划,助力教师队伍成长,还需要构建多维度的教师培养、考核、激励体系,拓宽教师发展渠道。通过以上建议,才能全面提升地方高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助力地方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之二[N].中国教育报,2018-02-02(1).其他作者简介:代德伟(1968— ),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委员。(四)进行心理知识与技能岗前培训心理委员的培训应系统、完整、专业,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自我成长训练和心理咨询专业培训。首先,以心理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自我认识、价值观判断、同理心训练、自信心提高等主题活动,引导心理委员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觉察能力,唤醒内在同理心,获得自信,进而实现自身成长,心理变得更加健康。其次,开发心理咨询专业培训课程,包括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心理辅导的实用技巧与方法、危机干预相关知识与方法、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活动的策划与落实,为心理委员胜任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五)加强后续质量督导由于心理委员的工作对象是灵动的、发展中的人,可能会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并非上岗前有限的课程就能完成。另外,心理委员并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面对求助学生的负面事件,可能会产生很多心理困惑,怀疑自己的助人能力,出现倦怠心理,甚至心理危机。加强后续的质量督导和帮助是心理委员工作长期向好的重要保证,学校可在心理咨询中心下设培训与督导部,专门负责心理委员后续工作的督导。首先,心理委员应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及工作边界,并不断克服自身缺陷,获得自我成长与完善。其次,掌握心理委员的实际工作状况,针对具体的疑难问题,设计特定的督导方案与内容,全面提高其专业素养及能力。(六)规范考核与激励制度首先,学校要制定心理委员考评办法,采取阶段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其参加培训情况、平常工作情况、业务能力水平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合格者颁发聘用证书并继续担任班级心理委员,不合格者可根据本人、心理咨询中心多方建议予以教育或淘汰。其次,在考核的基础上,评选“年度优秀心理委员”“5·25 心理健康月”之际,表彰心理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宣传他们的工作特色和经验。这样不仅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借鉴参考价值,还是对心理委员工作的认可,有助于激励心理委员继续进步。三、结语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对学生心理健康、校园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动心理委员科学、广泛、深入地开展工作,高校有必要理清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提升其专业能力,加强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参考文献:[1] 朱美燕.浅谈危机干预中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10(6):137-138.[2] 陈佳薇.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90-93.[3] 郑亚楠,温义媛,唐宏.赣州市高校低年级学生担任班级心理委员动机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7):1 072-1 074,1 078.其他作者简介:王飞(1986— ),男,汉族,山西朔州人,助教,硕士。(上接第 92 页)
【高校心理委员角色定位及有效管理(2022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