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关于“五共携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完整文档)

时间:2024-03-05 17:00:04 来源:文池范文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共携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关于“五共携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完整文档)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职责,如何突破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然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20*年*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因此,随着现代产业链的延伸和信息技术的嵌入,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探索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鉴于此,本文以*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水院”)与三门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共建的**产业学院为研究依托,论述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校企院区共建、师资共组、科研共进、人才共培、国际共行的“五共携进”产业学院建设新范式,探索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机制,共育新时代水利工匠,为*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一、产业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自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大获成功以来,英国、澳大利亚相继结合本国的教育特点推出“三明治”、TAFE体系模式,这些都是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职业教育需要行业的参与、配合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在20*-20*年普及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大讨论中,学者首次提出校企合作, 建议政府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道路。20*年*月*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提出要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自此,我国校企合作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制度建设、合作模式、组织结构等方面对校企合作进行研究,认为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需要对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完善和综合,而不是单一地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来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园区等。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学者们更加注重对校企双方深入合作的体制机制进行研究。*、* 结合*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提出政、行、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提出主要从利益观念导向、利益激励驱动、利益诉求协调、利益保护等四个层面进行校企合作利益机制构建。**提出, “双高”建设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探索行业办学体制改革、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建设和以专业群为基点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校企合作模式、体制机制。从校企合作实践来看,进展情况并不理想,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状态,产教融合还存在松散式、“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是学校和企业还没有找到利益的结合点,教育的供给侧和产业的需求侧还没有同频共振,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仍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国家层面就产教融合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鼓励地方开展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探索,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和载体。

产业学院发展现状

20*年,我国高职院校中首所产教融合式产业学院(由*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物产集团合作组建的物流产业学院)成立。学者*等结合所在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践等工作实际,认为产业学院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载体,是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的重要方式,对产业学院的研究自此开启。20*年*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产业学院”的概念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 并由此掀起了关于产业学院研究的一波热潮。而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的陆续出台, 国家从顶层政策设计层面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日益成熟。

从查阅文献可知,我国产业学院大多于20*年之后建立,高校分别与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联合共建形成了“校-企”“校-政”“校- 政-行”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学院。*通过问卷调研及深入访谈等形式,对全国高职院校*个产业学院的建设、运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认为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运营管理中普遍存在政策文件不明确、行业企业参与度低等问题,并提出必须明确产业学院的主体地位等具体意见。*结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提出,以“五融合”办学特征为基础,构建高职产业学院“五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认为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需要将专业与产业、实践教学与产业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课程与产业技术发展、专业教师与高水平产业大师、学校治理模式与产业要求等五个方面高质量融合起来, 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就业、产业、职业、创业”相互贯通。

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问题

经过全国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艰苦探索,产业学院建设已由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但依旧存在着政策顶层设计不明、独立性不足、行政化突出、现代治理方式不完善、运行成本较高、难以实现校企共赢等问题。特别是涉及传统工程类专业的产业学院,更面临着校企产权界定不明、体制机制方面障碍过大、深化合作共赢“续航”能力不足等诸多困境。

校企双方利益冲突

校企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愈加凸显。部分学者认为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校企双方利益冲突。*提出,校企合作不稳定的变动态势除了与行业发展有关之外,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的利益双方目标不同。*认为,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组织、利益、政策、理念等多元博弈,使合作过程中出现政策不落实、模式背离、政府缺位和实践无突破等问题。

师资力量薄弱

20*年*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对师资队伍的创建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因此,教师作为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 师资力量薄弱,就意味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从目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现状来看,教师的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团队结构不合理是严重制约校企合作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很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短期的、不规范的、低层次的合作,学校派到产业学院任教的教师权益不明、时间不一, 而从企业聘任的兼职教师缺乏执教经验、教学水平较低,在实际教学过程及学生顶岗、跟岗实习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缺乏法规政策保障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在制度设计、政策引导、体制机制等方面一直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对产业学院的核心诉求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行业企业对产业学院的核心诉求是提升员工专业水平,储备所需的专业人才。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的法律主体地位又无法明确, 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都难以协调,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严重损失。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都如履薄冰,艰难前行,合作的风险贯穿合作全过程,致使校企合作的稳定性难以保证。

二、“五共携进”构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进行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是当前及未来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水院与*集团通过深度合作交流,共建**产业学院,努力构建新时代产业学院新范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为企业技术创新注入活力、为学校人才培养增添动力、为行业发展提升影响力,促进校企合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水院与*集团在治黄事业上同频共振、同向共行、同业同兴。学校筛选水电站动力设备、港口航道与治河工程等水利类骨干专业,与*集团的水力发电、水电施工咨询等板块深度对接,围绕*水沙治理、大坝安全监测等问题,深入研究,锐意创新,探索兼顾双方权益责任、校企共管的办学体制机制和双主体育人模式,形成**产业学院“五共携进”建设思路,即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现“院区共建”;
共同创建一支专兼结合师资团队, 实现“师资共组”;
协同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实现“科研共进”;
共同探索人才育训机制,实现“人才共培”;
联合开展国际化水利人才培养,实现“国际共行”。

院区共建

目前,国内的产业学院大多依托学校,坐落于校园内,设置在企业或产业园区的例子很少,也就是说,“引企入校”依然是当下校企合作办学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大多以学校为主体,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场地不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减少了前期的建设成本。但这也是造成校企合作“两张皮”问题的主要根源。当产业学院与真正的产业环境距离较远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会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产业资源共享到产业学院的成本较高,因而其参与产业学院建设运营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的不和谐现象。

有鉴于此,**产业学院另辟蹊径,开创了“校方出资、企业出地” 的校企合作办学新形式、新方案。产业学院建设选址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大坝附近,院区占地面积为***m2,由*集团提供;
*水院先后投入资金** 余万元进行院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园区绿化及配套设备建设,双方形成**产业学院院区共建的新模式。这种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办学方式在全国水利行业比较少见。从参与主体来看,校企双方都是产业学院真正的“主人”, 共同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运营;
从学生培养来看,学生从校内理论学习走到了企业中、走到了大坝上、走到了实际生产中,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院区内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报告厅等基础设施改造和相应的配套设备建设已基本完成,*水院水电站专业的学生已经入驻产业学院并进入实训实习阶段。

师资共组

**产业学院构建了一支“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岗位导师+工位师傅”梯级化教师队伍,师资团队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学校派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职教师负责理论教学;
*集团选派岗位导师,一名岗位导师带领五至六名工位师傅,工位师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实习实训指导, 同时选派兼职教师结合生产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实施专项教学。在师资共组条件下,依托**产业学院,结合机组大修项目,可以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现场指导,专职教师协助管理,学生参与完成生产任务,从而达到校企双赢、学生受益的效果。

科研共进

当前,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智慧水利建设在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中变得非常迫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尤显重要,这对新时期水利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枢纽大坝始建于*世纪*年代,发展基础深厚、历史悠久,但是在水利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急需寻求合作以破解现场技术难题、技术服务转化等问题。校企双方针对这些问题,依托**产业学院中的研究院,发挥学校科研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在水电机组安全评价、水电机组运行与安装检修、专业设备制备研发、智慧水利等方面协同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已获得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立项,逐步形成新一代水电运维及智慧水利工程技术协同创新成果,既彰显出校企科研共进的优势,又能助力新时期水利人才的培养。

人才共培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实施协同育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破解办学同质、低效及优质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等突出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要拥有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要了解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最好还能具备朝着纵深方向深入研究的能力,凸显自身的亮点。**产业学院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充分挖掘*集团的企业优势和*水院的办学优势,以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基础、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途径、以水电机组厂房振动稳定及智慧水利建设研究为特色、以技术技能培训为手段,秉承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一种“多样化、有特色、求创新”的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的多元育人模式, 切实将课堂设在工程上、将实训置在工位上、将实践放在岗位上,拓展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使培养的学生与员工能满足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产业学院自正式成立以来,校企双方优化、组合、遴选各自的师资团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合理可行的培训计划,依托产业学院实施实践教学。目前已有*批学员在该产业学院进行专业实习,并已开展多个班次的员工培训,双方在学生培养、员工培训等方面形成了人才共培的新模式。*国际共行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为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国家层面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地方院校与企业合作,设立培训、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为企业提供国际化人才、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发展平台。*水院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形成了职教国际化“*水院模式”。依托大禹学院和中国水利职教集团,创立了水利国际职教委员会,促进水利专业留学生培养互联互通,服务“走出去”水电企业。开发了《国际工程项目试验检测标准指南》等行业标准,并应用于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等工程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标准通过*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UKNARIC)认可。专业群累计培养*、*等国家来华留学生**余名,有力地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和中外人文交流。

**产业学院依托*学院的留学生、境外本土学员的培养经验,实施全球融智、布局海外研培、留学*水院、资源融合等计划,结合*集团海外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化水利运行与检修人才培养,切实推进双方在国际水电运维领域的同向共行,为国际工程建设提供中国标准和中国经验。

三、“五共携进”模式的实施成效

在“五共携进”模式下,**产业学院的建设并不是单纯追求一个实践培训基地的成立,更不是“口头上、名义上”的校企合作,而是对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及体制机制的全面探索,是对产业学院建在工程上、学校外的一次大胆尝试,为全国传统行业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一种范例。在产业学院共建框架协议的签订、实施方案的执行、相关制度的制定等事宜方面,双方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原则,通过多次深度交流,产业学院实际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共商机制谋发展

为突破职业教育在政策引导、体制机制上的困局,双方深入交流,请示相关上级主管部门,共同探索办学机制,协调区域政策、国企管理、学校管理等三方制度体系,整合双方分散的人才培养硬条件和资源软条件,形成一套兼顾双方权益责任、校企共管办学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产业学院建设。20*年*月,双方按序发文成立**产业学院,该学院由*水院主管,双方共同建立**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共同决策**产业学院的建设、运行、管理等事宜,并负责监督**产业学院的运行和财务状况。**产业学院构建双主体共建共管的运营模式,实行院长负责制,聘请*集团人员担任产业学院院长,学校选派人员担任产业学院常务院长。目前,经过双方多次沟通协商,**产业学院已成立学校校园改造管理领导小组等专项工作机构,建立《**产业学院用章管理制度》《**产业学院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了**产业学院、*集团、*水院三方的权责,为**产业学院的有序运行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合作企业提声誉

**产业学院成立以来,已培训大批企业员工,有效提升了员工技术水平,其典型经验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栏目专题、水利职业教育大会、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院校长联席会、中国职业教育博览会等媒体、会议上进行了展示。同时,**产业学院代表在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会上交流发言,明显提升了企业在职教领域的知名度。

适用应用范围宽

**产业学院的建设真正实现了“将学校建到企业中,建到大坝上”, 能够作为范例应用在以功能多、规模大、结构复杂著称的已建或者拟建的大国重器类工程项目为核心的产业学院建设上,不仅能服务于水电站动力设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等水利类专业,结合合作企业特点,也能服务于测绘、机电、信息自动化等其他传统工程类专业。

在当前产教加快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社会背景下,**产业学院率先提出院区共建、师资共组、科研共进、人才共培、国际共行的“五共携进” 产业学院建设新范式,努力探索适用于新一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五共携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实现了专业与产业、教学与生产、课程标准与岗位技术标准的精准对接,缩短了学生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 不仅对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水利人才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全国传统行业产业学院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五共携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完整文档)】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