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治宣传讲稿:落实法治中国建设要求,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供大家参考。
同志们:
根据《2022年宪法宣传周活动安排》有关要求,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下面,我以《落实法治中国建设要求,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为题,与大家进行交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离不开宪法的全面有效实施,离不开全社会对宪法精神的尊崇。学习宪法、尊崇宪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才能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国家根本法作用,让宪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一、深入学习二十大报告,全面了解依法治国总体要求
二十大报告的第七部分,聚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主题进行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在报告中指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二十大报告中还具体部署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首先,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只有政府带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国家才能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发展,报告中指出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其次,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历史形成的冤错案件相继得到纠正,一系列顶层设计织密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体系,员额制改革让司法力量集中到办案一线,司法责任制改革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正变得更加公正高效权威。再次,“司法为民”充分提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执政理念。我们要始终恪守司法为民理念,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干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让司法有力量、有温度,让人民有温暖、有保障。紧盯人民群众在生育养老、婚姻家庭、教育就业、医疗保障等方面诉求,加强涉民生案件执行工作,加大劳动报酬追索、工伤赔偿、赡养抚养等涉民生案件执行力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合法权益。坚持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提升审判质效,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最后,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如何做到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工程。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通过执法司法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政法机关作为法律实施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突出的违法犯罪,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二、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总体要求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突出了宪法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中的基础性地位,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重大。
(一)深刻认识依宪治国、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从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我们党为制定和实施人民宪法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于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1946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随着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82年制定并公布新宪法,并根据实践发展,先后5次对现行宪法作出必要修改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成功经验,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
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我国宪法是党和全体人民最高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认了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体人民根本利益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宪法确立了我国一系列具有根本意义、根本性质的制度,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确立了国体、政体、指导思想、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等,奠定了国家制度根基。宪法还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和大政方针,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广泛凝聚共识,全面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宪法是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种制度的总依据,是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的源头和统帅。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带头尊崇执行宪法和法律,坚持自觉地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
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二)增强宪法自信,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是维护和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要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宪法强调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有效性,这种理念给予国家更多的人权保障义务,国家通过多种方式有效保障公民权利,让人民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宪法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我国社会在宪法“生命至上”的价值指引下,践行宪法理念捍卫公民生命权,彰显政府治理能力,上至政府职能部门下至百姓民众,全社会快速整合调配,打赢了抗疫攻坚战,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确定的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和凝聚力。中国在疫情防控中的成功作为,体现的制度优势正是源于宪法的人民性和时代性,在建党百年的光辉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时代华章。在第八个国家宪法日之时,我们谈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自信,这对于更好地发挥宪法保障人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如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将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各项工作全面纳入宪法轨道,共同创造了“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依托于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治国,需要加强宪法、法律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全面推进宪法有效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宪法的根基在于内心拥护,宪法的伟力源自真诚信仰。全面推进宪法实施要从树立宪法意识,培养宪法思维开始,在开展立法、作出决策的过程中,自觉以宪法为准绳,使每一项立法、每一个决策都符合宪法精神。认真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弘扬宪法精神,增强自身恪守宪法、履行宪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这一良好契机,不断丰富宪法宣传教育形式。通过立法、法律实施、宪法宣誓等各类活动,强化宪法宣传教育实效,提高全社会宪法意识,使全体人民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作为一名法官,维护宪法精神,就是要通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朴素方式,从而使人民群众相信法律、运用法律,增进人民群众对宪法的理解和认同;
推进法院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悉心聆听社情民意,释法说理,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服务,让宪法家喻户晓,让人民群众形成学法、守法、尊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让宪法之光照亮美丽中国。
三、带头尊崇执行宪法,让宪法精神落地生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党员干部要自觉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到具体工作中,融入到日常行为里,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奋力谱写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必须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实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然包含实现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不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理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党员干部是宪法宣传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大力加强宪法学习宣传,以宪法精神凝心聚力,推动宪法全面落实。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需要胸怀“国之大者”,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全面实施宪法不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必须坚持让宪法“飞入寻常百姓家”。宪法宣传要融入日常生活、走入人民群众,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模拟法庭、讲座、培训、趣味问答等,有效宣传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常识的认知度,丰富法律知识。积极引导群众尊法、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推动宪法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崇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立宪行宪的伟大成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从宪法出发,我们就会走上建设法治国家的通衢大道;
以宪法为基石,我们就能获得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蓬勃伟力。
【法治宣传讲稿:落实法治中国建设要求,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