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文驰范文网!

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3篇

时间:2022-09-05 16:40:03 来源:文池范文网

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3篇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中国国情国力|ZGGQGL68Ⅰ2016/11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l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3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3篇

篇一: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国情国力|ZGGQGL68 Ⅰ2016/11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基本特征“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等人才培养主体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将生产、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中,既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等基本主体,也包括科技中介和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不仅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也需要目标、制度和环境等的协调与整合。1.目标一致性尽管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田玉敏

 摘要: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需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发挥政府的组织、引领和指导功能,健全组织协调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协同培养衔接机制,拓展人才培养空间,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突出市场导向,健全创新创业就业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体系。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模式;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

 A

  的组织性质不同,不同主体基于自身利益对协同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价值诉求,但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同主体战略协同的契合点。“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共同目标,这种共同目标把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聚合在一起,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因此,目标一致性是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前提。2.主体互动性“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既要求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投入各自的人才培养资源,也要求金融机构和科技服务中介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使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之间达成一体化状态,认同、信任、包容和参与成为协同育人的基础,相互之间呈现一种深度合作关系,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3.时空接续性“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要求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时间上保持连续的动态匹配,在空间上紧密衔接、深度融合,实

 2016/11Ⅰ 69现生产、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4.效果放大性“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要求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各展所长,各尽其力。政府作为宏观调控和环境建设主体,制订法规政策,发挥统筹、引领和指导功能;企业作为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主体,与高校一起制订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并留用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降低其人才招聘成本;高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院所利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因此,“政产学研用”各方共同致力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其效果在相互作用中放大。基本原则1.环境协调原则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自主体的作用和价值,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促进,政府从宏观上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并为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牵线搭桥,共同致力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需求导向原则“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标准。从政府制订政策、企业参与指导、高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到实践应用等方面都要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3.资源共享原则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资源又分别被政产学研等主体掌握。尽管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拥有各自的人才培养资源,但是又都不能有效掌握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因此,“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要求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拥有的人才培养资源进行统筹整合、有效配置与合理使用,达到资源共享,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4.体制机制协同原则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对合作各方的权责利进行明确清晰界定,构建新的体制机制,以制度规范和引导合作各方的行为,保护“政产学研用”各方的合法权益。体制机制协同是“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5.组织协同原则“政产学研用”结合协同育人离不开组织协同,只有通过共建合作实体和技术联盟搭建深度合作平台,才能使无序态的资源和技术创新要素进行扩散、组织、融合和转化,从而实现有序态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为“政产学研用”结合协同育人提供支撑平台。模式障碍近年来,我国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步探索出了多种“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但是仍存在一些障碍。1.法律政策不健全目前我国关于“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专项立法缺失,而相关法律制度又不完善;政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特别是专门针对“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政策措施也不够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欠缺,已成为制约“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一个障碍。2.协同培养机制缺失“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需要借助一定的机制才能实施,但目前我国“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不完善。从高校外部来说,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主体之间合作交流欠缺,高校注重理论教学,忽视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缺失,人才培养与企业及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就高校内部而言,各组织机构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学科专业之间及其内部的边界过于清晰,缺乏相互支撑和相互渗透,难以做到优势互补、资GUOSHILUNCONG| 国是论丛 |

 中国国情国力|ZGGQGL70 Ⅰ2016/11源共享,进而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全方位的综合培养教育。“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机制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又一瓶颈。3.协同育人内驱力不足就高校而言,现有的教学及科研考核评价体系,造成一些高校仅仅关注科研项目及到位经费、学术研究水平,并不关心经济社会需求,造成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对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就企业来说,由于追求经济效益,注重人才使用轻视人才培养,对依靠人才和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紧迫感,导致企业内驱力不足。高校、企业的内驱力不足是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4.协同育人完整链条尚未形成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目标定位和利益机制不同,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尚未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产学研合作仅仅停留在常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上,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层次低。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需要产学研等培养主体的充分融合和深度合作才能实现。“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实现路径完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突破制约“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1.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引领指导功能,健全组织协调机制。一要健全组织协调机构。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中心、青年创业园和协同育人联盟等多边混生组织,设立协同育人中心委员会,主任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人员担任,协同育人中心委员会实行主任负责制,统一规划和商定有关“政产学研用”结合协同育人的关键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要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有关制度,明晰政产学研各自职责,统筹各方资源,协调各方行动。二要加强立法,优化协同育人的法律环境。建议制订《产学研合作教育法》,规范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进一步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提供法律保障。三要优化协同育人的政策环境。加大对协同育人的经费投入,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申报的科技项目,面向企业需求,调动企业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积极性,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关系着“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实施效果。因此,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需要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衔接机制。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必须突出市场需求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政产学研用”各方主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共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二要优化课程体系,引入市场机制,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标准和教学大纲等内容的编定,强化基础,突出创新,尊重个性,注重模块,建立厚基础、重创新、个性化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三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要以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企业与科研院所根据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安排实践教学和进行科研训练,实现产学研用的无缝衔接。3.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或载体。一要拓展“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空间,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拓展协同育人空间,通过设立创新人才

 2016/11Ⅰ 71培养实验班、联合研究实验室与合作研究中心等形式,共同组织科技创新竞赛,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搭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培养的多元平台。

 二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结合,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组建研究基地和技术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三要引入市场机制,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过程中,要突出市场导向,引入市场机制,及时了解人才市场信息,优化信息传导环境,推进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的有效联结。四要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是“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保障条件。4.健全创新创业就业机制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要准确了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健全创新创业就业机制,提升人才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就业指导资源,高校既要把学生输送到企业培养,也要注重将企业的优质资源引入学校中来,发挥他们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建立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工作。5.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是“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体系,需从协同育人环境、协同育人投入、协同育人产出、运行过程和育人效果五个方面考虑。协同育人环境的考评指标主要包括协同育人的法律法规、政府的扶持政策、协同育人联盟数量和中介服务能力等;协同育人投入的考评指标主要包括协同育人资金的来源及数量、创新创业导师数量及结构和育人基地建设等;协同育人产出考评指标主要包括创业率、创新创业成功率和竞赛获奖数量;运行过程的考评指标主要包括资源共享情况、育人方案的执行情况等;协同育人效果的考评指标主要包括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办企业生存时间及盈利情况等。(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社会科学部)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11.022 ■

 编辑:张涵■

 梦里山川

  王振/摄

 GUOSHILUNCONG| 国是论丛 |

篇二: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推 荐 书

 成

 果

 名

 称

  产学研用 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成 果 完 成 人

  刘洪一 李建求 卿中全 徐平利 谭属春

 成 果 完 成 单 位

  深 圳 职 业 技术 学 院

 推荐单位名 称及盖章

  深 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主

  管

  部

  门

  深圳市

 推

 荐

 时

 间

 2013

 年

 3

 月

  8

 日

 成

  果

  科

  类

  教育学-04

  代

 码

  序

 号

 编

 号

 广 东 省 教 育 厅 制 0 4 0 1 1 2 2 0 0 0 0 0 1

  一、

 成

 果

 简

 介

  成果曾

 获奖励

 情

 况 获奖 时间 获奖 种类 获奖 等级 奖金数额 ( 元)

 授奖 部门 2013 校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起止时间 起始:

 2008 年 2 月 1 日

  完成:

 2012 年 12 月 30 日

 主题词 高职教育; 产学研用 ; 协同育人; 探索; 实践 成

  果

  内

 容

  概

  述

 本成果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 经多 年探索实践, 形成了产学研用 协同育人新理念, 构建了 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 搭建了产学研用 协同育人平台, 开创了 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倡导协同育人文化, 形成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产学研用 立体推进” 的深职院模式。

 本成果的创新点是理念领先、 系统设计、 路径创新、 立体推进。

 系统提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产学研用 立体推进” 的办学思想, 突出高职教育的“跨界性”, 着力解决育人机制问题; 提出以育人为核心的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策略, 探 索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路径; 提出“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培养目 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 提出文化引 领技能型人才培养, 强调职业素养、 综合素质和立德树人, 实现高职的教育自 觉; 注重协同育人在理念、 制度、 平台、 措施、 文化方面的综合协调推进,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在育人机制、 模式上的一项系 统性创新探索。

  二、 成 果 内 容

 1. 基本内 容 本成果 2008 年 2 月启动建设, 2010 年列入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粤教高函〔2011〕 55 号文), 举全校之力经近 5 年探索实践而形成。

 成果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 标, 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 在理念、 制度、 平台、 措施、 文化等方面系统推进协同育人, 形成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产学研用立体推进” 的深职院模式。

 (1)

 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基本理念:

 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跨界的教育运行体系, 只有建立学校与政府、 行业、 企业的多方联动运行平台, 通过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的变革创新, 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为实施手段, 把人才培养置于多方参与的开放系统之中, 贯穿于教学、 生产实践、 创新研发和应用服务的全过程, 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实现高职教育的教育自觉。

 (2)

 构建 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明确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 作为办学的基本方略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任务; 出台以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指导性文件:

 《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计划的决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施方案》、《加强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决定》、《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等;出台推进协同育人的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办法》 等; 将协同育人工作纳入部门和教师考核。

 (3)

 搭建立体推进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

 改革组织架构, 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构, 将原教学指导委员会改造为校-院-专业三级 “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 增补政府及行业企业代表, 增设产学研用促进处, 提升工作内涵; 设立校-院-专业层级的协同育人联盟:

 成立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 承担国家级行业委员会秘书处及与行业、 企业、 科研院所、 境内外高校、 政府机构联合组建协同创新联盟等; 创设多样化的协同育人平台:

 建立以项目、 合作课题为依托的工作室、 工作坊等, 设立大学生创意创业园、 创业学院、 创业创新基金等。

 (4)

 实施多样化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路径:

 课题项目驱动:

 设置以横向课题为依托的创新课程, 学生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及学校与企业、 行业、 政府等签署的正式合作项目(如《糖果总动员》、《浴血东征》 等); 创新计划与创业工程:

 每年面向学生设立百万创新基金、 百万创业基金, 支持学生参与产学研用创新、 面向市场创业(工商注册); 复合专业:

 构建主干专业与拓展专业叠加的复合性专业学习平台, 建立 66 个院内拓展专业、 33 个院际拓展专业、 37 个全校任选拓展专业,开发“复合课程”, 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分管理制度, 打破专业壁垒, 实现资源跨界共享; 各类技能竞赛、 订单式培养等。

 (5)

 倡导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新文化:

 大力倡导积极营造以育人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文化。

 通过《学院综合改革方案》、《学院十二五规划》 等纲领性文件加强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 学校党委、行政制定协同育人的实施方案, 召开以育人为核心的全校协同创新专题工作会议强力实施; 利用中

  心组学习、 教师培训、 教研活动等形式加强协同育人的理念培训; 发起举办以“协同育人” 为主题的国际高端论坛, 开展“开放联动, 协同创新” 主题读书活动, 通过广泛宣传, 使协同育人深入人心, 贯通于各项工作全过程。

 (6)

 提供具有示范意义的理论成果和案例经验:

 专著《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理念与实践》(商务印书馆)

 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论文集》 探讨了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 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 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深职院《协同创新案例》、《合作企业访谈录》、《学生创新作品选》、《校友访谈录》 以协同育人为中心, 汇聚了学校工作案例、 合作访谈、 学生成果、 校友成就等鲜活内容。

 2. 创新点 (1)

 理念领先:

 最早系统提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产学研用立体推进” 的办学思想, 突出高职的“跨界性”, 着力解决育人机制的关键问题; 提出“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培养改革, 实施协同育人推进策略, 变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倡导“文化育人”, 强调职业素养、 综合素质和立德树人,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 实现高职的教育自觉。

 (2)

 系统设计:

 注重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在理念创新、 理论探索、 制度建设、 平台构建、 操作措施、 文化倡导等方面的综合协调、 系统设计。

 (3)

 路径创新:

 因材施教, 把人才培养置于产学研用的各个环节, 形成课题驱动、 项目任务驱动、 创新计划驱动、 创业工程驱动、 复合专业学习、 技能竞赛等多样化实施路径。

 (4)

 立体推进:

 因地制宜, 以政校行企的多方联动搭建立体化的育人平台, 把教学过程、 生产实践、 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协同推进, 克服“两张皮”, 达致育人的效能整合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3. 应用 情况 (1)

 汇聚了多方资源, 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提供了优越条件 ①与中华职业教育社、 商务印书馆等联合组建了“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和 “南方职业教育研究院”; 相关二级学院、 企业、 行业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了 6 个分中心。

 ②与行业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建立了一批全国行业及省市技术中心, 现已有 12 个集教学、科研、 生产、 社会服务四项功能于一体的市级以上公共技术平台、 重点实验室等(软件质量及系统安全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汽车电子产品检测与鉴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生化分析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工业节水与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深圳综合试验站等等); 2011 年启动并首批立项建设 11 个科研创新平台和 7 个科研创新团队。

 ③校内工业中心建筑面积增加到 13. 3 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设备值 5. 52 亿, 其中企业捐赠近 1亿元; 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1393 个, 1350 余名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担任学校兼职教

  师。

 (2)

 实现了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的紧密互动 ①深职院承担各级各类项目 2528 项, 科研经费总量累计达到 2. 46 亿元; 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456 件, 其中反映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科技水平的发明专利 433 件; 与 400 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研发服务合作关系, 横向项目立项总数占科研项目总数的 72. 3%, 横向经费占全校科研总量的 61. 8%, 科研成果转化收入达到 2297. 71 万元。

 ②2010 年开始, 设立百万创新基金、 百万创业基金, 进行以真实科研项目为基础的“创新型项目课程” 试点和推广, 吸纳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先后开展了三批 62 门创新型项目课程的改革试点, 覆盖了近 1000 名学生。

 ③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的紧密互动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了 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 深职院已建成国家级示范专业 10 个, 省级示范专业 17 个; 国家精品课程 53 门, 省级精品课程 70 门, 国家精品教材 13 部; 国家优秀教学团队 2 个, 国家教学名师奖 2 名, 广东省教学名师奖 5 名, 珠江学者 2 名, 深圳地方级领军人才 81 名。

 五年来, 深职院累计为深圳社会经济建设一线输送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 5 万余人, 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保持在 98%左右。

 学校荣获“全国高职创新教育杰出贡献院校奖”(2010)、“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2010)、“中国十大创新型高职院校”(2011)。

 (3)

 示范辐射效应比较明显, 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①深职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是当下高职教育走向教育自觉的一次重要探索, 深职院提出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产学创用立体推进”、“三并人才”、“三育人” 等有关协同育人的关键词已被高职教育界广为接纳。

 ②“职业英语” 改革深入拓展, 学校与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合作成立“全国国际商务英语培训认证考试中心”, 推出“全国职场英语考试”, 至今已有 10 万余人参加认证考试; 与华为、 思科、 海德堡、 爱默生等国际知名公司共同组建了一批高水平实训室和技术中心; 全国书刊印刷技术委员会和包装印刷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等一批行业权威机构落户学校; 与奥迪、 联通、 中广核、 比亚迪、 百丽国际、 洲际酒店等公司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等等; 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③深职院发起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 成功举办首届全国高职教育文化育人高端论坛, 创办高职教育《文化育人》 杂志, 开辟了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获得了全国高职院校积极响应。

 ④在商务印书馆、 高等教育出版及学术期刊出版发表了一系列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央视新闻联播、 中央电视台、 新华社、 光明日报、 中国教育报、 南方日报、 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香港大公报、 南方都市报、 深圳特区报、 深圳商报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了 深职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经验, 深职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探索实践不仅得广为传播, 而且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对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内涵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 主要完成人情况 刘洪一 1960 年 8 月

 1978 年 3 月

 第( 1)

 完成人姓名 出生年月

 参加工作时间 专业技术 职

 称 工作单位 现从事工作 及

 专

 长 通讯地址 何时何地 受何奖励

 主

  要

  贡

  献

  7. 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 等杂志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11 篇。

 中国人民大学有关复印资料转载。

  本

 人

 签

 名 :

 刘洪一

 课题组负 责人签名:

  李建求 卿中全 徐平利 谭属春

 性

 别 最后学历 高校教龄 现 任 党 政 职 务 党委书记、 校长 联系电话 13602587261 男 博士研究生 31 年 教授( 二级)、 博导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 电子信箱 liuhy@szpt.edu.cn 广东深圳市南山区 2009 年 9 月 ,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排名第 1)

 2012 年 12 月 , 获“黄炎培杰出校长奖” 1. 提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 产学研用 立体推进”、

 “复合式创邮政编码 518055 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协同育人” 等改革理念并领导实施。

 2. 主持深职院《产学研用 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的系统设计, 形成产学研用 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 领导建设多层次的育人平台。

 3. 主持“ ‘官校企行四方联动, 产学创用 立体推进’ 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实践” 项目 研究( 2010 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 , “粤教高函〔2011〕 55 号 ” ), 设计了 研究的总体思路、 内 容、方法并参与具体实施。

 4. 主持撰写专著《产学研用 协同育人的理念与实践——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商务印书馆, 2013 年 3 月 )。

 5. 主持撰写专著《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模式研究——以东部地区为例》( 商务印书馆, 2012 年 8 月 )。

 6. 主编《产学研用

 协同 创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协同 创新案例》 等 4 部著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年 3

 月 6

 日

 第( 2)

 完成人姓名 ...

篇三: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dquo;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解析— — — 以西安曲江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李雪茹, 白 少 君, 瞿小 璐(西安外国 语大学 商学院, 陕西 西安710128)收稿日 期 :2012- 07- 20基金项目 :

 陕西省 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12Q 085)

 ; 陕西省 教改立项 重点 项 目 (11BZ 54)

 ; 陕西省 教改立项 一般项 目 (11BY 42)作者简介:

 李雪茹(1964—)

 , 女, 陕西 周 至人, 西安外国 语大学商学 院院长、教授, 研究 方 向 为 文化创 意 产 业; 白 少 君(1966—)

 , 男 , 陕西 长安人, 西安外国 语大学商学 院博士研究生 、副 教授, 研究 方 向 为 跨国 并购 与 文化整合; 瞿 小 璐(1990—)

 , 女, 陕西 宁 陕人, 西 安外国 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为 跨文化管 理。摘 要:

 在对国 内 外“政产学研用 ” 协同 创 新模式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 基础上, 介绍了 西安市曲 江新区 国 家级文化创 意产 业的现状与 成就, 并用 “政产 学研用 ” 协同 创 新框架对曲 江模式进行了 解读, 最后 提出 曲 江模式对我国 其它 地区 在文化创 意产业发展、历 史遗产保护和现代城市发展等方面 的启 示。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 ; 协同 创 新; 曲 江模式; 文化创 意产 业DO I:10.6049/k j jby d c.201208C 052中 图分类号:F 1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348(2012)22- 0071- 050 引 言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已经被确定为国 家和各地区“十二五” 规划的重要目 标,而“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则是实现这一目 标的重要途径。

 起始于我国20 世纪90年代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虽然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 但从整体上看, 我国 的自 主创 新能力 依然较弱, 尤其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与国外的协同发展模式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因 此, 我国 亟需建立符合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 提高合作层次和扩大合作维度的 新模式。

 国 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表明, 在市场机制下,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 与实践运用 相结合, 有效整合产学研三方优势资源,促进各方协调配合、 互为支撑和共同发展的“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 新模式, 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的必然选择, 也是推进国 家科技、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重要手段。本文以西安曲 江文化产业创 新发展模式为例, 阐 述了“政产学研用” 创新模式在我国的成功运用 , 以期为其它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1 “政产学研用” 协同创 新文献述评协同创新的英文为syn e rgy   inn ov a t ion, 因为它不但有合作之意, 还表达了 管理学上1 +1 >2 的协同效应。熊励等[1]根据协同 创 新实 现的 不同 路径, 将协同 创 新分为内 部和外部两种 创 新。

 内 部协同 创 新的 主 体为 企业, 依赖的路径是企业内 部各要素的 流动, 这些要素主要包括技术、市场、 战略、 文化、 制度、 组织和管理等。

 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企业与相关主体之间 的[2], 又可分为纵向 和横向 两种。

 纵向 协同 创 新主要互动是指同一功能链不同 环节上的 产业 主体间 的 协同 , 主要包括协同创新的模式、 模型、 内 涵、 理论基础、 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等; 横向 协同 创 新主要是指同一类产业中细分产业主体间 的 协同 , 包 括模式 和 风险承担等, 但此模式非彼模式, 它 更多是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还包括按地域划 分的 北京模式和 按产业 划 分的汽车产业模式等, 但更广泛的 还是“政产学研用 ” 协同[3]认为, 协 同 创 新以 知 识 增 值为 核创新模式。

 陈 劲 等心, 是企业、 政府、 知 识生产机构( 大学、 研究机构)

 、 中介机构和用 户 等为了 实现重大科技创 新而开展的 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还有学 者对企业 协同 创 新中[4]和各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担等进的知识共享行了 研究。已有研究虽然取得了 很多 成 果, 但也存在一定的[5]将其归纳为:①研究内 容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或传统服务业, 很少关注现代服务业, 且横向 协局限性。熊励等同创新主体不全面, 主要集中在产学研合作方面;②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要么 是理性 思 考, 要 么 是实 证研究,与现实企业创新在推广存在距离。

 2 曲 江模式的现状与成就2.1 核心概念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 世纪初, 最初出 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6]合著的《 启 蒙辩证法》 一书 中, 它的英文为Cu l tu r e   Indu s t r y, 可译为文化工业, 也可译为文化产业。文化 产业作为 一种 特殊的 文 化 形态和 经 济形态, 影响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 本质把握, 不同 国 家从不同角 度对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 现在1998 年出 台 的《 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中, 它包括书刊 出 版、 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录音制品和电影电视等, 但如 今创 意产业已不仅仅只是一种理念, 它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创 意产业(C u l tu r a l   a n d  C r e a t i v e   I n d u s t r i e s), 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 以创 造力 为核心的 新兴产业,它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者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和营销知识产权。英国 和韩国 将其称之为创 意产业, 有些欧洲国 家将其称之为文化产业。

 在美国, 人们将相关行业统一称为版权产业。

 本文采用 文化创 意产业这一称谓, 目 的 在于区别于传统的文化产业和体现曲江文化产业的特色。近几年, 文化创 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 蓬勃兴起, 且越来越受到世界许多国 家和地区的 青睐。

 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一些国 际化大都市都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有力地拉动了 城市经济的 增长, 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已 成为 衡量一个国 家或 地区 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本文以 西安 建立国 际 化 大都市 为 背景, 以曲 江新区文化创 意产业发展为 例, 用 “政产学 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对其剖析, 重点介绍其中发展最为迅速、成就尤为瞩目 的影视业、会展业和旅游业。2.2 曲 江文化创 意产业的现状与 成就(1)

 影视产业。2006 年4 月 成立的曲 江影视投资有限公司, 依托古城西安雄厚的 历史 文化 资源和 政府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 正在一步步实现企业规模化、 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 并制 作了 大量引 起媒体和 社会广 泛关注的优秀影 视作 品, 包 括纪 录 片 《 大 明 宫》 和 《 法 门寺》, 电视剧《 大唐芙蓉园》 和《 大秦帝国》, 电影《 老港正传》 和《 窃听风云》 等。尤其在2010 年, 曲 江影视业亮点频出 , 全年完成影视剧拍 摄2  000 余集, 其中很多 都获得了 专业人士和 权威组织的 认可, 并荣获了 国 内 外 许多奖项。例如, 电视剧《 大秦帝国》 获得了 中国 电视剧金鹰奖, 电影《 窃听风云》 获得了 第十六届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推荐影片奖, 电影《 纺织姑娘》 获得了 蒙特利 尔 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纪录片《 大明 宫》 和《 法门 寺》 入选《2009 -2010 年度国家出 口重点项目 目 录》。除了 传统的影 视创 作 之外, 曲 江 影 视还致力 于 国际文化交流与国 内 文化的 出 口 工 作, 努力 用 影 视的 方式将陕西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推向 世界。2009 年, 纪录片《 大明宫》 在纽约联合国 总 部举办盛大的 全球首映礼,曲 江影视在向 全球观众推荐自 己 的 同 时, 也有效推 动了中国历史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2011 年, 与好莱坞合作拍摄的爱情史诗电 影《 欲望大明 宫》, 已 正 式 迈向 国[7]。际一流的影视市场(2)

 会展产业。会展业有“城市面包” 和“触摸世界窗口” 的美誉, 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 , 是地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近几年, 我国会展业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 各个地方纷纷结合自 身特点创 新发展模式, 如“义乌模式”、“广交会模式” 和“博鳌模式” 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而西安曲 江模式以 其发 展速度之快和 取得成果之大在国 内 会展行业中 脱颖 而出 , 赢得 了 业 内[8]。的广泛认可和关注2005 年初, 西安 市政府高屋建瓴地提出 了 打造区域性会展中心的规划, 作为主导产业对其进行培育, 并出 台了 扶持会展业发展的12 条优惠政策, 其中最有影响的会展项目 就是中国 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 易 洽谈会(西洽会)

 。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 曲 江会展产业也呈现出 一片繁荣的景象, 大小展会络绎不绝。截至2011年12月 底, 曲 江会展集团共承接中国 西部制造业博览会、 西洽会等展会活动169 个, 全年营业收入累计8  123.23万元, 累计展出 面积118.63 万㎡ , 累计接待参展人流量达294 万人次, 其中国家级展会及外埠展会15 个, 再创历史新高。庞大的 商务人流携带着资金流和 物 资流奔向西安,“城市经济倍增器” 和“城市面包师” 功能得到 空前释放。在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下, 曲 江国 际会展产业园以西部最大的 会展产业集群为 依托, 成 为 西 安 国 际 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曲江会展在展会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 行业影响力和社会评价也与日 俱增, 不断提升着西安在全国会展版图中的地位。曲江会展集团及会展中心已相继荣获第十五届西洽会执委会最佳组织奖等一系列大奖, 使曲 江国际会展中心成为享誉全国的十大会展中心之一。(3)

 曲 江旅游产业。

 对于陕西旅游业, 曲 江开辟了“文化+旅游+城市” 的新模式, 使原有的旅游格局“精神勃发”。2002 -2011 年, 在曲 江品牌的带领下, 从曲 江核心区到辐射区, 六大旅游板块巍然列 阵, 一次次刷新了 我国文化旅游的新高度, 续写了 国 人震撼的“曲 江传奇”。整个曲 江区域核心占地面积约7km的曲 江南北湖水面, 利 用 起伏变化的 地形地貌、 优美的2, 依托70hm2生态环境和丰富 的 历史文化 资源, 营 造了 规模宏 大和配套齐全的旅游休闲 板块。

 主要景区包括大雁塔 — — —大慈恩寺景区、 陕西民俗大观园、 陕西戏曲 大观园、 唐华宾馆、唐歌舞厅、 唐代艺术博物馆、 大唐芙蓉园、 曲 江海洋世界、 西安广电世纪园、 丝路风情园、 大唐爱情谷和大唐文化艺术长廊等富有人文特色的 旅游休闲 观光[8]。六大遗址公园总占地面积为380hm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 唐大慈恩 寺遗址公园、景点2, 包括曲 江曲 江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 和大唐芙蓉园,·27·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年

 构成了 曲 江文化 景区的 旅游核心; 大唐不 夜城占 地面积64.47hm最长的旅游景观步行街, 构成了 曲 江 文 化 景区 的 商业2, 投资约30 亿元, 是亚洲规模最大和街景核心; 不同主题的 博物 馆群与曲 江 丰 富 的 历 史 文 化 遗址, 构成了 曲 江文化景区的文化核心。曲 江二次扩 区 将在一期 曲 江 文 化 景区 的 基础 上,规划建设出 版 传 媒 产 业 区 等 九 大 文 化 产 业 园 区, 至2015 年全面建成曲 江国 家级文化 产业示范区, 主要包括主干市政配套、欢乐世界项目 、 曲 江国 际康体运动产业园、杜陵国家5A级生态景区和观光轻轨等公共服务设施。曲 江 新区 大 力 实 施 的 “大 文 化 旅 游 项 目 带 动 战略”, 先后投入230 亿元, 现已成为我国 第一个国 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极大地促进了 陕西 文 化 旅游产业的发展。2010 年, 西安曲 江新区实现文化产业综合增加值75.9 亿元有兵马俑、 法门 寺、 华清池、 大雁塔和华山 等传统景点,[9]。过去, 在许多 外地人的 印象中, 陕西只如今在曲 江品牌效应的 带动下, 已涌现一大批新景点,如《 唐乐宫》、《 梦回大唐》、《 长恨歌》 和《 延安保卫战》 等经典文艺演出 异彩纷呈,“白 天看庙, 晚上睡觉” 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3 曲 江模式解读3.1 以 往研究对曲 江模式的解读曲 江模式集中 表现在曲 江 新区, 该区 以 大雁塔和曲 江皇家园林遗址为中 心, 规划 发展面积约40km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 产业示范区 之一。

 该区 依托 西安2, 是大文物、 大 文 化 和 大旅游 的 优 势, 精 彩 再 现 了 盛 唐 文化。从1993 年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到2003 年被批准设立曲 江新区, 短短十几年间, 曲 江的 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一大批文化设施、文化产品 和文化活动在国 内 外产生了 极大的文化影响,“曲 江效应” 已经被迅速拓展。

 曲江新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 此大的 成就, 得 益于 曲 江模式的科学性和正 确 性所发挥的 效能。

 对于 曲 江 模式的内 涵, 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3 种:(1)

 城市+文化+项目 模式。

 有学者认为, 曲 江模式主要包括以下3 个特点:①以城市资源为依托。

 古城西安的资源优势、 独特的 人文传统 和 良好的 区 位条件加之充分的调研和 科学 论证, 为 曲 江 规划 建设一批内涵丰富、影响力大、示范性强和市场前景广阔 的 项目 打下了 坚实基础;②以文化项目 为动力。

 曲 江文化产业区在开发运营过程中, 注重对盛唐文化的 挖掘和展示, 使文物转化为文化, 使遗址转化为胜迹, 精心打造了 一大批文化工程;③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曲 江文化产业区不失时机地大力 发展文化 产业, 目 前已 初 步 形 成 了 以 文化旅游、会展创意、影视演艺和出 版传媒等产业为主导[10]。的文化产业体系(2)

 文化+旅游+城市模式。曲 江模式依托文化遗产,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创 新包装、 策划 和 实 施一批重大文 化 项 目 , 打 造旅游 景 区, 形 成 了 文 化 旅游 集群, 带动了 区域价值的 提升, 继而开发出 多种类型的 产业。曲 江模式的运作方式即 挖掘土地文化资源, 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手段, 通过“大项目 带动战略”, 运用整合资源、 项目 捆绑、 委托经营、 土地划 拨和 资本运营等手段, 不断增强投融资能力, 扩大资本总 量, 并以 投融资平台为母体, 相继整合组建影视、 会展、 旅游、 演艺及大明宫投资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11]。(3)

 文化+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文化为推动力, 以城市经营为手段, 使文化、 商业和旅游相契合, 是我国城市化初期 文化 经 济与城市 发 展的 成 功 范式, 是特质文化内 核、价值传播与新城市主义的完美结合[12]。综上所述, 曲 江...

【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3篇】相关文章:

1.户外活动主持人演讲稿(2篇)

2.2024年烟草工作作风存在的问题(5篇)

3.厂房租赁协议书合同范本(4篇)

4.履行好管党治党强基固本的政治责任

5.老年大学舞蹈课教案(7篇)